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

歷史上有很多皇帝出於某種原因,退位做了太上皇,有的是被逼無奈,有的則是退而不休。唐高祖李淵就屬於前者,當李世明提著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人頭前來逼宮之時,李淵迫不得已的做了太上皇。而乾隆皇帝明顯是屬於後者,他雖然於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禪位給兒子嘉靖皇帝顒琰,卻大權在握、退而不休。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乾隆宣諭:至六十年內禪。他說: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

"

歷史上有很多皇帝出於某種原因,退位做了太上皇,有的是被逼無奈,有的則是退而不休。唐高祖李淵就屬於前者,當李世明提著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人頭前來逼宮之時,李淵迫不得已的做了太上皇。而乾隆皇帝明顯是屬於後者,他雖然於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禪位給兒子嘉靖皇帝顒琰,卻大權在握、退而不休。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乾隆宣諭:至六十年內禪。他說: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這道諭旨的意思是說,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自己不敢相比。如果能在位60年,就當傳位給太子。受制於其祖父康熙皇帝的六十一之約,康熙大帝在位時間是六十一年。乾隆是康熙的粉絲,自然不願超過這個數字。所以乾隆六十年時,他決定禪位於兒子嘉慶,自己做太上皇。乾隆六十年,這是18世紀的黃昏,處於古代史和近代史的風口浪尖,差不多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乾隆做了太上皇。有一些跡象表明,乾隆有嚴重的權力崇拜症狀。這位“千古一帝”在傳位前發出諭旨說:“朕於明年歸政後,凡有繕奏事件,俱著書太上皇帝,其奏對著稱太上皇。”(《清高宗實錄》)

"

歷史上有很多皇帝出於某種原因,退位做了太上皇,有的是被逼無奈,有的則是退而不休。唐高祖李淵就屬於前者,當李世明提著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人頭前來逼宮之時,李淵迫不得已的做了太上皇。而乾隆皇帝明顯是屬於後者,他雖然於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禪位給兒子嘉靖皇帝顒琰,卻大權在握、退而不休。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乾隆宣諭:至六十年內禪。他說: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這道諭旨的意思是說,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自己不敢相比。如果能在位60年,就當傳位給太子。受制於其祖父康熙皇帝的六十一之約,康熙大帝在位時間是六十一年。乾隆是康熙的粉絲,自然不願超過這個數字。所以乾隆六十年時,他決定禪位於兒子嘉慶,自己做太上皇。乾隆六十年,這是18世紀的黃昏,處於古代史和近代史的風口浪尖,差不多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乾隆做了太上皇。有一些跡象表明,乾隆有嚴重的權力崇拜症狀。這位“千古一帝”在傳位前發出諭旨說:“朕於明年歸政後,凡有繕奏事件,俱著書太上皇帝,其奏對著稱太上皇。”(《清高宗實錄》)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這樣的權力切割與再分配模式清楚地表明,乾隆不僅沒有放棄軍事權和人事權,就連日常的行政運作乃至於公文批覆(行政權)他也要“嗣皇帝……奏知朕辦理”。如此,嗣皇帝也就是嘉慶皇帝顒琰成了一個見習皇帝,一個沒有獨立見解、人格的木偶皇帝。乾隆的強悍之處在於,即便如此他也要引進一個人,來制約嗣皇帝趁他老邁無力時有可能發動的篡權之舉。這個人就是和珅。和珅的出身很一般,文化程度不高,是秀才而不是舉人,稍通文墨而已。乾隆三十四年時,和珅只是個長得不錯的三等侍衛,看不出在仕途上有任何飛黃騰達的可能。但是六年之後,和珅似乎坐上了火箭,先是升任御前侍衛和副都統。然後是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兼內務府大臣,兼步軍統領,兼北京崇文門稅務監督,這都是肥缺。

"

歷史上有很多皇帝出於某種原因,退位做了太上皇,有的是被逼無奈,有的則是退而不休。唐高祖李淵就屬於前者,當李世明提著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人頭前來逼宮之時,李淵迫不得已的做了太上皇。而乾隆皇帝明顯是屬於後者,他雖然於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禪位給兒子嘉靖皇帝顒琰,卻大權在握、退而不休。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乾隆宣諭:至六十年內禪。他說: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這道諭旨的意思是說,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自己不敢相比。如果能在位60年,就當傳位給太子。受制於其祖父康熙皇帝的六十一之約,康熙大帝在位時間是六十一年。乾隆是康熙的粉絲,自然不願超過這個數字。所以乾隆六十年時,他決定禪位於兒子嘉慶,自己做太上皇。乾隆六十年,這是18世紀的黃昏,處於古代史和近代史的風口浪尖,差不多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乾隆做了太上皇。有一些跡象表明,乾隆有嚴重的權力崇拜症狀。這位“千古一帝”在傳位前發出諭旨說:“朕於明年歸政後,凡有繕奏事件,俱著書太上皇帝,其奏對著稱太上皇。”(《清高宗實錄》)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這樣的權力切割與再分配模式清楚地表明,乾隆不僅沒有放棄軍事權和人事權,就連日常的行政運作乃至於公文批覆(行政權)他也要“嗣皇帝……奏知朕辦理”。如此,嗣皇帝也就是嘉慶皇帝顒琰成了一個見習皇帝,一個沒有獨立見解、人格的木偶皇帝。乾隆的強悍之處在於,即便如此他也要引進一個人,來制約嗣皇帝趁他老邁無力時有可能發動的篡權之舉。這個人就是和珅。和珅的出身很一般,文化程度不高,是秀才而不是舉人,稍通文墨而已。乾隆三十四年時,和珅只是個長得不錯的三等侍衛,看不出在仕途上有任何飛黃騰達的可能。但是六年之後,和珅似乎坐上了火箭,先是升任御前侍衛和副都統。然後是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兼內務府大臣,兼步軍統領,兼北京崇文門稅務監督,這都是肥缺。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乾隆似乎要把所有的好處給和珅一個人,讓和珅兼管財政、京畿軍事防衛,並擔任實際上的宰相,而崇文門稅務監督確保和珅撈到足夠的好處。隨後,和珅爬過戶部尚書、都統、內務府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軍機大臣、議政大臣、御前大臣、理藩院尚書、四庫全書館正總裁等等職位,直達朝廷中樞。公元1790年,和珅的兒子和乾隆最小的女兒喜結連理。由此,和珅成為和乾隆走得最近的人,從而構成了乾隆晚期權力隱三角中不可或缺的一角。乾隆的良苦用心至此浮出水面——他對和珅所有的恩寵只是為了制衡嘉慶皇帝,確保自己太上皇的地位和最高權力不受侵蝕!這是一個帝王的私心,這樣的私心對大清來說極具危害性,最直接的一個損害是處理國事效率的下降,統治力大不如前。

"

歷史上有很多皇帝出於某種原因,退位做了太上皇,有的是被逼無奈,有的則是退而不休。唐高祖李淵就屬於前者,當李世明提著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人頭前來逼宮之時,李淵迫不得已的做了太上皇。而乾隆皇帝明顯是屬於後者,他雖然於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禪位給兒子嘉靖皇帝顒琰,卻大權在握、退而不休。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乾隆宣諭:至六十年內禪。他說: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這道諭旨的意思是說,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自己不敢相比。如果能在位60年,就當傳位給太子。受制於其祖父康熙皇帝的六十一之約,康熙大帝在位時間是六十一年。乾隆是康熙的粉絲,自然不願超過這個數字。所以乾隆六十年時,他決定禪位於兒子嘉慶,自己做太上皇。乾隆六十年,這是18世紀的黃昏,處於古代史和近代史的風口浪尖,差不多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乾隆做了太上皇。有一些跡象表明,乾隆有嚴重的權力崇拜症狀。這位“千古一帝”在傳位前發出諭旨說:“朕於明年歸政後,凡有繕奏事件,俱著書太上皇帝,其奏對著稱太上皇。”(《清高宗實錄》)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這樣的權力切割與再分配模式清楚地表明,乾隆不僅沒有放棄軍事權和人事權,就連日常的行政運作乃至於公文批覆(行政權)他也要“嗣皇帝……奏知朕辦理”。如此,嗣皇帝也就是嘉慶皇帝顒琰成了一個見習皇帝,一個沒有獨立見解、人格的木偶皇帝。乾隆的強悍之處在於,即便如此他也要引進一個人,來制約嗣皇帝趁他老邁無力時有可能發動的篡權之舉。這個人就是和珅。和珅的出身很一般,文化程度不高,是秀才而不是舉人,稍通文墨而已。乾隆三十四年時,和珅只是個長得不錯的三等侍衛,看不出在仕途上有任何飛黃騰達的可能。但是六年之後,和珅似乎坐上了火箭,先是升任御前侍衛和副都統。然後是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兼內務府大臣,兼步軍統領,兼北京崇文門稅務監督,這都是肥缺。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乾隆似乎要把所有的好處給和珅一個人,讓和珅兼管財政、京畿軍事防衛,並擔任實際上的宰相,而崇文門稅務監督確保和珅撈到足夠的好處。隨後,和珅爬過戶部尚書、都統、內務府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軍機大臣、議政大臣、御前大臣、理藩院尚書、四庫全書館正總裁等等職位,直達朝廷中樞。公元1790年,和珅的兒子和乾隆最小的女兒喜結連理。由此,和珅成為和乾隆走得最近的人,從而構成了乾隆晚期權力隱三角中不可或缺的一角。乾隆的良苦用心至此浮出水面——他對和珅所有的恩寵只是為了制衡嘉慶皇帝,確保自己太上皇的地位和最高權力不受侵蝕!這是一個帝王的私心,這樣的私心對大清來說極具危害性,最直接的一個損害是處理國事效率的下降,統治力大不如前。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因為乾隆老了,乾隆六十年,他已85歲。關於乾隆的老態,由清廷返國的朝鮮使者這樣向他們的國王報告:“太上皇容貌氣力,不甚衰耄,而但善忘比劇。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故侍御左右,眩於舉行。”《朝鮮李朝實錄》)乾隆六十年禪位後僅7天,波及面積達五省的白蓮教大起義爆發,乾隆以老態龍鍾之軀,領和珅、嘉慶兩個互有戒心之人,應對大清的猝然之變,其效率可想而知。可事實上此時的嘉慶皇帝37歲,正是年富力強一展身手的時候,乾隆卻對他棄而不用,獨攬大權,萬事讓和珅去辦。而和珅名不正言不順,又時時顧忌嘉慶皇帝對自己的看法,縮手縮腳、當斷不斷,致使白蓮教大起義在九年之後才被彈壓,耗銀無數。

"

歷史上有很多皇帝出於某種原因,退位做了太上皇,有的是被逼無奈,有的則是退而不休。唐高祖李淵就屬於前者,當李世明提著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人頭前來逼宮之時,李淵迫不得已的做了太上皇。而乾隆皇帝明顯是屬於後者,他雖然於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禪位給兒子嘉靖皇帝顒琰,卻大權在握、退而不休。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乾隆宣諭:至六十年內禪。他說: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這道諭旨的意思是說,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自己不敢相比。如果能在位60年,就當傳位給太子。受制於其祖父康熙皇帝的六十一之約,康熙大帝在位時間是六十一年。乾隆是康熙的粉絲,自然不願超過這個數字。所以乾隆六十年時,他決定禪位於兒子嘉慶,自己做太上皇。乾隆六十年,這是18世紀的黃昏,處於古代史和近代史的風口浪尖,差不多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乾隆做了太上皇。有一些跡象表明,乾隆有嚴重的權力崇拜症狀。這位“千古一帝”在傳位前發出諭旨說:“朕於明年歸政後,凡有繕奏事件,俱著書太上皇帝,其奏對著稱太上皇。”(《清高宗實錄》)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這樣的權力切割與再分配模式清楚地表明,乾隆不僅沒有放棄軍事權和人事權,就連日常的行政運作乃至於公文批覆(行政權)他也要“嗣皇帝……奏知朕辦理”。如此,嗣皇帝也就是嘉慶皇帝顒琰成了一個見習皇帝,一個沒有獨立見解、人格的木偶皇帝。乾隆的強悍之處在於,即便如此他也要引進一個人,來制約嗣皇帝趁他老邁無力時有可能發動的篡權之舉。這個人就是和珅。和珅的出身很一般,文化程度不高,是秀才而不是舉人,稍通文墨而已。乾隆三十四年時,和珅只是個長得不錯的三等侍衛,看不出在仕途上有任何飛黃騰達的可能。但是六年之後,和珅似乎坐上了火箭,先是升任御前侍衛和副都統。然後是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兼內務府大臣,兼步軍統領,兼北京崇文門稅務監督,這都是肥缺。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乾隆似乎要把所有的好處給和珅一個人,讓和珅兼管財政、京畿軍事防衛,並擔任實際上的宰相,而崇文門稅務監督確保和珅撈到足夠的好處。隨後,和珅爬過戶部尚書、都統、內務府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軍機大臣、議政大臣、御前大臣、理藩院尚書、四庫全書館正總裁等等職位,直達朝廷中樞。公元1790年,和珅的兒子和乾隆最小的女兒喜結連理。由此,和珅成為和乾隆走得最近的人,從而構成了乾隆晚期權力隱三角中不可或缺的一角。乾隆的良苦用心至此浮出水面——他對和珅所有的恩寵只是為了制衡嘉慶皇帝,確保自己太上皇的地位和最高權力不受侵蝕!這是一個帝王的私心,這樣的私心對大清來說極具危害性,最直接的一個損害是處理國事效率的下降,統治力大不如前。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因為乾隆老了,乾隆六十年,他已85歲。關於乾隆的老態,由清廷返國的朝鮮使者這樣向他們的國王報告:“太上皇容貌氣力,不甚衰耄,而但善忘比劇。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故侍御左右,眩於舉行。”《朝鮮李朝實錄》)乾隆六十年禪位後僅7天,波及面積達五省的白蓮教大起義爆發,乾隆以老態龍鍾之軀,領和珅、嘉慶兩個互有戒心之人,應對大清的猝然之變,其效率可想而知。可事實上此時的嘉慶皇帝37歲,正是年富力強一展身手的時候,乾隆卻對他棄而不用,獨攬大權,萬事讓和珅去辦。而和珅名不正言不順,又時時顧忌嘉慶皇帝對自己的看法,縮手縮腳、當斷不斷,致使白蓮教大起義在九年之後才被彈壓,耗銀無數。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二十日,一件得以洞悉乾隆私心的事情發生了。這一天,湖廣總督畢沅給太上皇乾隆上疏,內有“仰副聖主宵旰勤求,上慰太上皇帝注盼捷音”的字句。這樣的字句讓乾隆龍顏大怒,嗣皇帝什麼時候宵旰勤求了?一切還不都是他老人家在操勞嗎?再有,畢沅將嘉慶皇帝的名號排在太上皇帝之前,實屬排位不當,此風一開,以後他的威權何在?便立即通報批評。在嘉慶元年的正月,太上皇乾隆大張旗鼓地開展了“整風運動”,以此整頓官場政治新秩序。權力隱三角一方面造成了權力運作過程中的空洞化和泡沫化,致使皇權的內阻力持續加大;另一方面也導致了貪腐盛行。這是權力三角模式的潛規則或者說副產品。

"

歷史上有很多皇帝出於某種原因,退位做了太上皇,有的是被逼無奈,有的則是退而不休。唐高祖李淵就屬於前者,當李世明提著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人頭前來逼宮之時,李淵迫不得已的做了太上皇。而乾隆皇帝明顯是屬於後者,他雖然於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禪位給兒子嘉靖皇帝顒琰,卻大權在握、退而不休。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乾隆宣諭:至六十年內禪。他說: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這道諭旨的意思是說,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自己不敢相比。如果能在位60年,就當傳位給太子。受制於其祖父康熙皇帝的六十一之約,康熙大帝在位時間是六十一年。乾隆是康熙的粉絲,自然不願超過這個數字。所以乾隆六十年時,他決定禪位於兒子嘉慶,自己做太上皇。乾隆六十年,這是18世紀的黃昏,處於古代史和近代史的風口浪尖,差不多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乾隆做了太上皇。有一些跡象表明,乾隆有嚴重的權力崇拜症狀。這位“千古一帝”在傳位前發出諭旨說:“朕於明年歸政後,凡有繕奏事件,俱著書太上皇帝,其奏對著稱太上皇。”(《清高宗實錄》)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這樣的權力切割與再分配模式清楚地表明,乾隆不僅沒有放棄軍事權和人事權,就連日常的行政運作乃至於公文批覆(行政權)他也要“嗣皇帝……奏知朕辦理”。如此,嗣皇帝也就是嘉慶皇帝顒琰成了一個見習皇帝,一個沒有獨立見解、人格的木偶皇帝。乾隆的強悍之處在於,即便如此他也要引進一個人,來制約嗣皇帝趁他老邁無力時有可能發動的篡權之舉。這個人就是和珅。和珅的出身很一般,文化程度不高,是秀才而不是舉人,稍通文墨而已。乾隆三十四年時,和珅只是個長得不錯的三等侍衛,看不出在仕途上有任何飛黃騰達的可能。但是六年之後,和珅似乎坐上了火箭,先是升任御前侍衛和副都統。然後是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兼內務府大臣,兼步軍統領,兼北京崇文門稅務監督,這都是肥缺。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乾隆似乎要把所有的好處給和珅一個人,讓和珅兼管財政、京畿軍事防衛,並擔任實際上的宰相,而崇文門稅務監督確保和珅撈到足夠的好處。隨後,和珅爬過戶部尚書、都統、內務府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軍機大臣、議政大臣、御前大臣、理藩院尚書、四庫全書館正總裁等等職位,直達朝廷中樞。公元1790年,和珅的兒子和乾隆最小的女兒喜結連理。由此,和珅成為和乾隆走得最近的人,從而構成了乾隆晚期權力隱三角中不可或缺的一角。乾隆的良苦用心至此浮出水面——他對和珅所有的恩寵只是為了制衡嘉慶皇帝,確保自己太上皇的地位和最高權力不受侵蝕!這是一個帝王的私心,這樣的私心對大清來說極具危害性,最直接的一個損害是處理國事效率的下降,統治力大不如前。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因為乾隆老了,乾隆六十年,他已85歲。關於乾隆的老態,由清廷返國的朝鮮使者這樣向他們的國王報告:“太上皇容貌氣力,不甚衰耄,而但善忘比劇。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故侍御左右,眩於舉行。”《朝鮮李朝實錄》)乾隆六十年禪位後僅7天,波及面積達五省的白蓮教大起義爆發,乾隆以老態龍鍾之軀,領和珅、嘉慶兩個互有戒心之人,應對大清的猝然之變,其效率可想而知。可事實上此時的嘉慶皇帝37歲,正是年富力強一展身手的時候,乾隆卻對他棄而不用,獨攬大權,萬事讓和珅去辦。而和珅名不正言不順,又時時顧忌嘉慶皇帝對自己的看法,縮手縮腳、當斷不斷,致使白蓮教大起義在九年之後才被彈壓,耗銀無數。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二十日,一件得以洞悉乾隆私心的事情發生了。這一天,湖廣總督畢沅給太上皇乾隆上疏,內有“仰副聖主宵旰勤求,上慰太上皇帝注盼捷音”的字句。這樣的字句讓乾隆龍顏大怒,嗣皇帝什麼時候宵旰勤求了?一切還不都是他老人家在操勞嗎?再有,畢沅將嘉慶皇帝的名號排在太上皇帝之前,實屬排位不當,此風一開,以後他的威權何在?便立即通報批評。在嘉慶元年的正月,太上皇乾隆大張旗鼓地開展了“整風運動”,以此整頓官場政治新秩序。權力隱三角一方面造成了權力運作過程中的空洞化和泡沫化,致使皇權的內阻力持續加大;另一方面也導致了貪腐盛行。這是權力三角模式的潛規則或者說副產品。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表面上看,權力三角互相制約,可以剋制權力高層的貪腐行為,但事實正好相反。在這裡,和珅和乾隆皇帝心照不宣地做了一個交易或者說贖買:我是你的馬前卒,你得允許我撈些身家性命錢。可以說,和珅的貪腐行動是得到乾隆皇帝默許的。非如此,和珅不可能豁出身家性命為其制衡嘉慶的蠢蠢欲動而奔前跑後。和珅就這樣成了盛世的蛀蟲,在盛世之君乾隆的眼皮底下。與此同時,大大小小的蛀蟲在大清上上下下爬行,各種腐敗大案層出不窮:乾隆三十三年,發生了兩淮鹽政高恆、普福和鹽運使盧見曾貪汙鹽引案。乾隆四十六年,發生了前甘肅布政使王亶望等合夥貪汙捐納監生所交賑災銀兩案。乾隆四十七年,發生了山東巡撫國泰、布政使於易簡虧空國庫案。乾隆四十九年和乾隆五十一年,發生了江西巡撫郝碩、閩浙總督伍拉納、福建巡撫浦霖等勒索屬員鉅額銀兩案。

"

歷史上有很多皇帝出於某種原因,退位做了太上皇,有的是被逼無奈,有的則是退而不休。唐高祖李淵就屬於前者,當李世明提著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人頭前來逼宮之時,李淵迫不得已的做了太上皇。而乾隆皇帝明顯是屬於後者,他雖然於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禪位給兒子嘉靖皇帝顒琰,卻大權在握、退而不休。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乾隆宣諭:至六十年內禪。他說: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這道諭旨的意思是說,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自己不敢相比。如果能在位60年,就當傳位給太子。受制於其祖父康熙皇帝的六十一之約,康熙大帝在位時間是六十一年。乾隆是康熙的粉絲,自然不願超過這個數字。所以乾隆六十年時,他決定禪位於兒子嘉慶,自己做太上皇。乾隆六十年,這是18世紀的黃昏,處於古代史和近代史的風口浪尖,差不多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乾隆做了太上皇。有一些跡象表明,乾隆有嚴重的權力崇拜症狀。這位“千古一帝”在傳位前發出諭旨說:“朕於明年歸政後,凡有繕奏事件,俱著書太上皇帝,其奏對著稱太上皇。”(《清高宗實錄》)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這樣的權力切割與再分配模式清楚地表明,乾隆不僅沒有放棄軍事權和人事權,就連日常的行政運作乃至於公文批覆(行政權)他也要“嗣皇帝……奏知朕辦理”。如此,嗣皇帝也就是嘉慶皇帝顒琰成了一個見習皇帝,一個沒有獨立見解、人格的木偶皇帝。乾隆的強悍之處在於,即便如此他也要引進一個人,來制約嗣皇帝趁他老邁無力時有可能發動的篡權之舉。這個人就是和珅。和珅的出身很一般,文化程度不高,是秀才而不是舉人,稍通文墨而已。乾隆三十四年時,和珅只是個長得不錯的三等侍衛,看不出在仕途上有任何飛黃騰達的可能。但是六年之後,和珅似乎坐上了火箭,先是升任御前侍衛和副都統。然後是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兼內務府大臣,兼步軍統領,兼北京崇文門稅務監督,這都是肥缺。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乾隆似乎要把所有的好處給和珅一個人,讓和珅兼管財政、京畿軍事防衛,並擔任實際上的宰相,而崇文門稅務監督確保和珅撈到足夠的好處。隨後,和珅爬過戶部尚書、都統、內務府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軍機大臣、議政大臣、御前大臣、理藩院尚書、四庫全書館正總裁等等職位,直達朝廷中樞。公元1790年,和珅的兒子和乾隆最小的女兒喜結連理。由此,和珅成為和乾隆走得最近的人,從而構成了乾隆晚期權力隱三角中不可或缺的一角。乾隆的良苦用心至此浮出水面——他對和珅所有的恩寵只是為了制衡嘉慶皇帝,確保自己太上皇的地位和最高權力不受侵蝕!這是一個帝王的私心,這樣的私心對大清來說極具危害性,最直接的一個損害是處理國事效率的下降,統治力大不如前。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因為乾隆老了,乾隆六十年,他已85歲。關於乾隆的老態,由清廷返國的朝鮮使者這樣向他們的國王報告:“太上皇容貌氣力,不甚衰耄,而但善忘比劇。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故侍御左右,眩於舉行。”《朝鮮李朝實錄》)乾隆六十年禪位後僅7天,波及面積達五省的白蓮教大起義爆發,乾隆以老態龍鍾之軀,領和珅、嘉慶兩個互有戒心之人,應對大清的猝然之變,其效率可想而知。可事實上此時的嘉慶皇帝37歲,正是年富力強一展身手的時候,乾隆卻對他棄而不用,獨攬大權,萬事讓和珅去辦。而和珅名不正言不順,又時時顧忌嘉慶皇帝對自己的看法,縮手縮腳、當斷不斷,致使白蓮教大起義在九年之後才被彈壓,耗銀無數。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二十日,一件得以洞悉乾隆私心的事情發生了。這一天,湖廣總督畢沅給太上皇乾隆上疏,內有“仰副聖主宵旰勤求,上慰太上皇帝注盼捷音”的字句。這樣的字句讓乾隆龍顏大怒,嗣皇帝什麼時候宵旰勤求了?一切還不都是他老人家在操勞嗎?再有,畢沅將嘉慶皇帝的名號排在太上皇帝之前,實屬排位不當,此風一開,以後他的威權何在?便立即通報批評。在嘉慶元年的正月,太上皇乾隆大張旗鼓地開展了“整風運動”,以此整頓官場政治新秩序。權力隱三角一方面造成了權力運作過程中的空洞化和泡沫化,致使皇權的內阻力持續加大;另一方面也導致了貪腐盛行。這是權力三角模式的潛規則或者說副產品。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表面上看,權力三角互相制約,可以剋制權力高層的貪腐行為,但事實正好相反。在這裡,和珅和乾隆皇帝心照不宣地做了一個交易或者說贖買:我是你的馬前卒,你得允許我撈些身家性命錢。可以說,和珅的貪腐行動是得到乾隆皇帝默許的。非如此,和珅不可能豁出身家性命為其制衡嘉慶的蠢蠢欲動而奔前跑後。和珅就這樣成了盛世的蛀蟲,在盛世之君乾隆的眼皮底下。與此同時,大大小小的蛀蟲在大清上上下下爬行,各種腐敗大案層出不窮:乾隆三十三年,發生了兩淮鹽政高恆、普福和鹽運使盧見曾貪汙鹽引案。乾隆四十六年,發生了前甘肅布政使王亶望等合夥貪汙捐納監生所交賑災銀兩案。乾隆四十七年,發生了山東巡撫國泰、布政使於易簡虧空國庫案。乾隆四十九年和乾隆五十一年,發生了江西巡撫郝碩、閩浙總督伍拉納、福建巡撫浦霖等勒索屬員鉅額銀兩案。

乾隆皇帝與和珅的交易:你是我的馬前卒,我允許你撈些身家性命錢

乾隆五十七年,發生了浙江巡撫福崧索賄、侵吞公款等案。這真是上行下效的結果,也是和珅效應的大發酵。乾隆雖然大力彈壓,可和珅不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乾隆所做的一切便收效甚微。這是乾隆困局,終其一生也無法破局。在最高權力的誘惑面前,他終究不忍下手除去和珅,只將這世紀難題留給後來人。盛世終於隨之坍塌,這是遠去的盛世,也是失去的盛世。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帶著對最高權力的無限眷戀與世長辭。五天之後,嘉慶皇帝動手。他下諭宣佈,革和珅職,下獄問罪,抄沒家產。史載,和珅被抄出來的家產有:赤金元寶100個,每個重1000兩,估銀150萬兩;赤金580萬兩,估銀8700萬兩;元寶銀940萬兩;白銀583萬兩;蘇元銀315萬兩;當鋪75座;本銀3000萬兩;玉器庫兩間,估銀7000萬兩;地畝8000餘頃,估銀800萬兩(見《清仁宗實錄》)。總值達8億兩白銀,大致相當於15億美元。

參考資料:《清高宗實錄》、《清仁宗實錄》、《朝鮮李朝實錄》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