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山橋的記憶'

"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我,謝謝!

朱山橋,位於吉水贛江大橋的北側。本世紀之前,這裡並沒有橋,只是一個渡口。它是吉水人東來西往的交通咽喉,當年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就是由此渡過贛江重上井岡山的。朱山橋承載了一代又一代老吉水人的記憶。

一條贛江,把吉水分成東西兩大板塊。水西,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素有窮山惡水的醜稱。地窮人腦活。為了生計,大部分水西人都學有一兩門手藝。或木工或泥工,或篾匠或鐵匠。農閒時節,他們靠著自己的手藝過江東去,來到人稀地廣的水東賺錢謀生,那怕是過去種田,可以承包到更多的地,也要比在老家多有幾成收穫。靠近縣城的金灘鎮沿江那些村,憑藉著特有的衝擊土壤種植蔬菜、瓜果銷往縣城也有不錯的收成。

隔河如千里。一條江,困擾了一輩又一輩的吉水人,尤其是水西人。他們不管是送菜進城還是去往水東做手藝,都少不了求渡而過。過渡的艱難困苦成了他們永難磨滅的記憶。

"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我,謝謝!

朱山橋,位於吉水贛江大橋的北側。本世紀之前,這裡並沒有橋,只是一個渡口。它是吉水人東來西往的交通咽喉,當年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就是由此渡過贛江重上井岡山的。朱山橋承載了一代又一代老吉水人的記憶。

一條贛江,把吉水分成東西兩大板塊。水西,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素有窮山惡水的醜稱。地窮人腦活。為了生計,大部分水西人都學有一兩門手藝。或木工或泥工,或篾匠或鐵匠。農閒時節,他們靠著自己的手藝過江東去,來到人稀地廣的水東賺錢謀生,那怕是過去種田,可以承包到更多的地,也要比在老家多有幾成收穫。靠近縣城的金灘鎮沿江那些村,憑藉著特有的衝擊土壤種植蔬菜、瓜果銷往縣城也有不錯的收成。

隔河如千里。一條江,困擾了一輩又一輩的吉水人,尤其是水西人。他們不管是送菜進城還是去往水東做手藝,都少不了求渡而過。過渡的艱難困苦成了他們永難磨滅的記憶。

朱山橋的記憶


早期的渡口十分簡陋,只有一條帆船,兩個艄公。木槳和竹蒿是艄公的重要工具。他們憑著平穩的搖槳和穩、準、猛的撐蒿,一杆又一杆地撐下去,收回來,再撐下去,將過江客送到對岸。聽老輩人說,在一次風大浪急的擺渡中,兩個艄公使盡全身力氣,依然無法主導渡船前行的方向。船在風雨中顛沛流離,一船過江人不但沒過成江,反而漂回了離渡口足有四、五華里的金灘上市碼頭,萬幸的是一船人全都有驚無險地上岸回家了。

"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我,謝謝!

朱山橋,位於吉水贛江大橋的北側。本世紀之前,這裡並沒有橋,只是一個渡口。它是吉水人東來西往的交通咽喉,當年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就是由此渡過贛江重上井岡山的。朱山橋承載了一代又一代老吉水人的記憶。

一條贛江,把吉水分成東西兩大板塊。水西,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素有窮山惡水的醜稱。地窮人腦活。為了生計,大部分水西人都學有一兩門手藝。或木工或泥工,或篾匠或鐵匠。農閒時節,他們靠著自己的手藝過江東去,來到人稀地廣的水東賺錢謀生,那怕是過去種田,可以承包到更多的地,也要比在老家多有幾成收穫。靠近縣城的金灘鎮沿江那些村,憑藉著特有的衝擊土壤種植蔬菜、瓜果銷往縣城也有不錯的收成。

隔河如千里。一條江,困擾了一輩又一輩的吉水人,尤其是水西人。他們不管是送菜進城還是去往水東做手藝,都少不了求渡而過。過渡的艱難困苦成了他們永難磨滅的記憶。

朱山橋的記憶


早期的渡口十分簡陋,只有一條帆船,兩個艄公。木槳和竹蒿是艄公的重要工具。他們憑著平穩的搖槳和穩、準、猛的撐蒿,一杆又一杆地撐下去,收回來,再撐下去,將過江客送到對岸。聽老輩人說,在一次風大浪急的擺渡中,兩個艄公使盡全身力氣,依然無法主導渡船前行的方向。船在風雨中顛沛流離,一船過江人不但沒過成江,反而漂回了離渡口足有四、五華里的金灘上市碼頭,萬幸的是一船人全都有驚無險地上岸回家了。

朱山橋的記憶


後來,小帆船變成了機帆船,還增加了載車輪渡船。機械的力量把艄公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載客人數大為增加,過渡的時間也大大縮短。過渡客們無不歡欣鼓舞。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量的不斷增加,擺渡的任務也更加繁重。搶渡的事情時有發生。記得還是我上高中時的1973年仲春的一個傍晚。我從離縣城二十多裡外的老家,揹著十多斤大米和一玻璃瓶蘿蔔乾,氣喘吁吁地趕到渡口,船的馬達聲正在響起,甲板已在緩慢調離碼頭。此時,甲板上早已站滿了人。眼看著天就要斷黑了,等下一渡可就趕不上晚自習了。想時遲,那時快,我一個箭步越過兩米遠的水帶衝上甲板,不知是自己體力不支沒站穩還是被艄公推了一把,我應聲掉入齊腰深的冰涼河水中,米袋也從肩上滑落在水裡。不用說,大米肯定溼了,好在裝著蘿蔔乾的玻璃瓶完好無損。我怏怏不快地等到最後一渡過了江,揹著滴水的行囊回到寢室,悄悄把落水的大米鋪在木板上涼開。一個禮拜,我餐餐都是將這半乾不溼到最後還有點酸味的大米淘洗好放進食堂蒸籠的。

碰上霧天,人在渡口,船在身邊,你就是沒法過得了江。此刻,你只有望江興嘆。霧收得慢時,讓你在渡口空等三兩個小時也不足為奇。此時,你對隔河如千里的名言似乎有了大徹大悟的感覺。

"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我,謝謝!

朱山橋,位於吉水贛江大橋的北側。本世紀之前,這裡並沒有橋,只是一個渡口。它是吉水人東來西往的交通咽喉,當年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就是由此渡過贛江重上井岡山的。朱山橋承載了一代又一代老吉水人的記憶。

一條贛江,把吉水分成東西兩大板塊。水西,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素有窮山惡水的醜稱。地窮人腦活。為了生計,大部分水西人都學有一兩門手藝。或木工或泥工,或篾匠或鐵匠。農閒時節,他們靠著自己的手藝過江東去,來到人稀地廣的水東賺錢謀生,那怕是過去種田,可以承包到更多的地,也要比在老家多有幾成收穫。靠近縣城的金灘鎮沿江那些村,憑藉著特有的衝擊土壤種植蔬菜、瓜果銷往縣城也有不錯的收成。

隔河如千里。一條江,困擾了一輩又一輩的吉水人,尤其是水西人。他們不管是送菜進城還是去往水東做手藝,都少不了求渡而過。過渡的艱難困苦成了他們永難磨滅的記憶。

朱山橋的記憶


早期的渡口十分簡陋,只有一條帆船,兩個艄公。木槳和竹蒿是艄公的重要工具。他們憑著平穩的搖槳和穩、準、猛的撐蒿,一杆又一杆地撐下去,收回來,再撐下去,將過江客送到對岸。聽老輩人說,在一次風大浪急的擺渡中,兩個艄公使盡全身力氣,依然無法主導渡船前行的方向。船在風雨中顛沛流離,一船過江人不但沒過成江,反而漂回了離渡口足有四、五華里的金灘上市碼頭,萬幸的是一船人全都有驚無險地上岸回家了。

朱山橋的記憶


後來,小帆船變成了機帆船,還增加了載車輪渡船。機械的力量把艄公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載客人數大為增加,過渡的時間也大大縮短。過渡客們無不歡欣鼓舞。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量的不斷增加,擺渡的任務也更加繁重。搶渡的事情時有發生。記得還是我上高中時的1973年仲春的一個傍晚。我從離縣城二十多裡外的老家,揹著十多斤大米和一玻璃瓶蘿蔔乾,氣喘吁吁地趕到渡口,船的馬達聲正在響起,甲板已在緩慢調離碼頭。此時,甲板上早已站滿了人。眼看著天就要斷黑了,等下一渡可就趕不上晚自習了。想時遲,那時快,我一個箭步越過兩米遠的水帶衝上甲板,不知是自己體力不支沒站穩還是被艄公推了一把,我應聲掉入齊腰深的冰涼河水中,米袋也從肩上滑落在水裡。不用說,大米肯定溼了,好在裝著蘿蔔乾的玻璃瓶完好無損。我怏怏不快地等到最後一渡過了江,揹著滴水的行囊回到寢室,悄悄把落水的大米鋪在木板上涼開。一個禮拜,我餐餐都是將這半乾不溼到最後還有點酸味的大米淘洗好放進食堂蒸籠的。

碰上霧天,人在渡口,船在身邊,你就是沒法過得了江。此刻,你只有望江興嘆。霧收得慢時,讓你在渡口空等三兩個小時也不足為奇。此時,你對隔河如千里的名言似乎有了大徹大悟的感覺。

朱山橋的記憶


而最讓人頭疼的事,莫過於逢年過節,等待過渡的汽車排成綿延數公里的長龍,那真是讓你進退兩難。不足兩千米的江面,近在咫尺,競能讓你在那等上四五個小時。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那是一九九八年的國慶節,朋友的兒子結婚,女方在河對岸的金灘鎮。婚車大清早出發了。去時挺順利。不到十公里的車程,計劃十點鐘開出來,有一個小時足夠到達縣城。沒想到,當他們來到渡口時,等待過渡的車輛已經排成了長龍。這天,光是迎親的車隊就有二十幾支,加上其他車輛,足足有上百輛車擁擠在渡口。因為另外一輛婚車搶前挿隊,造成幾十輛大小汽車在碼頭的斜坡上亂作一團,把下船的車道堵得水洩不通。折騰了兩個多小時。當朋友家的新郎新娘趕到婚禮現場已是下午兩點,賓客大都吃飽喝足散了。新郎新娘和疲憊的父母面對人去樓空的宴會大廳面面相覷,相擁而泣。

二零零四年,吉水贛江大橋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全縣人民(包括僑居港臺的吉水籍人士)的慷慨捐助下,在朱山渡口的上方騰空而起,跨越西東。此刻,世代吉水人在贛江上建橋的千年夢想終於實現了。

"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我,謝謝!

朱山橋,位於吉水贛江大橋的北側。本世紀之前,這裡並沒有橋,只是一個渡口。它是吉水人東來西往的交通咽喉,當年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就是由此渡過贛江重上井岡山的。朱山橋承載了一代又一代老吉水人的記憶。

一條贛江,把吉水分成東西兩大板塊。水西,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素有窮山惡水的醜稱。地窮人腦活。為了生計,大部分水西人都學有一兩門手藝。或木工或泥工,或篾匠或鐵匠。農閒時節,他們靠著自己的手藝過江東去,來到人稀地廣的水東賺錢謀生,那怕是過去種田,可以承包到更多的地,也要比在老家多有幾成收穫。靠近縣城的金灘鎮沿江那些村,憑藉著特有的衝擊土壤種植蔬菜、瓜果銷往縣城也有不錯的收成。

隔河如千里。一條江,困擾了一輩又一輩的吉水人,尤其是水西人。他們不管是送菜進城還是去往水東做手藝,都少不了求渡而過。過渡的艱難困苦成了他們永難磨滅的記憶。

朱山橋的記憶


早期的渡口十分簡陋,只有一條帆船,兩個艄公。木槳和竹蒿是艄公的重要工具。他們憑著平穩的搖槳和穩、準、猛的撐蒿,一杆又一杆地撐下去,收回來,再撐下去,將過江客送到對岸。聽老輩人說,在一次風大浪急的擺渡中,兩個艄公使盡全身力氣,依然無法主導渡船前行的方向。船在風雨中顛沛流離,一船過江人不但沒過成江,反而漂回了離渡口足有四、五華里的金灘上市碼頭,萬幸的是一船人全都有驚無險地上岸回家了。

朱山橋的記憶


後來,小帆船變成了機帆船,還增加了載車輪渡船。機械的力量把艄公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載客人數大為增加,過渡的時間也大大縮短。過渡客們無不歡欣鼓舞。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量的不斷增加,擺渡的任務也更加繁重。搶渡的事情時有發生。記得還是我上高中時的1973年仲春的一個傍晚。我從離縣城二十多裡外的老家,揹著十多斤大米和一玻璃瓶蘿蔔乾,氣喘吁吁地趕到渡口,船的馬達聲正在響起,甲板已在緩慢調離碼頭。此時,甲板上早已站滿了人。眼看著天就要斷黑了,等下一渡可就趕不上晚自習了。想時遲,那時快,我一個箭步越過兩米遠的水帶衝上甲板,不知是自己體力不支沒站穩還是被艄公推了一把,我應聲掉入齊腰深的冰涼河水中,米袋也從肩上滑落在水裡。不用說,大米肯定溼了,好在裝著蘿蔔乾的玻璃瓶完好無損。我怏怏不快地等到最後一渡過了江,揹著滴水的行囊回到寢室,悄悄把落水的大米鋪在木板上涼開。一個禮拜,我餐餐都是將這半乾不溼到最後還有點酸味的大米淘洗好放進食堂蒸籠的。

碰上霧天,人在渡口,船在身邊,你就是沒法過得了江。此刻,你只有望江興嘆。霧收得慢時,讓你在渡口空等三兩個小時也不足為奇。此時,你對隔河如千里的名言似乎有了大徹大悟的感覺。

朱山橋的記憶


而最讓人頭疼的事,莫過於逢年過節,等待過渡的汽車排成綿延數公里的長龍,那真是讓你進退兩難。不足兩千米的江面,近在咫尺,競能讓你在那等上四五個小時。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那是一九九八年的國慶節,朋友的兒子結婚,女方在河對岸的金灘鎮。婚車大清早出發了。去時挺順利。不到十公里的車程,計劃十點鐘開出來,有一個小時足夠到達縣城。沒想到,當他們來到渡口時,等待過渡的車輛已經排成了長龍。這天,光是迎親的車隊就有二十幾支,加上其他車輛,足足有上百輛車擁擠在渡口。因為另外一輛婚車搶前挿隊,造成幾十輛大小汽車在碼頭的斜坡上亂作一團,把下船的車道堵得水洩不通。折騰了兩個多小時。當朋友家的新郎新娘趕到婚禮現場已是下午兩點,賓客大都吃飽喝足散了。新郎新娘和疲憊的父母面對人去樓空的宴會大廳面面相覷,相擁而泣。

二零零四年,吉水贛江大橋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全縣人民(包括僑居港臺的吉水籍人士)的慷慨捐助下,在朱山渡口的上方騰空而起,跨越西東。此刻,世代吉水人在贛江上建橋的千年夢想終於實現了。

朱山橋的記憶

(夜色朦朧中的贛江大橋)

二零一五年,吉水又先後建起了更為美麗壯觀的吉陽大橋、文峰大橋,還改建了南門大橋。

"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我,謝謝!

朱山橋,位於吉水贛江大橋的北側。本世紀之前,這裡並沒有橋,只是一個渡口。它是吉水人東來西往的交通咽喉,當年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就是由此渡過贛江重上井岡山的。朱山橋承載了一代又一代老吉水人的記憶。

一條贛江,把吉水分成東西兩大板塊。水西,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素有窮山惡水的醜稱。地窮人腦活。為了生計,大部分水西人都學有一兩門手藝。或木工或泥工,或篾匠或鐵匠。農閒時節,他們靠著自己的手藝過江東去,來到人稀地廣的水東賺錢謀生,那怕是過去種田,可以承包到更多的地,也要比在老家多有幾成收穫。靠近縣城的金灘鎮沿江那些村,憑藉著特有的衝擊土壤種植蔬菜、瓜果銷往縣城也有不錯的收成。

隔河如千里。一條江,困擾了一輩又一輩的吉水人,尤其是水西人。他們不管是送菜進城還是去往水東做手藝,都少不了求渡而過。過渡的艱難困苦成了他們永難磨滅的記憶。

朱山橋的記憶


早期的渡口十分簡陋,只有一條帆船,兩個艄公。木槳和竹蒿是艄公的重要工具。他們憑著平穩的搖槳和穩、準、猛的撐蒿,一杆又一杆地撐下去,收回來,再撐下去,將過江客送到對岸。聽老輩人說,在一次風大浪急的擺渡中,兩個艄公使盡全身力氣,依然無法主導渡船前行的方向。船在風雨中顛沛流離,一船過江人不但沒過成江,反而漂回了離渡口足有四、五華里的金灘上市碼頭,萬幸的是一船人全都有驚無險地上岸回家了。

朱山橋的記憶


後來,小帆船變成了機帆船,還增加了載車輪渡船。機械的力量把艄公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載客人數大為增加,過渡的時間也大大縮短。過渡客們無不歡欣鼓舞。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量的不斷增加,擺渡的任務也更加繁重。搶渡的事情時有發生。記得還是我上高中時的1973年仲春的一個傍晚。我從離縣城二十多裡外的老家,揹著十多斤大米和一玻璃瓶蘿蔔乾,氣喘吁吁地趕到渡口,船的馬達聲正在響起,甲板已在緩慢調離碼頭。此時,甲板上早已站滿了人。眼看著天就要斷黑了,等下一渡可就趕不上晚自習了。想時遲,那時快,我一個箭步越過兩米遠的水帶衝上甲板,不知是自己體力不支沒站穩還是被艄公推了一把,我應聲掉入齊腰深的冰涼河水中,米袋也從肩上滑落在水裡。不用說,大米肯定溼了,好在裝著蘿蔔乾的玻璃瓶完好無損。我怏怏不快地等到最後一渡過了江,揹著滴水的行囊回到寢室,悄悄把落水的大米鋪在木板上涼開。一個禮拜,我餐餐都是將這半乾不溼到最後還有點酸味的大米淘洗好放進食堂蒸籠的。

碰上霧天,人在渡口,船在身邊,你就是沒法過得了江。此刻,你只有望江興嘆。霧收得慢時,讓你在渡口空等三兩個小時也不足為奇。此時,你對隔河如千里的名言似乎有了大徹大悟的感覺。

朱山橋的記憶


而最讓人頭疼的事,莫過於逢年過節,等待過渡的汽車排成綿延數公里的長龍,那真是讓你進退兩難。不足兩千米的江面,近在咫尺,競能讓你在那等上四五個小時。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那是一九九八年的國慶節,朋友的兒子結婚,女方在河對岸的金灘鎮。婚車大清早出發了。去時挺順利。不到十公里的車程,計劃十點鐘開出來,有一個小時足夠到達縣城。沒想到,當他們來到渡口時,等待過渡的車輛已經排成了長龍。這天,光是迎親的車隊就有二十幾支,加上其他車輛,足足有上百輛車擁擠在渡口。因為另外一輛婚車搶前挿隊,造成幾十輛大小汽車在碼頭的斜坡上亂作一團,把下船的車道堵得水洩不通。折騰了兩個多小時。當朋友家的新郎新娘趕到婚禮現場已是下午兩點,賓客大都吃飽喝足散了。新郎新娘和疲憊的父母面對人去樓空的宴會大廳面面相覷,相擁而泣。

二零零四年,吉水贛江大橋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全縣人民(包括僑居港臺的吉水籍人士)的慷慨捐助下,在朱山渡口的上方騰空而起,跨越西東。此刻,世代吉水人在贛江上建橋的千年夢想終於實現了。

朱山橋的記憶

(夜色朦朧中的贛江大橋)

二零一五年,吉水又先後建起了更為美麗壯觀的吉陽大橋、文峰大橋,還改建了南門大橋。

朱山橋的記憶

(夜幕降臨後的吉陽大橋)

"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我,謝謝!

朱山橋,位於吉水贛江大橋的北側。本世紀之前,這裡並沒有橋,只是一個渡口。它是吉水人東來西往的交通咽喉,當年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就是由此渡過贛江重上井岡山的。朱山橋承載了一代又一代老吉水人的記憶。

一條贛江,把吉水分成東西兩大板塊。水西,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素有窮山惡水的醜稱。地窮人腦活。為了生計,大部分水西人都學有一兩門手藝。或木工或泥工,或篾匠或鐵匠。農閒時節,他們靠著自己的手藝過江東去,來到人稀地廣的水東賺錢謀生,那怕是過去種田,可以承包到更多的地,也要比在老家多有幾成收穫。靠近縣城的金灘鎮沿江那些村,憑藉著特有的衝擊土壤種植蔬菜、瓜果銷往縣城也有不錯的收成。

隔河如千里。一條江,困擾了一輩又一輩的吉水人,尤其是水西人。他們不管是送菜進城還是去往水東做手藝,都少不了求渡而過。過渡的艱難困苦成了他們永難磨滅的記憶。

朱山橋的記憶


早期的渡口十分簡陋,只有一條帆船,兩個艄公。木槳和竹蒿是艄公的重要工具。他們憑著平穩的搖槳和穩、準、猛的撐蒿,一杆又一杆地撐下去,收回來,再撐下去,將過江客送到對岸。聽老輩人說,在一次風大浪急的擺渡中,兩個艄公使盡全身力氣,依然無法主導渡船前行的方向。船在風雨中顛沛流離,一船過江人不但沒過成江,反而漂回了離渡口足有四、五華里的金灘上市碼頭,萬幸的是一船人全都有驚無險地上岸回家了。

朱山橋的記憶


後來,小帆船變成了機帆船,還增加了載車輪渡船。機械的力量把艄公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載客人數大為增加,過渡的時間也大大縮短。過渡客們無不歡欣鼓舞。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量的不斷增加,擺渡的任務也更加繁重。搶渡的事情時有發生。記得還是我上高中時的1973年仲春的一個傍晚。我從離縣城二十多裡外的老家,揹著十多斤大米和一玻璃瓶蘿蔔乾,氣喘吁吁地趕到渡口,船的馬達聲正在響起,甲板已在緩慢調離碼頭。此時,甲板上早已站滿了人。眼看著天就要斷黑了,等下一渡可就趕不上晚自習了。想時遲,那時快,我一個箭步越過兩米遠的水帶衝上甲板,不知是自己體力不支沒站穩還是被艄公推了一把,我應聲掉入齊腰深的冰涼河水中,米袋也從肩上滑落在水裡。不用說,大米肯定溼了,好在裝著蘿蔔乾的玻璃瓶完好無損。我怏怏不快地等到最後一渡過了江,揹著滴水的行囊回到寢室,悄悄把落水的大米鋪在木板上涼開。一個禮拜,我餐餐都是將這半乾不溼到最後還有點酸味的大米淘洗好放進食堂蒸籠的。

碰上霧天,人在渡口,船在身邊,你就是沒法過得了江。此刻,你只有望江興嘆。霧收得慢時,讓你在渡口空等三兩個小時也不足為奇。此時,你對隔河如千里的名言似乎有了大徹大悟的感覺。

朱山橋的記憶


而最讓人頭疼的事,莫過於逢年過節,等待過渡的汽車排成綿延數公里的長龍,那真是讓你進退兩難。不足兩千米的江面,近在咫尺,競能讓你在那等上四五個小時。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那是一九九八年的國慶節,朋友的兒子結婚,女方在河對岸的金灘鎮。婚車大清早出發了。去時挺順利。不到十公里的車程,計劃十點鐘開出來,有一個小時足夠到達縣城。沒想到,當他們來到渡口時,等待過渡的車輛已經排成了長龍。這天,光是迎親的車隊就有二十幾支,加上其他車輛,足足有上百輛車擁擠在渡口。因為另外一輛婚車搶前挿隊,造成幾十輛大小汽車在碼頭的斜坡上亂作一團,把下船的車道堵得水洩不通。折騰了兩個多小時。當朋友家的新郎新娘趕到婚禮現場已是下午兩點,賓客大都吃飽喝足散了。新郎新娘和疲憊的父母面對人去樓空的宴會大廳面面相覷,相擁而泣。

二零零四年,吉水贛江大橋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全縣人民(包括僑居港臺的吉水籍人士)的慷慨捐助下,在朱山渡口的上方騰空而起,跨越西東。此刻,世代吉水人在贛江上建橋的千年夢想終於實現了。

朱山橋的記憶

(夜色朦朧中的贛江大橋)

二零一五年,吉水又先後建起了更為美麗壯觀的吉陽大橋、文峰大橋,還改建了南門大橋。

朱山橋的記憶

(夜幕降臨後的吉陽大橋)

朱山橋的記憶

(晨曦中的文峰大橋)

"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我,謝謝!

朱山橋,位於吉水贛江大橋的北側。本世紀之前,這裡並沒有橋,只是一個渡口。它是吉水人東來西往的交通咽喉,當年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就是由此渡過贛江重上井岡山的。朱山橋承載了一代又一代老吉水人的記憶。

一條贛江,把吉水分成東西兩大板塊。水西,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素有窮山惡水的醜稱。地窮人腦活。為了生計,大部分水西人都學有一兩門手藝。或木工或泥工,或篾匠或鐵匠。農閒時節,他們靠著自己的手藝過江東去,來到人稀地廣的水東賺錢謀生,那怕是過去種田,可以承包到更多的地,也要比在老家多有幾成收穫。靠近縣城的金灘鎮沿江那些村,憑藉著特有的衝擊土壤種植蔬菜、瓜果銷往縣城也有不錯的收成。

隔河如千里。一條江,困擾了一輩又一輩的吉水人,尤其是水西人。他們不管是送菜進城還是去往水東做手藝,都少不了求渡而過。過渡的艱難困苦成了他們永難磨滅的記憶。

朱山橋的記憶


早期的渡口十分簡陋,只有一條帆船,兩個艄公。木槳和竹蒿是艄公的重要工具。他們憑著平穩的搖槳和穩、準、猛的撐蒿,一杆又一杆地撐下去,收回來,再撐下去,將過江客送到對岸。聽老輩人說,在一次風大浪急的擺渡中,兩個艄公使盡全身力氣,依然無法主導渡船前行的方向。船在風雨中顛沛流離,一船過江人不但沒過成江,反而漂回了離渡口足有四、五華里的金灘上市碼頭,萬幸的是一船人全都有驚無險地上岸回家了。

朱山橋的記憶


後來,小帆船變成了機帆船,還增加了載車輪渡船。機械的力量把艄公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載客人數大為增加,過渡的時間也大大縮短。過渡客們無不歡欣鼓舞。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量的不斷增加,擺渡的任務也更加繁重。搶渡的事情時有發生。記得還是我上高中時的1973年仲春的一個傍晚。我從離縣城二十多裡外的老家,揹著十多斤大米和一玻璃瓶蘿蔔乾,氣喘吁吁地趕到渡口,船的馬達聲正在響起,甲板已在緩慢調離碼頭。此時,甲板上早已站滿了人。眼看著天就要斷黑了,等下一渡可就趕不上晚自習了。想時遲,那時快,我一個箭步越過兩米遠的水帶衝上甲板,不知是自己體力不支沒站穩還是被艄公推了一把,我應聲掉入齊腰深的冰涼河水中,米袋也從肩上滑落在水裡。不用說,大米肯定溼了,好在裝著蘿蔔乾的玻璃瓶完好無損。我怏怏不快地等到最後一渡過了江,揹著滴水的行囊回到寢室,悄悄把落水的大米鋪在木板上涼開。一個禮拜,我餐餐都是將這半乾不溼到最後還有點酸味的大米淘洗好放進食堂蒸籠的。

碰上霧天,人在渡口,船在身邊,你就是沒法過得了江。此刻,你只有望江興嘆。霧收得慢時,讓你在渡口空等三兩個小時也不足為奇。此時,你對隔河如千里的名言似乎有了大徹大悟的感覺。

朱山橋的記憶


而最讓人頭疼的事,莫過於逢年過節,等待過渡的汽車排成綿延數公里的長龍,那真是讓你進退兩難。不足兩千米的江面,近在咫尺,競能讓你在那等上四五個小時。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那是一九九八年的國慶節,朋友的兒子結婚,女方在河對岸的金灘鎮。婚車大清早出發了。去時挺順利。不到十公里的車程,計劃十點鐘開出來,有一個小時足夠到達縣城。沒想到,當他們來到渡口時,等待過渡的車輛已經排成了長龍。這天,光是迎親的車隊就有二十幾支,加上其他車輛,足足有上百輛車擁擠在渡口。因為另外一輛婚車搶前挿隊,造成幾十輛大小汽車在碼頭的斜坡上亂作一團,把下船的車道堵得水洩不通。折騰了兩個多小時。當朋友家的新郎新娘趕到婚禮現場已是下午兩點,賓客大都吃飽喝足散了。新郎新娘和疲憊的父母面對人去樓空的宴會大廳面面相覷,相擁而泣。

二零零四年,吉水贛江大橋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全縣人民(包括僑居港臺的吉水籍人士)的慷慨捐助下,在朱山渡口的上方騰空而起,跨越西東。此刻,世代吉水人在贛江上建橋的千年夢想終於實現了。

朱山橋的記憶

(夜色朦朧中的贛江大橋)

二零一五年,吉水又先後建起了更為美麗壯觀的吉陽大橋、文峰大橋,還改建了南門大橋。

朱山橋的記憶

(夜幕降臨後的吉陽大橋)

朱山橋的記憶

(晨曦中的文峰大橋)

朱山橋的記憶

(改建後的南門大橋)

一座座橫跨南北東西的現代化公路大橋矗立在贛江和恩江之上,讓吉水人永遠結束了隔河千里的歷史。全縣南北東西,都能在一小時左右順利到達。有了大橋,人們不再靠渡船過河,行船千百年的老渡口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成為了歷史記憶湍流的河水,無聲地向北流去,默默述說著昔日。然而,朱山橋渡口在上了些年歲的吉水人的記憶裡依然是那麼清晰

作者:周學慶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我們隨時可以交流,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