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

十年前,大亞灣曾被冠以“鬼城”,直至16年央視專門做了一期節目,才得以正名。

近來,部分媒體拿起“老四樣”來毫不手軟,鼓吹惠灣是“鬼城”的言論又開始甚囂塵上。

老四樣:

供應量大→沒有人住→沒有產業→漲不了價


其實,不看好惠灣的原因,翻來覆去說還就是這幾樣,今兒咱就索性攤開了、往細裡說,該怎麼判斷,各位看官心中自然有桿秤。


"

十年前,大亞灣曾被冠以“鬼城”,直至16年央視專門做了一期節目,才得以正名。

近來,部分媒體拿起“老四樣”來毫不手軟,鼓吹惠灣是“鬼城”的言論又開始甚囂塵上。

老四樣:

供應量大→沒有人住→沒有產業→漲不了價


其實,不看好惠灣的原因,翻來覆去說還就是這幾樣,今兒咱就索性攤開了、往細裡說,該怎麼判斷,各位看官心中自然有桿秤。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供應量大?


這話確實不假。深圳、東莞的開發強度均已超過45%,而惠州的開發強度僅9%,低的可憐。也正是這樣,惠州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新鮮的一手住宅:自2016年開始,以每年約400萬㎡的速度持續增加,早已遠超深莞總和

"

十年前,大亞灣曾被冠以“鬼城”,直至16年央視專門做了一期節目,才得以正名。

近來,部分媒體拿起“老四樣”來毫不手軟,鼓吹惠灣是“鬼城”的言論又開始甚囂塵上。

老四樣:

供應量大→沒有人住→沒有產業→漲不了價


其實,不看好惠灣的原因,翻來覆去說還就是這幾樣,今兒咱就索性攤開了、往細裡說,該怎麼判斷,各位看官心中自然有桿秤。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供應量大?


這話確實不假。深圳、東莞的開發強度均已超過45%,而惠州的開發強度僅9%,低的可憐。也正是這樣,惠州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新鮮的一手住宅:自2016年開始,以每年約400萬㎡的速度持續增加,早已遠超深莞總和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克爾瑞、中指院

這個供應量看起來確實嚇人,鉅額的供應導致在年初盤點時,惠州的待售面積高居全國第三,僅次於瀋陽與天津。

但是隻說供應不說成交的都是耍流氓,作為臨深唯一不限購的城市,惠州3年來消化了45萬套新房

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裡,惠州去化週期僅需1年左右,低於全國消化庫存的平均線!也就是說,新增供應非但沒有轉化成庫存,反而去化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場活躍度可見一斑。

"

十年前,大亞灣曾被冠以“鬼城”,直至16年央視專門做了一期節目,才得以正名。

近來,部分媒體拿起“老四樣”來毫不手軟,鼓吹惠灣是“鬼城”的言論又開始甚囂塵上。

老四樣:

供應量大→沒有人住→沒有產業→漲不了價


其實,不看好惠灣的原因,翻來覆去說還就是這幾樣,今兒咱就索性攤開了、往細裡說,該怎麼判斷,各位看官心中自然有桿秤。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供應量大?


這話確實不假。深圳、東莞的開發強度均已超過45%,而惠州的開發強度僅9%,低的可憐。也正是這樣,惠州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新鮮的一手住宅:自2016年開始,以每年約400萬㎡的速度持續增加,早已遠超深莞總和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克爾瑞、中指院

這個供應量看起來確實嚇人,鉅額的供應導致在年初盤點時,惠州的待售面積高居全國第三,僅次於瀋陽與天津。

但是隻說供應不說成交的都是耍流氓,作為臨深唯一不限購的城市,惠州3年來消化了45萬套新房

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裡,惠州去化週期僅需1年左右,低於全國消化庫存的平均線!也就是說,新增供應非但沒有轉化成庫存,反而去化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場活躍度可見一斑。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

惠灣兩區,成交量佔了整個惠州的半壁江山,代表了惠州樓市的主力軍。當供應和成交都在合理可控範圍內,量大並不是一種錯,至少不是惠灣的錯。


"

十年前,大亞灣曾被冠以“鬼城”,直至16年央視專門做了一期節目,才得以正名。

近來,部分媒體拿起“老四樣”來毫不手軟,鼓吹惠灣是“鬼城”的言論又開始甚囂塵上。

老四樣:

供應量大→沒有人住→沒有產業→漲不了價


其實,不看好惠灣的原因,翻來覆去說還就是這幾樣,今兒咱就索性攤開了、往細裡說,該怎麼判斷,各位看官心中自然有桿秤。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供應量大?


這話確實不假。深圳、東莞的開發強度均已超過45%,而惠州的開發強度僅9%,低的可憐。也正是這樣,惠州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新鮮的一手住宅:自2016年開始,以每年約400萬㎡的速度持續增加,早已遠超深莞總和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克爾瑞、中指院

這個供應量看起來確實嚇人,鉅額的供應導致在年初盤點時,惠州的待售面積高居全國第三,僅次於瀋陽與天津。

但是隻說供應不說成交的都是耍流氓,作為臨深唯一不限購的城市,惠州3年來消化了45萬套新房

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裡,惠州去化週期僅需1年左右,低於全國消化庫存的平均線!也就是說,新增供應非但沒有轉化成庫存,反而去化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場活躍度可見一斑。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

惠灣兩區,成交量佔了整個惠州的半壁江山,代表了惠州樓市的主力軍。當供應和成交都在合理可控範圍內,量大並不是一種錯,至少不是惠灣的錯。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人住?


惠灣的人口密度遠超平均值


在說惠灣“鬼城”之前,不妨先看兩組數據。

截至2017年底,大亞灣陸地面積2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2萬人,人口密度約724人/平方公里。惠陽,面積9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9萬,人口密度約654人/平方公里

截至2018年底,廣東常住人口11346萬人,繼續居全國首位,佔全國人口總量的8.13%,廣東人口密度631人/平方公里,為全國的4.35倍。

放眼全省,惠灣當前被認為是“地廣人稀、寥無人煙”,但真計算起人口密度,卻已經高於省內平均水平,更是甩全國數倍。

這裡還只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待發展”城市,未來會怎樣?

置業惠州熱度只增不減


詬病惠灣最多的,還是入住率低的問題。買惠州的人買的到底是什麼?在企鵝財經看來,買的是“現實”和“預期”。

北方客打飛的買樓、團購“一條腿”等事件已經幾不可聞,數個當紅開發商的成交客戶研究也表明,投資比例已經嚴重下滑,置業惠州的首要動機已經轉變成了自住為主,兼顧投資

"

十年前,大亞灣曾被冠以“鬼城”,直至16年央視專門做了一期節目,才得以正名。

近來,部分媒體拿起“老四樣”來毫不手軟,鼓吹惠灣是“鬼城”的言論又開始甚囂塵上。

老四樣:

供應量大→沒有人住→沒有產業→漲不了價


其實,不看好惠灣的原因,翻來覆去說還就是這幾樣,今兒咱就索性攤開了、往細裡說,該怎麼判斷,各位看官心中自然有桿秤。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供應量大?


這話確實不假。深圳、東莞的開發強度均已超過45%,而惠州的開發強度僅9%,低的可憐。也正是這樣,惠州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新鮮的一手住宅:自2016年開始,以每年約400萬㎡的速度持續增加,早已遠超深莞總和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克爾瑞、中指院

這個供應量看起來確實嚇人,鉅額的供應導致在年初盤點時,惠州的待售面積高居全國第三,僅次於瀋陽與天津。

但是隻說供應不說成交的都是耍流氓,作為臨深唯一不限購的城市,惠州3年來消化了45萬套新房

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裡,惠州去化週期僅需1年左右,低於全國消化庫存的平均線!也就是說,新增供應非但沒有轉化成庫存,反而去化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場活躍度可見一斑。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

惠灣兩區,成交量佔了整個惠州的半壁江山,代表了惠州樓市的主力軍。當供應和成交都在合理可控範圍內,量大並不是一種錯,至少不是惠灣的錯。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人住?


惠灣的人口密度遠超平均值


在說惠灣“鬼城”之前,不妨先看兩組數據。

截至2017年底,大亞灣陸地面積2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2萬人,人口密度約724人/平方公里。惠陽,面積9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9萬,人口密度約654人/平方公里

截至2018年底,廣東常住人口11346萬人,繼續居全國首位,佔全國人口總量的8.13%,廣東人口密度631人/平方公里,為全國的4.35倍。

放眼全省,惠灣當前被認為是“地廣人稀、寥無人煙”,但真計算起人口密度,卻已經高於省內平均水平,更是甩全國數倍。

這裡還只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待發展”城市,未來會怎樣?

置業惠州熱度只增不減


詬病惠灣最多的,還是入住率低的問題。買惠州的人買的到底是什麼?在企鵝財經看來,買的是“現實”和“預期”。

北方客打飛的買樓、團購“一條腿”等事件已經幾不可聞,數個當紅開發商的成交客戶研究也表明,投資比例已經嚴重下滑,置業惠州的首要動機已經轉變成了自住為主,兼顧投資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這一點與置業論壇上的風向也不謀而合:在“家在臨深”板塊上,有網友總結了一個熱門現象:十之八九的人都在討論惠州!下面的跟帖道出真相了:“東莞太貴,中山太遠!大部分能買東莞臨深的首付都可以買深圳了!”這才是置業惠州的實際情況:離得近,價格低,最為親民的剛需首選。

踮踮腳能夠到深圳的,首選深圳。但是大多數跳起來力不從心,離開又不甘心的客群,考慮到迫在眉睫的購房需求,首選只能是惠州。

惠州現在有直達深圳的高鐵、高速,多條快速路無縫對接,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遲早會來的深惠城際、深惠地鐵。許多人嘴上說著“有生之年”,但只要趨勢是對的,這一天或早或晚就一定會來。

向現實低頭或陶醉預期的這群人,你說他們買惠州是為了投資?不合理。

大型開發商雲集


2018年底公開信息顯示,惠州已出讓未開發的土地高達7.87萬畝,相當於五千多萬平米,單碧桂園囤積的土地就超過千萬平米;剛剛IPO上市的新力地產,大本營在南昌,卻重金砸在惠州;恆大、萬科、融創、佳兆業等全國十強房企在惠州均有佈局。

這還僅僅是品牌房企公開披露的內容,據企鵝財經所知,不少深圳、本地的開發商也手握幾十塊地,等待下一波行情的到來。

大樓盤大社區多並不是缺點,有實力的品牌開發商雲集,斥巨資開發大型項目,恰恰是對片區有信心的體現。當一個行業的龍頭企業都在這裡重金加碼時,肯定不是為打造一座空城而來。


"

十年前,大亞灣曾被冠以“鬼城”,直至16年央視專門做了一期節目,才得以正名。

近來,部分媒體拿起“老四樣”來毫不手軟,鼓吹惠灣是“鬼城”的言論又開始甚囂塵上。

老四樣:

供應量大→沒有人住→沒有產業→漲不了價


其實,不看好惠灣的原因,翻來覆去說還就是這幾樣,今兒咱就索性攤開了、往細裡說,該怎麼判斷,各位看官心中自然有桿秤。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供應量大?


這話確實不假。深圳、東莞的開發強度均已超過45%,而惠州的開發強度僅9%,低的可憐。也正是這樣,惠州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新鮮的一手住宅:自2016年開始,以每年約400萬㎡的速度持續增加,早已遠超深莞總和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克爾瑞、中指院

這個供應量看起來確實嚇人,鉅額的供應導致在年初盤點時,惠州的待售面積高居全國第三,僅次於瀋陽與天津。

但是隻說供應不說成交的都是耍流氓,作為臨深唯一不限購的城市,惠州3年來消化了45萬套新房

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裡,惠州去化週期僅需1年左右,低於全國消化庫存的平均線!也就是說,新增供應非但沒有轉化成庫存,反而去化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場活躍度可見一斑。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

惠灣兩區,成交量佔了整個惠州的半壁江山,代表了惠州樓市的主力軍。當供應和成交都在合理可控範圍內,量大並不是一種錯,至少不是惠灣的錯。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人住?


惠灣的人口密度遠超平均值


在說惠灣“鬼城”之前,不妨先看兩組數據。

截至2017年底,大亞灣陸地面積2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2萬人,人口密度約724人/平方公里。惠陽,面積9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9萬,人口密度約654人/平方公里

截至2018年底,廣東常住人口11346萬人,繼續居全國首位,佔全國人口總量的8.13%,廣東人口密度631人/平方公里,為全國的4.35倍。

放眼全省,惠灣當前被認為是“地廣人稀、寥無人煙”,但真計算起人口密度,卻已經高於省內平均水平,更是甩全國數倍。

這裡還只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待發展”城市,未來會怎樣?

置業惠州熱度只增不減


詬病惠灣最多的,還是入住率低的問題。買惠州的人買的到底是什麼?在企鵝財經看來,買的是“現實”和“預期”。

北方客打飛的買樓、團購“一條腿”等事件已經幾不可聞,數個當紅開發商的成交客戶研究也表明,投資比例已經嚴重下滑,置業惠州的首要動機已經轉變成了自住為主,兼顧投資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這一點與置業論壇上的風向也不謀而合:在“家在臨深”板塊上,有網友總結了一個熱門現象:十之八九的人都在討論惠州!下面的跟帖道出真相了:“東莞太貴,中山太遠!大部分能買東莞臨深的首付都可以買深圳了!”這才是置業惠州的實際情況:離得近,價格低,最為親民的剛需首選。

踮踮腳能夠到深圳的,首選深圳。但是大多數跳起來力不從心,離開又不甘心的客群,考慮到迫在眉睫的購房需求,首選只能是惠州。

惠州現在有直達深圳的高鐵、高速,多條快速路無縫對接,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遲早會來的深惠城際、深惠地鐵。許多人嘴上說著“有生之年”,但只要趨勢是對的,這一天或早或晚就一定會來。

向現實低頭或陶醉預期的這群人,你說他們買惠州是為了投資?不合理。

大型開發商雲集


2018年底公開信息顯示,惠州已出讓未開發的土地高達7.87萬畝,相當於五千多萬平米,單碧桂園囤積的土地就超過千萬平米;剛剛IPO上市的新力地產,大本營在南昌,卻重金砸在惠州;恆大、萬科、融創、佳兆業等全國十強房企在惠州均有佈局。

這還僅僅是品牌房企公開披露的內容,據企鵝財經所知,不少深圳、本地的開發商也手握幾十塊地,等待下一波行情的到來。

大樓盤大社區多並不是缺點,有實力的品牌開發商雲集,斥巨資開發大型項目,恰恰是對片區有信心的體現。當一個行業的龍頭企業都在這裡重金加碼時,肯定不是為打造一座空城而來。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產業?


房子會變舊,人會老去,不得不承認,產業才是片區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很多人看到成片的高樓就心顫,都是“樓”卻沒有“寫字樓”,都是“園”卻沒有“產業園”,事實是這樣嗎?

其實,大部分來惠灣的人,相繼去考察的都是樓盤密集的居住區,譬如數盤扎堆的臨深,惠陽最火的白雲片區,卻忽視了大片腹地上的產業佈局。


"

十年前,大亞灣曾被冠以“鬼城”,直至16年央視專門做了一期節目,才得以正名。

近來,部分媒體拿起“老四樣”來毫不手軟,鼓吹惠灣是“鬼城”的言論又開始甚囂塵上。

老四樣:

供應量大→沒有人住→沒有產業→漲不了價


其實,不看好惠灣的原因,翻來覆去說還就是這幾樣,今兒咱就索性攤開了、往細裡說,該怎麼判斷,各位看官心中自然有桿秤。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供應量大?


這話確實不假。深圳、東莞的開發強度均已超過45%,而惠州的開發強度僅9%,低的可憐。也正是這樣,惠州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新鮮的一手住宅:自2016年開始,以每年約400萬㎡的速度持續增加,早已遠超深莞總和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克爾瑞、中指院

這個供應量看起來確實嚇人,鉅額的供應導致在年初盤點時,惠州的待售面積高居全國第三,僅次於瀋陽與天津。

但是隻說供應不說成交的都是耍流氓,作為臨深唯一不限購的城市,惠州3年來消化了45萬套新房

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裡,惠州去化週期僅需1年左右,低於全國消化庫存的平均線!也就是說,新增供應非但沒有轉化成庫存,反而去化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場活躍度可見一斑。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

惠灣兩區,成交量佔了整個惠州的半壁江山,代表了惠州樓市的主力軍。當供應和成交都在合理可控範圍內,量大並不是一種錯,至少不是惠灣的錯。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人住?


惠灣的人口密度遠超平均值


在說惠灣“鬼城”之前,不妨先看兩組數據。

截至2017年底,大亞灣陸地面積2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2萬人,人口密度約724人/平方公里。惠陽,面積9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9萬,人口密度約654人/平方公里

截至2018年底,廣東常住人口11346萬人,繼續居全國首位,佔全國人口總量的8.13%,廣東人口密度631人/平方公里,為全國的4.35倍。

放眼全省,惠灣當前被認為是“地廣人稀、寥無人煙”,但真計算起人口密度,卻已經高於省內平均水平,更是甩全國數倍。

這裡還只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待發展”城市,未來會怎樣?

置業惠州熱度只增不減


詬病惠灣最多的,還是入住率低的問題。買惠州的人買的到底是什麼?在企鵝財經看來,買的是“現實”和“預期”。

北方客打飛的買樓、團購“一條腿”等事件已經幾不可聞,數個當紅開發商的成交客戶研究也表明,投資比例已經嚴重下滑,置業惠州的首要動機已經轉變成了自住為主,兼顧投資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這一點與置業論壇上的風向也不謀而合:在“家在臨深”板塊上,有網友總結了一個熱門現象:十之八九的人都在討論惠州!下面的跟帖道出真相了:“東莞太貴,中山太遠!大部分能買東莞臨深的首付都可以買深圳了!”這才是置業惠州的實際情況:離得近,價格低,最為親民的剛需首選。

踮踮腳能夠到深圳的,首選深圳。但是大多數跳起來力不從心,離開又不甘心的客群,考慮到迫在眉睫的購房需求,首選只能是惠州。

惠州現在有直達深圳的高鐵、高速,多條快速路無縫對接,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遲早會來的深惠城際、深惠地鐵。許多人嘴上說著“有生之年”,但只要趨勢是對的,這一天或早或晚就一定會來。

向現實低頭或陶醉預期的這群人,你說他們買惠州是為了投資?不合理。

大型開發商雲集


2018年底公開信息顯示,惠州已出讓未開發的土地高達7.87萬畝,相當於五千多萬平米,單碧桂園囤積的土地就超過千萬平米;剛剛IPO上市的新力地產,大本營在南昌,卻重金砸在惠州;恆大、萬科、融創、佳兆業等全國十強房企在惠州均有佈局。

這還僅僅是品牌房企公開披露的內容,據企鵝財經所知,不少深圳、本地的開發商也手握幾十塊地,等待下一波行情的到來。

大樓盤大社區多並不是缺點,有實力的品牌開發商雲集,斥巨資開發大型項目,恰恰是對片區有信心的體現。當一個行業的龍頭企業都在這裡重金加碼時,肯定不是為打造一座空城而來。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產業?


房子會變舊,人會老去,不得不承認,產業才是片區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很多人看到成片的高樓就心顫,都是“樓”卻沒有“寫字樓”,都是“園”卻沒有“產業園”,事實是這樣嗎?

其實,大部分來惠灣的人,相繼去考察的都是樓盤密集的居住區,譬如數盤扎堆的臨深,惠陽最火的白雲片區,卻忽視了大片腹地上的產業佈局。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大亞灣西區南部片區規劃批覆公示圖)


以大亞灣西區南部片區為例,以龍光城為首的臨深居住片區和以博林騰瑞、世紀城為首的荷茶片區,都是樓盤扎堆的地方。到這樣的地方,目之所及皆是樓盤,但樓盤外其實別有一片天。

到了惠陽,產業“藏”得就更深了。惠陽的面積是大亞灣的三倍,樓盤分佈區域跨度大,單個區域內卻十分集中。


"

十年前,大亞灣曾被冠以“鬼城”,直至16年央視專門做了一期節目,才得以正名。

近來,部分媒體拿起“老四樣”來毫不手軟,鼓吹惠灣是“鬼城”的言論又開始甚囂塵上。

老四樣:

供應量大→沒有人住→沒有產業→漲不了價


其實,不看好惠灣的原因,翻來覆去說還就是這幾樣,今兒咱就索性攤開了、往細裡說,該怎麼判斷,各位看官心中自然有桿秤。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供應量大?


這話確實不假。深圳、東莞的開發強度均已超過45%,而惠州的開發強度僅9%,低的可憐。也正是這樣,惠州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新鮮的一手住宅:自2016年開始,以每年約400萬㎡的速度持續增加,早已遠超深莞總和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克爾瑞、中指院

這個供應量看起來確實嚇人,鉅額的供應導致在年初盤點時,惠州的待售面積高居全國第三,僅次於瀋陽與天津。

但是隻說供應不說成交的都是耍流氓,作為臨深唯一不限購的城市,惠州3年來消化了45萬套新房

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裡,惠州去化週期僅需1年左右,低於全國消化庫存的平均線!也就是說,新增供應非但沒有轉化成庫存,反而去化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場活躍度可見一斑。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

惠灣兩區,成交量佔了整個惠州的半壁江山,代表了惠州樓市的主力軍。當供應和成交都在合理可控範圍內,量大並不是一種錯,至少不是惠灣的錯。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人住?


惠灣的人口密度遠超平均值


在說惠灣“鬼城”之前,不妨先看兩組數據。

截至2017年底,大亞灣陸地面積2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2萬人,人口密度約724人/平方公里。惠陽,面積9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9萬,人口密度約654人/平方公里

截至2018年底,廣東常住人口11346萬人,繼續居全國首位,佔全國人口總量的8.13%,廣東人口密度631人/平方公里,為全國的4.35倍。

放眼全省,惠灣當前被認為是“地廣人稀、寥無人煙”,但真計算起人口密度,卻已經高於省內平均水平,更是甩全國數倍。

這裡還只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待發展”城市,未來會怎樣?

置業惠州熱度只增不減


詬病惠灣最多的,還是入住率低的問題。買惠州的人買的到底是什麼?在企鵝財經看來,買的是“現實”和“預期”。

北方客打飛的買樓、團購“一條腿”等事件已經幾不可聞,數個當紅開發商的成交客戶研究也表明,投資比例已經嚴重下滑,置業惠州的首要動機已經轉變成了自住為主,兼顧投資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這一點與置業論壇上的風向也不謀而合:在“家在臨深”板塊上,有網友總結了一個熱門現象:十之八九的人都在討論惠州!下面的跟帖道出真相了:“東莞太貴,中山太遠!大部分能買東莞臨深的首付都可以買深圳了!”這才是置業惠州的實際情況:離得近,價格低,最為親民的剛需首選。

踮踮腳能夠到深圳的,首選深圳。但是大多數跳起來力不從心,離開又不甘心的客群,考慮到迫在眉睫的購房需求,首選只能是惠州。

惠州現在有直達深圳的高鐵、高速,多條快速路無縫對接,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遲早會來的深惠城際、深惠地鐵。許多人嘴上說著“有生之年”,但只要趨勢是對的,這一天或早或晚就一定會來。

向現實低頭或陶醉預期的這群人,你說他們買惠州是為了投資?不合理。

大型開發商雲集


2018年底公開信息顯示,惠州已出讓未開發的土地高達7.87萬畝,相當於五千多萬平米,單碧桂園囤積的土地就超過千萬平米;剛剛IPO上市的新力地產,大本營在南昌,卻重金砸在惠州;恆大、萬科、融創、佳兆業等全國十強房企在惠州均有佈局。

這還僅僅是品牌房企公開披露的內容,據企鵝財經所知,不少深圳、本地的開發商也手握幾十塊地,等待下一波行情的到來。

大樓盤大社區多並不是缺點,有實力的品牌開發商雲集,斥巨資開發大型項目,恰恰是對片區有信心的體現。當一個行業的龍頭企業都在這裡重金加碼時,肯定不是為打造一座空城而來。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產業?


房子會變舊,人會老去,不得不承認,產業才是片區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很多人看到成片的高樓就心顫,都是“樓”卻沒有“寫字樓”,都是“園”卻沒有“產業園”,事實是這樣嗎?

其實,大部分來惠灣的人,相繼去考察的都是樓盤密集的居住區,譬如數盤扎堆的臨深,惠陽最火的白雲片區,卻忽視了大片腹地上的產業佈局。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大亞灣西區南部片區規劃批覆公示圖)


以大亞灣西區南部片區為例,以龍光城為首的臨深居住片區和以博林騰瑞、世紀城為首的荷茶片區,都是樓盤扎堆的地方。到這樣的地方,目之所及皆是樓盤,但樓盤外其實別有一片天。

到了惠陽,產業“藏”得就更深了。惠陽的面積是大亞灣的三倍,樓盤分佈區域跨度大,單個區域內卻十分集中。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陽樓盤分佈圖,5月27日製圖)


但實際上,惠陽的產業結構非常豐富。有著以電子信息為核心,以新能源、新材料、傢俱等為特色的工業行業格局,眾多企業是華為、蘋果、三星等智能終端企業零部件供應商,以伯恩光學為代表的玻璃面板產業在全球佔據重要市場地位。


"

十年前,大亞灣曾被冠以“鬼城”,直至16年央視專門做了一期節目,才得以正名。

近來,部分媒體拿起“老四樣”來毫不手軟,鼓吹惠灣是“鬼城”的言論又開始甚囂塵上。

老四樣:

供應量大→沒有人住→沒有產業→漲不了價


其實,不看好惠灣的原因,翻來覆去說還就是這幾樣,今兒咱就索性攤開了、往細裡說,該怎麼判斷,各位看官心中自然有桿秤。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供應量大?


這話確實不假。深圳、東莞的開發強度均已超過45%,而惠州的開發強度僅9%,低的可憐。也正是這樣,惠州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新鮮的一手住宅:自2016年開始,以每年約400萬㎡的速度持續增加,早已遠超深莞總和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克爾瑞、中指院

這個供應量看起來確實嚇人,鉅額的供應導致在年初盤點時,惠州的待售面積高居全國第三,僅次於瀋陽與天津。

但是隻說供應不說成交的都是耍流氓,作為臨深唯一不限購的城市,惠州3年來消化了45萬套新房

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裡,惠州去化週期僅需1年左右,低於全國消化庫存的平均線!也就是說,新增供應非但沒有轉化成庫存,反而去化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場活躍度可見一斑。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

惠灣兩區,成交量佔了整個惠州的半壁江山,代表了惠州樓市的主力軍。當供應和成交都在合理可控範圍內,量大並不是一種錯,至少不是惠灣的錯。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人住?


惠灣的人口密度遠超平均值


在說惠灣“鬼城”之前,不妨先看兩組數據。

截至2017年底,大亞灣陸地面積2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2萬人,人口密度約724人/平方公里。惠陽,面積9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9萬,人口密度約654人/平方公里

截至2018年底,廣東常住人口11346萬人,繼續居全國首位,佔全國人口總量的8.13%,廣東人口密度631人/平方公里,為全國的4.35倍。

放眼全省,惠灣當前被認為是“地廣人稀、寥無人煙”,但真計算起人口密度,卻已經高於省內平均水平,更是甩全國數倍。

這裡還只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待發展”城市,未來會怎樣?

置業惠州熱度只增不減


詬病惠灣最多的,還是入住率低的問題。買惠州的人買的到底是什麼?在企鵝財經看來,買的是“現實”和“預期”。

北方客打飛的買樓、團購“一條腿”等事件已經幾不可聞,數個當紅開發商的成交客戶研究也表明,投資比例已經嚴重下滑,置業惠州的首要動機已經轉變成了自住為主,兼顧投資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這一點與置業論壇上的風向也不謀而合:在“家在臨深”板塊上,有網友總結了一個熱門現象:十之八九的人都在討論惠州!下面的跟帖道出真相了:“東莞太貴,中山太遠!大部分能買東莞臨深的首付都可以買深圳了!”這才是置業惠州的實際情況:離得近,價格低,最為親民的剛需首選。

踮踮腳能夠到深圳的,首選深圳。但是大多數跳起來力不從心,離開又不甘心的客群,考慮到迫在眉睫的購房需求,首選只能是惠州。

惠州現在有直達深圳的高鐵、高速,多條快速路無縫對接,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遲早會來的深惠城際、深惠地鐵。許多人嘴上說著“有生之年”,但只要趨勢是對的,這一天或早或晚就一定會來。

向現實低頭或陶醉預期的這群人,你說他們買惠州是為了投資?不合理。

大型開發商雲集


2018年底公開信息顯示,惠州已出讓未開發的土地高達7.87萬畝,相當於五千多萬平米,單碧桂園囤積的土地就超過千萬平米;剛剛IPO上市的新力地產,大本營在南昌,卻重金砸在惠州;恆大、萬科、融創、佳兆業等全國十強房企在惠州均有佈局。

這還僅僅是品牌房企公開披露的內容,據企鵝財經所知,不少深圳、本地的開發商也手握幾十塊地,等待下一波行情的到來。

大樓盤大社區多並不是缺點,有實力的品牌開發商雲集,斥巨資開發大型項目,恰恰是對片區有信心的體現。當一個行業的龍頭企業都在這裡重金加碼時,肯定不是為打造一座空城而來。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產業?


房子會變舊,人會老去,不得不承認,產業才是片區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很多人看到成片的高樓就心顫,都是“樓”卻沒有“寫字樓”,都是“園”卻沒有“產業園”,事實是這樣嗎?

其實,大部分來惠灣的人,相繼去考察的都是樓盤密集的居住區,譬如數盤扎堆的臨深,惠陽最火的白雲片區,卻忽視了大片腹地上的產業佈局。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大亞灣西區南部片區規劃批覆公示圖)


以大亞灣西區南部片區為例,以龍光城為首的臨深居住片區和以博林騰瑞、世紀城為首的荷茶片區,都是樓盤扎堆的地方。到這樣的地方,目之所及皆是樓盤,但樓盤外其實別有一片天。

到了惠陽,產業“藏”得就更深了。惠陽的面積是大亞灣的三倍,樓盤分佈區域跨度大,單個區域內卻十分集中。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陽樓盤分佈圖,5月27日製圖)


但實際上,惠陽的產業結構非常豐富。有著以電子信息為核心,以新能源、新材料、傢俱等為特色的工業行業格局,眾多企業是華為、蘋果、三星等智能終端企業零部件供應商,以伯恩光學為代表的玻璃面板產業在全球佔據重要市場地位。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陽產業結構佈局)


不久前,大亞灣也引進了一個值得說道的大型項目——150億投資的“慧灣——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港”,並且後續慧聰集團將整體搬遷至大亞灣,計劃將在5年內創收765億元,引入上下游及合作伙伴人員約3萬人。


"

十年前,大亞灣曾被冠以“鬼城”,直至16年央視專門做了一期節目,才得以正名。

近來,部分媒體拿起“老四樣”來毫不手軟,鼓吹惠灣是“鬼城”的言論又開始甚囂塵上。

老四樣:

供應量大→沒有人住→沒有產業→漲不了價


其實,不看好惠灣的原因,翻來覆去說還就是這幾樣,今兒咱就索性攤開了、往細裡說,該怎麼判斷,各位看官心中自然有桿秤。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供應量大?


這話確實不假。深圳、東莞的開發強度均已超過45%,而惠州的開發強度僅9%,低的可憐。也正是這樣,惠州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新鮮的一手住宅:自2016年開始,以每年約400萬㎡的速度持續增加,早已遠超深莞總和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克爾瑞、中指院

這個供應量看起來確實嚇人,鉅額的供應導致在年初盤點時,惠州的待售面積高居全國第三,僅次於瀋陽與天津。

但是隻說供應不說成交的都是耍流氓,作為臨深唯一不限購的城市,惠州3年來消化了45萬套新房

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裡,惠州去化週期僅需1年左右,低於全國消化庫存的平均線!也就是說,新增供應非但沒有轉化成庫存,反而去化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場活躍度可見一斑。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

惠灣兩區,成交量佔了整個惠州的半壁江山,代表了惠州樓市的主力軍。當供應和成交都在合理可控範圍內,量大並不是一種錯,至少不是惠灣的錯。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人住?


惠灣的人口密度遠超平均值


在說惠灣“鬼城”之前,不妨先看兩組數據。

截至2017年底,大亞灣陸地面積2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2萬人,人口密度約724人/平方公里。惠陽,面積9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9萬,人口密度約654人/平方公里

截至2018年底,廣東常住人口11346萬人,繼續居全國首位,佔全國人口總量的8.13%,廣東人口密度631人/平方公里,為全國的4.35倍。

放眼全省,惠灣當前被認為是“地廣人稀、寥無人煙”,但真計算起人口密度,卻已經高於省內平均水平,更是甩全國數倍。

這裡還只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待發展”城市,未來會怎樣?

置業惠州熱度只增不減


詬病惠灣最多的,還是入住率低的問題。買惠州的人買的到底是什麼?在企鵝財經看來,買的是“現實”和“預期”。

北方客打飛的買樓、團購“一條腿”等事件已經幾不可聞,數個當紅開發商的成交客戶研究也表明,投資比例已經嚴重下滑,置業惠州的首要動機已經轉變成了自住為主,兼顧投資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這一點與置業論壇上的風向也不謀而合:在“家在臨深”板塊上,有網友總結了一個熱門現象:十之八九的人都在討論惠州!下面的跟帖道出真相了:“東莞太貴,中山太遠!大部分能買東莞臨深的首付都可以買深圳了!”這才是置業惠州的實際情況:離得近,價格低,最為親民的剛需首選。

踮踮腳能夠到深圳的,首選深圳。但是大多數跳起來力不從心,離開又不甘心的客群,考慮到迫在眉睫的購房需求,首選只能是惠州。

惠州現在有直達深圳的高鐵、高速,多條快速路無縫對接,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遲早會來的深惠城際、深惠地鐵。許多人嘴上說著“有生之年”,但只要趨勢是對的,這一天或早或晚就一定會來。

向現實低頭或陶醉預期的這群人,你說他們買惠州是為了投資?不合理。

大型開發商雲集


2018年底公開信息顯示,惠州已出讓未開發的土地高達7.87萬畝,相當於五千多萬平米,單碧桂園囤積的土地就超過千萬平米;剛剛IPO上市的新力地產,大本營在南昌,卻重金砸在惠州;恆大、萬科、融創、佳兆業等全國十強房企在惠州均有佈局。

這還僅僅是品牌房企公開披露的內容,據企鵝財經所知,不少深圳、本地的開發商也手握幾十塊地,等待下一波行情的到來。

大樓盤大社區多並不是缺點,有實力的品牌開發商雲集,斥巨資開發大型項目,恰恰是對片區有信心的體現。當一個行業的龍頭企業都在這裡重金加碼時,肯定不是為打造一座空城而來。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產業?


房子會變舊,人會老去,不得不承認,產業才是片區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很多人看到成片的高樓就心顫,都是“樓”卻沒有“寫字樓”,都是“園”卻沒有“產業園”,事實是這樣嗎?

其實,大部分來惠灣的人,相繼去考察的都是樓盤密集的居住區,譬如數盤扎堆的臨深,惠陽最火的白雲片區,卻忽視了大片腹地上的產業佈局。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大亞灣西區南部片區規劃批覆公示圖)


以大亞灣西區南部片區為例,以龍光城為首的臨深居住片區和以博林騰瑞、世紀城為首的荷茶片區,都是樓盤扎堆的地方。到這樣的地方,目之所及皆是樓盤,但樓盤外其實別有一片天。

到了惠陽,產業“藏”得就更深了。惠陽的面積是大亞灣的三倍,樓盤分佈區域跨度大,單個區域內卻十分集中。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陽樓盤分佈圖,5月27日製圖)


但實際上,惠陽的產業結構非常豐富。有著以電子信息為核心,以新能源、新材料、傢俱等為特色的工業行業格局,眾多企業是華為、蘋果、三星等智能終端企業零部件供應商,以伯恩光學為代表的玻璃面板產業在全球佔據重要市場地位。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陽產業結構佈局)


不久前,大亞灣也引進了一個值得說道的大型項目——150億投資的“慧灣——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港”,並且後續慧聰集團將整體搬遷至大亞灣,計劃將在5年內創收765億元,引入上下游及合作伙伴人員約3萬人。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慧聰集團雙子塔效果圖,以官方公佈為準)


前兩天光弘科技第三產業園也舉辦了開工儀式,作為大亞灣“本土小驕傲”的代表,2018年光弘科技全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6億,待第三產業園建設完成並達產後,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1.65億元,淨利潤3.07億元


"

十年前,大亞灣曾被冠以“鬼城”,直至16年央視專門做了一期節目,才得以正名。

近來,部分媒體拿起“老四樣”來毫不手軟,鼓吹惠灣是“鬼城”的言論又開始甚囂塵上。

老四樣:

供應量大→沒有人住→沒有產業→漲不了價


其實,不看好惠灣的原因,翻來覆去說還就是這幾樣,今兒咱就索性攤開了、往細裡說,該怎麼判斷,各位看官心中自然有桿秤。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供應量大?


這話確實不假。深圳、東莞的開發強度均已超過45%,而惠州的開發強度僅9%,低的可憐。也正是這樣,惠州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新鮮的一手住宅:自2016年開始,以每年約400萬㎡的速度持續增加,早已遠超深莞總和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克爾瑞、中指院

這個供應量看起來確實嚇人,鉅額的供應導致在年初盤點時,惠州的待售面積高居全國第三,僅次於瀋陽與天津。

但是隻說供應不說成交的都是耍流氓,作為臨深唯一不限購的城市,惠州3年來消化了45萬套新房

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裡,惠州去化週期僅需1年左右,低於全國消化庫存的平均線!也就是說,新增供應非但沒有轉化成庫存,反而去化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場活躍度可見一斑。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

惠灣兩區,成交量佔了整個惠州的半壁江山,代表了惠州樓市的主力軍。當供應和成交都在合理可控範圍內,量大並不是一種錯,至少不是惠灣的錯。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人住?


惠灣的人口密度遠超平均值


在說惠灣“鬼城”之前,不妨先看兩組數據。

截至2017年底,大亞灣陸地面積2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2萬人,人口密度約724人/平方公里。惠陽,面積9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9萬,人口密度約654人/平方公里

截至2018年底,廣東常住人口11346萬人,繼續居全國首位,佔全國人口總量的8.13%,廣東人口密度631人/平方公里,為全國的4.35倍。

放眼全省,惠灣當前被認為是“地廣人稀、寥無人煙”,但真計算起人口密度,卻已經高於省內平均水平,更是甩全國數倍。

這裡還只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待發展”城市,未來會怎樣?

置業惠州熱度只增不減


詬病惠灣最多的,還是入住率低的問題。買惠州的人買的到底是什麼?在企鵝財經看來,買的是“現實”和“預期”。

北方客打飛的買樓、團購“一條腿”等事件已經幾不可聞,數個當紅開發商的成交客戶研究也表明,投資比例已經嚴重下滑,置業惠州的首要動機已經轉變成了自住為主,兼顧投資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這一點與置業論壇上的風向也不謀而合:在“家在臨深”板塊上,有網友總結了一個熱門現象:十之八九的人都在討論惠州!下面的跟帖道出真相了:“東莞太貴,中山太遠!大部分能買東莞臨深的首付都可以買深圳了!”這才是置業惠州的實際情況:離得近,價格低,最為親民的剛需首選。

踮踮腳能夠到深圳的,首選深圳。但是大多數跳起來力不從心,離開又不甘心的客群,考慮到迫在眉睫的購房需求,首選只能是惠州。

惠州現在有直達深圳的高鐵、高速,多條快速路無縫對接,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遲早會來的深惠城際、深惠地鐵。許多人嘴上說著“有生之年”,但只要趨勢是對的,這一天或早或晚就一定會來。

向現實低頭或陶醉預期的這群人,你說他們買惠州是為了投資?不合理。

大型開發商雲集


2018年底公開信息顯示,惠州已出讓未開發的土地高達7.87萬畝,相當於五千多萬平米,單碧桂園囤積的土地就超過千萬平米;剛剛IPO上市的新力地產,大本營在南昌,卻重金砸在惠州;恆大、萬科、融創、佳兆業等全國十強房企在惠州均有佈局。

這還僅僅是品牌房企公開披露的內容,據企鵝財經所知,不少深圳、本地的開發商也手握幾十塊地,等待下一波行情的到來。

大樓盤大社區多並不是缺點,有實力的品牌開發商雲集,斥巨資開發大型項目,恰恰是對片區有信心的體現。當一個行業的龍頭企業都在這裡重金加碼時,肯定不是為打造一座空城而來。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產業?


房子會變舊,人會老去,不得不承認,產業才是片區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很多人看到成片的高樓就心顫,都是“樓”卻沒有“寫字樓”,都是“園”卻沒有“產業園”,事實是這樣嗎?

其實,大部分來惠灣的人,相繼去考察的都是樓盤密集的居住區,譬如數盤扎堆的臨深,惠陽最火的白雲片區,卻忽視了大片腹地上的產業佈局。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大亞灣西區南部片區規劃批覆公示圖)


以大亞灣西區南部片區為例,以龍光城為首的臨深居住片區和以博林騰瑞、世紀城為首的荷茶片區,都是樓盤扎堆的地方。到這樣的地方,目之所及皆是樓盤,但樓盤外其實別有一片天。

到了惠陽,產業“藏”得就更深了。惠陽的面積是大亞灣的三倍,樓盤分佈區域跨度大,單個區域內卻十分集中。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陽樓盤分佈圖,5月27日製圖)


但實際上,惠陽的產業結構非常豐富。有著以電子信息為核心,以新能源、新材料、傢俱等為特色的工業行業格局,眾多企業是華為、蘋果、三星等智能終端企業零部件供應商,以伯恩光學為代表的玻璃面板產業在全球佔據重要市場地位。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陽產業結構佈局)


不久前,大亞灣也引進了一個值得說道的大型項目——150億投資的“慧灣——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港”,並且後續慧聰集團將整體搬遷至大亞灣,計劃將在5年內創收765億元,引入上下游及合作伙伴人員約3萬人。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慧聰集團雙子塔效果圖,以官方公佈為準)


前兩天光弘科技第三產業園也舉辦了開工儀式,作為大亞灣“本土小驕傲”的代表,2018年光弘科技全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6億,待第三產業園建設完成並達產後,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1.65億元,淨利潤3.07億元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光弘科技第三產業園)

大亞灣臨深處,五星級酒店、溫德姆度假酒店、寫字樓應有盡有。在惠灣的規劃裡,賣地建房不是目的,有房有人有產業才是目的。


"

十年前,大亞灣曾被冠以“鬼城”,直至16年央視專門做了一期節目,才得以正名。

近來,部分媒體拿起“老四樣”來毫不手軟,鼓吹惠灣是“鬼城”的言論又開始甚囂塵上。

老四樣:

供應量大→沒有人住→沒有產業→漲不了價


其實,不看好惠灣的原因,翻來覆去說還就是這幾樣,今兒咱就索性攤開了、往細裡說,該怎麼判斷,各位看官心中自然有桿秤。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供應量大?


這話確實不假。深圳、東莞的開發強度均已超過45%,而惠州的開發強度僅9%,低的可憐。也正是這樣,惠州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新鮮的一手住宅:自2016年開始,以每年約400萬㎡的速度持續增加,早已遠超深莞總和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克爾瑞、中指院

這個供應量看起來確實嚇人,鉅額的供應導致在年初盤點時,惠州的待售面積高居全國第三,僅次於瀋陽與天津。

但是隻說供應不說成交的都是耍流氓,作為臨深唯一不限購的城市,惠州3年來消化了45萬套新房

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裡,惠州去化週期僅需1年左右,低於全國消化庫存的平均線!也就是說,新增供應非但沒有轉化成庫存,反而去化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場活躍度可見一斑。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

惠灣兩區,成交量佔了整個惠州的半壁江山,代表了惠州樓市的主力軍。當供應和成交都在合理可控範圍內,量大並不是一種錯,至少不是惠灣的錯。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人住?


惠灣的人口密度遠超平均值


在說惠灣“鬼城”之前,不妨先看兩組數據。

截至2017年底,大亞灣陸地面積2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2萬人,人口密度約724人/平方公里。惠陽,面積9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9萬,人口密度約654人/平方公里

截至2018年底,廣東常住人口11346萬人,繼續居全國首位,佔全國人口總量的8.13%,廣東人口密度631人/平方公里,為全國的4.35倍。

放眼全省,惠灣當前被認為是“地廣人稀、寥無人煙”,但真計算起人口密度,卻已經高於省內平均水平,更是甩全國數倍。

這裡還只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待發展”城市,未來會怎樣?

置業惠州熱度只增不減


詬病惠灣最多的,還是入住率低的問題。買惠州的人買的到底是什麼?在企鵝財經看來,買的是“現實”和“預期”。

北方客打飛的買樓、團購“一條腿”等事件已經幾不可聞,數個當紅開發商的成交客戶研究也表明,投資比例已經嚴重下滑,置業惠州的首要動機已經轉變成了自住為主,兼顧投資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這一點與置業論壇上的風向也不謀而合:在“家在臨深”板塊上,有網友總結了一個熱門現象:十之八九的人都在討論惠州!下面的跟帖道出真相了:“東莞太貴,中山太遠!大部分能買東莞臨深的首付都可以買深圳了!”這才是置業惠州的實際情況:離得近,價格低,最為親民的剛需首選。

踮踮腳能夠到深圳的,首選深圳。但是大多數跳起來力不從心,離開又不甘心的客群,考慮到迫在眉睫的購房需求,首選只能是惠州。

惠州現在有直達深圳的高鐵、高速,多條快速路無縫對接,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遲早會來的深惠城際、深惠地鐵。許多人嘴上說著“有生之年”,但只要趨勢是對的,這一天或早或晚就一定會來。

向現實低頭或陶醉預期的這群人,你說他們買惠州是為了投資?不合理。

大型開發商雲集


2018年底公開信息顯示,惠州已出讓未開發的土地高達7.87萬畝,相當於五千多萬平米,單碧桂園囤積的土地就超過千萬平米;剛剛IPO上市的新力地產,大本營在南昌,卻重金砸在惠州;恆大、萬科、融創、佳兆業等全國十強房企在惠州均有佈局。

這還僅僅是品牌房企公開披露的內容,據企鵝財經所知,不少深圳、本地的開發商也手握幾十塊地,等待下一波行情的到來。

大樓盤大社區多並不是缺點,有實力的品牌開發商雲集,斥巨資開發大型項目,恰恰是對片區有信心的體現。當一個行業的龍頭企業都在這裡重金加碼時,肯定不是為打造一座空城而來。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產業?


房子會變舊,人會老去,不得不承認,產業才是片區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很多人看到成片的高樓就心顫,都是“樓”卻沒有“寫字樓”,都是“園”卻沒有“產業園”,事實是這樣嗎?

其實,大部分來惠灣的人,相繼去考察的都是樓盤密集的居住區,譬如數盤扎堆的臨深,惠陽最火的白雲片區,卻忽視了大片腹地上的產業佈局。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大亞灣西區南部片區規劃批覆公示圖)


以大亞灣西區南部片區為例,以龍光城為首的臨深居住片區和以博林騰瑞、世紀城為首的荷茶片區,都是樓盤扎堆的地方。到這樣的地方,目之所及皆是樓盤,但樓盤外其實別有一片天。

到了惠陽,產業“藏”得就更深了。惠陽的面積是大亞灣的三倍,樓盤分佈區域跨度大,單個區域內卻十分集中。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陽樓盤分佈圖,5月27日製圖)


但實際上,惠陽的產業結構非常豐富。有著以電子信息為核心,以新能源、新材料、傢俱等為特色的工業行業格局,眾多企業是華為、蘋果、三星等智能終端企業零部件供應商,以伯恩光學為代表的玻璃面板產業在全球佔據重要市場地位。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陽產業結構佈局)


不久前,大亞灣也引進了一個值得說道的大型項目——150億投資的“慧灣——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港”,並且後續慧聰集團將整體搬遷至大亞灣,計劃將在5年內創收765億元,引入上下游及合作伙伴人員約3萬人。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慧聰集團雙子塔效果圖,以官方公佈為準)


前兩天光弘科技第三產業園也舉辦了開工儀式,作為大亞灣“本土小驕傲”的代表,2018年光弘科技全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6億,待第三產業園建設完成並達產後,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1.65億元,淨利潤3.07億元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光弘科技第三產業園)

大亞灣臨深處,五星級酒店、溫德姆度假酒店、寫字樓應有盡有。在惠灣的規劃裡,賣地建房不是目的,有房有人有產業才是目的。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大亞灣西區寫字樓及超高層分佈)



"

十年前,大亞灣曾被冠以“鬼城”,直至16年央視專門做了一期節目,才得以正名。

近來,部分媒體拿起“老四樣”來毫不手軟,鼓吹惠灣是“鬼城”的言論又開始甚囂塵上。

老四樣:

供應量大→沒有人住→沒有產業→漲不了價


其實,不看好惠灣的原因,翻來覆去說還就是這幾樣,今兒咱就索性攤開了、往細裡說,該怎麼判斷,各位看官心中自然有桿秤。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供應量大?


這話確實不假。深圳、東莞的開發強度均已超過45%,而惠州的開發強度僅9%,低的可憐。也正是這樣,惠州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新鮮的一手住宅:自2016年開始,以每年約400萬㎡的速度持續增加,早已遠超深莞總和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克爾瑞、中指院

這個供應量看起來確實嚇人,鉅額的供應導致在年初盤點時,惠州的待售面積高居全國第三,僅次於瀋陽與天津。

但是隻說供應不說成交的都是耍流氓,作為臨深唯一不限購的城市,惠州3年來消化了45萬套新房

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裡,惠州去化週期僅需1年左右,低於全國消化庫存的平均線!也就是說,新增供應非但沒有轉化成庫存,反而去化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場活躍度可見一斑。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

惠灣兩區,成交量佔了整個惠州的半壁江山,代表了惠州樓市的主力軍。當供應和成交都在合理可控範圍內,量大並不是一種錯,至少不是惠灣的錯。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人住?


惠灣的人口密度遠超平均值


在說惠灣“鬼城”之前,不妨先看兩組數據。

截至2017年底,大亞灣陸地面積2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2萬人,人口密度約724人/平方公里。惠陽,面積9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9萬,人口密度約654人/平方公里

截至2018年底,廣東常住人口11346萬人,繼續居全國首位,佔全國人口總量的8.13%,廣東人口密度631人/平方公里,為全國的4.35倍。

放眼全省,惠灣當前被認為是“地廣人稀、寥無人煙”,但真計算起人口密度,卻已經高於省內平均水平,更是甩全國數倍。

這裡還只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待發展”城市,未來會怎樣?

置業惠州熱度只增不減


詬病惠灣最多的,還是入住率低的問題。買惠州的人買的到底是什麼?在企鵝財經看來,買的是“現實”和“預期”。

北方客打飛的買樓、團購“一條腿”等事件已經幾不可聞,數個當紅開發商的成交客戶研究也表明,投資比例已經嚴重下滑,置業惠州的首要動機已經轉變成了自住為主,兼顧投資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這一點與置業論壇上的風向也不謀而合:在“家在臨深”板塊上,有網友總結了一個熱門現象:十之八九的人都在討論惠州!下面的跟帖道出真相了:“東莞太貴,中山太遠!大部分能買東莞臨深的首付都可以買深圳了!”這才是置業惠州的實際情況:離得近,價格低,最為親民的剛需首選。

踮踮腳能夠到深圳的,首選深圳。但是大多數跳起來力不從心,離開又不甘心的客群,考慮到迫在眉睫的購房需求,首選只能是惠州。

惠州現在有直達深圳的高鐵、高速,多條快速路無縫對接,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遲早會來的深惠城際、深惠地鐵。許多人嘴上說著“有生之年”,但只要趨勢是對的,這一天或早或晚就一定會來。

向現實低頭或陶醉預期的這群人,你說他們買惠州是為了投資?不合理。

大型開發商雲集


2018年底公開信息顯示,惠州已出讓未開發的土地高達7.87萬畝,相當於五千多萬平米,單碧桂園囤積的土地就超過千萬平米;剛剛IPO上市的新力地產,大本營在南昌,卻重金砸在惠州;恆大、萬科、融創、佳兆業等全國十強房企在惠州均有佈局。

這還僅僅是品牌房企公開披露的內容,據企鵝財經所知,不少深圳、本地的開發商也手握幾十塊地,等待下一波行情的到來。

大樓盤大社區多並不是缺點,有實力的品牌開發商雲集,斥巨資開發大型項目,恰恰是對片區有信心的體現。當一個行業的龍頭企業都在這裡重金加碼時,肯定不是為打造一座空城而來。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產業?


房子會變舊,人會老去,不得不承認,產業才是片區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很多人看到成片的高樓就心顫,都是“樓”卻沒有“寫字樓”,都是“園”卻沒有“產業園”,事實是這樣嗎?

其實,大部分來惠灣的人,相繼去考察的都是樓盤密集的居住區,譬如數盤扎堆的臨深,惠陽最火的白雲片區,卻忽視了大片腹地上的產業佈局。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大亞灣西區南部片區規劃批覆公示圖)


以大亞灣西區南部片區為例,以龍光城為首的臨深居住片區和以博林騰瑞、世紀城為首的荷茶片區,都是樓盤扎堆的地方。到這樣的地方,目之所及皆是樓盤,但樓盤外其實別有一片天。

到了惠陽,產業“藏”得就更深了。惠陽的面積是大亞灣的三倍,樓盤分佈區域跨度大,單個區域內卻十分集中。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陽樓盤分佈圖,5月27日製圖)


但實際上,惠陽的產業結構非常豐富。有著以電子信息為核心,以新能源、新材料、傢俱等為特色的工業行業格局,眾多企業是華為、蘋果、三星等智能終端企業零部件供應商,以伯恩光學為代表的玻璃面板產業在全球佔據重要市場地位。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陽產業結構佈局)


不久前,大亞灣也引進了一個值得說道的大型項目——150億投資的“慧灣——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港”,並且後續慧聰集團將整體搬遷至大亞灣,計劃將在5年內創收765億元,引入上下游及合作伙伴人員約3萬人。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慧聰集團雙子塔效果圖,以官方公佈為準)


前兩天光弘科技第三產業園也舉辦了開工儀式,作為大亞灣“本土小驕傲”的代表,2018年光弘科技全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6億,待第三產業園建設完成並達產後,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1.65億元,淨利潤3.07億元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光弘科技第三產業園)

大亞灣臨深處,五星級酒店、溫德姆度假酒店、寫字樓應有盡有。在惠灣的規劃裡,賣地建房不是目的,有房有人有產業才是目的。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大亞灣西區寫字樓及超高層分佈)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漲不了價?


能否漲價,是投資客首要關注的問題。很不幸,惠州這兩年的成交均價確實沒怎麼漲,但是說惠州橫盤,確實也不那麼準確。

"

十年前,大亞灣曾被冠以“鬼城”,直至16年央視專門做了一期節目,才得以正名。

近來,部分媒體拿起“老四樣”來毫不手軟,鼓吹惠灣是“鬼城”的言論又開始甚囂塵上。

老四樣:

供應量大→沒有人住→沒有產業→漲不了價


其實,不看好惠灣的原因,翻來覆去說還就是這幾樣,今兒咱就索性攤開了、往細裡說,該怎麼判斷,各位看官心中自然有桿秤。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供應量大?


這話確實不假。深圳、東莞的開發強度均已超過45%,而惠州的開發強度僅9%,低的可憐。也正是這樣,惠州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新鮮的一手住宅:自2016年開始,以每年約400萬㎡的速度持續增加,早已遠超深莞總和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克爾瑞、中指院

這個供應量看起來確實嚇人,鉅額的供應導致在年初盤點時,惠州的待售面積高居全國第三,僅次於瀋陽與天津。

但是隻說供應不說成交的都是耍流氓,作為臨深唯一不限購的城市,惠州3年來消化了45萬套新房

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裡,惠州去化週期僅需1年左右,低於全國消化庫存的平均線!也就是說,新增供應非但沒有轉化成庫存,反而去化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場活躍度可見一斑。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

惠灣兩區,成交量佔了整個惠州的半壁江山,代表了惠州樓市的主力軍。當供應和成交都在合理可控範圍內,量大並不是一種錯,至少不是惠灣的錯。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人住?


惠灣的人口密度遠超平均值


在說惠灣“鬼城”之前,不妨先看兩組數據。

截至2017年底,大亞灣陸地面積2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2萬人,人口密度約724人/平方公里。惠陽,面積9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9萬,人口密度約654人/平方公里

截至2018年底,廣東常住人口11346萬人,繼續居全國首位,佔全國人口總量的8.13%,廣東人口密度631人/平方公里,為全國的4.35倍。

放眼全省,惠灣當前被認為是“地廣人稀、寥無人煙”,但真計算起人口密度,卻已經高於省內平均水平,更是甩全國數倍。

這裡還只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待發展”城市,未來會怎樣?

置業惠州熱度只增不減


詬病惠灣最多的,還是入住率低的問題。買惠州的人買的到底是什麼?在企鵝財經看來,買的是“現實”和“預期”。

北方客打飛的買樓、團購“一條腿”等事件已經幾不可聞,數個當紅開發商的成交客戶研究也表明,投資比例已經嚴重下滑,置業惠州的首要動機已經轉變成了自住為主,兼顧投資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這一點與置業論壇上的風向也不謀而合:在“家在臨深”板塊上,有網友總結了一個熱門現象:十之八九的人都在討論惠州!下面的跟帖道出真相了:“東莞太貴,中山太遠!大部分能買東莞臨深的首付都可以買深圳了!”這才是置業惠州的實際情況:離得近,價格低,最為親民的剛需首選。

踮踮腳能夠到深圳的,首選深圳。但是大多數跳起來力不從心,離開又不甘心的客群,考慮到迫在眉睫的購房需求,首選只能是惠州。

惠州現在有直達深圳的高鐵、高速,多條快速路無縫對接,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遲早會來的深惠城際、深惠地鐵。許多人嘴上說著“有生之年”,但只要趨勢是對的,這一天或早或晚就一定會來。

向現實低頭或陶醉預期的這群人,你說他們買惠州是為了投資?不合理。

大型開發商雲集


2018年底公開信息顯示,惠州已出讓未開發的土地高達7.87萬畝,相當於五千多萬平米,單碧桂園囤積的土地就超過千萬平米;剛剛IPO上市的新力地產,大本營在南昌,卻重金砸在惠州;恆大、萬科、融創、佳兆業等全國十強房企在惠州均有佈局。

這還僅僅是品牌房企公開披露的內容,據企鵝財經所知,不少深圳、本地的開發商也手握幾十塊地,等待下一波行情的到來。

大樓盤大社區多並不是缺點,有實力的品牌開發商雲集,斥巨資開發大型項目,恰恰是對片區有信心的體現。當一個行業的龍頭企業都在這裡重金加碼時,肯定不是為打造一座空城而來。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產業?


房子會變舊,人會老去,不得不承認,產業才是片區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很多人看到成片的高樓就心顫,都是“樓”卻沒有“寫字樓”,都是“園”卻沒有“產業園”,事實是這樣嗎?

其實,大部分來惠灣的人,相繼去考察的都是樓盤密集的居住區,譬如數盤扎堆的臨深,惠陽最火的白雲片區,卻忽視了大片腹地上的產業佈局。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大亞灣西區南部片區規劃批覆公示圖)


以大亞灣西區南部片區為例,以龍光城為首的臨深居住片區和以博林騰瑞、世紀城為首的荷茶片區,都是樓盤扎堆的地方。到這樣的地方,目之所及皆是樓盤,但樓盤外其實別有一片天。

到了惠陽,產業“藏”得就更深了。惠陽的面積是大亞灣的三倍,樓盤分佈區域跨度大,單個區域內卻十分集中。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陽樓盤分佈圖,5月27日製圖)


但實際上,惠陽的產業結構非常豐富。有著以電子信息為核心,以新能源、新材料、傢俱等為特色的工業行業格局,眾多企業是華為、蘋果、三星等智能終端企業零部件供應商,以伯恩光學為代表的玻璃面板產業在全球佔據重要市場地位。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陽產業結構佈局)


不久前,大亞灣也引進了一個值得說道的大型項目——150億投資的“慧灣——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港”,並且後續慧聰集團將整體搬遷至大亞灣,計劃將在5年內創收765億元,引入上下游及合作伙伴人員約3萬人。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慧聰集團雙子塔效果圖,以官方公佈為準)


前兩天光弘科技第三產業園也舉辦了開工儀式,作為大亞灣“本土小驕傲”的代表,2018年光弘科技全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6億,待第三產業園建設完成並達產後,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1.65億元,淨利潤3.07億元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光弘科技第三產業園)

大亞灣臨深處,五星級酒店、溫德姆度假酒店、寫字樓應有盡有。在惠灣的規劃裡,賣地建房不是目的,有房有人有產業才是目的。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大亞灣西區寫字樓及超高層分佈)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漲不了價?


能否漲價,是投資客首要關注的問題。很不幸,惠州這兩年的成交均價確實沒怎麼漲,但是說惠州橫盤,確實也不那麼準確。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深圳橫盤33個月


要知道,深圳已經橫盤33個月了。

深圳市房地產信息平臺顯示,深圳新房均價最新的數據為2019年4月24日,其成交均價為52104元/平方米,而在2016年10月,深圳新房均價為55611元/平方米,連續多個月下降。

如果靠漲價來看活力的話,那深圳豈不是一潭死水?惠州樓市向來是大河漲水小河滿,大河尚且風平浪靜,小河豈能水漲船高?

惠州持續“雙限政策”


惠州當前在嚴格執行限價政策和限售政策。

2016年10月18日起,商品房成交價格不得高於明碼標價的價格;商品房實際成交價格的下浮幅度不得超過10%

申報備案價格不得高於該樓盤前三月網籤交易加權平均價(價格權重分別為1:2:7的原則計算出前三月加權平均價格),無數據的樓盤選取該項目所在區域3平方公里範圍內3個在售項目前三月網籤價格代替該樓盤網籤價格進行監製。

2017年4月的惠州樓市限售令出臺,此後購買的房產,須取得不動產權證滿3年方可轉讓

一手房價格上不去,二手房都是兩年前的低價房,總體價格波動不大,也是可以理解的。

部分低價房拉低總體價格


隨著開發面的進一步擴大,許多不在熱門區域內的樓盤也紛紛入市。比如惠陽的三和、永湖大亞灣的澳頭、霞湧,不少樓盤的售價拉低了平均價格。

前兩年還有中心區還有帶裝修僅售9800元/㎡的房子可以選,現在1.2萬元/㎡以下在大亞灣臨深、大亞灣西區、惠陽白雲等區域已經找不到一手房源。

再說起來,房地產不用來短期刺激經濟,但長期來看,房地產依然是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穩房價的基礎下,無論哪個熱點城市都不會冒尖放價。

當然,普漲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據不少報道中提及的,惠州市也在探索精準調控有升有降的備案體系,有價值的樓盤難說不會再衝一波。

"

十年前,大亞灣曾被冠以“鬼城”,直至16年央視專門做了一期節目,才得以正名。

近來,部分媒體拿起“老四樣”來毫不手軟,鼓吹惠灣是“鬼城”的言論又開始甚囂塵上。

老四樣:

供應量大→沒有人住→沒有產業→漲不了價


其實,不看好惠灣的原因,翻來覆去說還就是這幾樣,今兒咱就索性攤開了、往細裡說,該怎麼判斷,各位看官心中自然有桿秤。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供應量大?


這話確實不假。深圳、東莞的開發強度均已超過45%,而惠州的開發強度僅9%,低的可憐。也正是這樣,惠州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新鮮的一手住宅:自2016年開始,以每年約400萬㎡的速度持續增加,早已遠超深莞總和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克爾瑞、中指院

這個供應量看起來確實嚇人,鉅額的供應導致在年初盤點時,惠州的待售面積高居全國第三,僅次於瀋陽與天津。

但是隻說供應不說成交的都是耍流氓,作為臨深唯一不限購的城市,惠州3年來消化了45萬套新房

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裡,惠州去化週期僅需1年左右,低於全國消化庫存的平均線!也就是說,新增供應非但沒有轉化成庫存,反而去化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場活躍度可見一斑。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數據來源:樂有家研究中心

惠灣兩區,成交量佔了整個惠州的半壁江山,代表了惠州樓市的主力軍。當供應和成交都在合理可控範圍內,量大並不是一種錯,至少不是惠灣的錯。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人住?


惠灣的人口密度遠超平均值


在說惠灣“鬼城”之前,不妨先看兩組數據。

截至2017年底,大亞灣陸地面積2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2萬人,人口密度約724人/平方公里。惠陽,面積9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9萬,人口密度約654人/平方公里

截至2018年底,廣東常住人口11346萬人,繼續居全國首位,佔全國人口總量的8.13%,廣東人口密度631人/平方公里,為全國的4.35倍。

放眼全省,惠灣當前被認為是“地廣人稀、寥無人煙”,但真計算起人口密度,卻已經高於省內平均水平,更是甩全國數倍。

這裡還只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待發展”城市,未來會怎樣?

置業惠州熱度只增不減


詬病惠灣最多的,還是入住率低的問題。買惠州的人買的到底是什麼?在企鵝財經看來,買的是“現實”和“預期”。

北方客打飛的買樓、團購“一條腿”等事件已經幾不可聞,數個當紅開發商的成交客戶研究也表明,投資比例已經嚴重下滑,置業惠州的首要動機已經轉變成了自住為主,兼顧投資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這一點與置業論壇上的風向也不謀而合:在“家在臨深”板塊上,有網友總結了一個熱門現象:十之八九的人都在討論惠州!下面的跟帖道出真相了:“東莞太貴,中山太遠!大部分能買東莞臨深的首付都可以買深圳了!”這才是置業惠州的實際情況:離得近,價格低,最為親民的剛需首選。

踮踮腳能夠到深圳的,首選深圳。但是大多數跳起來力不從心,離開又不甘心的客群,考慮到迫在眉睫的購房需求,首選只能是惠州。

惠州現在有直達深圳的高鐵、高速,多條快速路無縫對接,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遲早會來的深惠城際、深惠地鐵。許多人嘴上說著“有生之年”,但只要趨勢是對的,這一天或早或晚就一定會來。

向現實低頭或陶醉預期的這群人,你說他們買惠州是為了投資?不合理。

大型開發商雲集


2018年底公開信息顯示,惠州已出讓未開發的土地高達7.87萬畝,相當於五千多萬平米,單碧桂園囤積的土地就超過千萬平米;剛剛IPO上市的新力地產,大本營在南昌,卻重金砸在惠州;恆大、萬科、融創、佳兆業等全國十強房企在惠州均有佈局。

這還僅僅是品牌房企公開披露的內容,據企鵝財經所知,不少深圳、本地的開發商也手握幾十塊地,等待下一波行情的到來。

大樓盤大社區多並不是缺點,有實力的品牌開發商雲集,斥巨資開發大型項目,恰恰是對片區有信心的體現。當一個行業的龍頭企業都在這裡重金加碼時,肯定不是為打造一座空城而來。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沒有產業?


房子會變舊,人會老去,不得不承認,產業才是片區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很多人看到成片的高樓就心顫,都是“樓”卻沒有“寫字樓”,都是“園”卻沒有“產業園”,事實是這樣嗎?

其實,大部分來惠灣的人,相繼去考察的都是樓盤密集的居住區,譬如數盤扎堆的臨深,惠陽最火的白雲片區,卻忽視了大片腹地上的產業佈局。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大亞灣西區南部片區規劃批覆公示圖)


以大亞灣西區南部片區為例,以龍光城為首的臨深居住片區和以博林騰瑞、世紀城為首的荷茶片區,都是樓盤扎堆的地方。到這樣的地方,目之所及皆是樓盤,但樓盤外其實別有一片天。

到了惠陽,產業“藏”得就更深了。惠陽的面積是大亞灣的三倍,樓盤分佈區域跨度大,單個區域內卻十分集中。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陽樓盤分佈圖,5月27日製圖)


但實際上,惠陽的產業結構非常豐富。有著以電子信息為核心,以新能源、新材料、傢俱等為特色的工業行業格局,眾多企業是華為、蘋果、三星等智能終端企業零部件供應商,以伯恩光學為代表的玻璃面板產業在全球佔據重要市場地位。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陽產業結構佈局)


不久前,大亞灣也引進了一個值得說道的大型項目——150億投資的“慧灣——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港”,並且後續慧聰集團將整體搬遷至大亞灣,計劃將在5年內創收765億元,引入上下游及合作伙伴人員約3萬人。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慧聰集團雙子塔效果圖,以官方公佈為準)


前兩天光弘科技第三產業園也舉辦了開工儀式,作為大亞灣“本土小驕傲”的代表,2018年光弘科技全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6億,待第三產業園建設完成並達產後,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1.65億元,淨利潤3.07億元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光弘科技第三產業園)

大亞灣臨深處,五星級酒店、溫德姆度假酒店、寫字樓應有盡有。在惠灣的規劃裡,賣地建房不是目的,有房有人有產業才是目的。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大亞灣西區寫字樓及超高層分佈)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惠灣漲不了價?


能否漲價,是投資客首要關注的問題。很不幸,惠州這兩年的成交均價確實沒怎麼漲,但是說惠州橫盤,確實也不那麼準確。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深圳橫盤33個月


要知道,深圳已經橫盤33個月了。

深圳市房地產信息平臺顯示,深圳新房均價最新的數據為2019年4月24日,其成交均價為52104元/平方米,而在2016年10月,深圳新房均價為55611元/平方米,連續多個月下降。

如果靠漲價來看活力的話,那深圳豈不是一潭死水?惠州樓市向來是大河漲水小河滿,大河尚且風平浪靜,小河豈能水漲船高?

惠州持續“雙限政策”


惠州當前在嚴格執行限價政策和限售政策。

2016年10月18日起,商品房成交價格不得高於明碼標價的價格;商品房實際成交價格的下浮幅度不得超過10%

申報備案價格不得高於該樓盤前三月網籤交易加權平均價(價格權重分別為1:2:7的原則計算出前三月加權平均價格),無數據的樓盤選取該項目所在區域3平方公里範圍內3個在售項目前三月網籤價格代替該樓盤網籤價格進行監製。

2017年4月的惠州樓市限售令出臺,此後購買的房產,須取得不動產權證滿3年方可轉讓

一手房價格上不去,二手房都是兩年前的低價房,總體價格波動不大,也是可以理解的。

部分低價房拉低總體價格


隨著開發面的進一步擴大,許多不在熱門區域內的樓盤也紛紛入市。比如惠陽的三和、永湖大亞灣的澳頭、霞湧,不少樓盤的售價拉低了平均價格。

前兩年還有中心區還有帶裝修僅售9800元/㎡的房子可以選,現在1.2萬元/㎡以下在大亞灣臨深、大亞灣西區、惠陽白雲等區域已經找不到一手房源。

再說起來,房地產不用來短期刺激經濟,但長期來看,房地產依然是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穩房價的基礎下,無論哪個熱點城市都不會冒尖放價。

當然,普漲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據不少報道中提及的,惠州市也在探索精準調控有升有降的備案體系,有價值的樓盤難說不會再衝一波。

這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人在宣傳“鬼城論”?

部分信息來源:李宇嘉地產筆記、國家統計局

克爾瑞、中指院、樂有家研究中心

惠陽區政府官網、大亞灣政府官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