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瀕臨破產到年銷售額2億,拼多多上的這家公司做了什麼?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製造業的搖籃,佔據著中國經濟總量的20%。長三角地區也被稱為世界品牌的代工廠,但是由於近年來多重不利因素影響,長三角製造企業的營收、平均淨利潤都出現了增長速度放緩。


從瀕臨破產到年銷售額2億,拼多多上的這家公司做了什麼?


長三角的製造業是中國實體經濟的晴雨表,是中國經濟的壓艙石,面對越來越差的經營狀況,這些中小製造企業迫切謀求由代工廠轉向自主品牌,由海外市場轉向內需市場。

為了幫助長三角製造業轉型升級,2018年12月拼多多提出“新品牌”計劃。希望藉助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手段,塑造全新自主品牌,助力長三角製造業拓展國內市場。


從瀕臨破產到年銷售額2億,拼多多上的這家公司做了什麼?


半年後,“新品牌”計劃交上了一份出彩的答卷。據拼多多副總裁井然透露,拼多多已累積收到超過6000家制造企業遞交的申請,近500家企業和品牌方參與了試點工程,正式成員達62家。

在這期間,合作企業共推出1200餘款代表行業極致的定製化產品,獲得5700萬訂單。

井然表示,拼多多在未來計劃扶持1000家各行業工廠,為企業提供研發建議、大數據支持和流量傾斜,幫助中小企業以最低成本對接4.4億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培育新品牌。

那麼,長三角中小製造企業轉型面臨的困境是什麼?拼多多的新品牌計劃是如何幫他們轉型的?

轉型困境:供需錯配

多年來,中國製造企業都扮演著世界品牌代工廠的角色。曾有個段子來調侃我們在整個製造業產業鏈所處的位置:製造一個芭比娃娃賺35美分,造1億件襯衫換不來一輛波音747。

隨著美元升值、中國人力成本提高、貿易爭端激烈,作為世界代工廠的中國長三角、珠三角製造業都遭遇重創,想賺那35美分都變得困難了。於是,從OEM向ODM轉型,發力內需市場,成為大量中小製造企業的必由之路。

但是在轉型的過程中,這些曾專注於代工的製造企業發現想要依靠傳統的手段打造品牌,並快速跑通渠道和市場,將貨賣到當前更為廣闊的三四五線城市及農村,是一件無法完成的任務。


從瀕臨破產到年銷售額2億,拼多多上的這家公司做了什麼?


打不起的廣告,搞不起的渠道代理,他們甚至發現通過傳統電商賣貨都快要交不起入場費和佣金了,這到底怎麼了?

其實,橫在中國製造企業轉型自主品牌路上的絆腳石主要是“供需錯配”。

這些常年專注於代工的企業不瞭解客戶和市場,他們做自主品牌時生產的商品不是客戶想要的,剛生產出來的貨就變成了庫存。


從瀕臨破產到年銷售額2億,拼多多上的這家公司做了什麼?


導致這個問題的根源是橫在製造商與用戶之間有太多的渠道環節,代理商、零售商等等,他們無法真正反饋客戶需求,又導致一層層加價,讓商品到用戶手裡的時候失去價格競爭力。

產品脫離用戶需求,又無價格優勢,因此完全沒有能力與已經建立起品牌影響力的大企業競爭。

拼多多采取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利用“拼團”模式在那些對品牌不甚敏感的三四五線城市獲得大量用戶。然後,通過拼單交易讓商品訂單量瞬間爆發。拼多多又給企業提供大數據的支持,讓企業可以根據客戶需求來生產商品。

接著,踢除所有中間渠道,直接在拼多多上交付這些商品。這意味著,中間的代理商、渠道商全都去掉了,而且製造成本、渠道成本、營銷成本都大幅下降。

就這樣,這些沒有建立強大品牌和渠道的代工廠,突然通過拼多多獲得大量訂單,順利把貨賣到正在爆發的三四五線市場。

打造新品牌:不靠廣告靠C2M

傳統的品牌塑造模式是通過廣告公司對已經生產出的商品做定位、找代言人、做廣告詞、拍攝、宣發。

這件商品是不是客戶喜歡的,企業和廣告公司都不知道。他們只能通過代言人和廣告去觸達客戶、教育客戶購買。這種做品牌的方式,無法計算效果,費用高昂,並不適合那些本就利潤微薄、資金有限的中小製造企業。


從瀕臨破產到年銷售額2億,拼多多上的這家公司做了什麼?


在拼多多上做品牌的方式與傳統方式不同,不依靠廣告,而是靠定製化產品打動消費者。

企業通過拼多多提供的大數據支持,獲得用戶喜好、價格區間等數據,然後有的放矢的生產商品。這些商品生產出來就是客戶想要的,並跳過所有渠道商,直銷給客戶。這就是當前製造業談得最多的C2M,按需定製生產。

拼多多平臺上成長起來的紙巾新品牌——絲飄,就是這樣獲得成功。

據絲飄董事長鈕廣蘭透露,這家江蘇的紙巾製造企業在傳統品牌打造之路失敗、傳統電商之路失敗後,通過拼多多完成了品牌塑造、銷量提升。

目前,在拼多多年銷售額突破2億,累計售出5億包紙巾,觸及了拼多多1.5億客戶,成功躋身紙巾品牌第一梯隊。


從瀕臨破產到年銷售額2億,拼多多上的這家公司做了什麼?


她說,剛開始在拼多多上線,也是銷量慘淡。但是在拼多多給了絲飄非常多的品類支撐數據以及產品規格,定價方面的建議後,絲飄很快改變了包裝大小,推出了30包小規格產品,一個月就做到了日3萬件。

通過這種數據賦能,絲飄生產出的紙巾成為拼多多客戶正需要的商品,所以銷量就自然上來。銷量增加後,又讓絲飄對供應鏈上游的原材料企業有了更強議價能力,成本得到降低。同時,成功躋身紙巾一線銷量後,品牌就自然打響。

這個案例勾勒出中小製造企業藉助拼多多打造新品牌的路徑:

1、根據拼多多的大數據改造生產線,生產客戶需要的商品;

2、通過流量扶持以及爆品策略,讓訂單量瞬間爆發;

3、商家與消費者通過平臺直接交易,不需要中間商;

4、成功打入消費需求旺盛的三四五線市場,與大品牌比肩。

除了絲飄外,安徽滁州的德力玻璃製品公司也開始加入了拼多多“新品牌”計劃。這家公司為全球知名的日用玻璃器皿品牌做代工,他們希望通過拼多多打造新品牌“柯瑞”。

目前,柯瑞品牌旗艦店已經在拼多多上線,通過拼多多的數據賦能生產了9.9元的加厚鋼化玻璃煲、12.9元六隻的玻璃杯等專為拼多多用戶定製的玻璃器皿。

據德力電商負責透露,這些定製化的商品均在拼多多數據賦能下完成,功能、設計、價格都被精細化計算,讓低價也有好商品。

在長三角地區有大量類似絲飄、德力的中小製造企業,他們都在為全球知名品牌代工,都有極強的製造能力。他們缺的是打造自主品牌和拓展渠道的方法。

拼多多的新品牌計劃從“需求端”入手影響供給端的“C2M(按需定製)”策略,打破了傳統制造企業的供需錯配,成為這些中小製造企業轉型升級的好方法。

綜上所述,拼多多幫助中小製造業打造“新品牌”的方法可以歸結為三點:拼團帶來需求爆發,去中間渠道降低成本,數據賦能實現C2M(按需定製)。

我們期待更多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中小製造企業在拼多多的幫助下完成轉型升級,抓住三四五線市場的消費紅利,完成從代工向自主品牌的邁進,讓中國製造業迴歸內需市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