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基因也活了38億年

上海自然博物館需要遠觀。

2015年新建的。

和周圍建築相比,這種鸚鵡螺式且現代的造型,很有設計感。

1868年,法國人興辦了震旦博物院;1874年英國人興辦亞洲文會。1956年兩家合併,之後就叫上海自然博物館。

前後相加,館齡151年。

館內藏量豐富。有植物、動物、古生物等標本29萬件。鎮館之寶是彌足珍貴的黃河古象和馬門溪龍化石。

展館分為“起源之謎、生命長河、演化之道、生存智慧和未來之路”幾個部分。

大自然渾然天成,錯落有致。

任誰都能在這裡追根溯源,找到生而為人的本真和緣由。

走起。

你的基因也活了38億年

1.

生命是什麼?

人類鍥而不捨地追問。不斷提出各種設想、假說,有的被證實,有的被推翻。

生物學家認為生命是核酸、蛋白質等物質組成的分子體系。

物理學家認為,生命是一個不斷從外部引入負熵以維持內部有序狀態的開放系統。

哲學家認為,生命是生物生存發展的意識與能力,是一種自我更新運行的軌跡。

那麼,生命從何而來?

從閃電而來。你信嗎?

問我?信。……不全信。

告訴你,有證據。

1953年,美國科學家米勒和尤里將水蒸汽、甲烷、氨和氫混合,充入真空燒瓶,進行了一週的火花放電。

液體冷卻後,他們發現液體底部出現了11種氨基酸,其中4種是天然的。

這說明,在原始大氣的閃電和放電中,無機物可以合成有機物。

這個實驗也模擬了有機物在原始大氣中形成並被衝淋到海洋裡的過程。

當然,也證實了生命的最初合成是激烈碰撞,毫不佛系,甚至也不是愛。

生命就這樣任性,成為地球上的偉大奇蹟。

來一個”可是” 。

可是。至今也沒有一個關於生命的通用定義。

這個我信。

你的基因也活了38億年

2.

是的。一切都剛剛好。

地球跟太陽的距離剛剛好,接收的太陽能量和負熵剛剛好,地球溫度剛剛好,地球的質量和體積剛剛好。

有海洋有淡水,有大氣層呵護。所以,地球寶寶順理成章地無中生有。

老子有先見之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14章)

觀摩化石、標本,能看到生物進化史上生命孕育、變異、繁盛和衰亡,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演化的大致過程。

細細品察不同的個體形態,那些霸氣盛極的物種多數已滅絕;那些歷經滄桑,默默無聞的物種卻繁衍至今。

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一個謎,就是恐龍的消亡。

恐龍生活在爬行動物繁盛的中生代。

它們統治地球的天空、海洋和陸地1億多年,可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突然不見了。

多數意見是,一顆直徑10千米的小行星高速撞擊地球,砸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90%的恐龍就此滅絕。

但是。

《萬物簡史》的作者比爾.布萊森不同意這個說法。

“這些都僅僅是根據資料做出的推測,…解釋滅絕的原因理論多於事件本身。”

他提到弗蘭納在《永久的邊疆》裡的看法。

為什麼對恐龍是滅頂之災,而蛇和一些爬行動物卻安然無恙?

北美的蟾蜍、水螈、蠑螈,以及別的兩棲動物沒有一個物種滅絕。

珊瑚需要藻類維持生命,藻類又需要陽光,二者都需要穩定的起碼溫度。可現在海水溫度變化1°C,珊瑚就會死亡。

那麼珊瑚是怎麼挺過隕石撞擊地球后的漫長冬天的。(參考《萬物簡史》P309-311)

隕石撞擊地球是全球性災難。

可南半球新西蘭完好無損,它幾乎沒有穴居動物,沒有誰是躲在洞裡才逃過劫難的。而植物也絕大部分生機盎然。

不僅如此,鱉再掀興旺,那個時代被稱作是鱉時代。

怪不得有“千年的王八(鱉)萬年的龜”俗語,人家6500萬年前就是網紅。

那時的鱷魚體型是現在的3倍,它也挺過來了。

不言而喻,恐龍滅絕於隕石撞擊地球,或者氣候變化的流行說法比較敷衍。

3.

再目睹微生物這種小東西的怪誕。

煎蛋網有一篇鄰家乖蜀黍譯自BBC的文章《從幾十萬年到上億年,微生物的壽命有極限嗎》。

文中說美國賓州西切斯特大學的Russell Vreeland在墨西哥一處600米深的鹽晶礦中發現了存活2.5億年的細菌。

生命線之長,是以億年為單位的。搞得人類使勁點關注。

更有甚者,俄羅斯的Anatoli Brouchkov,在西伯利亞的Mammoth山脈發現了壽命350萬年的古微生物。

這位養生愛好者,居然給自己注射了這種微生物,並說注射後兩年沒有感冒。

讓人想起打雞血的風靡年代,荒唐眾生不問西東。

科學家們還發現一類奇葩,嗜極微生物。

它們耐高溫、耐嚴寒、耐高壓、耐輻射。就沒有它們耐受不了的。

戰鬥力爆表如孫行者,刀砍不死,火燒不盡。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一切妖魔鬼怪拿他莫可奈何,無計可施。

科學家們正研究嗜極微生物的生存奧祕,為人類進入嚴苛的外太空,已經在打造漫威英雄的路上了。

處理塑料廢棄物是件很麻煩的事,降解需要400年。

還好,已經發現有吃塑料的海洋微生物,消化人造垃圾指日可待。

核洩漏事故是人類的災難。

然而,經過切爾諾貝利、福島核洩漏事故,無數耐高輻射的微生物在那片土地找到了自己的家園,其樂融融。

水熊蟲是明星微生物,不但能在高輻射、真空和高壓下生存數分鐘到數日不等,還可以駕馭低溫-272.8°C 到高溫151°C的環境。

神一般的小東西。

驀然醒悟。冰箱裡的食品,有可能感染水熊蟲、嗜極微生物之類的。飲用水無論怎樣過濾,也可能存在那些超有本事的細菌們。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橋梯。在微生物面前,人類只有一個字,服。

微生物們的逆天能力,是它們身上存在一種叫“極端酶”的東西,使其可以打敗大多數變態環境。

4.

說回恐龍。

恐龍身體裡沒有類似“極端酶”的東西,去適應和駕馭環境的變化。

又或者,恐龍固化了自己的生命系統,這個系統已經生長不出,或容不下如“極端酶”一樣的東西。

又或者,恐龍體型龐大,船大不好調頭。緩慢運行跟不上氣候的驟然改變。

反駁。

體型巨大不是理由。鯨魚體型也巨大。人家就能從海上到陸地,又從陸地回到海洋。

不,乾脆保存兩套系統,水路兩棲,自由切換。

所以,渺小還是巨大都不打緊。只要體內有諸如“極端酶”一樣的東西,就能刷一路存在感,來到現在,相約人類。

是嗎?

……半信半疑。

這就對了。是個人類就這樣。

5.

從原核到真核,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再到紛繁複雜的動植物。生命從低級走向高級,演化是永恆的主題。

演化之道就是生命對自然環境變化的恰當迴應。

恐龍和鯨類都有龐大的體型,可結局卻不同。

鯨魚不是魚,是哺乳動物。有魚一樣的流線體型。它的附肢退化為鰭,像人類退化的尾巴。

這是為了避敵和填飽肚子,先上岸,又從陸地重返海洋的印記。

如果恐龍也做出相應改變,是不是現在就有一種會飛、會游泳、會爬行的三棲動物了。

又如蝙蝠,用翼狀前肢飛行,可它不是鳥,也是哺乳動物。在蝙蝠的進化中,誰知道它遭遇到了什麼搞成這副怪摸樣。

修改基因編碼,發展出相應的形態和器官。一定是這個物種對環境的變化,積極主動地凹造型。

而不是像法門寺裡的賈桂,主人叫坐不敢坐,說站慣了。那不叫適應,那叫被動迎合。

待在奴才位置不越雷池。賈桂以為主子就喜歡他這樣。殊不知,主子有一天也是會變的。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看著這些史前化石,對應老子先生這段話,像被洗禮。

生命之河綿延至今約38億年,你的基因也通透地活了約38億年。

不是因為你的基因固步自封,而是因為你的基因打開著,開放著,並隨機應變。

6.

自然界生物經過6638億年的優勝劣汰競爭和千辛萬苦的演化。而人類演化只有數百萬年。

所以,自然界生物比人類聰明得多,智慧得多。

大自然篩選出最優的形態,最有效的物質代謝和再循環系統,以及最精確的控制協調機制。等待人類去模仿。

人類模仿生物,完成了林林總總的機械構造和建築修砌。

直升機模仿蜻蜓。卡車模仿大象。

高327.5米的巴黎埃菲爾鐵塔,它的結構和功能並不複雜,原理就是模仿了人類的小腿骨骼。

二戰以來,各國奧運體育館60%模仿雞蛋殼形狀的薄壁。

1980年建成的香港太空館就是蛋殼型。材料輕,抗震。即使被吹翻,滾過來馬上就能復原。

日本工程師中鬆英二在觀察鳥類中得到直覺。

翠鳥從天空扎到水底抓魚,這跟新幹線所面臨的挑戰一樣,都是從低壓區瞬間過渡到高壓區。

中鬆英二模擬翠鳥長長的尖嘴巴,設計出15米長的子彈型車頭,以消除突然增加的壓力。

仿生建築的意義在於結構、形態、功能達到最優。

臺灣作家蔣勳說喬布斯從中國玉器中得到靈感,蘋果系列就有著東方美玉的溫潤和質感。

白蟻巢穴的自然通風觸發了英國諾丁漢建築師的靈感。

1974年,他們建造了7幢辦公大樓。冬暖夏涼,並可以自動調節溫度,引進新鮮空氣。

人為萬物之靈,萬物為人之師。

人類每發現一種生物奧祕,就可能引發一種新的設計理念,隨之而來的,是新的生存方式出現。

這就是仿生學思維,它是在大自然裡尋找解決問題的路線圖。

7.

人類是個好奇寶寶。不停地問這問那,以索取困擾、困惑、困難的最優解。

而大自然的忠告是模仿。

模仿水,隨溫度變換角色。雲霧,雪花,結冰。

大自然還有一個忠告,不要否定自己。

生命改變,是在原來基礎上的更新。而不是全盤否定自己。

基礎+新知=你創造出的更好的你。

你創造出的,你更好的形式,你更好的系統,你更好的獨有的過程。

化學物理學家奧斯特瓦爾德和物理學家薛定諤都表達過相近的意思。

他們指的是改變專業。

根據實際情況改變自己的專業,是在原來專業基礎上的進步,而不是否定原來的專業。

當專業達到頂峰時。

其一,待在頂峰,等著被後來者否定。如白堊紀海陸空霸主恐龍。

其二,換賽道。用智力儲備重新開始,其思想便不會停頓和枯竭,甚至觸類旁通靈感如泉湧。

上個世紀30年代,薛定諤的《生命是什麼》,鼓舞一幫物理學家們改弦更張。

他們攜帶現代物理的思維方式和實驗手段跨界生物學和遺傳學開墾耕耘,做出了傲嬌的成績。DNA便是在那個時代發現。

大自然還有一個忠告,不要怕反差。

自不量力,以一當十,以弱勝強,以卵擊石,這些自然界都十分允許。

在白堊紀那場隕石撞擊地球的災難中,比爾老師說:大部分倖存者是行動詭祕的小動物。

當世界一片漆黑、佈滿危險時,對於出沒其間、不挑食、生性拘謹的小恆溫動物,卻適得其所。(參考《萬物簡史》P309-311)

大自然還有一個忠告,逆向求證。

這是在參觀中想到的。

發現一點“跡象”,便賦予“設想”。

如何連接跡象與設想,就要找到證據證明。自然博物館內標本29萬件之多,但作為證據仍嫌少。

尋找證據,以證實設想的正確,或以證實設想的錯誤。

結果誰也預料不到:設想不能被證實,就被推翻。

若推翻,再重新設想,找證據,以解釋那一點發現的“跡象”。

宇宙大爆炸是個設想,科學家們至今仍在累死累活尋找證據中。

懂得了這個道理,如果那天說宇宙沒有發生過大爆炸,你都不會驚訝。

未知世界就是這麼迷人。

當然狡猾一些的這樣(找不到比狡猾更恰當的詞),“設想”過後,一時找不到證據。建個麻將群,歇著。

不管了?

先掛起來。大家輕鬆輕鬆。這世界又不是隻有你我幾個人,說不定那天證據就蹦出來了。等待也是一種尋找。

這些也是大自然忠告?編的吧。

@#¥※%#&*,基本是。

8.

館藏太多,先到這裡。

The en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