'“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老子 譚談譚談譚 2019-09-08
"
"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先天意識對後天意識的自然統攝是生命的本然狀態,表現為一種真在的生命體驗,在其中,不是否認後天意識的價值及其諸種形態,恰恰相反,是尊重後天意識如其所是,並通過先天意識提供其如其所是的“是”的基底——唯有後天意識的自我造作,才產生出其內部分裂與對抗的諸問題,而當迴歸其與先天意識的這種天然聯結,問題將迎刃而解。

聯結先天意識與後天意識的正是意向。“意”是先天意識向後天意識析出一個邊界並自認為“我”的臨界點,“向”則表明意在先天意識與後天意識之間粘聯與敞開的無限可能。符合“道-德”自然流衍的方式是從“道”向“德”的、意自身的覺識之流衍,此乃立足於“道”的真在之中向“德”的意識之自然流衍,正如老子所言“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如果說從“道”出發而流向“德”的意識是乃自然而然、符合生命本真規律的先天意識,揭示出意識發展的一條先天通途,那麼,反之從“德”向“道”的迴歸則表明後天意識的運作。

"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先天意識對後天意識的自然統攝是生命的本然狀態,表現為一種真在的生命體驗,在其中,不是否認後天意識的價值及其諸種形態,恰恰相反,是尊重後天意識如其所是,並通過先天意識提供其如其所是的“是”的基底——唯有後天意識的自我造作,才產生出其內部分裂與對抗的諸問題,而當迴歸其與先天意識的這種天然聯結,問題將迎刃而解。

聯結先天意識與後天意識的正是意向。“意”是先天意識向後天意識析出一個邊界並自認為“我”的臨界點,“向”則表明意在先天意識與後天意識之間粘聯與敞開的無限可能。符合“道-德”自然流衍的方式是從“道”向“德”的、意自身的覺識之流衍,此乃立足於“道”的真在之中向“德”的意識之自然流衍,正如老子所言“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如果說從“道”出發而流向“德”的意識是乃自然而然、符合生命本真規律的先天意識,揭示出意識發展的一條先天通途,那麼,反之從“德”向“道”的迴歸則表明後天意識的運作。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從“道”向“德”的意識之流衍,是自然存在的本真之境在一種寧靜舒軟的體驗狀態中、清醒覺知一切生命形態並無有分別地感受它們的過程,是基於“德”的良知這一心之機能的、對各生命形態最本真、最直接的淨化與自動調整,也因此,所謂良知總是在狹義理解的有限意識之外運作,人們自以為帶有評判之善惡光輝的道德實踐可能並不能真正帶來舒適且安然的內在感受。

"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先天意識對後天意識的自然統攝是生命的本然狀態,表現為一種真在的生命體驗,在其中,不是否認後天意識的價值及其諸種形態,恰恰相反,是尊重後天意識如其所是,並通過先天意識提供其如其所是的“是”的基底——唯有後天意識的自我造作,才產生出其內部分裂與對抗的諸問題,而當迴歸其與先天意識的這種天然聯結,問題將迎刃而解。

聯結先天意識與後天意識的正是意向。“意”是先天意識向後天意識析出一個邊界並自認為“我”的臨界點,“向”則表明意在先天意識與後天意識之間粘聯與敞開的無限可能。符合“道-德”自然流衍的方式是從“道”向“德”的、意自身的覺識之流衍,此乃立足於“道”的真在之中向“德”的意識之自然流衍,正如老子所言“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如果說從“道”出發而流向“德”的意識是乃自然而然、符合生命本真規律的先天意識,揭示出意識發展的一條先天通途,那麼,反之從“德”向“道”的迴歸則表明後天意識的運作。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從“道”向“德”的意識之流衍,是自然存在的本真之境在一種寧靜舒軟的體驗狀態中、清醒覺知一切生命形態並無有分別地感受它們的過程,是基於“德”的良知這一心之機能的、對各生命形態最本真、最直接的淨化與自動調整,也因此,所謂良知總是在狹義理解的有限意識之外運作,人們自以為帶有評判之善惡光輝的道德實踐可能並不能真正帶來舒適且安然的內在感受。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先天意識對後天意識的統攝並不是一種強力的控制,它正是以完全自然的方式而消解著後天意識所帶有的、為維護自身疆界而來的種種控制。因此,先天意識對後天意識的統攝嚴格意義上說並不能表述為“對……統攝”,因為其中並沒有任何統攝的意味,只是後天意識在與先天意識的天然聯結中、以狹義理解的無意識的方式(即在一種“忘我”的情境之中)全然交託“我”根植於後天意識的意向之主導權,而將意向全然調回生命本然的秩序中,如此意向之“向”才能真正從“道”中流淌以至於“德”,而不是相反。

"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先天意識對後天意識的自然統攝是生命的本然狀態,表現為一種真在的生命體驗,在其中,不是否認後天意識的價值及其諸種形態,恰恰相反,是尊重後天意識如其所是,並通過先天意識提供其如其所是的“是”的基底——唯有後天意識的自我造作,才產生出其內部分裂與對抗的諸問題,而當迴歸其與先天意識的這種天然聯結,問題將迎刃而解。

聯結先天意識與後天意識的正是意向。“意”是先天意識向後天意識析出一個邊界並自認為“我”的臨界點,“向”則表明意在先天意識與後天意識之間粘聯與敞開的無限可能。符合“道-德”自然流衍的方式是從“道”向“德”的、意自身的覺識之流衍,此乃立足於“道”的真在之中向“德”的意識之自然流衍,正如老子所言“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如果說從“道”出發而流向“德”的意識是乃自然而然、符合生命本真規律的先天意識,揭示出意識發展的一條先天通途,那麼,反之從“德”向“道”的迴歸則表明後天意識的運作。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從“道”向“德”的意識之流衍,是自然存在的本真之境在一種寧靜舒軟的體驗狀態中、清醒覺知一切生命形態並無有分別地感受它們的過程,是基於“德”的良知這一心之機能的、對各生命形態最本真、最直接的淨化與自動調整,也因此,所謂良知總是在狹義理解的有限意識之外運作,人們自以為帶有評判之善惡光輝的道德實踐可能並不能真正帶來舒適且安然的內在感受。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先天意識對後天意識的統攝並不是一種強力的控制,它正是以完全自然的方式而消解著後天意識所帶有的、為維護自身疆界而來的種種控制。因此,先天意識對後天意識的統攝嚴格意義上說並不能表述為“對……統攝”,因為其中並沒有任何統攝的意味,只是後天意識在與先天意識的天然聯結中、以狹義理解的無意識的方式(即在一種“忘我”的情境之中)全然交託“我”根植於後天意識的意向之主導權,而將意向全然調回生命本然的秩序中,如此意向之“向”才能真正從“道”中流淌以至於“德”,而不是相反。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現在,讓我們來考察一下意向倒置的情況——也就是存在者從有限自身出發以揣測“道”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存在者認同“我”為一個擁有自由意志的存在者,但當問及自由意志的根源時,他們只能保持沉默並將視線轉移至一個超驗的領域——哪怕先驗也不行。關於這一點,薩特說得很清楚:“焦慮是自由本身對自由的反思的把握,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間接的,因為,儘管它是對它本身的直接意識,它還是從對世界召喚的否定中湧現出來,我只要一擺脫原來介入的那個世界,它就顯現出來以便把我自己理解為一種意識,這種意識對焦慮的本質擁有本體論的領悟並對它的諸多可能擁有前判斷的體驗。

"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先天意識對後天意識的自然統攝是生命的本然狀態,表現為一種真在的生命體驗,在其中,不是否認後天意識的價值及其諸種形態,恰恰相反,是尊重後天意識如其所是,並通過先天意識提供其如其所是的“是”的基底——唯有後天意識的自我造作,才產生出其內部分裂與對抗的諸問題,而當迴歸其與先天意識的這種天然聯結,問題將迎刃而解。

聯結先天意識與後天意識的正是意向。“意”是先天意識向後天意識析出一個邊界並自認為“我”的臨界點,“向”則表明意在先天意識與後天意識之間粘聯與敞開的無限可能。符合“道-德”自然流衍的方式是從“道”向“德”的、意自身的覺識之流衍,此乃立足於“道”的真在之中向“德”的意識之自然流衍,正如老子所言“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如果說從“道”出發而流向“德”的意識是乃自然而然、符合生命本真規律的先天意識,揭示出意識發展的一條先天通途,那麼,反之從“德”向“道”的迴歸則表明後天意識的運作。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從“道”向“德”的意識之流衍,是自然存在的本真之境在一種寧靜舒軟的體驗狀態中、清醒覺知一切生命形態並無有分別地感受它們的過程,是基於“德”的良知這一心之機能的、對各生命形態最本真、最直接的淨化與自動調整,也因此,所謂良知總是在狹義理解的有限意識之外運作,人們自以為帶有評判之善惡光輝的道德實踐可能並不能真正帶來舒適且安然的內在感受。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先天意識對後天意識的統攝並不是一種強力的控制,它正是以完全自然的方式而消解著後天意識所帶有的、為維護自身疆界而來的種種控制。因此,先天意識對後天意識的統攝嚴格意義上說並不能表述為“對……統攝”,因為其中並沒有任何統攝的意味,只是後天意識在與先天意識的天然聯結中、以狹義理解的無意識的方式(即在一種“忘我”的情境之中)全然交託“我”根植於後天意識的意向之主導權,而將意向全然調回生命本然的秩序中,如此意向之“向”才能真正從“道”中流淌以至於“德”,而不是相反。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現在,讓我們來考察一下意向倒置的情況——也就是存在者從有限自身出發以揣測“道”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存在者認同“我”為一個擁有自由意志的存在者,但當問及自由意志的根源時,他們只能保持沉默並將視線轉移至一個超驗的領域——哪怕先驗也不行。關於這一點,薩特說得很清楚:“焦慮是自由本身對自由的反思的把握,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間接的,因為,儘管它是對它本身的直接意識,它還是從對世界召喚的否定中湧現出來,我只要一擺脫原來介入的那個世界,它就顯現出來以便把我自己理解為一種意識,這種意識對焦慮的本質擁有本體論的領悟並對它的諸多可能擁有前判斷的體驗。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也就是說,先驗的意識建構同樣是從對超驗領域的自體性否定而來,因此,任何妄圖從“自以為……”出發的意識之追根溯源都會面臨失敗。看似悖論的地方正出現在此處,一方面,後天意識面臨追問根源時所遭遇的、無法突破的天花板,這本身已經奠定了存在者存在於世最本質的焦慮,另一方面,讓我們設想當後天意識在意識中拋卻這種自我固守會怎樣?亦即,當一種本質的忘境升起來會怎樣?

一種說法是,本質的忘境無異於“我”於自我意識中的消亡,若沒有對超驗的先期論證,這恐怕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另有一種可能是,對超越的可能性論證只存在於思辨的領域,成為認識論意義上的一個對象,然而,如果僅僅就後者的思路走下去,我們發現思辨仍然只是後天意識的一項功能,此處存在著主體對自身超越根源的追問之熱情,但也同時帶來由於缺乏深度而事實上存在著的自欺——自欺正在於後天意識仍然停留在自身的不同層面中磨蹭地不願一探生命之究竟,只在較為靠近自由的層面捏造一些幻象給較低自由度的自己看看罷了。因此自欺之徒並不會從對思辨地把握存在之中得到什麼好處,哪怕他們叫囂求解生命之真相的呼聲多麼熱烈也無濟於事,只是為欺人捏造了更多素材而已。

"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先天意識對後天意識的自然統攝是生命的本然狀態,表現為一種真在的生命體驗,在其中,不是否認後天意識的價值及其諸種形態,恰恰相反,是尊重後天意識如其所是,並通過先天意識提供其如其所是的“是”的基底——唯有後天意識的自我造作,才產生出其內部分裂與對抗的諸問題,而當迴歸其與先天意識的這種天然聯結,問題將迎刃而解。

聯結先天意識與後天意識的正是意向。“意”是先天意識向後天意識析出一個邊界並自認為“我”的臨界點,“向”則表明意在先天意識與後天意識之間粘聯與敞開的無限可能。符合“道-德”自然流衍的方式是從“道”向“德”的、意自身的覺識之流衍,此乃立足於“道”的真在之中向“德”的意識之自然流衍,正如老子所言“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如果說從“道”出發而流向“德”的意識是乃自然而然、符合生命本真規律的先天意識,揭示出意識發展的一條先天通途,那麼,反之從“德”向“道”的迴歸則表明後天意識的運作。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從“道”向“德”的意識之流衍,是自然存在的本真之境在一種寧靜舒軟的體驗狀態中、清醒覺知一切生命形態並無有分別地感受它們的過程,是基於“德”的良知這一心之機能的、對各生命形態最本真、最直接的淨化與自動調整,也因此,所謂良知總是在狹義理解的有限意識之外運作,人們自以為帶有評判之善惡光輝的道德實踐可能並不能真正帶來舒適且安然的內在感受。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先天意識對後天意識的統攝並不是一種強力的控制,它正是以完全自然的方式而消解著後天意識所帶有的、為維護自身疆界而來的種種控制。因此,先天意識對後天意識的統攝嚴格意義上說並不能表述為“對……統攝”,因為其中並沒有任何統攝的意味,只是後天意識在與先天意識的天然聯結中、以狹義理解的無意識的方式(即在一種“忘我”的情境之中)全然交託“我”根植於後天意識的意向之主導權,而將意向全然調回生命本然的秩序中,如此意向之“向”才能真正從“道”中流淌以至於“德”,而不是相反。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現在,讓我們來考察一下意向倒置的情況——也就是存在者從有限自身出發以揣測“道”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存在者認同“我”為一個擁有自由意志的存在者,但當問及自由意志的根源時,他們只能保持沉默並將視線轉移至一個超驗的領域——哪怕先驗也不行。關於這一點,薩特說得很清楚:“焦慮是自由本身對自由的反思的把握,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間接的,因為,儘管它是對它本身的直接意識,它還是從對世界召喚的否定中湧現出來,我只要一擺脫原來介入的那個世界,它就顯現出來以便把我自己理解為一種意識,這種意識對焦慮的本質擁有本體論的領悟並對它的諸多可能擁有前判斷的體驗。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也就是說,先驗的意識建構同樣是從對超驗領域的自體性否定而來,因此,任何妄圖從“自以為……”出發的意識之追根溯源都會面臨失敗。看似悖論的地方正出現在此處,一方面,後天意識面臨追問根源時所遭遇的、無法突破的天花板,這本身已經奠定了存在者存在於世最本質的焦慮,另一方面,讓我們設想當後天意識在意識中拋卻這種自我固守會怎樣?亦即,當一種本質的忘境升起來會怎樣?

一種說法是,本質的忘境無異於“我”於自我意識中的消亡,若沒有對超驗的先期論證,這恐怕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另有一種可能是,對超越的可能性論證只存在於思辨的領域,成為認識論意義上的一個對象,然而,如果僅僅就後者的思路走下去,我們發現思辨仍然只是後天意識的一項功能,此處存在著主體對自身超越根源的追問之熱情,但也同時帶來由於缺乏深度而事實上存在著的自欺——自欺正在於後天意識仍然停留在自身的不同層面中磨蹭地不願一探生命之究竟,只在較為靠近自由的層面捏造一些幻象給較低自由度的自己看看罷了。因此自欺之徒並不會從對思辨地把握存在之中得到什麼好處,哪怕他們叫囂求解生命之真相的呼聲多麼熱烈也無濟於事,只是為欺人捏造了更多素材而已。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因此,意向倒置無非意味著兩種局面:

第一,從“德”向“道”的迴歸之中始終存在著“自我”認同及其邊界的阻礙,

第二,這種阻礙極有可能進入認識論的領域而長期擱置對本真的體驗進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再看“意”及其“向”身處先天領域與後天領域的臨界點時所具備的雙重特性:當“意”根植於“道”之中且符合“道-德”之自然流衍順序時,“向”表現出無限性、靈活性的特徵,因為此時“向”尚未經過任何邊界的格致,而當“意”認同“我”之“德”而貌似具有了某種高貴性時,則意味著這種執著已經切割並裁減了無限之“向”而使之成為了有限之“向”。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意”及其“向”按照生命本質各安其位,才能挽回倒懸之生命,從根源上解決存在焦慮的問題,否則,存在焦慮便是生命必然的副產品,成為縈繞人心之上永不可被磨滅的黑色幽靈,關於它的故事將變幻出多種形態而如戲劇般愈演愈烈。

"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先天意識對後天意識的自然統攝是生命的本然狀態,表現為一種真在的生命體驗,在其中,不是否認後天意識的價值及其諸種形態,恰恰相反,是尊重後天意識如其所是,並通過先天意識提供其如其所是的“是”的基底——唯有後天意識的自我造作,才產生出其內部分裂與對抗的諸問題,而當迴歸其與先天意識的這種天然聯結,問題將迎刃而解。

聯結先天意識與後天意識的正是意向。“意”是先天意識向後天意識析出一個邊界並自認為“我”的臨界點,“向”則表明意在先天意識與後天意識之間粘聯與敞開的無限可能。符合“道-德”自然流衍的方式是從“道”向“德”的、意自身的覺識之流衍,此乃立足於“道”的真在之中向“德”的意識之自然流衍,正如老子所言“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如果說從“道”出發而流向“德”的意識是乃自然而然、符合生命本真規律的先天意識,揭示出意識發展的一條先天通途,那麼,反之從“德”向“道”的迴歸則表明後天意識的運作。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從“道”向“德”的意識之流衍,是自然存在的本真之境在一種寧靜舒軟的體驗狀態中、清醒覺知一切生命形態並無有分別地感受它們的過程,是基於“德”的良知這一心之機能的、對各生命形態最本真、最直接的淨化與自動調整,也因此,所謂良知總是在狹義理解的有限意識之外運作,人們自以為帶有評判之善惡光輝的道德實踐可能並不能真正帶來舒適且安然的內在感受。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先天意識對後天意識的統攝並不是一種強力的控制,它正是以完全自然的方式而消解著後天意識所帶有的、為維護自身疆界而來的種種控制。因此,先天意識對後天意識的統攝嚴格意義上說並不能表述為“對……統攝”,因為其中並沒有任何統攝的意味,只是後天意識在與先天意識的天然聯結中、以狹義理解的無意識的方式(即在一種“忘我”的情境之中)全然交託“我”根植於後天意識的意向之主導權,而將意向全然調回生命本然的秩序中,如此意向之“向”才能真正從“道”中流淌以至於“德”,而不是相反。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現在,讓我們來考察一下意向倒置的情況——也就是存在者從有限自身出發以揣測“道”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存在者認同“我”為一個擁有自由意志的存在者,但當問及自由意志的根源時,他們只能保持沉默並將視線轉移至一個超驗的領域——哪怕先驗也不行。關於這一點,薩特說得很清楚:“焦慮是自由本身對自由的反思的把握,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間接的,因為,儘管它是對它本身的直接意識,它還是從對世界召喚的否定中湧現出來,我只要一擺脫原來介入的那個世界,它就顯現出來以便把我自己理解為一種意識,這種意識對焦慮的本質擁有本體論的領悟並對它的諸多可能擁有前判斷的體驗。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也就是說,先驗的意識建構同樣是從對超驗領域的自體性否定而來,因此,任何妄圖從“自以為……”出發的意識之追根溯源都會面臨失敗。看似悖論的地方正出現在此處,一方面,後天意識面臨追問根源時所遭遇的、無法突破的天花板,這本身已經奠定了存在者存在於世最本質的焦慮,另一方面,讓我們設想當後天意識在意識中拋卻這種自我固守會怎樣?亦即,當一種本質的忘境升起來會怎樣?

一種說法是,本質的忘境無異於“我”於自我意識中的消亡,若沒有對超驗的先期論證,這恐怕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另有一種可能是,對超越的可能性論證只存在於思辨的領域,成為認識論意義上的一個對象,然而,如果僅僅就後者的思路走下去,我們發現思辨仍然只是後天意識的一項功能,此處存在著主體對自身超越根源的追問之熱情,但也同時帶來由於缺乏深度而事實上存在著的自欺——自欺正在於後天意識仍然停留在自身的不同層面中磨蹭地不願一探生命之究竟,只在較為靠近自由的層面捏造一些幻象給較低自由度的自己看看罷了。因此自欺之徒並不會從對思辨地把握存在之中得到什麼好處,哪怕他們叫囂求解生命之真相的呼聲多麼熱烈也無濟於事,只是為欺人捏造了更多素材而已。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因此,意向倒置無非意味著兩種局面:

第一,從“德”向“道”的迴歸之中始終存在著“自我”認同及其邊界的阻礙,

第二,這種阻礙極有可能進入認識論的領域而長期擱置對本真的體驗進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再看“意”及其“向”身處先天領域與後天領域的臨界點時所具備的雙重特性:當“意”根植於“道”之中且符合“道-德”之自然流衍順序時,“向”表現出無限性、靈活性的特徵,因為此時“向”尚未經過任何邊界的格致,而當“意”認同“我”之“德”而貌似具有了某種高貴性時,則意味著這種執著已經切割並裁減了無限之“向”而使之成為了有限之“向”。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意”及其“向”按照生命本質各安其位,才能挽回倒懸之生命,從根源上解決存在焦慮的問題,否則,存在焦慮便是生命必然的副產品,成為縈繞人心之上永不可被磨滅的黑色幽靈,關於它的故事將變幻出多種形態而如戲劇般愈演愈烈。

“存在焦慮”消解的根本路徑探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