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長期發展之困,江蘇“拼了”

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0週年,《群眾》雜誌推出“走在前列江蘇行”系列調研文章,全面展現江蘇高質量發展的經驗成就,匯聚愛國奮進的精神力量。今天,我們推出“生態文明篇”。

破解長期發展之困,江蘇“拼了”


破解長期發展之困,江蘇“拼了”


水韻江蘇,魚米之鄉。

地處平原河網地區的江蘇,襟江帶湖濱海,長江、淮河、大運河穿流而過。全國五大淡水湖,坐擁其二。但是,由於人多地少、經濟體量越來越大、整體環境容量小,生態環境脆弱始終是經濟大省江蘇的發展之困

“經濟要上臺階,生態文明也要上臺階。不能經濟上去了,生態環境惡化了,那就得不償失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的深切寄語,“加強汙染綜合防治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要堅持不懈抓下去,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親臨江蘇代表團參加審議,向江蘇提出“三項重點任務”,其中一項就是“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江蘇視察,明確提出“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的殷切期望,“環境美”成為重要的目標內涵。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之後的首次地方視察就來到江蘇徐州,強調要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的文明發展道路。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託,江蘇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走出了一條從“環保優先”到“生態環境高質量”的綠色發展之路,繪就了一幅幅美麗江蘇新畫卷。

“水韻江蘇”

破浪行舟補“短板”

江蘇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在全省10.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中,水域佔了1/6,處於全國第一。水成就了江蘇的發展,也造就了江蘇特有的氣質。

太湖美,美在太湖水。“太湖水危機”十多年後,江蘇精心呵護,不僅留住萬頃碧波,還培育出了大片溼地,有效發揮了生態調節功能。今天的太湖,已經恢復了湖光山色、煙波浩渺的美麗模樣。

400多公里的江蘇長江岸線,“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長江干流和主要支流1公里範圍內,將不再有化工園區、化工企業。沿江的綠色生態廊道,正在奏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

2018年,江蘇PM2.5濃度降至48微克/立方米,超額完成國家年度考核指標,國考斷面優Ⅲ比例上升7.7個百分點、劣Ⅴ比例優於年度考核目標,太湖湖體水質穩定在Ⅳ類,長江干流江蘇段總體水質為優。

作為經濟大省,江蘇把水汙染治理作為重中之重。在人口密度全國最大、人均環境容量全國最小、單位國土面積工業負荷全國最高的特殊省情制約下,江蘇率先立法確立“環保優先”理念,努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突出綠色發展引領,打造生態環境之美。黨的十八大之後,江蘇在全國第一個省級生態文明規劃中,明確提出了“生態補償制度”“綠色發展評價體系”,讓綠色成為最鮮明的底色。2017年12月,省委提出要實現“生態環境高質量”,將其確定為“六個高質量”之一,賦予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內涵,推動生態環境高質量走在全國前列。

環保優先,治水為要。保護好河湖,就是呵護江蘇發展的生命線。2007年,一場水汙染事件讓太湖“明珠”黯然失色。12年來,江蘇堅持鐵腕治太、科學治太,通過不懈努力,太湖湖體水質從Ⅴ類改善為Ⅳ類;15條主要入湖河流中有11條年平均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其餘4條為Ⅳ類;太湖持續實現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的“兩個確保”目標。

位於賈汪的潘安湖溼地公園,曾是徐州最大、最嚴重的採煤塌陷區。經過連續多年的治理,潘安湖塌陷區這塊昔日“地球的傷疤”變成了美麗的溼地公園。賈汪實現了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麗蝶變。實踐證明,只要堅持新發展理念,不僅可以恢復綠水青山,還可以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長江大保護是一場硬仗、持久仗。江蘇嚴格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沿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僅2018年就依法關閉3600多家高耗能高汙染企業,“重化圍江”難題取得實質性突破。2018年,江蘇長江流域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71.6%,同比提高6.7個百分點。

作為長江江蘇段最上游和省會城市,守護好長江,關係到南京自身和下游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南京推進水汙染治理工作,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主要入江河流全面消除劣Ⅴ類,省考以上斷面優良比例達到81.8%。江畔綠意盎然,遠方水天一色。燕子磯幕燕濱江風貌區曾有化工生產、倉儲物流、砂場碼頭等各類企業404家,如今已完成全部企業的關停搬遷,為高質量發展騰出新空間。

“為全國發展探路”是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今年3月,省政府與生態環境部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作為全國唯一的試點,江蘇將為其他地區環境治理現代化建設積累經驗、提供示範。

綠色發展

“壯士斷腕”開新篇

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多次指出,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明確提出的殷切希望,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江蘇的具體化。

2016年底,一場以堅決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為主題的“263”專項行動,在江蘇大地上迅猛推開。從紅頭文件到鐵腕出招,從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推進,到全社會積極參與,彰顯出江蘇推進綠色發展的行動自覺。

“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又分11個子方案,對專項行動進行再細化。“兩減”:減煤炭消耗總量、減落後化工產能;“六治”:治太湖、治生活垃圾、治黑臭河道、治揮發性有機物、治畜禽養殖汙染、治環境隱患;“三提升”:提升生態保護水平、提升執法監管水平、提升經濟調控水平。

“263專項行動”劍指矛盾最突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環境問題,是補齊生態短板、清除環保沉痾頑疾的“加強版”綠色行動。全省各級均成立“263”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集中辦公,實體化運行,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黨政“一把手”抓部署、抓協調、抓督辦,各級幹部既“掛帥”又“出征”,敢於擔當責任,現場督察、突擊夜查、不定期巡查,以“拔釘子”的韌勁狠抓問題整改。

兩年多來,全省一盤棋一股勁,以“壓倒性思維”、“壓倒性力量”迅速形成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壓倒性態勢”。2017年全省規上企業共減少煤炭消費2097萬噸,累計關閉落後化工企業1421家;100條城市黑臭水體得到整治,沿江118個非法碼頭和25個地級及以上飲用水源地環境問題全部整改到位。“263”專項行動切實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環境問題,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歡迎。省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組織的民意調查結果表明,“263”專項行動總體滿意率為91.3%。

為根除汙染源,全省以壯士斷腕之志,推進化工行業結構調整,切實減少落後化工產能,實施化工企業關停一批、轉移一批、升級一批、重組一批的“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到2020年,全省要不折不扣實現化工企業數量大幅減少、化工行業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化工生產企業入園進區率達50%以上的目標。沿長江干支流兩側1公里範圍內且在化工園區外的化工生產企業,原則上2020年底前全部退出或搬遷。

推進綠色發展,江蘇善用“無形之手”,以市場化機制倒逼企業的轉型升級、降低汙染排放。早在十幾年前,江蘇就在全國率先探索排汙權交易制度。2003年,江蘇太倉港環保發電有限公司和南京下關發電廠達成排汙權交易,這是全國首例跨行政區域的二氧化硫排汙權交易。不僅如此,企業環境信用等級評定為推動企業減排降汙、改善環境行為等,起到“風向標”和“指揮棒”作用,促進企業信用等級和環境管理水平同步提升。

綠色發展,協同協作至關重要。前些年,一部名為《河長》的環保主題電影曾登上熒幕,違法排汙與大義滅親的情節,實是拷問發展的真諦,“河長制”一詞也為更多人所知。2016年底,中央作出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決定。“河長制”是來自於江蘇探索水汙染防治的一項有效舉措和制度創新:2007年8月,無錫市針對防治太湖汙染,創新推出了河長制。2008年,江蘇將河長制擴大到省內太湖流域,15條主要入湖河流實行了由省市領導共任河長的“雙河長制”。2012年9月,河長制開始在江蘇全省範圍內推廣。

“環境美”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發展的明確要求。江蘇經濟要上臺階,生態文明也要上臺階,環境美則是生態文明上臺階的重要標誌。環境美,就是要擁有自然環境之美、景觀特色之美、文化交融之美、城鄉協調之美。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江蘇的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傳統之美與現代之美交相輝映,讓詩畫美景永駐江蘇大地上,成為綠色發展的豐碩成果和永恆追求。

轉型升級

生態“底色”更亮眼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讓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是習近平總書記念念於心的民生情懷。建設“美麗江蘇”,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奮力推進綠色發展,實現天藍水清地綠,淘汰低端落後產能難以迴避,轉型升級該付出的代價,絕來不得半點含糊。

“不要汙染的GDP”,向落後產能宣戰,成為江蘇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導向。2018年江蘇分別壓減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產能80萬噸、210萬噸、660萬重量箱,關閉高耗能高汙染及“散亂汙”規模以上企業3600多家,關停低端落後化工企業1200多家。專家推算,沒有這些舉措,江蘇當年GDP將會增加1個百分點。

江蘇聚焦鋼鐵、水泥、焦化、熱電等行業,瞄準高端產業鏈,關停取締的企業關好“前門”、堵死“後門”,確保異地轉移的企業進入園區,在改造升級中實現“涅槃重生”,走出一條調優調綠的新路。對重要支柱產業化工產業,狠抓“源頭減化”,真正實現騰籠換鳥、提質增效。

在落後產能上,江蘇堅決“去”。泰州的戴南鎮,被稱為中國不鏽鋼名鎮,產品很豐富,深受市場歡迎,但冶煉環節落後的生產方式始終沒有改變。2018年5月,戴南鎮頻爐時代徹底終結。隨後,江蘇德龍鎳業有限公司與興化市政府和戴南鎮政府三方就不鏽鋼集中冶煉項目進行簽約,扛起集中熔鍊這面大旗,力推戴南不鏽鋼產業集約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

在結構上,江蘇全力“調”。作為全省唯一跨江發展的城市,南京制定石化、鋼鐵、煤電等重點產業佈局優化行動計劃,落實沿江企業壓減、轉移、提升的配套政策,石化產業佔規上工業比重從高峰時的33%降至22%,產業格局發生質變。

張家港市東沙化工園區,主動關停轉型,通過聯合東南大學對整個園區進行重新規劃,一個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的新園區——東南工業區由此誕生。改造後的園區,每年可減排化學需氧量1190噸、氨氮27噸、二氧化硫1530噸、氮氧化物550噸,減少危廢產生量2028噸,節約標煤15萬噸。

鹽城徹底關閉響水化工園區。響水“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令江蘇省“減化”的步伐大大提速。汲取慘痛教訓,鹽城拿出壯士斷腕的意志和決心,徹底關閉響水化工園區,並擂響重鼓實錘,淘汰整治安全係數低、汙染問題嚴重的小化工。

“不要汙染的GDP”,向落後產能宣戰,既是江蘇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導向,也是江蘇為全國發展探路的實際行動。江蘇正努力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這個“慢”變量和經濟發展這個“快”變量的關係,不斷創新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實路徑。

生態富民

眾人划槳開大船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引用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贊江蘇美景,囑託江蘇要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碧水藍天”工程,讓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是江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彰顯生態特色,讓綠色發展惠及所有人,讓綠色產業成為富民產業,正成為江蘇發展的根本追求。如果用“一杆秤”來比喻,“秤”的一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而生態就是那個“秤砣”,“秤砣”雖小,但要力壓千斤,並且壓的成效要落實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踐行“環境美”的目標,不只是生態環境的“保衛之戰”,也是綠色發展驅動的富民之路。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既要守護環境美,更要富起來,讓江蘇人民在青山綠水中蕩起幸福的雙槳。

江蘇持續發力,調“優”生態佈局、調“輕”產業結構,調“綠”發展底色,以政府之手、市場之手、群眾勤勞之手同向發力,讓綠色產業匯聚,重點做大做強富民產業,讓百姓共享生態富民紅利。

淮安盱眙,龍蝦產業拉長“富民鏈”。“中國龍蝦之都”盱眙縣,以“培育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為目標,龍蝦產業年直接收入超過7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收入50億元。全縣10萬農民通過從事龍蝦養殖、販運、烹飪等相繼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高淳固城湖,以優良生態孕育優質大閘蟹。固城湖精心呵護的優良生態環境,造就了出產優質大閘蟹的“溫床”。產自固城湖的大閘蟹,品質優良,形態和肉質在螃蟹家族中尤為出眾,拿下了一系列“國”字認證。全區從事螃蟹養殖的農戶達1.5萬多戶,其中淨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養殖戶6000多戶。

陽澄湖,拆除養蟹圍網,為生態“讓路”。一隻大閘蟹讓一大批沿湖農民成為了“蟹老闆”,蟹農每年可從陽澄湖裡“撈出”幾十億元的蟹業產值。為保護陽澄湖地區的生態環境和飲用水源安全,蘇州對陽澄湖圍網養殖實施整治,水域的圍網已於今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拆除。圍網面積的減少也推動著生產方式的轉變,沿線致力於發展“綠色產業”,推動農業一產向三產旅遊業發展,將螃蟹的科學養殖作為農業休閒旅遊的“賣點”來經營。

行走的船帆,振翅的鷗鳥。在詩意棲居的“魚米之鄉”,一幕幕綠色轉型“大片”正生動演繹著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圖景。對生態有著特殊情懷的江蘇人,紮實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以推進綠色發展的果敢行動,讓生態生金富民,更以生態涵養髮展氣質,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

在第二屆江蘇發展大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引用詩人艾青的詩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引起全場共鳴,回味悠長。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以GDP論英雄”,突出發展“含綠量”,讓“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美景常在,讓江蘇兒女臉上始終洋溢美麗笑顏,是我們須臾不可忘記的責任和擔當!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12期,原標題為《春來江水綠如藍:繪出生態環境高質量新畫卷》

作者:群眾雜誌社調研組(調研組成員:李程驊、劉忠、蘇勝利、霍宏光、包詠菲)

責任編輯:崔耀中

破解長期發展之困,江蘇“拼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