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錦屏縣九寨的歷史來歷

九寨,是錦屏縣北部地區的九個古老村寨,大部分坐落在一條東西走向的山樑上,屬北部侗族。最初時期的九寨係指今三江鎮的王寨、小江和平秋鎮的魁膽、平秋、石引、高壩、皮所及彥洞鄉的黃門、瑤白。民國3年(1914)錦屏縣城從銅鼓遷到王寨後,王寨遂從傳統九寨範圍脫離出來,而原本屬中林驗洞長官司的彥洞遂就近加入九寨行列。

貴州黔東南錦屏縣九寨的歷史來歷

從縣城出發,溯著小江北岸的公路西行,但見左邊的小江灘多塘少,蜿蜒跌宕,水流有聲。近年來,縣境內三大河流因修建水電站而成江湖塘,在此河段尚能看到河流的真實面貌。行約五六公里,來到一處電站,只見河對面一派懸崖峭壁,樹木不長,一條如蛇一樣的路在壁間小心穿行。這裡曾是異常險峻的要道,九寨到王寨趕場挑擔的人常在此處遇鬼而墜落下面的深潭。為鎮鬼邪,有人遂在壁上鐫刻斗大的“阿彌陀佛”,字今尚在。據說潭邊有一洞口可通十里外的清水江。清水江漲洪水,此潭水即變黃,有好奇者曾將鴨子驅入洞中,幾天後在清江河邊鑽出。 再行一公里,便是皇封村。一橋南北飛架,倒映在碧綠的江面上,恰如彩虹臥波。皇封住在河邊,因食足衣豐,高坡上的人遂羨慕地稱之為“皇帝賜封之地”。皇封對岸有一突伸向河塘十來米的拳頭狀巖臺,村稱之仙人釣魚巖。巖臺臨河兀立,臺上一株合抱巨鬆傲然屹立。松下有一水池,一年四時不枯不溢。這裡是垂釣怡心的絕佳地方。靠鬆而坐,守釣品茗,其味無窮。

貴州黔東南錦屏縣九寨的歷史來歷

皇封溯江而上約四五公里,便是九寨的第二寨小江。小江最初指江南岸的甕寨,現已藩衍成七八個小寨,如山間蘑菇羅列在小江兩岸。清晨或傍晚,兩岸炊煙裊裊,在群鳥的歡唱中,隨著斜陽,飄舞並消失向兩山樹林間。偶爾間,還會遇見江灣裡一葉雀尾小船,載著一位弄網人在撒播著希望。 從皇封沿尖刀形山嶺南側公路西上,在青翠在杉林間曲盤,愈上愈感覺在像在雲棧上行遊,霧朵在公路腳下的山腰間徜徉。坡頭是個好景點,此處觀日出,別是一番景緻。夏秋晴晨,只見一壑銀波,在晨陽下無聲地洶湧澎湃,與飄移在兩邊高山上淡淡的青嵐構成一幅生動的畫卷。此時,依鬆而坐,慢慢欣賞這霧捲雲舒,人生的各種煩惱和不快定會離你遠遁,餘下的是一片輕鬆與快怡。 皇封坡頭再往上,行數公里便來到魁膽水庫,從小公路進去兩公里便是魁膽村。這裡地處山間盆壩,東和南面有高山作靠,北面有突兀而立的小山如獅象護守,一條小溪自南而北穿過村寨從兩山間流出。寨頭和寨腳均有水流落差而形成的多級瀑布,春夏水發,水石相搏,聲若悶雷,頗為壯觀。村寨四個出口均蓄有古風水林木,高大參天。魁膽是傳統九寨的第三寨。過去,這裡盛行六月嘗新節跳蘆笙和白天玩山戀愛習俗。每逢嘗新節,家家備酒菜,邀親約友前來暢飲。男女青年著盛裝(女子身著銀飾)到村邊周家坡上跳蘆笙舞。現有女孩子的人家都保留有一整套銀飾。逢重大喜慶要唱大歌,魁膽大歌內容高深,形式莊嚴典雅,在北部侗族地區最為著名。近年,村民集資在村腳鎖口處重建了一座風雨橋,成為九寨北侗地區的一處勝蹟。這裡的糊米油茶特別香,是待客的佳品。一家煮油茶,半邊寨子聞到香味。

在1960~1980年代,魁膽曾是貴州省林業戰線的一面旗幟。1963年,村民王佑求率領22人在拉西坡創辦了貴州省第一個大隊集體林場。是年,全村共整土造林867畝,撫育幼林1770畝,售交國家木材847立方米,在幼林間種雜糧收穫2萬多公斤,被評為貴州省林業生產模範單位。1965年,貴州省省長李立親自到魁膽蹲點總結造林經驗,省話劇團演員還深入到魁膽體驗生活一個多月。1965年12月12日《貴州日報》頭版頭條以《高原林海紅旗飄》為題詳細報道魁膽造林事蹟,並配發社論號召向魁膽學習。中共錦屏縣委號召全縣“學、趕、超魁膽”。場長王佑求和老林農王田樂、王光謀、王必選、龍延厚、王時標、王時煥、王清福、王先朵、王清祿被稱為“十大杉木王”。是年“國慶”,大隊黨支部書記王必柱應邀到北京參加天安門城樓觀禮。1979年,王佑求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赴北京出席全國勞模表彰大會,受華國鋒、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接見。

貴州黔東南錦屏縣九寨的歷史來歷

魁膽寨西行約兩公里的便大寨,公路邊小山堖上立有一座六角亭子,這即是人們裡為紀念王佑求而修建的杉王亭。亭裡有石碑,詳細記述王佑求的先進事蹟。 便大西行五六裡是橋問村,村腳有一片茂密的古樹林,林間隱藏有一座紀念楊再思的飛山廟,已有近兩百年曆史。據說很靈驗,故香火歷來很旺。橋問往西上坡行約一公里與科秋村交界的十二盤一帶,盛產黃金,《黎平府志》有載:“平秋之金,可救黎平之窮”。1970年代中期,貴州省地質隊組織力量在此勘探開採。2000年前後,十二盤、金廠溪一帶淘金熾盛,礦區形成市場,人多時數千。此外,平秋還盛出陶瓷高嶺土,有待開發。 十二盤往前走約兩公里,便是平秋村了。平秋坐落高山頂上,矮丘起伏,地勢開闊,幾條狹長田壩相互連接,房舍散佈在田壩周邊。平秋是九寨的核心寨,平秋,侗語稱“oc siuc”。傳說過去九寨盛行吃牯髒,每年輪流一寨當東,邀請九寨範圍內各大小村寨頭人聚會。吃牯髒之前,作東村寨得以牛腿肉作信帖派人送到各個大寨邀約。然有一年,從上面送下來的牛腿到平秋大坪後,則分銷完畢,只有將蘆笙作信物傳下來。故魁膽以下三寨過去不吃牯髒,只跳蘆笙舞;另一傳說是村東有一片爛泥田,以前為一水塘,深不可測,中有犀牛,常出來尋牛打鬥。有一次將上面護送下來的牛王鬥引入塘中消失。侗語稱“消失”為“siuc”,與“秋”同音,此地遂稱為平秋。 吃牯髒是平秋等上九寨一年最中最盛大的節日,一般是在秋的重陽節前後舉行。屆時,千客畢會,滿寨一派沸騰,勿論主客,皆著盛裝,尤其女孩子,無不銀光閃爍,動步錚錚。鬥牛是吃牯髒活動的主要內容,鬥牛活動持續三天,參加打鬥的水牯數以百計。最後,凡參加打鬥的水牯牛均予宰殺,以其心臟敬天答地,祭祀祖先。因要宰殺大批耕牛,民國以後,吃牯髒活動被政府禁止。 平秋盛行有“安瓦”活動。“安瓦”是牯髒節的簡化,主要活動是娛樂性鬥牛。屆時也是群客齊集,百牛爭霸,一派歡騰。近年來,“安瓦”節活動舉辦日益隆重,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已成為北部侗族地區觀光旅遊的精品景點。此外,平秋在清代中期曾建有一座玉泉寺,傳說是杭州玉泉寺的分支,很是靈驗。平秋的子寨富庫從民國至今一直生產神香,是該村的支柱產業,暢銷周邊數縣。

貴州黔東南錦屏縣九寨的歷史來歷

平秋村西行約五里,是九寨第五寨石引村。石引是一個有三百多戶人家的寨子,近年來,外出打工的人們紛紛建起磚瓦房,頗有點城鎮味道。石引的侗布和生漆最是有名,暢銷遠近,供不應求。 石引現仍較好地保存有九寨地區古老婚戀習俗。男女青年通過行歌坐月等形式自由戀愛,婚禮需經問話、過籃子、過財禮、卡舅公、唱花歌、迎親等程序和儀式。唱“花歌”是石引的最大民俗特色。婚前,女子要邀請自己的“花園”男友到家中來唱“花歌”,告訴對方“我即將成為別人的新娘”,形式極為莊重。屆時,男友組歌隊到女方,女方歌隊則在村頭、樓下、大門口重重設卡,需男隊以歌叩開。進屋、讓座、敬茶敬酒無不以歌代語,以歌行禮。花歌之內容有嫁娶的來歷和規矩,有對新婚夫婦的讚美和祝福,有抒發自己不能得到心上人的惆悵,常常唱幾天幾夜。石引在清朝後期出了一個武將陸開德,追隨文鬥朱洪章在南京等地鎮壓太平天國,因功獲副將職銜。 石引至今仍盛行七月半“跳桃園”習俗。農曆七月初十至十四,男女青年晚上三五結群聚集“跳桃園”。“跳桃園”主要是到“陰間”去與那裡的歌手賽歌。屆時,先是以一種特定的形式請“仙姑”附身,“得師”後,坐在凳子上的跳者便雙腳彈跳“上路”。一路上,歌聲不斷,不時說出沿途見聞。即便平時不諳唱歌者,此時也無不歌聲朗朗,談笑風生。四旁聽者也可互動,以歌對答,整個村寨歌聲此伏彼起,至雞鳴方休。然跳者所唱的歌多深奧,聽者多難領會和對答。 石引向西走四五公里,便是九寨的第六寨黃門村。黃門地域寬廣,南面臨靠清水江。在臨靠三板溪水庫的歸老溪一帶,至今尚存有一片原始殘次闊葉林,生活著幾群獼猴,是等待旅遊開發的處女地。村的北面是一片梯田,大小長短不一的田塊綿延數裡。春插之際,從上邊望去,如一條翻身亮肚的巨大鯉魚,波光閃耀;秋收將臨,則象是一條滿身金黃的巨龍。黃門至今仍保留有北侗地區木樓建築的傳統技藝,尤其是房架組裝結束舉行上樑儀式時,掌墨師腳著新布鞋,手持彎尺,口唸上樑詞,攀緣而上。攀至十多米高的頂部,便在無任何防護情況下在瓜柱頂端和諸橫樑上大步跨行,如履平地,令下邊觀者膽戰心驚。 黃門再西行五六公里便是錦屏至彥洞公路的終點彥洞。彥洞是九寨地區歷史最早的村寨之一,在明清兩代均屬中林驗洞長官司管轄。傳說中林驗洞長官司最初設在這裡,後因時長官未能處理好與周邊侗族村寨的關係,才移至今鍾靈村。民國初年,中林驗洞長官司廢除、王寨所為錦屏縣城後,彥洞才參入九寨行列。彥洞四周古樹屏列,是九寨中環境保護最好的一個村。至今,這裡仍較多地保持有最為純樸古老的北侗民俗,鬥牛娛樂以宗孟獲之風,行歌坐月以達男女婚姻,苡仁酒、香油茶以待賓客,嘗新節、小年是其最隆重節日。小年又稱侗年,每年農曆十至十一月,寨內各姓氏按照各自習慣過此節。屆時,打餈粑、煮油茶、殺豬、打掃衛生、邀請客親、鬥牛鬥鳥,熱鬧非常,其樂融融。

貴州黔東南錦屏縣九寨的歷史來歷

彥洞寨腳石拱橋是錦屏地區建築較早的石拱橋,其造型和建築工藝都頗有特色。寨邊仍保存有兩塊著名石碑,一塊是御苗碑,一塊是婚俗改革碑。御苗碑詳細記述清咸豐同治年間,以彥洞為核心的九寨地區組織抵禦臺江張秀眉率領的苗族軍隊進攻的情況,是研究此段歷史的重要史料;婚俗改革碑刊載有清光緒年間,彥洞等地自發進行旨在禁止姑舅表婚和買賣婚姻的情況和條規,是北侗地區最早的“婚姻法”。 此外,彥洞人擅長鐵具加工,有人能制可打子彈的手槍。這裡加工的鐮刀、柴刀在清代即享有盛名,供不應求,至今不衰。 彥洞往西三公里處有一座大坳,因似犁轅而稱之犁轅大坳。這裡地形險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清咸豐、同治年間,黎平府在此設關卡,用以防守臺江張秀眉苗軍。官軍和地方團練與苗軍在此發生多次激烈戰鬥,戰鬥痕跡至今猶存。 從彥洞西北沿通村公路走四公里許便是著名的瑤白村。瑤白與九寨中的其他寨略有不同,據說它是由苗族人先來居住的。瑤白寨內外風景很好,寨頭及各居住點楓、楠、樟等參天古樹密佈,房舍掩映其間。瑤白的六月六擺古節已是聞名全國的節日。每屆此日,親戚畢會,朋友鹹集,村口扎拱門,寨內張燈結綵,迎客炮聲不絕。擺古在寨中心的活動場上進行,先是身著盛裝的男女青年跳著瑤白傳統舞蹈,蘆笙悠悠,銀飾錚錚。舞罷,在場上擺上數十張四方桌連成一圈,桌上擺滿茶、糖和時令水果,村內各姓氏頭人環桌而坐,牛場外環插書有各姓字號的彩旗。按照進村的先後順序,各姓頭人娓娓講述自己姓氏的來歷和家族發展歷史。最後舉行傳統鬥牛和鬥鳥比賽,男女青年則到寨邊古樹間對歌。客人進寨,不論是否與自己有親有舊,人們競相爭奪客人,以得多為榮。近年,擺古節已成為聞名遠近的旅遊活動項目。 瑤白人歷來喜歌善舞,其蘆笙舞、簸箕舞、竹杆舞、鋤舞等頗具特色。民國初年,縣城富商從湖南請來戲師教授漢戲演技,至今仍在傳承,而且演成習俗。每逢年節,都要組織演唱。2005年,瑤白被列為黔東南州重點民俗文化旅遊村,有關部門正在組織開發建設。 九寨的另外兩個寨子是高壩和皮所。從平秋出發,西北而行,下完兩側杉林夾護、九曲迴腸般的盤山公路,來到位於圭葉溪畔的圭葉村。幾十戶人家散列溪岸,一派“小橋流水人家”景象。就是這個溪畔小村,2007年末到2008年初卻成了全國乃至世界媒體關注的焦點。這裡的村民為了管理好村裡的財務,發明了可分為五瓣的公章,人稱“五合章”,網絡上則稱之為“史上最牛的公章”。

貴州黔東南錦屏縣九寨的歷史來歷

離開圭葉,先沿著小溪,再爬上一座大山,行約四五公里,便來到高壩村。高壩坐落山巔,四面開陽。高壩同時也是一寨分兩屬的寨子,下寨屬錦屏縣,上寨則歸劍河縣,而兩寨民戶則相互錯雜,無明顯界限。傳說先前此一帶尚未歸附朝廷,有一年官府要求人們納糧附籍,而此時兩兄弟房族鬧彆扭,有一個跑到黎平府歸附,另一個則跑到鎮遠府清江廳去上糧。 高壩最大的亮點即是七月二十歌會。每年農曆七月二十,錦屏、劍河、天柱、三穗、黎平等周邊縣男女青年都要拋開繁重的農活,三五結伴彙集這裡,舉行一年一度的賽歌大會,以歌會友,以歌傳情,以歌講述那不知起於何時,也沒有結尾的故事。相傳很多年前,高壩有一肖姓女子,與一吳姓後生以歌為媒,相互戀愛,約定七月二十日為完婚之期。然七月十九日突然有兵匪進入,吳姓後生參與抗匪,被匪劫走,下落不明。肖姓女子痛不欲生,七月二十這天,獨自到二人以前玩山唱歌的地方唱歌思念,悽慘悲切。寨上青年男女目睹心酸,亦紛紛攏來和她一起唱,以解其悲傷,一連唱了幾天幾晚。以後每年七月二十,周邊男女青年都不約而同的集中來唱歌,此處遂成歌場。1980年代以前,歌場甚為熱鬧,是北侗青年男女尤其是歌迷們一年一度的盛典。這天,錦屏、天柱、劍河、三穗等縣上萬名青年男女雲集,以歌會友,以歌傳情。同時,兩寨還組織鬥牛、球賽和演戲等活動。高壩人則忙於接待賓客,以接得客人多為榮耀,以前有的用長竹杆如圍鴨子般將客人圍進屋。至今,高壩歌節已被列為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

來源:錦屏縣政府網

部分配圖來源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