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鄰潮州、汕頭的揭陽市,可能沒有附近的幾個城市那樣有名,但並不影響這片土地上所散發的勃勃生機。

揭陽:潮汕歷史文化發祥地

揭陽,位於廣東省東部,榕江從市區穿梭而過,是廣東省最古老的縣份之一,見諸史載已有2200餘年,揭陽因揭陽嶺而得名,春秋戰國時期隸屬百越地,以後幾經復廢,1991年建立地級揭陽市。

揭陽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其中,潮汕工夫茶最具地方文化特色,其發端於明代中晚期。另外,潮汕工夫茶還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衝法、品味的茶經。

揭陽:潮汕歷史文化發祥地

揭陽菜屬於潮州菜系,其以烹飪海鮮見長,湯菜、甜菜、素菜也各具特色:生炊龍蝦、鴛鴦膏蟹、紅燜魚翅,清鄴烏耳鰻、清湯蟹丸、縐紗蓮蓉、金瓜芋泥等。另外,揭陽菜除了注重刀工、拼砌精巧、造型賞心悅目外,還很講究調味,每菜必配相應醬料佐食。

揭西擂茶

揭西的客家人素有煮擂茶的習俗,分為“淨茶”、“菜茶”、“飯茶”、“米骨茶”和“烳米茶”等,春節期間,有配於小吃“米呈”的“米呈茶”,還有正月初七的“七樣菜茶”和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十五樣菜茶”。揭西擂茶既可作主食品,又可作飲品,還可作藥飲。

揭陽:潮汕歷史文化發祥地

厚菇芥菜

廣東潮州地區傳統名菜,系潮汕素菜的典型代表,以芥菜、蘑菇,豬肋條肉(五花肉)為主要食材,又以燜為主要製作方法,鹹鮮味,香爛軟滑,鮮味濃郁為其特點,有補虛養身、健脾開胃等功效,有興趣的朋友,自己在家也可以製作,其簡略的製作方法如下:

1.芥菜芯洗淨,切成兩瓣;

2.豬五花肉切塊;

3.熟瘦火腿切片;

4.豬骨砍成段;

5.厚香菇用水浸發,去蒂,洗淨,備用;

6.燒沸水2500毫升,加純鹼,放入芥菜芯,約焯半分鐘取出,用清水衝去鹼味,剝去菜葉的外膜;

揭陽:潮汕歷史文化發祥地

7.中火燒熱炒鍋,下雞油,放入香菇略炒,加清湯(或水)50毫升和味精,約煮半分鐘盛起;

8.炒鍋放回爐上,下豬油燒至微沸,放入芥菜芯泡油約半分鐘,用笊籬撈起瀝去油,倒入用竹箅子墊底的沙鍋

9.氽油倒出,炒鍋放回爐上,下豬肉、豬骨略炒,烹黃酒,加精鹽和清湯(或水)1000毫升後倒入沙鍋,加蓋,用中火燜約40 分鐘;

10.揭開蓋去掉豬肉、豬骨,加入香菇,再燜約10 分鐘,取出菜排在碟中;

11.香菇伴在碟的四周,火腿片排在菜芯上面;

12.原汁留下待用;

13.炒鍋洗淨放回爐上,倒入原汁,加味精、胡椒粉、香油,用溼澱粉調稀勾芡,淋在菜芯上面即成。

揭陽:潮汕歷史文化發祥地

成順菊花糕

菊花糕在潮汕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糜飯食會飽,菊花糕孬巧”的俗語,揭東雲路鎮北洋利“成順”店是福揭陽糕點糖食的“老字號”之一。成順菊花糕始創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至今已有140多年曆史。

始創人為北洋村人楊謙再,時至今日已歷傳五代,其生產的菊花糕以其新鮮、清甜溢香,軟脆無異味而馳名。成順菊花糕色澤青綠,食之清甜爽口,細膩柔潤,具有濃郁的菊花香味,清芬心田,在糕點中獨具一格。

揭陽:潮汕歷史文化發祥地

返沙芋頭

返沙是潮汕菜的一種烹調法,是把白糖融成糖漿後投入炸熟的食材,讓其冷卻凝固,待裹在食材外層的糖漿變成白霜便成。返沙芋頭,就是用富含澱粉的芋頭加白糖返沙製成,吃起來粉滑香甜。

在潮汕小吃中,返沙芋頭和番薯常擺放同一盤中,因其金銀兩色而得“金柱銀柱”之美稱。

揭陽:潮汕歷史文化發祥地

檳醅粿

檳醅粿是揭陽的傳統小吃,由於潮汕話發音上的相近,民間誤稱為“乒乓粿”,相傳南宋末年,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許多人只得靠吃野菜為生。

在吃野菜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一種叫“鼠麴草”的草本植物,這種植物不僅好吃,而且無毒,在咀嚼之餘,口中有一種微微的香味,令人回味無窮。

揭陽:潮汕歷史文化發祥地

後來戰亂平定後,許多人仍沒法忘記這種獨具風味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嘗試把“鼠麴草”同糯米混合在一起碾成粉末,先將“鼠麴草”放入石臼舂爛,然後用大米粉摻和作為果胚,加上佐料做成粿,這種粿蒸熟後呈暗褐色,吃起來別具風味,因這種粿外觀看起來呈黑色,揭陽人便稱之為“烏粿”。

後來,揭陽人每逢喜慶之事,都要蒸“烏粿”,因烏字不太好聽,不合喜慶的氛圍,人們乾脆用做粿胚的原料“鼠麴草”來稱呼它,稱之為“鼠曲粿”。

揭陽:潮汕歷史文化發祥地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單用糯米粉加上適量的花生油,經過反覆的揉勻作粿皮,用“檳醅麩”來做“鼠曲粿”的餡子。所謂“檳醅”,就是把糯粟炒熟後,過篩去殼,碾碎。由於“檳醅粿”風味獨特,加之其它地方又極少見,深受廣大群眾及海內外僑胞的喜愛。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