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深處有客家——藍田縣石船溝村

秦嶺深山的古村落,見證著農耕文明的時代,今天在城裡生活的我們,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從鄉村走出。但是我們關於村落、村莊的記憶,一直隱藏在內心深處。今天,就讓我們跟隨鏡頭,一同去發現藍田葛牌鎮石船溝村的前世今生……

關於石船溝村,

你不知道的故事……

村名來歷

該村子坐落於一山溝,溝中有巨石一個,外形貌似船形,名曰“石船”,因而得名石船溝。

2015年4月,陝西省住建廳聯合文化、文物、財政等四部門,決定將藍田縣石船溝村等171個傳統村落列入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名錄,且是西安市第一批唯一一個傳統村落。

傳說故事

在石船溝北面的藍田縣藍橋鄉,有一獅峰山,獅峰山有一塊石頭,經過億萬年風吹雨打太陽晒,最終修煉成精,變成了一個能興風作浪的石船精。該精靈乘風飛到了石船溝村北邊大西溝上的山頂上,它計劃晚上在“雞不叫,狗不咬”的時候興風作浪發洪水,想沿大西溝乘勢漂流下去。

石船精的想法被觀音菩薩發覺,菩薩擔心洪水淹了溝裡的百姓,決定阻止石船精的計劃,便學大公雞叫。石船精剛發起洪水行走不遠,聽到公雞叫,以為天要亮了,急忙收水停船,慌亂中石船翻倒在溝裡,散了精氣,再也走不了了。

從此,大西溝便改叫石船溝。如今溝上游有塊形似側翻大船的石頭。

兩大姓氏

石船溝村有兩大姓,齊和張。

據史料記載,清嘉慶年間,齊姓因老家發生水、蟲災害,由安徽宿松縣逃難至此,歷經13代200餘年。他們奉齊桓公為始祖,家家敬奉的是天地君親師。張姓則由安徽的霍邱縣遷來居住。

齊家現存族譜20餘本,保持著“六月六”晒族譜的傳統。

民俗、方言

石船溝村的山民們兩百多年前從安徽客居秦嶺山裡,其民俗文化仍舊保留著家鄉的傳統。據村民講,他們的過年習俗是在臘月三十晚上,天黑後做飯,在“雞不叫、狗不咬“的晚上十一點左右開始吃飯,一直要吃大年初一凌晨才算過年。他們愛唱、愛看的戲曲仍舊是黃梅戲。

他們把吃飯叫“齊”或“齊飯”;睡覺叫“困醒”;坐叫“錯”;在語言的交流上,對外是老陝的藍田方言,對內交流則是安徽的老家方言。

在喪葬習俗上,不同於陝西當地的哭喪,而是組織族人吟唱孝歌,以警示後人孝為先。

建築

據資料介紹,石船溝村始建於元代以前,主要建築風格為土木結構,建築結構為進深較淺、開間較小、出簷較遠,使用時間長,一般百年以內不用翻修,而且冬暖夏涼。

現有的傳統建築有:祠堂、藥王廟、張氏祖屋、土坯房等,均建於清代。

(以上圖文資料來自網絡,如有補充更正歡迎留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