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

文/顏瑛瑛


"

文/顏瑛瑛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

人物:五代·留從效

宋·留正

舊址:三朝元老坊

"

文/顏瑛瑛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

人物:五代·留從效

宋·留正

舊址:三朝元老坊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巷名的由來

三朝巷位於泉州舊城區中部,北接象峰巷,南連古榕巷。在開元寺紫雲屏南面拐彎處,南宋時立有一座“三朝元老”的牌坊,以表彰在孝宗、光宗和寧宗三個皇帝時歷任丞相之職的泉州人留正。於是牌坊所在的巷就叫做“三朝元老巷”,簡稱三朝巷。

留姓在全國是僻姓,在泉州卻是歷史上的望族。五代時永春人留從效,當過清源(即泉州)節度使,割據閩南,有“晉江王”之稱。泉州城古時雅稱“刺桐城”,就是因為留從效“環城種植刺桐樹”而得名。以後留氏子孫世居泉州,留正是留從效的六世孫。

如今,三朝巷地處開元寺保護區範圍內,巷裡的建築物大多是低層建築且古香古色。

"

文/顏瑛瑛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

人物:五代·留從效

宋·留正

舊址:三朝元老坊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巷名的由來

三朝巷位於泉州舊城區中部,北接象峰巷,南連古榕巷。在開元寺紫雲屏南面拐彎處,南宋時立有一座“三朝元老”的牌坊,以表彰在孝宗、光宗和寧宗三個皇帝時歷任丞相之職的泉州人留正。於是牌坊所在的巷就叫做“三朝元老巷”,簡稱三朝巷。

留姓在全國是僻姓,在泉州卻是歷史上的望族。五代時永春人留從效,當過清源(即泉州)節度使,割據閩南,有“晉江王”之稱。泉州城古時雅稱“刺桐城”,就是因為留從效“環城種植刺桐樹”而得名。以後留氏子孫世居泉州,留正是留從效的六世孫。

如今,三朝巷地處開元寺保護區範圍內,巷裡的建築物大多是低層建築且古香古色。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故園殘,人事遷

三朝巷24號

五進大厝,深50米,層層遞高。這就是24號老厝的原貌。可惜這樣的房子年久失修,已不能居住。戶主蔡先生在這裡開了一個小作坊,平時印製一些佛事用的“金紙”。

我們來訪的那天,廠裡沒什麼事情,蔡先生正跟一位朋友在屋裡泡茶聊天。

“現在這裡沒什麼可看的了,除了這些快要倒塌的牆。祖上也是有錢人,門外曾經有很大一片花園,有一棵特別大的龍眼樹。這些後來全部變成了菜地,再後來,就是現在對面的那些公家的宿舍了

蔡家人丁興旺,很多遠赴臺灣以及海外,“還出過黃埔軍校的軍官”,如今蔡先生細數家珍的時候,口氣之淡然,如同一位經年的長者。

"

文/顏瑛瑛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

人物:五代·留從效

宋·留正

舊址:三朝元老坊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巷名的由來

三朝巷位於泉州舊城區中部,北接象峰巷,南連古榕巷。在開元寺紫雲屏南面拐彎處,南宋時立有一座“三朝元老”的牌坊,以表彰在孝宗、光宗和寧宗三個皇帝時歷任丞相之職的泉州人留正。於是牌坊所在的巷就叫做“三朝元老巷”,簡稱三朝巷。

留姓在全國是僻姓,在泉州卻是歷史上的望族。五代時永春人留從效,當過清源(即泉州)節度使,割據閩南,有“晉江王”之稱。泉州城古時雅稱“刺桐城”,就是因為留從效“環城種植刺桐樹”而得名。以後留氏子孫世居泉州,留正是留從效的六世孫。

如今,三朝巷地處開元寺保護區範圍內,巷裡的建築物大多是低層建築且古香古色。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故園殘,人事遷

三朝巷24號

五進大厝,深50米,層層遞高。這就是24號老厝的原貌。可惜這樣的房子年久失修,已不能居住。戶主蔡先生在這裡開了一個小作坊,平時印製一些佛事用的“金紙”。

我們來訪的那天,廠裡沒什麼事情,蔡先生正跟一位朋友在屋裡泡茶聊天。

“現在這裡沒什麼可看的了,除了這些快要倒塌的牆。祖上也是有錢人,門外曾經有很大一片花園,有一棵特別大的龍眼樹。這些後來全部變成了菜地,再後來,就是現在對面的那些公家的宿舍了

蔡家人丁興旺,很多遠赴臺灣以及海外,“還出過黃埔軍校的軍官”,如今蔡先生細數家珍的時候,口氣之淡然,如同一位經年的長者。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老城牆,述流年

三朝巷38號

吳老先生和老伴現在住的房子,據說是清代某舉人的祖業。和三朝巷大部分的“留守戶”一樣,吳老先生的子女也住在市區,留下他和老伴看護老屋。“這屋子算起來是我們堂親幾戶共有的,1966年至今因為政策原因經歷了很多變遷,加上老房倒了很多間,現在幾乎不能住人了。”

"

文/顏瑛瑛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

人物:五代·留從效

宋·留正

舊址:三朝元老坊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巷名的由來

三朝巷位於泉州舊城區中部,北接象峰巷,南連古榕巷。在開元寺紫雲屏南面拐彎處,南宋時立有一座“三朝元老”的牌坊,以表彰在孝宗、光宗和寧宗三個皇帝時歷任丞相之職的泉州人留正。於是牌坊所在的巷就叫做“三朝元老巷”,簡稱三朝巷。

留姓在全國是僻姓,在泉州卻是歷史上的望族。五代時永春人留從效,當過清源(即泉州)節度使,割據閩南,有“晉江王”之稱。泉州城古時雅稱“刺桐城”,就是因為留從效“環城種植刺桐樹”而得名。以後留氏子孫世居泉州,留正是留從效的六世孫。

如今,三朝巷地處開元寺保護區範圍內,巷裡的建築物大多是低層建築且古香古色。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故園殘,人事遷

三朝巷24號

五進大厝,深50米,層層遞高。這就是24號老厝的原貌。可惜這樣的房子年久失修,已不能居住。戶主蔡先生在這裡開了一個小作坊,平時印製一些佛事用的“金紙”。

我們來訪的那天,廠裡沒什麼事情,蔡先生正跟一位朋友在屋裡泡茶聊天。

“現在這裡沒什麼可看的了,除了這些快要倒塌的牆。祖上也是有錢人,門外曾經有很大一片花園,有一棵特別大的龍眼樹。這些後來全部變成了菜地,再後來,就是現在對面的那些公家的宿舍了

蔡家人丁興旺,很多遠赴臺灣以及海外,“還出過黃埔軍校的軍官”,如今蔡先生細數家珍的時候,口氣之淡然,如同一位經年的長者。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老城牆,述流年

三朝巷38號

吳老先生和老伴現在住的房子,據說是清代某舉人的祖業。和三朝巷大部分的“留守戶”一樣,吳老先生的子女也住在市區,留下他和老伴看護老屋。“這屋子算起來是我們堂親幾戶共有的,1966年至今因為政策原因經歷了很多變遷,加上老房倒了很多間,現在幾乎不能住人了。”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老先生領我們看過去5間大厝的殘牆,精美的紋路清晰可見。“過去我們家都是四十二牆,現在的房子,大部分只有十二牆、十八牆。”所謂“四十二牆”,指的是牆體有42釐米厚。

這戶人家看來祖上確是書香門第,還有幾間書房,過去家裡的學齡兒童被召集在一起,請先生到家裡來上課

老人家養了好幾只小狗小貓,還有兩隻漂亮的玉燕,看起來,生活在這裡還是很愜意的。

"

文/顏瑛瑛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

人物:五代·留從效

宋·留正

舊址:三朝元老坊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巷名的由來

三朝巷位於泉州舊城區中部,北接象峰巷,南連古榕巷。在開元寺紫雲屏南面拐彎處,南宋時立有一座“三朝元老”的牌坊,以表彰在孝宗、光宗和寧宗三個皇帝時歷任丞相之職的泉州人留正。於是牌坊所在的巷就叫做“三朝元老巷”,簡稱三朝巷。

留姓在全國是僻姓,在泉州卻是歷史上的望族。五代時永春人留從效,當過清源(即泉州)節度使,割據閩南,有“晉江王”之稱。泉州城古時雅稱“刺桐城”,就是因為留從效“環城種植刺桐樹”而得名。以後留氏子孫世居泉州,留正是留從效的六世孫。

如今,三朝巷地處開元寺保護區範圍內,巷裡的建築物大多是低層建築且古香古色。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故園殘,人事遷

三朝巷24號

五進大厝,深50米,層層遞高。這就是24號老厝的原貌。可惜這樣的房子年久失修,已不能居住。戶主蔡先生在這裡開了一個小作坊,平時印製一些佛事用的“金紙”。

我們來訪的那天,廠裡沒什麼事情,蔡先生正跟一位朋友在屋裡泡茶聊天。

“現在這裡沒什麼可看的了,除了這些快要倒塌的牆。祖上也是有錢人,門外曾經有很大一片花園,有一棵特別大的龍眼樹。這些後來全部變成了菜地,再後來,就是現在對面的那些公家的宿舍了

蔡家人丁興旺,很多遠赴臺灣以及海外,“還出過黃埔軍校的軍官”,如今蔡先生細數家珍的時候,口氣之淡然,如同一位經年的長者。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老城牆,述流年

三朝巷38號

吳老先生和老伴現在住的房子,據說是清代某舉人的祖業。和三朝巷大部分的“留守戶”一樣,吳老先生的子女也住在市區,留下他和老伴看護老屋。“這屋子算起來是我們堂親幾戶共有的,1966年至今因為政策原因經歷了很多變遷,加上老房倒了很多間,現在幾乎不能住人了。”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老先生領我們看過去5間大厝的殘牆,精美的紋路清晰可見。“過去我們家都是四十二牆,現在的房子,大部分只有十二牆、十八牆。”所謂“四十二牆”,指的是牆體有42釐米厚。

這戶人家看來祖上確是書香門第,還有幾間書房,過去家裡的學齡兒童被召集在一起,請先生到家裡來上課

老人家養了好幾只小狗小貓,還有兩隻漂亮的玉燕,看起來,生活在這裡還是很愜意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26號

吳姓戶主。主人家已經不在此住,但是祖先依然是要供奉的。

"

文/顏瑛瑛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

人物:五代·留從效

宋·留正

舊址:三朝元老坊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巷名的由來

三朝巷位於泉州舊城區中部,北接象峰巷,南連古榕巷。在開元寺紫雲屏南面拐彎處,南宋時立有一座“三朝元老”的牌坊,以表彰在孝宗、光宗和寧宗三個皇帝時歷任丞相之職的泉州人留正。於是牌坊所在的巷就叫做“三朝元老巷”,簡稱三朝巷。

留姓在全國是僻姓,在泉州卻是歷史上的望族。五代時永春人留從效,當過清源(即泉州)節度使,割據閩南,有“晉江王”之稱。泉州城古時雅稱“刺桐城”,就是因為留從效“環城種植刺桐樹”而得名。以後留氏子孫世居泉州,留正是留從效的六世孫。

如今,三朝巷地處開元寺保護區範圍內,巷裡的建築物大多是低層建築且古香古色。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故園殘,人事遷

三朝巷24號

五進大厝,深50米,層層遞高。這就是24號老厝的原貌。可惜這樣的房子年久失修,已不能居住。戶主蔡先生在這裡開了一個小作坊,平時印製一些佛事用的“金紙”。

我們來訪的那天,廠裡沒什麼事情,蔡先生正跟一位朋友在屋裡泡茶聊天。

“現在這裡沒什麼可看的了,除了這些快要倒塌的牆。祖上也是有錢人,門外曾經有很大一片花園,有一棵特別大的龍眼樹。這些後來全部變成了菜地,再後來,就是現在對面的那些公家的宿舍了

蔡家人丁興旺,很多遠赴臺灣以及海外,“還出過黃埔軍校的軍官”,如今蔡先生細數家珍的時候,口氣之淡然,如同一位經年的長者。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老城牆,述流年

三朝巷38號

吳老先生和老伴現在住的房子,據說是清代某舉人的祖業。和三朝巷大部分的“留守戶”一樣,吳老先生的子女也住在市區,留下他和老伴看護老屋。“這屋子算起來是我們堂親幾戶共有的,1966年至今因為政策原因經歷了很多變遷,加上老房倒了很多間,現在幾乎不能住人了。”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老先生領我們看過去5間大厝的殘牆,精美的紋路清晰可見。“過去我們家都是四十二牆,現在的房子,大部分只有十二牆、十八牆。”所謂“四十二牆”,指的是牆體有42釐米厚。

這戶人家看來祖上確是書香門第,還有幾間書房,過去家裡的學齡兒童被召集在一起,請先生到家裡來上課

老人家養了好幾只小狗小貓,還有兩隻漂亮的玉燕,看起來,生活在這裡還是很愜意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26號

吳姓戶主。主人家已經不在此住,但是祖先依然是要供奉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30號

此樓為市林業局的公房。這座兩層的小樓從外形上看頗有點復古的味道,尤其是臨街的樓梯和爬滿牆的綠色植物,是藝術攝影的絕佳背景。

"

文/顏瑛瑛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

人物:五代·留從效

宋·留正

舊址:三朝元老坊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巷名的由來

三朝巷位於泉州舊城區中部,北接象峰巷,南連古榕巷。在開元寺紫雲屏南面拐彎處,南宋時立有一座“三朝元老”的牌坊,以表彰在孝宗、光宗和寧宗三個皇帝時歷任丞相之職的泉州人留正。於是牌坊所在的巷就叫做“三朝元老巷”,簡稱三朝巷。

留姓在全國是僻姓,在泉州卻是歷史上的望族。五代時永春人留從效,當過清源(即泉州)節度使,割據閩南,有“晉江王”之稱。泉州城古時雅稱“刺桐城”,就是因為留從效“環城種植刺桐樹”而得名。以後留氏子孫世居泉州,留正是留從效的六世孫。

如今,三朝巷地處開元寺保護區範圍內,巷裡的建築物大多是低層建築且古香古色。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故園殘,人事遷

三朝巷24號

五進大厝,深50米,層層遞高。這就是24號老厝的原貌。可惜這樣的房子年久失修,已不能居住。戶主蔡先生在這裡開了一個小作坊,平時印製一些佛事用的“金紙”。

我們來訪的那天,廠裡沒什麼事情,蔡先生正跟一位朋友在屋裡泡茶聊天。

“現在這裡沒什麼可看的了,除了這些快要倒塌的牆。祖上也是有錢人,門外曾經有很大一片花園,有一棵特別大的龍眼樹。這些後來全部變成了菜地,再後來,就是現在對面的那些公家的宿舍了

蔡家人丁興旺,很多遠赴臺灣以及海外,“還出過黃埔軍校的軍官”,如今蔡先生細數家珍的時候,口氣之淡然,如同一位經年的長者。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老城牆,述流年

三朝巷38號

吳老先生和老伴現在住的房子,據說是清代某舉人的祖業。和三朝巷大部分的“留守戶”一樣,吳老先生的子女也住在市區,留下他和老伴看護老屋。“這屋子算起來是我們堂親幾戶共有的,1966年至今因為政策原因經歷了很多變遷,加上老房倒了很多間,現在幾乎不能住人了。”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老先生領我們看過去5間大厝的殘牆,精美的紋路清晰可見。“過去我們家都是四十二牆,現在的房子,大部分只有十二牆、十八牆。”所謂“四十二牆”,指的是牆體有42釐米厚。

這戶人家看來祖上確是書香門第,還有幾間書房,過去家裡的學齡兒童被召集在一起,請先生到家裡來上課

老人家養了好幾只小狗小貓,還有兩隻漂亮的玉燕,看起來,生活在這裡還是很愜意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26號

吳姓戶主。主人家已經不在此住,但是祖先依然是要供奉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30號

此樓為市林業局的公房。這座兩層的小樓從外形上看頗有點復古的味道,尤其是臨街的樓梯和爬滿牆的綠色植物,是藝術攝影的絕佳背景。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茶,老字號

三朝巷44號

有一點年紀的“老泉州”都知道“三朝茶”。三朝茶的出名有點“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味道。

年輕的老闆彭育才告訴我們,從他的祖父輩開始就在三朝巷賣茶了,當時泉州經營茶葉的店較少,而他們是較早經營安溪鐵觀音的店家。“加上我們一直是誠信經營,所以這麼多年來留住了很多老客戶。”

就在說話的當時,已經有三四個人進來買茶,其中一人是從新華路騎著自行車過來的。“他們的茶味道比較正,我喝了很多年,習慣上這兒來買。”

"

文/顏瑛瑛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

人物:五代·留從效

宋·留正

舊址:三朝元老坊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巷名的由來

三朝巷位於泉州舊城區中部,北接象峰巷,南連古榕巷。在開元寺紫雲屏南面拐彎處,南宋時立有一座“三朝元老”的牌坊,以表彰在孝宗、光宗和寧宗三個皇帝時歷任丞相之職的泉州人留正。於是牌坊所在的巷就叫做“三朝元老巷”,簡稱三朝巷。

留姓在全國是僻姓,在泉州卻是歷史上的望族。五代時永春人留從效,當過清源(即泉州)節度使,割據閩南,有“晉江王”之稱。泉州城古時雅稱“刺桐城”,就是因為留從效“環城種植刺桐樹”而得名。以後留氏子孫世居泉州,留正是留從效的六世孫。

如今,三朝巷地處開元寺保護區範圍內,巷裡的建築物大多是低層建築且古香古色。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故園殘,人事遷

三朝巷24號

五進大厝,深50米,層層遞高。這就是24號老厝的原貌。可惜這樣的房子年久失修,已不能居住。戶主蔡先生在這裡開了一個小作坊,平時印製一些佛事用的“金紙”。

我們來訪的那天,廠裡沒什麼事情,蔡先生正跟一位朋友在屋裡泡茶聊天。

“現在這裡沒什麼可看的了,除了這些快要倒塌的牆。祖上也是有錢人,門外曾經有很大一片花園,有一棵特別大的龍眼樹。這些後來全部變成了菜地,再後來,就是現在對面的那些公家的宿舍了

蔡家人丁興旺,很多遠赴臺灣以及海外,“還出過黃埔軍校的軍官”,如今蔡先生細數家珍的時候,口氣之淡然,如同一位經年的長者。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老城牆,述流年

三朝巷38號

吳老先生和老伴現在住的房子,據說是清代某舉人的祖業。和三朝巷大部分的“留守戶”一樣,吳老先生的子女也住在市區,留下他和老伴看護老屋。“這屋子算起來是我們堂親幾戶共有的,1966年至今因為政策原因經歷了很多變遷,加上老房倒了很多間,現在幾乎不能住人了。”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老先生領我們看過去5間大厝的殘牆,精美的紋路清晰可見。“過去我們家都是四十二牆,現在的房子,大部分只有十二牆、十八牆。”所謂“四十二牆”,指的是牆體有42釐米厚。

這戶人家看來祖上確是書香門第,還有幾間書房,過去家裡的學齡兒童被召集在一起,請先生到家裡來上課

老人家養了好幾只小狗小貓,還有兩隻漂亮的玉燕,看起來,生活在這裡還是很愜意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26號

吳姓戶主。主人家已經不在此住,但是祖先依然是要供奉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30號

此樓為市林業局的公房。這座兩層的小樓從外形上看頗有點復古的味道,尤其是臨街的樓梯和爬滿牆的綠色植物,是藝術攝影的絕佳背景。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茶,老字號

三朝巷44號

有一點年紀的“老泉州”都知道“三朝茶”。三朝茶的出名有點“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味道。

年輕的老闆彭育才告訴我們,從他的祖父輩開始就在三朝巷賣茶了,當時泉州經營茶葉的店較少,而他們是較早經營安溪鐵觀音的店家。“加上我們一直是誠信經營,所以這麼多年來留住了很多老客戶。”

就在說話的當時,已經有三四個人進來買茶,其中一人是從新華路騎著自行車過來的。“他們的茶味道比較正,我喝了很多年,習慣上這兒來買。”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尋訪手記

三朝巷的由來據說是為了紀念“三朝元老”留正,但是留正的府邸其實並不在現在的三朝巷裡,三朝巷是因其“三朝元老”的木坊所在地而命名的。但這“三朝元老”的木坊早在民國之前就已毀壞,也有人說那塊牌坊應是位於甲第巷口。究竟哪一說法才是正確的,文史專家亦難以確定。

其實,無論牌坊的所在地在哪兒,對於三朝巷來說,似乎已不太重要。因為人們已經因為“三朝元老“坊而記住了它的名字。

無車水馬龍之嘈雜,偶聞清鈴三兩聲。這裡的幽靜是最讓人稱道之處,儘管這或許與它過往的繁華並不相符。巷子裡的老宅很多已經破舊,或改或遷,住的多是老人。巷子裡僅有那麼三五間小小的店鋪,也不經營日常生活用品,但是去往西街十分方便,所以很多老住戶不願離開。想想每天清晨,在啾啾的鳥叫聲中穿過瘦瘦的巷子,即使是挎一隻菜籃子前往市場,彷彿也是一件極有詩意的事情。“人,詩意地棲居。”哲學家們憧憬的生活,大抵也不過如此吧。

"

文/顏瑛瑛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

人物:五代·留從效

宋·留正

舊址:三朝元老坊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巷名的由來

三朝巷位於泉州舊城區中部,北接象峰巷,南連古榕巷。在開元寺紫雲屏南面拐彎處,南宋時立有一座“三朝元老”的牌坊,以表彰在孝宗、光宗和寧宗三個皇帝時歷任丞相之職的泉州人留正。於是牌坊所在的巷就叫做“三朝元老巷”,簡稱三朝巷。

留姓在全國是僻姓,在泉州卻是歷史上的望族。五代時永春人留從效,當過清源(即泉州)節度使,割據閩南,有“晉江王”之稱。泉州城古時雅稱“刺桐城”,就是因為留從效“環城種植刺桐樹”而得名。以後留氏子孫世居泉州,留正是留從效的六世孫。

如今,三朝巷地處開元寺保護區範圍內,巷裡的建築物大多是低層建築且古香古色。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故園殘,人事遷

三朝巷24號

五進大厝,深50米,層層遞高。這就是24號老厝的原貌。可惜這樣的房子年久失修,已不能居住。戶主蔡先生在這裡開了一個小作坊,平時印製一些佛事用的“金紙”。

我們來訪的那天,廠裡沒什麼事情,蔡先生正跟一位朋友在屋裡泡茶聊天。

“現在這裡沒什麼可看的了,除了這些快要倒塌的牆。祖上也是有錢人,門外曾經有很大一片花園,有一棵特別大的龍眼樹。這些後來全部變成了菜地,再後來,就是現在對面的那些公家的宿舍了

蔡家人丁興旺,很多遠赴臺灣以及海外,“還出過黃埔軍校的軍官”,如今蔡先生細數家珍的時候,口氣之淡然,如同一位經年的長者。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老城牆,述流年

三朝巷38號

吳老先生和老伴現在住的房子,據說是清代某舉人的祖業。和三朝巷大部分的“留守戶”一樣,吳老先生的子女也住在市區,留下他和老伴看護老屋。“這屋子算起來是我們堂親幾戶共有的,1966年至今因為政策原因經歷了很多變遷,加上老房倒了很多間,現在幾乎不能住人了。”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老先生領我們看過去5間大厝的殘牆,精美的紋路清晰可見。“過去我們家都是四十二牆,現在的房子,大部分只有十二牆、十八牆。”所謂“四十二牆”,指的是牆體有42釐米厚。

這戶人家看來祖上確是書香門第,還有幾間書房,過去家裡的學齡兒童被召集在一起,請先生到家裡來上課

老人家養了好幾只小狗小貓,還有兩隻漂亮的玉燕,看起來,生活在這裡還是很愜意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26號

吳姓戶主。主人家已經不在此住,但是祖先依然是要供奉的。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巷30號

此樓為市林業局的公房。這座兩層的小樓從外形上看頗有點復古的味道,尤其是臨街的樓梯和爬滿牆的綠色植物,是藝術攝影的絕佳背景。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三朝茶,老字號

三朝巷44號

有一點年紀的“老泉州”都知道“三朝茶”。三朝茶的出名有點“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味道。

年輕的老闆彭育才告訴我們,從他的祖父輩開始就在三朝巷賣茶了,當時泉州經營茶葉的店較少,而他們是較早經營安溪鐵觀音的店家。“加上我們一直是誠信經營,所以這麼多年來留住了很多老客戶。”

就在說話的當時,已經有三四個人進來買茶,其中一人是從新華路騎著自行車過來的。“他們的茶味道比較正,我喝了很多年,習慣上這兒來買。”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尋訪手記

三朝巷的由來據說是為了紀念“三朝元老”留正,但是留正的府邸其實並不在現在的三朝巷裡,三朝巷是因其“三朝元老”的木坊所在地而命名的。但這“三朝元老”的木坊早在民國之前就已毀壞,也有人說那塊牌坊應是位於甲第巷口。究竟哪一說法才是正確的,文史專家亦難以確定。

其實,無論牌坊的所在地在哪兒,對於三朝巷來說,似乎已不太重要。因為人們已經因為“三朝元老“坊而記住了它的名字。

無車水馬龍之嘈雜,偶聞清鈴三兩聲。這裡的幽靜是最讓人稱道之處,儘管這或許與它過往的繁華並不相符。巷子裡的老宅很多已經破舊,或改或遷,住的多是老人。巷子裡僅有那麼三五間小小的店鋪,也不經營日常生活用品,但是去往西街十分方便,所以很多老住戶不願離開。想想每天清晨,在啾啾的鳥叫聲中穿過瘦瘦的巷子,即使是挎一隻菜籃子前往市場,彷彿也是一件極有詩意的事情。“人,詩意地棲居。”哲學家們憧憬的生活,大抵也不過如此吧。

泉州古城廿四巷:三朝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