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保存了文化的根就是保存了無價之寶

古徽州:保存了文化的根就是保存了無價之寶

古徽州:保存了文化的根就是保存了無價之寶

白毛浮綠水

萬山環抱的徽州,雖有聞名於世的宣紙、徽墨、歙硯、徽商,但其仍處於封閉之中,且平平靜靜地生活上千年。雖說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但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它只不過像一個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村婦。不要說外地人,就是世居於此的土著,也己忘了它的價值,更何況那時也不興保護文化一說。

徽州的消亡緣於黃山旅遊的興起。改革開放以後,人們逐步走出了只管填飽肚皮的日子,開始了閒暇旅遊。過去門庭冷落車馬稀的深山老林,一下子變成了熱鬧和發財的好地方。居徽州境內,隸屬於安徽省政府的黃山管理局,從徽州轄區劃走了太平縣,率先成立了縣級黃山市。

這一變動觸及了徽州地方當局的中樞神經,偉人提出“把黃山牌子打出去”的權力旁落了。於是,一場曠達四年之久的權力爭奪戰就此打響。

爭奪戰的結果以原徽州地區一方“全面勝利”而謝幕。那就是縣級黃山市變為黃山區,地區政府轄黃山區、屯溪區、祁門、休寧、黟縣、歙縣。不幸的是把績溪劃到了宣州,更不幸的是撤消徽州地區,改為地級黃山市。不過,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沒有失去管轄權。1987年,當地區當局為保住黃山管轄權和地方權力而彈冠相慶時,在中國地圖上卻失去了一個古老而有品味的名字“徽州”。

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徽州人老胡開文、胡適之一下子改變了籍貫,變成了宣州人。

然而,後來事態的發展更令當局者意想不到;明明早己從地圖上抹掉的徽州,卻像一缸窖藏的陳年老酒越來越香。近年來,不少學者拼命研究它,報紙書刊不斷鼓吹它,銀幕、銀屏、舞臺不停演繹它。一部“臥虎藏龍”居然在歐美旅遊界颳起了飛來中國,尋找“鏡中世界”的熱浪。徽州的名聲不是消失了,而是更響亮了。

這讓當局者尷尬萬分;原以為只有改徽姓黃,才能保住權力、才能招商引資、才能就地發財。那知姓徽也照樣可以走進聯合國。是呵,就連“王麻子剪刀”的名號人們尚且捨不得丟掉,更何況是“徽州”。

痛定思痛,需要反思。為什麼當局者會做出在今天看來如此荒唐可笑的事情?是無知嗎?不是。我以為一切皆源於權力;權力的博奕,使人急功近利,忽視了祖宗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忘記了保存文化的價值。

其實,保存了文化的根就是保存了無價之寶。遺憾的是:在文化和權力博奕時,當局者往往看不到這一點或是不願看到這一點。這也是我國不少古地名隨意更改的原因之一。

近數十年來,面對傳統文化,人們常常處於恍恍惚惚、瘋瘋癲癲的精神狀態。

生長在亞洲大地上的漢文化,根子扎得深,樹幹亦粗壯,但枝葉花朵卻很嬌嫩。經不起幾場狂風暴雨的侵凌。

古文物、古文化、地上的、地下的、傳世的都是時間的產物;高雅的、庸俗的、睿智的、愚昧的,一切文物都刻上了歷史的年輪。時間過去了,文物不能再生,這就是文物共同的文化價值。

數十年來,我們往往忘記了這些。不是好好地保護、維護、愛護祖宗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而是當某種政治和權力需要時,任意踐踏之。徽州的消亡就是一實例,這也是我們決心啟程探尋徽州的原因。

殊不知,徽州是深厚的文化,黃山是自然的風景。徽州可以涵蓋黃山,黃山無法包含徽州。不知為什麼,我們總要做一些本末倒置的事情。

為了展現徽州的:塵落風煙古街鎮、山明水秀古村落、粉壁黛瓦古民居、寥寞屹立古牌坊、煌煌大族古祠堂、鬆翠峰奇黃白山。我不再按旅途的時間順序來寫,而是根據古鎮、村落、民居等等的分類並配以照片來述敘旅途探尋的見聞、體會和感悟。

古徽州:保存了文化的根就是保存了無價之寶

活的清明上河圖

古徽州:保存了文化的根就是保存了無價之寶

裳樾牌坊

古徽州:保存了文化的根就是保存了無價之寶

明代客廳

古徽州:保存了文化的根就是保存了無價之寶

齊雲山(白嶽)

古徽州:保存了文化的根就是保存了無價之寶

徽州村婦

古徽州:保存了文化的根就是保存了無價之寶

精美磚雕

古徽州:保存了文化的根就是保存了無價之寶

徽州木雕

古徽州:保存了文化的根就是保存了無價之寶

煌煌宗祠

古徽州:保存了文化的根就是保存了無價之寶

夕照飛來石

古徽州:保存了文化的根就是保存了無價之寶

小巷深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