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塘是如何從勐庫茶區中脫穎而出的?'

"

在雙江縣勐庫鎮16個行政村,103個自然村中,出產好茶的寨子絕不止十八個。而十八寨之中,出產好茶的也不止於冰島五寨。正氣塘正在其中,不顯山、不露水,其於冰島五寨盛名之下,恰如小荷初露。

雲霧深處歇馬場

雙江地處茶馬古道南道(“夷方地”)支網,勐庫大葉種茶北路通過泰恆鎮茶市(今臨翔區博尚鎮)遠銷康藏,或通過滄源、耿馬與緬甸通商,而南道馬幫曾取道於此,以正氣塘為歇馬場。正氣塘過去叫瘴氣塘,相傳,古時天生橋有一水塘,中藏大蟒,時於天陰吐黑霧,疑有瘴氣,故為名。清末,掌握雙江軍政約20年,有功於改土歸流的管代官彭錕1903年進剿拉祜族起義時於此紮營,為避邪將瘴氣塘更名為正氣塘。

山行迢遙,適逢春雨,由村民導引,我們重走馬幫古道。落葉滿徑,古木森然夾道,舊日馬幫駝鈴早去得遠了。唯有路旁的山神廟肅然于山雨中,鳥鳴谷幽,由此而進,歷經歲月剝落的棧道綿長迂徐,中有木橋,溪澗淙淙。

遙望村中殘留的青瓦黃牆,回想昔年的熱鬧景象,難掩正氣塘遺之山澤的蕭索。當年馬幫經行的古石橋,位於勐庫鎮以東20公里那賽小村河上,由5根石條組成,全長不足5米,西側橋墩為自然生巨石,據說舊時橋上建有亭閣式橋棚,而今早已拆毀。古時候,雙江通往臨滄,到達內地的通道有三條,其中勐庫—忙林坡—下邦木、上邦木—那賽—小村河—正氣塘—天生橋—慢籠

"

在雙江縣勐庫鎮16個行政村,103個自然村中,出產好茶的寨子絕不止十八個。而十八寨之中,出產好茶的也不止於冰島五寨。正氣塘正在其中,不顯山、不露水,其於冰島五寨盛名之下,恰如小荷初露。

雲霧深處歇馬場

雙江地處茶馬古道南道(“夷方地”)支網,勐庫大葉種茶北路通過泰恆鎮茶市(今臨翔區博尚鎮)遠銷康藏,或通過滄源、耿馬與緬甸通商,而南道馬幫曾取道於此,以正氣塘為歇馬場。正氣塘過去叫瘴氣塘,相傳,古時天生橋有一水塘,中藏大蟒,時於天陰吐黑霧,疑有瘴氣,故為名。清末,掌握雙江軍政約20年,有功於改土歸流的管代官彭錕1903年進剿拉祜族起義時於此紮營,為避邪將瘴氣塘更名為正氣塘。

山行迢遙,適逢春雨,由村民導引,我們重走馬幫古道。落葉滿徑,古木森然夾道,舊日馬幫駝鈴早去得遠了。唯有路旁的山神廟肅然于山雨中,鳥鳴谷幽,由此而進,歷經歲月剝落的棧道綿長迂徐,中有木橋,溪澗淙淙。

遙望村中殘留的青瓦黃牆,回想昔年的熱鬧景象,難掩正氣塘遺之山澤的蕭索。當年馬幫經行的古石橋,位於勐庫鎮以東20公里那賽小村河上,由5根石條組成,全長不足5米,西側橋墩為自然生巨石,據說舊時橋上建有亭閣式橋棚,而今早已拆毀。古時候,雙江通往臨滄,到達內地的通道有三條,其中勐庫—忙林坡—下邦木、上邦木—那賽—小村河—正氣塘—天生橋—慢籠

正氣塘是如何從勐庫茶區中脫穎而出的?

正氣塘自然村隸屬於臨滄市雙江縣勐庫鎮那賽村委會,實際上是一個山間窪子,海拔約1900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總有四十餘戶的人家,拉祜族只佔到三四戶。據不完全統計,整個那賽茶區共1810畝茶園,瞭解下來,正氣塘的古樹茶園應該不足千畝。

隨著近十年來茶價上揚,村民開始把用於農耕的土地闢墾為茶園。正氣塘的勐庫大葉種,歷經修養成為藤條茶園,2012年二級路開通後,漸漸有茶商進村收毛茶,或轉銷、或用於精製自己的產品。

"

在雙江縣勐庫鎮16個行政村,103個自然村中,出產好茶的寨子絕不止十八個。而十八寨之中,出產好茶的也不止於冰島五寨。正氣塘正在其中,不顯山、不露水,其於冰島五寨盛名之下,恰如小荷初露。

雲霧深處歇馬場

雙江地處茶馬古道南道(“夷方地”)支網,勐庫大葉種茶北路通過泰恆鎮茶市(今臨翔區博尚鎮)遠銷康藏,或通過滄源、耿馬與緬甸通商,而南道馬幫曾取道於此,以正氣塘為歇馬場。正氣塘過去叫瘴氣塘,相傳,古時天生橋有一水塘,中藏大蟒,時於天陰吐黑霧,疑有瘴氣,故為名。清末,掌握雙江軍政約20年,有功於改土歸流的管代官彭錕1903年進剿拉祜族起義時於此紮營,為避邪將瘴氣塘更名為正氣塘。

山行迢遙,適逢春雨,由村民導引,我們重走馬幫古道。落葉滿徑,古木森然夾道,舊日馬幫駝鈴早去得遠了。唯有路旁的山神廟肅然于山雨中,鳥鳴谷幽,由此而進,歷經歲月剝落的棧道綿長迂徐,中有木橋,溪澗淙淙。

遙望村中殘留的青瓦黃牆,回想昔年的熱鬧景象,難掩正氣塘遺之山澤的蕭索。當年馬幫經行的古石橋,位於勐庫鎮以東20公里那賽小村河上,由5根石條組成,全長不足5米,西側橋墩為自然生巨石,據說舊時橋上建有亭閣式橋棚,而今早已拆毀。古時候,雙江通往臨滄,到達內地的通道有三條,其中勐庫—忙林坡—下邦木、上邦木—那賽—小村河—正氣塘—天生橋—慢籠

正氣塘是如何從勐庫茶區中脫穎而出的?

正氣塘自然村隸屬於臨滄市雙江縣勐庫鎮那賽村委會,實際上是一個山間窪子,海拔約1900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總有四十餘戶的人家,拉祜族只佔到三四戶。據不完全統計,整個那賽茶區共1810畝茶園,瞭解下來,正氣塘的古樹茶園應該不足千畝。

隨著近十年來茶價上揚,村民開始把用於農耕的土地闢墾為茶園。正氣塘的勐庫大葉種,歷經修養成為藤條茶園,2012年二級路開通後,漸漸有茶商進村收毛茶,或轉銷、或用於精製自己的產品。

正氣塘是如何從勐庫茶區中脫穎而出的?

甫入村口,便可見村中最大的初制所,這是本村村民李本學自己的產業。雖說外界常形容此間的閉塞狀況為坐井觀天,但李本學自1996年開始做茶至今,親身體會到普洱茶市場的風雲走勢。

從90年代鮮葉只值幾毛錢,一路演變,2007年大跳水,至2008年茶價逐漸恢復回暖後,在2012年開始走高並基本保持穩定,村中戶戶也都主要致力於種茶製茶,或賣鮮葉,或初制毛料出售。總體而言,既然做茶是一筆買賣,還是著眼於客戶需求。

在普洱茶尚無人問津的時代,村人就做紅茶,即便現在,如果有市場,也多有做紅茶的。不管從茶園面積還是產量而言,正氣塘都不及壩糯的藤條茶園,全村共十餘家初制所,春茶產量總計10餘噸,李本學一家就可達到2噸的產量。

正氣塘的茶在那賽三寨中名氣不及那賽和小村,春茶季小樹茶鮮葉幾十上百元不等,古樹毛茶最高可賣到一千五六,目前村民基本滿足於出售鮮葉、毛料。如果有客戶訂單,只有少量用於精製成茶。相較西半山冰島今年春茶單價逾四萬的天價而言,顯得黯然失色。

"

在雙江縣勐庫鎮16個行政村,103個自然村中,出產好茶的寨子絕不止十八個。而十八寨之中,出產好茶的也不止於冰島五寨。正氣塘正在其中,不顯山、不露水,其於冰島五寨盛名之下,恰如小荷初露。

雲霧深處歇馬場

雙江地處茶馬古道南道(“夷方地”)支網,勐庫大葉種茶北路通過泰恆鎮茶市(今臨翔區博尚鎮)遠銷康藏,或通過滄源、耿馬與緬甸通商,而南道馬幫曾取道於此,以正氣塘為歇馬場。正氣塘過去叫瘴氣塘,相傳,古時天生橋有一水塘,中藏大蟒,時於天陰吐黑霧,疑有瘴氣,故為名。清末,掌握雙江軍政約20年,有功於改土歸流的管代官彭錕1903年進剿拉祜族起義時於此紮營,為避邪將瘴氣塘更名為正氣塘。

山行迢遙,適逢春雨,由村民導引,我們重走馬幫古道。落葉滿徑,古木森然夾道,舊日馬幫駝鈴早去得遠了。唯有路旁的山神廟肅然于山雨中,鳥鳴谷幽,由此而進,歷經歲月剝落的棧道綿長迂徐,中有木橋,溪澗淙淙。

遙望村中殘留的青瓦黃牆,回想昔年的熱鬧景象,難掩正氣塘遺之山澤的蕭索。當年馬幫經行的古石橋,位於勐庫鎮以東20公里那賽小村河上,由5根石條組成,全長不足5米,西側橋墩為自然生巨石,據說舊時橋上建有亭閣式橋棚,而今早已拆毀。古時候,雙江通往臨滄,到達內地的通道有三條,其中勐庫—忙林坡—下邦木、上邦木—那賽—小村河—正氣塘—天生橋—慢籠

正氣塘是如何從勐庫茶區中脫穎而出的?

正氣塘自然村隸屬於臨滄市雙江縣勐庫鎮那賽村委會,實際上是一個山間窪子,海拔約1900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總有四十餘戶的人家,拉祜族只佔到三四戶。據不完全統計,整個那賽茶區共1810畝茶園,瞭解下來,正氣塘的古樹茶園應該不足千畝。

隨著近十年來茶價上揚,村民開始把用於農耕的土地闢墾為茶園。正氣塘的勐庫大葉種,歷經修養成為藤條茶園,2012年二級路開通後,漸漸有茶商進村收毛茶,或轉銷、或用於精製自己的產品。

正氣塘是如何從勐庫茶區中脫穎而出的?

甫入村口,便可見村中最大的初制所,這是本村村民李本學自己的產業。雖說外界常形容此間的閉塞狀況為坐井觀天,但李本學自1996年開始做茶至今,親身體會到普洱茶市場的風雲走勢。

從90年代鮮葉只值幾毛錢,一路演變,2007年大跳水,至2008年茶價逐漸恢復回暖後,在2012年開始走高並基本保持穩定,村中戶戶也都主要致力於種茶製茶,或賣鮮葉,或初制毛料出售。總體而言,既然做茶是一筆買賣,還是著眼於客戶需求。

在普洱茶尚無人問津的時代,村人就做紅茶,即便現在,如果有市場,也多有做紅茶的。不管從茶園面積還是產量而言,正氣塘都不及壩糯的藤條茶園,全村共十餘家初制所,春茶產量總計10餘噸,李本學一家就可達到2噸的產量。

正氣塘的茶在那賽三寨中名氣不及那賽和小村,春茶季小樹茶鮮葉幾十上百元不等,古樹毛茶最高可賣到一千五六,目前村民基本滿足於出售鮮葉、毛料。如果有客戶訂單,只有少量用於精製成茶。相較西半山冰島今年春茶單價逾四萬的天價而言,顯得黯然失色。

正氣塘是如何從勐庫茶區中脫穎而出的?

遺之沼澤的“二線”優勢

勐庫東半山山頭茶,沿亥公—邦讀—那賽—那焦—壩糯,直至冰島村東部的糯伍、壩歪一線,形成近南北走向的古茶園帶。東半山古茶樹既有成片分佈,也有零星散佈的。

成片古茶園主要有那賽的拉祜族古寨小村,那焦長達10公里的藤條茶古茶園,壩糯藤條茶古茶園。214國道經亥公深入雙江的下一個村落就是那賽,自古為勐庫壩子到博尚古鎮販賣茶葉的必經之路。

正氣塘正是那賽所屬三個自然村之一,最高海拔超過2000米,是東半山為數不多的高海拔生態古茶園產地。在冰島茶聲名大噪之前,東半山茶比西半山受歡迎,價格也高於西半山。

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西半山茶在冰島的帶動下,價格日漸攀升,最終一騎絕塵,遠遠甩開東半山。直到雲南茶文化學者詹英佩女士在所著《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2010年出版後,首次對藤條茶做了較詳細的敘述。東半山“兩那一壩”茶區才以藤條茶為新賣點和突破口逐漸為世人關注。

"

在雙江縣勐庫鎮16個行政村,103個自然村中,出產好茶的寨子絕不止十八個。而十八寨之中,出產好茶的也不止於冰島五寨。正氣塘正在其中,不顯山、不露水,其於冰島五寨盛名之下,恰如小荷初露。

雲霧深處歇馬場

雙江地處茶馬古道南道(“夷方地”)支網,勐庫大葉種茶北路通過泰恆鎮茶市(今臨翔區博尚鎮)遠銷康藏,或通過滄源、耿馬與緬甸通商,而南道馬幫曾取道於此,以正氣塘為歇馬場。正氣塘過去叫瘴氣塘,相傳,古時天生橋有一水塘,中藏大蟒,時於天陰吐黑霧,疑有瘴氣,故為名。清末,掌握雙江軍政約20年,有功於改土歸流的管代官彭錕1903年進剿拉祜族起義時於此紮營,為避邪將瘴氣塘更名為正氣塘。

山行迢遙,適逢春雨,由村民導引,我們重走馬幫古道。落葉滿徑,古木森然夾道,舊日馬幫駝鈴早去得遠了。唯有路旁的山神廟肅然于山雨中,鳥鳴谷幽,由此而進,歷經歲月剝落的棧道綿長迂徐,中有木橋,溪澗淙淙。

遙望村中殘留的青瓦黃牆,回想昔年的熱鬧景象,難掩正氣塘遺之山澤的蕭索。當年馬幫經行的古石橋,位於勐庫鎮以東20公里那賽小村河上,由5根石條組成,全長不足5米,西側橋墩為自然生巨石,據說舊時橋上建有亭閣式橋棚,而今早已拆毀。古時候,雙江通往臨滄,到達內地的通道有三條,其中勐庫—忙林坡—下邦木、上邦木—那賽—小村河—正氣塘—天生橋—慢籠

正氣塘是如何從勐庫茶區中脫穎而出的?

正氣塘自然村隸屬於臨滄市雙江縣勐庫鎮那賽村委會,實際上是一個山間窪子,海拔約1900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總有四十餘戶的人家,拉祜族只佔到三四戶。據不完全統計,整個那賽茶區共1810畝茶園,瞭解下來,正氣塘的古樹茶園應該不足千畝。

隨著近十年來茶價上揚,村民開始把用於農耕的土地闢墾為茶園。正氣塘的勐庫大葉種,歷經修養成為藤條茶園,2012年二級路開通後,漸漸有茶商進村收毛茶,或轉銷、或用於精製自己的產品。

正氣塘是如何從勐庫茶區中脫穎而出的?

甫入村口,便可見村中最大的初制所,這是本村村民李本學自己的產業。雖說外界常形容此間的閉塞狀況為坐井觀天,但李本學自1996年開始做茶至今,親身體會到普洱茶市場的風雲走勢。

從90年代鮮葉只值幾毛錢,一路演變,2007年大跳水,至2008年茶價逐漸恢復回暖後,在2012年開始走高並基本保持穩定,村中戶戶也都主要致力於種茶製茶,或賣鮮葉,或初制毛料出售。總體而言,既然做茶是一筆買賣,還是著眼於客戶需求。

在普洱茶尚無人問津的時代,村人就做紅茶,即便現在,如果有市場,也多有做紅茶的。不管從茶園面積還是產量而言,正氣塘都不及壩糯的藤條茶園,全村共十餘家初制所,春茶產量總計10餘噸,李本學一家就可達到2噸的產量。

正氣塘的茶在那賽三寨中名氣不及那賽和小村,春茶季小樹茶鮮葉幾十上百元不等,古樹毛茶最高可賣到一千五六,目前村民基本滿足於出售鮮葉、毛料。如果有客戶訂單,只有少量用於精製成茶。相較西半山冰島今年春茶單價逾四萬的天價而言,顯得黯然失色。

正氣塘是如何從勐庫茶區中脫穎而出的?

遺之沼澤的“二線”優勢

勐庫東半山山頭茶,沿亥公—邦讀—那賽—那焦—壩糯,直至冰島村東部的糯伍、壩歪一線,形成近南北走向的古茶園帶。東半山古茶樹既有成片分佈,也有零星散佈的。

成片古茶園主要有那賽的拉祜族古寨小村,那焦長達10公里的藤條茶古茶園,壩糯藤條茶古茶園。214國道經亥公深入雙江的下一個村落就是那賽,自古為勐庫壩子到博尚古鎮販賣茶葉的必經之路。

正氣塘正是那賽所屬三個自然村之一,最高海拔超過2000米,是東半山為數不多的高海拔生態古茶園產地。在冰島茶聲名大噪之前,東半山茶比西半山受歡迎,價格也高於西半山。

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西半山茶在冰島的帶動下,價格日漸攀升,最終一騎絕塵,遠遠甩開東半山。直到雲南茶文化學者詹英佩女士在所著《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2010年出版後,首次對藤條茶做了較詳細的敘述。東半山“兩那一壩”茶區才以藤條茶為新賣點和突破口逐漸為世人關注。

正氣塘是如何從勐庫茶區中脫穎而出的?

眾所周知,西半山茶香氣陰柔,湯水滋味綿長。而那賽茶區所產古樹有著勐庫東半山茶的共性,向陽而生,故苦重而澀輕,質醇而香揚,其春茶尤為明顯。其中正氣塘地處海拔屬那賽茶區最高,夏季多雨,雲霧最盛,因位處東半山陽坡,這裡的茶樹長勢茂盛,樹冠展開,葉密且多絨毛。

山間終年雲霧籠罩,日照充足,地氣旺盛,所以茶葉鮮爽宜人,苦重澀弱,茶質醇厚,坊間素有“小冰島”之稱。藤條茶和其他茶一樣,品質受樹種、山頭、樹齡、海拔、季節等因素影響。在李本學的初制廠,我們沖泡了今年正氣塘的春茶,湯色乾淨明亮,湯香甘甜質厚,茶氣強烈,氣足韻長,雖不及冰島正山,但冰糖甜味依稀可尋。

有關數據顯示,整個雙江茶園系統植被覆蓋率在95%以上,正氣塘村寨三面環山,可說深居於內,人為開發較晚,因此植被保留完好,村中茶園內尚存樹齡達200年的核桃樹。

群山蒼莽,雲霧四合,植被茂密,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天然無汙染的環境。相較那些熱熱鬧鬧的山頭,這裡的古樹茶逃過了動輒被貼標籤、示買主的命運,這也算甘於清冷的好處了。

"

在雙江縣勐庫鎮16個行政村,103個自然村中,出產好茶的寨子絕不止十八個。而十八寨之中,出產好茶的也不止於冰島五寨。正氣塘正在其中,不顯山、不露水,其於冰島五寨盛名之下,恰如小荷初露。

雲霧深處歇馬場

雙江地處茶馬古道南道(“夷方地”)支網,勐庫大葉種茶北路通過泰恆鎮茶市(今臨翔區博尚鎮)遠銷康藏,或通過滄源、耿馬與緬甸通商,而南道馬幫曾取道於此,以正氣塘為歇馬場。正氣塘過去叫瘴氣塘,相傳,古時天生橋有一水塘,中藏大蟒,時於天陰吐黑霧,疑有瘴氣,故為名。清末,掌握雙江軍政約20年,有功於改土歸流的管代官彭錕1903年進剿拉祜族起義時於此紮營,為避邪將瘴氣塘更名為正氣塘。

山行迢遙,適逢春雨,由村民導引,我們重走馬幫古道。落葉滿徑,古木森然夾道,舊日馬幫駝鈴早去得遠了。唯有路旁的山神廟肅然于山雨中,鳥鳴谷幽,由此而進,歷經歲月剝落的棧道綿長迂徐,中有木橋,溪澗淙淙。

遙望村中殘留的青瓦黃牆,回想昔年的熱鬧景象,難掩正氣塘遺之山澤的蕭索。當年馬幫經行的古石橋,位於勐庫鎮以東20公里那賽小村河上,由5根石條組成,全長不足5米,西側橋墩為自然生巨石,據說舊時橋上建有亭閣式橋棚,而今早已拆毀。古時候,雙江通往臨滄,到達內地的通道有三條,其中勐庫—忙林坡—下邦木、上邦木—那賽—小村河—正氣塘—天生橋—慢籠

正氣塘是如何從勐庫茶區中脫穎而出的?

正氣塘自然村隸屬於臨滄市雙江縣勐庫鎮那賽村委會,實際上是一個山間窪子,海拔約1900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總有四十餘戶的人家,拉祜族只佔到三四戶。據不完全統計,整個那賽茶區共1810畝茶園,瞭解下來,正氣塘的古樹茶園應該不足千畝。

隨著近十年來茶價上揚,村民開始把用於農耕的土地闢墾為茶園。正氣塘的勐庫大葉種,歷經修養成為藤條茶園,2012年二級路開通後,漸漸有茶商進村收毛茶,或轉銷、或用於精製自己的產品。

正氣塘是如何從勐庫茶區中脫穎而出的?

甫入村口,便可見村中最大的初制所,這是本村村民李本學自己的產業。雖說外界常形容此間的閉塞狀況為坐井觀天,但李本學自1996年開始做茶至今,親身體會到普洱茶市場的風雲走勢。

從90年代鮮葉只值幾毛錢,一路演變,2007年大跳水,至2008年茶價逐漸恢復回暖後,在2012年開始走高並基本保持穩定,村中戶戶也都主要致力於種茶製茶,或賣鮮葉,或初制毛料出售。總體而言,既然做茶是一筆買賣,還是著眼於客戶需求。

在普洱茶尚無人問津的時代,村人就做紅茶,即便現在,如果有市場,也多有做紅茶的。不管從茶園面積還是產量而言,正氣塘都不及壩糯的藤條茶園,全村共十餘家初制所,春茶產量總計10餘噸,李本學一家就可達到2噸的產量。

正氣塘的茶在那賽三寨中名氣不及那賽和小村,春茶季小樹茶鮮葉幾十上百元不等,古樹毛茶最高可賣到一千五六,目前村民基本滿足於出售鮮葉、毛料。如果有客戶訂單,只有少量用於精製成茶。相較西半山冰島今年春茶單價逾四萬的天價而言,顯得黯然失色。

正氣塘是如何從勐庫茶區中脫穎而出的?

遺之沼澤的“二線”優勢

勐庫東半山山頭茶,沿亥公—邦讀—那賽—那焦—壩糯,直至冰島村東部的糯伍、壩歪一線,形成近南北走向的古茶園帶。東半山古茶樹既有成片分佈,也有零星散佈的。

成片古茶園主要有那賽的拉祜族古寨小村,那焦長達10公里的藤條茶古茶園,壩糯藤條茶古茶園。214國道經亥公深入雙江的下一個村落就是那賽,自古為勐庫壩子到博尚古鎮販賣茶葉的必經之路。

正氣塘正是那賽所屬三個自然村之一,最高海拔超過2000米,是東半山為數不多的高海拔生態古茶園產地。在冰島茶聲名大噪之前,東半山茶比西半山受歡迎,價格也高於西半山。

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西半山茶在冰島的帶動下,價格日漸攀升,最終一騎絕塵,遠遠甩開東半山。直到雲南茶文化學者詹英佩女士在所著《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2010年出版後,首次對藤條茶做了較詳細的敘述。東半山“兩那一壩”茶區才以藤條茶為新賣點和突破口逐漸為世人關注。

正氣塘是如何從勐庫茶區中脫穎而出的?

眾所周知,西半山茶香氣陰柔,湯水滋味綿長。而那賽茶區所產古樹有著勐庫東半山茶的共性,向陽而生,故苦重而澀輕,質醇而香揚,其春茶尤為明顯。其中正氣塘地處海拔屬那賽茶區最高,夏季多雨,雲霧最盛,因位處東半山陽坡,這裡的茶樹長勢茂盛,樹冠展開,葉密且多絨毛。

山間終年雲霧籠罩,日照充足,地氣旺盛,所以茶葉鮮爽宜人,苦重澀弱,茶質醇厚,坊間素有“小冰島”之稱。藤條茶和其他茶一樣,品質受樹種、山頭、樹齡、海拔、季節等因素影響。在李本學的初制廠,我們沖泡了今年正氣塘的春茶,湯色乾淨明亮,湯香甘甜質厚,茶氣強烈,氣足韻長,雖不及冰島正山,但冰糖甜味依稀可尋。

有關數據顯示,整個雙江茶園系統植被覆蓋率在95%以上,正氣塘村寨三面環山,可說深居於內,人為開發較晚,因此植被保留完好,村中茶園內尚存樹齡達200年的核桃樹。

群山蒼莽,雲霧四合,植被茂密,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天然無汙染的環境。相較那些熱熱鬧鬧的山頭,這裡的古樹茶逃過了動輒被貼標籤、示買主的命運,這也算甘於清冷的好處了。

正氣塘是如何從勐庫茶區中脫穎而出的?

也正因此,正氣塘不存在過度採摘、水土開發汙染導致的古茶園生態系統退化和因價格激增帶來的市場亂象,目前正好處於穩步良性開發的發展勢頭。

正氣塘的優勢在於很好保留了原有樹種和生物群體,在新建茶園或老茶園改造時,茶、林、路、水、牧能更為便利的統一佈置。因地制宜在茶園或周邊種植一些有益的樹種,如榿木、樟樹、杉樹等,利於改善茶園小氣候環境、調節溫度、提高溼度、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正氣塘佔據了先天的原生環境條件。

雖說勐庫茶區大小各山頭各村寨在總體格局上都屬雲茶產業系統,但以正氣塘為代表的“二線明星”如何從中脫穎而出,開啟“破冰”之旅,正如星火之微,日漸形成燎原之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