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發掘現場的詳細數據'

建築 考古 方城 我在宮裡做廚師 乾隆 明成祖 小胖歷史精彩瞬間 2019-08-02
"
"
定陵發掘現場的詳細數據

定陵位於長陵西南面的大峪山下,它的建築主要有稜恩門、祾恩殿、明樓、寶城和地下宮殿等部分。

稜恩殿也叫享殿,是封建統治階級舉行祭祀的場所。明樓原來建築面闊為七間。曾被明末農民起義的烈火焚燬,清朝乾隆時整修過一次,將祾恩殿由大改小,改為五間。到1914年左右,又一次被燒燬,現在可以看到殿基遺址。

明樓,是陵墓的標誌,裡面樹有墓碑。定陵的明樓建築與永陵相似,上面的椽、枋、斗拱,完全用石頭雕就,並且繪有彩畫。據說彩畫中的綠色是用銅鏽做成,所以經久不變。明樓建築距今雖已三百多年,但是沒有一點閃錯的地方,依然非常牢固。

寶城,包括方城和城牆兩部分。方城是明樓下面的正方形的城牆,它的磚縫都澆灌了鐵汁,非常堅固。城牆是圍繞墳墓的牆,周長約750米。寶城的垛口原來全部裝砌了磨平的花斑石。定陵的地宮,位於明樓的正後部,是埋葬朱翊釣和他的兩個皇后的地方,也是陵墓建築中的主要部分。封建皇帝為了長久保存他們的陵墓,深怕被人挖掘,不僅製造了許多神話,還把墳墓封藏得極為嚴密,因此揭開地下宮殿的謎無是一件列人興趣的的解放後,黨和政府為了進行考古和歷史科學的研究,向人民進行階級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決定對朱棣的陵墓—一長陵進行發掘,並組成了“長陵發掘委員會”負責指導發掘工作。後來考慮到長陵規模較大,發掘這樣的陵墓需要積累經驗,經過多次勘察和文獻資料的蒐集、查對工作後,確定先試掘定陵。1956年5月,試掘工作正式開始。考古工作人員在勘過程中,發現(圖六)定陵平面圖寶城南側外牆皮的砌磚有幾層稜思門2,稜思股3,明樓4,磚隧道塌陷下來,裡面露出了一點磚6,小石碑6,石隧道砌的券門。後來又在寶城內側發現了“道門、“右道7,金剛牆8,地宮“寶城中”、“左道”等字跡,這些發現為發掘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線索。

"
定陵發掘現場的詳細數據

定陵位於長陵西南面的大峪山下,它的建築主要有稜恩門、祾恩殿、明樓、寶城和地下宮殿等部分。

稜恩殿也叫享殿,是封建統治階級舉行祭祀的場所。明樓原來建築面闊為七間。曾被明末農民起義的烈火焚燬,清朝乾隆時整修過一次,將祾恩殿由大改小,改為五間。到1914年左右,又一次被燒燬,現在可以看到殿基遺址。

明樓,是陵墓的標誌,裡面樹有墓碑。定陵的明樓建築與永陵相似,上面的椽、枋、斗拱,完全用石頭雕就,並且繪有彩畫。據說彩畫中的綠色是用銅鏽做成,所以經久不變。明樓建築距今雖已三百多年,但是沒有一點閃錯的地方,依然非常牢固。

寶城,包括方城和城牆兩部分。方城是明樓下面的正方形的城牆,它的磚縫都澆灌了鐵汁,非常堅固。城牆是圍繞墳墓的牆,周長約750米。寶城的垛口原來全部裝砌了磨平的花斑石。定陵的地宮,位於明樓的正後部,是埋葬朱翊釣和他的兩個皇后的地方,也是陵墓建築中的主要部分。封建皇帝為了長久保存他們的陵墓,深怕被人挖掘,不僅製造了許多神話,還把墳墓封藏得極為嚴密,因此揭開地下宮殿的謎無是一件列人興趣的的解放後,黨和政府為了進行考古和歷史科學的研究,向人民進行階級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決定對朱棣的陵墓—一長陵進行發掘,並組成了“長陵發掘委員會”負責指導發掘工作。後來考慮到長陵規模較大,發掘這樣的陵墓需要積累經驗,經過多次勘察和文獻資料的蒐集、查對工作後,確定先試掘定陵。1956年5月,試掘工作正式開始。考古工作人員在勘過程中,發現(圖六)定陵平面圖寶城南側外牆皮的砌磚有幾層稜思門2,稜思股3,明樓4,磚隧道塌陷下來,裡面露出了一點磚6,小石碑6,石隧道砌的券門。後來又在寶城內側發現了“道門、“右道7,金剛牆8,地宮“寶城中”、“左道”等字跡,這些發現為發掘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線索。

定陵發掘現場的詳細數據

於是發掘工作首先從寶城內側開始,在正對券門的地方開了第一條探溝,寬3.5米,長20米。工作不到兩個月,發現隧道門的兩側是用磚砌成的極厚的兩道大牆,這就是“隧道”。隧道沒有頂蓋,是露天的,兩牆間象一條狹長的街道,彎彎曲曲,通向明樓的西面,是棺材進葬時的通路。棺材進入後,用黃土填實。因為是用磚砌成的,所以稱它為磚隧道磚隧道發現後,又在明樓西面開了第二條探溝,寬10米,長30米。當挖到7.5米深時,在隧道的盡頭發現了一塊小石碑。小石碑上面刻著十六個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這對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根據隧道的走向和小石碑的指引,發據工作又向西進行,發現了石隧道。石隧道也是露天的,格材進入後,再用黃土填實。它呈斜坡狀,自東而西,越走越深,隧道兩壁的花斑石,由一層遞增至十七層,深入地面20多米。到1957年5月,在石隧道的盡頭發現一堵大牆擋住去路,這就是小石碑上所指示的“金剛牆”。“金剛牆”是用大磚砌成的,牆的頂部有黃色璃瓦簷。仔細看去,“金剛牆”的中央有一處磚露出來一點動過的痕跡,好象是一座門,上窄下寬,雖然它是用灰漿粘合著,但是被土壓擠得向內傾斜了一點,這就是“金剛門”。從(圖八)小石碑這裡進去就是地下宮殿地下宮殿距地面27米,總面積1195平方米,是由前、中、後、左、右五個高大寬敞的殿堂聯結而成的,全部是石結構,沒有樑柱,完全取拱券式。前、中殿聯結起來形成一個長方形的甬道,後殿則橫在頂端。前、中、後三殿之間,各有一道石門,門的結構相同,是全部用石頭構築成的券門。券門上的出簷、椽、枋、瓦脊、吻獸是用漢白玉石雕成的。簷下有榜(匾)與椽聯結,也是漢白玉石雕成,榜內前殿隧道勞(圖九)地宮平面圖無字。券門下是用漢白玉做成的兩扇石門,門高3.3米,寬1.7米,重約四噸。門上刻有乳狀門釘,縱橫9排,共81枚,門釘大部就原石雕成,也有部分是刻好後嵌入的。門有銜環鋪首①,又有上下門軸,都是原石雕成的。為了防止石門倒塌,門上還都橫以重約10噸的管扇,管扇是用青銅鑄成的長方形大梁,寬0.84米以上,厚0.3米,兩端嵌入券門兩側,長在3.6米以上。石門製作不僅工整細緻,而且十分合理。門軸一面較厚,達0.4米左右,門邊一面較薄,是門軸厚度的一半。門軸一面厚,這無形中使門軸隨之加粗,能承受更多的重量,在開門時,不易損壞;門邊一邊薄減輕了石門的重量,減低了門軸的負荷,使八千斤重的石門①鋪首,門環上的獸頭。地宮石門石門內側,與門外鋪首相對的地方,有凸起部分,用以承託“自來石”。“自來石”是頂門用的石條,兩端刻蓮瓣,略寬,中間略狹,通高1.6米。在石門關閉時,“自來石”上端頂住門內凸起部分,下端嵌入券門地面上一個凹槽內。這樣從外面推石門,便推不開了。進入地宮時,石門是關閉的而且由“自來石”頂好,當發掘人員想辦法推開石門後,發現“自來石”上有墨筆楷書的十一個字“玄宮七座門自來石俱未驗”。這使我們知道了頂門石條叫“自來石”,而且也知道玄宮(地宮)內有七座石門。

前、中殿由地面至券頂,各高7.2米,寬6米,共長58米,地面是“金磚”鋪地。“金磚”又叫澄漿磚,是明代宮廷特地在江南燒造的一種方磚。據記載:一窖“金磚”要用幾種枝柴燒一百三十多天,出窖後要在桐油裡浸泡。蘇州磚窯燒造五萬塊,就需要三年多時間。這種磚鋪在地面上,光潤耐磨而且越擦越亮。中殿的寶座、大龍缸和五供中殿擺設有三個漢白玉雕成的“寶座”,前面擺設三個做為長明燈使用的大龍缸;一個香爐、兩個花瓶和兩個燭臺都是用黃琉璃製造的,從前叫“五供”。

中殿左、右兩側有兩條甬道,通向左、右配殿。甬道也裝了石門,門的形式和前殿、中殿一樣,只是石料用青石,做法也較簡單,且略小些。左右配殿也和其他殿堂一樣高大寬敞,全部用石頭起券,殿高7.1米,寬6米,長為26米,各自中間有一個用漢白玉壘起的棺床。棺床上沒有放什麼東西圖十二)中殿後殿是地下宮殿最大的一個殿,是地宮的主要部分,高9,5米,長30,1米,寬9.1米,地面鋪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棺床上放置著朱朝鉤和他兩個皇后的棺,還有二十六隻裝著殉葬品的紅漆木箱。後殿定陵地宮的發掘。揭開了“地下宮殿”的祕密,它不僅為了解明代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而且讓我們看到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定陵地宮是一座大型的地下拱券式石構建築。拱券式建築早在我國漢朝時期的墓葬中就已經普遍使用,但多為磚券,這種做法主要是可以承受比較大的壓力。

定陵地宮用的是巨大的石塊起券,所以也就更加堅固了,雖距今已有三百八十多年,但沒有一處石塊塌陷。由於四周有精密的排水設備,很少出現積水的情況。這充分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度的建築水平。

"
定陵發掘現場的詳細數據

定陵位於長陵西南面的大峪山下,它的建築主要有稜恩門、祾恩殿、明樓、寶城和地下宮殿等部分。

稜恩殿也叫享殿,是封建統治階級舉行祭祀的場所。明樓原來建築面闊為七間。曾被明末農民起義的烈火焚燬,清朝乾隆時整修過一次,將祾恩殿由大改小,改為五間。到1914年左右,又一次被燒燬,現在可以看到殿基遺址。

明樓,是陵墓的標誌,裡面樹有墓碑。定陵的明樓建築與永陵相似,上面的椽、枋、斗拱,完全用石頭雕就,並且繪有彩畫。據說彩畫中的綠色是用銅鏽做成,所以經久不變。明樓建築距今雖已三百多年,但是沒有一點閃錯的地方,依然非常牢固。

寶城,包括方城和城牆兩部分。方城是明樓下面的正方形的城牆,它的磚縫都澆灌了鐵汁,非常堅固。城牆是圍繞墳墓的牆,周長約750米。寶城的垛口原來全部裝砌了磨平的花斑石。定陵的地宮,位於明樓的正後部,是埋葬朱翊釣和他的兩個皇后的地方,也是陵墓建築中的主要部分。封建皇帝為了長久保存他們的陵墓,深怕被人挖掘,不僅製造了許多神話,還把墳墓封藏得極為嚴密,因此揭開地下宮殿的謎無是一件列人興趣的的解放後,黨和政府為了進行考古和歷史科學的研究,向人民進行階級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決定對朱棣的陵墓—一長陵進行發掘,並組成了“長陵發掘委員會”負責指導發掘工作。後來考慮到長陵規模較大,發掘這樣的陵墓需要積累經驗,經過多次勘察和文獻資料的蒐集、查對工作後,確定先試掘定陵。1956年5月,試掘工作正式開始。考古工作人員在勘過程中,發現(圖六)定陵平面圖寶城南側外牆皮的砌磚有幾層稜思門2,稜思股3,明樓4,磚隧道塌陷下來,裡面露出了一點磚6,小石碑6,石隧道砌的券門。後來又在寶城內側發現了“道門、“右道7,金剛牆8,地宮“寶城中”、“左道”等字跡,這些發現為發掘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線索。

定陵發掘現場的詳細數據

於是發掘工作首先從寶城內側開始,在正對券門的地方開了第一條探溝,寬3.5米,長20米。工作不到兩個月,發現隧道門的兩側是用磚砌成的極厚的兩道大牆,這就是“隧道”。隧道沒有頂蓋,是露天的,兩牆間象一條狹長的街道,彎彎曲曲,通向明樓的西面,是棺材進葬時的通路。棺材進入後,用黃土填實。因為是用磚砌成的,所以稱它為磚隧道磚隧道發現後,又在明樓西面開了第二條探溝,寬10米,長30米。當挖到7.5米深時,在隧道的盡頭發現了一塊小石碑。小石碑上面刻著十六個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這對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根據隧道的走向和小石碑的指引,發據工作又向西進行,發現了石隧道。石隧道也是露天的,格材進入後,再用黃土填實。它呈斜坡狀,自東而西,越走越深,隧道兩壁的花斑石,由一層遞增至十七層,深入地面20多米。到1957年5月,在石隧道的盡頭發現一堵大牆擋住去路,這就是小石碑上所指示的“金剛牆”。“金剛牆”是用大磚砌成的,牆的頂部有黃色璃瓦簷。仔細看去,“金剛牆”的中央有一處磚露出來一點動過的痕跡,好象是一座門,上窄下寬,雖然它是用灰漿粘合著,但是被土壓擠得向內傾斜了一點,這就是“金剛門”。從(圖八)小石碑這裡進去就是地下宮殿地下宮殿距地面27米,總面積1195平方米,是由前、中、後、左、右五個高大寬敞的殿堂聯結而成的,全部是石結構,沒有樑柱,完全取拱券式。前、中殿聯結起來形成一個長方形的甬道,後殿則橫在頂端。前、中、後三殿之間,各有一道石門,門的結構相同,是全部用石頭構築成的券門。券門上的出簷、椽、枋、瓦脊、吻獸是用漢白玉石雕成的。簷下有榜(匾)與椽聯結,也是漢白玉石雕成,榜內前殿隧道勞(圖九)地宮平面圖無字。券門下是用漢白玉做成的兩扇石門,門高3.3米,寬1.7米,重約四噸。門上刻有乳狀門釘,縱橫9排,共81枚,門釘大部就原石雕成,也有部分是刻好後嵌入的。門有銜環鋪首①,又有上下門軸,都是原石雕成的。為了防止石門倒塌,門上還都橫以重約10噸的管扇,管扇是用青銅鑄成的長方形大梁,寬0.84米以上,厚0.3米,兩端嵌入券門兩側,長在3.6米以上。石門製作不僅工整細緻,而且十分合理。門軸一面較厚,達0.4米左右,門邊一面較薄,是門軸厚度的一半。門軸一面厚,這無形中使門軸隨之加粗,能承受更多的重量,在開門時,不易損壞;門邊一邊薄減輕了石門的重量,減低了門軸的負荷,使八千斤重的石門①鋪首,門環上的獸頭。地宮石門石門內側,與門外鋪首相對的地方,有凸起部分,用以承託“自來石”。“自來石”是頂門用的石條,兩端刻蓮瓣,略寬,中間略狹,通高1.6米。在石門關閉時,“自來石”上端頂住門內凸起部分,下端嵌入券門地面上一個凹槽內。這樣從外面推石門,便推不開了。進入地宮時,石門是關閉的而且由“自來石”頂好,當發掘人員想辦法推開石門後,發現“自來石”上有墨筆楷書的十一個字“玄宮七座門自來石俱未驗”。這使我們知道了頂門石條叫“自來石”,而且也知道玄宮(地宮)內有七座石門。

前、中殿由地面至券頂,各高7.2米,寬6米,共長58米,地面是“金磚”鋪地。“金磚”又叫澄漿磚,是明代宮廷特地在江南燒造的一種方磚。據記載:一窖“金磚”要用幾種枝柴燒一百三十多天,出窖後要在桐油裡浸泡。蘇州磚窯燒造五萬塊,就需要三年多時間。這種磚鋪在地面上,光潤耐磨而且越擦越亮。中殿的寶座、大龍缸和五供中殿擺設有三個漢白玉雕成的“寶座”,前面擺設三個做為長明燈使用的大龍缸;一個香爐、兩個花瓶和兩個燭臺都是用黃琉璃製造的,從前叫“五供”。

中殿左、右兩側有兩條甬道,通向左、右配殿。甬道也裝了石門,門的形式和前殿、中殿一樣,只是石料用青石,做法也較簡單,且略小些。左右配殿也和其他殿堂一樣高大寬敞,全部用石頭起券,殿高7.1米,寬6米,長為26米,各自中間有一個用漢白玉壘起的棺床。棺床上沒有放什麼東西圖十二)中殿後殿是地下宮殿最大的一個殿,是地宮的主要部分,高9,5米,長30,1米,寬9.1米,地面鋪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棺床上放置著朱朝鉤和他兩個皇后的棺,還有二十六隻裝著殉葬品的紅漆木箱。後殿定陵地宮的發掘。揭開了“地下宮殿”的祕密,它不僅為了解明代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而且讓我們看到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定陵地宮是一座大型的地下拱券式石構建築。拱券式建築早在我國漢朝時期的墓葬中就已經普遍使用,但多為磚券,這種做法主要是可以承受比較大的壓力。

定陵地宮用的是巨大的石塊起券,所以也就更加堅固了,雖距今已有三百八十多年,但沒有一處石塊塌陷。由於四周有精密的排水設備,很少出現積水的情況。這充分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度的建築水平。

定陵發掘現場的詳細數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