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

蔣國輝


拉船,對於我這個曾經當過縴夫的知青,對於當年臨近嘉陵江的農村生產隊所有處於青壯年階段必須輪流當縴夫的農民,恐怕都是終生不能忘記的一段經歷——因其苦難深重,因其險象環生,因其被人蔑視。現在有些風景旅遊點把縴夫作為吸引遊客的手段,這說明縴夫的苦難已經成為遠去的歷史,應該說是一件人民的幸事。

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過嘉陵江上的縴夫,一個個弓腰駝背手腳並用在地上爬行,衣衫襤褸面帶菜色。那些充滿苦難的佝僂身軀帶給三毛的感覺,是滿心的酸楚和疼痛。記不得是聽別人講的還是自己從書上看來的,說世界上最苦的力氣活莫過兩樣:一是拉船,一是挖煤。前者是死了沒有埋,後者是埋了沒有死。意思是說拉船和挖煤不僅繁重,而且高度危險。縴夫和礦工被人鄙稱為“扯蠻子”和“煤黑子”,我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代,相繼得到過這兩個稱號。

"

蔣國輝


拉船,對於我這個曾經當過縴夫的知青,對於當年臨近嘉陵江的農村生產隊所有處於青壯年階段必須輪流當縴夫的農民,恐怕都是終生不能忘記的一段經歷——因其苦難深重,因其險象環生,因其被人蔑視。現在有些風景旅遊點把縴夫作為吸引遊客的手段,這說明縴夫的苦難已經成為遠去的歷史,應該說是一件人民的幸事。

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過嘉陵江上的縴夫,一個個弓腰駝背手腳並用在地上爬行,衣衫襤褸面帶菜色。那些充滿苦難的佝僂身軀帶給三毛的感覺,是滿心的酸楚和疼痛。記不得是聽別人講的還是自己從書上看來的,說世界上最苦的力氣活莫過兩樣:一是拉船,一是挖煤。前者是死了沒有埋,後者是埋了沒有死。意思是說拉船和挖煤不僅繁重,而且高度危險。縴夫和礦工被人鄙稱為“扯蠻子”和“煤黑子”,我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代,相繼得到過這兩個稱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沿江的耕地都是我們公社的。

我們下鄉的蒼溪縣浙水公社地處嘉陵江上游沿岸,差不多每個靠江邊的或離江邊不太遠的生產隊,都有一隻木船跑運輸搞副業,為生產隊增加收入。木船是嘉陵江上最常見的那種平底方頭船,載重量從十多噸到二十噸不等——太小了跑起來不合算,太大了又拉不動。那時整個南充地區沒有鐵路,很多大宗的百貨、民用煤、食鹽等都靠水運,從嘉陵江上游的鐵路運輸集散地廣元,用木船運到下游的沿江城市蒼溪、閬中、南部、南充等地,有些貨還運到重慶。由於嘉陵江上游河面窄,彎度大,灘多水急,機動船行駛困難(也可能是沒有足夠的機動船隻),於是,農村的這些十多二十噸的木船就成了水運的主力。

有船的生產隊,運一次貨就能給隊裡帶來一筆收入,所以工分值比沒有船的生產隊相對高些。但也有風險,比如船在行駛途中翻了,那麼這個生產隊就會好幾年、甚至從此翻不了身。這樣的風險率還比較高,因為拉船的人——也就是縴夫——由生產隊的青壯年男勞動力輪流充當,誰也不是專業的水運人員,遇到突發情況,幾乎沒有能夠採取應急措施解決問題的人。可以稱為“專業”人員的只有一個“駕長”——掌舵的人,在緊急情況下他也孤掌難鳴。而且,駕長的技術也參差不齊,他們獲取執照,誰知道是靠的真本事,還是靠的走後門捅關係?

"

蔣國輝


拉船,對於我這個曾經當過縴夫的知青,對於當年臨近嘉陵江的農村生產隊所有處於青壯年階段必須輪流當縴夫的農民,恐怕都是終生不能忘記的一段經歷——因其苦難深重,因其險象環生,因其被人蔑視。現在有些風景旅遊點把縴夫作為吸引遊客的手段,這說明縴夫的苦難已經成為遠去的歷史,應該說是一件人民的幸事。

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過嘉陵江上的縴夫,一個個弓腰駝背手腳並用在地上爬行,衣衫襤褸面帶菜色。那些充滿苦難的佝僂身軀帶給三毛的感覺,是滿心的酸楚和疼痛。記不得是聽別人講的還是自己從書上看來的,說世界上最苦的力氣活莫過兩樣:一是拉船,一是挖煤。前者是死了沒有埋,後者是埋了沒有死。意思是說拉船和挖煤不僅繁重,而且高度危險。縴夫和礦工被人鄙稱為“扯蠻子”和“煤黑子”,我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代,相繼得到過這兩個稱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沿江的耕地都是我們公社的。

我們下鄉的蒼溪縣浙水公社地處嘉陵江上游沿岸,差不多每個靠江邊的或離江邊不太遠的生產隊,都有一隻木船跑運輸搞副業,為生產隊增加收入。木船是嘉陵江上最常見的那種平底方頭船,載重量從十多噸到二十噸不等——太小了跑起來不合算,太大了又拉不動。那時整個南充地區沒有鐵路,很多大宗的百貨、民用煤、食鹽等都靠水運,從嘉陵江上游的鐵路運輸集散地廣元,用木船運到下游的沿江城市蒼溪、閬中、南部、南充等地,有些貨還運到重慶。由於嘉陵江上游河面窄,彎度大,灘多水急,機動船行駛困難(也可能是沒有足夠的機動船隻),於是,農村的這些十多二十噸的木船就成了水運的主力。

有船的生產隊,運一次貨就能給隊裡帶來一筆收入,所以工分值比沒有船的生產隊相對高些。但也有風險,比如船在行駛途中翻了,那麼這個生產隊就會好幾年、甚至從此翻不了身。這樣的風險率還比較高,因為拉船的人——也就是縴夫——由生產隊的青壯年男勞動力輪流充當,誰也不是專業的水運人員,遇到突發情況,幾乎沒有能夠採取應急措施解決問題的人。可以稱為“專業”人員的只有一個“駕長”——掌舵的人,在緊急情況下他也孤掌難鳴。而且,駕長的技術也參差不齊,他們獲取執照,誰知道是靠的真本事,還是靠的走後門捅關係?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一個大隊的知青,後排右1本文作者。

木船雖然可以給生產隊帶來一些副業收入,但拉船卻基本沒有人自覺自願地去。很多大隊、生產隊幹部還把不去拉船作為一種特權享受,搞一點“腐敗”。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去,這個集體資產就只能閒著,形不成利潤。所以,幾乎所有有船的生產隊都採用了相同的管理模式:第一,編好次序,所有的青壯男性勞力必須輪流上船。這是強制性措施。第二,提高拉船的待遇,除每天記十個工分外,每人每天還由生產隊補助半斤口糧、五角錢。這是激勵性措施。

我們生產隊的船隻有十二噸,屬於小船,一個駕長,六個拉縴的縴夫。從生產隊地界的河邊出發,拉空船到廣元大約要七天。在廣元裝貨運到蒼溪縣城,下水三天,卸完貨再往回拉又得三五天。遇到裝貨卸貨不順利需要等上幾天,一個來回就要二十多天。如果運貨物到蒼溪下游的閬中、南部,需要的時間更多,去一趟南充,一個月也不見得能回來。

我第一次去拉船,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好奇。如果我自己不提出來,生產隊也不會安排我,因為我畢竟是城裡來的知青,不知道能不能吃下來那麼大的苦;而且,萬一拉船出了什麼事故,生產隊也不好交代。當然,我自己提出來要去,隊裡便是求之不得,多一個人加入縴夫的行列,大家都可以輕鬆一點。在我拉過一次以後,生產隊就理所當然地把我排上了隊,第二次輪到我,想不去也不行了。

"

蔣國輝


拉船,對於我這個曾經當過縴夫的知青,對於當年臨近嘉陵江的農村生產隊所有處於青壯年階段必須輪流當縴夫的農民,恐怕都是終生不能忘記的一段經歷——因其苦難深重,因其險象環生,因其被人蔑視。現在有些風景旅遊點把縴夫作為吸引遊客的手段,這說明縴夫的苦難已經成為遠去的歷史,應該說是一件人民的幸事。

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過嘉陵江上的縴夫,一個個弓腰駝背手腳並用在地上爬行,衣衫襤褸面帶菜色。那些充滿苦難的佝僂身軀帶給三毛的感覺,是滿心的酸楚和疼痛。記不得是聽別人講的還是自己從書上看來的,說世界上最苦的力氣活莫過兩樣:一是拉船,一是挖煤。前者是死了沒有埋,後者是埋了沒有死。意思是說拉船和挖煤不僅繁重,而且高度危險。縴夫和礦工被人鄙稱為“扯蠻子”和“煤黑子”,我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代,相繼得到過這兩個稱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沿江的耕地都是我們公社的。

我們下鄉的蒼溪縣浙水公社地處嘉陵江上游沿岸,差不多每個靠江邊的或離江邊不太遠的生產隊,都有一隻木船跑運輸搞副業,為生產隊增加收入。木船是嘉陵江上最常見的那種平底方頭船,載重量從十多噸到二十噸不等——太小了跑起來不合算,太大了又拉不動。那時整個南充地區沒有鐵路,很多大宗的百貨、民用煤、食鹽等都靠水運,從嘉陵江上游的鐵路運輸集散地廣元,用木船運到下游的沿江城市蒼溪、閬中、南部、南充等地,有些貨還運到重慶。由於嘉陵江上游河面窄,彎度大,灘多水急,機動船行駛困難(也可能是沒有足夠的機動船隻),於是,農村的這些十多二十噸的木船就成了水運的主力。

有船的生產隊,運一次貨就能給隊裡帶來一筆收入,所以工分值比沒有船的生產隊相對高些。但也有風險,比如船在行駛途中翻了,那麼這個生產隊就會好幾年、甚至從此翻不了身。這樣的風險率還比較高,因為拉船的人——也就是縴夫——由生產隊的青壯年男勞動力輪流充當,誰也不是專業的水運人員,遇到突發情況,幾乎沒有能夠採取應急措施解決問題的人。可以稱為“專業”人員的只有一個“駕長”——掌舵的人,在緊急情況下他也孤掌難鳴。而且,駕長的技術也參差不齊,他們獲取執照,誰知道是靠的真本事,還是靠的走後門捅關係?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一個大隊的知青,後排右1本文作者。

木船雖然可以給生產隊帶來一些副業收入,但拉船卻基本沒有人自覺自願地去。很多大隊、生產隊幹部還把不去拉船作為一種特權享受,搞一點“腐敗”。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去,這個集體資產就只能閒著,形不成利潤。所以,幾乎所有有船的生產隊都採用了相同的管理模式:第一,編好次序,所有的青壯男性勞力必須輪流上船。這是強制性措施。第二,提高拉船的待遇,除每天記十個工分外,每人每天還由生產隊補助半斤口糧、五角錢。這是激勵性措施。

我們生產隊的船隻有十二噸,屬於小船,一個駕長,六個拉縴的縴夫。從生產隊地界的河邊出發,拉空船到廣元大約要七天。在廣元裝貨運到蒼溪縣城,下水三天,卸完貨再往回拉又得三五天。遇到裝貨卸貨不順利需要等上幾天,一個來回就要二十多天。如果運貨物到蒼溪下游的閬中、南部,需要的時間更多,去一趟南充,一個月也不見得能回來。

我第一次去拉船,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好奇。如果我自己不提出來,生產隊也不會安排我,因為我畢竟是城裡來的知青,不知道能不能吃下來那麼大的苦;而且,萬一拉船出了什麼事故,生產隊也不好交代。當然,我自己提出來要去,隊裡便是求之不得,多一個人加入縴夫的行列,大家都可以輕鬆一點。在我拉過一次以後,生產隊就理所當然地把我排上了隊,第二次輪到我,想不去也不行了。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出門不遠就是嘉陵江。

我們拉船,出發的時間都是在下午4點鐘左右。

來到河邊後,第一件事是豎桅子。桅子是一根兩丈多長,底部直徑約一尺的原木。上水的時候,原木立在船中部稍微靠前的地方,拉船的纖藤就係在上邊,稱作“桅”。下水的時候,這根原木就平放下來,順著船身架在船頭,原木梢上綁一塊木板,稱作“艄”。“艄”在船行下水遇上水流急又轉急彎時,作為協助控制船行方向的副舵。

桅子豎起來後,農民們都不著急,繫上纖藤,又坐在船上抽菸擺龍門陣,一直折騰到天快黑了,才喊一聲“走啊”,開始行動。走也不是認認真真地走,而是不緊不慢地把船拉到一兩裡以外,天黑了船就靠岸,靠岸的地方不過剛剛出我們生產隊的地界。開始我真是搞不明白,既然天馬上就黑了,為什麼不乾脆等到第二天一早動身,偏要拉到這個就在家門口卻又不是家的地方睡覺?

不過我很快就弄清了答案:這是農民們混工分和補助的一點雕蟲小技。當天船隻要出了生產隊的地界,哪怕只有一尺遠,也算走了船,一天的工分、補助口糧和錢全都到手了。回來的時候故伎重施,在離家還有一兩里路的地方,哪怕太陽還在頭頂明晃晃地懸著,船也停下不走了,一直要捱到第二天午後才慢慢往回拉。有等不及的農民,晚上跑回家過一夜,次日早上再返回船上。

"

蔣國輝


拉船,對於我這個曾經當過縴夫的知青,對於當年臨近嘉陵江的農村生產隊所有處於青壯年階段必須輪流當縴夫的農民,恐怕都是終生不能忘記的一段經歷——因其苦難深重,因其險象環生,因其被人蔑視。現在有些風景旅遊點把縴夫作為吸引遊客的手段,這說明縴夫的苦難已經成為遠去的歷史,應該說是一件人民的幸事。

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過嘉陵江上的縴夫,一個個弓腰駝背手腳並用在地上爬行,衣衫襤褸面帶菜色。那些充滿苦難的佝僂身軀帶給三毛的感覺,是滿心的酸楚和疼痛。記不得是聽別人講的還是自己從書上看來的,說世界上最苦的力氣活莫過兩樣:一是拉船,一是挖煤。前者是死了沒有埋,後者是埋了沒有死。意思是說拉船和挖煤不僅繁重,而且高度危險。縴夫和礦工被人鄙稱為“扯蠻子”和“煤黑子”,我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代,相繼得到過這兩個稱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沿江的耕地都是我們公社的。

我們下鄉的蒼溪縣浙水公社地處嘉陵江上游沿岸,差不多每個靠江邊的或離江邊不太遠的生產隊,都有一隻木船跑運輸搞副業,為生產隊增加收入。木船是嘉陵江上最常見的那種平底方頭船,載重量從十多噸到二十噸不等——太小了跑起來不合算,太大了又拉不動。那時整個南充地區沒有鐵路,很多大宗的百貨、民用煤、食鹽等都靠水運,從嘉陵江上游的鐵路運輸集散地廣元,用木船運到下游的沿江城市蒼溪、閬中、南部、南充等地,有些貨還運到重慶。由於嘉陵江上游河面窄,彎度大,灘多水急,機動船行駛困難(也可能是沒有足夠的機動船隻),於是,農村的這些十多二十噸的木船就成了水運的主力。

有船的生產隊,運一次貨就能給隊裡帶來一筆收入,所以工分值比沒有船的生產隊相對高些。但也有風險,比如船在行駛途中翻了,那麼這個生產隊就會好幾年、甚至從此翻不了身。這樣的風險率還比較高,因為拉船的人——也就是縴夫——由生產隊的青壯年男勞動力輪流充當,誰也不是專業的水運人員,遇到突發情況,幾乎沒有能夠採取應急措施解決問題的人。可以稱為“專業”人員的只有一個“駕長”——掌舵的人,在緊急情況下他也孤掌難鳴。而且,駕長的技術也參差不齊,他們獲取執照,誰知道是靠的真本事,還是靠的走後門捅關係?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一個大隊的知青,後排右1本文作者。

木船雖然可以給生產隊帶來一些副業收入,但拉船卻基本沒有人自覺自願地去。很多大隊、生產隊幹部還把不去拉船作為一種特權享受,搞一點“腐敗”。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去,這個集體資產就只能閒著,形不成利潤。所以,幾乎所有有船的生產隊都採用了相同的管理模式:第一,編好次序,所有的青壯男性勞力必須輪流上船。這是強制性措施。第二,提高拉船的待遇,除每天記十個工分外,每人每天還由生產隊補助半斤口糧、五角錢。這是激勵性措施。

我們生產隊的船隻有十二噸,屬於小船,一個駕長,六個拉縴的縴夫。從生產隊地界的河邊出發,拉空船到廣元大約要七天。在廣元裝貨運到蒼溪縣城,下水三天,卸完貨再往回拉又得三五天。遇到裝貨卸貨不順利需要等上幾天,一個來回就要二十多天。如果運貨物到蒼溪下游的閬中、南部,需要的時間更多,去一趟南充,一個月也不見得能回來。

我第一次去拉船,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好奇。如果我自己不提出來,生產隊也不會安排我,因為我畢竟是城裡來的知青,不知道能不能吃下來那麼大的苦;而且,萬一拉船出了什麼事故,生產隊也不好交代。當然,我自己提出來要去,隊裡便是求之不得,多一個人加入縴夫的行列,大家都可以輕鬆一點。在我拉過一次以後,生產隊就理所當然地把我排上了隊,第二次輪到我,想不去也不行了。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出門不遠就是嘉陵江。

我們拉船,出發的時間都是在下午4點鐘左右。

來到河邊後,第一件事是豎桅子。桅子是一根兩丈多長,底部直徑約一尺的原木。上水的時候,原木立在船中部稍微靠前的地方,拉船的纖藤就係在上邊,稱作“桅”。下水的時候,這根原木就平放下來,順著船身架在船頭,原木梢上綁一塊木板,稱作“艄”。“艄”在船行下水遇上水流急又轉急彎時,作為協助控制船行方向的副舵。

桅子豎起來後,農民們都不著急,繫上纖藤,又坐在船上抽菸擺龍門陣,一直折騰到天快黑了,才喊一聲“走啊”,開始行動。走也不是認認真真地走,而是不緊不慢地把船拉到一兩裡以外,天黑了船就靠岸,靠岸的地方不過剛剛出我們生產隊的地界。開始我真是搞不明白,既然天馬上就黑了,為什麼不乾脆等到第二天一早動身,偏要拉到這個就在家門口卻又不是家的地方睡覺?

不過我很快就弄清了答案:這是農民們混工分和補助的一點雕蟲小技。當天船隻要出了生產隊的地界,哪怕只有一尺遠,也算走了船,一天的工分、補助口糧和錢全都到手了。回來的時候故伎重施,在離家還有一兩里路的地方,哪怕太陽還在頭頂明晃晃地懸著,船也停下不走了,一直要捱到第二天午後才慢慢往回拉。有等不及的農民,晚上跑回家過一夜,次日早上再返回船上。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當年的公社所在地。

第二天,農民們好像是要把前一天耽誤的時間和路程搶回來似的,天還沒亮,就演繹周扒皮——半夜雞叫,催命:起床!起床!開船了!開船了!夏末時節,我估計最多不過凌晨四點鐘。

第一次拉船,我什麼都得從頭學起。

第一件要學的,是往纖藤上掛褡包。纖藤是用竹篾編的,大約有男人的大拇指粗細。拉船的人各自都有一條“褡包”。“褡包”是拉船的一種專用工具,看過關於縴夫影視資料的都會有點印象,就是縴夫肩上掛的那個寬寬的布帶子。掛褡包的方法,別人教我掛了兩次後我就學會了。但鬆褡包我卻沒能一下子學會。有經驗的人,在需要鬆開褡包的時候,不用從肩上取下來,只需往後退一步,讓繃緊的褡包繩鬆下來,輕輕一抖,掛在纖藤上壓住褡包繩的楠竹片就脫了下來。剛開始時,我必須走過去用手將楠竹片鬆開,才能將褡包取下來。

這個外行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技巧,卻可以在關鍵時刻決定人的生死。拉船過灘的時候,水流急,水又淺,船不能走得太靠近河岸。船在激流中往後退的力量很大,拉船的人需要雙手觸地,手和腳同時用力幾乎是在地上爬行(就是三毛看到的那種情景),才能一寸一寸地掙扎著前進。

"

蔣國輝


拉船,對於我這個曾經當過縴夫的知青,對於當年臨近嘉陵江的農村生產隊所有處於青壯年階段必須輪流當縴夫的農民,恐怕都是終生不能忘記的一段經歷——因其苦難深重,因其險象環生,因其被人蔑視。現在有些風景旅遊點把縴夫作為吸引遊客的手段,這說明縴夫的苦難已經成為遠去的歷史,應該說是一件人民的幸事。

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過嘉陵江上的縴夫,一個個弓腰駝背手腳並用在地上爬行,衣衫襤褸面帶菜色。那些充滿苦難的佝僂身軀帶給三毛的感覺,是滿心的酸楚和疼痛。記不得是聽別人講的還是自己從書上看來的,說世界上最苦的力氣活莫過兩樣:一是拉船,一是挖煤。前者是死了沒有埋,後者是埋了沒有死。意思是說拉船和挖煤不僅繁重,而且高度危險。縴夫和礦工被人鄙稱為“扯蠻子”和“煤黑子”,我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代,相繼得到過這兩個稱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沿江的耕地都是我們公社的。

我們下鄉的蒼溪縣浙水公社地處嘉陵江上游沿岸,差不多每個靠江邊的或離江邊不太遠的生產隊,都有一隻木船跑運輸搞副業,為生產隊增加收入。木船是嘉陵江上最常見的那種平底方頭船,載重量從十多噸到二十噸不等——太小了跑起來不合算,太大了又拉不動。那時整個南充地區沒有鐵路,很多大宗的百貨、民用煤、食鹽等都靠水運,從嘉陵江上游的鐵路運輸集散地廣元,用木船運到下游的沿江城市蒼溪、閬中、南部、南充等地,有些貨還運到重慶。由於嘉陵江上游河面窄,彎度大,灘多水急,機動船行駛困難(也可能是沒有足夠的機動船隻),於是,農村的這些十多二十噸的木船就成了水運的主力。

有船的生產隊,運一次貨就能給隊裡帶來一筆收入,所以工分值比沒有船的生產隊相對高些。但也有風險,比如船在行駛途中翻了,那麼這個生產隊就會好幾年、甚至從此翻不了身。這樣的風險率還比較高,因為拉船的人——也就是縴夫——由生產隊的青壯年男勞動力輪流充當,誰也不是專業的水運人員,遇到突發情況,幾乎沒有能夠採取應急措施解決問題的人。可以稱為“專業”人員的只有一個“駕長”——掌舵的人,在緊急情況下他也孤掌難鳴。而且,駕長的技術也參差不齊,他們獲取執照,誰知道是靠的真本事,還是靠的走後門捅關係?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一個大隊的知青,後排右1本文作者。

木船雖然可以給生產隊帶來一些副業收入,但拉船卻基本沒有人自覺自願地去。很多大隊、生產隊幹部還把不去拉船作為一種特權享受,搞一點“腐敗”。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去,這個集體資產就只能閒著,形不成利潤。所以,幾乎所有有船的生產隊都採用了相同的管理模式:第一,編好次序,所有的青壯男性勞力必須輪流上船。這是強制性措施。第二,提高拉船的待遇,除每天記十個工分外,每人每天還由生產隊補助半斤口糧、五角錢。這是激勵性措施。

我們生產隊的船隻有十二噸,屬於小船,一個駕長,六個拉縴的縴夫。從生產隊地界的河邊出發,拉空船到廣元大約要七天。在廣元裝貨運到蒼溪縣城,下水三天,卸完貨再往回拉又得三五天。遇到裝貨卸貨不順利需要等上幾天,一個來回就要二十多天。如果運貨物到蒼溪下游的閬中、南部,需要的時間更多,去一趟南充,一個月也不見得能回來。

我第一次去拉船,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好奇。如果我自己不提出來,生產隊也不會安排我,因為我畢竟是城裡來的知青,不知道能不能吃下來那麼大的苦;而且,萬一拉船出了什麼事故,生產隊也不好交代。當然,我自己提出來要去,隊裡便是求之不得,多一個人加入縴夫的行列,大家都可以輕鬆一點。在我拉過一次以後,生產隊就理所當然地把我排上了隊,第二次輪到我,想不去也不行了。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出門不遠就是嘉陵江。

我們拉船,出發的時間都是在下午4點鐘左右。

來到河邊後,第一件事是豎桅子。桅子是一根兩丈多長,底部直徑約一尺的原木。上水的時候,原木立在船中部稍微靠前的地方,拉船的纖藤就係在上邊,稱作“桅”。下水的時候,這根原木就平放下來,順著船身架在船頭,原木梢上綁一塊木板,稱作“艄”。“艄”在船行下水遇上水流急又轉急彎時,作為協助控制船行方向的副舵。

桅子豎起來後,農民們都不著急,繫上纖藤,又坐在船上抽菸擺龍門陣,一直折騰到天快黑了,才喊一聲“走啊”,開始行動。走也不是認認真真地走,而是不緊不慢地把船拉到一兩裡以外,天黑了船就靠岸,靠岸的地方不過剛剛出我們生產隊的地界。開始我真是搞不明白,既然天馬上就黑了,為什麼不乾脆等到第二天一早動身,偏要拉到這個就在家門口卻又不是家的地方睡覺?

不過我很快就弄清了答案:這是農民們混工分和補助的一點雕蟲小技。當天船隻要出了生產隊的地界,哪怕只有一尺遠,也算走了船,一天的工分、補助口糧和錢全都到手了。回來的時候故伎重施,在離家還有一兩里路的地方,哪怕太陽還在頭頂明晃晃地懸著,船也停下不走了,一直要捱到第二天午後才慢慢往回拉。有等不及的農民,晚上跑回家過一夜,次日早上再返回船上。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當年的公社所在地。

第二天,農民們好像是要把前一天耽誤的時間和路程搶回來似的,天還沒亮,就演繹周扒皮——半夜雞叫,催命:起床!起床!開船了!開船了!夏末時節,我估計最多不過凌晨四點鐘。

第一次拉船,我什麼都得從頭學起。

第一件要學的,是往纖藤上掛褡包。纖藤是用竹篾編的,大約有男人的大拇指粗細。拉船的人各自都有一條“褡包”。“褡包”是拉船的一種專用工具,看過關於縴夫影視資料的都會有點印象,就是縴夫肩上掛的那個寬寬的布帶子。掛褡包的方法,別人教我掛了兩次後我就學會了。但鬆褡包我卻沒能一下子學會。有經驗的人,在需要鬆開褡包的時候,不用從肩上取下來,只需往後退一步,讓繃緊的褡包繩鬆下來,輕輕一抖,掛在纖藤上壓住褡包繩的楠竹片就脫了下來。剛開始時,我必須走過去用手將楠竹片鬆開,才能將褡包取下來。

這個外行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技巧,卻可以在關鍵時刻決定人的生死。拉船過灘的時候,水流急,水又淺,船不能走得太靠近河岸。船在激流中往後退的力量很大,拉船的人需要雙手觸地,手和腳同時用力幾乎是在地上爬行(就是三毛看到的那種情景),才能一寸一寸地掙扎著前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浙水公社趕場的小街。

如果駕長稍有疏忽沒把穩舵,船頭在激流中一偏就橫過去了,這種時候,岸上拉縴的幾個人就算用盡洪荒之力也拗不過湍急的河水,拉不住順流而下的船,用縴夫的行話說就叫作船“打張”了。

遇到“打張”,縴夫必須在短短的十幾秒鐘內迅速做出反應:摘下褡包,鬆開纖藤。農民們告訴我,因為船“打張”時來不及把褡包從肩上取下來,被拖進河裡淹死或從處於峭壁的纖路上被拖下懸崖摔死,都是這條纖路上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慘劇。所以鬆褡包對於縴夫就成了生死攸關的一門技術。

激流險灘上,“打張”的事是經常發生的,駕長一個人在船上,既要把住舵不讓船撞向岸邊或觸礁,又要想法使船穩妥靠岸,待他手忙腳亂終於把船停下來,船最少也已經被衝向下游數裡以外,縴夫們半天甚至一整天的工就都白費了。不過不出人命算是萬幸。在第一天拉船的過程中,我刻苦練習了一整天,終於把鬆褡包的技巧掌握了,後來遇到若干次“打張”,都能及時解脫,有驚無險。

除了學習扣、鬆褡包的一些技巧外,還要學習划槳——農民稱為扳橈和學習撿綰。扳橈不算難,只要做到跟大家動作協調一致就可以了。撿綰卻是一個相當危險的活兒。纖路並非人工修建的道路,不過是縴夫們沿著河道經年累月行走踩出來的,叫“路”其實算不得路,很多地方就是原生態的亂石壩(或亂石坡),拉縴的人走過之後,纖藤有可能被大石頭絆住,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人跟在後邊,把絆在石頭上的纖藤拉起來彈出去,船才能沒有阻礙地接受牽拉的力量,縴夫也不做無用功。

"

蔣國輝


拉船,對於我這個曾經當過縴夫的知青,對於當年臨近嘉陵江的農村生產隊所有處於青壯年階段必須輪流當縴夫的農民,恐怕都是終生不能忘記的一段經歷——因其苦難深重,因其險象環生,因其被人蔑視。現在有些風景旅遊點把縴夫作為吸引遊客的手段,這說明縴夫的苦難已經成為遠去的歷史,應該說是一件人民的幸事。

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過嘉陵江上的縴夫,一個個弓腰駝背手腳並用在地上爬行,衣衫襤褸面帶菜色。那些充滿苦難的佝僂身軀帶給三毛的感覺,是滿心的酸楚和疼痛。記不得是聽別人講的還是自己從書上看來的,說世界上最苦的力氣活莫過兩樣:一是拉船,一是挖煤。前者是死了沒有埋,後者是埋了沒有死。意思是說拉船和挖煤不僅繁重,而且高度危險。縴夫和礦工被人鄙稱為“扯蠻子”和“煤黑子”,我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代,相繼得到過這兩個稱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沿江的耕地都是我們公社的。

我們下鄉的蒼溪縣浙水公社地處嘉陵江上游沿岸,差不多每個靠江邊的或離江邊不太遠的生產隊,都有一隻木船跑運輸搞副業,為生產隊增加收入。木船是嘉陵江上最常見的那種平底方頭船,載重量從十多噸到二十噸不等——太小了跑起來不合算,太大了又拉不動。那時整個南充地區沒有鐵路,很多大宗的百貨、民用煤、食鹽等都靠水運,從嘉陵江上游的鐵路運輸集散地廣元,用木船運到下游的沿江城市蒼溪、閬中、南部、南充等地,有些貨還運到重慶。由於嘉陵江上游河面窄,彎度大,灘多水急,機動船行駛困難(也可能是沒有足夠的機動船隻),於是,農村的這些十多二十噸的木船就成了水運的主力。

有船的生產隊,運一次貨就能給隊裡帶來一筆收入,所以工分值比沒有船的生產隊相對高些。但也有風險,比如船在行駛途中翻了,那麼這個生產隊就會好幾年、甚至從此翻不了身。這樣的風險率還比較高,因為拉船的人——也就是縴夫——由生產隊的青壯年男勞動力輪流充當,誰也不是專業的水運人員,遇到突發情況,幾乎沒有能夠採取應急措施解決問題的人。可以稱為“專業”人員的只有一個“駕長”——掌舵的人,在緊急情況下他也孤掌難鳴。而且,駕長的技術也參差不齊,他們獲取執照,誰知道是靠的真本事,還是靠的走後門捅關係?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一個大隊的知青,後排右1本文作者。

木船雖然可以給生產隊帶來一些副業收入,但拉船卻基本沒有人自覺自願地去。很多大隊、生產隊幹部還把不去拉船作為一種特權享受,搞一點“腐敗”。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去,這個集體資產就只能閒著,形不成利潤。所以,幾乎所有有船的生產隊都採用了相同的管理模式:第一,編好次序,所有的青壯男性勞力必須輪流上船。這是強制性措施。第二,提高拉船的待遇,除每天記十個工分外,每人每天還由生產隊補助半斤口糧、五角錢。這是激勵性措施。

我們生產隊的船隻有十二噸,屬於小船,一個駕長,六個拉縴的縴夫。從生產隊地界的河邊出發,拉空船到廣元大約要七天。在廣元裝貨運到蒼溪縣城,下水三天,卸完貨再往回拉又得三五天。遇到裝貨卸貨不順利需要等上幾天,一個來回就要二十多天。如果運貨物到蒼溪下游的閬中、南部,需要的時間更多,去一趟南充,一個月也不見得能回來。

我第一次去拉船,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好奇。如果我自己不提出來,生產隊也不會安排我,因為我畢竟是城裡來的知青,不知道能不能吃下來那麼大的苦;而且,萬一拉船出了什麼事故,生產隊也不好交代。當然,我自己提出來要去,隊裡便是求之不得,多一個人加入縴夫的行列,大家都可以輕鬆一點。在我拉過一次以後,生產隊就理所當然地把我排上了隊,第二次輪到我,想不去也不行了。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出門不遠就是嘉陵江。

我們拉船,出發的時間都是在下午4點鐘左右。

來到河邊後,第一件事是豎桅子。桅子是一根兩丈多長,底部直徑約一尺的原木。上水的時候,原木立在船中部稍微靠前的地方,拉船的纖藤就係在上邊,稱作“桅”。下水的時候,這根原木就平放下來,順著船身架在船頭,原木梢上綁一塊木板,稱作“艄”。“艄”在船行下水遇上水流急又轉急彎時,作為協助控制船行方向的副舵。

桅子豎起來後,農民們都不著急,繫上纖藤,又坐在船上抽菸擺龍門陣,一直折騰到天快黑了,才喊一聲“走啊”,開始行動。走也不是認認真真地走,而是不緊不慢地把船拉到一兩裡以外,天黑了船就靠岸,靠岸的地方不過剛剛出我們生產隊的地界。開始我真是搞不明白,既然天馬上就黑了,為什麼不乾脆等到第二天一早動身,偏要拉到這個就在家門口卻又不是家的地方睡覺?

不過我很快就弄清了答案:這是農民們混工分和補助的一點雕蟲小技。當天船隻要出了生產隊的地界,哪怕只有一尺遠,也算走了船,一天的工分、補助口糧和錢全都到手了。回來的時候故伎重施,在離家還有一兩里路的地方,哪怕太陽還在頭頂明晃晃地懸著,船也停下不走了,一直要捱到第二天午後才慢慢往回拉。有等不及的農民,晚上跑回家過一夜,次日早上再返回船上。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當年的公社所在地。

第二天,農民們好像是要把前一天耽誤的時間和路程搶回來似的,天還沒亮,就演繹周扒皮——半夜雞叫,催命:起床!起床!開船了!開船了!夏末時節,我估計最多不過凌晨四點鐘。

第一次拉船,我什麼都得從頭學起。

第一件要學的,是往纖藤上掛褡包。纖藤是用竹篾編的,大約有男人的大拇指粗細。拉船的人各自都有一條“褡包”。“褡包”是拉船的一種專用工具,看過關於縴夫影視資料的都會有點印象,就是縴夫肩上掛的那個寬寬的布帶子。掛褡包的方法,別人教我掛了兩次後我就學會了。但鬆褡包我卻沒能一下子學會。有經驗的人,在需要鬆開褡包的時候,不用從肩上取下來,只需往後退一步,讓繃緊的褡包繩鬆下來,輕輕一抖,掛在纖藤上壓住褡包繩的楠竹片就脫了下來。剛開始時,我必須走過去用手將楠竹片鬆開,才能將褡包取下來。

這個外行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技巧,卻可以在關鍵時刻決定人的生死。拉船過灘的時候,水流急,水又淺,船不能走得太靠近河岸。船在激流中往後退的力量很大,拉船的人需要雙手觸地,手和腳同時用力幾乎是在地上爬行(就是三毛看到的那種情景),才能一寸一寸地掙扎著前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浙水公社趕場的小街。

如果駕長稍有疏忽沒把穩舵,船頭在激流中一偏就橫過去了,這種時候,岸上拉縴的幾個人就算用盡洪荒之力也拗不過湍急的河水,拉不住順流而下的船,用縴夫的行話說就叫作船“打張”了。

遇到“打張”,縴夫必須在短短的十幾秒鐘內迅速做出反應:摘下褡包,鬆開纖藤。農民們告訴我,因為船“打張”時來不及把褡包從肩上取下來,被拖進河裡淹死或從處於峭壁的纖路上被拖下懸崖摔死,都是這條纖路上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慘劇。所以鬆褡包對於縴夫就成了生死攸關的一門技術。

激流險灘上,“打張”的事是經常發生的,駕長一個人在船上,既要把住舵不讓船撞向岸邊或觸礁,又要想法使船穩妥靠岸,待他手忙腳亂終於把船停下來,船最少也已經被衝向下游數裡以外,縴夫們半天甚至一整天的工就都白費了。不過不出人命算是萬幸。在第一天拉船的過程中,我刻苦練習了一整天,終於把鬆褡包的技巧掌握了,後來遇到若干次“打張”,都能及時解脫,有驚無險。

除了學習扣、鬆褡包的一些技巧外,還要學習划槳——農民稱為扳橈和學習撿綰。扳橈不算難,只要做到跟大家動作協調一致就可以了。撿綰卻是一個相當危險的活兒。纖路並非人工修建的道路,不過是縴夫們沿著河道經年累月行走踩出來的,叫“路”其實算不得路,很多地方就是原生態的亂石壩(或亂石坡),拉縴的人走過之後,纖藤有可能被大石頭絆住,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人跟在後邊,把絆在石頭上的纖藤拉起來彈出去,船才能沒有阻礙地接受牽拉的力量,縴夫也不做無用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人和船之間的纖藤究竟有多大的力量,雖然從不曾有人做過任何測試,但纖路上那些巨大的石頭被纖藤勒出的深深槽痕,看起來確實有些觸目驚心,撿綰的危險性可想而知。縴夫用手抓住纖藤往上抬時,動作稍有不慎或稍慢一點,被纖藤壓在了石頭上,手指肯定夾斷。纖藤抬起來後,還必須及時鬆手並伸直腰,動作配合不到位,會被彈起來的纖藤擊傷或是擊倒。我就被這樣擊傷過一次,僅僅是擦了一下就被颳走了一層皮,流了不少血。

拉船還有一個規矩,我是吃了虧才知道的。

拉船和在生產隊出工幹活一樣,並非起床後先吃飯,而是先出工。生產隊是各家各戶的女性做自家的飯,誰家的飯最先做好,就扯開喉嚨喊一嗓子,在外幹活的都以這一嗓子為準,收工回家吃飯。船上負責做飯的是駕長,縴夫們起床後直接上路,待駕長拉長嗓門喊一聲,才停下來上船吃飯。

第一天早上,駕長剛剛扯開喉嚨喊聲還沒落地,所有的人鬆掉褡包就往船上跑,活像一群閻王殿逃出來的餓鬼。我沒搞明白他們為啥那麼猴急,心裡還很有些不屑:跑得再快也還是一鍋酸菜稀飯,又沒有大魚大肉,至於嗎?我以為船上和在生產隊一樣,吃飯是個事實上的休息時間,就慢慢解下褡包,走到河邊洗了洗手,才朝船上走去。等待我的是一個讓我終身難忘的後果。

"

蔣國輝


拉船,對於我這個曾經當過縴夫的知青,對於當年臨近嘉陵江的農村生產隊所有處於青壯年階段必須輪流當縴夫的農民,恐怕都是終生不能忘記的一段經歷——因其苦難深重,因其險象環生,因其被人蔑視。現在有些風景旅遊點把縴夫作為吸引遊客的手段,這說明縴夫的苦難已經成為遠去的歷史,應該說是一件人民的幸事。

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過嘉陵江上的縴夫,一個個弓腰駝背手腳並用在地上爬行,衣衫襤褸面帶菜色。那些充滿苦難的佝僂身軀帶給三毛的感覺,是滿心的酸楚和疼痛。記不得是聽別人講的還是自己從書上看來的,說世界上最苦的力氣活莫過兩樣:一是拉船,一是挖煤。前者是死了沒有埋,後者是埋了沒有死。意思是說拉船和挖煤不僅繁重,而且高度危險。縴夫和礦工被人鄙稱為“扯蠻子”和“煤黑子”,我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代,相繼得到過這兩個稱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沿江的耕地都是我們公社的。

我們下鄉的蒼溪縣浙水公社地處嘉陵江上游沿岸,差不多每個靠江邊的或離江邊不太遠的生產隊,都有一隻木船跑運輸搞副業,為生產隊增加收入。木船是嘉陵江上最常見的那種平底方頭船,載重量從十多噸到二十噸不等——太小了跑起來不合算,太大了又拉不動。那時整個南充地區沒有鐵路,很多大宗的百貨、民用煤、食鹽等都靠水運,從嘉陵江上游的鐵路運輸集散地廣元,用木船運到下游的沿江城市蒼溪、閬中、南部、南充等地,有些貨還運到重慶。由於嘉陵江上游河面窄,彎度大,灘多水急,機動船行駛困難(也可能是沒有足夠的機動船隻),於是,農村的這些十多二十噸的木船就成了水運的主力。

有船的生產隊,運一次貨就能給隊裡帶來一筆收入,所以工分值比沒有船的生產隊相對高些。但也有風險,比如船在行駛途中翻了,那麼這個生產隊就會好幾年、甚至從此翻不了身。這樣的風險率還比較高,因為拉船的人——也就是縴夫——由生產隊的青壯年男勞動力輪流充當,誰也不是專業的水運人員,遇到突發情況,幾乎沒有能夠採取應急措施解決問題的人。可以稱為“專業”人員的只有一個“駕長”——掌舵的人,在緊急情況下他也孤掌難鳴。而且,駕長的技術也參差不齊,他們獲取執照,誰知道是靠的真本事,還是靠的走後門捅關係?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一個大隊的知青,後排右1本文作者。

木船雖然可以給生產隊帶來一些副業收入,但拉船卻基本沒有人自覺自願地去。很多大隊、生產隊幹部還把不去拉船作為一種特權享受,搞一點“腐敗”。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去,這個集體資產就只能閒著,形不成利潤。所以,幾乎所有有船的生產隊都採用了相同的管理模式:第一,編好次序,所有的青壯男性勞力必須輪流上船。這是強制性措施。第二,提高拉船的待遇,除每天記十個工分外,每人每天還由生產隊補助半斤口糧、五角錢。這是激勵性措施。

我們生產隊的船隻有十二噸,屬於小船,一個駕長,六個拉縴的縴夫。從生產隊地界的河邊出發,拉空船到廣元大約要七天。在廣元裝貨運到蒼溪縣城,下水三天,卸完貨再往回拉又得三五天。遇到裝貨卸貨不順利需要等上幾天,一個來回就要二十多天。如果運貨物到蒼溪下游的閬中、南部,需要的時間更多,去一趟南充,一個月也不見得能回來。

我第一次去拉船,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好奇。如果我自己不提出來,生產隊也不會安排我,因為我畢竟是城裡來的知青,不知道能不能吃下來那麼大的苦;而且,萬一拉船出了什麼事故,生產隊也不好交代。當然,我自己提出來要去,隊裡便是求之不得,多一個人加入縴夫的行列,大家都可以輕鬆一點。在我拉過一次以後,生產隊就理所當然地把我排上了隊,第二次輪到我,想不去也不行了。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出門不遠就是嘉陵江。

我們拉船,出發的時間都是在下午4點鐘左右。

來到河邊後,第一件事是豎桅子。桅子是一根兩丈多長,底部直徑約一尺的原木。上水的時候,原木立在船中部稍微靠前的地方,拉船的纖藤就係在上邊,稱作“桅”。下水的時候,這根原木就平放下來,順著船身架在船頭,原木梢上綁一塊木板,稱作“艄”。“艄”在船行下水遇上水流急又轉急彎時,作為協助控制船行方向的副舵。

桅子豎起來後,農民們都不著急,繫上纖藤,又坐在船上抽菸擺龍門陣,一直折騰到天快黑了,才喊一聲“走啊”,開始行動。走也不是認認真真地走,而是不緊不慢地把船拉到一兩裡以外,天黑了船就靠岸,靠岸的地方不過剛剛出我們生產隊的地界。開始我真是搞不明白,既然天馬上就黑了,為什麼不乾脆等到第二天一早動身,偏要拉到這個就在家門口卻又不是家的地方睡覺?

不過我很快就弄清了答案:這是農民們混工分和補助的一點雕蟲小技。當天船隻要出了生產隊的地界,哪怕只有一尺遠,也算走了船,一天的工分、補助口糧和錢全都到手了。回來的時候故伎重施,在離家還有一兩里路的地方,哪怕太陽還在頭頂明晃晃地懸著,船也停下不走了,一直要捱到第二天午後才慢慢往回拉。有等不及的農民,晚上跑回家過一夜,次日早上再返回船上。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當年的公社所在地。

第二天,農民們好像是要把前一天耽誤的時間和路程搶回來似的,天還沒亮,就演繹周扒皮——半夜雞叫,催命:起床!起床!開船了!開船了!夏末時節,我估計最多不過凌晨四點鐘。

第一次拉船,我什麼都得從頭學起。

第一件要學的,是往纖藤上掛褡包。纖藤是用竹篾編的,大約有男人的大拇指粗細。拉船的人各自都有一條“褡包”。“褡包”是拉船的一種專用工具,看過關於縴夫影視資料的都會有點印象,就是縴夫肩上掛的那個寬寬的布帶子。掛褡包的方法,別人教我掛了兩次後我就學會了。但鬆褡包我卻沒能一下子學會。有經驗的人,在需要鬆開褡包的時候,不用從肩上取下來,只需往後退一步,讓繃緊的褡包繩鬆下來,輕輕一抖,掛在纖藤上壓住褡包繩的楠竹片就脫了下來。剛開始時,我必須走過去用手將楠竹片鬆開,才能將褡包取下來。

這個外行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技巧,卻可以在關鍵時刻決定人的生死。拉船過灘的時候,水流急,水又淺,船不能走得太靠近河岸。船在激流中往後退的力量很大,拉船的人需要雙手觸地,手和腳同時用力幾乎是在地上爬行(就是三毛看到的那種情景),才能一寸一寸地掙扎著前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浙水公社趕場的小街。

如果駕長稍有疏忽沒把穩舵,船頭在激流中一偏就橫過去了,這種時候,岸上拉縴的幾個人就算用盡洪荒之力也拗不過湍急的河水,拉不住順流而下的船,用縴夫的行話說就叫作船“打張”了。

遇到“打張”,縴夫必須在短短的十幾秒鐘內迅速做出反應:摘下褡包,鬆開纖藤。農民們告訴我,因為船“打張”時來不及把褡包從肩上取下來,被拖進河裡淹死或從處於峭壁的纖路上被拖下懸崖摔死,都是這條纖路上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慘劇。所以鬆褡包對於縴夫就成了生死攸關的一門技術。

激流險灘上,“打張”的事是經常發生的,駕長一個人在船上,既要把住舵不讓船撞向岸邊或觸礁,又要想法使船穩妥靠岸,待他手忙腳亂終於把船停下來,船最少也已經被衝向下游數裡以外,縴夫們半天甚至一整天的工就都白費了。不過不出人命算是萬幸。在第一天拉船的過程中,我刻苦練習了一整天,終於把鬆褡包的技巧掌握了,後來遇到若干次“打張”,都能及時解脫,有驚無險。

除了學習扣、鬆褡包的一些技巧外,還要學習划槳——農民稱為扳橈和學習撿綰。扳橈不算難,只要做到跟大家動作協調一致就可以了。撿綰卻是一個相當危險的活兒。纖路並非人工修建的道路,不過是縴夫們沿著河道經年累月行走踩出來的,叫“路”其實算不得路,很多地方就是原生態的亂石壩(或亂石坡),拉縴的人走過之後,纖藤有可能被大石頭絆住,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人跟在後邊,把絆在石頭上的纖藤拉起來彈出去,船才能沒有阻礙地接受牽拉的力量,縴夫也不做無用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人和船之間的纖藤究竟有多大的力量,雖然從不曾有人做過任何測試,但纖路上那些巨大的石頭被纖藤勒出的深深槽痕,看起來確實有些觸目驚心,撿綰的危險性可想而知。縴夫用手抓住纖藤往上抬時,動作稍有不慎或稍慢一點,被纖藤壓在了石頭上,手指肯定夾斷。纖藤抬起來後,還必須及時鬆手並伸直腰,動作配合不到位,會被彈起來的纖藤擊傷或是擊倒。我就被這樣擊傷過一次,僅僅是擦了一下就被颳走了一層皮,流了不少血。

拉船還有一個規矩,我是吃了虧才知道的。

拉船和在生產隊出工幹活一樣,並非起床後先吃飯,而是先出工。生產隊是各家各戶的女性做自家的飯,誰家的飯最先做好,就扯開喉嚨喊一嗓子,在外幹活的都以這一嗓子為準,收工回家吃飯。船上負責做飯的是駕長,縴夫們起床後直接上路,待駕長拉長嗓門喊一聲,才停下來上船吃飯。

第一天早上,駕長剛剛扯開喉嚨喊聲還沒落地,所有的人鬆掉褡包就往船上跑,活像一群閻王殿逃出來的餓鬼。我沒搞明白他們為啥那麼猴急,心裡還很有些不屑:跑得再快也還是一鍋酸菜稀飯,又沒有大魚大肉,至於嗎?我以為船上和在生產隊一樣,吃飯是個事實上的休息時間,就慢慢解下褡包,走到河邊洗了洗手,才朝船上走去。等待我的是一個讓我終身難忘的後果。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我慢條斯理地上了船,一看,鍋裡剩下的稀飯已經不夠一碗了。從鍋邊的飯跡來看,煮的是滿滿一鍋,先上船吃飯的人好像根本不知道這是七個人的飯,也根本不知道還有一個人落在後邊,如果我再晚一點上船,他們完全有可能把飯吃得一口不剩。我怒火中燒,但我不好意思吵架,為了一碗飯,難以啟齒,只好忍氣吞聲,把剩下的大半碗飯盛到碗裡。僅剩的大半碗飯我還沒吃到一半,其他人就吃完了,他們放下碗,大聲吆喝走了哦!完全無視我還在吃飯這個事實。

那一刻,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掉入了一群毫無人性的豺狼虎豹窩。恨歸恨,卻也無奈,我只能放下沒有吃完的飯,跟著上了岸,飢腸轆轆的一直拉到吃午飯。途中,農民們才告訴我:這是拉船的規矩,吃飯不等,也不留,動作慢了趕不上的人活該倒黴。

他們為什麼早不告訴我呢?就是為了在我不明規矩的情況下,每人能多吃幾口嗎?簡直狼心狗肺啊!我在心裡痛罵。吃午飯的時候我聰明瞭,駕長剛一開口,我鬆開褡包就跑,要論行動靈活,農民們絕對比不過我。從那天午飯開始,我因不懂規矩而捱餓就成為了永遠的過去。

那些年代,因為貧困,圍繞著吃發生的故事格外多。

有一天下午,我們看見一個人在河邊叫賣牛肉。牛肉看上去黑乎乎的,像是薰過,聞起來還有一股臭味,但非常便宜,只要兩角錢一斤。天上掉餡餅啊!我們一個個打了雞血一般,完全沒想到要問問牛肉的來路,就湊錢買了七斤交給負責煮飯的駕長。吃牛肉成了強勁的動力,我們一個個腳下生風,那天跑的路也比平時多得多。到吃晚飯的時候,七斤牛肉被七個人風捲殘雲。

"

蔣國輝


拉船,對於我這個曾經當過縴夫的知青,對於當年臨近嘉陵江的農村生產隊所有處於青壯年階段必須輪流當縴夫的農民,恐怕都是終生不能忘記的一段經歷——因其苦難深重,因其險象環生,因其被人蔑視。現在有些風景旅遊點把縴夫作為吸引遊客的手段,這說明縴夫的苦難已經成為遠去的歷史,應該說是一件人民的幸事。

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過嘉陵江上的縴夫,一個個弓腰駝背手腳並用在地上爬行,衣衫襤褸面帶菜色。那些充滿苦難的佝僂身軀帶給三毛的感覺,是滿心的酸楚和疼痛。記不得是聽別人講的還是自己從書上看來的,說世界上最苦的力氣活莫過兩樣:一是拉船,一是挖煤。前者是死了沒有埋,後者是埋了沒有死。意思是說拉船和挖煤不僅繁重,而且高度危險。縴夫和礦工被人鄙稱為“扯蠻子”和“煤黑子”,我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代,相繼得到過這兩個稱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沿江的耕地都是我們公社的。

我們下鄉的蒼溪縣浙水公社地處嘉陵江上游沿岸,差不多每個靠江邊的或離江邊不太遠的生產隊,都有一隻木船跑運輸搞副業,為生產隊增加收入。木船是嘉陵江上最常見的那種平底方頭船,載重量從十多噸到二十噸不等——太小了跑起來不合算,太大了又拉不動。那時整個南充地區沒有鐵路,很多大宗的百貨、民用煤、食鹽等都靠水運,從嘉陵江上游的鐵路運輸集散地廣元,用木船運到下游的沿江城市蒼溪、閬中、南部、南充等地,有些貨還運到重慶。由於嘉陵江上游河面窄,彎度大,灘多水急,機動船行駛困難(也可能是沒有足夠的機動船隻),於是,農村的這些十多二十噸的木船就成了水運的主力。

有船的生產隊,運一次貨就能給隊裡帶來一筆收入,所以工分值比沒有船的生產隊相對高些。但也有風險,比如船在行駛途中翻了,那麼這個生產隊就會好幾年、甚至從此翻不了身。這樣的風險率還比較高,因為拉船的人——也就是縴夫——由生產隊的青壯年男勞動力輪流充當,誰也不是專業的水運人員,遇到突發情況,幾乎沒有能夠採取應急措施解決問題的人。可以稱為“專業”人員的只有一個“駕長”——掌舵的人,在緊急情況下他也孤掌難鳴。而且,駕長的技術也參差不齊,他們獲取執照,誰知道是靠的真本事,還是靠的走後門捅關係?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一個大隊的知青,後排右1本文作者。

木船雖然可以給生產隊帶來一些副業收入,但拉船卻基本沒有人自覺自願地去。很多大隊、生產隊幹部還把不去拉船作為一種特權享受,搞一點“腐敗”。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去,這個集體資產就只能閒著,形不成利潤。所以,幾乎所有有船的生產隊都採用了相同的管理模式:第一,編好次序,所有的青壯男性勞力必須輪流上船。這是強制性措施。第二,提高拉船的待遇,除每天記十個工分外,每人每天還由生產隊補助半斤口糧、五角錢。這是激勵性措施。

我們生產隊的船隻有十二噸,屬於小船,一個駕長,六個拉縴的縴夫。從生產隊地界的河邊出發,拉空船到廣元大約要七天。在廣元裝貨運到蒼溪縣城,下水三天,卸完貨再往回拉又得三五天。遇到裝貨卸貨不順利需要等上幾天,一個來回就要二十多天。如果運貨物到蒼溪下游的閬中、南部,需要的時間更多,去一趟南充,一個月也不見得能回來。

我第一次去拉船,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好奇。如果我自己不提出來,生產隊也不會安排我,因為我畢竟是城裡來的知青,不知道能不能吃下來那麼大的苦;而且,萬一拉船出了什麼事故,生產隊也不好交代。當然,我自己提出來要去,隊裡便是求之不得,多一個人加入縴夫的行列,大家都可以輕鬆一點。在我拉過一次以後,生產隊就理所當然地把我排上了隊,第二次輪到我,想不去也不行了。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出門不遠就是嘉陵江。

我們拉船,出發的時間都是在下午4點鐘左右。

來到河邊後,第一件事是豎桅子。桅子是一根兩丈多長,底部直徑約一尺的原木。上水的時候,原木立在船中部稍微靠前的地方,拉船的纖藤就係在上邊,稱作“桅”。下水的時候,這根原木就平放下來,順著船身架在船頭,原木梢上綁一塊木板,稱作“艄”。“艄”在船行下水遇上水流急又轉急彎時,作為協助控制船行方向的副舵。

桅子豎起來後,農民們都不著急,繫上纖藤,又坐在船上抽菸擺龍門陣,一直折騰到天快黑了,才喊一聲“走啊”,開始行動。走也不是認認真真地走,而是不緊不慢地把船拉到一兩裡以外,天黑了船就靠岸,靠岸的地方不過剛剛出我們生產隊的地界。開始我真是搞不明白,既然天馬上就黑了,為什麼不乾脆等到第二天一早動身,偏要拉到這個就在家門口卻又不是家的地方睡覺?

不過我很快就弄清了答案:這是農民們混工分和補助的一點雕蟲小技。當天船隻要出了生產隊的地界,哪怕只有一尺遠,也算走了船,一天的工分、補助口糧和錢全都到手了。回來的時候故伎重施,在離家還有一兩里路的地方,哪怕太陽還在頭頂明晃晃地懸著,船也停下不走了,一直要捱到第二天午後才慢慢往回拉。有等不及的農民,晚上跑回家過一夜,次日早上再返回船上。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當年的公社所在地。

第二天,農民們好像是要把前一天耽誤的時間和路程搶回來似的,天還沒亮,就演繹周扒皮——半夜雞叫,催命:起床!起床!開船了!開船了!夏末時節,我估計最多不過凌晨四點鐘。

第一次拉船,我什麼都得從頭學起。

第一件要學的,是往纖藤上掛褡包。纖藤是用竹篾編的,大約有男人的大拇指粗細。拉船的人各自都有一條“褡包”。“褡包”是拉船的一種專用工具,看過關於縴夫影視資料的都會有點印象,就是縴夫肩上掛的那個寬寬的布帶子。掛褡包的方法,別人教我掛了兩次後我就學會了。但鬆褡包我卻沒能一下子學會。有經驗的人,在需要鬆開褡包的時候,不用從肩上取下來,只需往後退一步,讓繃緊的褡包繩鬆下來,輕輕一抖,掛在纖藤上壓住褡包繩的楠竹片就脫了下來。剛開始時,我必須走過去用手將楠竹片鬆開,才能將褡包取下來。

這個外行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技巧,卻可以在關鍵時刻決定人的生死。拉船過灘的時候,水流急,水又淺,船不能走得太靠近河岸。船在激流中往後退的力量很大,拉船的人需要雙手觸地,手和腳同時用力幾乎是在地上爬行(就是三毛看到的那種情景),才能一寸一寸地掙扎著前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浙水公社趕場的小街。

如果駕長稍有疏忽沒把穩舵,船頭在激流中一偏就橫過去了,這種時候,岸上拉縴的幾個人就算用盡洪荒之力也拗不過湍急的河水,拉不住順流而下的船,用縴夫的行話說就叫作船“打張”了。

遇到“打張”,縴夫必須在短短的十幾秒鐘內迅速做出反應:摘下褡包,鬆開纖藤。農民們告訴我,因為船“打張”時來不及把褡包從肩上取下來,被拖進河裡淹死或從處於峭壁的纖路上被拖下懸崖摔死,都是這條纖路上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慘劇。所以鬆褡包對於縴夫就成了生死攸關的一門技術。

激流險灘上,“打張”的事是經常發生的,駕長一個人在船上,既要把住舵不讓船撞向岸邊或觸礁,又要想法使船穩妥靠岸,待他手忙腳亂終於把船停下來,船最少也已經被衝向下游數裡以外,縴夫們半天甚至一整天的工就都白費了。不過不出人命算是萬幸。在第一天拉船的過程中,我刻苦練習了一整天,終於把鬆褡包的技巧掌握了,後來遇到若干次“打張”,都能及時解脫,有驚無險。

除了學習扣、鬆褡包的一些技巧外,還要學習划槳——農民稱為扳橈和學習撿綰。扳橈不算難,只要做到跟大家動作協調一致就可以了。撿綰卻是一個相當危險的活兒。纖路並非人工修建的道路,不過是縴夫們沿著河道經年累月行走踩出來的,叫“路”其實算不得路,很多地方就是原生態的亂石壩(或亂石坡),拉縴的人走過之後,纖藤有可能被大石頭絆住,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人跟在後邊,把絆在石頭上的纖藤拉起來彈出去,船才能沒有阻礙地接受牽拉的力量,縴夫也不做無用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人和船之間的纖藤究竟有多大的力量,雖然從不曾有人做過任何測試,但纖路上那些巨大的石頭被纖藤勒出的深深槽痕,看起來確實有些觸目驚心,撿綰的危險性可想而知。縴夫用手抓住纖藤往上抬時,動作稍有不慎或稍慢一點,被纖藤壓在了石頭上,手指肯定夾斷。纖藤抬起來後,還必須及時鬆手並伸直腰,動作配合不到位,會被彈起來的纖藤擊傷或是擊倒。我就被這樣擊傷過一次,僅僅是擦了一下就被颳走了一層皮,流了不少血。

拉船還有一個規矩,我是吃了虧才知道的。

拉船和在生產隊出工幹活一樣,並非起床後先吃飯,而是先出工。生產隊是各家各戶的女性做自家的飯,誰家的飯最先做好,就扯開喉嚨喊一嗓子,在外幹活的都以這一嗓子為準,收工回家吃飯。船上負責做飯的是駕長,縴夫們起床後直接上路,待駕長拉長嗓門喊一聲,才停下來上船吃飯。

第一天早上,駕長剛剛扯開喉嚨喊聲還沒落地,所有的人鬆掉褡包就往船上跑,活像一群閻王殿逃出來的餓鬼。我沒搞明白他們為啥那麼猴急,心裡還很有些不屑:跑得再快也還是一鍋酸菜稀飯,又沒有大魚大肉,至於嗎?我以為船上和在生產隊一樣,吃飯是個事實上的休息時間,就慢慢解下褡包,走到河邊洗了洗手,才朝船上走去。等待我的是一個讓我終身難忘的後果。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我慢條斯理地上了船,一看,鍋裡剩下的稀飯已經不夠一碗了。從鍋邊的飯跡來看,煮的是滿滿一鍋,先上船吃飯的人好像根本不知道這是七個人的飯,也根本不知道還有一個人落在後邊,如果我再晚一點上船,他們完全有可能把飯吃得一口不剩。我怒火中燒,但我不好意思吵架,為了一碗飯,難以啟齒,只好忍氣吞聲,把剩下的大半碗飯盛到碗裡。僅剩的大半碗飯我還沒吃到一半,其他人就吃完了,他們放下碗,大聲吆喝走了哦!完全無視我還在吃飯這個事實。

那一刻,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掉入了一群毫無人性的豺狼虎豹窩。恨歸恨,卻也無奈,我只能放下沒有吃完的飯,跟著上了岸,飢腸轆轆的一直拉到吃午飯。途中,農民們才告訴我:這是拉船的規矩,吃飯不等,也不留,動作慢了趕不上的人活該倒黴。

他們為什麼早不告訴我呢?就是為了在我不明規矩的情況下,每人能多吃幾口嗎?簡直狼心狗肺啊!我在心裡痛罵。吃午飯的時候我聰明瞭,駕長剛一開口,我鬆開褡包就跑,要論行動靈活,農民們絕對比不過我。從那天午飯開始,我因不懂規矩而捱餓就成為了永遠的過去。

那些年代,因為貧困,圍繞著吃發生的故事格外多。

有一天下午,我們看見一個人在河邊叫賣牛肉。牛肉看上去黑乎乎的,像是薰過,聞起來還有一股臭味,但非常便宜,只要兩角錢一斤。天上掉餡餅啊!我們一個個打了雞血一般,完全沒想到要問問牛肉的來路,就湊錢買了七斤交給負責煮飯的駕長。吃牛肉成了強勁的動力,我們一個個腳下生風,那天跑的路也比平時多得多。到吃晚飯的時候,七斤牛肉被七個人風捲殘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原以為美美地吃了一餐,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一覺(沒有油葷的日子常常天不亮就餓醒了),沒有想到半夜裡肚子一陣陣絞痛。我翻身起來衝出船棚去,一時間上吐下洩,一塌糊塗。天上下著小雨,等我拉完吐盡,從頭到腳都溼漉漉的了。回到艙裡,只覺得渾身發冷,再也睡不踏實。天亮時分,我和其他人一起起了床,可我的腳下像踩著一堆滑來滑去的皮球,站都站不穩。

農民們見狀,勉強同意我繼續躺在船艙裡。縴夫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沒有“備胎”。我不去,拉船就只剩五個人了,負擔確實加重不少。一個農民日爹操娘罵了整整一個上午,繞來繞去不外乎一個意思:憑什麼我該睡在船上?!憑什麼我該佔他們的便宜?!其他人陰著臉不說話,沒罵我但也沒有一個人對那些辱罵稍加制止,給予我一星半點兒的同情和關懷。

若在平時,我早就衝上去一腳踹他個狗啃地了。記得有一次過灘,所有人都猴子似的趴在地上一步一步往前掙扎,一個農民不知道哪跟神經搭錯了,說,老蔣你沒使勁哈。一股火氣直衝腦門,我猛地一下站起來吼:老子不拉了!我這一鬆,其他人根本控制不了船的退行,所有人都慌了神,趕緊一邊求我一邊痛罵那個胡說八道的,我這才重新趴下去穩住了船。當時,如果我再犟一下,船可能就打張了,可見我在這群業餘縴夫裡,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可是,那天我昏昏沉沉全身綿軟,躺在艙裡無法動彈。不過躺了一個上午,耳朵裡就塞滿了農民的辱罵。他一直罵到中午上船吃飯還不解氣,上了船,一邊吃飯還一邊唾沫飛濺。我再也躺不下去了,勉強撐起來吃了一點飯,腳下踩著雲團頭上冒著虛汗,跟著他們一起上岸背起了纖藤。我雲山霧海地走著,此時,病痛的難受已經退居其次,最為刻骨銘心的感受是,自己不再是一個備受關愛的孩子。

"

蔣國輝


拉船,對於我這個曾經當過縴夫的知青,對於當年臨近嘉陵江的農村生產隊所有處於青壯年階段必須輪流當縴夫的農民,恐怕都是終生不能忘記的一段經歷——因其苦難深重,因其險象環生,因其被人蔑視。現在有些風景旅遊點把縴夫作為吸引遊客的手段,這說明縴夫的苦難已經成為遠去的歷史,應該說是一件人民的幸事。

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過嘉陵江上的縴夫,一個個弓腰駝背手腳並用在地上爬行,衣衫襤褸面帶菜色。那些充滿苦難的佝僂身軀帶給三毛的感覺,是滿心的酸楚和疼痛。記不得是聽別人講的還是自己從書上看來的,說世界上最苦的力氣活莫過兩樣:一是拉船,一是挖煤。前者是死了沒有埋,後者是埋了沒有死。意思是說拉船和挖煤不僅繁重,而且高度危險。縴夫和礦工被人鄙稱為“扯蠻子”和“煤黑子”,我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代,相繼得到過這兩個稱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沿江的耕地都是我們公社的。

我們下鄉的蒼溪縣浙水公社地處嘉陵江上游沿岸,差不多每個靠江邊的或離江邊不太遠的生產隊,都有一隻木船跑運輸搞副業,為生產隊增加收入。木船是嘉陵江上最常見的那種平底方頭船,載重量從十多噸到二十噸不等——太小了跑起來不合算,太大了又拉不動。那時整個南充地區沒有鐵路,很多大宗的百貨、民用煤、食鹽等都靠水運,從嘉陵江上游的鐵路運輸集散地廣元,用木船運到下游的沿江城市蒼溪、閬中、南部、南充等地,有些貨還運到重慶。由於嘉陵江上游河面窄,彎度大,灘多水急,機動船行駛困難(也可能是沒有足夠的機動船隻),於是,農村的這些十多二十噸的木船就成了水運的主力。

有船的生產隊,運一次貨就能給隊裡帶來一筆收入,所以工分值比沒有船的生產隊相對高些。但也有風險,比如船在行駛途中翻了,那麼這個生產隊就會好幾年、甚至從此翻不了身。這樣的風險率還比較高,因為拉船的人——也就是縴夫——由生產隊的青壯年男勞動力輪流充當,誰也不是專業的水運人員,遇到突發情況,幾乎沒有能夠採取應急措施解決問題的人。可以稱為“專業”人員的只有一個“駕長”——掌舵的人,在緊急情況下他也孤掌難鳴。而且,駕長的技術也參差不齊,他們獲取執照,誰知道是靠的真本事,還是靠的走後門捅關係?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一個大隊的知青,後排右1本文作者。

木船雖然可以給生產隊帶來一些副業收入,但拉船卻基本沒有人自覺自願地去。很多大隊、生產隊幹部還把不去拉船作為一種特權享受,搞一點“腐敗”。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去,這個集體資產就只能閒著,形不成利潤。所以,幾乎所有有船的生產隊都採用了相同的管理模式:第一,編好次序,所有的青壯男性勞力必須輪流上船。這是強制性措施。第二,提高拉船的待遇,除每天記十個工分外,每人每天還由生產隊補助半斤口糧、五角錢。這是激勵性措施。

我們生產隊的船隻有十二噸,屬於小船,一個駕長,六個拉縴的縴夫。從生產隊地界的河邊出發,拉空船到廣元大約要七天。在廣元裝貨運到蒼溪縣城,下水三天,卸完貨再往回拉又得三五天。遇到裝貨卸貨不順利需要等上幾天,一個來回就要二十多天。如果運貨物到蒼溪下游的閬中、南部,需要的時間更多,去一趟南充,一個月也不見得能回來。

我第一次去拉船,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好奇。如果我自己不提出來,生產隊也不會安排我,因為我畢竟是城裡來的知青,不知道能不能吃下來那麼大的苦;而且,萬一拉船出了什麼事故,生產隊也不好交代。當然,我自己提出來要去,隊裡便是求之不得,多一個人加入縴夫的行列,大家都可以輕鬆一點。在我拉過一次以後,生產隊就理所當然地把我排上了隊,第二次輪到我,想不去也不行了。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出門不遠就是嘉陵江。

我們拉船,出發的時間都是在下午4點鐘左右。

來到河邊後,第一件事是豎桅子。桅子是一根兩丈多長,底部直徑約一尺的原木。上水的時候,原木立在船中部稍微靠前的地方,拉船的纖藤就係在上邊,稱作“桅”。下水的時候,這根原木就平放下來,順著船身架在船頭,原木梢上綁一塊木板,稱作“艄”。“艄”在船行下水遇上水流急又轉急彎時,作為協助控制船行方向的副舵。

桅子豎起來後,農民們都不著急,繫上纖藤,又坐在船上抽菸擺龍門陣,一直折騰到天快黑了,才喊一聲“走啊”,開始行動。走也不是認認真真地走,而是不緊不慢地把船拉到一兩裡以外,天黑了船就靠岸,靠岸的地方不過剛剛出我們生產隊的地界。開始我真是搞不明白,既然天馬上就黑了,為什麼不乾脆等到第二天一早動身,偏要拉到這個就在家門口卻又不是家的地方睡覺?

不過我很快就弄清了答案:這是農民們混工分和補助的一點雕蟲小技。當天船隻要出了生產隊的地界,哪怕只有一尺遠,也算走了船,一天的工分、補助口糧和錢全都到手了。回來的時候故伎重施,在離家還有一兩里路的地方,哪怕太陽還在頭頂明晃晃地懸著,船也停下不走了,一直要捱到第二天午後才慢慢往回拉。有等不及的農民,晚上跑回家過一夜,次日早上再返回船上。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當年的公社所在地。

第二天,農民們好像是要把前一天耽誤的時間和路程搶回來似的,天還沒亮,就演繹周扒皮——半夜雞叫,催命:起床!起床!開船了!開船了!夏末時節,我估計最多不過凌晨四點鐘。

第一次拉船,我什麼都得從頭學起。

第一件要學的,是往纖藤上掛褡包。纖藤是用竹篾編的,大約有男人的大拇指粗細。拉船的人各自都有一條“褡包”。“褡包”是拉船的一種專用工具,看過關於縴夫影視資料的都會有點印象,就是縴夫肩上掛的那個寬寬的布帶子。掛褡包的方法,別人教我掛了兩次後我就學會了。但鬆褡包我卻沒能一下子學會。有經驗的人,在需要鬆開褡包的時候,不用從肩上取下來,只需往後退一步,讓繃緊的褡包繩鬆下來,輕輕一抖,掛在纖藤上壓住褡包繩的楠竹片就脫了下來。剛開始時,我必須走過去用手將楠竹片鬆開,才能將褡包取下來。

這個外行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技巧,卻可以在關鍵時刻決定人的生死。拉船過灘的時候,水流急,水又淺,船不能走得太靠近河岸。船在激流中往後退的力量很大,拉船的人需要雙手觸地,手和腳同時用力幾乎是在地上爬行(就是三毛看到的那種情景),才能一寸一寸地掙扎著前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浙水公社趕場的小街。

如果駕長稍有疏忽沒把穩舵,船頭在激流中一偏就橫過去了,這種時候,岸上拉縴的幾個人就算用盡洪荒之力也拗不過湍急的河水,拉不住順流而下的船,用縴夫的行話說就叫作船“打張”了。

遇到“打張”,縴夫必須在短短的十幾秒鐘內迅速做出反應:摘下褡包,鬆開纖藤。農民們告訴我,因為船“打張”時來不及把褡包從肩上取下來,被拖進河裡淹死或從處於峭壁的纖路上被拖下懸崖摔死,都是這條纖路上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慘劇。所以鬆褡包對於縴夫就成了生死攸關的一門技術。

激流險灘上,“打張”的事是經常發生的,駕長一個人在船上,既要把住舵不讓船撞向岸邊或觸礁,又要想法使船穩妥靠岸,待他手忙腳亂終於把船停下來,船最少也已經被衝向下游數裡以外,縴夫們半天甚至一整天的工就都白費了。不過不出人命算是萬幸。在第一天拉船的過程中,我刻苦練習了一整天,終於把鬆褡包的技巧掌握了,後來遇到若干次“打張”,都能及時解脫,有驚無險。

除了學習扣、鬆褡包的一些技巧外,還要學習划槳——農民稱為扳橈和學習撿綰。扳橈不算難,只要做到跟大家動作協調一致就可以了。撿綰卻是一個相當危險的活兒。纖路並非人工修建的道路,不過是縴夫們沿著河道經年累月行走踩出來的,叫“路”其實算不得路,很多地方就是原生態的亂石壩(或亂石坡),拉縴的人走過之後,纖藤有可能被大石頭絆住,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人跟在後邊,把絆在石頭上的纖藤拉起來彈出去,船才能沒有阻礙地接受牽拉的力量,縴夫也不做無用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人和船之間的纖藤究竟有多大的力量,雖然從不曾有人做過任何測試,但纖路上那些巨大的石頭被纖藤勒出的深深槽痕,看起來確實有些觸目驚心,撿綰的危險性可想而知。縴夫用手抓住纖藤往上抬時,動作稍有不慎或稍慢一點,被纖藤壓在了石頭上,手指肯定夾斷。纖藤抬起來後,還必須及時鬆手並伸直腰,動作配合不到位,會被彈起來的纖藤擊傷或是擊倒。我就被這樣擊傷過一次,僅僅是擦了一下就被颳走了一層皮,流了不少血。

拉船還有一個規矩,我是吃了虧才知道的。

拉船和在生產隊出工幹活一樣,並非起床後先吃飯,而是先出工。生產隊是各家各戶的女性做自家的飯,誰家的飯最先做好,就扯開喉嚨喊一嗓子,在外幹活的都以這一嗓子為準,收工回家吃飯。船上負責做飯的是駕長,縴夫們起床後直接上路,待駕長拉長嗓門喊一聲,才停下來上船吃飯。

第一天早上,駕長剛剛扯開喉嚨喊聲還沒落地,所有的人鬆掉褡包就往船上跑,活像一群閻王殿逃出來的餓鬼。我沒搞明白他們為啥那麼猴急,心裡還很有些不屑:跑得再快也還是一鍋酸菜稀飯,又沒有大魚大肉,至於嗎?我以為船上和在生產隊一樣,吃飯是個事實上的休息時間,就慢慢解下褡包,走到河邊洗了洗手,才朝船上走去。等待我的是一個讓我終身難忘的後果。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我慢條斯理地上了船,一看,鍋裡剩下的稀飯已經不夠一碗了。從鍋邊的飯跡來看,煮的是滿滿一鍋,先上船吃飯的人好像根本不知道這是七個人的飯,也根本不知道還有一個人落在後邊,如果我再晚一點上船,他們完全有可能把飯吃得一口不剩。我怒火中燒,但我不好意思吵架,為了一碗飯,難以啟齒,只好忍氣吞聲,把剩下的大半碗飯盛到碗裡。僅剩的大半碗飯我還沒吃到一半,其他人就吃完了,他們放下碗,大聲吆喝走了哦!完全無視我還在吃飯這個事實。

那一刻,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掉入了一群毫無人性的豺狼虎豹窩。恨歸恨,卻也無奈,我只能放下沒有吃完的飯,跟著上了岸,飢腸轆轆的一直拉到吃午飯。途中,農民們才告訴我:這是拉船的規矩,吃飯不等,也不留,動作慢了趕不上的人活該倒黴。

他們為什麼早不告訴我呢?就是為了在我不明規矩的情況下,每人能多吃幾口嗎?簡直狼心狗肺啊!我在心裡痛罵。吃午飯的時候我聰明瞭,駕長剛一開口,我鬆開褡包就跑,要論行動靈活,農民們絕對比不過我。從那天午飯開始,我因不懂規矩而捱餓就成為了永遠的過去。

那些年代,因為貧困,圍繞著吃發生的故事格外多。

有一天下午,我們看見一個人在河邊叫賣牛肉。牛肉看上去黑乎乎的,像是薰過,聞起來還有一股臭味,但非常便宜,只要兩角錢一斤。天上掉餡餅啊!我們一個個打了雞血一般,完全沒想到要問問牛肉的來路,就湊錢買了七斤交給負責煮飯的駕長。吃牛肉成了強勁的動力,我們一個個腳下生風,那天跑的路也比平時多得多。到吃晚飯的時候,七斤牛肉被七個人風捲殘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原以為美美地吃了一餐,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一覺(沒有油葷的日子常常天不亮就餓醒了),沒有想到半夜裡肚子一陣陣絞痛。我翻身起來衝出船棚去,一時間上吐下洩,一塌糊塗。天上下著小雨,等我拉完吐盡,從頭到腳都溼漉漉的了。回到艙裡,只覺得渾身發冷,再也睡不踏實。天亮時分,我和其他人一起起了床,可我的腳下像踩著一堆滑來滑去的皮球,站都站不穩。

農民們見狀,勉強同意我繼續躺在船艙裡。縴夫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沒有“備胎”。我不去,拉船就只剩五個人了,負擔確實加重不少。一個農民日爹操娘罵了整整一個上午,繞來繞去不外乎一個意思:憑什麼我該睡在船上?!憑什麼我該佔他們的便宜?!其他人陰著臉不說話,沒罵我但也沒有一個人對那些辱罵稍加制止,給予我一星半點兒的同情和關懷。

若在平時,我早就衝上去一腳踹他個狗啃地了。記得有一次過灘,所有人都猴子似的趴在地上一步一步往前掙扎,一個農民不知道哪跟神經搭錯了,說,老蔣你沒使勁哈。一股火氣直衝腦門,我猛地一下站起來吼:老子不拉了!我這一鬆,其他人根本控制不了船的退行,所有人都慌了神,趕緊一邊求我一邊痛罵那個胡說八道的,我這才重新趴下去穩住了船。當時,如果我再犟一下,船可能就打張了,可見我在這群業餘縴夫裡,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可是,那天我昏昏沉沉全身綿軟,躺在艙裡無法動彈。不過躺了一個上午,耳朵裡就塞滿了農民的辱罵。他一直罵到中午上船吃飯還不解氣,上了船,一邊吃飯還一邊唾沫飛濺。我再也躺不下去了,勉強撐起來吃了一點飯,腳下踩著雲團頭上冒著虛汗,跟著他們一起上岸背起了纖藤。我雲山霧海地走著,此時,病痛的難受已經退居其次,最為刻骨銘心的感受是,自己不再是一個備受關愛的孩子。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以前在家裡生病,母親給予的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懷,已經被眼前的千山萬水阻斷了。如今,淪落在這一群農民縴夫裡的我和他們一樣,只是一個苦力,既然吃著跟他們一樣的飯,拿著跟他們一樣的工分,就必須和他們一樣幹活兒。生了病,那是你自己的事,沒有人會心疼和愛護你,沒有人管你帶著病是否能勝任這種超強的體力勞動,沒有人願意稍稍給你一點哪怕是最微小的幫助,甚至,沒有人關心你的死活。面對一個重病的苦力同伴,他們還斤斤兩兩地計較著你是不是佔了他們的便宜。

這就是這個邊遠、閉塞、貧困的最底層社會的真實生存狀態,自私自利狹隘無情麻木冷漠的農民啊,我心中充滿無限的悲涼。

還好那時年輕,身體還算強壯,雖然俗話說病去如抽絲,但我的病來得迅猛去得也比較快,在沒有服用任何藥物的情況下,依靠自身的抵抗力,到吃晚飯的時候已經基本恢復正常。不過想起來還是有一點後怕。可以肯定我是吃了病牛肉食物中毒,如果再嚴重一點,在這個荒無人煙的河壩裡得不到任何治療,可能就只剩等死一條路了。

後來我才知道,農民的牛病死了,本來應埋掉,但是買牛肉的農民只想著怎樣減少自己的損失,喪盡天良地把死牛肉薰成臘肉,完全看不出烏紫的顏色,然後拿到河邊,賣給饞嘴的“扯蠻子”,撈取黑心錢。

當縴夫的那兩年,我反覆走過了從南部縣到廣元縣這一段沿嘉陵江的上千裡纖路。一路上多少懸崖峭壁,激流險灘,我已經記不清楚,唯一忘不了的,是那個被農民叫作“玉麻池”的嘉陵江上第一險灘。

"

蔣國輝


拉船,對於我這個曾經當過縴夫的知青,對於當年臨近嘉陵江的農村生產隊所有處於青壯年階段必須輪流當縴夫的農民,恐怕都是終生不能忘記的一段經歷——因其苦難深重,因其險象環生,因其被人蔑視。現在有些風景旅遊點把縴夫作為吸引遊客的手段,這說明縴夫的苦難已經成為遠去的歷史,應該說是一件人民的幸事。

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過嘉陵江上的縴夫,一個個弓腰駝背手腳並用在地上爬行,衣衫襤褸面帶菜色。那些充滿苦難的佝僂身軀帶給三毛的感覺,是滿心的酸楚和疼痛。記不得是聽別人講的還是自己從書上看來的,說世界上最苦的力氣活莫過兩樣:一是拉船,一是挖煤。前者是死了沒有埋,後者是埋了沒有死。意思是說拉船和挖煤不僅繁重,而且高度危險。縴夫和礦工被人鄙稱為“扯蠻子”和“煤黑子”,我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代,相繼得到過這兩個稱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沿江的耕地都是我們公社的。

我們下鄉的蒼溪縣浙水公社地處嘉陵江上游沿岸,差不多每個靠江邊的或離江邊不太遠的生產隊,都有一隻木船跑運輸搞副業,為生產隊增加收入。木船是嘉陵江上最常見的那種平底方頭船,載重量從十多噸到二十噸不等——太小了跑起來不合算,太大了又拉不動。那時整個南充地區沒有鐵路,很多大宗的百貨、民用煤、食鹽等都靠水運,從嘉陵江上游的鐵路運輸集散地廣元,用木船運到下游的沿江城市蒼溪、閬中、南部、南充等地,有些貨還運到重慶。由於嘉陵江上游河面窄,彎度大,灘多水急,機動船行駛困難(也可能是沒有足夠的機動船隻),於是,農村的這些十多二十噸的木船就成了水運的主力。

有船的生產隊,運一次貨就能給隊裡帶來一筆收入,所以工分值比沒有船的生產隊相對高些。但也有風險,比如船在行駛途中翻了,那麼這個生產隊就會好幾年、甚至從此翻不了身。這樣的風險率還比較高,因為拉船的人——也就是縴夫——由生產隊的青壯年男勞動力輪流充當,誰也不是專業的水運人員,遇到突發情況,幾乎沒有能夠採取應急措施解決問題的人。可以稱為“專業”人員的只有一個“駕長”——掌舵的人,在緊急情況下他也孤掌難鳴。而且,駕長的技術也參差不齊,他們獲取執照,誰知道是靠的真本事,還是靠的走後門捅關係?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一個大隊的知青,後排右1本文作者。

木船雖然可以給生產隊帶來一些副業收入,但拉船卻基本沒有人自覺自願地去。很多大隊、生產隊幹部還把不去拉船作為一種特權享受,搞一點“腐敗”。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去,這個集體資產就只能閒著,形不成利潤。所以,幾乎所有有船的生產隊都採用了相同的管理模式:第一,編好次序,所有的青壯男性勞力必須輪流上船。這是強制性措施。第二,提高拉船的待遇,除每天記十個工分外,每人每天還由生產隊補助半斤口糧、五角錢。這是激勵性措施。

我們生產隊的船隻有十二噸,屬於小船,一個駕長,六個拉縴的縴夫。從生產隊地界的河邊出發,拉空船到廣元大約要七天。在廣元裝貨運到蒼溪縣城,下水三天,卸完貨再往回拉又得三五天。遇到裝貨卸貨不順利需要等上幾天,一個來回就要二十多天。如果運貨物到蒼溪下游的閬中、南部,需要的時間更多,去一趟南充,一個月也不見得能回來。

我第一次去拉船,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好奇。如果我自己不提出來,生產隊也不會安排我,因為我畢竟是城裡來的知青,不知道能不能吃下來那麼大的苦;而且,萬一拉船出了什麼事故,生產隊也不好交代。當然,我自己提出來要去,隊裡便是求之不得,多一個人加入縴夫的行列,大家都可以輕鬆一點。在我拉過一次以後,生產隊就理所當然地把我排上了隊,第二次輪到我,想不去也不行了。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出門不遠就是嘉陵江。

我們拉船,出發的時間都是在下午4點鐘左右。

來到河邊後,第一件事是豎桅子。桅子是一根兩丈多長,底部直徑約一尺的原木。上水的時候,原木立在船中部稍微靠前的地方,拉船的纖藤就係在上邊,稱作“桅”。下水的時候,這根原木就平放下來,順著船身架在船頭,原木梢上綁一塊木板,稱作“艄”。“艄”在船行下水遇上水流急又轉急彎時,作為協助控制船行方向的副舵。

桅子豎起來後,農民們都不著急,繫上纖藤,又坐在船上抽菸擺龍門陣,一直折騰到天快黑了,才喊一聲“走啊”,開始行動。走也不是認認真真地走,而是不緊不慢地把船拉到一兩裡以外,天黑了船就靠岸,靠岸的地方不過剛剛出我們生產隊的地界。開始我真是搞不明白,既然天馬上就黑了,為什麼不乾脆等到第二天一早動身,偏要拉到這個就在家門口卻又不是家的地方睡覺?

不過我很快就弄清了答案:這是農民們混工分和補助的一點雕蟲小技。當天船隻要出了生產隊的地界,哪怕只有一尺遠,也算走了船,一天的工分、補助口糧和錢全都到手了。回來的時候故伎重施,在離家還有一兩里路的地方,哪怕太陽還在頭頂明晃晃地懸著,船也停下不走了,一直要捱到第二天午後才慢慢往回拉。有等不及的農民,晚上跑回家過一夜,次日早上再返回船上。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當年的公社所在地。

第二天,農民們好像是要把前一天耽誤的時間和路程搶回來似的,天還沒亮,就演繹周扒皮——半夜雞叫,催命:起床!起床!開船了!開船了!夏末時節,我估計最多不過凌晨四點鐘。

第一次拉船,我什麼都得從頭學起。

第一件要學的,是往纖藤上掛褡包。纖藤是用竹篾編的,大約有男人的大拇指粗細。拉船的人各自都有一條“褡包”。“褡包”是拉船的一種專用工具,看過關於縴夫影視資料的都會有點印象,就是縴夫肩上掛的那個寬寬的布帶子。掛褡包的方法,別人教我掛了兩次後我就學會了。但鬆褡包我卻沒能一下子學會。有經驗的人,在需要鬆開褡包的時候,不用從肩上取下來,只需往後退一步,讓繃緊的褡包繩鬆下來,輕輕一抖,掛在纖藤上壓住褡包繩的楠竹片就脫了下來。剛開始時,我必須走過去用手將楠竹片鬆開,才能將褡包取下來。

這個外行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技巧,卻可以在關鍵時刻決定人的生死。拉船過灘的時候,水流急,水又淺,船不能走得太靠近河岸。船在激流中往後退的力量很大,拉船的人需要雙手觸地,手和腳同時用力幾乎是在地上爬行(就是三毛看到的那種情景),才能一寸一寸地掙扎著前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浙水公社趕場的小街。

如果駕長稍有疏忽沒把穩舵,船頭在激流中一偏就橫過去了,這種時候,岸上拉縴的幾個人就算用盡洪荒之力也拗不過湍急的河水,拉不住順流而下的船,用縴夫的行話說就叫作船“打張”了。

遇到“打張”,縴夫必須在短短的十幾秒鐘內迅速做出反應:摘下褡包,鬆開纖藤。農民們告訴我,因為船“打張”時來不及把褡包從肩上取下來,被拖進河裡淹死或從處於峭壁的纖路上被拖下懸崖摔死,都是這條纖路上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慘劇。所以鬆褡包對於縴夫就成了生死攸關的一門技術。

激流險灘上,“打張”的事是經常發生的,駕長一個人在船上,既要把住舵不讓船撞向岸邊或觸礁,又要想法使船穩妥靠岸,待他手忙腳亂終於把船停下來,船最少也已經被衝向下游數裡以外,縴夫們半天甚至一整天的工就都白費了。不過不出人命算是萬幸。在第一天拉船的過程中,我刻苦練習了一整天,終於把鬆褡包的技巧掌握了,後來遇到若干次“打張”,都能及時解脫,有驚無險。

除了學習扣、鬆褡包的一些技巧外,還要學習划槳——農民稱為扳橈和學習撿綰。扳橈不算難,只要做到跟大家動作協調一致就可以了。撿綰卻是一個相當危險的活兒。纖路並非人工修建的道路,不過是縴夫們沿著河道經年累月行走踩出來的,叫“路”其實算不得路,很多地方就是原生態的亂石壩(或亂石坡),拉縴的人走過之後,纖藤有可能被大石頭絆住,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人跟在後邊,把絆在石頭上的纖藤拉起來彈出去,船才能沒有阻礙地接受牽拉的力量,縴夫也不做無用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人和船之間的纖藤究竟有多大的力量,雖然從不曾有人做過任何測試,但纖路上那些巨大的石頭被纖藤勒出的深深槽痕,看起來確實有些觸目驚心,撿綰的危險性可想而知。縴夫用手抓住纖藤往上抬時,動作稍有不慎或稍慢一點,被纖藤壓在了石頭上,手指肯定夾斷。纖藤抬起來後,還必須及時鬆手並伸直腰,動作配合不到位,會被彈起來的纖藤擊傷或是擊倒。我就被這樣擊傷過一次,僅僅是擦了一下就被颳走了一層皮,流了不少血。

拉船還有一個規矩,我是吃了虧才知道的。

拉船和在生產隊出工幹活一樣,並非起床後先吃飯,而是先出工。生產隊是各家各戶的女性做自家的飯,誰家的飯最先做好,就扯開喉嚨喊一嗓子,在外幹活的都以這一嗓子為準,收工回家吃飯。船上負責做飯的是駕長,縴夫們起床後直接上路,待駕長拉長嗓門喊一聲,才停下來上船吃飯。

第一天早上,駕長剛剛扯開喉嚨喊聲還沒落地,所有的人鬆掉褡包就往船上跑,活像一群閻王殿逃出來的餓鬼。我沒搞明白他們為啥那麼猴急,心裡還很有些不屑:跑得再快也還是一鍋酸菜稀飯,又沒有大魚大肉,至於嗎?我以為船上和在生產隊一樣,吃飯是個事實上的休息時間,就慢慢解下褡包,走到河邊洗了洗手,才朝船上走去。等待我的是一個讓我終身難忘的後果。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我慢條斯理地上了船,一看,鍋裡剩下的稀飯已經不夠一碗了。從鍋邊的飯跡來看,煮的是滿滿一鍋,先上船吃飯的人好像根本不知道這是七個人的飯,也根本不知道還有一個人落在後邊,如果我再晚一點上船,他們完全有可能把飯吃得一口不剩。我怒火中燒,但我不好意思吵架,為了一碗飯,難以啟齒,只好忍氣吞聲,把剩下的大半碗飯盛到碗裡。僅剩的大半碗飯我還沒吃到一半,其他人就吃完了,他們放下碗,大聲吆喝走了哦!完全無視我還在吃飯這個事實。

那一刻,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掉入了一群毫無人性的豺狼虎豹窩。恨歸恨,卻也無奈,我只能放下沒有吃完的飯,跟著上了岸,飢腸轆轆的一直拉到吃午飯。途中,農民們才告訴我:這是拉船的規矩,吃飯不等,也不留,動作慢了趕不上的人活該倒黴。

他們為什麼早不告訴我呢?就是為了在我不明規矩的情況下,每人能多吃幾口嗎?簡直狼心狗肺啊!我在心裡痛罵。吃午飯的時候我聰明瞭,駕長剛一開口,我鬆開褡包就跑,要論行動靈活,農民們絕對比不過我。從那天午飯開始,我因不懂規矩而捱餓就成為了永遠的過去。

那些年代,因為貧困,圍繞著吃發生的故事格外多。

有一天下午,我們看見一個人在河邊叫賣牛肉。牛肉看上去黑乎乎的,像是薰過,聞起來還有一股臭味,但非常便宜,只要兩角錢一斤。天上掉餡餅啊!我們一個個打了雞血一般,完全沒想到要問問牛肉的來路,就湊錢買了七斤交給負責煮飯的駕長。吃牛肉成了強勁的動力,我們一個個腳下生風,那天跑的路也比平時多得多。到吃晚飯的時候,七斤牛肉被七個人風捲殘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原以為美美地吃了一餐,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一覺(沒有油葷的日子常常天不亮就餓醒了),沒有想到半夜裡肚子一陣陣絞痛。我翻身起來衝出船棚去,一時間上吐下洩,一塌糊塗。天上下著小雨,等我拉完吐盡,從頭到腳都溼漉漉的了。回到艙裡,只覺得渾身發冷,再也睡不踏實。天亮時分,我和其他人一起起了床,可我的腳下像踩著一堆滑來滑去的皮球,站都站不穩。

農民們見狀,勉強同意我繼續躺在船艙裡。縴夫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沒有“備胎”。我不去,拉船就只剩五個人了,負擔確實加重不少。一個農民日爹操娘罵了整整一個上午,繞來繞去不外乎一個意思:憑什麼我該睡在船上?!憑什麼我該佔他們的便宜?!其他人陰著臉不說話,沒罵我但也沒有一個人對那些辱罵稍加制止,給予我一星半點兒的同情和關懷。

若在平時,我早就衝上去一腳踹他個狗啃地了。記得有一次過灘,所有人都猴子似的趴在地上一步一步往前掙扎,一個農民不知道哪跟神經搭錯了,說,老蔣你沒使勁哈。一股火氣直衝腦門,我猛地一下站起來吼:老子不拉了!我這一鬆,其他人根本控制不了船的退行,所有人都慌了神,趕緊一邊求我一邊痛罵那個胡說八道的,我這才重新趴下去穩住了船。當時,如果我再犟一下,船可能就打張了,可見我在這群業餘縴夫裡,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可是,那天我昏昏沉沉全身綿軟,躺在艙裡無法動彈。不過躺了一個上午,耳朵裡就塞滿了農民的辱罵。他一直罵到中午上船吃飯還不解氣,上了船,一邊吃飯還一邊唾沫飛濺。我再也躺不下去了,勉強撐起來吃了一點飯,腳下踩著雲團頭上冒著虛汗,跟著他們一起上岸背起了纖藤。我雲山霧海地走著,此時,病痛的難受已經退居其次,最為刻骨銘心的感受是,自己不再是一個備受關愛的孩子。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以前在家裡生病,母親給予的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懷,已經被眼前的千山萬水阻斷了。如今,淪落在這一群農民縴夫裡的我和他們一樣,只是一個苦力,既然吃著跟他們一樣的飯,拿著跟他們一樣的工分,就必須和他們一樣幹活兒。生了病,那是你自己的事,沒有人會心疼和愛護你,沒有人管你帶著病是否能勝任這種超強的體力勞動,沒有人願意稍稍給你一點哪怕是最微小的幫助,甚至,沒有人關心你的死活。面對一個重病的苦力同伴,他們還斤斤兩兩地計較著你是不是佔了他們的便宜。

這就是這個邊遠、閉塞、貧困的最底層社會的真實生存狀態,自私自利狹隘無情麻木冷漠的農民啊,我心中充滿無限的悲涼。

還好那時年輕,身體還算強壯,雖然俗話說病去如抽絲,但我的病來得迅猛去得也比較快,在沒有服用任何藥物的情況下,依靠自身的抵抗力,到吃晚飯的時候已經基本恢復正常。不過想起來還是有一點後怕。可以肯定我是吃了病牛肉食物中毒,如果再嚴重一點,在這個荒無人煙的河壩裡得不到任何治療,可能就只剩等死一條路了。

後來我才知道,農民的牛病死了,本來應埋掉,但是買牛肉的農民只想著怎樣減少自己的損失,喪盡天良地把死牛肉薰成臘肉,完全看不出烏紫的顏色,然後拿到河邊,賣給饞嘴的“扯蠻子”,撈取黑心錢。

當縴夫的那兩年,我反覆走過了從南部縣到廣元縣這一段沿嘉陵江的上千裡纖路。一路上多少懸崖峭壁,激流險灘,我已經記不清楚,唯一忘不了的,是那個被農民叫作“玉麻池”的嘉陵江上第一險灘。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我還沒去拉船的時候,就常常聽生產隊的業餘縴夫們擺龍門陣,說上廣元有一處險灘叫“Yu Ma池”。由於蒼溪話發音和我們有區別,所以農民說的時候,我一直聽成“玉麻池”,總想不出來這是什麼意思。縴夫們都說這是嘉陵江上第一險灘,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船在這裡被打翻,有多少人在這裡葬身激流。因此我第一次拉船時,一路上心裡總是惦記著這個“玉麻池”,又怕它,又想快一點見到它。

“玉麻池”終於在到廣元的前一天下午出現了。幾里路以外,我就聽見了天邊遠遠滾動著的悶雷似的水流聲,船到跟前,果然有一股逼人的寒氣。河道在這裡突然拐了一個九十度的急彎,陡峭的石壁在九十度的直角彎道上橫空出世,傾斜度大約在五度左右的河灘上,河水似萬馬奔騰,轟響著向彎道的峭壁猛撲過去,撞在石壁上形成一丈多高的浪頭,那陣勢簡直就是一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赤壁!逼人的寒氣,是飛濺的浪花在石壁上碎成了水霧散發出來的。

上水船到了這裡,只靠自己船上的幾個人根本拉不上去。所以纖路上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船到這裡都停在河邊等後邊的來船,最起碼要三隻船的人合夥,來回三次把船一隻一隻地拉上去。近二十個人的力量加在一起和激流搏鬥,原先船上的普通纖藤經受不住,因此每隻船上還專門備有過“玉麻池”的粗纖藤。即便這樣,如果上灘的時候,駕長技術不過關,船頭沒有“投上水流”(拉船的專用語),那麼,就算再多些人也擋不住船“打張”。此處船“打張”比不得別的地方,湍急的水流可能把船徑直衝向石壁,撞個粉身碎骨。就算駕長把船穩住了,船也會被衝到下游十數裡以外才能停下來。

"

蔣國輝


拉船,對於我這個曾經當過縴夫的知青,對於當年臨近嘉陵江的農村生產隊所有處於青壯年階段必須輪流當縴夫的農民,恐怕都是終生不能忘記的一段經歷——因其苦難深重,因其險象環生,因其被人蔑視。現在有些風景旅遊點把縴夫作為吸引遊客的手段,這說明縴夫的苦難已經成為遠去的歷史,應該說是一件人民的幸事。

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過嘉陵江上的縴夫,一個個弓腰駝背手腳並用在地上爬行,衣衫襤褸面帶菜色。那些充滿苦難的佝僂身軀帶給三毛的感覺,是滿心的酸楚和疼痛。記不得是聽別人講的還是自己從書上看來的,說世界上最苦的力氣活莫過兩樣:一是拉船,一是挖煤。前者是死了沒有埋,後者是埋了沒有死。意思是說拉船和挖煤不僅繁重,而且高度危險。縴夫和礦工被人鄙稱為“扯蠻子”和“煤黑子”,我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代,相繼得到過這兩個稱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沿江的耕地都是我們公社的。

我們下鄉的蒼溪縣浙水公社地處嘉陵江上游沿岸,差不多每個靠江邊的或離江邊不太遠的生產隊,都有一隻木船跑運輸搞副業,為生產隊增加收入。木船是嘉陵江上最常見的那種平底方頭船,載重量從十多噸到二十噸不等——太小了跑起來不合算,太大了又拉不動。那時整個南充地區沒有鐵路,很多大宗的百貨、民用煤、食鹽等都靠水運,從嘉陵江上游的鐵路運輸集散地廣元,用木船運到下游的沿江城市蒼溪、閬中、南部、南充等地,有些貨還運到重慶。由於嘉陵江上游河面窄,彎度大,灘多水急,機動船行駛困難(也可能是沒有足夠的機動船隻),於是,農村的這些十多二十噸的木船就成了水運的主力。

有船的生產隊,運一次貨就能給隊裡帶來一筆收入,所以工分值比沒有船的生產隊相對高些。但也有風險,比如船在行駛途中翻了,那麼這個生產隊就會好幾年、甚至從此翻不了身。這樣的風險率還比較高,因為拉船的人——也就是縴夫——由生產隊的青壯年男勞動力輪流充當,誰也不是專業的水運人員,遇到突發情況,幾乎沒有能夠採取應急措施解決問題的人。可以稱為“專業”人員的只有一個“駕長”——掌舵的人,在緊急情況下他也孤掌難鳴。而且,駕長的技術也參差不齊,他們獲取執照,誰知道是靠的真本事,還是靠的走後門捅關係?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一個大隊的知青,後排右1本文作者。

木船雖然可以給生產隊帶來一些副業收入,但拉船卻基本沒有人自覺自願地去。很多大隊、生產隊幹部還把不去拉船作為一種特權享受,搞一點“腐敗”。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去,這個集體資產就只能閒著,形不成利潤。所以,幾乎所有有船的生產隊都採用了相同的管理模式:第一,編好次序,所有的青壯男性勞力必須輪流上船。這是強制性措施。第二,提高拉船的待遇,除每天記十個工分外,每人每天還由生產隊補助半斤口糧、五角錢。這是激勵性措施。

我們生產隊的船隻有十二噸,屬於小船,一個駕長,六個拉縴的縴夫。從生產隊地界的河邊出發,拉空船到廣元大約要七天。在廣元裝貨運到蒼溪縣城,下水三天,卸完貨再往回拉又得三五天。遇到裝貨卸貨不順利需要等上幾天,一個來回就要二十多天。如果運貨物到蒼溪下游的閬中、南部,需要的時間更多,去一趟南充,一個月也不見得能回來。

我第一次去拉船,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好奇。如果我自己不提出來,生產隊也不會安排我,因為我畢竟是城裡來的知青,不知道能不能吃下來那麼大的苦;而且,萬一拉船出了什麼事故,生產隊也不好交代。當然,我自己提出來要去,隊裡便是求之不得,多一個人加入縴夫的行列,大家都可以輕鬆一點。在我拉過一次以後,生產隊就理所當然地把我排上了隊,第二次輪到我,想不去也不行了。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出門不遠就是嘉陵江。

我們拉船,出發的時間都是在下午4點鐘左右。

來到河邊後,第一件事是豎桅子。桅子是一根兩丈多長,底部直徑約一尺的原木。上水的時候,原木立在船中部稍微靠前的地方,拉船的纖藤就係在上邊,稱作“桅”。下水的時候,這根原木就平放下來,順著船身架在船頭,原木梢上綁一塊木板,稱作“艄”。“艄”在船行下水遇上水流急又轉急彎時,作為協助控制船行方向的副舵。

桅子豎起來後,農民們都不著急,繫上纖藤,又坐在船上抽菸擺龍門陣,一直折騰到天快黑了,才喊一聲“走啊”,開始行動。走也不是認認真真地走,而是不緊不慢地把船拉到一兩裡以外,天黑了船就靠岸,靠岸的地方不過剛剛出我們生產隊的地界。開始我真是搞不明白,既然天馬上就黑了,為什麼不乾脆等到第二天一早動身,偏要拉到這個就在家門口卻又不是家的地方睡覺?

不過我很快就弄清了答案:這是農民們混工分和補助的一點雕蟲小技。當天船隻要出了生產隊的地界,哪怕只有一尺遠,也算走了船,一天的工分、補助口糧和錢全都到手了。回來的時候故伎重施,在離家還有一兩里路的地方,哪怕太陽還在頭頂明晃晃地懸著,船也停下不走了,一直要捱到第二天午後才慢慢往回拉。有等不及的農民,晚上跑回家過一夜,次日早上再返回船上。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當年的公社所在地。

第二天,農民們好像是要把前一天耽誤的時間和路程搶回來似的,天還沒亮,就演繹周扒皮——半夜雞叫,催命:起床!起床!開船了!開船了!夏末時節,我估計最多不過凌晨四點鐘。

第一次拉船,我什麼都得從頭學起。

第一件要學的,是往纖藤上掛褡包。纖藤是用竹篾編的,大約有男人的大拇指粗細。拉船的人各自都有一條“褡包”。“褡包”是拉船的一種專用工具,看過關於縴夫影視資料的都會有點印象,就是縴夫肩上掛的那個寬寬的布帶子。掛褡包的方法,別人教我掛了兩次後我就學會了。但鬆褡包我卻沒能一下子學會。有經驗的人,在需要鬆開褡包的時候,不用從肩上取下來,只需往後退一步,讓繃緊的褡包繩鬆下來,輕輕一抖,掛在纖藤上壓住褡包繩的楠竹片就脫了下來。剛開始時,我必須走過去用手將楠竹片鬆開,才能將褡包取下來。

這個外行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技巧,卻可以在關鍵時刻決定人的生死。拉船過灘的時候,水流急,水又淺,船不能走得太靠近河岸。船在激流中往後退的力量很大,拉船的人需要雙手觸地,手和腳同時用力幾乎是在地上爬行(就是三毛看到的那種情景),才能一寸一寸地掙扎著前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浙水公社趕場的小街。

如果駕長稍有疏忽沒把穩舵,船頭在激流中一偏就橫過去了,這種時候,岸上拉縴的幾個人就算用盡洪荒之力也拗不過湍急的河水,拉不住順流而下的船,用縴夫的行話說就叫作船“打張”了。

遇到“打張”,縴夫必須在短短的十幾秒鐘內迅速做出反應:摘下褡包,鬆開纖藤。農民們告訴我,因為船“打張”時來不及把褡包從肩上取下來,被拖進河裡淹死或從處於峭壁的纖路上被拖下懸崖摔死,都是這條纖路上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慘劇。所以鬆褡包對於縴夫就成了生死攸關的一門技術。

激流險灘上,“打張”的事是經常發生的,駕長一個人在船上,既要把住舵不讓船撞向岸邊或觸礁,又要想法使船穩妥靠岸,待他手忙腳亂終於把船停下來,船最少也已經被衝向下游數裡以外,縴夫們半天甚至一整天的工就都白費了。不過不出人命算是萬幸。在第一天拉船的過程中,我刻苦練習了一整天,終於把鬆褡包的技巧掌握了,後來遇到若干次“打張”,都能及時解脫,有驚無險。

除了學習扣、鬆褡包的一些技巧外,還要學習划槳——農民稱為扳橈和學習撿綰。扳橈不算難,只要做到跟大家動作協調一致就可以了。撿綰卻是一個相當危險的活兒。纖路並非人工修建的道路,不過是縴夫們沿著河道經年累月行走踩出來的,叫“路”其實算不得路,很多地方就是原生態的亂石壩(或亂石坡),拉縴的人走過之後,纖藤有可能被大石頭絆住,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人跟在後邊,把絆在石頭上的纖藤拉起來彈出去,船才能沒有阻礙地接受牽拉的力量,縴夫也不做無用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人和船之間的纖藤究竟有多大的力量,雖然從不曾有人做過任何測試,但纖路上那些巨大的石頭被纖藤勒出的深深槽痕,看起來確實有些觸目驚心,撿綰的危險性可想而知。縴夫用手抓住纖藤往上抬時,動作稍有不慎或稍慢一點,被纖藤壓在了石頭上,手指肯定夾斷。纖藤抬起來後,還必須及時鬆手並伸直腰,動作配合不到位,會被彈起來的纖藤擊傷或是擊倒。我就被這樣擊傷過一次,僅僅是擦了一下就被颳走了一層皮,流了不少血。

拉船還有一個規矩,我是吃了虧才知道的。

拉船和在生產隊出工幹活一樣,並非起床後先吃飯,而是先出工。生產隊是各家各戶的女性做自家的飯,誰家的飯最先做好,就扯開喉嚨喊一嗓子,在外幹活的都以這一嗓子為準,收工回家吃飯。船上負責做飯的是駕長,縴夫們起床後直接上路,待駕長拉長嗓門喊一聲,才停下來上船吃飯。

第一天早上,駕長剛剛扯開喉嚨喊聲還沒落地,所有的人鬆掉褡包就往船上跑,活像一群閻王殿逃出來的餓鬼。我沒搞明白他們為啥那麼猴急,心裡還很有些不屑:跑得再快也還是一鍋酸菜稀飯,又沒有大魚大肉,至於嗎?我以為船上和在生產隊一樣,吃飯是個事實上的休息時間,就慢慢解下褡包,走到河邊洗了洗手,才朝船上走去。等待我的是一個讓我終身難忘的後果。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我慢條斯理地上了船,一看,鍋裡剩下的稀飯已經不夠一碗了。從鍋邊的飯跡來看,煮的是滿滿一鍋,先上船吃飯的人好像根本不知道這是七個人的飯,也根本不知道還有一個人落在後邊,如果我再晚一點上船,他們完全有可能把飯吃得一口不剩。我怒火中燒,但我不好意思吵架,為了一碗飯,難以啟齒,只好忍氣吞聲,把剩下的大半碗飯盛到碗裡。僅剩的大半碗飯我還沒吃到一半,其他人就吃完了,他們放下碗,大聲吆喝走了哦!完全無視我還在吃飯這個事實。

那一刻,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掉入了一群毫無人性的豺狼虎豹窩。恨歸恨,卻也無奈,我只能放下沒有吃完的飯,跟著上了岸,飢腸轆轆的一直拉到吃午飯。途中,農民們才告訴我:這是拉船的規矩,吃飯不等,也不留,動作慢了趕不上的人活該倒黴。

他們為什麼早不告訴我呢?就是為了在我不明規矩的情況下,每人能多吃幾口嗎?簡直狼心狗肺啊!我在心裡痛罵。吃午飯的時候我聰明瞭,駕長剛一開口,我鬆開褡包就跑,要論行動靈活,農民們絕對比不過我。從那天午飯開始,我因不懂規矩而捱餓就成為了永遠的過去。

那些年代,因為貧困,圍繞著吃發生的故事格外多。

有一天下午,我們看見一個人在河邊叫賣牛肉。牛肉看上去黑乎乎的,像是薰過,聞起來還有一股臭味,但非常便宜,只要兩角錢一斤。天上掉餡餅啊!我們一個個打了雞血一般,完全沒想到要問問牛肉的來路,就湊錢買了七斤交給負責煮飯的駕長。吃牛肉成了強勁的動力,我們一個個腳下生風,那天跑的路也比平時多得多。到吃晚飯的時候,七斤牛肉被七個人風捲殘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原以為美美地吃了一餐,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一覺(沒有油葷的日子常常天不亮就餓醒了),沒有想到半夜裡肚子一陣陣絞痛。我翻身起來衝出船棚去,一時間上吐下洩,一塌糊塗。天上下著小雨,等我拉完吐盡,從頭到腳都溼漉漉的了。回到艙裡,只覺得渾身發冷,再也睡不踏實。天亮時分,我和其他人一起起了床,可我的腳下像踩著一堆滑來滑去的皮球,站都站不穩。

農民們見狀,勉強同意我繼續躺在船艙裡。縴夫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沒有“備胎”。我不去,拉船就只剩五個人了,負擔確實加重不少。一個農民日爹操娘罵了整整一個上午,繞來繞去不外乎一個意思:憑什麼我該睡在船上?!憑什麼我該佔他們的便宜?!其他人陰著臉不說話,沒罵我但也沒有一個人對那些辱罵稍加制止,給予我一星半點兒的同情和關懷。

若在平時,我早就衝上去一腳踹他個狗啃地了。記得有一次過灘,所有人都猴子似的趴在地上一步一步往前掙扎,一個農民不知道哪跟神經搭錯了,說,老蔣你沒使勁哈。一股火氣直衝腦門,我猛地一下站起來吼:老子不拉了!我這一鬆,其他人根本控制不了船的退行,所有人都慌了神,趕緊一邊求我一邊痛罵那個胡說八道的,我這才重新趴下去穩住了船。當時,如果我再犟一下,船可能就打張了,可見我在這群業餘縴夫裡,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可是,那天我昏昏沉沉全身綿軟,躺在艙裡無法動彈。不過躺了一個上午,耳朵裡就塞滿了農民的辱罵。他一直罵到中午上船吃飯還不解氣,上了船,一邊吃飯還一邊唾沫飛濺。我再也躺不下去了,勉強撐起來吃了一點飯,腳下踩著雲團頭上冒著虛汗,跟著他們一起上岸背起了纖藤。我雲山霧海地走著,此時,病痛的難受已經退居其次,最為刻骨銘心的感受是,自己不再是一個備受關愛的孩子。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以前在家裡生病,母親給予的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懷,已經被眼前的千山萬水阻斷了。如今,淪落在這一群農民縴夫裡的我和他們一樣,只是一個苦力,既然吃著跟他們一樣的飯,拿著跟他們一樣的工分,就必須和他們一樣幹活兒。生了病,那是你自己的事,沒有人會心疼和愛護你,沒有人管你帶著病是否能勝任這種超強的體力勞動,沒有人願意稍稍給你一點哪怕是最微小的幫助,甚至,沒有人關心你的死活。面對一個重病的苦力同伴,他們還斤斤兩兩地計較著你是不是佔了他們的便宜。

這就是這個邊遠、閉塞、貧困的最底層社會的真實生存狀態,自私自利狹隘無情麻木冷漠的農民啊,我心中充滿無限的悲涼。

還好那時年輕,身體還算強壯,雖然俗話說病去如抽絲,但我的病來得迅猛去得也比較快,在沒有服用任何藥物的情況下,依靠自身的抵抗力,到吃晚飯的時候已經基本恢復正常。不過想起來還是有一點後怕。可以肯定我是吃了病牛肉食物中毒,如果再嚴重一點,在這個荒無人煙的河壩裡得不到任何治療,可能就只剩等死一條路了。

後來我才知道,農民的牛病死了,本來應埋掉,但是買牛肉的農民只想著怎樣減少自己的損失,喪盡天良地把死牛肉薰成臘肉,完全看不出烏紫的顏色,然後拿到河邊,賣給饞嘴的“扯蠻子”,撈取黑心錢。

當縴夫的那兩年,我反覆走過了從南部縣到廣元縣這一段沿嘉陵江的上千裡纖路。一路上多少懸崖峭壁,激流險灘,我已經記不清楚,唯一忘不了的,是那個被農民叫作“玉麻池”的嘉陵江上第一險灘。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我還沒去拉船的時候,就常常聽生產隊的業餘縴夫們擺龍門陣,說上廣元有一處險灘叫“Yu Ma池”。由於蒼溪話發音和我們有區別,所以農民說的時候,我一直聽成“玉麻池”,總想不出來這是什麼意思。縴夫們都說這是嘉陵江上第一險灘,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船在這裡被打翻,有多少人在這裡葬身激流。因此我第一次拉船時,一路上心裡總是惦記著這個“玉麻池”,又怕它,又想快一點見到它。

“玉麻池”終於在到廣元的前一天下午出現了。幾里路以外,我就聽見了天邊遠遠滾動著的悶雷似的水流聲,船到跟前,果然有一股逼人的寒氣。河道在這裡突然拐了一個九十度的急彎,陡峭的石壁在九十度的直角彎道上橫空出世,傾斜度大約在五度左右的河灘上,河水似萬馬奔騰,轟響著向彎道的峭壁猛撲過去,撞在石壁上形成一丈多高的浪頭,那陣勢簡直就是一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赤壁!逼人的寒氣,是飛濺的浪花在石壁上碎成了水霧散發出來的。

上水船到了這裡,只靠自己船上的幾個人根本拉不上去。所以纖路上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船到這裡都停在河邊等後邊的來船,最起碼要三隻船的人合夥,來回三次把船一隻一隻地拉上去。近二十個人的力量加在一起和激流搏鬥,原先船上的普通纖藤經受不住,因此每隻船上還專門備有過“玉麻池”的粗纖藤。即便這樣,如果上灘的時候,駕長技術不過關,船頭沒有“投上水流”(拉船的專用語),那麼,就算再多些人也擋不住船“打張”。此處船“打張”比不得別的地方,湍急的水流可能把船徑直衝向石壁,撞個粉身碎骨。就算駕長把船穩住了,船也會被衝到下游十數裡以外才能停下來。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上水船在這裡是拼命跟河水較量;下水船到這裡卻是過鬼門關。滿載著十多二十噸貨物的船,被激流卷著,泰山壓頂一般衝下來,還必須順著河道適時轉一個九十度的急彎。轉彎不能太早,否則船會被激流衝橫過來緊接著被掀翻,造成船毀貨沉,而人亡不亡?誰心裡也沒底。這個千鈞一髮的時刻,駕長和全船所有業餘“水手”必須空前地團結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把船劃到離石壁一定距離的地方,再快速調轉頭順流而下,才能避免船一頭撞在峭壁上剎那間被肢解成碎片。縴夫們都說,能駕船過“玉麻池”的駕長,就算是合格了。

我們在廣元裝上貨物返程再次經過“玉麻池”,除了駕長在後邊掌舵,前邊還有三個人扳艄,餘下的三個人每人手握一根蒿竿全神貫注,在船與石壁擦身而過的那一瞬間,拼盡全力用蒿竿將船從石壁旁撐開。整個過程最多不過一分鐘。闖過這一關,所有人都像耗幹了油的燈盞,只剩下豆丁一樣的“鬼火”在燈心上有氣無力地跳,大家無聲無息七歪八倒地癱軟在那裡,任由船順水流漂流,良久,才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操起槳來繼續划船。

我第一次去廣元運氣比較好,到“玉麻池”的時候,已經有兩條廣元木船運輸社的船等在那裡了,縴夫們都是經驗豐富的專業水手。兩天前曾經在路上遇到他們,被他們遠遠地甩在了後面。跟他們合夥,由他們的駕長替換我們船上生產隊的業餘駕長,拉過“玉麻池”就比較順利了。過了“玉麻池”再走百米左右,就是嘉陵江的上游白龍江和一條叫做黑龍江的支流匯合處。不知兩條江有沒有什麼美麗的或悽婉的故事傳說,我所見到的兩股河水,一清一濁,涇渭分明,一直到“玉麻池”才被激流險灘攪和在一起成為同一條江,景緻本身也十分壯觀動人。

"

蔣國輝


拉船,對於我這個曾經當過縴夫的知青,對於當年臨近嘉陵江的農村生產隊所有處於青壯年階段必須輪流當縴夫的農民,恐怕都是終生不能忘記的一段經歷——因其苦難深重,因其險象環生,因其被人蔑視。現在有些風景旅遊點把縴夫作為吸引遊客的手段,這說明縴夫的苦難已經成為遠去的歷史,應該說是一件人民的幸事。

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過嘉陵江上的縴夫,一個個弓腰駝背手腳並用在地上爬行,衣衫襤褸面帶菜色。那些充滿苦難的佝僂身軀帶給三毛的感覺,是滿心的酸楚和疼痛。記不得是聽別人講的還是自己從書上看來的,說世界上最苦的力氣活莫過兩樣:一是拉船,一是挖煤。前者是死了沒有埋,後者是埋了沒有死。意思是說拉船和挖煤不僅繁重,而且高度危險。縴夫和礦工被人鄙稱為“扯蠻子”和“煤黑子”,我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代,相繼得到過這兩個稱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沿江的耕地都是我們公社的。

我們下鄉的蒼溪縣浙水公社地處嘉陵江上游沿岸,差不多每個靠江邊的或離江邊不太遠的生產隊,都有一隻木船跑運輸搞副業,為生產隊增加收入。木船是嘉陵江上最常見的那種平底方頭船,載重量從十多噸到二十噸不等——太小了跑起來不合算,太大了又拉不動。那時整個南充地區沒有鐵路,很多大宗的百貨、民用煤、食鹽等都靠水運,從嘉陵江上游的鐵路運輸集散地廣元,用木船運到下游的沿江城市蒼溪、閬中、南部、南充等地,有些貨還運到重慶。由於嘉陵江上游河面窄,彎度大,灘多水急,機動船行駛困難(也可能是沒有足夠的機動船隻),於是,農村的這些十多二十噸的木船就成了水運的主力。

有船的生產隊,運一次貨就能給隊裡帶來一筆收入,所以工分值比沒有船的生產隊相對高些。但也有風險,比如船在行駛途中翻了,那麼這個生產隊就會好幾年、甚至從此翻不了身。這樣的風險率還比較高,因為拉船的人——也就是縴夫——由生產隊的青壯年男勞動力輪流充當,誰也不是專業的水運人員,遇到突發情況,幾乎沒有能夠採取應急措施解決問題的人。可以稱為“專業”人員的只有一個“駕長”——掌舵的人,在緊急情況下他也孤掌難鳴。而且,駕長的技術也參差不齊,他們獲取執照,誰知道是靠的真本事,還是靠的走後門捅關係?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一個大隊的知青,後排右1本文作者。

木船雖然可以給生產隊帶來一些副業收入,但拉船卻基本沒有人自覺自願地去。很多大隊、生產隊幹部還把不去拉船作為一種特權享受,搞一點“腐敗”。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去,這個集體資產就只能閒著,形不成利潤。所以,幾乎所有有船的生產隊都採用了相同的管理模式:第一,編好次序,所有的青壯男性勞力必須輪流上船。這是強制性措施。第二,提高拉船的待遇,除每天記十個工分外,每人每天還由生產隊補助半斤口糧、五角錢。這是激勵性措施。

我們生產隊的船隻有十二噸,屬於小船,一個駕長,六個拉縴的縴夫。從生產隊地界的河邊出發,拉空船到廣元大約要七天。在廣元裝貨運到蒼溪縣城,下水三天,卸完貨再往回拉又得三五天。遇到裝貨卸貨不順利需要等上幾天,一個來回就要二十多天。如果運貨物到蒼溪下游的閬中、南部,需要的時間更多,去一趟南充,一個月也不見得能回來。

我第一次去拉船,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好奇。如果我自己不提出來,生產隊也不會安排我,因為我畢竟是城裡來的知青,不知道能不能吃下來那麼大的苦;而且,萬一拉船出了什麼事故,生產隊也不好交代。當然,我自己提出來要去,隊裡便是求之不得,多一個人加入縴夫的行列,大家都可以輕鬆一點。在我拉過一次以後,生產隊就理所當然地把我排上了隊,第二次輪到我,想不去也不行了。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出門不遠就是嘉陵江。

我們拉船,出發的時間都是在下午4點鐘左右。

來到河邊後,第一件事是豎桅子。桅子是一根兩丈多長,底部直徑約一尺的原木。上水的時候,原木立在船中部稍微靠前的地方,拉船的纖藤就係在上邊,稱作“桅”。下水的時候,這根原木就平放下來,順著船身架在船頭,原木梢上綁一塊木板,稱作“艄”。“艄”在船行下水遇上水流急又轉急彎時,作為協助控制船行方向的副舵。

桅子豎起來後,農民們都不著急,繫上纖藤,又坐在船上抽菸擺龍門陣,一直折騰到天快黑了,才喊一聲“走啊”,開始行動。走也不是認認真真地走,而是不緊不慢地把船拉到一兩裡以外,天黑了船就靠岸,靠岸的地方不過剛剛出我們生產隊的地界。開始我真是搞不明白,既然天馬上就黑了,為什麼不乾脆等到第二天一早動身,偏要拉到這個就在家門口卻又不是家的地方睡覺?

不過我很快就弄清了答案:這是農民們混工分和補助的一點雕蟲小技。當天船隻要出了生產隊的地界,哪怕只有一尺遠,也算走了船,一天的工分、補助口糧和錢全都到手了。回來的時候故伎重施,在離家還有一兩里路的地方,哪怕太陽還在頭頂明晃晃地懸著,船也停下不走了,一直要捱到第二天午後才慢慢往回拉。有等不及的農民,晚上跑回家過一夜,次日早上再返回船上。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當年的公社所在地。

第二天,農民們好像是要把前一天耽誤的時間和路程搶回來似的,天還沒亮,就演繹周扒皮——半夜雞叫,催命:起床!起床!開船了!開船了!夏末時節,我估計最多不過凌晨四點鐘。

第一次拉船,我什麼都得從頭學起。

第一件要學的,是往纖藤上掛褡包。纖藤是用竹篾編的,大約有男人的大拇指粗細。拉船的人各自都有一條“褡包”。“褡包”是拉船的一種專用工具,看過關於縴夫影視資料的都會有點印象,就是縴夫肩上掛的那個寬寬的布帶子。掛褡包的方法,別人教我掛了兩次後我就學會了。但鬆褡包我卻沒能一下子學會。有經驗的人,在需要鬆開褡包的時候,不用從肩上取下來,只需往後退一步,讓繃緊的褡包繩鬆下來,輕輕一抖,掛在纖藤上壓住褡包繩的楠竹片就脫了下來。剛開始時,我必須走過去用手將楠竹片鬆開,才能將褡包取下來。

這個外行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技巧,卻可以在關鍵時刻決定人的生死。拉船過灘的時候,水流急,水又淺,船不能走得太靠近河岸。船在激流中往後退的力量很大,拉船的人需要雙手觸地,手和腳同時用力幾乎是在地上爬行(就是三毛看到的那種情景),才能一寸一寸地掙扎著前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浙水公社趕場的小街。

如果駕長稍有疏忽沒把穩舵,船頭在激流中一偏就橫過去了,這種時候,岸上拉縴的幾個人就算用盡洪荒之力也拗不過湍急的河水,拉不住順流而下的船,用縴夫的行話說就叫作船“打張”了。

遇到“打張”,縴夫必須在短短的十幾秒鐘內迅速做出反應:摘下褡包,鬆開纖藤。農民們告訴我,因為船“打張”時來不及把褡包從肩上取下來,被拖進河裡淹死或從處於峭壁的纖路上被拖下懸崖摔死,都是這條纖路上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慘劇。所以鬆褡包對於縴夫就成了生死攸關的一門技術。

激流險灘上,“打張”的事是經常發生的,駕長一個人在船上,既要把住舵不讓船撞向岸邊或觸礁,又要想法使船穩妥靠岸,待他手忙腳亂終於把船停下來,船最少也已經被衝向下游數裡以外,縴夫們半天甚至一整天的工就都白費了。不過不出人命算是萬幸。在第一天拉船的過程中,我刻苦練習了一整天,終於把鬆褡包的技巧掌握了,後來遇到若干次“打張”,都能及時解脫,有驚無險。

除了學習扣、鬆褡包的一些技巧外,還要學習划槳——農民稱為扳橈和學習撿綰。扳橈不算難,只要做到跟大家動作協調一致就可以了。撿綰卻是一個相當危險的活兒。纖路並非人工修建的道路,不過是縴夫們沿著河道經年累月行走踩出來的,叫“路”其實算不得路,很多地方就是原生態的亂石壩(或亂石坡),拉縴的人走過之後,纖藤有可能被大石頭絆住,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人跟在後邊,把絆在石頭上的纖藤拉起來彈出去,船才能沒有阻礙地接受牽拉的力量,縴夫也不做無用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人和船之間的纖藤究竟有多大的力量,雖然從不曾有人做過任何測試,但纖路上那些巨大的石頭被纖藤勒出的深深槽痕,看起來確實有些觸目驚心,撿綰的危險性可想而知。縴夫用手抓住纖藤往上抬時,動作稍有不慎或稍慢一點,被纖藤壓在了石頭上,手指肯定夾斷。纖藤抬起來後,還必須及時鬆手並伸直腰,動作配合不到位,會被彈起來的纖藤擊傷或是擊倒。我就被這樣擊傷過一次,僅僅是擦了一下就被颳走了一層皮,流了不少血。

拉船還有一個規矩,我是吃了虧才知道的。

拉船和在生產隊出工幹活一樣,並非起床後先吃飯,而是先出工。生產隊是各家各戶的女性做自家的飯,誰家的飯最先做好,就扯開喉嚨喊一嗓子,在外幹活的都以這一嗓子為準,收工回家吃飯。船上負責做飯的是駕長,縴夫們起床後直接上路,待駕長拉長嗓門喊一聲,才停下來上船吃飯。

第一天早上,駕長剛剛扯開喉嚨喊聲還沒落地,所有的人鬆掉褡包就往船上跑,活像一群閻王殿逃出來的餓鬼。我沒搞明白他們為啥那麼猴急,心裡還很有些不屑:跑得再快也還是一鍋酸菜稀飯,又沒有大魚大肉,至於嗎?我以為船上和在生產隊一樣,吃飯是個事實上的休息時間,就慢慢解下褡包,走到河邊洗了洗手,才朝船上走去。等待我的是一個讓我終身難忘的後果。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我慢條斯理地上了船,一看,鍋裡剩下的稀飯已經不夠一碗了。從鍋邊的飯跡來看,煮的是滿滿一鍋,先上船吃飯的人好像根本不知道這是七個人的飯,也根本不知道還有一個人落在後邊,如果我再晚一點上船,他們完全有可能把飯吃得一口不剩。我怒火中燒,但我不好意思吵架,為了一碗飯,難以啟齒,只好忍氣吞聲,把剩下的大半碗飯盛到碗裡。僅剩的大半碗飯我還沒吃到一半,其他人就吃完了,他們放下碗,大聲吆喝走了哦!完全無視我還在吃飯這個事實。

那一刻,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掉入了一群毫無人性的豺狼虎豹窩。恨歸恨,卻也無奈,我只能放下沒有吃完的飯,跟著上了岸,飢腸轆轆的一直拉到吃午飯。途中,農民們才告訴我:這是拉船的規矩,吃飯不等,也不留,動作慢了趕不上的人活該倒黴。

他們為什麼早不告訴我呢?就是為了在我不明規矩的情況下,每人能多吃幾口嗎?簡直狼心狗肺啊!我在心裡痛罵。吃午飯的時候我聰明瞭,駕長剛一開口,我鬆開褡包就跑,要論行動靈活,農民們絕對比不過我。從那天午飯開始,我因不懂規矩而捱餓就成為了永遠的過去。

那些年代,因為貧困,圍繞著吃發生的故事格外多。

有一天下午,我們看見一個人在河邊叫賣牛肉。牛肉看上去黑乎乎的,像是薰過,聞起來還有一股臭味,但非常便宜,只要兩角錢一斤。天上掉餡餅啊!我們一個個打了雞血一般,完全沒想到要問問牛肉的來路,就湊錢買了七斤交給負責煮飯的駕長。吃牛肉成了強勁的動力,我們一個個腳下生風,那天跑的路也比平時多得多。到吃晚飯的時候,七斤牛肉被七個人風捲殘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原以為美美地吃了一餐,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一覺(沒有油葷的日子常常天不亮就餓醒了),沒有想到半夜裡肚子一陣陣絞痛。我翻身起來衝出船棚去,一時間上吐下洩,一塌糊塗。天上下著小雨,等我拉完吐盡,從頭到腳都溼漉漉的了。回到艙裡,只覺得渾身發冷,再也睡不踏實。天亮時分,我和其他人一起起了床,可我的腳下像踩著一堆滑來滑去的皮球,站都站不穩。

農民們見狀,勉強同意我繼續躺在船艙裡。縴夫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沒有“備胎”。我不去,拉船就只剩五個人了,負擔確實加重不少。一個農民日爹操娘罵了整整一個上午,繞來繞去不外乎一個意思:憑什麼我該睡在船上?!憑什麼我該佔他們的便宜?!其他人陰著臉不說話,沒罵我但也沒有一個人對那些辱罵稍加制止,給予我一星半點兒的同情和關懷。

若在平時,我早就衝上去一腳踹他個狗啃地了。記得有一次過灘,所有人都猴子似的趴在地上一步一步往前掙扎,一個農民不知道哪跟神經搭錯了,說,老蔣你沒使勁哈。一股火氣直衝腦門,我猛地一下站起來吼:老子不拉了!我這一鬆,其他人根本控制不了船的退行,所有人都慌了神,趕緊一邊求我一邊痛罵那個胡說八道的,我這才重新趴下去穩住了船。當時,如果我再犟一下,船可能就打張了,可見我在這群業餘縴夫裡,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可是,那天我昏昏沉沉全身綿軟,躺在艙裡無法動彈。不過躺了一個上午,耳朵裡就塞滿了農民的辱罵。他一直罵到中午上船吃飯還不解氣,上了船,一邊吃飯還一邊唾沫飛濺。我再也躺不下去了,勉強撐起來吃了一點飯,腳下踩著雲團頭上冒著虛汗,跟著他們一起上岸背起了纖藤。我雲山霧海地走著,此時,病痛的難受已經退居其次,最為刻骨銘心的感受是,自己不再是一個備受關愛的孩子。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以前在家裡生病,母親給予的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懷,已經被眼前的千山萬水阻斷了。如今,淪落在這一群農民縴夫裡的我和他們一樣,只是一個苦力,既然吃著跟他們一樣的飯,拿著跟他們一樣的工分,就必須和他們一樣幹活兒。生了病,那是你自己的事,沒有人會心疼和愛護你,沒有人管你帶著病是否能勝任這種超強的體力勞動,沒有人願意稍稍給你一點哪怕是最微小的幫助,甚至,沒有人關心你的死活。面對一個重病的苦力同伴,他們還斤斤兩兩地計較著你是不是佔了他們的便宜。

這就是這個邊遠、閉塞、貧困的最底層社會的真實生存狀態,自私自利狹隘無情麻木冷漠的農民啊,我心中充滿無限的悲涼。

還好那時年輕,身體還算強壯,雖然俗話說病去如抽絲,但我的病來得迅猛去得也比較快,在沒有服用任何藥物的情況下,依靠自身的抵抗力,到吃晚飯的時候已經基本恢復正常。不過想起來還是有一點後怕。可以肯定我是吃了病牛肉食物中毒,如果再嚴重一點,在這個荒無人煙的河壩裡得不到任何治療,可能就只剩等死一條路了。

後來我才知道,農民的牛病死了,本來應埋掉,但是買牛肉的農民只想著怎樣減少自己的損失,喪盡天良地把死牛肉薰成臘肉,完全看不出烏紫的顏色,然後拿到河邊,賣給饞嘴的“扯蠻子”,撈取黑心錢。

當縴夫的那兩年,我反覆走過了從南部縣到廣元縣這一段沿嘉陵江的上千裡纖路。一路上多少懸崖峭壁,激流險灘,我已經記不清楚,唯一忘不了的,是那個被農民叫作“玉麻池”的嘉陵江上第一險灘。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我還沒去拉船的時候,就常常聽生產隊的業餘縴夫們擺龍門陣,說上廣元有一處險灘叫“Yu Ma池”。由於蒼溪話發音和我們有區別,所以農民說的時候,我一直聽成“玉麻池”,總想不出來這是什麼意思。縴夫們都說這是嘉陵江上第一險灘,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船在這裡被打翻,有多少人在這裡葬身激流。因此我第一次拉船時,一路上心裡總是惦記著這個“玉麻池”,又怕它,又想快一點見到它。

“玉麻池”終於在到廣元的前一天下午出現了。幾里路以外,我就聽見了天邊遠遠滾動著的悶雷似的水流聲,船到跟前,果然有一股逼人的寒氣。河道在這裡突然拐了一個九十度的急彎,陡峭的石壁在九十度的直角彎道上橫空出世,傾斜度大約在五度左右的河灘上,河水似萬馬奔騰,轟響著向彎道的峭壁猛撲過去,撞在石壁上形成一丈多高的浪頭,那陣勢簡直就是一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赤壁!逼人的寒氣,是飛濺的浪花在石壁上碎成了水霧散發出來的。

上水船到了這裡,只靠自己船上的幾個人根本拉不上去。所以纖路上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船到這裡都停在河邊等後邊的來船,最起碼要三隻船的人合夥,來回三次把船一隻一隻地拉上去。近二十個人的力量加在一起和激流搏鬥,原先船上的普通纖藤經受不住,因此每隻船上還專門備有過“玉麻池”的粗纖藤。即便這樣,如果上灘的時候,駕長技術不過關,船頭沒有“投上水流”(拉船的專用語),那麼,就算再多些人也擋不住船“打張”。此處船“打張”比不得別的地方,湍急的水流可能把船徑直衝向石壁,撞個粉身碎骨。就算駕長把船穩住了,船也會被衝到下游十數裡以外才能停下來。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上水船在這裡是拼命跟河水較量;下水船到這裡卻是過鬼門關。滿載著十多二十噸貨物的船,被激流卷著,泰山壓頂一般衝下來,還必須順著河道適時轉一個九十度的急彎。轉彎不能太早,否則船會被激流衝橫過來緊接著被掀翻,造成船毀貨沉,而人亡不亡?誰心裡也沒底。這個千鈞一髮的時刻,駕長和全船所有業餘“水手”必須空前地團結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把船劃到離石壁一定距離的地方,再快速調轉頭順流而下,才能避免船一頭撞在峭壁上剎那間被肢解成碎片。縴夫們都說,能駕船過“玉麻池”的駕長,就算是合格了。

我們在廣元裝上貨物返程再次經過“玉麻池”,除了駕長在後邊掌舵,前邊還有三個人扳艄,餘下的三個人每人手握一根蒿竿全神貫注,在船與石壁擦身而過的那一瞬間,拼盡全力用蒿竿將船從石壁旁撐開。整個過程最多不過一分鐘。闖過這一關,所有人都像耗幹了油的燈盞,只剩下豆丁一樣的“鬼火”在燈心上有氣無力地跳,大家無聲無息七歪八倒地癱軟在那裡,任由船順水流漂流,良久,才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操起槳來繼續划船。

我第一次去廣元運氣比較好,到“玉麻池”的時候,已經有兩條廣元木船運輸社的船等在那裡了,縴夫們都是經驗豐富的專業水手。兩天前曾經在路上遇到他們,被他們遠遠地甩在了後面。跟他們合夥,由他們的駕長替換我們船上生產隊的業餘駕長,拉過“玉麻池”就比較順利了。過了“玉麻池”再走百米左右,就是嘉陵江的上游白龍江和一條叫做黑龍江的支流匯合處。不知兩條江有沒有什麼美麗的或悽婉的故事傳說,我所見到的兩股河水,一清一濁,涇渭分明,一直到“玉麻池”才被激流險灘攪和在一起成為同一條江,景緻本身也十分壯觀動人。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過了“玉麻池”,天色尚早,按常規本來還應該再拉一程,但我們早早地紮下了。大概闖過了這樣的險灘,人人都鬆了一口氣,也洩了勁,何況到廣元只剩下半天的路程,就不再著急忙慌地趕路了。

船停下來後,從平坦的河壩望出去,我看見大約一兩裡外突兀著一堆建築物。問農民,說是昭化。此刻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位於漢代歷史名城近旁的險灘,不是什麼“玉麻池”,而是“御馬池”。不知道險灘和蜀中漢昭烈帝劉備的馬有什麼關係(或許咆哮奔騰的江水像一群馳騁的駿馬),但“御馬池”這個名字我敢確定。

昭化古城建於明代,有幾百年歷史了,我是一定要去看的。

吃過晚飯,已近黃昏,我離開船獨自一人前往昭化。走到近處,發現這座古城保存得非常完好。在七十年代的初期,國家或任何單位、個人都不會亦不可能出資修復一座古城,所以,可以肯定我見到的就是昭化城的真實歷史面貌。古城四面的城牆幾乎沒有損壞,有好幾丈高,四個城門也保留了下來,不過只有門洞,沒有門。

走過長長的城門洞,進到城裡,映入眼簾的景象跟舊小說上描述的一樣,一條較寬的石板路從一個城門通到另一個城門。其他我還看見了什麼,現在都記不清了,想必是沒有什麼特別醒目的東西。印象中城裡完全沒現代化的建築,街道兩邊的小鋪子和住家戶,都顯得灰撲撲的,似乎傳承了幾百年沒有遭遇過任何歷史進步的干擾或侵襲。

"

蔣國輝


拉船,對於我這個曾經當過縴夫的知青,對於當年臨近嘉陵江的農村生產隊所有處於青壯年階段必須輪流當縴夫的農民,恐怕都是終生不能忘記的一段經歷——因其苦難深重,因其險象環生,因其被人蔑視。現在有些風景旅遊點把縴夫作為吸引遊客的手段,這說明縴夫的苦難已經成為遠去的歷史,應該說是一件人民的幸事。

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過嘉陵江上的縴夫,一個個弓腰駝背手腳並用在地上爬行,衣衫襤褸面帶菜色。那些充滿苦難的佝僂身軀帶給三毛的感覺,是滿心的酸楚和疼痛。記不得是聽別人講的還是自己從書上看來的,說世界上最苦的力氣活莫過兩樣:一是拉船,一是挖煤。前者是死了沒有埋,後者是埋了沒有死。意思是說拉船和挖煤不僅繁重,而且高度危險。縴夫和礦工被人鄙稱為“扯蠻子”和“煤黑子”,我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代,相繼得到過這兩個稱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沿江的耕地都是我們公社的。

我們下鄉的蒼溪縣浙水公社地處嘉陵江上游沿岸,差不多每個靠江邊的或離江邊不太遠的生產隊,都有一隻木船跑運輸搞副業,為生產隊增加收入。木船是嘉陵江上最常見的那種平底方頭船,載重量從十多噸到二十噸不等——太小了跑起來不合算,太大了又拉不動。那時整個南充地區沒有鐵路,很多大宗的百貨、民用煤、食鹽等都靠水運,從嘉陵江上游的鐵路運輸集散地廣元,用木船運到下游的沿江城市蒼溪、閬中、南部、南充等地,有些貨還運到重慶。由於嘉陵江上游河面窄,彎度大,灘多水急,機動船行駛困難(也可能是沒有足夠的機動船隻),於是,農村的這些十多二十噸的木船就成了水運的主力。

有船的生產隊,運一次貨就能給隊裡帶來一筆收入,所以工分值比沒有船的生產隊相對高些。但也有風險,比如船在行駛途中翻了,那麼這個生產隊就會好幾年、甚至從此翻不了身。這樣的風險率還比較高,因為拉船的人——也就是縴夫——由生產隊的青壯年男勞動力輪流充當,誰也不是專業的水運人員,遇到突發情況,幾乎沒有能夠採取應急措施解決問題的人。可以稱為“專業”人員的只有一個“駕長”——掌舵的人,在緊急情況下他也孤掌難鳴。而且,駕長的技術也參差不齊,他們獲取執照,誰知道是靠的真本事,還是靠的走後門捅關係?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一個大隊的知青,後排右1本文作者。

木船雖然可以給生產隊帶來一些副業收入,但拉船卻基本沒有人自覺自願地去。很多大隊、生產隊幹部還把不去拉船作為一種特權享受,搞一點“腐敗”。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去,這個集體資產就只能閒著,形不成利潤。所以,幾乎所有有船的生產隊都採用了相同的管理模式:第一,編好次序,所有的青壯男性勞力必須輪流上船。這是強制性措施。第二,提高拉船的待遇,除每天記十個工分外,每人每天還由生產隊補助半斤口糧、五角錢。這是激勵性措施。

我們生產隊的船隻有十二噸,屬於小船,一個駕長,六個拉縴的縴夫。從生產隊地界的河邊出發,拉空船到廣元大約要七天。在廣元裝貨運到蒼溪縣城,下水三天,卸完貨再往回拉又得三五天。遇到裝貨卸貨不順利需要等上幾天,一個來回就要二十多天。如果運貨物到蒼溪下游的閬中、南部,需要的時間更多,去一趟南充,一個月也不見得能回來。

我第一次去拉船,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好奇。如果我自己不提出來,生產隊也不會安排我,因為我畢竟是城裡來的知青,不知道能不能吃下來那麼大的苦;而且,萬一拉船出了什麼事故,生產隊也不好交代。當然,我自己提出來要去,隊裡便是求之不得,多一個人加入縴夫的行列,大家都可以輕鬆一點。在我拉過一次以後,生產隊就理所當然地把我排上了隊,第二次輪到我,想不去也不行了。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出門不遠就是嘉陵江。

我們拉船,出發的時間都是在下午4點鐘左右。

來到河邊後,第一件事是豎桅子。桅子是一根兩丈多長,底部直徑約一尺的原木。上水的時候,原木立在船中部稍微靠前的地方,拉船的纖藤就係在上邊,稱作“桅”。下水的時候,這根原木就平放下來,順著船身架在船頭,原木梢上綁一塊木板,稱作“艄”。“艄”在船行下水遇上水流急又轉急彎時,作為協助控制船行方向的副舵。

桅子豎起來後,農民們都不著急,繫上纖藤,又坐在船上抽菸擺龍門陣,一直折騰到天快黑了,才喊一聲“走啊”,開始行動。走也不是認認真真地走,而是不緊不慢地把船拉到一兩裡以外,天黑了船就靠岸,靠岸的地方不過剛剛出我們生產隊的地界。開始我真是搞不明白,既然天馬上就黑了,為什麼不乾脆等到第二天一早動身,偏要拉到這個就在家門口卻又不是家的地方睡覺?

不過我很快就弄清了答案:這是農民們混工分和補助的一點雕蟲小技。當天船隻要出了生產隊的地界,哪怕只有一尺遠,也算走了船,一天的工分、補助口糧和錢全都到手了。回來的時候故伎重施,在離家還有一兩里路的地方,哪怕太陽還在頭頂明晃晃地懸著,船也停下不走了,一直要捱到第二天午後才慢慢往回拉。有等不及的農民,晚上跑回家過一夜,次日早上再返回船上。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當年的公社所在地。

第二天,農民們好像是要把前一天耽誤的時間和路程搶回來似的,天還沒亮,就演繹周扒皮——半夜雞叫,催命:起床!起床!開船了!開船了!夏末時節,我估計最多不過凌晨四點鐘。

第一次拉船,我什麼都得從頭學起。

第一件要學的,是往纖藤上掛褡包。纖藤是用竹篾編的,大約有男人的大拇指粗細。拉船的人各自都有一條“褡包”。“褡包”是拉船的一種專用工具,看過關於縴夫影視資料的都會有點印象,就是縴夫肩上掛的那個寬寬的布帶子。掛褡包的方法,別人教我掛了兩次後我就學會了。但鬆褡包我卻沒能一下子學會。有經驗的人,在需要鬆開褡包的時候,不用從肩上取下來,只需往後退一步,讓繃緊的褡包繩鬆下來,輕輕一抖,掛在纖藤上壓住褡包繩的楠竹片就脫了下來。剛開始時,我必須走過去用手將楠竹片鬆開,才能將褡包取下來。

這個外行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技巧,卻可以在關鍵時刻決定人的生死。拉船過灘的時候,水流急,水又淺,船不能走得太靠近河岸。船在激流中往後退的力量很大,拉船的人需要雙手觸地,手和腳同時用力幾乎是在地上爬行(就是三毛看到的那種情景),才能一寸一寸地掙扎著前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浙水公社趕場的小街。

如果駕長稍有疏忽沒把穩舵,船頭在激流中一偏就橫過去了,這種時候,岸上拉縴的幾個人就算用盡洪荒之力也拗不過湍急的河水,拉不住順流而下的船,用縴夫的行話說就叫作船“打張”了。

遇到“打張”,縴夫必須在短短的十幾秒鐘內迅速做出反應:摘下褡包,鬆開纖藤。農民們告訴我,因為船“打張”時來不及把褡包從肩上取下來,被拖進河裡淹死或從處於峭壁的纖路上被拖下懸崖摔死,都是這條纖路上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慘劇。所以鬆褡包對於縴夫就成了生死攸關的一門技術。

激流險灘上,“打張”的事是經常發生的,駕長一個人在船上,既要把住舵不讓船撞向岸邊或觸礁,又要想法使船穩妥靠岸,待他手忙腳亂終於把船停下來,船最少也已經被衝向下游數裡以外,縴夫們半天甚至一整天的工就都白費了。不過不出人命算是萬幸。在第一天拉船的過程中,我刻苦練習了一整天,終於把鬆褡包的技巧掌握了,後來遇到若干次“打張”,都能及時解脫,有驚無險。

除了學習扣、鬆褡包的一些技巧外,還要學習划槳——農民稱為扳橈和學習撿綰。扳橈不算難,只要做到跟大家動作協調一致就可以了。撿綰卻是一個相當危險的活兒。纖路並非人工修建的道路,不過是縴夫們沿著河道經年累月行走踩出來的,叫“路”其實算不得路,很多地方就是原生態的亂石壩(或亂石坡),拉縴的人走過之後,纖藤有可能被大石頭絆住,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人跟在後邊,把絆在石頭上的纖藤拉起來彈出去,船才能沒有阻礙地接受牽拉的力量,縴夫也不做無用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人和船之間的纖藤究竟有多大的力量,雖然從不曾有人做過任何測試,但纖路上那些巨大的石頭被纖藤勒出的深深槽痕,看起來確實有些觸目驚心,撿綰的危險性可想而知。縴夫用手抓住纖藤往上抬時,動作稍有不慎或稍慢一點,被纖藤壓在了石頭上,手指肯定夾斷。纖藤抬起來後,還必須及時鬆手並伸直腰,動作配合不到位,會被彈起來的纖藤擊傷或是擊倒。我就被這樣擊傷過一次,僅僅是擦了一下就被颳走了一層皮,流了不少血。

拉船還有一個規矩,我是吃了虧才知道的。

拉船和在生產隊出工幹活一樣,並非起床後先吃飯,而是先出工。生產隊是各家各戶的女性做自家的飯,誰家的飯最先做好,就扯開喉嚨喊一嗓子,在外幹活的都以這一嗓子為準,收工回家吃飯。船上負責做飯的是駕長,縴夫們起床後直接上路,待駕長拉長嗓門喊一聲,才停下來上船吃飯。

第一天早上,駕長剛剛扯開喉嚨喊聲還沒落地,所有的人鬆掉褡包就往船上跑,活像一群閻王殿逃出來的餓鬼。我沒搞明白他們為啥那麼猴急,心裡還很有些不屑:跑得再快也還是一鍋酸菜稀飯,又沒有大魚大肉,至於嗎?我以為船上和在生產隊一樣,吃飯是個事實上的休息時間,就慢慢解下褡包,走到河邊洗了洗手,才朝船上走去。等待我的是一個讓我終身難忘的後果。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我慢條斯理地上了船,一看,鍋裡剩下的稀飯已經不夠一碗了。從鍋邊的飯跡來看,煮的是滿滿一鍋,先上船吃飯的人好像根本不知道這是七個人的飯,也根本不知道還有一個人落在後邊,如果我再晚一點上船,他們完全有可能把飯吃得一口不剩。我怒火中燒,但我不好意思吵架,為了一碗飯,難以啟齒,只好忍氣吞聲,把剩下的大半碗飯盛到碗裡。僅剩的大半碗飯我還沒吃到一半,其他人就吃完了,他們放下碗,大聲吆喝走了哦!完全無視我還在吃飯這個事實。

那一刻,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掉入了一群毫無人性的豺狼虎豹窩。恨歸恨,卻也無奈,我只能放下沒有吃完的飯,跟著上了岸,飢腸轆轆的一直拉到吃午飯。途中,農民們才告訴我:這是拉船的規矩,吃飯不等,也不留,動作慢了趕不上的人活該倒黴。

他們為什麼早不告訴我呢?就是為了在我不明規矩的情況下,每人能多吃幾口嗎?簡直狼心狗肺啊!我在心裡痛罵。吃午飯的時候我聰明瞭,駕長剛一開口,我鬆開褡包就跑,要論行動靈活,農民們絕對比不過我。從那天午飯開始,我因不懂規矩而捱餓就成為了永遠的過去。

那些年代,因為貧困,圍繞著吃發生的故事格外多。

有一天下午,我們看見一個人在河邊叫賣牛肉。牛肉看上去黑乎乎的,像是薰過,聞起來還有一股臭味,但非常便宜,只要兩角錢一斤。天上掉餡餅啊!我們一個個打了雞血一般,完全沒想到要問問牛肉的來路,就湊錢買了七斤交給負責煮飯的駕長。吃牛肉成了強勁的動力,我們一個個腳下生風,那天跑的路也比平時多得多。到吃晚飯的時候,七斤牛肉被七個人風捲殘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原以為美美地吃了一餐,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一覺(沒有油葷的日子常常天不亮就餓醒了),沒有想到半夜裡肚子一陣陣絞痛。我翻身起來衝出船棚去,一時間上吐下洩,一塌糊塗。天上下著小雨,等我拉完吐盡,從頭到腳都溼漉漉的了。回到艙裡,只覺得渾身發冷,再也睡不踏實。天亮時分,我和其他人一起起了床,可我的腳下像踩著一堆滑來滑去的皮球,站都站不穩。

農民們見狀,勉強同意我繼續躺在船艙裡。縴夫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沒有“備胎”。我不去,拉船就只剩五個人了,負擔確實加重不少。一個農民日爹操娘罵了整整一個上午,繞來繞去不外乎一個意思:憑什麼我該睡在船上?!憑什麼我該佔他們的便宜?!其他人陰著臉不說話,沒罵我但也沒有一個人對那些辱罵稍加制止,給予我一星半點兒的同情和關懷。

若在平時,我早就衝上去一腳踹他個狗啃地了。記得有一次過灘,所有人都猴子似的趴在地上一步一步往前掙扎,一個農民不知道哪跟神經搭錯了,說,老蔣你沒使勁哈。一股火氣直衝腦門,我猛地一下站起來吼:老子不拉了!我這一鬆,其他人根本控制不了船的退行,所有人都慌了神,趕緊一邊求我一邊痛罵那個胡說八道的,我這才重新趴下去穩住了船。當時,如果我再犟一下,船可能就打張了,可見我在這群業餘縴夫裡,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可是,那天我昏昏沉沉全身綿軟,躺在艙裡無法動彈。不過躺了一個上午,耳朵裡就塞滿了農民的辱罵。他一直罵到中午上船吃飯還不解氣,上了船,一邊吃飯還一邊唾沫飛濺。我再也躺不下去了,勉強撐起來吃了一點飯,腳下踩著雲團頭上冒著虛汗,跟著他們一起上岸背起了纖藤。我雲山霧海地走著,此時,病痛的難受已經退居其次,最為刻骨銘心的感受是,自己不再是一個備受關愛的孩子。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以前在家裡生病,母親給予的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懷,已經被眼前的千山萬水阻斷了。如今,淪落在這一群農民縴夫裡的我和他們一樣,只是一個苦力,既然吃著跟他們一樣的飯,拿著跟他們一樣的工分,就必須和他們一樣幹活兒。生了病,那是你自己的事,沒有人會心疼和愛護你,沒有人管你帶著病是否能勝任這種超強的體力勞動,沒有人願意稍稍給你一點哪怕是最微小的幫助,甚至,沒有人關心你的死活。面對一個重病的苦力同伴,他們還斤斤兩兩地計較著你是不是佔了他們的便宜。

這就是這個邊遠、閉塞、貧困的最底層社會的真實生存狀態,自私自利狹隘無情麻木冷漠的農民啊,我心中充滿無限的悲涼。

還好那時年輕,身體還算強壯,雖然俗話說病去如抽絲,但我的病來得迅猛去得也比較快,在沒有服用任何藥物的情況下,依靠自身的抵抗力,到吃晚飯的時候已經基本恢復正常。不過想起來還是有一點後怕。可以肯定我是吃了病牛肉食物中毒,如果再嚴重一點,在這個荒無人煙的河壩裡得不到任何治療,可能就只剩等死一條路了。

後來我才知道,農民的牛病死了,本來應埋掉,但是買牛肉的農民只想著怎樣減少自己的損失,喪盡天良地把死牛肉薰成臘肉,完全看不出烏紫的顏色,然後拿到河邊,賣給饞嘴的“扯蠻子”,撈取黑心錢。

當縴夫的那兩年,我反覆走過了從南部縣到廣元縣這一段沿嘉陵江的上千裡纖路。一路上多少懸崖峭壁,激流險灘,我已經記不清楚,唯一忘不了的,是那個被農民叫作“玉麻池”的嘉陵江上第一險灘。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我還沒去拉船的時候,就常常聽生產隊的業餘縴夫們擺龍門陣,說上廣元有一處險灘叫“Yu Ma池”。由於蒼溪話發音和我們有區別,所以農民說的時候,我一直聽成“玉麻池”,總想不出來這是什麼意思。縴夫們都說這是嘉陵江上第一險灘,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船在這裡被打翻,有多少人在這裡葬身激流。因此我第一次拉船時,一路上心裡總是惦記著這個“玉麻池”,又怕它,又想快一點見到它。

“玉麻池”終於在到廣元的前一天下午出現了。幾里路以外,我就聽見了天邊遠遠滾動著的悶雷似的水流聲,船到跟前,果然有一股逼人的寒氣。河道在這裡突然拐了一個九十度的急彎,陡峭的石壁在九十度的直角彎道上橫空出世,傾斜度大約在五度左右的河灘上,河水似萬馬奔騰,轟響著向彎道的峭壁猛撲過去,撞在石壁上形成一丈多高的浪頭,那陣勢簡直就是一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赤壁!逼人的寒氣,是飛濺的浪花在石壁上碎成了水霧散發出來的。

上水船到了這裡,只靠自己船上的幾個人根本拉不上去。所以纖路上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船到這裡都停在河邊等後邊的來船,最起碼要三隻船的人合夥,來回三次把船一隻一隻地拉上去。近二十個人的力量加在一起和激流搏鬥,原先船上的普通纖藤經受不住,因此每隻船上還專門備有過“玉麻池”的粗纖藤。即便這樣,如果上灘的時候,駕長技術不過關,船頭沒有“投上水流”(拉船的專用語),那麼,就算再多些人也擋不住船“打張”。此處船“打張”比不得別的地方,湍急的水流可能把船徑直衝向石壁,撞個粉身碎骨。就算駕長把船穩住了,船也會被衝到下游十數裡以外才能停下來。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上水船在這裡是拼命跟河水較量;下水船到這裡卻是過鬼門關。滿載著十多二十噸貨物的船,被激流卷著,泰山壓頂一般衝下來,還必須順著河道適時轉一個九十度的急彎。轉彎不能太早,否則船會被激流衝橫過來緊接著被掀翻,造成船毀貨沉,而人亡不亡?誰心裡也沒底。這個千鈞一髮的時刻,駕長和全船所有業餘“水手”必須空前地團結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把船劃到離石壁一定距離的地方,再快速調轉頭順流而下,才能避免船一頭撞在峭壁上剎那間被肢解成碎片。縴夫們都說,能駕船過“玉麻池”的駕長,就算是合格了。

我們在廣元裝上貨物返程再次經過“玉麻池”,除了駕長在後邊掌舵,前邊還有三個人扳艄,餘下的三個人每人手握一根蒿竿全神貫注,在船與石壁擦身而過的那一瞬間,拼盡全力用蒿竿將船從石壁旁撐開。整個過程最多不過一分鐘。闖過這一關,所有人都像耗幹了油的燈盞,只剩下豆丁一樣的“鬼火”在燈心上有氣無力地跳,大家無聲無息七歪八倒地癱軟在那裡,任由船順水流漂流,良久,才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操起槳來繼續划船。

我第一次去廣元運氣比較好,到“玉麻池”的時候,已經有兩條廣元木船運輸社的船等在那裡了,縴夫們都是經驗豐富的專業水手。兩天前曾經在路上遇到他們,被他們遠遠地甩在了後面。跟他們合夥,由他們的駕長替換我們船上生產隊的業餘駕長,拉過“玉麻池”就比較順利了。過了“玉麻池”再走百米左右,就是嘉陵江的上游白龍江和一條叫做黑龍江的支流匯合處。不知兩條江有沒有什麼美麗的或悽婉的故事傳說,我所見到的兩股河水,一清一濁,涇渭分明,一直到“玉麻池”才被激流險灘攪和在一起成為同一條江,景緻本身也十分壯觀動人。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過了“玉麻池”,天色尚早,按常規本來還應該再拉一程,但我們早早地紮下了。大概闖過了這樣的險灘,人人都鬆了一口氣,也洩了勁,何況到廣元只剩下半天的路程,就不再著急忙慌地趕路了。

船停下來後,從平坦的河壩望出去,我看見大約一兩裡外突兀著一堆建築物。問農民,說是昭化。此刻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位於漢代歷史名城近旁的險灘,不是什麼“玉麻池”,而是“御馬池”。不知道險灘和蜀中漢昭烈帝劉備的馬有什麼關係(或許咆哮奔騰的江水像一群馳騁的駿馬),但“御馬池”這個名字我敢確定。

昭化古城建於明代,有幾百年歷史了,我是一定要去看的。

吃過晚飯,已近黃昏,我離開船獨自一人前往昭化。走到近處,發現這座古城保存得非常完好。在七十年代的初期,國家或任何單位、個人都不會亦不可能出資修復一座古城,所以,可以肯定我見到的就是昭化城的真實歷史面貌。古城四面的城牆幾乎沒有損壞,有好幾丈高,四個城門也保留了下來,不過只有門洞,沒有門。

走過長長的城門洞,進到城裡,映入眼簾的景象跟舊小說上描述的一樣,一條較寬的石板路從一個城門通到另一個城門。其他我還看見了什麼,現在都記不清了,想必是沒有什麼特別醒目的東西。印象中城裡完全沒現代化的建築,街道兩邊的小鋪子和住家戶,都顯得灰撲撲的,似乎傳承了幾百年沒有遭遇過任何歷史進步的干擾或侵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街道安寧靜謐,沒有現代交通工具喧鬧地來來往往,偶爾看見一兩個跟街邊建築一樣灰撲撲的人慢慢悠悠地在街上游弋,讓我有點恍惚,彷彿他們是穿越了幾百年的時空走到了我的眼前。

歷史在這裡凝固著。城中的氛圍雖然與我想象中那種百年古城的神祕和肅穆還有一些差距,但是出城離去以後,回頭遠觀沐浴在暮色中的幽暗城廓,仍恍然有了“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心情。

記得在文化革命中串聯和躲避武鬥去三門峽的時候,我曾往返幾次經過昭化,火車上看見的昭化和我眼前的昭化完全不一樣,想來這個昭化才是真正歷史傳承下來的昭化,火車上看見的,應該是後來建的以昭化為名的新城市。聽說這座昭化古城,今天成為了四川省廣元市的一處招攬遊客的旅遊景點,不知是否因此被“現代文明”侵蝕了?無論怎樣,我想恐怕都不可能再是七十年代初期我看見的那個昭化了。

在廣元裝貨後船行下水,縴夫沒有上水那麼累,危險卻是成倍增加了。每次過灘,人人都捏著一把汗,雖然這些灘的險峻程度沒有一個可以和御馬池匹敵,但稍有不慎,船依然可能擱淺或撞向岸邊的石頭。

船若是擱淺了,人就得下水去“背船”——把船往水深的地方扛。滿載的船有十多二十噸重,六七個人絕對扛不動,只能先把船上的貨卸下來,由人淌著漫過膝蓋的水把貨物背到岸上,卸到船能夠扛得動了,再把船扛到深水處。其後,又將所有卸下的貨物一件件揹回船上,此次,要淌的水就有齊胸深了。

"

蔣國輝


拉船,對於我這個曾經當過縴夫的知青,對於當年臨近嘉陵江的農村生產隊所有處於青壯年階段必須輪流當縴夫的農民,恐怕都是終生不能忘記的一段經歷——因其苦難深重,因其險象環生,因其被人蔑視。現在有些風景旅遊點把縴夫作為吸引遊客的手段,這說明縴夫的苦難已經成為遠去的歷史,應該說是一件人民的幸事。

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過嘉陵江上的縴夫,一個個弓腰駝背手腳並用在地上爬行,衣衫襤褸面帶菜色。那些充滿苦難的佝僂身軀帶給三毛的感覺,是滿心的酸楚和疼痛。記不得是聽別人講的還是自己從書上看來的,說世界上最苦的力氣活莫過兩樣:一是拉船,一是挖煤。前者是死了沒有埋,後者是埋了沒有死。意思是說拉船和挖煤不僅繁重,而且高度危險。縴夫和礦工被人鄙稱為“扯蠻子”和“煤黑子”,我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代,相繼得到過這兩個稱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沿江的耕地都是我們公社的。

我們下鄉的蒼溪縣浙水公社地處嘉陵江上游沿岸,差不多每個靠江邊的或離江邊不太遠的生產隊,都有一隻木船跑運輸搞副業,為生產隊增加收入。木船是嘉陵江上最常見的那種平底方頭船,載重量從十多噸到二十噸不等——太小了跑起來不合算,太大了又拉不動。那時整個南充地區沒有鐵路,很多大宗的百貨、民用煤、食鹽等都靠水運,從嘉陵江上游的鐵路運輸集散地廣元,用木船運到下游的沿江城市蒼溪、閬中、南部、南充等地,有些貨還運到重慶。由於嘉陵江上游河面窄,彎度大,灘多水急,機動船行駛困難(也可能是沒有足夠的機動船隻),於是,農村的這些十多二十噸的木船就成了水運的主力。

有船的生產隊,運一次貨就能給隊裡帶來一筆收入,所以工分值比沒有船的生產隊相對高些。但也有風險,比如船在行駛途中翻了,那麼這個生產隊就會好幾年、甚至從此翻不了身。這樣的風險率還比較高,因為拉船的人——也就是縴夫——由生產隊的青壯年男勞動力輪流充當,誰也不是專業的水運人員,遇到突發情況,幾乎沒有能夠採取應急措施解決問題的人。可以稱為“專業”人員的只有一個“駕長”——掌舵的人,在緊急情況下他也孤掌難鳴。而且,駕長的技術也參差不齊,他們獲取執照,誰知道是靠的真本事,還是靠的走後門捅關係?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一個大隊的知青,後排右1本文作者。

木船雖然可以給生產隊帶來一些副業收入,但拉船卻基本沒有人自覺自願地去。很多大隊、生產隊幹部還把不去拉船作為一種特權享受,搞一點“腐敗”。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去,這個集體資產就只能閒著,形不成利潤。所以,幾乎所有有船的生產隊都採用了相同的管理模式:第一,編好次序,所有的青壯男性勞力必須輪流上船。這是強制性措施。第二,提高拉船的待遇,除每天記十個工分外,每人每天還由生產隊補助半斤口糧、五角錢。這是激勵性措施。

我們生產隊的船隻有十二噸,屬於小船,一個駕長,六個拉縴的縴夫。從生產隊地界的河邊出發,拉空船到廣元大約要七天。在廣元裝貨運到蒼溪縣城,下水三天,卸完貨再往回拉又得三五天。遇到裝貨卸貨不順利需要等上幾天,一個來回就要二十多天。如果運貨物到蒼溪下游的閬中、南部,需要的時間更多,去一趟南充,一個月也不見得能回來。

我第一次去拉船,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好奇。如果我自己不提出來,生產隊也不會安排我,因為我畢竟是城裡來的知青,不知道能不能吃下來那麼大的苦;而且,萬一拉船出了什麼事故,生產隊也不好交代。當然,我自己提出來要去,隊裡便是求之不得,多一個人加入縴夫的行列,大家都可以輕鬆一點。在我拉過一次以後,生產隊就理所當然地把我排上了隊,第二次輪到我,想不去也不行了。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出門不遠就是嘉陵江。

我們拉船,出發的時間都是在下午4點鐘左右。

來到河邊後,第一件事是豎桅子。桅子是一根兩丈多長,底部直徑約一尺的原木。上水的時候,原木立在船中部稍微靠前的地方,拉船的纖藤就係在上邊,稱作“桅”。下水的時候,這根原木就平放下來,順著船身架在船頭,原木梢上綁一塊木板,稱作“艄”。“艄”在船行下水遇上水流急又轉急彎時,作為協助控制船行方向的副舵。

桅子豎起來後,農民們都不著急,繫上纖藤,又坐在船上抽菸擺龍門陣,一直折騰到天快黑了,才喊一聲“走啊”,開始行動。走也不是認認真真地走,而是不緊不慢地把船拉到一兩裡以外,天黑了船就靠岸,靠岸的地方不過剛剛出我們生產隊的地界。開始我真是搞不明白,既然天馬上就黑了,為什麼不乾脆等到第二天一早動身,偏要拉到這個就在家門口卻又不是家的地方睡覺?

不過我很快就弄清了答案:這是農民們混工分和補助的一點雕蟲小技。當天船隻要出了生產隊的地界,哪怕只有一尺遠,也算走了船,一天的工分、補助口糧和錢全都到手了。回來的時候故伎重施,在離家還有一兩里路的地方,哪怕太陽還在頭頂明晃晃地懸著,船也停下不走了,一直要捱到第二天午後才慢慢往回拉。有等不及的農民,晚上跑回家過一夜,次日早上再返回船上。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當年的公社所在地。

第二天,農民們好像是要把前一天耽誤的時間和路程搶回來似的,天還沒亮,就演繹周扒皮——半夜雞叫,催命:起床!起床!開船了!開船了!夏末時節,我估計最多不過凌晨四點鐘。

第一次拉船,我什麼都得從頭學起。

第一件要學的,是往纖藤上掛褡包。纖藤是用竹篾編的,大約有男人的大拇指粗細。拉船的人各自都有一條“褡包”。“褡包”是拉船的一種專用工具,看過關於縴夫影視資料的都會有點印象,就是縴夫肩上掛的那個寬寬的布帶子。掛褡包的方法,別人教我掛了兩次後我就學會了。但鬆褡包我卻沒能一下子學會。有經驗的人,在需要鬆開褡包的時候,不用從肩上取下來,只需往後退一步,讓繃緊的褡包繩鬆下來,輕輕一抖,掛在纖藤上壓住褡包繩的楠竹片就脫了下來。剛開始時,我必須走過去用手將楠竹片鬆開,才能將褡包取下來。

這個外行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技巧,卻可以在關鍵時刻決定人的生死。拉船過灘的時候,水流急,水又淺,船不能走得太靠近河岸。船在激流中往後退的力量很大,拉船的人需要雙手觸地,手和腳同時用力幾乎是在地上爬行(就是三毛看到的那種情景),才能一寸一寸地掙扎著前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浙水公社趕場的小街。

如果駕長稍有疏忽沒把穩舵,船頭在激流中一偏就橫過去了,這種時候,岸上拉縴的幾個人就算用盡洪荒之力也拗不過湍急的河水,拉不住順流而下的船,用縴夫的行話說就叫作船“打張”了。

遇到“打張”,縴夫必須在短短的十幾秒鐘內迅速做出反應:摘下褡包,鬆開纖藤。農民們告訴我,因為船“打張”時來不及把褡包從肩上取下來,被拖進河裡淹死或從處於峭壁的纖路上被拖下懸崖摔死,都是這條纖路上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慘劇。所以鬆褡包對於縴夫就成了生死攸關的一門技術。

激流險灘上,“打張”的事是經常發生的,駕長一個人在船上,既要把住舵不讓船撞向岸邊或觸礁,又要想法使船穩妥靠岸,待他手忙腳亂終於把船停下來,船最少也已經被衝向下游數裡以外,縴夫們半天甚至一整天的工就都白費了。不過不出人命算是萬幸。在第一天拉船的過程中,我刻苦練習了一整天,終於把鬆褡包的技巧掌握了,後來遇到若干次“打張”,都能及時解脫,有驚無險。

除了學習扣、鬆褡包的一些技巧外,還要學習划槳——農民稱為扳橈和學習撿綰。扳橈不算難,只要做到跟大家動作協調一致就可以了。撿綰卻是一個相當危險的活兒。纖路並非人工修建的道路,不過是縴夫們沿著河道經年累月行走踩出來的,叫“路”其實算不得路,很多地方就是原生態的亂石壩(或亂石坡),拉縴的人走過之後,纖藤有可能被大石頭絆住,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人跟在後邊,把絆在石頭上的纖藤拉起來彈出去,船才能沒有阻礙地接受牽拉的力量,縴夫也不做無用功。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人和船之間的纖藤究竟有多大的力量,雖然從不曾有人做過任何測試,但纖路上那些巨大的石頭被纖藤勒出的深深槽痕,看起來確實有些觸目驚心,撿綰的危險性可想而知。縴夫用手抓住纖藤往上抬時,動作稍有不慎或稍慢一點,被纖藤壓在了石頭上,手指肯定夾斷。纖藤抬起來後,還必須及時鬆手並伸直腰,動作配合不到位,會被彈起來的纖藤擊傷或是擊倒。我就被這樣擊傷過一次,僅僅是擦了一下就被颳走了一層皮,流了不少血。

拉船還有一個規矩,我是吃了虧才知道的。

拉船和在生產隊出工幹活一樣,並非起床後先吃飯,而是先出工。生產隊是各家各戶的女性做自家的飯,誰家的飯最先做好,就扯開喉嚨喊一嗓子,在外幹活的都以這一嗓子為準,收工回家吃飯。船上負責做飯的是駕長,縴夫們起床後直接上路,待駕長拉長嗓門喊一聲,才停下來上船吃飯。

第一天早上,駕長剛剛扯開喉嚨喊聲還沒落地,所有的人鬆掉褡包就往船上跑,活像一群閻王殿逃出來的餓鬼。我沒搞明白他們為啥那麼猴急,心裡還很有些不屑:跑得再快也還是一鍋酸菜稀飯,又沒有大魚大肉,至於嗎?我以為船上和在生產隊一樣,吃飯是個事實上的休息時間,就慢慢解下褡包,走到河邊洗了洗手,才朝船上走去。等待我的是一個讓我終身難忘的後果。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我慢條斯理地上了船,一看,鍋裡剩下的稀飯已經不夠一碗了。從鍋邊的飯跡來看,煮的是滿滿一鍋,先上船吃飯的人好像根本不知道這是七個人的飯,也根本不知道還有一個人落在後邊,如果我再晚一點上船,他們完全有可能把飯吃得一口不剩。我怒火中燒,但我不好意思吵架,為了一碗飯,難以啟齒,只好忍氣吞聲,把剩下的大半碗飯盛到碗裡。僅剩的大半碗飯我還沒吃到一半,其他人就吃完了,他們放下碗,大聲吆喝走了哦!完全無視我還在吃飯這個事實。

那一刻,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掉入了一群毫無人性的豺狼虎豹窩。恨歸恨,卻也無奈,我只能放下沒有吃完的飯,跟著上了岸,飢腸轆轆的一直拉到吃午飯。途中,農民們才告訴我:這是拉船的規矩,吃飯不等,也不留,動作慢了趕不上的人活該倒黴。

他們為什麼早不告訴我呢?就是為了在我不明規矩的情況下,每人能多吃幾口嗎?簡直狼心狗肺啊!我在心裡痛罵。吃午飯的時候我聰明瞭,駕長剛一開口,我鬆開褡包就跑,要論行動靈活,農民們絕對比不過我。從那天午飯開始,我因不懂規矩而捱餓就成為了永遠的過去。

那些年代,因為貧困,圍繞著吃發生的故事格外多。

有一天下午,我們看見一個人在河邊叫賣牛肉。牛肉看上去黑乎乎的,像是薰過,聞起來還有一股臭味,但非常便宜,只要兩角錢一斤。天上掉餡餅啊!我們一個個打了雞血一般,完全沒想到要問問牛肉的來路,就湊錢買了七斤交給負責煮飯的駕長。吃牛肉成了強勁的動力,我們一個個腳下生風,那天跑的路也比平時多得多。到吃晚飯的時候,七斤牛肉被七個人風捲殘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原以為美美地吃了一餐,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一覺(沒有油葷的日子常常天不亮就餓醒了),沒有想到半夜裡肚子一陣陣絞痛。我翻身起來衝出船棚去,一時間上吐下洩,一塌糊塗。天上下著小雨,等我拉完吐盡,從頭到腳都溼漉漉的了。回到艙裡,只覺得渾身發冷,再也睡不踏實。天亮時分,我和其他人一起起了床,可我的腳下像踩著一堆滑來滑去的皮球,站都站不穩。

農民們見狀,勉強同意我繼續躺在船艙裡。縴夫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沒有“備胎”。我不去,拉船就只剩五個人了,負擔確實加重不少。一個農民日爹操娘罵了整整一個上午,繞來繞去不外乎一個意思:憑什麼我該睡在船上?!憑什麼我該佔他們的便宜?!其他人陰著臉不說話,沒罵我但也沒有一個人對那些辱罵稍加制止,給予我一星半點兒的同情和關懷。

若在平時,我早就衝上去一腳踹他個狗啃地了。記得有一次過灘,所有人都猴子似的趴在地上一步一步往前掙扎,一個農民不知道哪跟神經搭錯了,說,老蔣你沒使勁哈。一股火氣直衝腦門,我猛地一下站起來吼:老子不拉了!我這一鬆,其他人根本控制不了船的退行,所有人都慌了神,趕緊一邊求我一邊痛罵那個胡說八道的,我這才重新趴下去穩住了船。當時,如果我再犟一下,船可能就打張了,可見我在這群業餘縴夫裡,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可是,那天我昏昏沉沉全身綿軟,躺在艙裡無法動彈。不過躺了一個上午,耳朵裡就塞滿了農民的辱罵。他一直罵到中午上船吃飯還不解氣,上了船,一邊吃飯還一邊唾沫飛濺。我再也躺不下去了,勉強撐起來吃了一點飯,腳下踩著雲團頭上冒著虛汗,跟著他們一起上岸背起了纖藤。我雲山霧海地走著,此時,病痛的難受已經退居其次,最為刻骨銘心的感受是,自己不再是一個備受關愛的孩子。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以前在家裡生病,母親給予的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懷,已經被眼前的千山萬水阻斷了。如今,淪落在這一群農民縴夫裡的我和他們一樣,只是一個苦力,既然吃著跟他們一樣的飯,拿著跟他們一樣的工分,就必須和他們一樣幹活兒。生了病,那是你自己的事,沒有人會心疼和愛護你,沒有人管你帶著病是否能勝任這種超強的體力勞動,沒有人願意稍稍給你一點哪怕是最微小的幫助,甚至,沒有人關心你的死活。面對一個重病的苦力同伴,他們還斤斤兩兩地計較著你是不是佔了他們的便宜。

這就是這個邊遠、閉塞、貧困的最底層社會的真實生存狀態,自私自利狹隘無情麻木冷漠的農民啊,我心中充滿無限的悲涼。

還好那時年輕,身體還算強壯,雖然俗話說病去如抽絲,但我的病來得迅猛去得也比較快,在沒有服用任何藥物的情況下,依靠自身的抵抗力,到吃晚飯的時候已經基本恢復正常。不過想起來還是有一點後怕。可以肯定我是吃了病牛肉食物中毒,如果再嚴重一點,在這個荒無人煙的河壩裡得不到任何治療,可能就只剩等死一條路了。

後來我才知道,農民的牛病死了,本來應埋掉,但是買牛肉的農民只想著怎樣減少自己的損失,喪盡天良地把死牛肉薰成臘肉,完全看不出烏紫的顏色,然後拿到河邊,賣給饞嘴的“扯蠻子”,撈取黑心錢。

當縴夫的那兩年,我反覆走過了從南部縣到廣元縣這一段沿嘉陵江的上千裡纖路。一路上多少懸崖峭壁,激流險灘,我已經記不清楚,唯一忘不了的,是那個被農民叫作“玉麻池”的嘉陵江上第一險灘。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我還沒去拉船的時候,就常常聽生產隊的業餘縴夫們擺龍門陣,說上廣元有一處險灘叫“Yu Ma池”。由於蒼溪話發音和我們有區別,所以農民說的時候,我一直聽成“玉麻池”,總想不出來這是什麼意思。縴夫們都說這是嘉陵江上第一險灘,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船在這裡被打翻,有多少人在這裡葬身激流。因此我第一次拉船時,一路上心裡總是惦記著這個“玉麻池”,又怕它,又想快一點見到它。

“玉麻池”終於在到廣元的前一天下午出現了。幾里路以外,我就聽見了天邊遠遠滾動著的悶雷似的水流聲,船到跟前,果然有一股逼人的寒氣。河道在這裡突然拐了一個九十度的急彎,陡峭的石壁在九十度的直角彎道上橫空出世,傾斜度大約在五度左右的河灘上,河水似萬馬奔騰,轟響著向彎道的峭壁猛撲過去,撞在石壁上形成一丈多高的浪頭,那陣勢簡直就是一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赤壁!逼人的寒氣,是飛濺的浪花在石壁上碎成了水霧散發出來的。

上水船到了這裡,只靠自己船上的幾個人根本拉不上去。所以纖路上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船到這裡都停在河邊等後邊的來船,最起碼要三隻船的人合夥,來回三次把船一隻一隻地拉上去。近二十個人的力量加在一起和激流搏鬥,原先船上的普通纖藤經受不住,因此每隻船上還專門備有過“玉麻池”的粗纖藤。即便這樣,如果上灘的時候,駕長技術不過關,船頭沒有“投上水流”(拉船的專用語),那麼,就算再多些人也擋不住船“打張”。此處船“打張”比不得別的地方,湍急的水流可能把船徑直衝向石壁,撞個粉身碎骨。就算駕長把船穩住了,船也會被衝到下游十數裡以外才能停下來。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上水船在這裡是拼命跟河水較量;下水船到這裡卻是過鬼門關。滿載著十多二十噸貨物的船,被激流卷著,泰山壓頂一般衝下來,還必須順著河道適時轉一個九十度的急彎。轉彎不能太早,否則船會被激流衝橫過來緊接著被掀翻,造成船毀貨沉,而人亡不亡?誰心裡也沒底。這個千鈞一髮的時刻,駕長和全船所有業餘“水手”必須空前地團結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把船劃到離石壁一定距離的地方,再快速調轉頭順流而下,才能避免船一頭撞在峭壁上剎那間被肢解成碎片。縴夫們都說,能駕船過“玉麻池”的駕長,就算是合格了。

我們在廣元裝上貨物返程再次經過“玉麻池”,除了駕長在後邊掌舵,前邊還有三個人扳艄,餘下的三個人每人手握一根蒿竿全神貫注,在船與石壁擦身而過的那一瞬間,拼盡全力用蒿竿將船從石壁旁撐開。整個過程最多不過一分鐘。闖過這一關,所有人都像耗幹了油的燈盞,只剩下豆丁一樣的“鬼火”在燈心上有氣無力地跳,大家無聲無息七歪八倒地癱軟在那裡,任由船順水流漂流,良久,才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操起槳來繼續划船。

我第一次去廣元運氣比較好,到“玉麻池”的時候,已經有兩條廣元木船運輸社的船等在那裡了,縴夫們都是經驗豐富的專業水手。兩天前曾經在路上遇到他們,被他們遠遠地甩在了後面。跟他們合夥,由他們的駕長替換我們船上生產隊的業餘駕長,拉過“玉麻池”就比較順利了。過了“玉麻池”再走百米左右,就是嘉陵江的上游白龍江和一條叫做黑龍江的支流匯合處。不知兩條江有沒有什麼美麗的或悽婉的故事傳說,我所見到的兩股河水,一清一濁,涇渭分明,一直到“玉麻池”才被激流險灘攪和在一起成為同一條江,景緻本身也十分壯觀動人。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過了“玉麻池”,天色尚早,按常規本來還應該再拉一程,但我們早早地紮下了。大概闖過了這樣的險灘,人人都鬆了一口氣,也洩了勁,何況到廣元只剩下半天的路程,就不再著急忙慌地趕路了。

船停下來後,從平坦的河壩望出去,我看見大約一兩裡外突兀著一堆建築物。問農民,說是昭化。此刻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位於漢代歷史名城近旁的險灘,不是什麼“玉麻池”,而是“御馬池”。不知道險灘和蜀中漢昭烈帝劉備的馬有什麼關係(或許咆哮奔騰的江水像一群馳騁的駿馬),但“御馬池”這個名字我敢確定。

昭化古城建於明代,有幾百年歷史了,我是一定要去看的。

吃過晚飯,已近黃昏,我離開船獨自一人前往昭化。走到近處,發現這座古城保存得非常完好。在七十年代的初期,國家或任何單位、個人都不會亦不可能出資修復一座古城,所以,可以肯定我見到的就是昭化城的真實歷史面貌。古城四面的城牆幾乎沒有損壞,有好幾丈高,四個城門也保留了下來,不過只有門洞,沒有門。

走過長長的城門洞,進到城裡,映入眼簾的景象跟舊小說上描述的一樣,一條較寬的石板路從一個城門通到另一個城門。其他我還看見了什麼,現在都記不清了,想必是沒有什麼特別醒目的東西。印象中城裡完全沒現代化的建築,街道兩邊的小鋪子和住家戶,都顯得灰撲撲的,似乎傳承了幾百年沒有遭遇過任何歷史進步的干擾或侵襲。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街道安寧靜謐,沒有現代交通工具喧鬧地來來往往,偶爾看見一兩個跟街邊建築一樣灰撲撲的人慢慢悠悠地在街上游弋,讓我有點恍惚,彷彿他們是穿越了幾百年的時空走到了我的眼前。

歷史在這裡凝固著。城中的氛圍雖然與我想象中那種百年古城的神祕和肅穆還有一些差距,但是出城離去以後,回頭遠觀沐浴在暮色中的幽暗城廓,仍恍然有了“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心情。

記得在文化革命中串聯和躲避武鬥去三門峽的時候,我曾往返幾次經過昭化,火車上看見的昭化和我眼前的昭化完全不一樣,想來這個昭化才是真正歷史傳承下來的昭化,火車上看見的,應該是後來建的以昭化為名的新城市。聽說這座昭化古城,今天成為了四川省廣元市的一處招攬遊客的旅遊景點,不知是否因此被“現代文明”侵蝕了?無論怎樣,我想恐怕都不可能再是七十年代初期我看見的那個昭化了。

在廣元裝貨後船行下水,縴夫沒有上水那麼累,危險卻是成倍增加了。每次過灘,人人都捏著一把汗,雖然這些灘的險峻程度沒有一個可以和御馬池匹敵,但稍有不慎,船依然可能擱淺或撞向岸邊的石頭。

船若是擱淺了,人就得下水去“背船”——把船往水深的地方扛。滿載的船有十多二十噸重,六七個人絕對扛不動,只能先把船上的貨卸下來,由人淌著漫過膝蓋的水把貨物背到岸上,卸到船能夠扛得動了,再把船扛到深水處。其後,又將所有卸下的貨物一件件揹回船上,此次,要淌的水就有齊胸深了。

我在嘉陵江上當縴夫


如果只是扛貨物,扛完後能正常開船,也還算好,雖然耽誤了時間,損失還不是很大。假如船擱淺還被碰壞了船底,麻煩就大了。首先得趕緊把貨物全部卸下來。船運貨物允許一定的損失,如浸水等,但不能超過一個百分點,否則承運的人要賠償損失(船打爛了當別論)。貨物卸完後,幾個人奮力把船拖到岸上,然後等,只能等。等遇到熟悉的船經過,就拜託他們給生產隊帶個信,讓生產隊派人送錢來在附近買木料,請木匠修船,並且給被困在途中的人們帶糧食來。遇不到順路船,就得派一個人翻山越嶺回去報信。這樣一來,十天半個月也動彈不得了。這十天半月,幾個人守著船,荒郊野外,風餐露宿,可能還要忍飢挨餓。

當然,比起船撞向岸邊的大石頭被打得粉身碎骨,擱淺的遭遇又算很幸運的了。船打爛了,船上的人或能僥倖撿回一條命。若船毀在上游方向,運氣好的可能搭上順路的下水船回家;運氣不好的或船打爛在下游方向的,就只能沿途走路乞討回家。回到家裡,衣衫襤褸面黃肌瘦,人已經如老乞丐一般。這還是在天氣不冷的時候,若是冬天遇到這樣的事,景況更是慘不忍睹。我們生產隊有個老農民,年輕時拉船遇到了這樣的慘禍,在討飯回家的路上經過深山老林,被一幫土匪強逼入夥。解放後,清剿土匪時他被抓進了監獄,歷經苦難之後回到家裡,卻因為當過土匪坐過監獄變成了“壞分子”,加入了“地富反壞”的行列。一個貧苦農民就這樣變成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對象。

還好,所有關於纖路上的這些不幸,在我當縴夫的那兩年,都很幸運地沒有遇上過一件,只是聽同船的農民們憶苦思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