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還是需要吃“正餐”,又見降準信號'

""市場還是需要吃“正餐”,又見降準信號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歐陽曉紅 市場還是需要吃“正餐”,即“降準”。9月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釋放了這一信號。

會議指出,堅持實施穩健貨幣政策並適時預調微調,加快落實降低實際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時運用普遍降準和定向降準等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將資金更多用於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為加快發行使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會議還確定,根據地方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按規定提前下達明年專項債部分新增額度,確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見效,並擴大使用範圍等。

儘管,並非每次央行“降準”都有國常會的定調,但其定調之後,“降準”(定向)基本上都會如期而至。

也儘管,央行此前並未透露出貨幣政策寬鬆的信號;包括央行二季度報告未提及任何關於降息、普遍降準的意向或安排。

如8月20日,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市場利率已明顯下降,目前到了一個基本合理的水平;同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稱,目前中國的準備金率平均水平大概是11%,這在發展中國家當中相對來說中等偏低。從法定準備金率的角度來說,過去積累了一定空間,未來有一定的調整空間,但總的來說這個空間並不如大家想象的那麼大”、“從準備金率的角度來說,重點是完善‘三檔兩優‘的法定準備金率框架”。

對此,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告訴經濟觀察網:根據以往經驗,國常會提出降準方面信息後不久,央行便會進行降準操作。

“國常會提到普遍降準,一是經濟下行穩就業的現實考慮,貨幣政策發揮逆週期調節功能;二是專項債發行需要長期流動性對接;三是釋放中長期流動性有助於降低銀行負債成本,為後續信貸成本下降打開空間。”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對經濟觀察網說。

他認為,寬貨幣空間有限,一是物價上漲壓力暫未緩解,二是房住不炒的政策執行仍在持續。即使降準,後續流動性若過於寬鬆將短端政策利率壓至較低水平,公開市場操作料將回籠對衝。

這也是寬信用為主要的政策訴求。李奇霖解釋,全年專項債在9月前發行完畢力爭四季度項目開工,專項債額度提前下發今年四季度可使用的額度最高達1.85萬億,專項債可以用作項目資本金,並配套信貸,實現寬信用的效果,預計基建增速四季度可回升至5-10%的區間,但考慮到地產下行和隱性債務治理,寬信用效果有待觀察。

“如果這次降準,則有助於提振股市,債券收益率下行,降低實際利率。不排除9月中下旬央行進行降息降準的可能。同時,央行降準的理由比較充足。”潘向東告訴經濟觀察網,他給出了五點支撐理由:

其一,7月社融增速放緩,M2增速回落,流動性分層引發中小銀行同業負債壓力增加,企業信貸下滑速度較快,社融結構惡化,除了短期流動性投放,實體經濟迫切需要中長期貨幣政策工具,緩解流動性分層難題,促進資金流向小微企業,降低企業實際利率水平。

其二,7月工業增加值降至4.8%,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8月PMI為49.5%,較7月下降0.2個百分點;就業和實體經濟依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

其三,基建增速乏力,託底效果一般,在加強地產調控基礎上,為了做好“六穩”工作,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有必要通過降息降準,來降低實際利率水平,緩解企業融資困難。

其四,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9月美聯儲存在降息的可能,世界經濟週期趨同,中國貨幣政策空間打開。

其五,整體來看,2019年我國基礎貨幣呈現淨投放,疊加國庫現金定存,總計淨投放1.56萬億,但是9月有4415億元MLF(中期借貸便利)到期,加上10月季節性繳稅,月度流動性缺口依然較大,短期資金面可能會比較緊張,央行雖然可以通過逆回購等公開市場操作緩解流動性,但是由於時間太短,資金難以流向實體經濟,會大量沉澱在金融市場空轉,迫切需要央行採用普遍降準和定向降準等中長期貨幣工具補充實體經濟流動性。

聯訊證券宏觀研究負責人張德禮亦認為,從國務院常務會議關於貨幣政策的基調看,9月可能會全面降準,預計將以降準置換MLF的形式操作。這次提全面降準,主要三個因素:一是穩增長基調下,貨幣政策也需要發揮逆週期調節功能;二是釋放中長期流動性,有助於降低銀行的綜合負債成本,為降低實體融資成本下降打開空間;三是釋放長期資金,為地方債發行提供流動性支持。

2019註定會成為一個歷史拐點嗎?囿於經濟下行壓力趨大、全球貿易摩擦升級等內外因素,年初以來的政策發力還在加碼。

而全球央行降息潮“裹挾”之下,受制於國內市場利率下降、降準金率調整空間不大等諸多客觀條件,寬貨幣空間有限,中國央行迄今為止未“跟隨”降息,但8月17日祭出了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利率市場化改革新機制,包括前期8月5日的人民幣匯率破七,這些政策或許都旨在為日後可能的小概率極端事件安置經濟“緩衝器”,以期熨平風險窪地。

這次,國常會直接明示“及時運用普遍降準和定向降準等政策工具”,暗示“降準”業已臨近。

而上一輪全面降準為2019年1月4日(週五),央行決定降準1個百分點,釋放資金1.5萬億元;這之前,國常會曾定調“降調”。如果就2019年以來央行的降準動作而言,共計一次全面降準及三次定向降準。

國盛宏觀首席分析師熊園認為,這次降準基本已無懸念。最快有望9月中下旬,原因有二:9月17日有2650億元的MLF到期,此外,9月19日美聯儲會再次降息幾成定局。再者,9月20日LPR報價大概率會往下調,預計至少會調降5-10個BP;MLF市場是否會降,則需要進一步觀察。

“理論上來講,降準其實有空間,要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降準是第一步——因為它讓降低整個資金成本;”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告訴經濟觀察網,“另一方面,降準可增加市場的資金供給,且有利於降低銀行的成本,釋放出中長期資金,有助於降底融資成本,利於支持實體經濟;此外,用降準去置換高成本的MLF,可優化銀行的負債結構。”

海王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銀行原副行長王永利曾屢次呼籲,“降準”不應該成為貨幣政策的禁區。他指出,法定存款準備金年利率1.62%,但央行拆借資金利率“總體上”不低於3.62%(2017年之前,現在MLF仍在3.3%的水平);這勢必會增加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進而拉高社會融資成本。完全可以考慮將降準與收縮央行拆出資金相結合,進行資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其實,市場早在2018年4月的那次“降準”中,就嗅出了些許端倪。其時,中國央行宣佈,自2018年4月25日起,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銀行使用由此釋放的資金償還MLF約9000億元,同時釋放約4000億元的增量資金。

人曰,SLF(常備借貸便利)是酸辣粉,MLF是麻辣粉,但這些只是風味小吃;傳統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即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操作等才是正餐。用大餐置換小吃,這意味著市場需要優於小吃的正餐。

MLF的首秀是——其以新型貨幣操作工具之名出現在“2014年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中。當時,在市場看來,貿然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調低存貸款利率,容易傳遞流動性寬鬆的錯誤信號,有“大放水”之虞。因此,依靠MLF等政策工具投放貨幣可能會成為一段時期的常態。

中國央行之後曾間接承認,對機構而言,降準優於MLF,成本低,且長期性;這在後來也幾乎成為市場共識。

不管怎樣,經濟慢了,變革在提速——這大概是金融領域的一種自我應對與調整方式。數據“折射”出經濟的真相。以往經驗中,經濟每次探底,政策“託底”都托住了也是事實。雖然有的政策是相機決策,是短期之策。

正如國常會指出,當前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增強緊迫感,主動作為,把做好“六穩”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圍繞辦好自己的事,用好逆週期調節政策工具,在落實好已出臺政策基礎上,梳理重點領域關鍵問題精準施策。

這昭示,決策層要用好逆週期調控工具,以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就此,民生宏觀解運亮認為,政策進、經濟退,股市仍為結構性行情。週期性板塊短期內受益於政策刺激,中長期仍看好大消費和科技創新板塊。

是這樣嗎?數據顯示,9月5日,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分別報收2985.86(漲幅0.96%)、9783.50(漲幅0.86%);概念板塊來看,金融科技指數為1258.15(漲幅3.68%);區塊鏈指數3348.14(漲幅3.25%);均跑贏大盤。

當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7.0852,上調26點,美元指數盤中最高報98.54;其9月初盤中曾突破99關口。興業研究認為,若美元指數衝擊100,則此間的楔形結構會被破壞,可能形成上行通道結構。不過,市場多數觀點認為,人民幣不會大幅走貶,中間價起了一定的引導作用;離岸、在岸人民幣的價差收窄。

上述數據暗示近期外匯市場並不恐慌,資本市場的反應亦較為理性。

而快慢進退之間,已進入消費型經濟社會的我們,亦站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拐點上。在經濟減速過程中,需把握好“快與慢”的分寸,甄別“減速”與“增質”的本質,助推利於經濟“增質”的金融政策或金融變革,且輔以短中長期配套政策,比如市場該吃“正餐”的時候,要吃“正餐”!如此方可助力我們穿越金融週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