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嘉慶帝 清朝 乾隆 周成王 收藏 詩經 神農 伏羲 滿族文化網 2019-06-08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三希堂精鑑璽”組璽,清嘉慶,計三方。“三希堂精鑑璽”,白玉質,獅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2.3cm,長4.4cm,通高4.2cm,紐高3cm。“宜子孫”,青玉質,螭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2.9cm見方,通高2.3cm,紐高1.1cm。“嘉慶鑑賞”,青玉質,螭紐圓形璽,漢文篆書,直徑3.1cm,通高4.2cm,紐高1.1cm。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 “宜子孫”鈐本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 “嘉慶鑑賞”鈐本

此三璽為嘉慶帝著名的鑑藏類寶璽, 相互配套使用,共貯於一紫檀木匣內。三璽主要鈐蓋於《石渠寶笈》、《祕殿珠林》三編著錄過的書畫作品之上,具體使用情況在《石渠寶笈》、《祕殿珠林》三編的“凡例”中有明確說明:凡古今臣工書畫則用“嘉慶御覽之寶”、“嘉慶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可知《石渠寶笈》、《祕殿珠林》三編著錄過的古今臣工的書畫作品上都鈐有嘉慶帝的這套“嘉慶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和“宜子孫”璽。顯然,嘉慶帝這套寶璽完全仿自乾隆帝的“三希堂精鑑璽”組璽,但二者仍有細微差別,這是鑑別清宮書畫收藏著錄情況最明顯的標誌之一。

撰稿人:郭福祥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寶笈三編”璽,清嘉慶,青玉質,蹲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3cm見方,通高5cm,紐高2.3cm。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寶笈三編”即《石渠寶笈》三編的簡稱。此璽是《石渠寶笈》三編著錄內府收藏書畫作品必鈐寶璽。《石渠寶笈》、《祕殿珠林》三編“凡例”規定:“恭遇列聖宸翰、皇上御書則用‘珠林三編’或曰‘寶笈三編’、‘祕殿珠林所藏’或曰‘石渠寶笈所藏’凡二璽。古今臣工書畫則用‘嘉慶御覽之寶’、‘嘉慶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或曰‘祕殿珠林’、或曰‘石渠寶笈’,凡五璽。又加‘珠林三編’或曰‘寶笈三編’一璽,以示別於續編。”此為鑑別清宮書畫收藏的標誌性寶璽。

撰稿人:郭福祥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珠林三編”璽,清嘉慶,青玉質,蹲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3cm見方,通高5cm,紐高2.2cm。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珠林三編”是《祕殿珠林》三編的簡稱。《祕殿珠林》是內府收藏釋道題材書畫的著錄書目。乾隆九年(1744)和五十八年(1793)分別有初編和續編。嘉慶年間,又收集前編、續編所未載入的順、康、雍、乾四朝宸翰千餘件,嘉慶帝御筆書畫、臣工所進及舊編缺略者又千餘件,編輯而成《祕殿珠林》三編,成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其“凡例”所定諸璽使用情況為“恭遇列聖宸翰、皇上御筆則用‘珠林三編’……‘祕殿珠林所藏’……凡二璽。古今臣工書畫,則用‘嘉慶御覽之寶’……凡五璽,又加‘珠林三編’,以示別於續編。”此同樣為鑑別清宮書畫收藏的標誌性寶璽。

撰稿人:郭福祥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嘉慶尊親之寶”,清嘉慶,壽山石質,隨形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9.7cm長,9.3cm寬,通高17.8cm。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尊親之寶”一般在新皇帝即位不久後製作,為上尊諡或徽號而用。此方“嘉慶尊親之寶”在嘉慶初年的乾隆帝裕陵的神道碑上已經使用,是嘉慶帝寶璽中製作較早的一方。

寶周身雕山石樹木和出沒於其間的螭龍,並有代表“天保九如”的圖案穿插其間,頂端有總括所雕形象含義的“瑞葉九如,萬壽無疆”的題記。其雕刻細膩傳神,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寶身正面下部有“含章發採,鏤形九如,義標雅什,珍儷璠璵。旃蒙大淵獻月在執徐”的題款及“清宮”、“鑑賞”印記。據《爾雅•釋天》,太歲“在乙曰旃蒙”,是為歲陽;“在亥曰大淵獻”,是為歲名。“旃蒙大淵獻”即乙亥年。從題款和印記可知,此寶的雕制至少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乙亥年)由內府御用工匠完成,以為祝壽之用,至嘉慶初年又刻上現在的印文,因此此寶表現了乾隆年間宮廷壽山石雕刻水平。

撰稿人:郭福祥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傳心基命”璽,清嘉慶,青玉質,雲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1cm見方,通高7.3cm,紐高3.1cm。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傳心”,指繼承古代賢王聖哲之心法,宮中一處名為傳心殿的宮殿內所祭祀的對象為伏羲、神農、軒轅、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等,即可為證。“基命”,語出《詩•周頌•昊天有成命》“夙夜基命宥密”,原是頌揚周成王為繼續光大文武之業而竭盡心力,後多用於頌揚帝王之德。嘉慶帝以此為文刻璽,自有其深意。

此璽與“嘉慶御筆”、“毓慶宮”相配成一組,並刻制了多套,是嘉慶寶璽中同一璽文復刻較多者,原存嘉慶帝做皇太子和繼位初期所居住的毓慶宮內。通過與之相配的其他二璽,可以略窺嘉慶帝毓慶宮時期生活之一斑。在這裡,他一方面要進行一些藝事活動,怡情翰墨,故有“嘉慶御筆”之璽;另一方面還要學習治國方略,故有“傳心基命”之璽。嘉慶帝自己也說:“傳心基命,帝心之宥密可見。”其所傳所基者何心何命?當然是聖人之心、乾隆之命。此時的嘉慶帝對乾隆帝的成命奉之若天,同時亦圖有所振作,此正與周成王以自身的努力使文王、武王開創的基業得以發揚傳承的事例相若。可以說,這方寶璽基本反映了嘉慶帝毓慶宮受教階段真實的生活和心理狀態。

撰稿人:郭福祥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保泰持盈”璽,清嘉慶,青玉質,瑞獸紐葫蘆形璽,漢文篆書。面寬2.4cm,長4.1cm,通高3.1cm,紐高1.9cm。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保泰持盈”,意即當人處盈泰之時,更要常懷敬慎之心,以使圓滿狀態得以保持,即以謙慎之心處盈泰之時。

清代皇帝中最早系統提出“保泰持盈”思想的是乾隆帝。乾隆中葉,統一新疆戰事勝利之後,清朝進入了全盛時期,乾隆帝的施政策略也發生了變化,“持盈保泰”屢屢出現在其御製詩文中,並不斷得到闡發。“重熙累洽誠斯日,保泰持盈亦此時”;“惟益勵持盈保泰之心,夙夜倍切,永兢此意,願與中外臣民共之”。“持盈保泰”逐漸成為一項基本的治國方略。

嘉慶帝繼位後,仍然以此為施政要略,多次申明,並時時以“艱哉時保泰,凜若慎持盈”自勉。道光帝在追述其父功績時,也把所謂“九有歸懷”的局面歸因於嘉慶帝的“承累洽重熙之治,著持盈保泰之規”,說明嘉慶帝對“持盈保泰”的方略同樣是非常重視的,此方寶璽可以說是一個例證。

提倡“持盈保泰”,以防止皇帝個人因盈泰而驕奢,無疑具有積極意義。但將其作為治國方略,則會使統治集團逐步喪失進取精神,為維持現狀而“護守成憲”,各種危機就會接踵而至。乾隆朝晚期以後的社會就是如此。

撰稿人:郭福祥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福緒祥源”璽,清嘉慶,壽山石質,佛手莖蔓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cm見方,通高9.3cm,紐高3.5cm。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撰稿人:郭福祥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嘉慶宸翰”璽,清嘉慶,壽山石質,通體淺浮雕松石小景。漢文篆書。面3.3cm見方,通高7.5cm。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此寶質地一般,有微細裂痕,顏色深淺不一,但治印者因形就勢,用淺浮雕技法雕出蒼松、山石、亭榭,佈局恰到好處,巧妙地掩蓋了石材本身的瑕疵,堪稱妙品。此寶在嘉慶帝御筆上鈐用較多。

撰稿人:郭福祥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平生知己是梅花”璽,清嘉慶,壽山石質,雙魚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1.7cm,長3.1cm,通高4cm,紐高2.2cm。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撰稿人:郭福祥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嘉慶御筆之寶”,清嘉慶,壽山石質,夔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8.6cm見方,通高8.5cm,紐高4.1cm。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此寶周邊滿刻淺浮雕夔龍及博古紋飾,上部雕夔龍出沒於雲間,體態生動,其質地與四邊紋飾、紐雕等都與康熙朝晚期的壽山石印章風格一致,說明此璽是嘉慶時利用宮中收藏的舊寶改刻的。這也是帝后寶璽製作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撰稿人:郭福祥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夙聞詩禮凜心傳”璽,清嘉慶,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6.5cm見方,通高5.8cm,紐高2.7cm。附系黃色綬帶。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夙聞詩禮”,語出《論語•季氏》:“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凜心傳”,《大學衍義》雲:“師弟以學說相傳授亦曰心傳。”嘉慶帝深受傳統詩書禮儀薰陶和皇父言傳身教,銘刻心間並要承繼下來。

撰稿人:郭福祥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嘉慶御覽之寶”,清嘉慶,壽山石質,隨形雕山水小景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長4.3cm,寬3.1cm,通高8.5cm。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該寶鈐用於嘉慶帝御覽鑑賞過的古今書畫作品之上,主要為《石渠寶笈》、《祕殿珠林》三編著錄過的書畫作品。據《石渠寶笈》、《祕殿珠林》三編“凡例”,凡三編所錄古今臣工書畫則用“嘉慶御覽之寶”、“嘉慶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等璽。其中的“嘉慶御覽之寶”就是這方。

撰稿人:郭福祥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毓慶宮”璽,清嘉慶,青玉質,蹲龍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2.8cm,長4.6cm,通高7cm,紐高3.2cm。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毓慶宮位於內廷東路奉先殿與齋宮之間,系清康熙十八年(1679)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乾隆五十九年(1794)和嘉慶六年(1801)分別添建、擴建,光緒年間曾加以修繕。毓慶宮是康熙年間特為皇太子允礽所建,後作為皇子居所。乾隆皇帝十二歲到十七歲間一直居於此宮。嘉慶皇帝五歲時曾與兄弟子侄等人居於此宮,後遷往擷芳殿,乾隆六十年(1795年)即位後又遷回毓慶宮。嘉慶帝親政後,規定此宮不再讓皇子居住,關於此,嘉慶帝在《毓慶宮記》中寫道:“予之不令諸皇子居此宮者,亦敬法皇考,慎簡元良,維持久遠,非敢別有創造為幾暇遊觀之地。敬申此義,書於宮庭,觀斯記者,亦可知予承先垂後之深意矣。”但同治、光緒兩朝,此宮均作為皇帝讀書處,光緒皇帝曾在此居住。

撰稿人:郭福祥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味餘書室”璽,清嘉慶,白玉質,螭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3cm見方,通高3cm,紐高2cm。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味餘書室為嘉慶帝皇子時期的書房名,嘉慶帝繼位之前所作的《味餘書室紀略》一文紀錄了此書房命名的經過:“予居禁中,有室五楹,不雕不繪。公餘繹晝所習書史,遊藝於詩文,或臨法帖一幅,怡然自得其趣也。欲題其楣端,請於石君先生,先生曰:‘勤學者有餘,怠者不足,有餘可味也,名之曰味餘書室’。”可知此書房名是根據嘉慶帝的學師朱珪的意見命名的。嘉慶帝繼位後又將這一匾額移置毓慶宮後殿繼德堂的東次間懸掛。反映出嘉慶帝孜孜於退食之時,遊情於聖賢之藉,恆以不學為戒的思想狀態。

撰稿人:郭福祥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繼德堂寶”,清嘉慶,青玉質,雙螭紐,漢文篆書。面圓形,徑6.8cm,通高5.5cm,紐高2.1cm。寶用檀香木八方匣盛裝。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繼德堂實際上是乾隆帝為將來的繼位者準備的居所,最早是在熱河避暑山莊內。按照乾隆帝的意願,他歸政後仍要繼續訓政,在避暑山莊的居所一如其舊,不做變更。故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開始為嗣皇帝另建新居,並命名為“繼德堂”。乾隆帝對自己這樣做的解釋是:“此間煙波致爽,昔年皇祖所常居。予數十年燕適於此,山莊內無更似此寬敞之處。歸政已近,自當豫為構造嗣皇帝之居。前年已命所司於松鶴齋後隙地,一如煙波致爽之制。今歲來此,工已落成,因名其堂曰‘繼徳’。蓋以京師大內而論,正殿宮闈自應為嗣皇帝臨御之所,而予則早葺寧壽宮,以為娛老之地矣。若山莊只為避暑而來,並非正朝,又當別論。”當乾隆帝宣佈傳位於顒琰後,此處便被賜給顒琰居住。與此同時,在皇宮之內,乾隆帝亦沿此成例,將毓慶宮作為嗣皇帝居所,並將其後殿也命名為“繼德堂”,親書匾額懸於此處。繼位後的嘉慶帝一直居住在這裡,直到乾隆帝去世。正因為如此,“繼德堂”在嘉慶帝繼位早期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嘉慶帝極少到避暑山莊,此璽當是存放於宮中繼德堂的御用之物。

撰稿人:郭福祥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知不足齋”璽,清嘉慶,青玉質,蹲龍紐,漢文篆書。面圓形,徑3.9cm,通高6.4cm,紐高3cm。

大清朝嘉慶帝璽印


知不足齋位於毓慶宮後殿繼德堂東次間,為嘉慶帝的書齋名。嘉慶帝曾講:“知不足齋額,沿杭城鮑氏藏書室名。”知此齋名直接取自浙江鮑士恭藏書樓的名稱。但嘉慶帝對“知不足”則有其自己的理解。嘉慶二十年(1815)鮑氏所校刻的《知不足齋叢書》二十四集流傳禁中,嘉慶帝見之,傳諭撫臣曰:“朕近日讀鮑氏叢書,亦名知不足齋,為語鮑氏勿改。朕帝王家之知不足,鮑氏乃讀書人知不足也。”此齋也是嘉慶帝繼位初期的重要活動場所。

撰稿人:郭福祥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