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動症?多動症?迷迷糊糊分不清

精神病 不完美媽媽 藥品 兒科 體育 兒研所神經內科董醫生 2019-07-10

門診,七歲餘的小男生在父母陪伴下“以反覆眨眼兩個月”就診。智力運動發育正常,學習成績優秀,性格溫和,與同學關係良好。雖然只有兩個月病史,眨眼也不特別頻繁,但已經輾轉幾個醫院了,輔助檢查也做了一大堆,中藥西藥的也吃了不少,病情反反覆覆,家長焦慮萬分:“醫生,說是我家孩子得了多動症,聽說這個病要是治不好,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會影響學習的,這可怎麼辦呢?”我暗暗嘆了口氣:“孩子是短暫性抽動障礙,不是多動症,也沒有合併其他問題。目前症狀不重,也對孩子的生活沒有影響,不用過度焦慮。”家長疑惑了:“抽動症?和多動症不一樣嗎?”

在神經內科門診,抽動症、多動症,佔了很大的比例,把抽動症當作多動症而焦慮萬分的家長也不在少數。那麼,到底什麼是抽動症,什麼是多動症呢?

抽動症?多動症?迷迷糊糊分不清

什麼是抽動症?

從醫學專業角度來講,大家常說的“抽動症”其實是“抽動障礙(tic disorder)”,起病於兒童和青少年時期,主要表現為不自主的反覆的快速的一個部位或多個部位肌肉運動性抽動發聲抽動,並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強迫性動作和思維或其他行為症狀。

抽動障礙病程不一,可為短暫性,也可為長期性。可成為慢性神經精神障礙,導致不同程度的損害。臨床最常見的是短暫性抽動障礙抽動-穢語綜合徵

1.短暫性抽動障礙

通常又稱抽動症或習慣性痙攣,是抽動障礙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大多數表現為簡單運動性抽動(比如眨眼),少數為單純發聲抽動(比如清嗓子)。病程持續2周以上,但不超過1年。症狀可有輕重變化(也就是我常在病歷本上寫的“症狀時輕時重”)和部位的轉移(比如先出現眨眼,後來又出現伸脖、聳肩等)。

抽動症狀可因不同的誘因加重或減輕。常見加重的因素包括:緊張、焦慮、生氣、驚嚇、興奮、疲勞、感染、被人提醒等;常見減輕的因素有:注意力集中、放鬆、情緒穩定等。這也是家長常觀察到的“看書看電視和玩的時候就不明顯,一閒下來就明顯”,也有不少孩子為此被認為是“壞毛病”“故意的”等被批評。

抽動症狀頻率和輕重不一,多數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適應環境無明顯影響,並非必須藥物治療。

但,有部分抽動症的孩子會同時合併注意力缺陷等其他疾病,這時需要治療的是同時合併的其他對生活和/或學習有影響的疾病,並不是短暫性抽動障礙本身。

抽動症?多動症?迷迷糊糊分不清

2.抽動-穢語綜合徵(Tourette綜合徵,TS)

大部分家長對抽動症的焦慮其實在TS。這是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疾病,以多發性抽動暴發性發聲伴隨穢性語言為特徵的抽動障礙,病因尚不清楚。伴發多種多樣的行為症狀或精神障礙,可不同程度的干擾損害孩子的認知功能和發育,影響適應社會能力。

病程超過1年,且在同一年之中症狀緩解不超過2個月以上。

TS對孩子的影響較大,病情嚴重者甚至不能正常上學正常人際交往。TS需要藥物+心理干預等積極治療,以緩解孩子的症狀、增強其社會適應性。這個治療是個長期慢性的過程,無法一蹴而就。

需要強調的是,抽動-穢語綜合徵並不是短暫性抽動障礙發展而來,也就是說,短暫性抽動障礙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發展成TS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不必因為焦慮TS而對短暫性抽動障礙過度焦慮和過度治療。

抽動症?多動症?迷迷糊糊分不清

什麼是多動症

大家常說的“多動症”,醫學專業名詞叫做“注意缺陷多動性障礙”,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度情緒衝動學習困難為四大核心症狀,屬於破壞性行為障礙。本病在臨床並不少見。我國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病率在3~10%之間,男孩發病率高於女孩。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不明。

本病需要除外正常兒童的多動。孩子的性格千差萬別,有活潑好動的有內向安靜的。活動過多及情緒衝動在某種程度上也與家庭教養方式有關。正常兒童的多動以男孩多見,也表現有好動和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暫,但這些孩子的多動常與外界無關刺激過多、疲勞、學習目的不明確、注意力被過多的打擾、生活習慣不規律、家庭教養方式等因素有關,一般沒有學習困難或適應困難的表現。通俗地說,多動症“管不住”,正常兒童的多動“管得住”

需要強調的是,多動症的診斷有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孩子的智力是正常的。經常有智力低下的孩子以“坐不住、不聽話”被家長以“是否有多動症”帶來就診。其實,這些孩子的所謂“坐不住、不聽話”是和孩子的智力水平相關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多動症。

另外,多動症的診斷還需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因素。目前多數量表是針對6歲以上孩子的,也就是說6歲以下的孩子診斷多動症要要謹慎再謹慎(對於症狀特別典型的孩子,年齡可放寬至4歲)。這也是和孩子的發育密切相關的。年齡越小的孩子,自控能力越差,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越短。無論體格還是智力還是自控力,孩子都是不斷髮育完善的個體,我們不能對2歲的幼兒和8歲的學齡兒童提同樣的要求,這也是兒科和和成人科最大的區別。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程度輕重不一,對孩子的影響也輕重不一,要個體化治療,並且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醫生和家長的密切配合,是對家長耐心和細心的極大考驗。

抽動症?多動症?迷迷糊糊分不清

當然,無論是抽動症還是多動症,就其診斷而言,詳細的病史和臨床表現是至關重要和不可缺少的,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症狀學診斷。尤其對短暫性抽動障礙而言,有時候可能什麼檢查都不用做,有時候會做不同的檢查,但這些檢查是為了除外其他疾病的(這也是很多家長的疑惑之一:既然我這些檢查都是正常的,為什麼還是診斷抽動症呢?),比如臨床就碰到過短暫性抽動障礙同時有肌陣攣癲癇的,雖然機率不大,但仍需醫生提高警惕仔細鑑別,根據具體情況酌情選擇相應的輔助檢查。

就治療而言,無論是抽動症還是多動症,總體治療原則是一樣的,但更是個體化的,和孩子的病情輕重程度、家長和孩子的訴求(保守還是積極)、醫生的治療態度(保守還是積極)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抽動症和多動症不是同一個病,但二者可以“共生”。家長們沒有必要聞抽動症多動症而色變,也不需要過度焦慮。具體是哪個病,是否需要做檢查,到底要不要治療和怎麼治療,就把這些專業的問題交給專業的醫生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