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沙市

"

長沙市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長沙市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長沙市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長沙市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長沙市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長沙市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長沙市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省會長沙市。因湘江縱貫全境,故簡稱湘。春秋戰國時為楚國地。秦為長沙郡及黔中郡。漢屬荊州。唐分屬江南西道、山南東道及黔中道,廣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觀察使,轄洞庭湖以南湘資二水流域七州之地,始有湖南之名。宋為荊湖北路與荊湖南路。元屬湖廣行省。明屬湖廣佈政使司。清康熙六年(1667年)置湖南省。

湖南省轄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5個市轄區、16個縣級市、64個縣、7個自治縣。

【長沙市】

秦置長沙郡。《讀史方輿紀要》:“《通典》:'有萬里沙祠,故名。’或雲軫旁有小星名長沙,應其地而名。”隋置長沙縣,為潭州治。明、清為長沙府治。1933年析設長沙市。

【嶽麓區】1996年設區。名自嶽麓山,《讀史方輿紀要》:“蓋衡嶽之北麓也。”

【芙蓉區】1996年設芙蓉區。以湖南古稱芙蓉國得名。

【天心區】1996年設天心區。以清代所建天心閣得名。據《尚書》:“鹹有一德,克享天心”。

【開福區】1996年設開福區。以開福寺得名。

【雨花區】1996年設雨花區。以雨花亭得名。

【望城區】 1951年析長沙縣置望城縣,以縣治設於嶽麓山北之望城坡得名。1959年併入【長沙縣】,1977年復置。2011年改望城區。

【瀏陽市】三國吳析臨湘縣置瀏陽縣,以在瀏水(今瀏陽河)之北得名。隋廢入長沙縣,唐景龍二年(708年)復置。1993年改瀏陽市。

【長沙縣】秦置臨湘縣,隋改長沙縣。據《史記·天官書》:“(軫)傍一小星,為長沙星。”《輿地紀勝》: “(長沙)郡以長沙星得名。”

【寧鄉縣】三國吳置新陽縣,西晉太康初改新康縣,唐貞觀元年(627年)改為寧鄉縣。取鄉土安寧之義。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97年)復置。據《漢書》:“孔永封寧鄉國為食邑”。

【株洲市】

宋置櫧洲。相傳古時此地多生櫧樹,湘江流經而多沙洲,故名。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以諧音改為株洲。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株洲市,1956年升地級市。

【天元區】1997年設天元區。以境內天台山和園藝場得名。

【荷塘區】原名河塘,以地勢低陷如河中之塘而得名,後因附近遍植蓮藕,雅稱荷塘。1997年設荷塘區。

【蘆淞區】1997年設蘆淞區。以駐地蘆淞路得名。

【石峰區】1997年設石峰區。以石峰山得名。

【醴陵市】東漢置醴陵縣。《名勝志》:“縣北有陵(姜嶺),陵上有井,湧泉如醴,因以名縣。”隋廢入長沙縣,唐初復置。1985年改設市。

【株洲縣】1965析株洲市置株洲縣。縣以市名。

【攸 縣】西漢置攸縣。《郡縣釋名》:“邑東五十里有攸水,一名伯水,源出江西安福封侯山。”南朝陳改攸水縣,隋廢,唐初復置。

【茶陵縣】西漢高帝時置茶陵縣。《讀史方輿紀要》:“《史記》:'炎帝葬於茶山之野。’茶山即雲陽山,以陵谷間多生茶茗,故名也。”隋省,唐復置。南宋升軍,元改州,1913年復改茶陵縣。

【炎陵縣】南宋析茶陵縣置酃縣,1994年改炎陵縣。以境內有炎帝陵得名。

"

長沙市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省會長沙市。因湘江縱貫全境,故簡稱湘。春秋戰國時為楚國地。秦為長沙郡及黔中郡。漢屬荊州。唐分屬江南西道、山南東道及黔中道,廣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觀察使,轄洞庭湖以南湘資二水流域七州之地,始有湖南之名。宋為荊湖北路與荊湖南路。元屬湖廣行省。明屬湖廣佈政使司。清康熙六年(1667年)置湖南省。

湖南省轄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5個市轄區、16個縣級市、64個縣、7個自治縣。

【長沙市】

秦置長沙郡。《讀史方輿紀要》:“《通典》:'有萬里沙祠,故名。’或雲軫旁有小星名長沙,應其地而名。”隋置長沙縣,為潭州治。明、清為長沙府治。1933年析設長沙市。

【嶽麓區】1996年設區。名自嶽麓山,《讀史方輿紀要》:“蓋衡嶽之北麓也。”

【芙蓉區】1996年設芙蓉區。以湖南古稱芙蓉國得名。

【天心區】1996年設天心區。以清代所建天心閣得名。據《尚書》:“鹹有一德,克享天心”。

【開福區】1996年設開福區。以開福寺得名。

【雨花區】1996年設雨花區。以雨花亭得名。

【望城區】 1951年析長沙縣置望城縣,以縣治設於嶽麓山北之望城坡得名。1959年併入【長沙縣】,1977年復置。2011年改望城區。

【瀏陽市】三國吳析臨湘縣置瀏陽縣,以在瀏水(今瀏陽河)之北得名。隋廢入長沙縣,唐景龍二年(708年)復置。1993年改瀏陽市。

【長沙縣】秦置臨湘縣,隋改長沙縣。據《史記·天官書》:“(軫)傍一小星,為長沙星。”《輿地紀勝》: “(長沙)郡以長沙星得名。”

【寧鄉縣】三國吳置新陽縣,西晉太康初改新康縣,唐貞觀元年(627年)改為寧鄉縣。取鄉土安寧之義。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97年)復置。據《漢書》:“孔永封寧鄉國為食邑”。

【株洲市】

宋置櫧洲。相傳古時此地多生櫧樹,湘江流經而多沙洲,故名。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以諧音改為株洲。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株洲市,1956年升地級市。

【天元區】1997年設天元區。以境內天台山和園藝場得名。

【荷塘區】原名河塘,以地勢低陷如河中之塘而得名,後因附近遍植蓮藕,雅稱荷塘。1997年設荷塘區。

【蘆淞區】1997年設蘆淞區。以駐地蘆淞路得名。

【石峰區】1997年設石峰區。以石峰山得名。

【醴陵市】東漢置醴陵縣。《名勝志》:“縣北有陵(姜嶺),陵上有井,湧泉如醴,因以名縣。”隋廢入長沙縣,唐初復置。1985年改設市。

【株洲縣】1965析株洲市置株洲縣。縣以市名。

【攸 縣】西漢置攸縣。《郡縣釋名》:“邑東五十里有攸水,一名伯水,源出江西安福封侯山。”南朝陳改攸水縣,隋廢,唐初復置。

【茶陵縣】西漢高帝時置茶陵縣。《讀史方輿紀要》:“《史記》:'炎帝葬於茶山之野。’茶山即雲陽山,以陵谷間多生茶茗,故名也。”隋省,唐復置。南宋升軍,元改州,1913年復改茶陵縣。

【炎陵縣】南宋析茶陵縣置酃縣,1994年改炎陵縣。以境內有炎帝陵得名。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長沙市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省會長沙市。因湘江縱貫全境,故簡稱湘。春秋戰國時為楚國地。秦為長沙郡及黔中郡。漢屬荊州。唐分屬江南西道、山南東道及黔中道,廣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觀察使,轄洞庭湖以南湘資二水流域七州之地,始有湖南之名。宋為荊湖北路與荊湖南路。元屬湖廣行省。明屬湖廣佈政使司。清康熙六年(1667年)置湖南省。

湖南省轄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5個市轄區、16個縣級市、64個縣、7個自治縣。

【長沙市】

秦置長沙郡。《讀史方輿紀要》:“《通典》:'有萬里沙祠,故名。’或雲軫旁有小星名長沙,應其地而名。”隋置長沙縣,為潭州治。明、清為長沙府治。1933年析設長沙市。

【嶽麓區】1996年設區。名自嶽麓山,《讀史方輿紀要》:“蓋衡嶽之北麓也。”

【芙蓉區】1996年設芙蓉區。以湖南古稱芙蓉國得名。

【天心區】1996年設天心區。以清代所建天心閣得名。據《尚書》:“鹹有一德,克享天心”。

【開福區】1996年設開福區。以開福寺得名。

【雨花區】1996年設雨花區。以雨花亭得名。

【望城區】 1951年析長沙縣置望城縣,以縣治設於嶽麓山北之望城坡得名。1959年併入【長沙縣】,1977年復置。2011年改望城區。

【瀏陽市】三國吳析臨湘縣置瀏陽縣,以在瀏水(今瀏陽河)之北得名。隋廢入長沙縣,唐景龍二年(708年)復置。1993年改瀏陽市。

【長沙縣】秦置臨湘縣,隋改長沙縣。據《史記·天官書》:“(軫)傍一小星,為長沙星。”《輿地紀勝》: “(長沙)郡以長沙星得名。”

【寧鄉縣】三國吳置新陽縣,西晉太康初改新康縣,唐貞觀元年(627年)改為寧鄉縣。取鄉土安寧之義。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97年)復置。據《漢書》:“孔永封寧鄉國為食邑”。

【株洲市】

宋置櫧洲。相傳古時此地多生櫧樹,湘江流經而多沙洲,故名。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以諧音改為株洲。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株洲市,1956年升地級市。

【天元區】1997年設天元區。以境內天台山和園藝場得名。

【荷塘區】原名河塘,以地勢低陷如河中之塘而得名,後因附近遍植蓮藕,雅稱荷塘。1997年設荷塘區。

【蘆淞區】1997年設蘆淞區。以駐地蘆淞路得名。

【石峰區】1997年設石峰區。以石峰山得名。

【醴陵市】東漢置醴陵縣。《名勝志》:“縣北有陵(姜嶺),陵上有井,湧泉如醴,因以名縣。”隋廢入長沙縣,唐初復置。1985年改設市。

【株洲縣】1965析株洲市置株洲縣。縣以市名。

【攸 縣】西漢置攸縣。《郡縣釋名》:“邑東五十里有攸水,一名伯水,源出江西安福封侯山。”南朝陳改攸水縣,隋廢,唐初復置。

【茶陵縣】西漢高帝時置茶陵縣。《讀史方輿紀要》:“《史記》:'炎帝葬於茶山之野。’茶山即雲陽山,以陵谷間多生茶茗,故名也。”隋省,唐復置。南宋升軍,元改州,1913年復改茶陵縣。

【炎陵縣】南宋析茶陵縣置酃縣,1994年改炎陵縣。以境內有炎帝陵得名。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長沙市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省會長沙市。因湘江縱貫全境,故簡稱湘。春秋戰國時為楚國地。秦為長沙郡及黔中郡。漢屬荊州。唐分屬江南西道、山南東道及黔中道,廣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觀察使,轄洞庭湖以南湘資二水流域七州之地,始有湖南之名。宋為荊湖北路與荊湖南路。元屬湖廣行省。明屬湖廣佈政使司。清康熙六年(1667年)置湖南省。

湖南省轄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5個市轄區、16個縣級市、64個縣、7個自治縣。

【長沙市】

秦置長沙郡。《讀史方輿紀要》:“《通典》:'有萬里沙祠,故名。’或雲軫旁有小星名長沙,應其地而名。”隋置長沙縣,為潭州治。明、清為長沙府治。1933年析設長沙市。

【嶽麓區】1996年設區。名自嶽麓山,《讀史方輿紀要》:“蓋衡嶽之北麓也。”

【芙蓉區】1996年設芙蓉區。以湖南古稱芙蓉國得名。

【天心區】1996年設天心區。以清代所建天心閣得名。據《尚書》:“鹹有一德,克享天心”。

【開福區】1996年設開福區。以開福寺得名。

【雨花區】1996年設雨花區。以雨花亭得名。

【望城區】 1951年析長沙縣置望城縣,以縣治設於嶽麓山北之望城坡得名。1959年併入【長沙縣】,1977年復置。2011年改望城區。

【瀏陽市】三國吳析臨湘縣置瀏陽縣,以在瀏水(今瀏陽河)之北得名。隋廢入長沙縣,唐景龍二年(708年)復置。1993年改瀏陽市。

【長沙縣】秦置臨湘縣,隋改長沙縣。據《史記·天官書》:“(軫)傍一小星,為長沙星。”《輿地紀勝》: “(長沙)郡以長沙星得名。”

【寧鄉縣】三國吳置新陽縣,西晉太康初改新康縣,唐貞觀元年(627年)改為寧鄉縣。取鄉土安寧之義。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97年)復置。據《漢書》:“孔永封寧鄉國為食邑”。

【株洲市】

宋置櫧洲。相傳古時此地多生櫧樹,湘江流經而多沙洲,故名。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以諧音改為株洲。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株洲市,1956年升地級市。

【天元區】1997年設天元區。以境內天台山和園藝場得名。

【荷塘區】原名河塘,以地勢低陷如河中之塘而得名,後因附近遍植蓮藕,雅稱荷塘。1997年設荷塘區。

【蘆淞區】1997年設蘆淞區。以駐地蘆淞路得名。

【石峰區】1997年設石峰區。以石峰山得名。

【醴陵市】東漢置醴陵縣。《名勝志》:“縣北有陵(姜嶺),陵上有井,湧泉如醴,因以名縣。”隋廢入長沙縣,唐初復置。1985年改設市。

【株洲縣】1965析株洲市置株洲縣。縣以市名。

【攸 縣】西漢置攸縣。《郡縣釋名》:“邑東五十里有攸水,一名伯水,源出江西安福封侯山。”南朝陳改攸水縣,隋廢,唐初復置。

【茶陵縣】西漢高帝時置茶陵縣。《讀史方輿紀要》:“《史記》:'炎帝葬於茶山之野。’茶山即雲陽山,以陵谷間多生茶茗,故名也。”隋省,唐復置。南宋升軍,元改州,1913年復改茶陵縣。

【炎陵縣】南宋析茶陵縣置酃縣,1994年改炎陵縣。以境內有炎帝陵得名。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長沙市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省會長沙市。因湘江縱貫全境,故簡稱湘。春秋戰國時為楚國地。秦為長沙郡及黔中郡。漢屬荊州。唐分屬江南西道、山南東道及黔中道,廣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觀察使,轄洞庭湖以南湘資二水流域七州之地,始有湖南之名。宋為荊湖北路與荊湖南路。元屬湖廣行省。明屬湖廣佈政使司。清康熙六年(1667年)置湖南省。

湖南省轄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5個市轄區、16個縣級市、64個縣、7個自治縣。

【長沙市】

秦置長沙郡。《讀史方輿紀要》:“《通典》:'有萬里沙祠,故名。’或雲軫旁有小星名長沙,應其地而名。”隋置長沙縣,為潭州治。明、清為長沙府治。1933年析設長沙市。

【嶽麓區】1996年設區。名自嶽麓山,《讀史方輿紀要》:“蓋衡嶽之北麓也。”

【芙蓉區】1996年設芙蓉區。以湖南古稱芙蓉國得名。

【天心區】1996年設天心區。以清代所建天心閣得名。據《尚書》:“鹹有一德,克享天心”。

【開福區】1996年設開福區。以開福寺得名。

【雨花區】1996年設雨花區。以雨花亭得名。

【望城區】 1951年析長沙縣置望城縣,以縣治設於嶽麓山北之望城坡得名。1959年併入【長沙縣】,1977年復置。2011年改望城區。

【瀏陽市】三國吳析臨湘縣置瀏陽縣,以在瀏水(今瀏陽河)之北得名。隋廢入長沙縣,唐景龍二年(708年)復置。1993年改瀏陽市。

【長沙縣】秦置臨湘縣,隋改長沙縣。據《史記·天官書》:“(軫)傍一小星,為長沙星。”《輿地紀勝》: “(長沙)郡以長沙星得名。”

【寧鄉縣】三國吳置新陽縣,西晉太康初改新康縣,唐貞觀元年(627年)改為寧鄉縣。取鄉土安寧之義。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97年)復置。據《漢書》:“孔永封寧鄉國為食邑”。

【株洲市】

宋置櫧洲。相傳古時此地多生櫧樹,湘江流經而多沙洲,故名。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以諧音改為株洲。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株洲市,1956年升地級市。

【天元區】1997年設天元區。以境內天台山和園藝場得名。

【荷塘區】原名河塘,以地勢低陷如河中之塘而得名,後因附近遍植蓮藕,雅稱荷塘。1997年設荷塘區。

【蘆淞區】1997年設蘆淞區。以駐地蘆淞路得名。

【石峰區】1997年設石峰區。以石峰山得名。

【醴陵市】東漢置醴陵縣。《名勝志》:“縣北有陵(姜嶺),陵上有井,湧泉如醴,因以名縣。”隋廢入長沙縣,唐初復置。1985年改設市。

【株洲縣】1965析株洲市置株洲縣。縣以市名。

【攸 縣】西漢置攸縣。《郡縣釋名》:“邑東五十里有攸水,一名伯水,源出江西安福封侯山。”南朝陳改攸水縣,隋廢,唐初復置。

【茶陵縣】西漢高帝時置茶陵縣。《讀史方輿紀要》:“《史記》:'炎帝葬於茶山之野。’茶山即雲陽山,以陵谷間多生茶茗,故名也。”隋省,唐復置。南宋升軍,元改州,1913年復改茶陵縣。

【炎陵縣】南宋析茶陵縣置酃縣,1994年改炎陵縣。以境內有炎帝陵得名。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長沙市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省會長沙市。因湘江縱貫全境,故簡稱湘。春秋戰國時為楚國地。秦為長沙郡及黔中郡。漢屬荊州。唐分屬江南西道、山南東道及黔中道,廣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觀察使,轄洞庭湖以南湘資二水流域七州之地,始有湖南之名。宋為荊湖北路與荊湖南路。元屬湖廣行省。明屬湖廣佈政使司。清康熙六年(1667年)置湖南省。

湖南省轄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5個市轄區、16個縣級市、64個縣、7個自治縣。

【長沙市】

秦置長沙郡。《讀史方輿紀要》:“《通典》:'有萬里沙祠,故名。’或雲軫旁有小星名長沙,應其地而名。”隋置長沙縣,為潭州治。明、清為長沙府治。1933年析設長沙市。

【嶽麓區】1996年設區。名自嶽麓山,《讀史方輿紀要》:“蓋衡嶽之北麓也。”

【芙蓉區】1996年設芙蓉區。以湖南古稱芙蓉國得名。

【天心區】1996年設天心區。以清代所建天心閣得名。據《尚書》:“鹹有一德,克享天心”。

【開福區】1996年設開福區。以開福寺得名。

【雨花區】1996年設雨花區。以雨花亭得名。

【望城區】 1951年析長沙縣置望城縣,以縣治設於嶽麓山北之望城坡得名。1959年併入【長沙縣】,1977年復置。2011年改望城區。

【瀏陽市】三國吳析臨湘縣置瀏陽縣,以在瀏水(今瀏陽河)之北得名。隋廢入長沙縣,唐景龍二年(708年)復置。1993年改瀏陽市。

【長沙縣】秦置臨湘縣,隋改長沙縣。據《史記·天官書》:“(軫)傍一小星,為長沙星。”《輿地紀勝》: “(長沙)郡以長沙星得名。”

【寧鄉縣】三國吳置新陽縣,西晉太康初改新康縣,唐貞觀元年(627年)改為寧鄉縣。取鄉土安寧之義。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97年)復置。據《漢書》:“孔永封寧鄉國為食邑”。

【株洲市】

宋置櫧洲。相傳古時此地多生櫧樹,湘江流經而多沙洲,故名。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以諧音改為株洲。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株洲市,1956年升地級市。

【天元區】1997年設天元區。以境內天台山和園藝場得名。

【荷塘區】原名河塘,以地勢低陷如河中之塘而得名,後因附近遍植蓮藕,雅稱荷塘。1997年設荷塘區。

【蘆淞區】1997年設蘆淞區。以駐地蘆淞路得名。

【石峰區】1997年設石峰區。以石峰山得名。

【醴陵市】東漢置醴陵縣。《名勝志》:“縣北有陵(姜嶺),陵上有井,湧泉如醴,因以名縣。”隋廢入長沙縣,唐初復置。1985年改設市。

【株洲縣】1965析株洲市置株洲縣。縣以市名。

【攸 縣】西漢置攸縣。《郡縣釋名》:“邑東五十里有攸水,一名伯水,源出江西安福封侯山。”南朝陳改攸水縣,隋廢,唐初復置。

【茶陵縣】西漢高帝時置茶陵縣。《讀史方輿紀要》:“《史記》:'炎帝葬於茶山之野。’茶山即雲陽山,以陵谷間多生茶茗,故名也。”隋省,唐復置。南宋升軍,元改州,1913年復改茶陵縣。

【炎陵縣】南宋析茶陵縣置酃縣,1994年改炎陵縣。以境內有炎帝陵得名。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長沙市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省會長沙市。因湘江縱貫全境,故簡稱湘。春秋戰國時為楚國地。秦為長沙郡及黔中郡。漢屬荊州。唐分屬江南西道、山南東道及黔中道,廣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觀察使,轄洞庭湖以南湘資二水流域七州之地,始有湖南之名。宋為荊湖北路與荊湖南路。元屬湖廣行省。明屬湖廣佈政使司。清康熙六年(1667年)置湖南省。

湖南省轄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5個市轄區、16個縣級市、64個縣、7個自治縣。

【長沙市】

秦置長沙郡。《讀史方輿紀要》:“《通典》:'有萬里沙祠,故名。’或雲軫旁有小星名長沙,應其地而名。”隋置長沙縣,為潭州治。明、清為長沙府治。1933年析設長沙市。

【嶽麓區】1996年設區。名自嶽麓山,《讀史方輿紀要》:“蓋衡嶽之北麓也。”

【芙蓉區】1996年設芙蓉區。以湖南古稱芙蓉國得名。

【天心區】1996年設天心區。以清代所建天心閣得名。據《尚書》:“鹹有一德,克享天心”。

【開福區】1996年設開福區。以開福寺得名。

【雨花區】1996年設雨花區。以雨花亭得名。

【望城區】 1951年析長沙縣置望城縣,以縣治設於嶽麓山北之望城坡得名。1959年併入【長沙縣】,1977年復置。2011年改望城區。

【瀏陽市】三國吳析臨湘縣置瀏陽縣,以在瀏水(今瀏陽河)之北得名。隋廢入長沙縣,唐景龍二年(708年)復置。1993年改瀏陽市。

【長沙縣】秦置臨湘縣,隋改長沙縣。據《史記·天官書》:“(軫)傍一小星,為長沙星。”《輿地紀勝》: “(長沙)郡以長沙星得名。”

【寧鄉縣】三國吳置新陽縣,西晉太康初改新康縣,唐貞觀元年(627年)改為寧鄉縣。取鄉土安寧之義。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97年)復置。據《漢書》:“孔永封寧鄉國為食邑”。

【株洲市】

宋置櫧洲。相傳古時此地多生櫧樹,湘江流經而多沙洲,故名。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以諧音改為株洲。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株洲市,1956年升地級市。

【天元區】1997年設天元區。以境內天台山和園藝場得名。

【荷塘區】原名河塘,以地勢低陷如河中之塘而得名,後因附近遍植蓮藕,雅稱荷塘。1997年設荷塘區。

【蘆淞區】1997年設蘆淞區。以駐地蘆淞路得名。

【石峰區】1997年設石峰區。以石峰山得名。

【醴陵市】東漢置醴陵縣。《名勝志》:“縣北有陵(姜嶺),陵上有井,湧泉如醴,因以名縣。”隋廢入長沙縣,唐初復置。1985年改設市。

【株洲縣】1965析株洲市置株洲縣。縣以市名。

【攸 縣】西漢置攸縣。《郡縣釋名》:“邑東五十里有攸水,一名伯水,源出江西安福封侯山。”南朝陳改攸水縣,隋廢,唐初復置。

【茶陵縣】西漢高帝時置茶陵縣。《讀史方輿紀要》:“《史記》:'炎帝葬於茶山之野。’茶山即雲陽山,以陵谷間多生茶茗,故名也。”隋省,唐復置。南宋升軍,元改州,1913年復改茶陵縣。

【炎陵縣】南宋析茶陵縣置酃縣,1994年改炎陵縣。以境內有炎帝陵得名。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長沙市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省會長沙市。因湘江縱貫全境,故簡稱湘。春秋戰國時為楚國地。秦為長沙郡及黔中郡。漢屬荊州。唐分屬江南西道、山南東道及黔中道,廣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觀察使,轄洞庭湖以南湘資二水流域七州之地,始有湖南之名。宋為荊湖北路與荊湖南路。元屬湖廣行省。明屬湖廣佈政使司。清康熙六年(1667年)置湖南省。

湖南省轄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5個市轄區、16個縣級市、64個縣、7個自治縣。

【長沙市】

秦置長沙郡。《讀史方輿紀要》:“《通典》:'有萬里沙祠,故名。’或雲軫旁有小星名長沙,應其地而名。”隋置長沙縣,為潭州治。明、清為長沙府治。1933年析設長沙市。

【嶽麓區】1996年設區。名自嶽麓山,《讀史方輿紀要》:“蓋衡嶽之北麓也。”

【芙蓉區】1996年設芙蓉區。以湖南古稱芙蓉國得名。

【天心區】1996年設天心區。以清代所建天心閣得名。據《尚書》:“鹹有一德,克享天心”。

【開福區】1996年設開福區。以開福寺得名。

【雨花區】1996年設雨花區。以雨花亭得名。

【望城區】 1951年析長沙縣置望城縣,以縣治設於嶽麓山北之望城坡得名。1959年併入【長沙縣】,1977年復置。2011年改望城區。

【瀏陽市】三國吳析臨湘縣置瀏陽縣,以在瀏水(今瀏陽河)之北得名。隋廢入長沙縣,唐景龍二年(708年)復置。1993年改瀏陽市。

【長沙縣】秦置臨湘縣,隋改長沙縣。據《史記·天官書》:“(軫)傍一小星,為長沙星。”《輿地紀勝》: “(長沙)郡以長沙星得名。”

【寧鄉縣】三國吳置新陽縣,西晉太康初改新康縣,唐貞觀元年(627年)改為寧鄉縣。取鄉土安寧之義。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97年)復置。據《漢書》:“孔永封寧鄉國為食邑”。

【株洲市】

宋置櫧洲。相傳古時此地多生櫧樹,湘江流經而多沙洲,故名。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以諧音改為株洲。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株洲市,1956年升地級市。

【天元區】1997年設天元區。以境內天台山和園藝場得名。

【荷塘區】原名河塘,以地勢低陷如河中之塘而得名,後因附近遍植蓮藕,雅稱荷塘。1997年設荷塘區。

【蘆淞區】1997年設蘆淞區。以駐地蘆淞路得名。

【石峰區】1997年設石峰區。以石峰山得名。

【醴陵市】東漢置醴陵縣。《名勝志》:“縣北有陵(姜嶺),陵上有井,湧泉如醴,因以名縣。”隋廢入長沙縣,唐初復置。1985年改設市。

【株洲縣】1965析株洲市置株洲縣。縣以市名。

【攸 縣】西漢置攸縣。《郡縣釋名》:“邑東五十里有攸水,一名伯水,源出江西安福封侯山。”南朝陳改攸水縣,隋廢,唐初復置。

【茶陵縣】西漢高帝時置茶陵縣。《讀史方輿紀要》:“《史記》:'炎帝葬於茶山之野。’茶山即雲陽山,以陵谷間多生茶茗,故名也。”隋省,唐復置。南宋升軍,元改州,1913年復改茶陵縣。

【炎陵縣】南宋析茶陵縣置酃縣,1994年改炎陵縣。以境內有炎帝陵得名。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

長沙市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省會長沙市。因湘江縱貫全境,故簡稱湘。春秋戰國時為楚國地。秦為長沙郡及黔中郡。漢屬荊州。唐分屬江南西道、山南東道及黔中道,廣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觀察使,轄洞庭湖以南湘資二水流域七州之地,始有湖南之名。宋為荊湖北路與荊湖南路。元屬湖廣行省。明屬湖廣佈政使司。清康熙六年(1667年)置湖南省。

湖南省轄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5個市轄區、16個縣級市、64個縣、7個自治縣。

【長沙市】

秦置長沙郡。《讀史方輿紀要》:“《通典》:'有萬里沙祠,故名。’或雲軫旁有小星名長沙,應其地而名。”隋置長沙縣,為潭州治。明、清為長沙府治。1933年析設長沙市。

【嶽麓區】1996年設區。名自嶽麓山,《讀史方輿紀要》:“蓋衡嶽之北麓也。”

【芙蓉區】1996年設芙蓉區。以湖南古稱芙蓉國得名。

【天心區】1996年設天心區。以清代所建天心閣得名。據《尚書》:“鹹有一德,克享天心”。

【開福區】1996年設開福區。以開福寺得名。

【雨花區】1996年設雨花區。以雨花亭得名。

【望城區】 1951年析長沙縣置望城縣,以縣治設於嶽麓山北之望城坡得名。1959年併入【長沙縣】,1977年復置。2011年改望城區。

【瀏陽市】三國吳析臨湘縣置瀏陽縣,以在瀏水(今瀏陽河)之北得名。隋廢入長沙縣,唐景龍二年(708年)復置。1993年改瀏陽市。

【長沙縣】秦置臨湘縣,隋改長沙縣。據《史記·天官書》:“(軫)傍一小星,為長沙星。”《輿地紀勝》: “(長沙)郡以長沙星得名。”

【寧鄉縣】三國吳置新陽縣,西晉太康初改新康縣,唐貞觀元年(627年)改為寧鄉縣。取鄉土安寧之義。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97年)復置。據《漢書》:“孔永封寧鄉國為食邑”。

【株洲市】

宋置櫧洲。相傳古時此地多生櫧樹,湘江流經而多沙洲,故名。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以諧音改為株洲。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株洲市,1956年升地級市。

【天元區】1997年設天元區。以境內天台山和園藝場得名。

【荷塘區】原名河塘,以地勢低陷如河中之塘而得名,後因附近遍植蓮藕,雅稱荷塘。1997年設荷塘區。

【蘆淞區】1997年設蘆淞區。以駐地蘆淞路得名。

【石峰區】1997年設石峰區。以石峰山得名。

【醴陵市】東漢置醴陵縣。《名勝志》:“縣北有陵(姜嶺),陵上有井,湧泉如醴,因以名縣。”隋廢入長沙縣,唐初復置。1985年改設市。

【株洲縣】1965析株洲市置株洲縣。縣以市名。

【攸 縣】西漢置攸縣。《郡縣釋名》:“邑東五十里有攸水,一名伯水,源出江西安福封侯山。”南朝陳改攸水縣,隋廢,唐初復置。

【茶陵縣】西漢高帝時置茶陵縣。《讀史方輿紀要》:“《史記》:'炎帝葬於茶山之野。’茶山即雲陽山,以陵谷間多生茶茗,故名也。”隋省,唐復置。南宋升軍,元改州,1913年復改茶陵縣。

【炎陵縣】南宋析茶陵縣置酃縣,1994年改炎陵縣。以境內有炎帝陵得名。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湖南省各市縣得名的由來

【湘潭市】

西漢初置湘南縣,南朝齊併入湘西縣,隋改衡山縣,唐改湘潭縣。《郡縣釋名》:“湘水發源全州,至永州湘口流至本縣東北昭山下匯為旋潭,其水澄湛深不可測,曰昭潭,其實一水也,縣以是名。或雲昭山以楚昭王南征不返在此,故名。昭潭與山同義。”1950年析置湘潭市,1980年升地級市。

【嶽塘區】1992年由板塘區、嶽塘區、郊區合併設區。以嶽塘得名。

【雨湖區】1992年設區。以雨湖得名。地勢低窪,積雨成湖,故名雨湖。

【湘鄉市】東漢置湘鄉縣。《元和郡縣誌》:“本漢湘南縣之湘鄉,東漢立為縣,因鄉得名。”《郡縣釋名》:“湘水發源於全州,經流三湘地,邑居三湘上游,號曰上湘。”元改州,明覆縣。1986年設湘鄉市。

【韶山市】1968年設韶山區,1990年改韶山市。以韶山得名。《嘉慶重修一統志》:“山甚遠,相傳舜南巡時,奏韶樂於此,因名。”

【湘潭縣】西漢置湘南縣,南朝齊併入湘西縣,隋改衡山縣,唐改湘潭縣。《郡縣釋名》:“三湘者,湘潭、湘陰、湘鄉互而名之也。又邑西有湘鄉湖、湘鄉河,則因水自湘鄉縣來名。邑志又云,此為中湘。”

【衡陽市】

隋置衡陽縣,後為衡州州、路、府治。1943年析設衡陽市,以在衡山之陽得名。1950年升地級市,後降,1980年復為地級市。

【蒸湘區】2001年由郊區、江東區與衡南縣析置蒸湘區。因湘水東北流經衡陽北與蒸水匯合而貫穿全境,故名蒸湘。

【珠暉區】2001年由郊區部分與江東區改置珠暉區。以珠暉塔得名。

【雁峰區】2001年析置雁峰區。以回雁峰得名。《讀史方輿紀要》:“相傳雁至衡陽,不過,遇春而回。或曰峰勢如雁之回也。”

【石鼓區】2001年析郊區、城北區與衡陽縣置石鼓區。以石鼓山得名。

【南嶽區】1984年設南嶽區。以南嶽衡山得名。

【耒陽市】秦置耒陽縣,以在耒水之陽得名。《郡縣釋名》:“《水經注》雲,耒水出桂陽郡郴縣之耒山,北流至縣。”1986年改設耒陽市。

【常寧市】唐置常寧縣。《今縣釋名》:“吳分耒陽置新平縣,劉宋因蠻寇止息,遂號新寧,天寶元年(742年)改名常寧。”元升州,明覆為縣。1996年改設常寧市。

【衡陽縣】三國吳置臨烝縣,隋改衡陽縣,以居衡山之陽得名。

【衡南縣】1952年析衡陽縣南境置衡南縣,故名。

【衡山縣】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析湘南縣置衡陽縣,西晉永熙元年(290年)改衡山縣,以衡山為名。《郡縣釋名》:“《寰宇記》雲:'宿當翼軫,度應璣衡。’衡者,北斗第二星玉衡也。”又據《今縣釋名》:“西北衡山,是為南嶽,山如車蓋及衡軛之形,故名。”

【衡東縣】1966年析衡山縣東境置衡東縣,故名。

【祁東縣】1952年析祁陽縣置祁東縣。以在祁水之東、祁陽縣東北部得名。

【邵陽市】

西漢初置昭陵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因避武帝之父司馬昭名諱改邵陵縣。隋改邵陽縣,以地在邵水之陽得名。唐為邵州治,南宋理宗以沂王嗣子承繼大統,改元寶慶,升邵州為寶慶府,後歷為寶慶府、路治。1950年析設邵陽市,1977年升地級市。

【大祥區】1997年設大祥區。以大祥坪得名。

【雙清區】1997年設雙清區。因寶慶十二景之“雙清覽勝”點綴其間得名。

【北塔區】1997年設北塔區。因資江北岸之北塔得名。

【武岡市】西晉太康初(280年)析都樑縣置武岡縣。以武岡山得名。《讀史方輿紀要》:“《郡國志》:'岡接武陵郡界,因名。’酈道元曰,'……後漢武陵蠻為漢所伐,來保此岡,因名武岡。’”北宋為武岡軍,元改路,明先府後州,省縣入州。1912年復改武岡縣,1994年改設武岡市。

【邵東縣】1952年析邵陽縣東境置邵東縣,故名。

【新邵縣】1952年析新化、邵陽二縣置新邵縣。取二縣首字得名。

【邵陽縣】西漢置昭陵縣,西晉改邵陵縣,隋置邵陽縣,以在邵水之陽得名。1913年改寶慶縣,1962年複稱邵陽縣。

【隆回縣】明洪武時置隆回巡檢司,清因之。1947年置縣。以隆回鄉得名。

【洞口縣】1952年析武岡縣置洞口縣。以駐地洞口鎮得名,有潭名洞口塘。

【綏寧縣】北宋崇寧中置綏寧縣。《今縣釋名》:“宋收復蠻地置縣。”取“綏之以寧”之義。

【新寧縣】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置新寧縣。《輿地紀勝》:“中興以來,楊再興父子侵佔省地,遣兵掃蕩。紹興創立一縣,賜名新寧。”據《新寧縣誌·原敘》:“意以綏定之後,不可不有新之寧也。”

【城步苗族自治縣】宋置城步砦,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析綏寧、武岡二縣置城步縣,1956年改自治縣。

【岳陽市】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置巴陵縣,隋置嶽州治之,元后為嶽州路、府治。《郡縣釋名》:“《嶽州志》雲:'山莫大於嶽。州以嶽州名者,因幕阜山也。幕阜一名天嶽,在平江縣’。……其曰岳陽,則謂天嶽之陽也。”1913年改岳陽縣,1961年析設岳陽市,後撤,1975年復設市,1983年升地級市。

【岳陽樓區】1996年設岳陽樓區。以岳陽樓得名。

【云溪區】1984年設北區,1996年改云溪區。以駐地云溪鎮得名。

【君山區】1996年設君山區。以君山(又名湘山)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山海經》:'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蓋堯女湘君嘗居此。’”

【汨羅市】秦置羅縣,唐廢入湘陰縣。1966年析置汨羅縣,1987年改設汨羅市。以汨羅江得名。據《史記索隱》:“汨水在羅,故曰汨羅。”《讀史方輿紀要》:“(汨羅江)至縣境分為二水,一西南流曰汨水,一西經古羅城曰羅水,復折而北出至屈潭複合,故曰汨羅。”

【臨湘市】北宋淳化三年(992年)置王朝縣,至道二年(996年)改名臨湘縣。《郡縣釋名》:“郡志雲,臨湘以濱三湘名,乃古長沙縣名,宋襲其名耳。湘江水在縣之西北,其源出廣西興安縣海陽山,流至分水嶺與灌水會。湘猶相也,會也。湘水至永州與瀟水合,曰瀟湘;至衡陽與蒸水合,曰蒸湘;與沅水合,曰沅湘。會流以達於洞庭。邑臨其上,故曰臨湘。”1992年改設臨湘市。

【岳陽縣】西晉置巴陵縣。《郡縣釋名》:“好事者謂因劉巴得名,尤為傳會。葉世傑雲:'巴陵之名,以其地巴丘陵即丘之大者。’”1913年改名岳陽縣。以據幕阜山之陽得名。

【華容縣】三國吳黃龍元年(229年)置南安縣,西晉初改安南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華容縣。《郡縣釋名》:“本古云夢地,春秋楚子築臺其間,名曰章華,今江陵監利俱有此臺。……又春秋定公四年許遷於容城,即此。……郡志雲,縣之得名,疑合章華、容城言之也。”唐垂拱二年(685年)犯武氏諱改容城縣,據《華容縣誌》,武則天乳名華容。神龍元年(705年)又改華容縣。

【湘陰縣】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析羅縣、益陽、湘西三縣地置湘陰縣。以在湘水之南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湘水出廣西興安縣南九十里之海陽山。其初出處曰靈渠,流五里分為二派,流而南者曰灕水,流而北者曰湘水。漓,離也,言違湘而南。湘,相也,言有所合也。湘水東北流經全州城南,有灌水合焉;又東北流入境,經永州府東安縣南至府城西南,引而北有瀟水會焉;又經祁陽縣東而入衡州府常寧縣西北境,又經府城南引而東北,有烝水會焉;又經衡山縣東而北流入長沙府湘潭縣境,過縣西至府城西環城而下,過湘陰縣西,又北而達青草湖注於洞庭湖。”

【平江縣】東漢末置漢昌縣,三國吳改吳昌縣,隋廢。唐神龍末析置昌江縣,五代楚避後唐莊宗之祖李國昌諱改平江縣。《郡縣釋名》:“昌江、純江諸水合流,至此無奔濆,始平而入江,故曰平江。”

【常德市】

秦置臨沅縣,東漢為武陵郡治,隋改武陵縣,北宋為鼎州治,南宋置常德府,取義“有常德以立武事”。1913年改為常德縣,1950年析置常德市,1988年撤常德地區及常德縣升地級市。

【武陵區】秦置臨沅縣,東漢為武陵郡治,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名武陵縣。《太平寰宇記》:“《武陵記》雲,鹿山有鹿穴,昔宋元嘉初武陵溪蠻人射鹿,逐入一石穴。穴才可容人,蠻人入穴,見有梯在其傍,因上梯,豁然開朗,桑果靄然,行人翱翔,不似戎境。此蠻乃批樹記之,其後尋之,莫知處所。”事近於陶淵明《桃花源記》。1913年改常德縣,1950年析置常德市,1988年縣級市改武陵區。

【鼎城區】1993年撤常德縣改常德市鼎城區。或謂以沅、澧二水匯合處有鼎水得名。

【津市市】古為澧州要津,南北商旅傍津設市,得名津市。1950年析澧縣設津市市,後屢有廢置,1979年復設市。

【安鄉縣】南朝梁置安鄉縣。據明隆慶《嶽州府志》:“以洞庭、沅、澧諸水各安其流名。”

【漢壽縣】西漢置索縣,東漢陽嘉三年(134年)改漢壽縣(隋廢),取“漢室永壽”之義。三國吳析置龍陽縣,治今址。1912年改漢壽縣。

【澧 縣】晉太康四年(283年)置澧陽縣,隋置澧州,明初入澧州。1913年改澧縣。以澧水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澧水源出慈利縣西之歷山,東流會漊水,又東經石門縣會渫水,又東至州城下。州北七十里之涔水,州東二十五里之澹水俱流合焉。下流入於洞庭。”

【臨澧縣】西晉太康四年(283年)置臨澧縣,以縣臨澧水得名。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安福縣。1914年因與江西安福縣同名復改臨澧縣。

【桃源縣】東漢置沅南縣,隋入武陵縣,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析置桃源縣。《大明一統志》:“以其地有桃花源,故名。”

【石門縣】隋置石門縣。據《太平寰宇記》:“(嵩梁山)在澧水之陽,望之如香爐之狀,今名石門。吳永安六年(263年)自然洞開,玄朗如門,高三百丈,門角上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謂之天帚。孫休以為嘉祥,置郡,因山為名。隋文帝改曰石門縣也。”

【張家界市】

明初置大庸縣,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永定縣。1914年因與福建永定縣同名復改大庸縣,1985年改設市,1988年升地級市。1994年改張家界市,以境內張家界國家級森林公園得名,位處大庸、桑植、慈利三縣交界處,相傳西漢名臣張良曾隱居於此。

【永定區】明置大庸縣,清改永定縣,1914年復改大庸縣。1985年改大庸市,1988年升地級大庸市,原縣級市改置永定區。

【武陵源區】1988年設武陵源區。以武陵源得名。

【慈利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慈利縣。據《慈利縣誌》:“山孕五礦,民以銅、鉛、鐵、錐之利相擅,地利饒給”,加以“土俗淳慈”,乃改名慈利。

【桑植縣】西漢置充縣,東晉改臨澧縣,唐為慈利縣地,元置桑植安撫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桑植縣。以縣境遍植桑樹而得名。

【益陽市】

秦置益陽縣。以在益水(今資水)之陽而得名。元升州,明覆降縣。1950年析置益陽市,1994年並益陽縣撤益陽地區升地級市。

【赫山區】1994年設赫山區。以赫山廟得名。

【資陽區】1994年設資陽區。以在資水之陽得名。《讀史方輿紀要》:“資水出靖州綏寧縣東南百里之唐糾山”,“資水東北流經寶慶府武岡州北,又經府城北,邵水會焉,或謂之邵江;北流至新化縣東而入長沙府安化縣境,徑縣西,又東北出益陽縣南、寧鄉縣北而入常德府沅江縣西南境注於洞庭湖。”

【沅江市】南朝梁置藥山縣,隋平陳改安樂縣,十八年(598年)又改沅江縣,唐改橋江縣,五代複稱沅江縣。1988年改沅江市。以沅江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今考沅水本無正源,蓋群川會流,至辰州府沅州界而益大,因有沅江之名。沅水過沅州城南,又徑黔陽縣城南,又東接靖州會同縣西界,東北流經辰溪縣北、盧溪縣南,又過辰州府城南,東北至常德府桃源縣南,又東徑常德府城南、龍陽縣北,至沅江縣之西南而注於洞庭湖。”

【南 縣】秦置南郡,以在南部邊境得名。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置南洲廳,1912年改南洲縣,1913年改南縣。

【桃江縣】1952年析益陽縣置桃江縣。以桃花江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志雲,資水經縣南六十里謂之桃花江,以夾岸多桃也。”

【安化縣】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置安化縣。取“民安德化”之義。《今縣釋名》:“本為梅山蠻地,宋收復其地,置安化、新化二縣。”

【郴州市】

秦置郴縣,因郴水為名。漢為桂陽郡治,隋為郴州治。元改郴陽縣,為郴州路治。明入郴州。1913年改郴縣,1960年析置郴州市,後廢,1977年復析設市,1994年撤郴州地區升地級市。

【北湖區】1994年設地級郴州市,原縣級市改置北湖區。以北湖得名。

【甦仙區】1994年設地級郴州市,原郴縣改甦仙區。以蘇仙嶺得名。據傳西漢文帝時郴人蘇耽於牛脾山修道成仙,因稱牛脾山為蘇仙嶺。

【資興市】東漢永和元年(136年)置漢寧縣,晉泰康元年(280年)改晉寧縣,唐貞觀中廢,咸亨三年(672年)置資興縣。以資興江得名。五代廢,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復置,紹定二年(1229年)改興寧縣。《郡縣釋名》:“紹定中邑為峒氓所殘,以'資’文近'盜’更名興寧。”1914年因與廣東興寧縣同名復改資興縣。1984年改設市。

【桂陽縣】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置桂陽縣。據《太平寰宇記》:“在桂水之陽,以為名。”又“桂嶺,五嶺之一也,山上多桂,因以為名。”宋升軍,元升路,明先府後州。1913年改桂陽縣。

【宜章縣】隋末置義章縣。據《太平寰宇記》:“其縣北臨章水,因以為名。”唐武德八年(625年)改高平縣,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復改為義章縣。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因避太宗趙光義諱改宜章縣。

【永興縣】西漢置便縣,晉初省入郴縣,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改置安陵縣,天寶元年(742年)改高亭縣,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改永興縣。

【嘉禾縣】據《今縣釋名》:“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析桂陽之倉禾堡置縣,因名。”相傳炎帝時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敖耕,以其地為禾倉。

【臨武縣】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置臨武縣,唐武周如意元年改為隆武縣,中宗神龍初復改臨武縣。五代晉廢,南宋復置。以武溪水得名。《水經注》:“武溪水出縣西北桐柏山,東南流,右合溱水,亂流東南,經縣西,縣側臨溪東,因曰臨武。”

【汝城縣】西晉泰始元年(265年)置汝城縣,因汝川得名。南朝陳併入廬陽縣,唐天寶初改為義昌縣,北宋改桂陽縣。1913年複名汝城縣。

【桂東縣】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析桂陽縣置桂東縣。以在桂陽(今汝城縣)之東得名。

【安仁縣】五代唐析衡山縣地置安仁場,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升為安仁縣。

【永州市】

東漢置泉陵縣,隋改零陵縣,開皇九年(589年)置永州。《郡縣釋名》:“城南九十三裡有永山,永水出焉。永之得名以此。”唐為永州治,明清為永州府治。1982年設永州市,1995年升地級市。

【冷水灘區】1961年析零陵縣置冷水灘市。《零陵縣誌》:“因其地有灘,灘東有崖、嶺崖下泉流成溪,獨注湘江,因溪水冷涼曰冷溪,故名冷水灘。”尋省,1984年復設,1995年併入永州市改冷水灘區。

【零陵區】隋置零陵縣。《史記·五帝本紀》:“(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1984年併入永州市,1995年改置芝山區,2005年改零陵區。

【祁陽縣】三國吳析泉陵縣置祁陽縣,治今祁東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移治今址。以在祁山之南得名。

【東安縣】北宋置東安縣。《太平寰宇記》:“馬氏割據時析零陵縣置東安場,以近東安江岸為名。皇朝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改為縣。”

【雙牌縣】1965年設瀟水林區,1969年改雙牌縣。以駐地舊稱雙牌鎮得名。

【道 縣】西漢置營浦縣,隋改永陽縣。唐改營道縣,天寶初改弘道縣,北宋為營道縣,明洪武中入道州。1913年改道縣,以營道山得名。

【江永縣】西漢置謝沐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永明縣,以永明嶺而得名。1956年析江華、永明二縣置江永縣。以二縣首字得名。

【寧遠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唐興縣,武周長壽二年(693年)改武盛縣,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復改唐興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延唐縣。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置寧遠縣。取“綏寧遠人”之義。

【藍山縣】西漢置南平縣,唐天寶初(742年)改藍山縣。《郡縣釋名》:“縣北五十里有藍山,高數裡,延袤八十餘里,跨桂陽、臨武二縣,唐因以名縣。”

【新田縣】隋為營道縣,唐改大曆縣,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置新田縣。據《今縣釋名》:“唐大曆縣之故墟,其地舊有新田堡,明因置縣。”

【江華瑤族自治縣】漢馮乘縣地,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置江華縣。縣內有練江,溪流縱橫,故名江華。1955年由江華、藍山兩縣析置自治縣。

【懷化市】

1942年析置懷化縣。《湖南省志》:“縣治原設懷化驛,因以為名。”1979年析設懷化市,1982年懷化縣併入,1997年升地級市。

【鶴城區】1997年由原縣級懷化市改置。以“鶴舞祥雲,城通五衢”得名。

【洪江市】沅江自貴州入湖南境,江面至此寬闊,氣勢宏大,因名為洪江。1950年析會同縣設洪江市,1979年復設市,1997年黔陽縣併入。

【中方縣】1997年設中方縣,以駐地中方鎮得名。

【沅陵縣】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沅陵縣。據《郡縣釋名》:“沅江在縣城西南三裡,自渠陽、錦江、漵浦、蘆溪諸水合流經縣前,東會鼎口水入洞庭。《爾雅》雲:'陂者曰陵’,邑名沅陵,猶江陵、武陵之謂。”

【辰溪縣】西漢置辰陽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改辰溪縣,以辰溪得名。據《郡縣釋名》:“酈道元《水經注》:'沅水出牂牁郡且蘭縣,去武陵界分五溪,謂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是也。’

【漵浦縣】唐武德五年(622年)析辰溪縣置漵浦縣。以沅江支流漵水得名。

【會同縣】北宋崇寧元年置三江縣,翌年(1103年)改會同縣。《郡縣釋名》:“邑東抵綏寧、武岡,南抵銅鼓、五開,西控天柱,北接辰沅,為四會之衝,故名會同。”或謂“三江會同”之義也。

【麻陽苗族自治縣】南朝陳置麻陽戍,唐武德三年(620年)析沅陵、辰溪二縣地置麻陽縣。以在麻水(今麻陽河)之陽得名。1990年改自治縣。

【新晃侗族自治縣】漢為㵲陽縣,南北朝屬龍標縣,唐設夜郎縣,後改峨山縣。宋設晃州,元為盧陽縣,明設晃州驛,清設晃州直隸廳。以西晃山而得名。1913年改晃縣。1956年與芷江縣部分地區合建自治縣。

【芷江侗族自治縣】唐置潭陽縣,宋改盧陽縣,明入沅州。清乾隆元年(1736年)置芷江縣。芷江系沅江別稱,芷江所經,“兩岸多生杜蘅白芷,故名。”1986年改自治縣。

【通道侗族自治縣】北宋崇寧元年置羅蒙縣,翌年(1103年)改通道縣。據《今縣釋名》:“宋置縣,為西至貴州、南至廣西之大道。”1954年改自治縣。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置靖州。《讀史方輿紀要》:“蠻酋楊氏以二十三州洞歸附,因置靖州。”1913年改靖縣,1987年改自治縣。

【婁底市】

據傳其地適處二十八宿之婁、氐二星爭相照耀之處,吉星高照,兆卜祥瑞,故名婁氐,後轉為婁底。1961年析漣源縣設婁底市,1962年撤,1980年復設市,1999年撤婁底地區升地級市。

【婁星區】1999年設地級婁底市,原縣級市改置婁星區。以天象婁星得名。

【冷水江市】1961年析新化縣設冷江市,1962年改冷江特別區,1969年改置冷水江市。境內漣溪兩岸多井且水冰涼,因名冷水江。

【漣源市】1951年由安化、湘鄉、邵陽、新化四縣析置藍田縣,1952年改漣源縣,以地處漣水之源得名。1987年改設市。

【雙峰縣】1952年析湘鄉縣設雙峰縣。以境東南雙峰山而得名。清同治《湘鄉縣誌》:雙峰山“在治西南百二十里。雙峰排列,尖如筆穎。”

【新化縣】北宋置新化縣。據《郡縣釋名》:“五代為蠻獠所據,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發潭州兵擊之,置五寨以控御。熙寧五年(1072年)中書檢正章淳經制湖北,開復梅山,析其地為二縣,下梅山曰安化,隸潭州;其上梅山者隸邵州,是為新化。”取義“新歸王化”。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秦置黔中郡,漢屬武陵郡,隋唐屬黔中道,元明為永順、保靖兩軍民宣慰使司,清為乾州、鳳凰、永靖等廳及永順府地。民國改永順、鳳凰等縣。1952年建湘西苗族自治區,以地處湖南西部得名。1955年改自治州,1957年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吉首市】清置乾州廳,1913年改乾縣,1914年因與陝西乾縣同名改乾城縣。1953年改吉首縣,1982年改市。吉首,苗語意“地大繁榮”。

【瀘溪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盧溪縣,清改瀘溪縣。以瀘溪得名。

【鳳凰縣】明置五寨長官司,清嘉慶元年(1796年)置鳳凰直隸廳。1913年改鳳凰縣。以鳳凰山得名。一峰突起,山形如鳳凰,因名鳳凰山。

【花垣縣】清置永綏廳,1913年改縣,1953年改花垣縣。以花垣河得名。

【保靖縣】據《今縣釋名》:“五代時蠻置保靖州,明為保靖宣慰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保靖縣。取“永保安寧”之意。

【古丈縣】傳說當地苗俗開年時苗民於坪場擊鼓馳驅,以祛瘴癘,因稱坪場為鼓瘴坪。清道光二年(1822年)置古丈坪廳,1913年改古丈縣。

【永順縣】西漢置酉陽縣,北宋置永順州,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永順縣。

【龍山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龍山縣。以龍山得名。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下一篇:廣東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