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

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文字:王玉梅 圖片:肖沛昀

位於十里鋪鄉政府駐地北5千米處的條子峪村,東臨碣石山,南、西接東山馬莊,北靠灣裡,建村於清朝後期,因房屋散落在東西走向的長條溝峪裡,故取名條子峪村。

"

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文字:王玉梅 圖片:肖沛昀

位於十里鋪鄉政府駐地北5千米處的條子峪村,東臨碣石山,南、西接東山馬莊,北靠灣裡,建村於清朝後期,因房屋散落在東西走向的長條溝峪裡,故取名條子峪村。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群山環抱著條子峪村

條子峪多面環山,村裡葡園交蔓,街巷錯落,房屋有致,一年四季,風景清秀,境悠宜人。人行其中,沐其風,賞其景,潤其境,品其韻,瞬間,便心曠神怡,似有仙風道骨之氣著身,真是一塊青山秀水、修身養性的絕美寶地。

"

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文字:王玉梅 圖片:肖沛昀

位於十里鋪鄉政府駐地北5千米處的條子峪村,東臨碣石山,南、西接東山馬莊,北靠灣裡,建村於清朝後期,因房屋散落在東西走向的長條溝峪裡,故取名條子峪村。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群山環抱著條子峪村

條子峪多面環山,村裡葡園交蔓,街巷錯落,房屋有致,一年四季,風景清秀,境悠宜人。人行其中,沐其風,賞其景,潤其境,品其韻,瞬間,便心曠神怡,似有仙風道骨之氣著身,真是一塊青山秀水、修身養性的絕美寶地。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條子峪村的玫瑰香葡萄

現在的條子峪村村委會駐地,曾有個張家墳。這個張家和昌黎城關東花園一帶的張家、昌黎縣以南灤河沿岸赤崖村、后王村一帶的張家,為同宗。

"

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文字:王玉梅 圖片:肖沛昀

位於十里鋪鄉政府駐地北5千米處的條子峪村,東臨碣石山,南、西接東山馬莊,北靠灣裡,建村於清朝後期,因房屋散落在東西走向的長條溝峪裡,故取名條子峪村。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群山環抱著條子峪村

條子峪多面環山,村裡葡園交蔓,街巷錯落,房屋有致,一年四季,風景清秀,境悠宜人。人行其中,沐其風,賞其景,潤其境,品其韻,瞬間,便心曠神怡,似有仙風道骨之氣著身,真是一塊青山秀水、修身養性的絕美寶地。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條子峪村的玫瑰香葡萄

現在的條子峪村村委會駐地,曾有個張家墳。這個張家和昌黎城關東花園一帶的張家、昌黎縣以南灤河沿岸赤崖村、后王村一帶的張家,為同宗。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張家墳所在地,如今是漂亮的村委會

說起這個在昌黎歷史中曾佔據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張氏家族,時間不得不追溯到燕王掃北時期。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領重兵鎮守大都。朱元璋長子朱標早逝,根據傳長不傳嫡的傳統,朱元璋死後,其皇太孫(朱標的大兒子)朱允文繼皇帝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後,與侍臣密謀削藩之策,企圖改封朱棣於南昌。燕王朱棣本來就對朱允文繼承皇位不滿,便以“誅奸臣,清君側”為由,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詔集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兵將30萬人,自太行山以東,陳兵於滹沱河沿岸,企圖阻止燕王朱棣南下。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農曆三十日)始,雙方几十萬大軍在滹沱河沿岸展開激戰,其中正定府所屬各縣是這次戰爭的主要戰場。雙方在此進行了長達一年之久的“拉鋸式”爭奪戰,最後燕王朱棣獲勝。原籍福建霞浦縣的張家祖先張武公,就是燕王手下的一名大將,因其輔佐燕王掃北有功,被封於侯爵,並獎賞其以“湯沐之地”。據史書記載,此“湯沐之地”就是昌黎縣赤崖。於是,張武公就把家眷從福建遷徙到昌黎縣赤崖封地。

張氏家族傳至明朝中葉八代世祖張國祥公時,發生一些變故。張國祥幼年父母雙亡,不得不由其庶母王玉如撫養照顧。這樣,張國祥和王玉如兩家的家產合併一起,共同為張王擁有。較大的家業引起近族人的嫉妒,竟想奪其家產,賣掉王玉如,謀害幼年張國祥。此消息無意中被下人得知,王玉如得知情況後,將家產贈與交好族人,娘倆個帶金銀細軟,連夜逃至昌黎城東花園,張國祥外祖母齊家避難。張國祥長相英俊,聰明好學。一次,昌黎縣連任三屆縣知事的孟秋來古塔寺拜廟,偶然聽到張國祥的讀書聲,遂尋聲找到張國祥,與其交談後深深喜愛,於是讓張國祥到昌黎縣衙陪讀自己的兒子。資質優異、勤奮好學的張國祥受益匪淺,學有所成,後來考取功名被授甘肅渭源縣知縣。卸任肅渭源縣知縣後,張國祥返回昌黎,在城內西街新蓋了一處住所,後來其子嗣後代等經商做生意,在東西兩街建置很多房產,張家在昌黎城關發展壯大起來。

康熙七年,昌黎城關張家的張尊德,身份顯貴,由知州五品升任四品知府。他的第一夫人張金氏也即將由原來的誥命宜人升為誥命恭人。不想,金夫人在等待恭人封侯批文中,不幸患病身亡。張家人開始為金氏選擇風水墓地。經過風水先生的認真勘察, 看中了條子峪一帶上有“龍頭”、下有“龍尾”,並有兩隻“龍眼”的“依龍臥水”的“風水寶地”。這裡地勢開闊,多面環山,地勢高低起伏,呈逼真的龍形,龍首在西,龍尾在東,龍首左右每側各有一河,被稱為龍眼,一年四季,河水不斷。一河流清水,一河流紅水。龍脊處響楊、松樹等,風吹樹響,水聲附和,加之遠山、叢林,奇相叢生,境悠景異,甚為神祕。

清康熙七年十二月十八日(1669年1月19日),張家在兩條水溝夾立著的丘陵上“龍頭”之處立墳,安葬張金氏。此時金氏恭人批文尚未下發,張家人便先立碑置於金氏墓地,碑文內容如下:

皇清誥封:宜人待贈恭人張門金氏之墓。

"

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文字:王玉梅 圖片:肖沛昀

位於十里鋪鄉政府駐地北5千米處的條子峪村,東臨碣石山,南、西接東山馬莊,北靠灣裡,建村於清朝後期,因房屋散落在東西走向的長條溝峪裡,故取名條子峪村。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群山環抱著條子峪村

條子峪多面環山,村裡葡園交蔓,街巷錯落,房屋有致,一年四季,風景清秀,境悠宜人。人行其中,沐其風,賞其景,潤其境,品其韻,瞬間,便心曠神怡,似有仙風道骨之氣著身,真是一塊青山秀水、修身養性的絕美寶地。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條子峪村的玫瑰香葡萄

現在的條子峪村村委會駐地,曾有個張家墳。這個張家和昌黎城關東花園一帶的張家、昌黎縣以南灤河沿岸赤崖村、后王村一帶的張家,為同宗。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張家墳所在地,如今是漂亮的村委會

說起這個在昌黎歷史中曾佔據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張氏家族,時間不得不追溯到燕王掃北時期。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領重兵鎮守大都。朱元璋長子朱標早逝,根據傳長不傳嫡的傳統,朱元璋死後,其皇太孫(朱標的大兒子)朱允文繼皇帝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後,與侍臣密謀削藩之策,企圖改封朱棣於南昌。燕王朱棣本來就對朱允文繼承皇位不滿,便以“誅奸臣,清君側”為由,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詔集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兵將30萬人,自太行山以東,陳兵於滹沱河沿岸,企圖阻止燕王朱棣南下。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農曆三十日)始,雙方几十萬大軍在滹沱河沿岸展開激戰,其中正定府所屬各縣是這次戰爭的主要戰場。雙方在此進行了長達一年之久的“拉鋸式”爭奪戰,最後燕王朱棣獲勝。原籍福建霞浦縣的張家祖先張武公,就是燕王手下的一名大將,因其輔佐燕王掃北有功,被封於侯爵,並獎賞其以“湯沐之地”。據史書記載,此“湯沐之地”就是昌黎縣赤崖。於是,張武公就把家眷從福建遷徙到昌黎縣赤崖封地。

張氏家族傳至明朝中葉八代世祖張國祥公時,發生一些變故。張國祥幼年父母雙亡,不得不由其庶母王玉如撫養照顧。這樣,張國祥和王玉如兩家的家產合併一起,共同為張王擁有。較大的家業引起近族人的嫉妒,竟想奪其家產,賣掉王玉如,謀害幼年張國祥。此消息無意中被下人得知,王玉如得知情況後,將家產贈與交好族人,娘倆個帶金銀細軟,連夜逃至昌黎城東花園,張國祥外祖母齊家避難。張國祥長相英俊,聰明好學。一次,昌黎縣連任三屆縣知事的孟秋來古塔寺拜廟,偶然聽到張國祥的讀書聲,遂尋聲找到張國祥,與其交談後深深喜愛,於是讓張國祥到昌黎縣衙陪讀自己的兒子。資質優異、勤奮好學的張國祥受益匪淺,學有所成,後來考取功名被授甘肅渭源縣知縣。卸任肅渭源縣知縣後,張國祥返回昌黎,在城內西街新蓋了一處住所,後來其子嗣後代等經商做生意,在東西兩街建置很多房產,張家在昌黎城關發展壯大起來。

康熙七年,昌黎城關張家的張尊德,身份顯貴,由知州五品升任四品知府。他的第一夫人張金氏也即將由原來的誥命宜人升為誥命恭人。不想,金夫人在等待恭人封侯批文中,不幸患病身亡。張家人開始為金氏選擇風水墓地。經過風水先生的認真勘察, 看中了條子峪一帶上有“龍頭”、下有“龍尾”,並有兩隻“龍眼”的“依龍臥水”的“風水寶地”。這裡地勢開闊,多面環山,地勢高低起伏,呈逼真的龍形,龍首在西,龍尾在東,龍首左右每側各有一河,被稱為龍眼,一年四季,河水不斷。一河流清水,一河流紅水。龍脊處響楊、松樹等,風吹樹響,水聲附和,加之遠山、叢林,奇相叢生,境悠景異,甚為神祕。

清康熙七年十二月十八日(1669年1月19日),張家在兩條水溝夾立著的丘陵上“龍頭”之處立墳,安葬張金氏。此時金氏恭人批文尚未下發,張家人便先立碑置於金氏墓地,碑文內容如下:

皇清誥封:宜人待贈恭人張門金氏之墓。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張氏後人張瑞卿帶領文化行人員考察金氏墓

不久,收到恭人批文,張家重新為金氏立碑,碑文內容如下:

皇清誥封:恭人張門金氏之墳墓。落款為康熙七年冬十二月十八日建立。

張家建墳後,又在其地修建房屋,派族人來此看墳。其地被後人稱為“老墳腦袋”。自此,看守墓地的張氏族人在這裡居住下來,至今已經繁衍有十二代,成為條子峪村的主要住戶。

"

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文字:王玉梅 圖片:肖沛昀

位於十里鋪鄉政府駐地北5千米處的條子峪村,東臨碣石山,南、西接東山馬莊,北靠灣裡,建村於清朝後期,因房屋散落在東西走向的長條溝峪裡,故取名條子峪村。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群山環抱著條子峪村

條子峪多面環山,村裡葡園交蔓,街巷錯落,房屋有致,一年四季,風景清秀,境悠宜人。人行其中,沐其風,賞其景,潤其境,品其韻,瞬間,便心曠神怡,似有仙風道骨之氣著身,真是一塊青山秀水、修身養性的絕美寶地。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條子峪村的玫瑰香葡萄

現在的條子峪村村委會駐地,曾有個張家墳。這個張家和昌黎城關東花園一帶的張家、昌黎縣以南灤河沿岸赤崖村、后王村一帶的張家,為同宗。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張家墳所在地,如今是漂亮的村委會

說起這個在昌黎歷史中曾佔據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張氏家族,時間不得不追溯到燕王掃北時期。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領重兵鎮守大都。朱元璋長子朱標早逝,根據傳長不傳嫡的傳統,朱元璋死後,其皇太孫(朱標的大兒子)朱允文繼皇帝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後,與侍臣密謀削藩之策,企圖改封朱棣於南昌。燕王朱棣本來就對朱允文繼承皇位不滿,便以“誅奸臣,清君側”為由,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詔集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兵將30萬人,自太行山以東,陳兵於滹沱河沿岸,企圖阻止燕王朱棣南下。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農曆三十日)始,雙方几十萬大軍在滹沱河沿岸展開激戰,其中正定府所屬各縣是這次戰爭的主要戰場。雙方在此進行了長達一年之久的“拉鋸式”爭奪戰,最後燕王朱棣獲勝。原籍福建霞浦縣的張家祖先張武公,就是燕王手下的一名大將,因其輔佐燕王掃北有功,被封於侯爵,並獎賞其以“湯沐之地”。據史書記載,此“湯沐之地”就是昌黎縣赤崖。於是,張武公就把家眷從福建遷徙到昌黎縣赤崖封地。

張氏家族傳至明朝中葉八代世祖張國祥公時,發生一些變故。張國祥幼年父母雙亡,不得不由其庶母王玉如撫養照顧。這樣,張國祥和王玉如兩家的家產合併一起,共同為張王擁有。較大的家業引起近族人的嫉妒,竟想奪其家產,賣掉王玉如,謀害幼年張國祥。此消息無意中被下人得知,王玉如得知情況後,將家產贈與交好族人,娘倆個帶金銀細軟,連夜逃至昌黎城東花園,張國祥外祖母齊家避難。張國祥長相英俊,聰明好學。一次,昌黎縣連任三屆縣知事的孟秋來古塔寺拜廟,偶然聽到張國祥的讀書聲,遂尋聲找到張國祥,與其交談後深深喜愛,於是讓張國祥到昌黎縣衙陪讀自己的兒子。資質優異、勤奮好學的張國祥受益匪淺,學有所成,後來考取功名被授甘肅渭源縣知縣。卸任肅渭源縣知縣後,張國祥返回昌黎,在城內西街新蓋了一處住所,後來其子嗣後代等經商做生意,在東西兩街建置很多房產,張家在昌黎城關發展壯大起來。

康熙七年,昌黎城關張家的張尊德,身份顯貴,由知州五品升任四品知府。他的第一夫人張金氏也即將由原來的誥命宜人升為誥命恭人。不想,金夫人在等待恭人封侯批文中,不幸患病身亡。張家人開始為金氏選擇風水墓地。經過風水先生的認真勘察, 看中了條子峪一帶上有“龍頭”、下有“龍尾”,並有兩隻“龍眼”的“依龍臥水”的“風水寶地”。這裡地勢開闊,多面環山,地勢高低起伏,呈逼真的龍形,龍首在西,龍尾在東,龍首左右每側各有一河,被稱為龍眼,一年四季,河水不斷。一河流清水,一河流紅水。龍脊處響楊、松樹等,風吹樹響,水聲附和,加之遠山、叢林,奇相叢生,境悠景異,甚為神祕。

清康熙七年十二月十八日(1669年1月19日),張家在兩條水溝夾立著的丘陵上“龍頭”之處立墳,安葬張金氏。此時金氏恭人批文尚未下發,張家人便先立碑置於金氏墓地,碑文內容如下:

皇清誥封:宜人待贈恭人張門金氏之墓。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張氏後人張瑞卿帶領文化行人員考察金氏墓

不久,收到恭人批文,張家重新為金氏立碑,碑文內容如下:

皇清誥封:恭人張門金氏之墳墓。落款為康熙七年冬十二月十八日建立。

張家建墳後,又在其地修建房屋,派族人來此看墳。其地被後人稱為“老墳腦袋”。自此,看守墓地的張氏族人在這裡居住下來,至今已經繁衍有十二代,成為條子峪村的主要住戶。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張氏後代居住的小院

  在張家請風水先生擇墓時,流傳著一個這樣的傳說:將墳址選在條子峪村後,起初,風水先生說什麼也不肯為張家劃定墓地具體位置,因為“此地為風水寶地,立墳後後代定會興旺發達”,此為天機,一旦洩露,風水先生一定會遭到報應。張家再三承諾,如果張家日後發達,定會為風水先生養老送終。後來張家在此建墳之後,算命先生果然雙目失明,張家也從此興旺發達。誠信善良的張家按照承諾,精心照顧和贍養這位先生。終有一天先生耐不了失明的苦惱,偷偷用銀針去扎龍頭右側的龍眼,用龍眼中流出的紅水清洗自己的眼睛,眼睛神奇地復明後,風水先生不辭而別。因龍眼被扎,這裡的風水大減,張家也日漸衰落。

張家墳在“文革”期間被平,張家後人便將金氏之墓遷至原址以東1500米處的滑石溝。如今,金氏墓地的兩塊碑文依在。

在昌黎以南灤河附近的赤崖張家,因遭遇灤河大水,部分遷至后王、小王莊等村。如今,昌黎城關東西花園一帶、赤崖村、后王村、小王莊村、條子峪村,構成了分散又集中的我縣張氏家族圖騰,也講述著歷史風雲中一段昌黎張氏的傳奇故事。

條子峪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有多處遺址。在條子峪村東大蓮坨山頂,為紀念治水英雄大禹,曾建一座禹王觀,三間房屋,內塑大禹雕像,傳說一虔誠道士,終生在此修道,種地、生活,死後就葬於大蓮坨山頂的西北處。禹王觀名氣很大,方圓百里的村民為求風調雨順,有好收成,不惜千辛萬苦,一步一拜、十步一跪來到禹王觀焚香納貢,求禹王保佑。除禹王觀遺址外,大蓮坨山頂還現存古井1眼,石碾1個,大天池1個,蒲子坑2個,道士墳1個。條子峪村南有一山峰,名叫高冠山,海拔571米。相傳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後,其夫人高桂英佔據此山,繼續與清軍抗衡,為紀念女中豪傑,此山被稱為高桂英山。山頂有石臼3個,還有人類使用的泥盆泥罐碎片和人工開鑿的上山的登腳窩。半山腰處有山洞1個,陡絕難登,村民稱其為“狼洞”。

"

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文字:王玉梅 圖片:肖沛昀

位於十里鋪鄉政府駐地北5千米處的條子峪村,東臨碣石山,南、西接東山馬莊,北靠灣裡,建村於清朝後期,因房屋散落在東西走向的長條溝峪裡,故取名條子峪村。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群山環抱著條子峪村

條子峪多面環山,村裡葡園交蔓,街巷錯落,房屋有致,一年四季,風景清秀,境悠宜人。人行其中,沐其風,賞其景,潤其境,品其韻,瞬間,便心曠神怡,似有仙風道骨之氣著身,真是一塊青山秀水、修身養性的絕美寶地。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條子峪村的玫瑰香葡萄

現在的條子峪村村委會駐地,曾有個張家墳。這個張家和昌黎城關東花園一帶的張家、昌黎縣以南灤河沿岸赤崖村、后王村一帶的張家,為同宗。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張家墳所在地,如今是漂亮的村委會

說起這個在昌黎歷史中曾佔據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張氏家族,時間不得不追溯到燕王掃北時期。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領重兵鎮守大都。朱元璋長子朱標早逝,根據傳長不傳嫡的傳統,朱元璋死後,其皇太孫(朱標的大兒子)朱允文繼皇帝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後,與侍臣密謀削藩之策,企圖改封朱棣於南昌。燕王朱棣本來就對朱允文繼承皇位不滿,便以“誅奸臣,清君側”為由,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詔集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兵將30萬人,自太行山以東,陳兵於滹沱河沿岸,企圖阻止燕王朱棣南下。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農曆三十日)始,雙方几十萬大軍在滹沱河沿岸展開激戰,其中正定府所屬各縣是這次戰爭的主要戰場。雙方在此進行了長達一年之久的“拉鋸式”爭奪戰,最後燕王朱棣獲勝。原籍福建霞浦縣的張家祖先張武公,就是燕王手下的一名大將,因其輔佐燕王掃北有功,被封於侯爵,並獎賞其以“湯沐之地”。據史書記載,此“湯沐之地”就是昌黎縣赤崖。於是,張武公就把家眷從福建遷徙到昌黎縣赤崖封地。

張氏家族傳至明朝中葉八代世祖張國祥公時,發生一些變故。張國祥幼年父母雙亡,不得不由其庶母王玉如撫養照顧。這樣,張國祥和王玉如兩家的家產合併一起,共同為張王擁有。較大的家業引起近族人的嫉妒,竟想奪其家產,賣掉王玉如,謀害幼年張國祥。此消息無意中被下人得知,王玉如得知情況後,將家產贈與交好族人,娘倆個帶金銀細軟,連夜逃至昌黎城東花園,張國祥外祖母齊家避難。張國祥長相英俊,聰明好學。一次,昌黎縣連任三屆縣知事的孟秋來古塔寺拜廟,偶然聽到張國祥的讀書聲,遂尋聲找到張國祥,與其交談後深深喜愛,於是讓張國祥到昌黎縣衙陪讀自己的兒子。資質優異、勤奮好學的張國祥受益匪淺,學有所成,後來考取功名被授甘肅渭源縣知縣。卸任肅渭源縣知縣後,張國祥返回昌黎,在城內西街新蓋了一處住所,後來其子嗣後代等經商做生意,在東西兩街建置很多房產,張家在昌黎城關發展壯大起來。

康熙七年,昌黎城關張家的張尊德,身份顯貴,由知州五品升任四品知府。他的第一夫人張金氏也即將由原來的誥命宜人升為誥命恭人。不想,金夫人在等待恭人封侯批文中,不幸患病身亡。張家人開始為金氏選擇風水墓地。經過風水先生的認真勘察, 看中了條子峪一帶上有“龍頭”、下有“龍尾”,並有兩隻“龍眼”的“依龍臥水”的“風水寶地”。這裡地勢開闊,多面環山,地勢高低起伏,呈逼真的龍形,龍首在西,龍尾在東,龍首左右每側各有一河,被稱為龍眼,一年四季,河水不斷。一河流清水,一河流紅水。龍脊處響楊、松樹等,風吹樹響,水聲附和,加之遠山、叢林,奇相叢生,境悠景異,甚為神祕。

清康熙七年十二月十八日(1669年1月19日),張家在兩條水溝夾立著的丘陵上“龍頭”之處立墳,安葬張金氏。此時金氏恭人批文尚未下發,張家人便先立碑置於金氏墓地,碑文內容如下:

皇清誥封:宜人待贈恭人張門金氏之墓。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張氏後人張瑞卿帶領文化行人員考察金氏墓

不久,收到恭人批文,張家重新為金氏立碑,碑文內容如下:

皇清誥封:恭人張門金氏之墳墓。落款為康熙七年冬十二月十八日建立。

張家建墳後,又在其地修建房屋,派族人來此看墳。其地被後人稱為“老墳腦袋”。自此,看守墓地的張氏族人在這裡居住下來,至今已經繁衍有十二代,成為條子峪村的主要住戶。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張氏後代居住的小院

  在張家請風水先生擇墓時,流傳著一個這樣的傳說:將墳址選在條子峪村後,起初,風水先生說什麼也不肯為張家劃定墓地具體位置,因為“此地為風水寶地,立墳後後代定會興旺發達”,此為天機,一旦洩露,風水先生一定會遭到報應。張家再三承諾,如果張家日後發達,定會為風水先生養老送終。後來張家在此建墳之後,算命先生果然雙目失明,張家也從此興旺發達。誠信善良的張家按照承諾,精心照顧和贍養這位先生。終有一天先生耐不了失明的苦惱,偷偷用銀針去扎龍頭右側的龍眼,用龍眼中流出的紅水清洗自己的眼睛,眼睛神奇地復明後,風水先生不辭而別。因龍眼被扎,這裡的風水大減,張家也日漸衰落。

張家墳在“文革”期間被平,張家後人便將金氏之墓遷至原址以東1500米處的滑石溝。如今,金氏墓地的兩塊碑文依在。

在昌黎以南灤河附近的赤崖張家,因遭遇灤河大水,部分遷至后王、小王莊等村。如今,昌黎城關東西花園一帶、赤崖村、后王村、小王莊村、條子峪村,構成了分散又集中的我縣張氏家族圖騰,也講述著歷史風雲中一段昌黎張氏的傳奇故事。

條子峪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有多處遺址。在條子峪村東大蓮坨山頂,為紀念治水英雄大禹,曾建一座禹王觀,三間房屋,內塑大禹雕像,傳說一虔誠道士,終生在此修道,種地、生活,死後就葬於大蓮坨山頂的西北處。禹王觀名氣很大,方圓百里的村民為求風調雨順,有好收成,不惜千辛萬苦,一步一拜、十步一跪來到禹王觀焚香納貢,求禹王保佑。除禹王觀遺址外,大蓮坨山頂還現存古井1眼,石碾1個,大天池1個,蒲子坑2個,道士墳1個。條子峪村南有一山峰,名叫高冠山,海拔571米。相傳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後,其夫人高桂英佔據此山,繼續與清軍抗衡,為紀念女中豪傑,此山被稱為高桂英山。山頂有石臼3個,還有人類使用的泥盆泥罐碎片和人工開鑿的上山的登腳窩。半山腰處有山洞1個,陡絕難登,村民稱其為“狼洞”。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當地人也叫它饅頭山

都說仁者愛山,同時,靈性之山也吸聚著仁者之愛,散發著仁者之暖。古韻悠悠,陽光斜織,青山碧水,葡園碧翠。無痕歲月中,條子峪村恰似一幅濃淡相宜、光影相伴、動靜交織的繪畫作品,於不動聲色之中,卻暗通了觀者五蘊,講述著精彩故事。

"

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文字:王玉梅 圖片:肖沛昀

位於十里鋪鄉政府駐地北5千米處的條子峪村,東臨碣石山,南、西接東山馬莊,北靠灣裡,建村於清朝後期,因房屋散落在東西走向的長條溝峪裡,故取名條子峪村。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群山環抱著條子峪村

條子峪多面環山,村裡葡園交蔓,街巷錯落,房屋有致,一年四季,風景清秀,境悠宜人。人行其中,沐其風,賞其景,潤其境,品其韻,瞬間,便心曠神怡,似有仙風道骨之氣著身,真是一塊青山秀水、修身養性的絕美寶地。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條子峪村的玫瑰香葡萄

現在的條子峪村村委會駐地,曾有個張家墳。這個張家和昌黎城關東花園一帶的張家、昌黎縣以南灤河沿岸赤崖村、后王村一帶的張家,為同宗。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張家墳所在地,如今是漂亮的村委會

說起這個在昌黎歷史中曾佔據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張氏家族,時間不得不追溯到燕王掃北時期。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領重兵鎮守大都。朱元璋長子朱標早逝,根據傳長不傳嫡的傳統,朱元璋死後,其皇太孫(朱標的大兒子)朱允文繼皇帝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後,與侍臣密謀削藩之策,企圖改封朱棣於南昌。燕王朱棣本來就對朱允文繼承皇位不滿,便以“誅奸臣,清君側”為由,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詔集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兵將30萬人,自太行山以東,陳兵於滹沱河沿岸,企圖阻止燕王朱棣南下。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農曆三十日)始,雙方几十萬大軍在滹沱河沿岸展開激戰,其中正定府所屬各縣是這次戰爭的主要戰場。雙方在此進行了長達一年之久的“拉鋸式”爭奪戰,最後燕王朱棣獲勝。原籍福建霞浦縣的張家祖先張武公,就是燕王手下的一名大將,因其輔佐燕王掃北有功,被封於侯爵,並獎賞其以“湯沐之地”。據史書記載,此“湯沐之地”就是昌黎縣赤崖。於是,張武公就把家眷從福建遷徙到昌黎縣赤崖封地。

張氏家族傳至明朝中葉八代世祖張國祥公時,發生一些變故。張國祥幼年父母雙亡,不得不由其庶母王玉如撫養照顧。這樣,張國祥和王玉如兩家的家產合併一起,共同為張王擁有。較大的家業引起近族人的嫉妒,竟想奪其家產,賣掉王玉如,謀害幼年張國祥。此消息無意中被下人得知,王玉如得知情況後,將家產贈與交好族人,娘倆個帶金銀細軟,連夜逃至昌黎城東花園,張國祥外祖母齊家避難。張國祥長相英俊,聰明好學。一次,昌黎縣連任三屆縣知事的孟秋來古塔寺拜廟,偶然聽到張國祥的讀書聲,遂尋聲找到張國祥,與其交談後深深喜愛,於是讓張國祥到昌黎縣衙陪讀自己的兒子。資質優異、勤奮好學的張國祥受益匪淺,學有所成,後來考取功名被授甘肅渭源縣知縣。卸任肅渭源縣知縣後,張國祥返回昌黎,在城內西街新蓋了一處住所,後來其子嗣後代等經商做生意,在東西兩街建置很多房產,張家在昌黎城關發展壯大起來。

康熙七年,昌黎城關張家的張尊德,身份顯貴,由知州五品升任四品知府。他的第一夫人張金氏也即將由原來的誥命宜人升為誥命恭人。不想,金夫人在等待恭人封侯批文中,不幸患病身亡。張家人開始為金氏選擇風水墓地。經過風水先生的認真勘察, 看中了條子峪一帶上有“龍頭”、下有“龍尾”,並有兩隻“龍眼”的“依龍臥水”的“風水寶地”。這裡地勢開闊,多面環山,地勢高低起伏,呈逼真的龍形,龍首在西,龍尾在東,龍首左右每側各有一河,被稱為龍眼,一年四季,河水不斷。一河流清水,一河流紅水。龍脊處響楊、松樹等,風吹樹響,水聲附和,加之遠山、叢林,奇相叢生,境悠景異,甚為神祕。

清康熙七年十二月十八日(1669年1月19日),張家在兩條水溝夾立著的丘陵上“龍頭”之處立墳,安葬張金氏。此時金氏恭人批文尚未下發,張家人便先立碑置於金氏墓地,碑文內容如下:

皇清誥封:宜人待贈恭人張門金氏之墓。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張氏後人張瑞卿帶領文化行人員考察金氏墓

不久,收到恭人批文,張家重新為金氏立碑,碑文內容如下:

皇清誥封:恭人張門金氏之墳墓。落款為康熙七年冬十二月十八日建立。

張家建墳後,又在其地修建房屋,派族人來此看墳。其地被後人稱為“老墳腦袋”。自此,看守墓地的張氏族人在這裡居住下來,至今已經繁衍有十二代,成為條子峪村的主要住戶。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張氏後代居住的小院

  在張家請風水先生擇墓時,流傳著一個這樣的傳說:將墳址選在條子峪村後,起初,風水先生說什麼也不肯為張家劃定墓地具體位置,因為“此地為風水寶地,立墳後後代定會興旺發達”,此為天機,一旦洩露,風水先生一定會遭到報應。張家再三承諾,如果張家日後發達,定會為風水先生養老送終。後來張家在此建墳之後,算命先生果然雙目失明,張家也從此興旺發達。誠信善良的張家按照承諾,精心照顧和贍養這位先生。終有一天先生耐不了失明的苦惱,偷偷用銀針去扎龍頭右側的龍眼,用龍眼中流出的紅水清洗自己的眼睛,眼睛神奇地復明後,風水先生不辭而別。因龍眼被扎,這裡的風水大減,張家也日漸衰落。

張家墳在“文革”期間被平,張家後人便將金氏之墓遷至原址以東1500米處的滑石溝。如今,金氏墓地的兩塊碑文依在。

在昌黎以南灤河附近的赤崖張家,因遭遇灤河大水,部分遷至后王、小王莊等村。如今,昌黎城關東西花園一帶、赤崖村、后王村、小王莊村、條子峪村,構成了分散又集中的我縣張氏家族圖騰,也講述著歷史風雲中一段昌黎張氏的傳奇故事。

條子峪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有多處遺址。在條子峪村東大蓮坨山頂,為紀念治水英雄大禹,曾建一座禹王觀,三間房屋,內塑大禹雕像,傳說一虔誠道士,終生在此修道,種地、生活,死後就葬於大蓮坨山頂的西北處。禹王觀名氣很大,方圓百里的村民為求風調雨順,有好收成,不惜千辛萬苦,一步一拜、十步一跪來到禹王觀焚香納貢,求禹王保佑。除禹王觀遺址外,大蓮坨山頂還現存古井1眼,石碾1個,大天池1個,蒲子坑2個,道士墳1個。條子峪村南有一山峰,名叫高冠山,海拔571米。相傳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後,其夫人高桂英佔據此山,繼續與清軍抗衡,為紀念女中豪傑,此山被稱為高桂英山。山頂有石臼3個,還有人類使用的泥盆泥罐碎片和人工開鑿的上山的登腳窩。半山腰處有山洞1個,陡絕難登,村民稱其為“狼洞”。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當地人也叫它饅頭山

都說仁者愛山,同時,靈性之山也吸聚著仁者之愛,散發著仁者之暖。古韻悠悠,陽光斜織,青山碧水,葡園碧翠。無痕歲月中,條子峪村恰似一幅濃淡相宜、光影相伴、動靜交織的繪畫作品,於不動聲色之中,卻暗通了觀者五蘊,講述著精彩故事。

【昌黎文化行】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有個張家墳

(文中部分內容源自《昌黎文史資料》及張氏後人張瑞卿口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