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網絡小說家不要再歪曲老子這句名言了!

請網絡小說家不要再歪曲老子這句名言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名言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五章。近年來,這句話反覆被網絡小說引用,尤其是玄幻、修仙,修真類小說,更是本本必備,實乃裝逼之利器也。

據有心人考證,最先引用此句的是“玄幻大師”黃易,是在其《破碎虛空》和《覆雨翻雲》中,然後蕭鼎的《誅仙》反覆引用,併成為其中心思想。如今的玄幻、修仙、修真類網絡小說,如果不引用這一句話,似乎就不能成為小說了。於是乎,各位狂拽酷炫牛逼屌炸天的主角們,上懟天下懟地中間懟空氣,經常作慷慨激昂狀怒斥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表達的意思就是,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了草狗,我一定要與天鬥,與地鬥,與看不起的我的人鬥,與不公正的命運鬥……對了,還有引用的更離譜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豬狗”。總而言之,要深深深的把作者以及主角的逼格表現得淋漓盡致,正所謂:“少年一事能狂,敢罵天地不仁!”

請網絡小說家不要再歪曲老子這句名言了!

電視劇《誅仙·青雲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才是完整的一句話。估計看到這裡,憤青們要更怒了:“什麼,聖人們把老百姓也當成了豬狗!?真是吃人的封建社會啊,真是誤國害人的儒學(老子:這不是孔子說的,是老子說的!!!)啊……”

莫急,莫急,且聽筆者細細解釋。

大家都知道,古文,越古越難以理解,尤其是先秦時期的古文,簡潔乾脆的令人髮指,一個字就能解釋出上百個字來,還未必能完全解釋清楚,很多隻能意會不可言傳。解讀這一句,首先要搞清幾個關鍵詞的真正含義。“不仁”,在這裡並非“殘暴不仁”或“不仁不義”的意思,而是“不感情用事”的意思。“聖人”,並非傳統意思中的“在某些方面作出開創性貢獻的宗師”,而是“有道的統治者”。

請網絡小說家不要再歪曲老子這句名言了!

“芻狗”則需要進行詳細解釋。芻,穀類植物的莖杆,或者是乾草。芻狗,用乾草紮成的狗,是向神靈求雨、平息瘟疫、祈求豐收等活動時的祭品。古代因為物質匱乏,所以祭神的時候用豬羊這些大牲畜太肉疼,於是就用體積較小的狗,後來乾脆用乾草紮成草狗來代替真狗。(諸葛亮平定南中後,班師回朝,走到瀘水邊上時候,河水暴漲,風急浪高,大軍不得過。蠻王孟獲說要殺一些蠻人,將人頭拋入河中來祭河神。諸葛亮覺得太殘忍,有違天道,萬萬不可如此。仁厚智慧的武侯就命令軍士用面做成人頭形狀,裡面包上豬羊肉,稱之為“蠻首”,投入河中,以祭瀘水河神,遂風平浪靜,大軍順利渡河。後來“蠻首”作為一種食物流傳下來,“蠻首”就是“蠻頭”,再演變為“饅頭”。)芻狗紮成之後,用盒子盛著,用繡著精美紋飾的繡巾覆蓋,祭師恭恭敬敬的迎接,送到祭壇上,可謂是尊榮無比。等到祭神儀式完成後,芻狗就被隨意丟在地上,被人踩車壓,拾柴草的人就撿走燒火了。這就是“芻狗”的完整歷程,有用的時候,位置尊崇,極盡榮華,用完了,立即丟棄,最後被一把火燒了。

請網絡小說家不要再歪曲老子這句名言了!

諸葛亮

“天地不仁”這句話其實很難直譯,所以用意譯才能更準確的表達清楚:“天地無所謂仁與不仁,不感情用事,視天地間萬物象芻狗一樣,任其自然經歷由成長、榮華、衰敗的過程;有道的統治者無所謂仁與不仁,不感情用事,視百姓為芻狗一樣,任其自然經歷由成長、榮華、衰敗的過程。”

天地不仁,是為大仁,天地生萬物,萬物平等,天地不會損壞某些物種的利益,去照顧其他物種的利益,一切順其自然。佛經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佛祖救下一隻被老鷹追趕的鴿子,老鷹說:“你看鴿子可憐,救下它。可它是我的食物,你救了它,我就會餓死。你可憐它,就不可憐我嗎?”佛祖一聽有理,於是割自己的肉補償老鷹。

聖人不仁,是為大仁,聖人治理天下,眾生平等,聖人不會損傷某部分、某階層人的利益,去特別照顧某一部分、某階層人的利益,任其自由發展,象芻狗一樣,自己走完成長、榮華、衰亡的歷程。

“天地不仁”,“聖人不仁”,其實就是“公平”,極其明確的表達了老子“無為”的核心思想,。

請網絡小說家不要再歪曲老子這句名言了!

天地生萬物,自有其枯榮

公平,才是天地世間最大的仁。

綜上所述,非常遺憾的告訴各位網絡作家,你們在小說中的引用以及想要表達的思想,是完全錯誤的,“天地不仁”這句話,根本沒有壓迫與歧視,恰恰相反,它說的是公平的道理。不過各位大可放心,老子他老人家是一個“不爭”的人,儘管他的名言被歪曲成這個樣子,最多也就是苦笑一下,不會出現棺材板按不住的情況。但我個人希望,以後不要再繼續錯下去了,那樣只會表現你們的無知。想必很多讀者也是這樣希望的。

如有解讀不當之處,歡迎各位朋友留言批評指正。

敬請各位朋友關注“山楓說文化與歷史”,投桃報李,本人也肯定會與各位互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