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鄉酒既是家鄉的魂魄

也是家鄉人凝聚的血脈

40年前,那時候還沒有百威喜力。我們買啤酒都認準的是本地啤,綠色玻璃瓶上還有自己家鄉的景點。這麼多年過去了,家鄉的啤酒都去哪了?你還可以買到家鄉的啤酒嗎?

曾幾何時,幾乎每個人的家鄉都產過自己的啤酒。

當年的中國可是擁有自己的啤酒版圖的,每個地區的啤酒標上一定擁有當地的特色:城市、5A 景區、名山勝水的名字。瞭解各個地方,與其研究各種理論,都不如喝一次當地的啤酒。

"

家鄉酒既是家鄉的魂魄

也是家鄉人凝聚的血脈

40年前,那時候還沒有百威喜力。我們買啤酒都認準的是本地啤,綠色玻璃瓶上還有自己家鄉的景點。這麼多年過去了,家鄉的啤酒都去哪了?你還可以買到家鄉的啤酒嗎?

曾幾何時,幾乎每個人的家鄉都產過自己的啤酒。

當年的中國可是擁有自己的啤酒版圖的,每個地區的啤酒標上一定擁有當地的特色:城市、5A 景區、名山勝水的名字。瞭解各個地方,與其研究各種理論,都不如喝一次當地的啤酒。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只是,這句話在今天已不再成立,五花八門的地方啤酒,不知何時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

那一年,啤酒來到了中國

公元 1860 年,是中國啤酒迷應當記住的一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的大清國,八國聯軍除了戰爭還帶來了文化,其中就包括啤酒文化。

中國早期的啤酒廠是歐洲人蓋起來的,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 年),俄國人建起了第一家啤酒廠,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也就是如今的哈爾濱酒廠)。

經過漫長的文化融合,北洋政府的大衙門和大學裡的知識階層逐漸開始接受了這種酒。不過生產啤酒要消耗大量的糧食,所以在那個中國人吃不飽飯的時代,啤酒並不能成為接地氣的大眾飲料。

直到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結束了糧食危機,人民生活好了,啤酒需求量大增,產量卻跟不上。1985 年「啤酒專項工程」實施。中國建設銀行出資 8 億,地方自籌 26 億,加上國家用以購買先進流水線的 2000 萬美金,中國正式打開了「土創」啤酒的開關。一時「諸侯經濟」四起,短短几年大生產,地方啤酒品牌的數量就達到了 813 家之多。彼時,「村村冒煙、戶戶上班」,幾乎每個縣都有了自己

"

家鄉酒既是家鄉的魂魄

也是家鄉人凝聚的血脈

40年前,那時候還沒有百威喜力。我們買啤酒都認準的是本地啤,綠色玻璃瓶上還有自己家鄉的景點。這麼多年過去了,家鄉的啤酒都去哪了?你還可以買到家鄉的啤酒嗎?

曾幾何時,幾乎每個人的家鄉都產過自己的啤酒。

當年的中國可是擁有自己的啤酒版圖的,每個地區的啤酒標上一定擁有當地的特色:城市、5A 景區、名山勝水的名字。瞭解各個地方,與其研究各種理論,都不如喝一次當地的啤酒。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只是,這句話在今天已不再成立,五花八門的地方啤酒,不知何時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

那一年,啤酒來到了中國

公元 1860 年,是中國啤酒迷應當記住的一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的大清國,八國聯軍除了戰爭還帶來了文化,其中就包括啤酒文化。

中國早期的啤酒廠是歐洲人蓋起來的,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 年),俄國人建起了第一家啤酒廠,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也就是如今的哈爾濱酒廠)。

經過漫長的文化融合,北洋政府的大衙門和大學裡的知識階層逐漸開始接受了這種酒。不過生產啤酒要消耗大量的糧食,所以在那個中國人吃不飽飯的時代,啤酒並不能成為接地氣的大眾飲料。

直到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結束了糧食危機,人民生活好了,啤酒需求量大增,產量卻跟不上。1985 年「啤酒專項工程」實施。中國建設銀行出資 8 億,地方自籌 26 億,加上國家用以購買先進流水線的 2000 萬美金,中國正式打開了「土創」啤酒的開關。一時「諸侯經濟」四起,短短几年大生產,地方啤酒品牌的數量就達到了 813 家之多。彼時,「村村冒煙、戶戶上班」,幾乎每個縣都有了自己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拿著各種容器排隊買散啤

山西的本地啤酒,當屬號稱“三晉第一啤”的迎澤啤酒。由太原市天龍啤酒廠生產,註冊商標“迎澤”,天龍啤酒廠於1987年引進丹麥的釀酒技術,是山西省建廠最早的啤酒廠,靠著一個“鮮”字,迎澤啤酒幾乎壟斷整個山西市場,尤其在太原、晉中這一帶,1990年和1992年,迎澤啤酒分別捧回了“山西省優質產品”和“香港國際博覽會金獎”兩項大獎,天龍啤酒廠也被評為“中國酒行業優秀企業”。

那一年,本土啤酒興起

813 家啤酒廠帶來了繁榮,也製造了狼多肉少的買方市場。不同啤酒品牌開始著眼於產地市場之外,積極參與擴張與競爭。地方政府為了保護本地市場和本地啤酒企業對財政稅收的持續貢獻,當然會支持當地土創啤酒做大。

"

家鄉酒既是家鄉的魂魄

也是家鄉人凝聚的血脈

40年前,那時候還沒有百威喜力。我們買啤酒都認準的是本地啤,綠色玻璃瓶上還有自己家鄉的景點。這麼多年過去了,家鄉的啤酒都去哪了?你還可以買到家鄉的啤酒嗎?

曾幾何時,幾乎每個人的家鄉都產過自己的啤酒。

當年的中國可是擁有自己的啤酒版圖的,每個地區的啤酒標上一定擁有當地的特色:城市、5A 景區、名山勝水的名字。瞭解各個地方,與其研究各種理論,都不如喝一次當地的啤酒。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只是,這句話在今天已不再成立,五花八門的地方啤酒,不知何時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

那一年,啤酒來到了中國

公元 1860 年,是中國啤酒迷應當記住的一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的大清國,八國聯軍除了戰爭還帶來了文化,其中就包括啤酒文化。

中國早期的啤酒廠是歐洲人蓋起來的,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 年),俄國人建起了第一家啤酒廠,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也就是如今的哈爾濱酒廠)。

經過漫長的文化融合,北洋政府的大衙門和大學裡的知識階層逐漸開始接受了這種酒。不過生產啤酒要消耗大量的糧食,所以在那個中國人吃不飽飯的時代,啤酒並不能成為接地氣的大眾飲料。

直到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結束了糧食危機,人民生活好了,啤酒需求量大增,產量卻跟不上。1985 年「啤酒專項工程」實施。中國建設銀行出資 8 億,地方自籌 26 億,加上國家用以購買先進流水線的 2000 萬美金,中國正式打開了「土創」啤酒的開關。一時「諸侯經濟」四起,短短几年大生產,地方啤酒品牌的數量就達到了 813 家之多。彼時,「村村冒煙、戶戶上班」,幾乎每個縣都有了自己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拿著各種容器排隊買散啤

山西的本地啤酒,當屬號稱“三晉第一啤”的迎澤啤酒。由太原市天龍啤酒廠生產,註冊商標“迎澤”,天龍啤酒廠於1987年引進丹麥的釀酒技術,是山西省建廠最早的啤酒廠,靠著一個“鮮”字,迎澤啤酒幾乎壟斷整個山西市場,尤其在太原、晉中這一帶,1990年和1992年,迎澤啤酒分別捧回了“山西省優質產品”和“香港國際博覽會金獎”兩項大獎,天龍啤酒廠也被評為“中國酒行業優秀企業”。

那一年,本土啤酒興起

813 家啤酒廠帶來了繁榮,也製造了狼多肉少的買方市場。不同啤酒品牌開始著眼於產地市場之外,積極參與擴張與競爭。地方政府為了保護本地市場和本地啤酒企業對財政稅收的持續貢獻,當然會支持當地土創啤酒做大。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1980 年 7 月 13 日《北京日報》1 版(左)與1993 年 8 月 19 日《北京日報

一時間,各地為推動本地人喝本地酒怪招迭出,甚至會強買強賣當地啤酒。阻止「外地」啤酒進入本地市場的手段也層出不窮。

2001 年,湖北武穴市委、市政府號召:

全市各級、各部門、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要愛我武穴,喝我武啤,為此,經研究,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武穴人愛武穴,武穴人喝武啤」愛心大購買活動。隨後開展了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市分配購買啤酒的行政任務。

2008 年,內蒙古通遼市酒監局對外地啤酒提出了貼「流通標識」的要求,不貼不能賣。同一時期,四川以整治啤酒市場、檢查食品安全為由,致力於查扣重慶山城啤酒。縣稅務部門要求銷售山城啤酒的商戶,按每種品類 2 萬元額外交稅,以圖阻止山城啤酒的經銷商滲透。

"

家鄉酒既是家鄉的魂魄

也是家鄉人凝聚的血脈

40年前,那時候還沒有百威喜力。我們買啤酒都認準的是本地啤,綠色玻璃瓶上還有自己家鄉的景點。這麼多年過去了,家鄉的啤酒都去哪了?你還可以買到家鄉的啤酒嗎?

曾幾何時,幾乎每個人的家鄉都產過自己的啤酒。

當年的中國可是擁有自己的啤酒版圖的,每個地區的啤酒標上一定擁有當地的特色:城市、5A 景區、名山勝水的名字。瞭解各個地方,與其研究各種理論,都不如喝一次當地的啤酒。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只是,這句話在今天已不再成立,五花八門的地方啤酒,不知何時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

那一年,啤酒來到了中國

公元 1860 年,是中國啤酒迷應當記住的一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的大清國,八國聯軍除了戰爭還帶來了文化,其中就包括啤酒文化。

中國早期的啤酒廠是歐洲人蓋起來的,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 年),俄國人建起了第一家啤酒廠,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也就是如今的哈爾濱酒廠)。

經過漫長的文化融合,北洋政府的大衙門和大學裡的知識階層逐漸開始接受了這種酒。不過生產啤酒要消耗大量的糧食,所以在那個中國人吃不飽飯的時代,啤酒並不能成為接地氣的大眾飲料。

直到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結束了糧食危機,人民生活好了,啤酒需求量大增,產量卻跟不上。1985 年「啤酒專項工程」實施。中國建設銀行出資 8 億,地方自籌 26 億,加上國家用以購買先進流水線的 2000 萬美金,中國正式打開了「土創」啤酒的開關。一時「諸侯經濟」四起,短短几年大生產,地方啤酒品牌的數量就達到了 813 家之多。彼時,「村村冒煙、戶戶上班」,幾乎每個縣都有了自己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拿著各種容器排隊買散啤

山西的本地啤酒,當屬號稱“三晉第一啤”的迎澤啤酒。由太原市天龍啤酒廠生產,註冊商標“迎澤”,天龍啤酒廠於1987年引進丹麥的釀酒技術,是山西省建廠最早的啤酒廠,靠著一個“鮮”字,迎澤啤酒幾乎壟斷整個山西市場,尤其在太原、晉中這一帶,1990年和1992年,迎澤啤酒分別捧回了“山西省優質產品”和“香港國際博覽會金獎”兩項大獎,天龍啤酒廠也被評為“中國酒行業優秀企業”。

那一年,本土啤酒興起

813 家啤酒廠帶來了繁榮,也製造了狼多肉少的買方市場。不同啤酒品牌開始著眼於產地市場之外,積極參與擴張與競爭。地方政府為了保護本地市場和本地啤酒企業對財政稅收的持續貢獻,當然會支持當地土創啤酒做大。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1980 年 7 月 13 日《北京日報》1 版(左)與1993 年 8 月 19 日《北京日報

一時間,各地為推動本地人喝本地酒怪招迭出,甚至會強買強賣當地啤酒。阻止「外地」啤酒進入本地市場的手段也層出不窮。

2001 年,湖北武穴市委、市政府號召:

全市各級、各部門、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要愛我武穴,喝我武啤,為此,經研究,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武穴人愛武穴,武穴人喝武啤」愛心大購買活動。隨後開展了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市分配購買啤酒的行政任務。

2008 年,內蒙古通遼市酒監局對外地啤酒提出了貼「流通標識」的要求,不貼不能賣。同一時期,四川以整治啤酒市場、檢查食品安全為由,致力於查扣重慶山城啤酒。縣稅務部門要求銷售山城啤酒的商戶,按每種品類 2 萬元額外交稅,以圖阻止山城啤酒的經銷商滲透。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除了官方行為,民間從啤酒廠到促銷員也發明了各種花式搶市場手段:用集瓶蓋返錢來賄賂餐館、威逼利誘終端經銷商曝晒對手啤酒。到了競爭最激烈的時期,各地甚至出現了因啤酒銷售而發的暴力事件——「看誰還敢賣 XX 啤酒!」

那一年,中國啤酒走向世界

各地方之間的激烈對抗,讓人想到 1920 年代的聯省自治。而啤酒業也定會逐漸從地方割據走向大一統。

格局的變化始於 2001 年:中國入世了。

"

家鄉酒既是家鄉的魂魄

也是家鄉人凝聚的血脈

40年前,那時候還沒有百威喜力。我們買啤酒都認準的是本地啤,綠色玻璃瓶上還有自己家鄉的景點。這麼多年過去了,家鄉的啤酒都去哪了?你還可以買到家鄉的啤酒嗎?

曾幾何時,幾乎每個人的家鄉都產過自己的啤酒。

當年的中國可是擁有自己的啤酒版圖的,每個地區的啤酒標上一定擁有當地的特色:城市、5A 景區、名山勝水的名字。瞭解各個地方,與其研究各種理論,都不如喝一次當地的啤酒。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只是,這句話在今天已不再成立,五花八門的地方啤酒,不知何時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

那一年,啤酒來到了中國

公元 1860 年,是中國啤酒迷應當記住的一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的大清國,八國聯軍除了戰爭還帶來了文化,其中就包括啤酒文化。

中國早期的啤酒廠是歐洲人蓋起來的,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 年),俄國人建起了第一家啤酒廠,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也就是如今的哈爾濱酒廠)。

經過漫長的文化融合,北洋政府的大衙門和大學裡的知識階層逐漸開始接受了這種酒。不過生產啤酒要消耗大量的糧食,所以在那個中國人吃不飽飯的時代,啤酒並不能成為接地氣的大眾飲料。

直到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結束了糧食危機,人民生活好了,啤酒需求量大增,產量卻跟不上。1985 年「啤酒專項工程」實施。中國建設銀行出資 8 億,地方自籌 26 億,加上國家用以購買先進流水線的 2000 萬美金,中國正式打開了「土創」啤酒的開關。一時「諸侯經濟」四起,短短几年大生產,地方啤酒品牌的數量就達到了 813 家之多。彼時,「村村冒煙、戶戶上班」,幾乎每個縣都有了自己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拿著各種容器排隊買散啤

山西的本地啤酒,當屬號稱“三晉第一啤”的迎澤啤酒。由太原市天龍啤酒廠生產,註冊商標“迎澤”,天龍啤酒廠於1987年引進丹麥的釀酒技術,是山西省建廠最早的啤酒廠,靠著一個“鮮”字,迎澤啤酒幾乎壟斷整個山西市場,尤其在太原、晉中這一帶,1990年和1992年,迎澤啤酒分別捧回了“山西省優質產品”和“香港國際博覽會金獎”兩項大獎,天龍啤酒廠也被評為“中國酒行業優秀企業”。

那一年,本土啤酒興起

813 家啤酒廠帶來了繁榮,也製造了狼多肉少的買方市場。不同啤酒品牌開始著眼於產地市場之外,積極參與擴張與競爭。地方政府為了保護本地市場和本地啤酒企業對財政稅收的持續貢獻,當然會支持當地土創啤酒做大。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1980 年 7 月 13 日《北京日報》1 版(左)與1993 年 8 月 19 日《北京日報

一時間,各地為推動本地人喝本地酒怪招迭出,甚至會強買強賣當地啤酒。阻止「外地」啤酒進入本地市場的手段也層出不窮。

2001 年,湖北武穴市委、市政府號召:

全市各級、各部門、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要愛我武穴,喝我武啤,為此,經研究,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武穴人愛武穴,武穴人喝武啤」愛心大購買活動。隨後開展了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市分配購買啤酒的行政任務。

2008 年,內蒙古通遼市酒監局對外地啤酒提出了貼「流通標識」的要求,不貼不能賣。同一時期,四川以整治啤酒市場、檢查食品安全為由,致力於查扣重慶山城啤酒。縣稅務部門要求銷售山城啤酒的商戶,按每種品類 2 萬元額外交稅,以圖阻止山城啤酒的經銷商滲透。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除了官方行為,民間從啤酒廠到促銷員也發明了各種花式搶市場手段:用集瓶蓋返錢來賄賂餐館、威逼利誘終端經銷商曝晒對手啤酒。到了競爭最激烈的時期,各地甚至出現了因啤酒銷售而發的暴力事件——「看誰還敢賣 XX 啤酒!」

那一年,中國啤酒走向世界

各地方之間的激烈對抗,讓人想到 1920 年代的聯省自治。而啤酒業也定會逐漸從地方割據走向大一統。

格局的變化始於 2001 年:中國入世了。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遠不如中華煙有名的中華啤酒

在這個時候,中國對外貿易,外國啤酒巨頭企圖進入中國市場分一杯羹。當然,國內的啤酒巨頭也沒閒著。

誰能料想到,之前被戲稱為「農民啤酒」的燕京啤酒最終能將桂林漓泉啤酒、泉州惠泉啤酒、杭州千島湖啤酒、包頭雪鹿啤酒、鄭州金星啤酒等地方品牌啤酒等盡數收購。

青島啤酒則在收購嶗山啤酒、漢斯啤酒、山水啤酒同時,把眼光放到更遠的海外市場。在這樣的品牌兼併中,被市場淘汰的品牌是大多數,只有有價值的地方品牌才可能被資本集團收購。幸運的,可以留個名字讓消費者喝個情懷,不幸的,只能在被收編之後改旗易幟。

而最可惜的,就是落到了華潤雪花的手裡。

"

家鄉酒既是家鄉的魂魄

也是家鄉人凝聚的血脈

40年前,那時候還沒有百威喜力。我們買啤酒都認準的是本地啤,綠色玻璃瓶上還有自己家鄉的景點。這麼多年過去了,家鄉的啤酒都去哪了?你還可以買到家鄉的啤酒嗎?

曾幾何時,幾乎每個人的家鄉都產過自己的啤酒。

當年的中國可是擁有自己的啤酒版圖的,每個地區的啤酒標上一定擁有當地的特色:城市、5A 景區、名山勝水的名字。瞭解各個地方,與其研究各種理論,都不如喝一次當地的啤酒。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只是,這句話在今天已不再成立,五花八門的地方啤酒,不知何時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

那一年,啤酒來到了中國

公元 1860 年,是中國啤酒迷應當記住的一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的大清國,八國聯軍除了戰爭還帶來了文化,其中就包括啤酒文化。

中國早期的啤酒廠是歐洲人蓋起來的,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 年),俄國人建起了第一家啤酒廠,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也就是如今的哈爾濱酒廠)。

經過漫長的文化融合,北洋政府的大衙門和大學裡的知識階層逐漸開始接受了這種酒。不過生產啤酒要消耗大量的糧食,所以在那個中國人吃不飽飯的時代,啤酒並不能成為接地氣的大眾飲料。

直到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結束了糧食危機,人民生活好了,啤酒需求量大增,產量卻跟不上。1985 年「啤酒專項工程」實施。中國建設銀行出資 8 億,地方自籌 26 億,加上國家用以購買先進流水線的 2000 萬美金,中國正式打開了「土創」啤酒的開關。一時「諸侯經濟」四起,短短几年大生產,地方啤酒品牌的數量就達到了 813 家之多。彼時,「村村冒煙、戶戶上班」,幾乎每個縣都有了自己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拿著各種容器排隊買散啤

山西的本地啤酒,當屬號稱“三晉第一啤”的迎澤啤酒。由太原市天龍啤酒廠生產,註冊商標“迎澤”,天龍啤酒廠於1987年引進丹麥的釀酒技術,是山西省建廠最早的啤酒廠,靠著一個“鮮”字,迎澤啤酒幾乎壟斷整個山西市場,尤其在太原、晉中這一帶,1990年和1992年,迎澤啤酒分別捧回了“山西省優質產品”和“香港國際博覽會金獎”兩項大獎,天龍啤酒廠也被評為“中國酒行業優秀企業”。

那一年,本土啤酒興起

813 家啤酒廠帶來了繁榮,也製造了狼多肉少的買方市場。不同啤酒品牌開始著眼於產地市場之外,積極參與擴張與競爭。地方政府為了保護本地市場和本地啤酒企業對財政稅收的持續貢獻,當然會支持當地土創啤酒做大。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1980 年 7 月 13 日《北京日報》1 版(左)與1993 年 8 月 19 日《北京日報

一時間,各地為推動本地人喝本地酒怪招迭出,甚至會強買強賣當地啤酒。阻止「外地」啤酒進入本地市場的手段也層出不窮。

2001 年,湖北武穴市委、市政府號召:

全市各級、各部門、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要愛我武穴,喝我武啤,為此,經研究,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武穴人愛武穴,武穴人喝武啤」愛心大購買活動。隨後開展了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市分配購買啤酒的行政任務。

2008 年,內蒙古通遼市酒監局對外地啤酒提出了貼「流通標識」的要求,不貼不能賣。同一時期,四川以整治啤酒市場、檢查食品安全為由,致力於查扣重慶山城啤酒。縣稅務部門要求銷售山城啤酒的商戶,按每種品類 2 萬元額外交稅,以圖阻止山城啤酒的經銷商滲透。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除了官方行為,民間從啤酒廠到促銷員也發明了各種花式搶市場手段:用集瓶蓋返錢來賄賂餐館、威逼利誘終端經銷商曝晒對手啤酒。到了競爭最激烈的時期,各地甚至出現了因啤酒銷售而發的暴力事件——「看誰還敢賣 XX 啤酒!」

那一年,中國啤酒走向世界

各地方之間的激烈對抗,讓人想到 1920 年代的聯省自治。而啤酒業也定會逐漸從地方割據走向大一統。

格局的變化始於 2001 年:中國入世了。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遠不如中華煙有名的中華啤酒

在這個時候,中國對外貿易,外國啤酒巨頭企圖進入中國市場分一杯羹。當然,國內的啤酒巨頭也沒閒著。

誰能料想到,之前被戲稱為「農民啤酒」的燕京啤酒最終能將桂林漓泉啤酒、泉州惠泉啤酒、杭州千島湖啤酒、包頭雪鹿啤酒、鄭州金星啤酒等地方品牌啤酒等盡數收購。

青島啤酒則在收購嶗山啤酒、漢斯啤酒、山水啤酒同時,把眼光放到更遠的海外市場。在這樣的品牌兼併中,被市場淘汰的品牌是大多數,只有有價值的地方品牌才可能被資本集團收購。幸運的,可以留個名字讓消費者喝個情懷,不幸的,只能在被收編之後改旗易幟。

而最可惜的,就是落到了華潤雪花的手裡。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早年間,華潤雪花是由華潤集團和 Sab Miller 合資創建的。後因 Sab Miller 被百威英博收購,為避免中國的反壟斷調查,將 49% 股權出售。最終華潤公司將其收回,華潤雪花也成了華潤集團全資的附屬公司。

華潤一直奉行的單一品牌策略。這樣的策略成就了雪花啤酒作為單一品牌在全球第一的銷量,但也消滅了許多有特色的地方品牌。

其中最慘烈的要數安徽啤酒的全軍覆沒:蚌埠聖泉、阜陽相王、淮北雪地、滁州聖力、安慶天柱、舒城龍津、五河皖啤……此外還有四川藍劍啤酒、深圳金威啤酒、湖北行吟閣啤酒、黑龍江三星啤酒、遼寧大連啤酒、大雪啤酒、吉林雪豹啤酒等品牌,都因被雪花收購而從中國啤酒市場上銷聲匿跡。

再見,迎澤啤酒

我們的迎澤啤酒雖然沒被收購,但是終究還是沒有那般雄厚的資金與其他地方啤酒抗爭。隨著青島、百威等國內外大品牌的滲透和搶佔,“三晉第一啤”就此逐漸走向沒落,直到2004年該廠關閉,目前這個廠區早已開發成房地產高檔物業小區了,迎澤啤酒成為我們兒時的回憶。

"

家鄉酒既是家鄉的魂魄

也是家鄉人凝聚的血脈

40年前,那時候還沒有百威喜力。我們買啤酒都認準的是本地啤,綠色玻璃瓶上還有自己家鄉的景點。這麼多年過去了,家鄉的啤酒都去哪了?你還可以買到家鄉的啤酒嗎?

曾幾何時,幾乎每個人的家鄉都產過自己的啤酒。

當年的中國可是擁有自己的啤酒版圖的,每個地區的啤酒標上一定擁有當地的特色:城市、5A 景區、名山勝水的名字。瞭解各個地方,與其研究各種理論,都不如喝一次當地的啤酒。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只是,這句話在今天已不再成立,五花八門的地方啤酒,不知何時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

那一年,啤酒來到了中國

公元 1860 年,是中國啤酒迷應當記住的一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的大清國,八國聯軍除了戰爭還帶來了文化,其中就包括啤酒文化。

中國早期的啤酒廠是歐洲人蓋起來的,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 年),俄國人建起了第一家啤酒廠,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也就是如今的哈爾濱酒廠)。

經過漫長的文化融合,北洋政府的大衙門和大學裡的知識階層逐漸開始接受了這種酒。不過生產啤酒要消耗大量的糧食,所以在那個中國人吃不飽飯的時代,啤酒並不能成為接地氣的大眾飲料。

直到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結束了糧食危機,人民生活好了,啤酒需求量大增,產量卻跟不上。1985 年「啤酒專項工程」實施。中國建設銀行出資 8 億,地方自籌 26 億,加上國家用以購買先進流水線的 2000 萬美金,中國正式打開了「土創」啤酒的開關。一時「諸侯經濟」四起,短短几年大生產,地方啤酒品牌的數量就達到了 813 家之多。彼時,「村村冒煙、戶戶上班」,幾乎每個縣都有了自己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拿著各種容器排隊買散啤

山西的本地啤酒,當屬號稱“三晉第一啤”的迎澤啤酒。由太原市天龍啤酒廠生產,註冊商標“迎澤”,天龍啤酒廠於1987年引進丹麥的釀酒技術,是山西省建廠最早的啤酒廠,靠著一個“鮮”字,迎澤啤酒幾乎壟斷整個山西市場,尤其在太原、晉中這一帶,1990年和1992年,迎澤啤酒分別捧回了“山西省優質產品”和“香港國際博覽會金獎”兩項大獎,天龍啤酒廠也被評為“中國酒行業優秀企業”。

那一年,本土啤酒興起

813 家啤酒廠帶來了繁榮,也製造了狼多肉少的買方市場。不同啤酒品牌開始著眼於產地市場之外,積極參與擴張與競爭。地方政府為了保護本地市場和本地啤酒企業對財政稅收的持續貢獻,當然會支持當地土創啤酒做大。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1980 年 7 月 13 日《北京日報》1 版(左)與1993 年 8 月 19 日《北京日報

一時間,各地為推動本地人喝本地酒怪招迭出,甚至會強買強賣當地啤酒。阻止「外地」啤酒進入本地市場的手段也層出不窮。

2001 年,湖北武穴市委、市政府號召:

全市各級、各部門、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要愛我武穴,喝我武啤,為此,經研究,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武穴人愛武穴,武穴人喝武啤」愛心大購買活動。隨後開展了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市分配購買啤酒的行政任務。

2008 年,內蒙古通遼市酒監局對外地啤酒提出了貼「流通標識」的要求,不貼不能賣。同一時期,四川以整治啤酒市場、檢查食品安全為由,致力於查扣重慶山城啤酒。縣稅務部門要求銷售山城啤酒的商戶,按每種品類 2 萬元額外交稅,以圖阻止山城啤酒的經銷商滲透。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除了官方行為,民間從啤酒廠到促銷員也發明了各種花式搶市場手段:用集瓶蓋返錢來賄賂餐館、威逼利誘終端經銷商曝晒對手啤酒。到了競爭最激烈的時期,各地甚至出現了因啤酒銷售而發的暴力事件——「看誰還敢賣 XX 啤酒!」

那一年,中國啤酒走向世界

各地方之間的激烈對抗,讓人想到 1920 年代的聯省自治。而啤酒業也定會逐漸從地方割據走向大一統。

格局的變化始於 2001 年:中國入世了。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遠不如中華煙有名的中華啤酒

在這個時候,中國對外貿易,外國啤酒巨頭企圖進入中國市場分一杯羹。當然,國內的啤酒巨頭也沒閒著。

誰能料想到,之前被戲稱為「農民啤酒」的燕京啤酒最終能將桂林漓泉啤酒、泉州惠泉啤酒、杭州千島湖啤酒、包頭雪鹿啤酒、鄭州金星啤酒等地方品牌啤酒等盡數收購。

青島啤酒則在收購嶗山啤酒、漢斯啤酒、山水啤酒同時,把眼光放到更遠的海外市場。在這樣的品牌兼併中,被市場淘汰的品牌是大多數,只有有價值的地方品牌才可能被資本集團收購。幸運的,可以留個名字讓消費者喝個情懷,不幸的,只能在被收編之後改旗易幟。

而最可惜的,就是落到了華潤雪花的手裡。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早年間,華潤雪花是由華潤集團和 Sab Miller 合資創建的。後因 Sab Miller 被百威英博收購,為避免中國的反壟斷調查,將 49% 股權出售。最終華潤公司將其收回,華潤雪花也成了華潤集團全資的附屬公司。

華潤一直奉行的單一品牌策略。這樣的策略成就了雪花啤酒作為單一品牌在全球第一的銷量,但也消滅了許多有特色的地方品牌。

其中最慘烈的要數安徽啤酒的全軍覆沒:蚌埠聖泉、阜陽相王、淮北雪地、滁州聖力、安慶天柱、舒城龍津、五河皖啤……此外還有四川藍劍啤酒、深圳金威啤酒、湖北行吟閣啤酒、黑龍江三星啤酒、遼寧大連啤酒、大雪啤酒、吉林雪豹啤酒等品牌,都因被雪花收購而從中國啤酒市場上銷聲匿跡。

再見,迎澤啤酒

我們的迎澤啤酒雖然沒被收購,但是終究還是沒有那般雄厚的資金與其他地方啤酒抗爭。隨著青島、百威等國內外大品牌的滲透和搶佔,“三晉第一啤”就此逐漸走向沒落,直到2004年該廠關閉,目前這個廠區早已開發成房地產高檔物業小區了,迎澤啤酒成為我們兒時的回憶。

太原的迎澤啤酒去哪了?你的家鄉啤酒還在嗎?

曾經在山西風靡一時的迎澤啤酒已經不復存在,而留給人們的記憶,還停留在90年代初的夏日五月,夏夜,在街邊臨時搭設的燒烤攤上,在桌椅油膩的小館子裡,頭頂的風扇拴著紅繩瘋狂旋轉,手中瓶蓋清脆開啟,淡黃啤酒漲起歡騰的泡沫,舉杯相碰,然後一飲而盡。啊......這才是家鄉的味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