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

五代是唐宋之間持續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大分裂時代,五十多年間五個佔據中原的政權如走馬燈似的換個不停,而這其中,我認為後晉是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一個王朝。

說到後晉它給後人的傳統印象是五代中最讓人瞧不起的一個王朝了,因為它的誕生實在是太過窩囊。開國皇帝石敬瑭為了獲得契丹對他的支持不僅賣國(割讓燕雲十六州),還心甘情願的把比他小的契丹首領耶律德光當成父親,由此也成就了其“兒皇帝”的鼎鼎大名,這也導致他建立的王朝沾上了令人不齒的千古汙名。

然而小心侍奉契丹的石敬瑭並不長壽,在位七年就一命嗚呼。為了避免幼子即位對政權帶來的不確定性,身為養子但年長的石重貴在朝中大臣們的支持下就順理成章的繼承了後晉的皇位。

一、新皇即位打破常規,拒絕稱臣鷹派登場。

隨著後晉內部政權的和平交接,新皇初立給整個國家彷彿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時朝中的個別的“鷹派”大臣也認為應在對外關係上做出新的更大的改變。這個大臣名叫景延廣,時任馬步軍都指揮使。

"

五代是唐宋之間持續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大分裂時代,五十多年間五個佔據中原的政權如走馬燈似的換個不停,而這其中,我認為後晉是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一個王朝。

說到後晉它給後人的傳統印象是五代中最讓人瞧不起的一個王朝了,因為它的誕生實在是太過窩囊。開國皇帝石敬瑭為了獲得契丹對他的支持不僅賣國(割讓燕雲十六州),還心甘情願的把比他小的契丹首領耶律德光當成父親,由此也成就了其“兒皇帝”的鼎鼎大名,這也導致他建立的王朝沾上了令人不齒的千古汙名。

然而小心侍奉契丹的石敬瑭並不長壽,在位七年就一命嗚呼。為了避免幼子即位對政權帶來的不確定性,身為養子但年長的石重貴在朝中大臣們的支持下就順理成章的繼承了後晉的皇位。

一、新皇即位打破常規,拒絕稱臣鷹派登場。

隨著後晉內部政權的和平交接,新皇初立給整個國家彷彿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時朝中的個別的“鷹派”大臣也認為應在對外關係上做出新的更大的改變。這個大臣名叫景延廣,時任馬步軍都指揮使。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後晉與契丹決裂的主要推動者景延廣

而他所指的對外關係則是七年前“兒皇帝”晉高祖賴以滅唐建國的重要外部力量:位於北部能征善戰的契丹。景延廣在眾臣積極準備向契丹派出使者宣告新皇登基並奉表稱臣時站了出來,態度強硬堅決反對:稱孫可以稱臣沒門兒。

作為擁立自己登基的功勳之臣,景延廣的這番話有理有據有氣有節,於公於私晉出帝都沒有辦法拒絕。這麼說來似乎整個後晉朝廷都被景延廣把控,難道就沒有能夠阻止他的人了麼?

當然有,不過此一時彼一時,而今文官集團的領頭羊,晉高祖當初“賣國求榮”政策的堅定支持者桑維翰已經被邊緣化,無力向上覲見阻止與契丹撕破臉帶來的巨大風險,下面的那群大臣便也都知趣不再爭論。

"

五代是唐宋之間持續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大分裂時代,五十多年間五個佔據中原的政權如走馬燈似的換個不停,而這其中,我認為後晉是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一個王朝。

說到後晉它給後人的傳統印象是五代中最讓人瞧不起的一個王朝了,因為它的誕生實在是太過窩囊。開國皇帝石敬瑭為了獲得契丹對他的支持不僅賣國(割讓燕雲十六州),還心甘情願的把比他小的契丹首領耶律德光當成父親,由此也成就了其“兒皇帝”的鼎鼎大名,這也導致他建立的王朝沾上了令人不齒的千古汙名。

然而小心侍奉契丹的石敬瑭並不長壽,在位七年就一命嗚呼。為了避免幼子即位對政權帶來的不確定性,身為養子但年長的石重貴在朝中大臣們的支持下就順理成章的繼承了後晉的皇位。

一、新皇即位打破常規,拒絕稱臣鷹派登場。

隨著後晉內部政權的和平交接,新皇初立給整個國家彷彿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時朝中的個別的“鷹派”大臣也認為應在對外關係上做出新的更大的改變。這個大臣名叫景延廣,時任馬步軍都指揮使。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後晉與契丹決裂的主要推動者景延廣

而他所指的對外關係則是七年前“兒皇帝”晉高祖賴以滅唐建國的重要外部力量:位於北部能征善戰的契丹。景延廣在眾臣積極準備向契丹派出使者宣告新皇登基並奉表稱臣時站了出來,態度強硬堅決反對:稱孫可以稱臣沒門兒。

作為擁立自己登基的功勳之臣,景延廣的這番話有理有據有氣有節,於公於私晉出帝都沒有辦法拒絕。這麼說來似乎整個後晉朝廷都被景延廣把控,難道就沒有能夠阻止他的人了麼?

當然有,不過此一時彼一時,而今文官集團的領頭羊,晉高祖當初“賣國求榮”政策的堅定支持者桑維翰已經被邊緣化,無力向上覲見阻止與契丹撕破臉帶來的巨大風險,下面的那群大臣便也都知趣不再爭論。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晉出帝石重貴

消息傳到契丹人的耳中,契丹首領耶律德光大怒,數次遣使大耍威風斥責晉國君臣。而景延廣也不甘示弱對契丹使者喬瑩據理力爭一一回擊道:“高祖皇帝是貴國所立不假,但今日之晉皇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擁立出來的,可以按照輩分稱孫,但絕不能再北面稱臣!”

這句話還算比較客氣的,下一句就說的就很難聽了,只見景延廣接著說道:“況且我晉國尚有精兵十萬,回去告訴你主子,他要不服企圖加兵於我,那就讓他只管來。只是到時候打不過自己的孫子輩們可就令天下人笑掉大牙了!”

景延廣如此軟硬兼施帶有濃烈示威挑釁態度的駁斥喬瑩顯然是沒有料到的,但是既然這句話已經從這位深受皇帝寵信的大臣口中說來那基本就確定了晉國上下對契丹的態度。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碰了一鼻子灰的喬瑩知道兩國交惡甚至兵戎相見已在所難免。

但又害怕回去將晉國天差地別截然不同的態度如實報告給自己的主子耶律德光後他老人家不信就要求把景延廣所說的話一字一句的記到紙上留作證據。景延廣毫無懼色大筆一揮:給他!

千里迢迢趕來的喬瑩帶著沒有完成的使命和一張載有景延廣那與宣戰書無異的言辭的信件悻悻的離開晉都踏上歸程。果然不出所料,契丹國主的怒火再也壓抑不住,兩國交戰在旦夕之間。

二、主動來討難佔便宜,晉軍勇猛暴揍契丹

我簡單統計了一下,從晉出帝開運元年(公元944年)正月契丹進攻滄州開始,至開運三年末,短短三年時間裡先發制人的契丹與後晉之間共爆發了十五場大大小小的戰爭,但戰果如何呢?擁有強大騎兵的契丹人三勝十一負。在多數時間裡都是契丹人氣勢洶洶的來屁滾尿流的走。

如此懸殊的戰績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晉軍上下的戰鬥力不差,甚至是不一般的強。諸如馬全節,高行周,李守貞,張彥澤都是個頂個的猛將,是他們和手下那十餘萬能徵善戰的虎狼之兵打出了國威軍威,是他們撐起後晉王朝的尊嚴。

"

五代是唐宋之間持續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大分裂時代,五十多年間五個佔據中原的政權如走馬燈似的換個不停,而這其中,我認為後晉是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一個王朝。

說到後晉它給後人的傳統印象是五代中最讓人瞧不起的一個王朝了,因為它的誕生實在是太過窩囊。開國皇帝石敬瑭為了獲得契丹對他的支持不僅賣國(割讓燕雲十六州),還心甘情願的把比他小的契丹首領耶律德光當成父親,由此也成就了其“兒皇帝”的鼎鼎大名,這也導致他建立的王朝沾上了令人不齒的千古汙名。

然而小心侍奉契丹的石敬瑭並不長壽,在位七年就一命嗚呼。為了避免幼子即位對政權帶來的不確定性,身為養子但年長的石重貴在朝中大臣們的支持下就順理成章的繼承了後晉的皇位。

一、新皇即位打破常規,拒絕稱臣鷹派登場。

隨著後晉內部政權的和平交接,新皇初立給整個國家彷彿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時朝中的個別的“鷹派”大臣也認為應在對外關係上做出新的更大的改變。這個大臣名叫景延廣,時任馬步軍都指揮使。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後晉與契丹決裂的主要推動者景延廣

而他所指的對外關係則是七年前“兒皇帝”晉高祖賴以滅唐建國的重要外部力量:位於北部能征善戰的契丹。景延廣在眾臣積極準備向契丹派出使者宣告新皇登基並奉表稱臣時站了出來,態度強硬堅決反對:稱孫可以稱臣沒門兒。

作為擁立自己登基的功勳之臣,景延廣的這番話有理有據有氣有節,於公於私晉出帝都沒有辦法拒絕。這麼說來似乎整個後晉朝廷都被景延廣把控,難道就沒有能夠阻止他的人了麼?

當然有,不過此一時彼一時,而今文官集團的領頭羊,晉高祖當初“賣國求榮”政策的堅定支持者桑維翰已經被邊緣化,無力向上覲見阻止與契丹撕破臉帶來的巨大風險,下面的那群大臣便也都知趣不再爭論。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晉出帝石重貴

消息傳到契丹人的耳中,契丹首領耶律德光大怒,數次遣使大耍威風斥責晉國君臣。而景延廣也不甘示弱對契丹使者喬瑩據理力爭一一回擊道:“高祖皇帝是貴國所立不假,但今日之晉皇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擁立出來的,可以按照輩分稱孫,但絕不能再北面稱臣!”

這句話還算比較客氣的,下一句就說的就很難聽了,只見景延廣接著說道:“況且我晉國尚有精兵十萬,回去告訴你主子,他要不服企圖加兵於我,那就讓他只管來。只是到時候打不過自己的孫子輩們可就令天下人笑掉大牙了!”

景延廣如此軟硬兼施帶有濃烈示威挑釁態度的駁斥喬瑩顯然是沒有料到的,但是既然這句話已經從這位深受皇帝寵信的大臣口中說來那基本就確定了晉國上下對契丹的態度。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碰了一鼻子灰的喬瑩知道兩國交惡甚至兵戎相見已在所難免。

但又害怕回去將晉國天差地別截然不同的態度如實報告給自己的主子耶律德光後他老人家不信就要求把景延廣所說的話一字一句的記到紙上留作證據。景延廣毫無懼色大筆一揮:給他!

千里迢迢趕來的喬瑩帶著沒有完成的使命和一張載有景延廣那與宣戰書無異的言辭的信件悻悻的離開晉都踏上歸程。果然不出所料,契丹國主的怒火再也壓抑不住,兩國交戰在旦夕之間。

二、主動來討難佔便宜,晉軍勇猛暴揍契丹

我簡單統計了一下,從晉出帝開運元年(公元944年)正月契丹進攻滄州開始,至開運三年末,短短三年時間裡先發制人的契丹與後晉之間共爆發了十五場大大小小的戰爭,但戰果如何呢?擁有強大騎兵的契丹人三勝十一負。在多數時間裡都是契丹人氣勢洶洶的來屁滾尿流的走。

如此懸殊的戰績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晉軍上下的戰鬥力不差,甚至是不一般的強。諸如馬全節,高行周,李守貞,張彥澤都是個頂個的猛將,是他們和手下那十餘萬能徵善戰的虎狼之兵打出了國威軍威,是他們撐起後晉王朝的尊嚴。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對北宋來說猶如噩夢般存在的契丹人,在數十年前竟然會被國力遠不如前者的後晉軍隊打的如此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但說一千道一萬,這種高光亮眼的表現也僅僅持續了短短的三年時間。追著契丹人胖揍的晉軍很能打,但後晉王朝還是滅亡了。這裡就不能不提這其中的幾個重要原因。

三、多災多難的晉王朝

後晉王朝在短短的十一年國祚裡,承受了太多來自上天的惡意。遠的不說,我對照著史書簡單統計了一下,從晉高祖天福末年到出帝開運末年的短短四年時間裡,這個王朝共經歷大的蝗災六次,水災一次,戰爭十五次,說年年有災荒,年年有戰事一點都不為過。在這裡我將這一時期晉王朝所受的災難收錄如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天災:

①天福八年(943年)三月,蝗。

②四月,供奉官張福率威順軍捕蝗於陳州

③五月,泰寧軍節度使安審信捕蝗於中都

④六月,供奉官七人率奉國軍捕蝗於京畿

⑤七月,供奉官李漢超率奉國軍捕蝗於京畿

⑥八月,募民捕蝗,易以粟

注意,這是一場以今河南開封為中心,持續了近一年由上而下的全民捕蝗運動,募民捕蝗也說明蝗災呈現出一種日漸擴大的態勢

(此外還有開運三年七月開始,持續四個月的洪災。)

兵禍:

⑦開運元年(944年)正月,契丹寇滄州,陷貝州,入雁門,寇代州

⑧饑荒(開運三年六月再次發生嚴重饑荒,百姓民不聊生,聚眾為盜)

⑨北征,劉知遠大敗契丹

⑩二月,李守貞大敗契丹於馬家渡,馬全節大敗契丹於北平

⑪與契丹戰於戚城,契丹去,冀州刺史白從暉敗契丹于衡水

⑫四月,樑進敗契丹於德州,馬全節敗契丹於定豐

⑬九月,代州刺史白文珂敗契丹於七裡烽

⑭開運二年(945年)三月,孫方諫敗契丹於狼山

⑮杜重威敗契丹於陽城,又敗之於衛村

(已上僅錄後晉取勝之戰)

通過上面這些數據,我們可以非常直觀的看到後晉在出帝統治期間,也就是說約佔後晉國祚總數三分之一的時間裡,都是處於多災多難的內外交困中的。水災對社會造成的損失不明,但蝗災引起的饑荒《新史·景延廣傳》裡記載的明白:時天下旱蝗,民餓死者歲十數萬。

"

五代是唐宋之間持續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大分裂時代,五十多年間五個佔據中原的政權如走馬燈似的換個不停,而這其中,我認為後晉是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一個王朝。

說到後晉它給後人的傳統印象是五代中最讓人瞧不起的一個王朝了,因為它的誕生實在是太過窩囊。開國皇帝石敬瑭為了獲得契丹對他的支持不僅賣國(割讓燕雲十六州),還心甘情願的把比他小的契丹首領耶律德光當成父親,由此也成就了其“兒皇帝”的鼎鼎大名,這也導致他建立的王朝沾上了令人不齒的千古汙名。

然而小心侍奉契丹的石敬瑭並不長壽,在位七年就一命嗚呼。為了避免幼子即位對政權帶來的不確定性,身為養子但年長的石重貴在朝中大臣們的支持下就順理成章的繼承了後晉的皇位。

一、新皇即位打破常規,拒絕稱臣鷹派登場。

隨著後晉內部政權的和平交接,新皇初立給整個國家彷彿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時朝中的個別的“鷹派”大臣也認為應在對外關係上做出新的更大的改變。這個大臣名叫景延廣,時任馬步軍都指揮使。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後晉與契丹決裂的主要推動者景延廣

而他所指的對外關係則是七年前“兒皇帝”晉高祖賴以滅唐建國的重要外部力量:位於北部能征善戰的契丹。景延廣在眾臣積極準備向契丹派出使者宣告新皇登基並奉表稱臣時站了出來,態度強硬堅決反對:稱孫可以稱臣沒門兒。

作為擁立自己登基的功勳之臣,景延廣的這番話有理有據有氣有節,於公於私晉出帝都沒有辦法拒絕。這麼說來似乎整個後晉朝廷都被景延廣把控,難道就沒有能夠阻止他的人了麼?

當然有,不過此一時彼一時,而今文官集團的領頭羊,晉高祖當初“賣國求榮”政策的堅定支持者桑維翰已經被邊緣化,無力向上覲見阻止與契丹撕破臉帶來的巨大風險,下面的那群大臣便也都知趣不再爭論。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晉出帝石重貴

消息傳到契丹人的耳中,契丹首領耶律德光大怒,數次遣使大耍威風斥責晉國君臣。而景延廣也不甘示弱對契丹使者喬瑩據理力爭一一回擊道:“高祖皇帝是貴國所立不假,但今日之晉皇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擁立出來的,可以按照輩分稱孫,但絕不能再北面稱臣!”

這句話還算比較客氣的,下一句就說的就很難聽了,只見景延廣接著說道:“況且我晉國尚有精兵十萬,回去告訴你主子,他要不服企圖加兵於我,那就讓他只管來。只是到時候打不過自己的孫子輩們可就令天下人笑掉大牙了!”

景延廣如此軟硬兼施帶有濃烈示威挑釁態度的駁斥喬瑩顯然是沒有料到的,但是既然這句話已經從這位深受皇帝寵信的大臣口中說來那基本就確定了晉國上下對契丹的態度。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碰了一鼻子灰的喬瑩知道兩國交惡甚至兵戎相見已在所難免。

但又害怕回去將晉國天差地別截然不同的態度如實報告給自己的主子耶律德光後他老人家不信就要求把景延廣所說的話一字一句的記到紙上留作證據。景延廣毫無懼色大筆一揮:給他!

千里迢迢趕來的喬瑩帶著沒有完成的使命和一張載有景延廣那與宣戰書無異的言辭的信件悻悻的離開晉都踏上歸程。果然不出所料,契丹國主的怒火再也壓抑不住,兩國交戰在旦夕之間。

二、主動來討難佔便宜,晉軍勇猛暴揍契丹

我簡單統計了一下,從晉出帝開運元年(公元944年)正月契丹進攻滄州開始,至開運三年末,短短三年時間裡先發制人的契丹與後晉之間共爆發了十五場大大小小的戰爭,但戰果如何呢?擁有強大騎兵的契丹人三勝十一負。在多數時間裡都是契丹人氣勢洶洶的來屁滾尿流的走。

如此懸殊的戰績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晉軍上下的戰鬥力不差,甚至是不一般的強。諸如馬全節,高行周,李守貞,張彥澤都是個頂個的猛將,是他們和手下那十餘萬能徵善戰的虎狼之兵打出了國威軍威,是他們撐起後晉王朝的尊嚴。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對北宋來說猶如噩夢般存在的契丹人,在數十年前竟然會被國力遠不如前者的後晉軍隊打的如此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但說一千道一萬,這種高光亮眼的表現也僅僅持續了短短的三年時間。追著契丹人胖揍的晉軍很能打,但後晉王朝還是滅亡了。這裡就不能不提這其中的幾個重要原因。

三、多災多難的晉王朝

後晉王朝在短短的十一年國祚裡,承受了太多來自上天的惡意。遠的不說,我對照著史書簡單統計了一下,從晉高祖天福末年到出帝開運末年的短短四年時間裡,這個王朝共經歷大的蝗災六次,水災一次,戰爭十五次,說年年有災荒,年年有戰事一點都不為過。在這裡我將這一時期晉王朝所受的災難收錄如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天災:

①天福八年(943年)三月,蝗。

②四月,供奉官張福率威順軍捕蝗於陳州

③五月,泰寧軍節度使安審信捕蝗於中都

④六月,供奉官七人率奉國軍捕蝗於京畿

⑤七月,供奉官李漢超率奉國軍捕蝗於京畿

⑥八月,募民捕蝗,易以粟

注意,這是一場以今河南開封為中心,持續了近一年由上而下的全民捕蝗運動,募民捕蝗也說明蝗災呈現出一種日漸擴大的態勢

(此外還有開運三年七月開始,持續四個月的洪災。)

兵禍:

⑦開運元年(944年)正月,契丹寇滄州,陷貝州,入雁門,寇代州

⑧饑荒(開運三年六月再次發生嚴重饑荒,百姓民不聊生,聚眾為盜)

⑨北征,劉知遠大敗契丹

⑩二月,李守貞大敗契丹於馬家渡,馬全節大敗契丹於北平

⑪與契丹戰於戚城,契丹去,冀州刺史白從暉敗契丹于衡水

⑫四月,樑進敗契丹於德州,馬全節敗契丹於定豐

⑬九月,代州刺史白文珂敗契丹於七裡烽

⑭開運二年(945年)三月,孫方諫敗契丹於狼山

⑮杜重威敗契丹於陽城,又敗之於衛村

(已上僅錄後晉取勝之戰)

通過上面這些數據,我們可以非常直觀的看到後晉在出帝統治期間,也就是說約佔後晉國祚總數三分之一的時間裡,都是處於多災多難的內外交困中的。水災對社會造成的損失不明,但蝗災引起的饑荒《新史·景延廣傳》裡記載的明白:時天下旱蝗,民餓死者歲十數萬。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這是什麼概念?在僅明確記載饑荒的兩年時間裡,晉國餓死者恐怕都接近三十萬人,倘若加上蝗災期間這個數字只會更多。然而天災人力無法干預我們姑且不談,在此窘迫的情況下晉軍能夠取得連連勝利壓著契丹人打,自然有它的“過人之處”。

四、驕兵悍將的晉王朝

沒錯,這就是晉軍打的契丹騎兵丟盔棄甲的“過人之處”。先來說說驕兵

晉軍戰鬥力的高低某種程度上跟愛不愛國毫無關係,只取決於給的錢的多少。《新史·李守貞傳》中記載的給士兵分發的錢財種類有:出征前的“掛甲錢”,班師後的“卸甲錢”。對於動輒數萬,十數萬的軍隊來說,每次打仗這都不是一筆小數目,而軍隊將領為了籠絡這群兵爺們往往也只能聽之任之。

這些鉅額的錢財領兵將領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是不會自掏腰包的,即使是在取得大勝繳獲敵方大量金銀珠寶錢糧物資的情況下。軍隊主帥只會把最值錢的東西中飽私囊,而不會分給手下那群賣命的大兵。

所以大兵全靠朝廷政府來拿這筆錢,但在不是蝗災即水災的晉出帝統治時期,朝廷稅都收不上來還怎麼有多餘的錢來維持這龐大的軍費開支呢。自然是沒有,朝廷拿不出這筆錢來,這個時候將領再把搶來的錢拿出來分發給這群只認錢的丘八,這群丘八就會對錢主忠心耿耿。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將領都那麼貪財,但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他們也只能在普通老鄉身上打主意。比如馬全節就做過,史載是“率借民財”,但實質上就是橫徵暴斂壓榨百姓,這也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沒辦法的事。

"

五代是唐宋之間持續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大分裂時代,五十多年間五個佔據中原的政權如走馬燈似的換個不停,而這其中,我認為後晉是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一個王朝。

說到後晉它給後人的傳統印象是五代中最讓人瞧不起的一個王朝了,因為它的誕生實在是太過窩囊。開國皇帝石敬瑭為了獲得契丹對他的支持不僅賣國(割讓燕雲十六州),還心甘情願的把比他小的契丹首領耶律德光當成父親,由此也成就了其“兒皇帝”的鼎鼎大名,這也導致他建立的王朝沾上了令人不齒的千古汙名。

然而小心侍奉契丹的石敬瑭並不長壽,在位七年就一命嗚呼。為了避免幼子即位對政權帶來的不確定性,身為養子但年長的石重貴在朝中大臣們的支持下就順理成章的繼承了後晉的皇位。

一、新皇即位打破常規,拒絕稱臣鷹派登場。

隨著後晉內部政權的和平交接,新皇初立給整個國家彷彿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時朝中的個別的“鷹派”大臣也認為應在對外關係上做出新的更大的改變。這個大臣名叫景延廣,時任馬步軍都指揮使。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後晉與契丹決裂的主要推動者景延廣

而他所指的對外關係則是七年前“兒皇帝”晉高祖賴以滅唐建國的重要外部力量:位於北部能征善戰的契丹。景延廣在眾臣積極準備向契丹派出使者宣告新皇登基並奉表稱臣時站了出來,態度強硬堅決反對:稱孫可以稱臣沒門兒。

作為擁立自己登基的功勳之臣,景延廣的這番話有理有據有氣有節,於公於私晉出帝都沒有辦法拒絕。這麼說來似乎整個後晉朝廷都被景延廣把控,難道就沒有能夠阻止他的人了麼?

當然有,不過此一時彼一時,而今文官集團的領頭羊,晉高祖當初“賣國求榮”政策的堅定支持者桑維翰已經被邊緣化,無力向上覲見阻止與契丹撕破臉帶來的巨大風險,下面的那群大臣便也都知趣不再爭論。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晉出帝石重貴

消息傳到契丹人的耳中,契丹首領耶律德光大怒,數次遣使大耍威風斥責晉國君臣。而景延廣也不甘示弱對契丹使者喬瑩據理力爭一一回擊道:“高祖皇帝是貴國所立不假,但今日之晉皇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擁立出來的,可以按照輩分稱孫,但絕不能再北面稱臣!”

這句話還算比較客氣的,下一句就說的就很難聽了,只見景延廣接著說道:“況且我晉國尚有精兵十萬,回去告訴你主子,他要不服企圖加兵於我,那就讓他只管來。只是到時候打不過自己的孫子輩們可就令天下人笑掉大牙了!”

景延廣如此軟硬兼施帶有濃烈示威挑釁態度的駁斥喬瑩顯然是沒有料到的,但是既然這句話已經從這位深受皇帝寵信的大臣口中說來那基本就確定了晉國上下對契丹的態度。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碰了一鼻子灰的喬瑩知道兩國交惡甚至兵戎相見已在所難免。

但又害怕回去將晉國天差地別截然不同的態度如實報告給自己的主子耶律德光後他老人家不信就要求把景延廣所說的話一字一句的記到紙上留作證據。景延廣毫無懼色大筆一揮:給他!

千里迢迢趕來的喬瑩帶著沒有完成的使命和一張載有景延廣那與宣戰書無異的言辭的信件悻悻的離開晉都踏上歸程。果然不出所料,契丹國主的怒火再也壓抑不住,兩國交戰在旦夕之間。

二、主動來討難佔便宜,晉軍勇猛暴揍契丹

我簡單統計了一下,從晉出帝開運元年(公元944年)正月契丹進攻滄州開始,至開運三年末,短短三年時間裡先發制人的契丹與後晉之間共爆發了十五場大大小小的戰爭,但戰果如何呢?擁有強大騎兵的契丹人三勝十一負。在多數時間裡都是契丹人氣勢洶洶的來屁滾尿流的走。

如此懸殊的戰績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晉軍上下的戰鬥力不差,甚至是不一般的強。諸如馬全節,高行周,李守貞,張彥澤都是個頂個的猛將,是他們和手下那十餘萬能徵善戰的虎狼之兵打出了國威軍威,是他們撐起後晉王朝的尊嚴。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對北宋來說猶如噩夢般存在的契丹人,在數十年前竟然會被國力遠不如前者的後晉軍隊打的如此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但說一千道一萬,這種高光亮眼的表現也僅僅持續了短短的三年時間。追著契丹人胖揍的晉軍很能打,但後晉王朝還是滅亡了。這裡就不能不提這其中的幾個重要原因。

三、多災多難的晉王朝

後晉王朝在短短的十一年國祚裡,承受了太多來自上天的惡意。遠的不說,我對照著史書簡單統計了一下,從晉高祖天福末年到出帝開運末年的短短四年時間裡,這個王朝共經歷大的蝗災六次,水災一次,戰爭十五次,說年年有災荒,年年有戰事一點都不為過。在這裡我將這一時期晉王朝所受的災難收錄如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天災:

①天福八年(943年)三月,蝗。

②四月,供奉官張福率威順軍捕蝗於陳州

③五月,泰寧軍節度使安審信捕蝗於中都

④六月,供奉官七人率奉國軍捕蝗於京畿

⑤七月,供奉官李漢超率奉國軍捕蝗於京畿

⑥八月,募民捕蝗,易以粟

注意,這是一場以今河南開封為中心,持續了近一年由上而下的全民捕蝗運動,募民捕蝗也說明蝗災呈現出一種日漸擴大的態勢

(此外還有開運三年七月開始,持續四個月的洪災。)

兵禍:

⑦開運元年(944年)正月,契丹寇滄州,陷貝州,入雁門,寇代州

⑧饑荒(開運三年六月再次發生嚴重饑荒,百姓民不聊生,聚眾為盜)

⑨北征,劉知遠大敗契丹

⑩二月,李守貞大敗契丹於馬家渡,馬全節大敗契丹於北平

⑪與契丹戰於戚城,契丹去,冀州刺史白從暉敗契丹于衡水

⑫四月,樑進敗契丹於德州,馬全節敗契丹於定豐

⑬九月,代州刺史白文珂敗契丹於七裡烽

⑭開運二年(945年)三月,孫方諫敗契丹於狼山

⑮杜重威敗契丹於陽城,又敗之於衛村

(已上僅錄後晉取勝之戰)

通過上面這些數據,我們可以非常直觀的看到後晉在出帝統治期間,也就是說約佔後晉國祚總數三分之一的時間裡,都是處於多災多難的內外交困中的。水災對社會造成的損失不明,但蝗災引起的饑荒《新史·景延廣傳》裡記載的明白:時天下旱蝗,民餓死者歲十數萬。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這是什麼概念?在僅明確記載饑荒的兩年時間裡,晉國餓死者恐怕都接近三十萬人,倘若加上蝗災期間這個數字只會更多。然而天災人力無法干預我們姑且不談,在此窘迫的情況下晉軍能夠取得連連勝利壓著契丹人打,自然有它的“過人之處”。

四、驕兵悍將的晉王朝

沒錯,這就是晉軍打的契丹騎兵丟盔棄甲的“過人之處”。先來說說驕兵

晉軍戰鬥力的高低某種程度上跟愛不愛國毫無關係,只取決於給的錢的多少。《新史·李守貞傳》中記載的給士兵分發的錢財種類有:出征前的“掛甲錢”,班師後的“卸甲錢”。對於動輒數萬,十數萬的軍隊來說,每次打仗這都不是一筆小數目,而軍隊將領為了籠絡這群兵爺們往往也只能聽之任之。

這些鉅額的錢財領兵將領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是不會自掏腰包的,即使是在取得大勝繳獲敵方大量金銀珠寶錢糧物資的情況下。軍隊主帥只會把最值錢的東西中飽私囊,而不會分給手下那群賣命的大兵。

所以大兵全靠朝廷政府來拿這筆錢,但在不是蝗災即水災的晉出帝統治時期,朝廷稅都收不上來還怎麼有多餘的錢來維持這龐大的軍費開支呢。自然是沒有,朝廷拿不出這筆錢來,這個時候將領再把搶來的錢拿出來分發給這群只認錢的丘八,這群丘八就會對錢主忠心耿耿。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將領都那麼貪財,但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他們也只能在普通老鄉身上打主意。比如馬全節就做過,史載是“率借民財”,但實質上就是橫徵暴斂壓榨百姓,這也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沒辦法的事。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因此在這種畸形的上下級關係中晉軍實際已經脫離了皇帝的控制。這就導致一個什麼情況呢?在將領還忠於朝廷時,軍隊就忠於朝廷,就有戰鬥力,一旦將領背叛,軍隊也會毫不猶豫的隨之而去。

再來說說悍將張彥澤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張彥澤特別能打,但也特別殘暴驕狂,早在晉高祖在位期間就有官員上書彈劾張彥澤在鎮時的違法亂紀之事二十六條,更有甚者此前他還明目張膽地威脅石敬瑭如不交出自己的仇人就要反叛。對於這樣的人石敬瑭竟然不顧朝臣五次三番的勸諫不僅毫不責怪還加以重用。

石敬瑭尚且對這些悍將都沒有絲毫辦法何況是新即位的石重貴,這群將領更是不放在眼裡。

事實證明後晉最後正是滅亡在了這群人手裡,或者是這三個人手裡,他們分別是:杜重威,李守貞,張彥澤,此三人無一例外都是驕狂難制的悍將。

"

五代是唐宋之間持續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大分裂時代,五十多年間五個佔據中原的政權如走馬燈似的換個不停,而這其中,我認為後晉是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一個王朝。

說到後晉它給後人的傳統印象是五代中最讓人瞧不起的一個王朝了,因為它的誕生實在是太過窩囊。開國皇帝石敬瑭為了獲得契丹對他的支持不僅賣國(割讓燕雲十六州),還心甘情願的把比他小的契丹首領耶律德光當成父親,由此也成就了其“兒皇帝”的鼎鼎大名,這也導致他建立的王朝沾上了令人不齒的千古汙名。

然而小心侍奉契丹的石敬瑭並不長壽,在位七年就一命嗚呼。為了避免幼子即位對政權帶來的不確定性,身為養子但年長的石重貴在朝中大臣們的支持下就順理成章的繼承了後晉的皇位。

一、新皇即位打破常規,拒絕稱臣鷹派登場。

隨著後晉內部政權的和平交接,新皇初立給整個國家彷彿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時朝中的個別的“鷹派”大臣也認為應在對外關係上做出新的更大的改變。這個大臣名叫景延廣,時任馬步軍都指揮使。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後晉與契丹決裂的主要推動者景延廣

而他所指的對外關係則是七年前“兒皇帝”晉高祖賴以滅唐建國的重要外部力量:位於北部能征善戰的契丹。景延廣在眾臣積極準備向契丹派出使者宣告新皇登基並奉表稱臣時站了出來,態度強硬堅決反對:稱孫可以稱臣沒門兒。

作為擁立自己登基的功勳之臣,景延廣的這番話有理有據有氣有節,於公於私晉出帝都沒有辦法拒絕。這麼說來似乎整個後晉朝廷都被景延廣把控,難道就沒有能夠阻止他的人了麼?

當然有,不過此一時彼一時,而今文官集團的領頭羊,晉高祖當初“賣國求榮”政策的堅定支持者桑維翰已經被邊緣化,無力向上覲見阻止與契丹撕破臉帶來的巨大風險,下面的那群大臣便也都知趣不再爭論。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晉出帝石重貴

消息傳到契丹人的耳中,契丹首領耶律德光大怒,數次遣使大耍威風斥責晉國君臣。而景延廣也不甘示弱對契丹使者喬瑩據理力爭一一回擊道:“高祖皇帝是貴國所立不假,但今日之晉皇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擁立出來的,可以按照輩分稱孫,但絕不能再北面稱臣!”

這句話還算比較客氣的,下一句就說的就很難聽了,只見景延廣接著說道:“況且我晉國尚有精兵十萬,回去告訴你主子,他要不服企圖加兵於我,那就讓他只管來。只是到時候打不過自己的孫子輩們可就令天下人笑掉大牙了!”

景延廣如此軟硬兼施帶有濃烈示威挑釁態度的駁斥喬瑩顯然是沒有料到的,但是既然這句話已經從這位深受皇帝寵信的大臣口中說來那基本就確定了晉國上下對契丹的態度。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碰了一鼻子灰的喬瑩知道兩國交惡甚至兵戎相見已在所難免。

但又害怕回去將晉國天差地別截然不同的態度如實報告給自己的主子耶律德光後他老人家不信就要求把景延廣所說的話一字一句的記到紙上留作證據。景延廣毫無懼色大筆一揮:給他!

千里迢迢趕來的喬瑩帶著沒有完成的使命和一張載有景延廣那與宣戰書無異的言辭的信件悻悻的離開晉都踏上歸程。果然不出所料,契丹國主的怒火再也壓抑不住,兩國交戰在旦夕之間。

二、主動來討難佔便宜,晉軍勇猛暴揍契丹

我簡單統計了一下,從晉出帝開運元年(公元944年)正月契丹進攻滄州開始,至開運三年末,短短三年時間裡先發制人的契丹與後晉之間共爆發了十五場大大小小的戰爭,但戰果如何呢?擁有強大騎兵的契丹人三勝十一負。在多數時間裡都是契丹人氣勢洶洶的來屁滾尿流的走。

如此懸殊的戰績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晉軍上下的戰鬥力不差,甚至是不一般的強。諸如馬全節,高行周,李守貞,張彥澤都是個頂個的猛將,是他們和手下那十餘萬能徵善戰的虎狼之兵打出了國威軍威,是他們撐起後晉王朝的尊嚴。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對北宋來說猶如噩夢般存在的契丹人,在數十年前竟然會被國力遠不如前者的後晉軍隊打的如此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但說一千道一萬,這種高光亮眼的表現也僅僅持續了短短的三年時間。追著契丹人胖揍的晉軍很能打,但後晉王朝還是滅亡了。這裡就不能不提這其中的幾個重要原因。

三、多災多難的晉王朝

後晉王朝在短短的十一年國祚裡,承受了太多來自上天的惡意。遠的不說,我對照著史書簡單統計了一下,從晉高祖天福末年到出帝開運末年的短短四年時間裡,這個王朝共經歷大的蝗災六次,水災一次,戰爭十五次,說年年有災荒,年年有戰事一點都不為過。在這裡我將這一時期晉王朝所受的災難收錄如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天災:

①天福八年(943年)三月,蝗。

②四月,供奉官張福率威順軍捕蝗於陳州

③五月,泰寧軍節度使安審信捕蝗於中都

④六月,供奉官七人率奉國軍捕蝗於京畿

⑤七月,供奉官李漢超率奉國軍捕蝗於京畿

⑥八月,募民捕蝗,易以粟

注意,這是一場以今河南開封為中心,持續了近一年由上而下的全民捕蝗運動,募民捕蝗也說明蝗災呈現出一種日漸擴大的態勢

(此外還有開運三年七月開始,持續四個月的洪災。)

兵禍:

⑦開運元年(944年)正月,契丹寇滄州,陷貝州,入雁門,寇代州

⑧饑荒(開運三年六月再次發生嚴重饑荒,百姓民不聊生,聚眾為盜)

⑨北征,劉知遠大敗契丹

⑩二月,李守貞大敗契丹於馬家渡,馬全節大敗契丹於北平

⑪與契丹戰於戚城,契丹去,冀州刺史白從暉敗契丹于衡水

⑫四月,樑進敗契丹於德州,馬全節敗契丹於定豐

⑬九月,代州刺史白文珂敗契丹於七裡烽

⑭開運二年(945年)三月,孫方諫敗契丹於狼山

⑮杜重威敗契丹於陽城,又敗之於衛村

(已上僅錄後晉取勝之戰)

通過上面這些數據,我們可以非常直觀的看到後晉在出帝統治期間,也就是說約佔後晉國祚總數三分之一的時間裡,都是處於多災多難的內外交困中的。水災對社會造成的損失不明,但蝗災引起的饑荒《新史·景延廣傳》裡記載的明白:時天下旱蝗,民餓死者歲十數萬。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這是什麼概念?在僅明確記載饑荒的兩年時間裡,晉國餓死者恐怕都接近三十萬人,倘若加上蝗災期間這個數字只會更多。然而天災人力無法干預我們姑且不談,在此窘迫的情況下晉軍能夠取得連連勝利壓著契丹人打,自然有它的“過人之處”。

四、驕兵悍將的晉王朝

沒錯,這就是晉軍打的契丹騎兵丟盔棄甲的“過人之處”。先來說說驕兵

晉軍戰鬥力的高低某種程度上跟愛不愛國毫無關係,只取決於給的錢的多少。《新史·李守貞傳》中記載的給士兵分發的錢財種類有:出征前的“掛甲錢”,班師後的“卸甲錢”。對於動輒數萬,十數萬的軍隊來說,每次打仗這都不是一筆小數目,而軍隊將領為了籠絡這群兵爺們往往也只能聽之任之。

這些鉅額的錢財領兵將領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是不會自掏腰包的,即使是在取得大勝繳獲敵方大量金銀珠寶錢糧物資的情況下。軍隊主帥只會把最值錢的東西中飽私囊,而不會分給手下那群賣命的大兵。

所以大兵全靠朝廷政府來拿這筆錢,但在不是蝗災即水災的晉出帝統治時期,朝廷稅都收不上來還怎麼有多餘的錢來維持這龐大的軍費開支呢。自然是沒有,朝廷拿不出這筆錢來,這個時候將領再把搶來的錢拿出來分發給這群只認錢的丘八,這群丘八就會對錢主忠心耿耿。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將領都那麼貪財,但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他們也只能在普通老鄉身上打主意。比如馬全節就做過,史載是“率借民財”,但實質上就是橫徵暴斂壓榨百姓,這也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沒辦法的事。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因此在這種畸形的上下級關係中晉軍實際已經脫離了皇帝的控制。這就導致一個什麼情況呢?在將領還忠於朝廷時,軍隊就忠於朝廷,就有戰鬥力,一旦將領背叛,軍隊也會毫不猶豫的隨之而去。

再來說說悍將張彥澤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張彥澤特別能打,但也特別殘暴驕狂,早在晉高祖在位期間就有官員上書彈劾張彥澤在鎮時的違法亂紀之事二十六條,更有甚者此前他還明目張膽地威脅石敬瑭如不交出自己的仇人就要反叛。對於這樣的人石敬瑭竟然不顧朝臣五次三番的勸諫不僅毫不責怪還加以重用。

石敬瑭尚且對這些悍將都沒有絲毫辦法何況是新即位的石重貴,這群將領更是不放在眼裡。

事實證明後晉最後正是滅亡在了這群人手裡,或者是這三個人手裡,他們分別是:杜重威,李守貞,張彥澤,此三人無一例外都是驕狂難制的悍將。

後晉滅亡始末:屢戰屢勝的晉出帝為何還是難逃厄運

杜重威是第一個反叛的,原因是契丹人承諾滅晉後立其為帝。與杜重威關係要好的李守貞緊隨其後,張彥澤最後孤木難支也選擇反戈一擊。三人臭味相投長驅直入晉都,出帝欲殉國而不得最後被俘,後晉滅亡。

因此與其說後晉是滅亡在契丹騎兵的鐵蹄下,不如說是亡在了蝗災洪災和驕兵悍將的聯合打擊下。

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發、評論和關注,我是烽煙,中簡堂歷史文化交流群的大拇指“憑天行”,涉獵廣泛、擅長五代十國、小說創作,立志講好中國故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