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上名邑靖遠縣,甘肅省被市轄區隔成兩部分的縣,她是甘肅省黃河流程最長的縣份,素有天下黃河富寧夏,甘肅黃河富靖遠的說法。

隴上名邑靖遠縣

靖遠縣

隴上名邑靖遠縣

靖遠縣風景

漢代絲綢之路經此渡過黃河,進入河西走廊,中外商旅使團絡繹不絕,境內一些黃河渡口因此而繁忙,成為古絲綢之路北線重鎮之一。

她是甘肅省黃河流程最長的縣份,黃河自烏金峽入境,流經縣城後北折,過紅山峽,從黑山峽出境,流經10個鄉鎮154公里,素有天下黃河富寧夏,甘肅黃河富靖遠的說法。


隴上名邑靖遠縣

靖遠縣·縣城風景

靖遠縣屬於白銀市,取安定邊地之意而得名。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東部,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澱深厚,素有塞上江南、隴上名邑、黃河明珠之美譽。東與寧夏海原縣接壤,南與會寧縣連接,西南、西北、東北分別與甘肅榆中縣、景泰縣、中衛市沙坡頭區相鄰,西與白銀區交界。1985年5月平川區從中析置,將縣域一分為二,形成南北不相連的兩個部分。

下轄13個鎮、5個鄉:烏蘭鎮、東灣鎮、北灣鎮、劉川鎮、北灘鎮、五合鎮、大蘆鎮、糜灘鎮、高灣鎮、平堡鎮、東昇鎮、三灘鎮、雙龍鎮,若笠鄉、靖安鄉、石門鄉、興隆鄉、永新鄉總面積5809.4平方公里,人口47萬,縣政府駐地烏蘭鎮。


隴上名邑靖遠縣

靖遠縣歷史悠久,黃河蜿蜒流過,孕育了一方肥沃的土地。數千年來人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新石器時代境內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境內有的堡子山、紅嘴子、廟屲山等遺址。

據《禹貢》記載,這裡屬古雍州之地;秦國於公元前271年置北地郡,靖遠境域劃入。秦始皇時期境內始築祖厲古城。由此,黃河以東以南地區併入中原王朝版圖。漢武帝實行軍屯制度,境內黃河沿岸得以開發,使靖遠成為古代農業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

隴上名邑靖遠縣

靖遠縣·古渡夕照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始置祖厲、鶉陰縣,是境內縣級行政建制的開端。新莽時期,改祖厲縣為鄉禮縣。東漢永初五年(111年),改鶉陰縣為鸇陰縣;北魏將祖厲縣改置為烏水縣,又析烏水縣之南,置會寧縣;西魏置會州;隋大業二年(606年)改名涼川縣,唐武德二年(619年)複名會寧縣。唐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攻陷會州,改名為汝遮;宋元符二年(1099年)二月,始修復會州城池,置敷川縣屬之;宋崇寧三年(1104年),改敷川縣為敷文縣;金改保川縣;洪武三年(1370年),保川縣併入會寧縣,明初於迭烈遜設巡檢司戍防;明正統二年(1437年),裁迭烈遜巡檢司,始置靖虜衛;清順治元年(1644年)改靖遠衛,雍正八年(1730年)改稱靖遠縣,縣名稱謂自此開始,沿用至今。


隴上名邑靖遠縣

靖遠縣·法泉寺

靖遠縣地處甘青寧蒙經濟長廊中心地段和蘭白核心經濟區開發重點區域,是甘肅重要的蔬菜、畜禽、林果生產基地,是甘肅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工業以煤炭、水泥、地毯、製革等為主。枸杞、大棗被評為甘肅省十大名果,小口大棗、靖遠枸杞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隴上名邑靖遠縣

靖遠縣

這裡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屬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每年平均日照時數2696小時,河谷盆地是主要農業區。農產小麥、糜谷、稻、玉米。特產有白蘭瓜、黑瓜子、髮菜、二毛裘皮等。

已探明的金屬礦藏有金、銀、銅、錳等10多種,非金屬礦藏有煤、石灰石、重晶石、坡縷石、石英石、沸石等。其中,坡縷石礦的品位及儲量均居世界前列。境內水力、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有烏金峽水電站等項目,北灘、東昇、五合一帶風力資源可開發面積150平方公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