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駕馬車”齊驅並進,“奔”出三湘大地70年鉅變 #創新湖南融入世界#'

"

高速公路從無到通車裡程居全國第4位,長沙可高鐵直達全國23個省份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綜合交通體系日益健全;從“難用能”到“用上能”,再到“用好能”的跨越式發展,湖南能源改變“卡脖子”現象;從新中國成立前的一片空白到全省已建成各類水庫1.4萬多座,佔全國的1/7,綜合水利建設成就斐然;從獲取信息靠廣播和報刊到移動通信、互聯網寬帶“飛入”尋常百姓家,信息網絡建設突飛猛進……這一個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見證著三湘大地這70年來的鉅變,也成為了人民群眾感受最深、獲得感最強的重要發展成果之一。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全省上下大力推動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張網”建設,基礎設施網絡不斷優化,質量持續提升,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有力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和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建設。9月10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湖南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系列新聞發佈會第四場,省發改委和省交通廳發佈全省基礎設施建設成就。

"

高速公路從無到通車裡程居全國第4位,長沙可高鐵直達全國23個省份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綜合交通體系日益健全;從“難用能”到“用上能”,再到“用好能”的跨越式發展,湖南能源改變“卡脖子”現象;從新中國成立前的一片空白到全省已建成各類水庫1.4萬多座,佔全國的1/7,綜合水利建設成就斐然;從獲取信息靠廣播和報刊到移動通信、互聯網寬帶“飛入”尋常百姓家,信息網絡建設突飛猛進……這一個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見證著三湘大地這70年來的鉅變,也成為了人民群眾感受最深、獲得感最強的重要發展成果之一。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全省上下大力推動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張網”建設,基礎設施網絡不斷優化,質量持續提升,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有力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和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建設。9月10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湖南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系列新聞發佈會第四場,省發改委和省交通廳發佈全省基礎設施建設成就。

“四駕馬車”齊驅並進,“奔”出三湘大地70年鉅變  #創新湖南融入世界#

2018年9月23日,長沙至香港高鐵首發。圖為當日上午11時45分,由長沙南站開往香港西九龍站的G

交通

從“封閉堵塞”到“四通八達”,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

邵陽洞口到長沙這條路,華聲在線記者龍騰歷經了公路、高速、火車和高鐵的變化。

“大概在2000年初的樣子,我從老家洞口途經長沙去西安讀大學,需要先從洞口坐3個多小時的汽車,走320國道到邵陽火車站;再乘坐六七個小時的火車到長沙火車站;之後再換乘去西安的火車。這一趟下來,單是從洞口到長沙就需要10來個小時。”龍騰告訴記者,2007年,滬昆高速湖南段邵懷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從洞口到長沙坐汽車只需要4個小時左右。去年年底,洞口又搭上了懷邵衡高鐵的快車道,坐高鐵到長沙只需2個小時了。

70年來,湖南大力推進交通運輸網絡建設,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已基本形成。

截至2018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已達24萬公里、位居全國第6,是新中國成立初期3142公里的76倍。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6725公里,居全國第4位,122個縣市區中121個實現了30分鐘上下高速公路的目標。“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矮寨大橋創造了4個世界第一,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視察,並稱其為“中國的圓月亮”。洞庭湖特大橋是世界排名第二、國內排名第一的大跨徑鋼桁架加勁樑懸索橋。

鐵路網絡規模擴大,高鐵營運里程達到1730公里,排名全國第4位。

從1989年建成通航以來,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已運營長沙、張家界、常德、懷化、永州、衡陽、武岡、岳陽共8個干支線機場,開通了直飛22個國家和地區的57條國際和地區航線,2018年全省旅客吞吐總量達3024萬人次。

水運網絡能力提升,通航里程1.2萬公里,居全國第3。城陵磯新港實現港、澳水路直航,開通了至東盟、澳大利亞的海上接力航線。

城際城市交通網絡提質升級。長株潭城際鐵路和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長沙磁浮建成通車,長沙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持續推進1、2、4號線建成通車……

"

高速公路從無到通車裡程居全國第4位,長沙可高鐵直達全國23個省份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綜合交通體系日益健全;從“難用能”到“用上能”,再到“用好能”的跨越式發展,湖南能源改變“卡脖子”現象;從新中國成立前的一片空白到全省已建成各類水庫1.4萬多座,佔全國的1/7,綜合水利建設成就斐然;從獲取信息靠廣播和報刊到移動通信、互聯網寬帶“飛入”尋常百姓家,信息網絡建設突飛猛進……這一個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見證著三湘大地這70年來的鉅變,也成為了人民群眾感受最深、獲得感最強的重要發展成果之一。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全省上下大力推動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張網”建設,基礎設施網絡不斷優化,質量持續提升,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有力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和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建設。9月10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湖南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系列新聞發佈會第四場,省發改委和省交通廳發佈全省基礎設施建設成就。

“四駕馬車”齊驅並進,“奔”出三湘大地70年鉅變  #創新湖南融入世界#

2018年9月23日,長沙至香港高鐵首發。圖為當日上午11時45分,由長沙南站開往香港西九龍站的G

交通

從“封閉堵塞”到“四通八達”,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

邵陽洞口到長沙這條路,華聲在線記者龍騰歷經了公路、高速、火車和高鐵的變化。

“大概在2000年初的樣子,我從老家洞口途經長沙去西安讀大學,需要先從洞口坐3個多小時的汽車,走320國道到邵陽火車站;再乘坐六七個小時的火車到長沙火車站;之後再換乘去西安的火車。這一趟下來,單是從洞口到長沙就需要10來個小時。”龍騰告訴記者,2007年,滬昆高速湖南段邵懷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從洞口到長沙坐汽車只需要4個小時左右。去年年底,洞口又搭上了懷邵衡高鐵的快車道,坐高鐵到長沙只需2個小時了。

70年來,湖南大力推進交通運輸網絡建設,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已基本形成。

截至2018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已達24萬公里、位居全國第6,是新中國成立初期3142公里的76倍。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6725公里,居全國第4位,122個縣市區中121個實現了30分鐘上下高速公路的目標。“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矮寨大橋創造了4個世界第一,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視察,並稱其為“中國的圓月亮”。洞庭湖特大橋是世界排名第二、國內排名第一的大跨徑鋼桁架加勁樑懸索橋。

鐵路網絡規模擴大,高鐵營運里程達到1730公里,排名全國第4位。

從1989年建成通航以來,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已運營長沙、張家界、常德、懷化、永州、衡陽、武岡、岳陽共8個干支線機場,開通了直飛22個國家和地區的57條國際和地區航線,2018年全省旅客吞吐總量達3024萬人次。

水運網絡能力提升,通航里程1.2萬公里,居全國第3。城陵磯新港實現港、澳水路直航,開通了至東盟、澳大利亞的海上接力航線。

城際城市交通網絡提質升級。長株潭城際鐵路和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長沙磁浮建成通車,長沙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持續推進1、2、4號線建成通車……

“四駕馬車”齊驅並進,“奔”出三湘大地70年鉅變  #創新湖南融入世界#

備戰中秋、國慶“雙節”保供電。9月9日,華電長沙電廠,工作人員在水處理值班室巡查設備。

能源

從“難用能”到“用好能”,能源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迎峰度夏’問題不大!”8月初,祁連-韶山±800千伏直流特高壓輸電工程(以下簡稱“祁韶特高壓”)韶山換流站黨支部書記蔣久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說。從7月下旬開始,因持續晴熱高溫,全省用電進入高峰。有了祁韶特高壓支撐,三湘用電不用擔心了。

線路總長度2383公里的祁韶特高壓,是世界上首個以輸送新能源電力為主的特高壓直流工程。從甘肅省出發,經陝西、重慶、湖北等省市,進入湖南韶山換流站,為電力供應吃緊的湖南提供了強大支撐。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湖南電網“卡脖子”現象普遍,電力供應水平低,電網裝機容量僅為246.95萬千瓦。70年來,我省能源事業滄桑鉅變,實現了從“難用能”到“用上能”,再到“用好能”的跨越式發展。

其中,電力供給大幅增加,極大改變了城鄉面貌和人民生產生活條件。數據顯示,1949年全省發電裝機容量1.53萬千瓦、全社會用電量0.23億千瓦時,全省僅800戶官商能用上電燈。截至目前,全省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543萬千瓦,擁有火電、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等各類電源,新能源裝機佔比超過15%,比新中國成立時增長了7587倍。

天然氣實現從無到有,省內天然氣管網總里程超過2000公里,覆蓋全省63個縣市區。

"

高速公路從無到通車裡程居全國第4位,長沙可高鐵直達全國23個省份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綜合交通體系日益健全;從“難用能”到“用上能”,再到“用好能”的跨越式發展,湖南能源改變“卡脖子”現象;從新中國成立前的一片空白到全省已建成各類水庫1.4萬多座,佔全國的1/7,綜合水利建設成就斐然;從獲取信息靠廣播和報刊到移動通信、互聯網寬帶“飛入”尋常百姓家,信息網絡建設突飛猛進……這一個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見證著三湘大地這70年來的鉅變,也成為了人民群眾感受最深、獲得感最強的重要發展成果之一。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全省上下大力推動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張網”建設,基礎設施網絡不斷優化,質量持續提升,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有力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和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建設。9月10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湖南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系列新聞發佈會第四場,省發改委和省交通廳發佈全省基礎設施建設成就。

“四駕馬車”齊驅並進,“奔”出三湘大地70年鉅變  #創新湖南融入世界#

2018年9月23日,長沙至香港高鐵首發。圖為當日上午11時45分,由長沙南站開往香港西九龍站的G

交通

從“封閉堵塞”到“四通八達”,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

邵陽洞口到長沙這條路,華聲在線記者龍騰歷經了公路、高速、火車和高鐵的變化。

“大概在2000年初的樣子,我從老家洞口途經長沙去西安讀大學,需要先從洞口坐3個多小時的汽車,走320國道到邵陽火車站;再乘坐六七個小時的火車到長沙火車站;之後再換乘去西安的火車。這一趟下來,單是從洞口到長沙就需要10來個小時。”龍騰告訴記者,2007年,滬昆高速湖南段邵懷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從洞口到長沙坐汽車只需要4個小時左右。去年年底,洞口又搭上了懷邵衡高鐵的快車道,坐高鐵到長沙只需2個小時了。

70年來,湖南大力推進交通運輸網絡建設,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已基本形成。

截至2018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已達24萬公里、位居全國第6,是新中國成立初期3142公里的76倍。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6725公里,居全國第4位,122個縣市區中121個實現了30分鐘上下高速公路的目標。“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矮寨大橋創造了4個世界第一,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視察,並稱其為“中國的圓月亮”。洞庭湖特大橋是世界排名第二、國內排名第一的大跨徑鋼桁架加勁樑懸索橋。

鐵路網絡規模擴大,高鐵營運里程達到1730公里,排名全國第4位。

從1989年建成通航以來,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已運營長沙、張家界、常德、懷化、永州、衡陽、武岡、岳陽共8個干支線機場,開通了直飛22個國家和地區的57條國際和地區航線,2018年全省旅客吞吐總量達3024萬人次。

水運網絡能力提升,通航里程1.2萬公里,居全國第3。城陵磯新港實現港、澳水路直航,開通了至東盟、澳大利亞的海上接力航線。

城際城市交通網絡提質升級。長株潭城際鐵路和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長沙磁浮建成通車,長沙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持續推進1、2、4號線建成通車……

“四駕馬車”齊驅並進,“奔”出三湘大地70年鉅變  #創新湖南融入世界#

備戰中秋、國慶“雙節”保供電。9月9日,華電長沙電廠,工作人員在水處理值班室巡查設備。

能源

從“難用能”到“用好能”,能源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迎峰度夏’問題不大!”8月初,祁連-韶山±800千伏直流特高壓輸電工程(以下簡稱“祁韶特高壓”)韶山換流站黨支部書記蔣久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說。從7月下旬開始,因持續晴熱高溫,全省用電進入高峰。有了祁韶特高壓支撐,三湘用電不用擔心了。

線路總長度2383公里的祁韶特高壓,是世界上首個以輸送新能源電力為主的特高壓直流工程。從甘肅省出發,經陝西、重慶、湖北等省市,進入湖南韶山換流站,為電力供應吃緊的湖南提供了強大支撐。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湖南電網“卡脖子”現象普遍,電力供應水平低,電網裝機容量僅為246.95萬千瓦。70年來,我省能源事業滄桑鉅變,實現了從“難用能”到“用上能”,再到“用好能”的跨越式發展。

其中,電力供給大幅增加,極大改變了城鄉面貌和人民生產生活條件。數據顯示,1949年全省發電裝機容量1.53萬千瓦、全社會用電量0.23億千瓦時,全省僅800戶官商能用上電燈。截至目前,全省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543萬千瓦,擁有火電、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等各類電源,新能源裝機佔比超過15%,比新中國成立時增長了7587倍。

天然氣實現從無到有,省內天然氣管網總里程超過2000公里,覆蓋全省63個縣市區。

“四駕馬車”齊驅並進,“奔”出三湘大地70年鉅變  #創新湖南融入世界#

製圖/劉迎

水利

從一片空白到利用計算機防汛抗旱綜合水利建設成就斐然

藍天白雲下,五強溪水電站巍然橫亙沅江。從87.5米高的壩頂遠眺,風煙俱淨,水天一色,高峽平湖,風景如畫。

五強溪,一個偏遠的地名,因為五強溪水電站而名聞天下。

從1952年開始地質水文勘測到1986年復工建設,從12萬大移民到1996年5臺機組全部投產發電,湖南首座120萬千瓦大型水電工程,創造了湖南水電建設的壯舉,在湖南水電建設史上立起了一座豐碑。

五強溪水電站建成20餘年來,年平均發電量53.7億千瓦時,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送往三湘四水;作為全國防汛重點水庫,為洞庭湖區乃至長江中下游減輕了洪水災害;大型船舶可沿高等級航道直抵洞庭湖,千里沅水已變成一條綠色能源走廊、交通走廊,造福百姓。

五強溪水電站的建設發展,是湖南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縮影。

湖南水系發達,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水利建設基本處於一片空白,初步統計僅有小2型水庫10餘座。70年來,我省水利建設和管理投入穩定增加,目前已建成各類水庫1.4萬座;洞庭湖流域治理任務、22個蓄洪垸堤防加固工程基本完成,11個重點垸防洪標準達到10年一遇,長江142公里幹堤全面達標;相繼建成五強溪等防洪控制性樞紐以及東江、涔天河等骨幹水源工程;並通過雲計算、大數據以及“互聯網+”等新技術的運用,進一步提高防汛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近十年全省年均因災死亡人數從415人下降到36人,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從8.56%下降到0.72%,乾旱災害年均損失率從1.46%下降到0.16%……全省初步形成了防洪、治澇、灌溉、供水、發電、水土保持等綜合水利工程體系。

信息

從千人1.2部電話到“5G作品”層出不窮,信息網絡建設突飛猛進

全國首輛運用5G技術控制的新能源公交車,近日在中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全新亮相,駕駛員通過手機,就能實現車輛遠程操控、實時調度。中國移動與湘雅醫院實驗室打造的遠程醫療影像雲平臺,利用5G技術,10秒左右就能接收幾十張CT和核磁共振的片子,還能讓專家實時指導基層醫生做手術。三一重工、湖南移動、中興通訊攜手,正在探索製造業與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湖南首個5G智能製造產業園區。

這樣特色鮮明的“5G作品”,在湖南層出不窮。而在幾十年前,這是無法想象的。據統計資料,1977年末,全省電話用戶不到6.8萬戶,平均每千人才有1.2部電話。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信息化網絡體系構建日益健全,城鄉數字鴻溝有效縮短,移動網絡覆蓋全面提升,固定互聯網寬帶用戶達1635.3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增加到6498萬戶,14個市州城區實現光纖寬帶網全覆蓋。省內所有城區、縣、鄉、行政村以及80%自然村實現4G全覆蓋,交通幹道沿線4G覆蓋達96%以上。與此同時,信息消費門檻逐年降低,流量資費從最初的120元/G降至目前5.4元/G。

此外,在備受關注的5G部署方面,規模獨立組網穩步推進,省會長沙已完成約700座5G基站的建設,實現了核心商圈、湘江新區、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和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部分區域的覆蓋。在聲勢浩大的5G佈局競速賽中,湖南已經走在前列。

見聞

“智能製造”讓高速公路建設更“聰明”

目前,我省今年的重點建設項目——常寧至祁東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8月2日,記者實地走訪了常祁高速的建設現場,一些智能化的設備應用讓高速公路的項目建設越來越“聰明”,不僅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有效地保證了工程質量。

在常祁高速二標鋼筋加工場內,記者看到一臺白色的“神器”正伸著長長的“臂膀”,來回移動對一根形如鋼筋架的設備進行焊接。項目總工劉樹告訴記者,該“神器”實為一臺FDV6L焊接機器人,其正在焊接的設備是橋樑蓋樑的骨架片。

“傳統的人工焊接作業難度較大,其產品的加工精度主要靠工人的肉眼來確保,誤差在1釐米左右。而這臺焊接機器人可代替6個一流的焊接師傅,一天就可焊接出4個骨架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產品的加工精度可以精確到0.08毫米,這是人工焊接達不到的。因此,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現代化加工場只需11人即可完成原來29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劉樹說。

常祁高速公路公司經理唐承鐵介紹,目前兩個標段正全力以赴加快建設,將確保圓滿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力爭到2022年,把常祁高速建設成為一條優質、安全、高效、和諧、優美的高速路。

記者 和婷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