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

文/麥穗小魚

"

文/麥穗小魚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題記:

魯迅,在中國算是一個家喻戶曉式的人物,但凡上過小學的人都能對其作品略知一二。

其中,流傳度較廣的作品有《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祝福》、《孔乙己》、《阿Q正傳》等,不少作品都已入選過中小學課本。

他蜚聲世界文壇,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橫門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世人對魯迅先生的中肯評價。先生雖已逝世多年,但世人扔把其作品奉為經典,不斷傳頌。

魯迅先生的文風自成一家,尖銳、辛辣、鍼砭時弊,給人以警醒,他的作品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他高瞻遠矚,博古論今,從國家和社會生死存亡的高度,從現實和歷史血脈相連的深度來認識、分析、挖掘事物的內在聯繫。

今天,當我們再次讀起魯迅的文章,依然愛不釋手,回味無窮。凜然發現魯迅先生其實是在博大的、運動著的“自然”中,發現與肯定了人。經過歷史的盪滌,這些作品依然是經典。以至於,對今天的人們仍有巨大的指導意義。例如“精神勝利法”,誰敢說自己沒有些許程度的阿Q精神?例如《傷逝》,它警示今天的女性一定要在經濟上獨立,否則很難在精神上獨立。

或許,每每讀來,都能多多少少地從他筆下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才是我們如此推崇他的作品的原因吧。

今天,麥穗小魚就跟大家一起再重溫一下魯迅筆下最具色彩的三大人物。

01/多乎哉?不多也!

此話語出《孔乙己》,這部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新青年》上,後來編入《吶喊》,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

"

文/麥穗小魚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題記:

魯迅,在中國算是一個家喻戶曉式的人物,但凡上過小學的人都能對其作品略知一二。

其中,流傳度較廣的作品有《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祝福》、《孔乙己》、《阿Q正傳》等,不少作品都已入選過中小學課本。

他蜚聲世界文壇,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橫門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世人對魯迅先生的中肯評價。先生雖已逝世多年,但世人扔把其作品奉為經典,不斷傳頌。

魯迅先生的文風自成一家,尖銳、辛辣、鍼砭時弊,給人以警醒,他的作品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他高瞻遠矚,博古論今,從國家和社會生死存亡的高度,從現實和歷史血脈相連的深度來認識、分析、挖掘事物的內在聯繫。

今天,當我們再次讀起魯迅的文章,依然愛不釋手,回味無窮。凜然發現魯迅先生其實是在博大的、運動著的“自然”中,發現與肯定了人。經過歷史的盪滌,這些作品依然是經典。以至於,對今天的人們仍有巨大的指導意義。例如“精神勝利法”,誰敢說自己沒有些許程度的阿Q精神?例如《傷逝》,它警示今天的女性一定要在經濟上獨立,否則很難在精神上獨立。

或許,每每讀來,都能多多少少地從他筆下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才是我們如此推崇他的作品的原因吧。

今天,麥穗小魚就跟大家一起再重溫一下魯迅筆下最具色彩的三大人物。

01/多乎哉?不多也!

此話語出《孔乙己》,這部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新青年》上,後來編入《吶喊》,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還記得,上學在讀到這篇文章時,很難領會到魯迅先生想表達的真正含義。只知道科舉制度下的孔乙己是可憐的,亦是可悲的。

當然,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還是“多乎哉,不多已”。後來,這句話常常被小夥伴們學著孔乙己的口吻拿來自嘲或嘲笑他人。

為了勾起大家對孔乙己的記憶,我特意從原文中摘取了幾條對他的描述。“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站著喝酒穿長衫的人”、“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他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滿嘴的之乎者也”,短短的兩行字,孔乙己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筆功之深。所以,才有那就話——魯迅,是一個用筆桿子抗爭的文人

通讀全文後,孔乙己給大家印象最深的不外乎這三處。

其一,當酒館裡的夥計和喝酒的人嘲笑他“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孔乙己這種“竊不算偷”的咬文嚼字的無賴之舉也被常後人拿來調侃,對於那些讓人憤憤不平的“霸座”之人,有網友調侃道:“佔座不是霸座,當代孔乙己,情有可原。”

其二,有幾回,鄰居孩子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其三,秋後的一天下午,孔乙己在櫃檯下對著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潺潺弱弱的對著櫃檯裡說道:“溫一碗酒,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喝完酒,他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

文/麥穗小魚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題記:

魯迅,在中國算是一個家喻戶曉式的人物,但凡上過小學的人都能對其作品略知一二。

其中,流傳度較廣的作品有《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祝福》、《孔乙己》、《阿Q正傳》等,不少作品都已入選過中小學課本。

他蜚聲世界文壇,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橫門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世人對魯迅先生的中肯評價。先生雖已逝世多年,但世人扔把其作品奉為經典,不斷傳頌。

魯迅先生的文風自成一家,尖銳、辛辣、鍼砭時弊,給人以警醒,他的作品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他高瞻遠矚,博古論今,從國家和社會生死存亡的高度,從現實和歷史血脈相連的深度來認識、分析、挖掘事物的內在聯繫。

今天,當我們再次讀起魯迅的文章,依然愛不釋手,回味無窮。凜然發現魯迅先生其實是在博大的、運動著的“自然”中,發現與肯定了人。經過歷史的盪滌,這些作品依然是經典。以至於,對今天的人們仍有巨大的指導意義。例如“精神勝利法”,誰敢說自己沒有些許程度的阿Q精神?例如《傷逝》,它警示今天的女性一定要在經濟上獨立,否則很難在精神上獨立。

或許,每每讀來,都能多多少少地從他筆下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才是我們如此推崇他的作品的原因吧。

今天,麥穗小魚就跟大家一起再重溫一下魯迅筆下最具色彩的三大人物。

01/多乎哉?不多也!

此話語出《孔乙己》,這部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新青年》上,後來編入《吶喊》,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還記得,上學在讀到這篇文章時,很難領會到魯迅先生想表達的真正含義。只知道科舉制度下的孔乙己是可憐的,亦是可悲的。

當然,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還是“多乎哉,不多已”。後來,這句話常常被小夥伴們學著孔乙己的口吻拿來自嘲或嘲笑他人。

為了勾起大家對孔乙己的記憶,我特意從原文中摘取了幾條對他的描述。“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站著喝酒穿長衫的人”、“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他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滿嘴的之乎者也”,短短的兩行字,孔乙己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筆功之深。所以,才有那就話——魯迅,是一個用筆桿子抗爭的文人

通讀全文後,孔乙己給大家印象最深的不外乎這三處。

其一,當酒館裡的夥計和喝酒的人嘲笑他“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孔乙己這種“竊不算偷”的咬文嚼字的無賴之舉也被常後人拿來調侃,對於那些讓人憤憤不平的“霸座”之人,有網友調侃道:“佔座不是霸座,當代孔乙己,情有可原。”

其二,有幾回,鄰居孩子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其三,秋後的一天下午,孔乙己在櫃檯下對著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潺潺弱弱的對著櫃檯裡說道:“溫一碗酒,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喝完酒,他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這幾段魯迅先生娓娓道來,卻在無聲處現驚雷,給人已警醒和啟迪。

文章表面上是在鞭笞科舉制度對人們的弊害,揭露那些諸如孔乙己等被“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思想禁錮著的讀書人,是多麼的迂腐。實際上,更深的含義是在告訴讀者“社會對於處在苦境的人的涼薄”無處不在。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民眾的同情心被扼殺,變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短衣幫雖然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但是,他們的心中也以為既然“學而優則仕”,那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孔乙己當然是次等貨,只值得奚落和取笑。

他們竟然意識不到自己與孔乙己一樣,也在封建秩序中處於倍受壓迫的社會底層,同樣可悲又可憐。然而,他們對孔乙己這樣的不幸者非但不給與同情和幫助。相反的,只知道鬨笑取樂,以換取勞累苦悶的人生中片刻的快樂,這不能不說是人性的薄涼。

放在現在,依然有很多人認為“讀書,是改變窮人的唯一出路。”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小別離》、《小歡喜》、《少年派》裡家長們死命地逼孩子讀書。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成天面對的是沒完沒了的作業、亂七八糟的輔導班、琳琅滿目的興趣班。以至於,我的一位外國朋友在看到中國孩子的學習境況時,豎起了大拇指,卻又搖搖頭說:“Your Chinese children are too tired!(你們中國的孩子太累了)”

"

文/麥穗小魚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題記:

魯迅,在中國算是一個家喻戶曉式的人物,但凡上過小學的人都能對其作品略知一二。

其中,流傳度較廣的作品有《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祝福》、《孔乙己》、《阿Q正傳》等,不少作品都已入選過中小學課本。

他蜚聲世界文壇,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橫門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世人對魯迅先生的中肯評價。先生雖已逝世多年,但世人扔把其作品奉為經典,不斷傳頌。

魯迅先生的文風自成一家,尖銳、辛辣、鍼砭時弊,給人以警醒,他的作品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他高瞻遠矚,博古論今,從國家和社會生死存亡的高度,從現實和歷史血脈相連的深度來認識、分析、挖掘事物的內在聯繫。

今天,當我們再次讀起魯迅的文章,依然愛不釋手,回味無窮。凜然發現魯迅先生其實是在博大的、運動著的“自然”中,發現與肯定了人。經過歷史的盪滌,這些作品依然是經典。以至於,對今天的人們仍有巨大的指導意義。例如“精神勝利法”,誰敢說自己沒有些許程度的阿Q精神?例如《傷逝》,它警示今天的女性一定要在經濟上獨立,否則很難在精神上獨立。

或許,每每讀來,都能多多少少地從他筆下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才是我們如此推崇他的作品的原因吧。

今天,麥穗小魚就跟大家一起再重溫一下魯迅筆下最具色彩的三大人物。

01/多乎哉?不多也!

此話語出《孔乙己》,這部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新青年》上,後來編入《吶喊》,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還記得,上學在讀到這篇文章時,很難領會到魯迅先生想表達的真正含義。只知道科舉制度下的孔乙己是可憐的,亦是可悲的。

當然,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還是“多乎哉,不多已”。後來,這句話常常被小夥伴們學著孔乙己的口吻拿來自嘲或嘲笑他人。

為了勾起大家對孔乙己的記憶,我特意從原文中摘取了幾條對他的描述。“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站著喝酒穿長衫的人”、“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他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滿嘴的之乎者也”,短短的兩行字,孔乙己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筆功之深。所以,才有那就話——魯迅,是一個用筆桿子抗爭的文人

通讀全文後,孔乙己給大家印象最深的不外乎這三處。

其一,當酒館裡的夥計和喝酒的人嘲笑他“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孔乙己這種“竊不算偷”的咬文嚼字的無賴之舉也被常後人拿來調侃,對於那些讓人憤憤不平的“霸座”之人,有網友調侃道:“佔座不是霸座,當代孔乙己,情有可原。”

其二,有幾回,鄰居孩子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其三,秋後的一天下午,孔乙己在櫃檯下對著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潺潺弱弱的對著櫃檯裡說道:“溫一碗酒,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喝完酒,他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這幾段魯迅先生娓娓道來,卻在無聲處現驚雷,給人已警醒和啟迪。

文章表面上是在鞭笞科舉制度對人們的弊害,揭露那些諸如孔乙己等被“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思想禁錮著的讀書人,是多麼的迂腐。實際上,更深的含義是在告訴讀者“社會對於處在苦境的人的涼薄”無處不在。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民眾的同情心被扼殺,變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短衣幫雖然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但是,他們的心中也以為既然“學而優則仕”,那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孔乙己當然是次等貨,只值得奚落和取笑。

他們竟然意識不到自己與孔乙己一樣,也在封建秩序中處於倍受壓迫的社會底層,同樣可悲又可憐。然而,他們對孔乙己這樣的不幸者非但不給與同情和幫助。相反的,只知道鬨笑取樂,以換取勞累苦悶的人生中片刻的快樂,這不能不說是人性的薄涼。

放在現在,依然有很多人認為“讀書,是改變窮人的唯一出路。”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小別離》、《小歡喜》、《少年派》裡家長們死命地逼孩子讀書。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成天面對的是沒完沒了的作業、亂七八糟的輔導班、琳琅滿目的興趣班。以至於,我的一位外國朋友在看到中國孩子的學習境況時,豎起了大拇指,卻又搖搖頭說:“Your Chinese children are too tired!(你們中國的孩子太累了)”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或許,這就是根深蒂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給後人的深刻影響吧,它揮之不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家長告訴自己的孩子“不好好讀書,你這輩子就完了!”一如童文潔在教育方一凡時說的那段話:“不好好讀書,你就考不上好的大學;考不上好的大學,你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你就買不起房子;買不起房子,你就娶不上媳婦......”。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真的只有讀書這一條路可以走嗎?

世界之所以美妙,就在於不同的人從事著各式各樣的職業,你走你的路,我過我的橋。如此,才更加讓人留戀吧!

02/我真傻,真的!

"

文/麥穗小魚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題記:

魯迅,在中國算是一個家喻戶曉式的人物,但凡上過小學的人都能對其作品略知一二。

其中,流傳度較廣的作品有《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祝福》、《孔乙己》、《阿Q正傳》等,不少作品都已入選過中小學課本。

他蜚聲世界文壇,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橫門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世人對魯迅先生的中肯評價。先生雖已逝世多年,但世人扔把其作品奉為經典,不斷傳頌。

魯迅先生的文風自成一家,尖銳、辛辣、鍼砭時弊,給人以警醒,他的作品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他高瞻遠矚,博古論今,從國家和社會生死存亡的高度,從現實和歷史血脈相連的深度來認識、分析、挖掘事物的內在聯繫。

今天,當我們再次讀起魯迅的文章,依然愛不釋手,回味無窮。凜然發現魯迅先生其實是在博大的、運動著的“自然”中,發現與肯定了人。經過歷史的盪滌,這些作品依然是經典。以至於,對今天的人們仍有巨大的指導意義。例如“精神勝利法”,誰敢說自己沒有些許程度的阿Q精神?例如《傷逝》,它警示今天的女性一定要在經濟上獨立,否則很難在精神上獨立。

或許,每每讀來,都能多多少少地從他筆下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才是我們如此推崇他的作品的原因吧。

今天,麥穗小魚就跟大家一起再重溫一下魯迅筆下最具色彩的三大人物。

01/多乎哉?不多也!

此話語出《孔乙己》,這部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新青年》上,後來編入《吶喊》,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還記得,上學在讀到這篇文章時,很難領會到魯迅先生想表達的真正含義。只知道科舉制度下的孔乙己是可憐的,亦是可悲的。

當然,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還是“多乎哉,不多已”。後來,這句話常常被小夥伴們學著孔乙己的口吻拿來自嘲或嘲笑他人。

為了勾起大家對孔乙己的記憶,我特意從原文中摘取了幾條對他的描述。“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站著喝酒穿長衫的人”、“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他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滿嘴的之乎者也”,短短的兩行字,孔乙己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筆功之深。所以,才有那就話——魯迅,是一個用筆桿子抗爭的文人

通讀全文後,孔乙己給大家印象最深的不外乎這三處。

其一,當酒館裡的夥計和喝酒的人嘲笑他“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孔乙己這種“竊不算偷”的咬文嚼字的無賴之舉也被常後人拿來調侃,對於那些讓人憤憤不平的“霸座”之人,有網友調侃道:“佔座不是霸座,當代孔乙己,情有可原。”

其二,有幾回,鄰居孩子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其三,秋後的一天下午,孔乙己在櫃檯下對著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潺潺弱弱的對著櫃檯裡說道:“溫一碗酒,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喝完酒,他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這幾段魯迅先生娓娓道來,卻在無聲處現驚雷,給人已警醒和啟迪。

文章表面上是在鞭笞科舉制度對人們的弊害,揭露那些諸如孔乙己等被“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思想禁錮著的讀書人,是多麼的迂腐。實際上,更深的含義是在告訴讀者“社會對於處在苦境的人的涼薄”無處不在。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民眾的同情心被扼殺,變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短衣幫雖然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但是,他們的心中也以為既然“學而優則仕”,那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孔乙己當然是次等貨,只值得奚落和取笑。

他們竟然意識不到自己與孔乙己一樣,也在封建秩序中處於倍受壓迫的社會底層,同樣可悲又可憐。然而,他們對孔乙己這樣的不幸者非但不給與同情和幫助。相反的,只知道鬨笑取樂,以換取勞累苦悶的人生中片刻的快樂,這不能不說是人性的薄涼。

放在現在,依然有很多人認為“讀書,是改變窮人的唯一出路。”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小別離》、《小歡喜》、《少年派》裡家長們死命地逼孩子讀書。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成天面對的是沒完沒了的作業、亂七八糟的輔導班、琳琅滿目的興趣班。以至於,我的一位外國朋友在看到中國孩子的學習境況時,豎起了大拇指,卻又搖搖頭說:“Your Chinese children are too tired!(你們中國的孩子太累了)”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或許,這就是根深蒂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給後人的深刻影響吧,它揮之不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家長告訴自己的孩子“不好好讀書,你這輩子就完了!”一如童文潔在教育方一凡時說的那段話:“不好好讀書,你就考不上好的大學;考不上好的大學,你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你就買不起房子;買不起房子,你就娶不上媳婦......”。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真的只有讀書這一條路可以走嗎?

世界之所以美妙,就在於不同的人從事著各式各樣的職業,你走你的路,我過我的橋。如此,才更加讓人留戀吧!

02/我真傻,真的!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祝福》裡的祥林嫂註定是個悲劇人物,早年死了丈夫,成了寡婦。婆婆為了給小叔子置辦彩禮,把她抓去賣給了深山野坳裡的賀老六。

魯迅對這一段的描述寫盡了封建社會女人的無奈。“用繩子一捆,塞進花轎裡,抬到男家,摁上花冠,拜堂,關上房門,就完事了。”了了二十餘個字,卻揭露了封建社會女人地位之低下。

被迫嫁給賀老六後,祥林嫂的悲慘運命也就此拉開了帷幕。男人年紀輕輕染上了傷寒,一命嗚呼。孩子被狼叼去了,自己又變成了孤家寡人,日子過得窮困潦倒。所以才有了前文魯迅在見到她時,說:“這是我在魯鎮見到的人中變化最大的一個。”——頭髮全白,臉上消瘦不堪,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一手支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

祥林嫂見到魯迅簡單兩句寒暄過後,便湊近問道:“一個人死了以後,究竟有沒有靈魂的?”在魯迅支支吾吾回答說:“也許有吧,我想。”後。她又接著問道:“那麼,也就有地獄了?”、“那麼,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見面的?”在祥林嫂看來,一死了之便是自己最好的出路和歸宿。她不屈服於命運,卻又無力改變命運,這不就是生活中的我們嗎?

祥林嫂逢人便講兒子被狼叼去吃掉的故事,起初還能換得人們的些許同情。久而久之,人們一聽到她講這個故事便煩的頭疼,即便是最慈悲的唸佛的老太太,眼裡也沒有了悲憫的淚光。以至於,此事後來淪為了人們的談資和笑柄。

也許同情從來都是一場誤會。這句話很殘忍,但也頗為現實。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王源在演唱《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時,在舞臺上忍不住淚崩的一幕。世態炎涼,讓人唏噓不已。

"

文/麥穗小魚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題記:

魯迅,在中國算是一個家喻戶曉式的人物,但凡上過小學的人都能對其作品略知一二。

其中,流傳度較廣的作品有《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祝福》、《孔乙己》、《阿Q正傳》等,不少作品都已入選過中小學課本。

他蜚聲世界文壇,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橫門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世人對魯迅先生的中肯評價。先生雖已逝世多年,但世人扔把其作品奉為經典,不斷傳頌。

魯迅先生的文風自成一家,尖銳、辛辣、鍼砭時弊,給人以警醒,他的作品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他高瞻遠矚,博古論今,從國家和社會生死存亡的高度,從現實和歷史血脈相連的深度來認識、分析、挖掘事物的內在聯繫。

今天,當我們再次讀起魯迅的文章,依然愛不釋手,回味無窮。凜然發現魯迅先生其實是在博大的、運動著的“自然”中,發現與肯定了人。經過歷史的盪滌,這些作品依然是經典。以至於,對今天的人們仍有巨大的指導意義。例如“精神勝利法”,誰敢說自己沒有些許程度的阿Q精神?例如《傷逝》,它警示今天的女性一定要在經濟上獨立,否則很難在精神上獨立。

或許,每每讀來,都能多多少少地從他筆下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才是我們如此推崇他的作品的原因吧。

今天,麥穗小魚就跟大家一起再重溫一下魯迅筆下最具色彩的三大人物。

01/多乎哉?不多也!

此話語出《孔乙己》,這部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新青年》上,後來編入《吶喊》,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還記得,上學在讀到這篇文章時,很難領會到魯迅先生想表達的真正含義。只知道科舉制度下的孔乙己是可憐的,亦是可悲的。

當然,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還是“多乎哉,不多已”。後來,這句話常常被小夥伴們學著孔乙己的口吻拿來自嘲或嘲笑他人。

為了勾起大家對孔乙己的記憶,我特意從原文中摘取了幾條對他的描述。“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站著喝酒穿長衫的人”、“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他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滿嘴的之乎者也”,短短的兩行字,孔乙己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筆功之深。所以,才有那就話——魯迅,是一個用筆桿子抗爭的文人

通讀全文後,孔乙己給大家印象最深的不外乎這三處。

其一,當酒館裡的夥計和喝酒的人嘲笑他“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孔乙己這種“竊不算偷”的咬文嚼字的無賴之舉也被常後人拿來調侃,對於那些讓人憤憤不平的“霸座”之人,有網友調侃道:“佔座不是霸座,當代孔乙己,情有可原。”

其二,有幾回,鄰居孩子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其三,秋後的一天下午,孔乙己在櫃檯下對著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潺潺弱弱的對著櫃檯裡說道:“溫一碗酒,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喝完酒,他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這幾段魯迅先生娓娓道來,卻在無聲處現驚雷,給人已警醒和啟迪。

文章表面上是在鞭笞科舉制度對人們的弊害,揭露那些諸如孔乙己等被“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思想禁錮著的讀書人,是多麼的迂腐。實際上,更深的含義是在告訴讀者“社會對於處在苦境的人的涼薄”無處不在。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民眾的同情心被扼殺,變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短衣幫雖然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但是,他們的心中也以為既然“學而優則仕”,那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孔乙己當然是次等貨,只值得奚落和取笑。

他們竟然意識不到自己與孔乙己一樣,也在封建秩序中處於倍受壓迫的社會底層,同樣可悲又可憐。然而,他們對孔乙己這樣的不幸者非但不給與同情和幫助。相反的,只知道鬨笑取樂,以換取勞累苦悶的人生中片刻的快樂,這不能不說是人性的薄涼。

放在現在,依然有很多人認為“讀書,是改變窮人的唯一出路。”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小別離》、《小歡喜》、《少年派》裡家長們死命地逼孩子讀書。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成天面對的是沒完沒了的作業、亂七八糟的輔導班、琳琅滿目的興趣班。以至於,我的一位外國朋友在看到中國孩子的學習境況時,豎起了大拇指,卻又搖搖頭說:“Your Chinese children are too tired!(你們中國的孩子太累了)”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或許,這就是根深蒂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給後人的深刻影響吧,它揮之不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家長告訴自己的孩子“不好好讀書,你這輩子就完了!”一如童文潔在教育方一凡時說的那段話:“不好好讀書,你就考不上好的大學;考不上好的大學,你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你就買不起房子;買不起房子,你就娶不上媳婦......”。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真的只有讀書這一條路可以走嗎?

世界之所以美妙,就在於不同的人從事著各式各樣的職業,你走你的路,我過我的橋。如此,才更加讓人留戀吧!

02/我真傻,真的!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祝福》裡的祥林嫂註定是個悲劇人物,早年死了丈夫,成了寡婦。婆婆為了給小叔子置辦彩禮,把她抓去賣給了深山野坳裡的賀老六。

魯迅對這一段的描述寫盡了封建社會女人的無奈。“用繩子一捆,塞進花轎裡,抬到男家,摁上花冠,拜堂,關上房門,就完事了。”了了二十餘個字,卻揭露了封建社會女人地位之低下。

被迫嫁給賀老六後,祥林嫂的悲慘運命也就此拉開了帷幕。男人年紀輕輕染上了傷寒,一命嗚呼。孩子被狼叼去了,自己又變成了孤家寡人,日子過得窮困潦倒。所以才有了前文魯迅在見到她時,說:“這是我在魯鎮見到的人中變化最大的一個。”——頭髮全白,臉上消瘦不堪,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一手支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

祥林嫂見到魯迅簡單兩句寒暄過後,便湊近問道:“一個人死了以後,究竟有沒有靈魂的?”在魯迅支支吾吾回答說:“也許有吧,我想。”後。她又接著問道:“那麼,也就有地獄了?”、“那麼,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見面的?”在祥林嫂看來,一死了之便是自己最好的出路和歸宿。她不屈服於命運,卻又無力改變命運,這不就是生活中的我們嗎?

祥林嫂逢人便講兒子被狼叼去吃掉的故事,起初還能換得人們的些許同情。久而久之,人們一聽到她講這個故事便煩的頭疼,即便是最慈悲的唸佛的老太太,眼裡也沒有了悲憫的淚光。以至於,此事後來淪為了人們的談資和笑柄。

也許同情從來都是一場誤會。這句話很殘忍,但也頗為現實。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王源在演唱《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時,在舞臺上忍不住淚崩的一幕。世態炎涼,讓人唏噓不已。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其實,在我們身上也都經歷過被人不理解的過往。我們也會時常抱怨為什麼別人不能多體諒一下自己?為什麼他們都那麼自以為是?

誠然,推己及人,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上看待問題是一個可貴的品質。但是,此事說起來輕巧,做起來卻十分困難。或者說,當你是個旁觀者時,才會有推己及人的想法。而一旦自己變成了當事人,推己及人便會被拋卻腦後,扔得遠遠的。

很多時候,我們想的和說的不一樣,這叫言不由衷;說的和做的不一樣,這叫表裡不一。

“言不由衷”、“表裡不一”或許就是人的兩面性,也是人類的劣根性。

當然,《祝福》這篇小說給我印象深刻還有一句話。

當魯迅問四爺:“祥林嫂是怎麼死的?”

魯四爺頭也不抬的淡然地說:“怎麼死的?還不是窮死的。

魯四爺絕無半點同情之心的話語,把世態的炎涼刻畫的入木三分。

不知道,這句話有沒有讓你想起徐崢主演的《我不是藥神》裡那句經典的臺詞:世界上只有一直一種病,窮病!

"

文/麥穗小魚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題記:

魯迅,在中國算是一個家喻戶曉式的人物,但凡上過小學的人都能對其作品略知一二。

其中,流傳度較廣的作品有《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祝福》、《孔乙己》、《阿Q正傳》等,不少作品都已入選過中小學課本。

他蜚聲世界文壇,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橫門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世人對魯迅先生的中肯評價。先生雖已逝世多年,但世人扔把其作品奉為經典,不斷傳頌。

魯迅先生的文風自成一家,尖銳、辛辣、鍼砭時弊,給人以警醒,他的作品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他高瞻遠矚,博古論今,從國家和社會生死存亡的高度,從現實和歷史血脈相連的深度來認識、分析、挖掘事物的內在聯繫。

今天,當我們再次讀起魯迅的文章,依然愛不釋手,回味無窮。凜然發現魯迅先生其實是在博大的、運動著的“自然”中,發現與肯定了人。經過歷史的盪滌,這些作品依然是經典。以至於,對今天的人們仍有巨大的指導意義。例如“精神勝利法”,誰敢說自己沒有些許程度的阿Q精神?例如《傷逝》,它警示今天的女性一定要在經濟上獨立,否則很難在精神上獨立。

或許,每每讀來,都能多多少少地從他筆下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才是我們如此推崇他的作品的原因吧。

今天,麥穗小魚就跟大家一起再重溫一下魯迅筆下最具色彩的三大人物。

01/多乎哉?不多也!

此話語出《孔乙己》,這部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新青年》上,後來編入《吶喊》,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還記得,上學在讀到這篇文章時,很難領會到魯迅先生想表達的真正含義。只知道科舉制度下的孔乙己是可憐的,亦是可悲的。

當然,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還是“多乎哉,不多已”。後來,這句話常常被小夥伴們學著孔乙己的口吻拿來自嘲或嘲笑他人。

為了勾起大家對孔乙己的記憶,我特意從原文中摘取了幾條對他的描述。“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站著喝酒穿長衫的人”、“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他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滿嘴的之乎者也”,短短的兩行字,孔乙己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筆功之深。所以,才有那就話——魯迅,是一個用筆桿子抗爭的文人

通讀全文後,孔乙己給大家印象最深的不外乎這三處。

其一,當酒館裡的夥計和喝酒的人嘲笑他“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孔乙己這種“竊不算偷”的咬文嚼字的無賴之舉也被常後人拿來調侃,對於那些讓人憤憤不平的“霸座”之人,有網友調侃道:“佔座不是霸座,當代孔乙己,情有可原。”

其二,有幾回,鄰居孩子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其三,秋後的一天下午,孔乙己在櫃檯下對著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潺潺弱弱的對著櫃檯裡說道:“溫一碗酒,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喝完酒,他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這幾段魯迅先生娓娓道來,卻在無聲處現驚雷,給人已警醒和啟迪。

文章表面上是在鞭笞科舉制度對人們的弊害,揭露那些諸如孔乙己等被“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思想禁錮著的讀書人,是多麼的迂腐。實際上,更深的含義是在告訴讀者“社會對於處在苦境的人的涼薄”無處不在。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民眾的同情心被扼殺,變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短衣幫雖然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但是,他們的心中也以為既然“學而優則仕”,那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孔乙己當然是次等貨,只值得奚落和取笑。

他們竟然意識不到自己與孔乙己一樣,也在封建秩序中處於倍受壓迫的社會底層,同樣可悲又可憐。然而,他們對孔乙己這樣的不幸者非但不給與同情和幫助。相反的,只知道鬨笑取樂,以換取勞累苦悶的人生中片刻的快樂,這不能不說是人性的薄涼。

放在現在,依然有很多人認為“讀書,是改變窮人的唯一出路。”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小別離》、《小歡喜》、《少年派》裡家長們死命地逼孩子讀書。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成天面對的是沒完沒了的作業、亂七八糟的輔導班、琳琅滿目的興趣班。以至於,我的一位外國朋友在看到中國孩子的學習境況時,豎起了大拇指,卻又搖搖頭說:“Your Chinese children are too tired!(你們中國的孩子太累了)”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或許,這就是根深蒂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給後人的深刻影響吧,它揮之不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家長告訴自己的孩子“不好好讀書,你這輩子就完了!”一如童文潔在教育方一凡時說的那段話:“不好好讀書,你就考不上好的大學;考不上好的大學,你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你就買不起房子;買不起房子,你就娶不上媳婦......”。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真的只有讀書這一條路可以走嗎?

世界之所以美妙,就在於不同的人從事著各式各樣的職業,你走你的路,我過我的橋。如此,才更加讓人留戀吧!

02/我真傻,真的!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祝福》裡的祥林嫂註定是個悲劇人物,早年死了丈夫,成了寡婦。婆婆為了給小叔子置辦彩禮,把她抓去賣給了深山野坳裡的賀老六。

魯迅對這一段的描述寫盡了封建社會女人的無奈。“用繩子一捆,塞進花轎裡,抬到男家,摁上花冠,拜堂,關上房門,就完事了。”了了二十餘個字,卻揭露了封建社會女人地位之低下。

被迫嫁給賀老六後,祥林嫂的悲慘運命也就此拉開了帷幕。男人年紀輕輕染上了傷寒,一命嗚呼。孩子被狼叼去了,自己又變成了孤家寡人,日子過得窮困潦倒。所以才有了前文魯迅在見到她時,說:“這是我在魯鎮見到的人中變化最大的一個。”——頭髮全白,臉上消瘦不堪,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一手支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

祥林嫂見到魯迅簡單兩句寒暄過後,便湊近問道:“一個人死了以後,究竟有沒有靈魂的?”在魯迅支支吾吾回答說:“也許有吧,我想。”後。她又接著問道:“那麼,也就有地獄了?”、“那麼,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見面的?”在祥林嫂看來,一死了之便是自己最好的出路和歸宿。她不屈服於命運,卻又無力改變命運,這不就是生活中的我們嗎?

祥林嫂逢人便講兒子被狼叼去吃掉的故事,起初還能換得人們的些許同情。久而久之,人們一聽到她講這個故事便煩的頭疼,即便是最慈悲的唸佛的老太太,眼裡也沒有了悲憫的淚光。以至於,此事後來淪為了人們的談資和笑柄。

也許同情從來都是一場誤會。這句話很殘忍,但也頗為現實。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王源在演唱《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時,在舞臺上忍不住淚崩的一幕。世態炎涼,讓人唏噓不已。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其實,在我們身上也都經歷過被人不理解的過往。我們也會時常抱怨為什麼別人不能多體諒一下自己?為什麼他們都那麼自以為是?

誠然,推己及人,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上看待問題是一個可貴的品質。但是,此事說起來輕巧,做起來卻十分困難。或者說,當你是個旁觀者時,才會有推己及人的想法。而一旦自己變成了當事人,推己及人便會被拋卻腦後,扔得遠遠的。

很多時候,我們想的和說的不一樣,這叫言不由衷;說的和做的不一樣,這叫表裡不一。

“言不由衷”、“表裡不一”或許就是人的兩面性,也是人類的劣根性。

當然,《祝福》這篇小說給我印象深刻還有一句話。

當魯迅問四爺:“祥林嫂是怎麼死的?”

魯四爺頭也不抬的淡然地說:“怎麼死的?還不是窮死的。

魯四爺絕無半點同情之心的話語,把世態的炎涼刻畫的入木三分。

不知道,這句話有沒有讓你想起徐崢主演的《我不是藥神》裡那句經典的臺詞:世界上只有一直一種病,窮病!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歷史和現實總會不謀而合,總會在某個時間點交匯。

或許,歷史本來就沒有走遠,那些糟粕的思想也一直沒有遠離我們。

我時常在想,為什麼我越來越容易感動了?原來是來自他人的溫暖越來越少了,所以,只要別人稍微給你一點溫暖,你便感動的不得了,甚至熱淚盈眶。

這,難道不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嗎?

03/阿Q精神勝利法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於1921年底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精神勝利法貫穿著阿Q的一生,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畸形變態的心理是如此的可怕。

"

文/麥穗小魚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題記:

魯迅,在中國算是一個家喻戶曉式的人物,但凡上過小學的人都能對其作品略知一二。

其中,流傳度較廣的作品有《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祝福》、《孔乙己》、《阿Q正傳》等,不少作品都已入選過中小學課本。

他蜚聲世界文壇,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橫門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世人對魯迅先生的中肯評價。先生雖已逝世多年,但世人扔把其作品奉為經典,不斷傳頌。

魯迅先生的文風自成一家,尖銳、辛辣、鍼砭時弊,給人以警醒,他的作品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他高瞻遠矚,博古論今,從國家和社會生死存亡的高度,從現實和歷史血脈相連的深度來認識、分析、挖掘事物的內在聯繫。

今天,當我們再次讀起魯迅的文章,依然愛不釋手,回味無窮。凜然發現魯迅先生其實是在博大的、運動著的“自然”中,發現與肯定了人。經過歷史的盪滌,這些作品依然是經典。以至於,對今天的人們仍有巨大的指導意義。例如“精神勝利法”,誰敢說自己沒有些許程度的阿Q精神?例如《傷逝》,它警示今天的女性一定要在經濟上獨立,否則很難在精神上獨立。

或許,每每讀來,都能多多少少地從他筆下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才是我們如此推崇他的作品的原因吧。

今天,麥穗小魚就跟大家一起再重溫一下魯迅筆下最具色彩的三大人物。

01/多乎哉?不多也!

此話語出《孔乙己》,這部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新青年》上,後來編入《吶喊》,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還記得,上學在讀到這篇文章時,很難領會到魯迅先生想表達的真正含義。只知道科舉制度下的孔乙己是可憐的,亦是可悲的。

當然,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還是“多乎哉,不多已”。後來,這句話常常被小夥伴們學著孔乙己的口吻拿來自嘲或嘲笑他人。

為了勾起大家對孔乙己的記憶,我特意從原文中摘取了幾條對他的描述。“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站著喝酒穿長衫的人”、“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他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滿嘴的之乎者也”,短短的兩行字,孔乙己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筆功之深。所以,才有那就話——魯迅,是一個用筆桿子抗爭的文人

通讀全文後,孔乙己給大家印象最深的不外乎這三處。

其一,當酒館裡的夥計和喝酒的人嘲笑他“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孔乙己這種“竊不算偷”的咬文嚼字的無賴之舉也被常後人拿來調侃,對於那些讓人憤憤不平的“霸座”之人,有網友調侃道:“佔座不是霸座,當代孔乙己,情有可原。”

其二,有幾回,鄰居孩子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其三,秋後的一天下午,孔乙己在櫃檯下對著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潺潺弱弱的對著櫃檯裡說道:“溫一碗酒,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喝完酒,他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這幾段魯迅先生娓娓道來,卻在無聲處現驚雷,給人已警醒和啟迪。

文章表面上是在鞭笞科舉制度對人們的弊害,揭露那些諸如孔乙己等被“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思想禁錮著的讀書人,是多麼的迂腐。實際上,更深的含義是在告訴讀者“社會對於處在苦境的人的涼薄”無處不在。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民眾的同情心被扼殺,變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短衣幫雖然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但是,他們的心中也以為既然“學而優則仕”,那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孔乙己當然是次等貨,只值得奚落和取笑。

他們竟然意識不到自己與孔乙己一樣,也在封建秩序中處於倍受壓迫的社會底層,同樣可悲又可憐。然而,他們對孔乙己這樣的不幸者非但不給與同情和幫助。相反的,只知道鬨笑取樂,以換取勞累苦悶的人生中片刻的快樂,這不能不說是人性的薄涼。

放在現在,依然有很多人認為“讀書,是改變窮人的唯一出路。”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小別離》、《小歡喜》、《少年派》裡家長們死命地逼孩子讀書。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成天面對的是沒完沒了的作業、亂七八糟的輔導班、琳琅滿目的興趣班。以至於,我的一位外國朋友在看到中國孩子的學習境況時,豎起了大拇指,卻又搖搖頭說:“Your Chinese children are too tired!(你們中國的孩子太累了)”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或許,這就是根深蒂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給後人的深刻影響吧,它揮之不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家長告訴自己的孩子“不好好讀書,你這輩子就完了!”一如童文潔在教育方一凡時說的那段話:“不好好讀書,你就考不上好的大學;考不上好的大學,你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你就買不起房子;買不起房子,你就娶不上媳婦......”。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真的只有讀書這一條路可以走嗎?

世界之所以美妙,就在於不同的人從事著各式各樣的職業,你走你的路,我過我的橋。如此,才更加讓人留戀吧!

02/我真傻,真的!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祝福》裡的祥林嫂註定是個悲劇人物,早年死了丈夫,成了寡婦。婆婆為了給小叔子置辦彩禮,把她抓去賣給了深山野坳裡的賀老六。

魯迅對這一段的描述寫盡了封建社會女人的無奈。“用繩子一捆,塞進花轎裡,抬到男家,摁上花冠,拜堂,關上房門,就完事了。”了了二十餘個字,卻揭露了封建社會女人地位之低下。

被迫嫁給賀老六後,祥林嫂的悲慘運命也就此拉開了帷幕。男人年紀輕輕染上了傷寒,一命嗚呼。孩子被狼叼去了,自己又變成了孤家寡人,日子過得窮困潦倒。所以才有了前文魯迅在見到她時,說:“這是我在魯鎮見到的人中變化最大的一個。”——頭髮全白,臉上消瘦不堪,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一手支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

祥林嫂見到魯迅簡單兩句寒暄過後,便湊近問道:“一個人死了以後,究竟有沒有靈魂的?”在魯迅支支吾吾回答說:“也許有吧,我想。”後。她又接著問道:“那麼,也就有地獄了?”、“那麼,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見面的?”在祥林嫂看來,一死了之便是自己最好的出路和歸宿。她不屈服於命運,卻又無力改變命運,這不就是生活中的我們嗎?

祥林嫂逢人便講兒子被狼叼去吃掉的故事,起初還能換得人們的些許同情。久而久之,人們一聽到她講這個故事便煩的頭疼,即便是最慈悲的唸佛的老太太,眼裡也沒有了悲憫的淚光。以至於,此事後來淪為了人們的談資和笑柄。

也許同情從來都是一場誤會。這句話很殘忍,但也頗為現實。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王源在演唱《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時,在舞臺上忍不住淚崩的一幕。世態炎涼,讓人唏噓不已。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其實,在我們身上也都經歷過被人不理解的過往。我們也會時常抱怨為什麼別人不能多體諒一下自己?為什麼他們都那麼自以為是?

誠然,推己及人,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上看待問題是一個可貴的品質。但是,此事說起來輕巧,做起來卻十分困難。或者說,當你是個旁觀者時,才會有推己及人的想法。而一旦自己變成了當事人,推己及人便會被拋卻腦後,扔得遠遠的。

很多時候,我們想的和說的不一樣,這叫言不由衷;說的和做的不一樣,這叫表裡不一。

“言不由衷”、“表裡不一”或許就是人的兩面性,也是人類的劣根性。

當然,《祝福》這篇小說給我印象深刻還有一句話。

當魯迅問四爺:“祥林嫂是怎麼死的?”

魯四爺頭也不抬的淡然地說:“怎麼死的?還不是窮死的。

魯四爺絕無半點同情之心的話語,把世態的炎涼刻畫的入木三分。

不知道,這句話有沒有讓你想起徐崢主演的《我不是藥神》裡那句經典的臺詞:世界上只有一直一種病,窮病!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歷史和現實總會不謀而合,總會在某個時間點交匯。

或許,歷史本來就沒有走遠,那些糟粕的思想也一直沒有遠離我們。

我時常在想,為什麼我越來越容易感動了?原來是來自他人的溫暖越來越少了,所以,只要別人稍微給你一點溫暖,你便感動的不得了,甚至熱淚盈眶。

這,難道不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嗎?

03/阿Q精神勝利法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於1921年底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精神勝利法貫穿著阿Q的一生,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畸形變態的心理是如此的可怕。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阿Q是一個自尊自大的人物。他自身就是一個出身卑微,生活貧賤的人物,但是他卻從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即使是有錢有勢的趙太爺,他也認為,“我的兒子將來比較闊的多”。因為去過城裡,所以自詡見過世面,然後引以為榮。就算是城裡人他也看不起,肆意地拿別人的缺陷開玩笑。

同時,他又是一個自輕自賤的人。阿Q能夠自我貶低,比如在被人揪住辮子往牆上撞頭的時候,他就說自己是“蟲豸”,將自己貶低為“蟲豸”只是希望別人放自己一馬。然而,在輕賤自己為“蟲豸”後,他又認為自己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只要是“第一個”那便是無上的榮耀。

其次,自欺欺人是阿Q身上的另一個屬性。阿Q常常用精神勝利法來進行自我安慰,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比如,被別人打了,他便對自己說:“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甚至,有一次好不容易賭錢贏了一回,卻被搶走了。他便自己打自己,就像打了對方一樣,於是便心滿意足了。

最後,阿Q身上還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欺軟怕硬。在與人發生衝突的時,他專門撿軟柿子捏,如果對方木訥他便罵,力氣小的他便打。遇到打不過也罵不了的,就說“君子動口不動手”。有一次,為了撒氣,他便逮著迎面走過來的小尼姑又是罵髒話又是掐臉蛋,這才把憋在肚子裡的怨氣都散了。而小尼姑臉蛋的滑膩感,又讓他充滿了自豪感

"

文/麥穗小魚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題記:

魯迅,在中國算是一個家喻戶曉式的人物,但凡上過小學的人都能對其作品略知一二。

其中,流傳度較廣的作品有《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祝福》、《孔乙己》、《阿Q正傳》等,不少作品都已入選過中小學課本。

他蜚聲世界文壇,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橫門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世人對魯迅先生的中肯評價。先生雖已逝世多年,但世人扔把其作品奉為經典,不斷傳頌。

魯迅先生的文風自成一家,尖銳、辛辣、鍼砭時弊,給人以警醒,他的作品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他高瞻遠矚,博古論今,從國家和社會生死存亡的高度,從現實和歷史血脈相連的深度來認識、分析、挖掘事物的內在聯繫。

今天,當我們再次讀起魯迅的文章,依然愛不釋手,回味無窮。凜然發現魯迅先生其實是在博大的、運動著的“自然”中,發現與肯定了人。經過歷史的盪滌,這些作品依然是經典。以至於,對今天的人們仍有巨大的指導意義。例如“精神勝利法”,誰敢說自己沒有些許程度的阿Q精神?例如《傷逝》,它警示今天的女性一定要在經濟上獨立,否則很難在精神上獨立。

或許,每每讀來,都能多多少少地從他筆下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才是我們如此推崇他的作品的原因吧。

今天,麥穗小魚就跟大家一起再重溫一下魯迅筆下最具色彩的三大人物。

01/多乎哉?不多也!

此話語出《孔乙己》,這部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新青年》上,後來編入《吶喊》,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還記得,上學在讀到這篇文章時,很難領會到魯迅先生想表達的真正含義。只知道科舉制度下的孔乙己是可憐的,亦是可悲的。

當然,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還是“多乎哉,不多已”。後來,這句話常常被小夥伴們學著孔乙己的口吻拿來自嘲或嘲笑他人。

為了勾起大家對孔乙己的記憶,我特意從原文中摘取了幾條對他的描述。“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站著喝酒穿長衫的人”、“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他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滿嘴的之乎者也”,短短的兩行字,孔乙己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筆功之深。所以,才有那就話——魯迅,是一個用筆桿子抗爭的文人

通讀全文後,孔乙己給大家印象最深的不外乎這三處。

其一,當酒館裡的夥計和喝酒的人嘲笑他“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孔乙己這種“竊不算偷”的咬文嚼字的無賴之舉也被常後人拿來調侃,對於那些讓人憤憤不平的“霸座”之人,有網友調侃道:“佔座不是霸座,當代孔乙己,情有可原。”

其二,有幾回,鄰居孩子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其三,秋後的一天下午,孔乙己在櫃檯下對著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潺潺弱弱的對著櫃檯裡說道:“溫一碗酒,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喝完酒,他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這幾段魯迅先生娓娓道來,卻在無聲處現驚雷,給人已警醒和啟迪。

文章表面上是在鞭笞科舉制度對人們的弊害,揭露那些諸如孔乙己等被“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思想禁錮著的讀書人,是多麼的迂腐。實際上,更深的含義是在告訴讀者“社會對於處在苦境的人的涼薄”無處不在。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民眾的同情心被扼殺,變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短衣幫雖然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但是,他們的心中也以為既然“學而優則仕”,那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孔乙己當然是次等貨,只值得奚落和取笑。

他們竟然意識不到自己與孔乙己一樣,也在封建秩序中處於倍受壓迫的社會底層,同樣可悲又可憐。然而,他們對孔乙己這樣的不幸者非但不給與同情和幫助。相反的,只知道鬨笑取樂,以換取勞累苦悶的人生中片刻的快樂,這不能不說是人性的薄涼。

放在現在,依然有很多人認為“讀書,是改變窮人的唯一出路。”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小別離》、《小歡喜》、《少年派》裡家長們死命地逼孩子讀書。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成天面對的是沒完沒了的作業、亂七八糟的輔導班、琳琅滿目的興趣班。以至於,我的一位外國朋友在看到中國孩子的學習境況時,豎起了大拇指,卻又搖搖頭說:“Your Chinese children are too tired!(你們中國的孩子太累了)”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或許,這就是根深蒂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給後人的深刻影響吧,它揮之不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家長告訴自己的孩子“不好好讀書,你這輩子就完了!”一如童文潔在教育方一凡時說的那段話:“不好好讀書,你就考不上好的大學;考不上好的大學,你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你就買不起房子;買不起房子,你就娶不上媳婦......”。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真的只有讀書這一條路可以走嗎?

世界之所以美妙,就在於不同的人從事著各式各樣的職業,你走你的路,我過我的橋。如此,才更加讓人留戀吧!

02/我真傻,真的!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祝福》裡的祥林嫂註定是個悲劇人物,早年死了丈夫,成了寡婦。婆婆為了給小叔子置辦彩禮,把她抓去賣給了深山野坳裡的賀老六。

魯迅對這一段的描述寫盡了封建社會女人的無奈。“用繩子一捆,塞進花轎裡,抬到男家,摁上花冠,拜堂,關上房門,就完事了。”了了二十餘個字,卻揭露了封建社會女人地位之低下。

被迫嫁給賀老六後,祥林嫂的悲慘運命也就此拉開了帷幕。男人年紀輕輕染上了傷寒,一命嗚呼。孩子被狼叼去了,自己又變成了孤家寡人,日子過得窮困潦倒。所以才有了前文魯迅在見到她時,說:“這是我在魯鎮見到的人中變化最大的一個。”——頭髮全白,臉上消瘦不堪,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一手支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

祥林嫂見到魯迅簡單兩句寒暄過後,便湊近問道:“一個人死了以後,究竟有沒有靈魂的?”在魯迅支支吾吾回答說:“也許有吧,我想。”後。她又接著問道:“那麼,也就有地獄了?”、“那麼,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見面的?”在祥林嫂看來,一死了之便是自己最好的出路和歸宿。她不屈服於命運,卻又無力改變命運,這不就是生活中的我們嗎?

祥林嫂逢人便講兒子被狼叼去吃掉的故事,起初還能換得人們的些許同情。久而久之,人們一聽到她講這個故事便煩的頭疼,即便是最慈悲的唸佛的老太太,眼裡也沒有了悲憫的淚光。以至於,此事後來淪為了人們的談資和笑柄。

也許同情從來都是一場誤會。這句話很殘忍,但也頗為現實。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王源在演唱《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時,在舞臺上忍不住淚崩的一幕。世態炎涼,讓人唏噓不已。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其實,在我們身上也都經歷過被人不理解的過往。我們也會時常抱怨為什麼別人不能多體諒一下自己?為什麼他們都那麼自以為是?

誠然,推己及人,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上看待問題是一個可貴的品質。但是,此事說起來輕巧,做起來卻十分困難。或者說,當你是個旁觀者時,才會有推己及人的想法。而一旦自己變成了當事人,推己及人便會被拋卻腦後,扔得遠遠的。

很多時候,我們想的和說的不一樣,這叫言不由衷;說的和做的不一樣,這叫表裡不一。

“言不由衷”、“表裡不一”或許就是人的兩面性,也是人類的劣根性。

當然,《祝福》這篇小說給我印象深刻還有一句話。

當魯迅問四爺:“祥林嫂是怎麼死的?”

魯四爺頭也不抬的淡然地說:“怎麼死的?還不是窮死的。

魯四爺絕無半點同情之心的話語,把世態的炎涼刻畫的入木三分。

不知道,這句話有沒有讓你想起徐崢主演的《我不是藥神》裡那句經典的臺詞:世界上只有一直一種病,窮病!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歷史和現實總會不謀而合,總會在某個時間點交匯。

或許,歷史本來就沒有走遠,那些糟粕的思想也一直沒有遠離我們。

我時常在想,為什麼我越來越容易感動了?原來是來自他人的溫暖越來越少了,所以,只要別人稍微給你一點溫暖,你便感動的不得了,甚至熱淚盈眶。

這,難道不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嗎?

03/阿Q精神勝利法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於1921年底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精神勝利法貫穿著阿Q的一生,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畸形變態的心理是如此的可怕。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阿Q是一個自尊自大的人物。他自身就是一個出身卑微,生活貧賤的人物,但是他卻從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即使是有錢有勢的趙太爺,他也認為,“我的兒子將來比較闊的多”。因為去過城裡,所以自詡見過世面,然後引以為榮。就算是城裡人他也看不起,肆意地拿別人的缺陷開玩笑。

同時,他又是一個自輕自賤的人。阿Q能夠自我貶低,比如在被人揪住辮子往牆上撞頭的時候,他就說自己是“蟲豸”,將自己貶低為“蟲豸”只是希望別人放自己一馬。然而,在輕賤自己為“蟲豸”後,他又認為自己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只要是“第一個”那便是無上的榮耀。

其次,自欺欺人是阿Q身上的另一個屬性。阿Q常常用精神勝利法來進行自我安慰,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比如,被別人打了,他便對自己說:“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甚至,有一次好不容易賭錢贏了一回,卻被搶走了。他便自己打自己,就像打了對方一樣,於是便心滿意足了。

最後,阿Q身上還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欺軟怕硬。在與人發生衝突的時,他專門撿軟柿子捏,如果對方木訥他便罵,力氣小的他便打。遇到打不過也罵不了的,就說“君子動口不動手”。有一次,為了撒氣,他便逮著迎面走過來的小尼姑又是罵髒話又是掐臉蛋,這才把憋在肚子裡的怨氣都散了。而小尼姑臉蛋的滑膩感,又讓他充滿了自豪感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即便在今天,妄自尊大、自欺欺人、欺軟怕硬這些缺點在很多人身上也或多或少的能夠看見。

當下,有些年輕人頗為妄自尊大,明明是自己能力不足,還這山望著那山高。不是嫌這個工作太累,就是嫌那個工作離家太遠,或者埋怨自己的付出和工資不匹配。所以,不斷的換工作。有的人一年下來換了三四份工作,最終是高不成低不就,一點兒工作經驗沒學到,白白浪費了幾年的光陰。

近日,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領英)基於國內千禧一代(80、90後)和X一代(60、70後)的職場人做了一次大數據研究。發佈了《中國千禧一代商業決策者洞察》,《洞察》指出:

千禧一代跳槽頻率更高。相較此前代際,千禧一代平均跳槽週期約2.5年,而X一代的平均跳槽週期為3.3年。

實在讓人費解,短短兩年半的時間能學到什麼?頂多比門外漢強那麼一丁點兒吧。任何一個人進入一個行業都有從認識到熟悉,再到精通的過程,時間大概是這樣子的:

1—2年(熟悉期):此時,你只能說比門外漢強一點,知道了這個行業的來龍去脈,大概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瞭解的也僅僅是這個行業的皮毛。

3—5年(探索期):此時,這個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鏈你已經摸索的差不多了,也大體上能夠確認這個行業到底適不適合你。

6—9年(熟悉期):這時,在此行業薰陶8年的你,理應對這個行業講的頭頭是道了,也算是小半個專家了。否則,你就是一個職場混日子的老油條。但是,對行業的洞察力還有待提高。

10年以上(精通期):如果一個人沉下心來,在一個行業呆了10年,甚至更久,那麼他絕對算得上是這個行業的行家裡手。此時,有了足夠的經驗,對這個行業的判斷也更加精準,無論是跳槽還是創業,這些經驗都將是他一筆巨大的財富。即便是跳槽,也會成為很多公司競相掙要的香餑餑。甚至,有不少獵頭公司來挖你。

妄自尊大不僅僅體現在找工作上,它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本文篇幅有限,不再贅述。說完了自尊自大,再來說說自欺欺人和欺軟怕硬。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個感覺:好像越長大越善於自欺欺人。年少的時候,我們揣著糊塗裝明白;長大了,我們揣著明白裝糊塗。很多時候,很多事,明明是沒有盡力去做,卻自我安慰說“一切順其自然吧!”其實,真正的順其自然是拼盡全力後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有句話說:“長大後,才發現很多事不是解決了,而是算了吧!”還有那句“人,要學會和平凡的而自己和解。”

與我看來,“算了吧!”、“與己和解”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表現。只不過,說的更冠冕堂皇一點罷了。

至於,欺軟怕硬的劣根性,自不必多言,相信大家多有體會。

“讀書使人明志”,好的書就像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裡,我們能夠看到自己上的不足和缺點,能夠不斷的自我反省並加以改正。從而,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

"

文/麥穗小魚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題記:

魯迅,在中國算是一個家喻戶曉式的人物,但凡上過小學的人都能對其作品略知一二。

其中,流傳度較廣的作品有《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祝福》、《孔乙己》、《阿Q正傳》等,不少作品都已入選過中小學課本。

他蜚聲世界文壇,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橫門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世人對魯迅先生的中肯評價。先生雖已逝世多年,但世人扔把其作品奉為經典,不斷傳頌。

魯迅先生的文風自成一家,尖銳、辛辣、鍼砭時弊,給人以警醒,他的作品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他高瞻遠矚,博古論今,從國家和社會生死存亡的高度,從現實和歷史血脈相連的深度來認識、分析、挖掘事物的內在聯繫。

今天,當我們再次讀起魯迅的文章,依然愛不釋手,回味無窮。凜然發現魯迅先生其實是在博大的、運動著的“自然”中,發現與肯定了人。經過歷史的盪滌,這些作品依然是經典。以至於,對今天的人們仍有巨大的指導意義。例如“精神勝利法”,誰敢說自己沒有些許程度的阿Q精神?例如《傷逝》,它警示今天的女性一定要在經濟上獨立,否則很難在精神上獨立。

或許,每每讀來,都能多多少少地從他筆下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才是我們如此推崇他的作品的原因吧。

今天,麥穗小魚就跟大家一起再重溫一下魯迅筆下最具色彩的三大人物。

01/多乎哉?不多也!

此話語出《孔乙己》,這部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新青年》上,後來編入《吶喊》,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還記得,上學在讀到這篇文章時,很難領會到魯迅先生想表達的真正含義。只知道科舉制度下的孔乙己是可憐的,亦是可悲的。

當然,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還是“多乎哉,不多已”。後來,這句話常常被小夥伴們學著孔乙己的口吻拿來自嘲或嘲笑他人。

為了勾起大家對孔乙己的記憶,我特意從原文中摘取了幾條對他的描述。“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站著喝酒穿長衫的人”、“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他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滿嘴的之乎者也”,短短的兩行字,孔乙己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筆功之深。所以,才有那就話——魯迅,是一個用筆桿子抗爭的文人

通讀全文後,孔乙己給大家印象最深的不外乎這三處。

其一,當酒館裡的夥計和喝酒的人嘲笑他“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孔乙己這種“竊不算偷”的咬文嚼字的無賴之舉也被常後人拿來調侃,對於那些讓人憤憤不平的“霸座”之人,有網友調侃道:“佔座不是霸座,當代孔乙己,情有可原。”

其二,有幾回,鄰居孩子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其三,秋後的一天下午,孔乙己在櫃檯下對著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潺潺弱弱的對著櫃檯裡說道:“溫一碗酒,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喝完酒,他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這幾段魯迅先生娓娓道來,卻在無聲處現驚雷,給人已警醒和啟迪。

文章表面上是在鞭笞科舉制度對人們的弊害,揭露那些諸如孔乙己等被“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思想禁錮著的讀書人,是多麼的迂腐。實際上,更深的含義是在告訴讀者“社會對於處在苦境的人的涼薄”無處不在。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民眾的同情心被扼殺,變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短衣幫雖然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但是,他們的心中也以為既然“學而優則仕”,那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孔乙己當然是次等貨,只值得奚落和取笑。

他們竟然意識不到自己與孔乙己一樣,也在封建秩序中處於倍受壓迫的社會底層,同樣可悲又可憐。然而,他們對孔乙己這樣的不幸者非但不給與同情和幫助。相反的,只知道鬨笑取樂,以換取勞累苦悶的人生中片刻的快樂,這不能不說是人性的薄涼。

放在現在,依然有很多人認為“讀書,是改變窮人的唯一出路。”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小別離》、《小歡喜》、《少年派》裡家長們死命地逼孩子讀書。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成天面對的是沒完沒了的作業、亂七八糟的輔導班、琳琅滿目的興趣班。以至於,我的一位外國朋友在看到中國孩子的學習境況時,豎起了大拇指,卻又搖搖頭說:“Your Chinese children are too tired!(你們中國的孩子太累了)”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或許,這就是根深蒂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給後人的深刻影響吧,它揮之不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家長告訴自己的孩子“不好好讀書,你這輩子就完了!”一如童文潔在教育方一凡時說的那段話:“不好好讀書,你就考不上好的大學;考不上好的大學,你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你就買不起房子;買不起房子,你就娶不上媳婦......”。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真的只有讀書這一條路可以走嗎?

世界之所以美妙,就在於不同的人從事著各式各樣的職業,你走你的路,我過我的橋。如此,才更加讓人留戀吧!

02/我真傻,真的!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祝福》裡的祥林嫂註定是個悲劇人物,早年死了丈夫,成了寡婦。婆婆為了給小叔子置辦彩禮,把她抓去賣給了深山野坳裡的賀老六。

魯迅對這一段的描述寫盡了封建社會女人的無奈。“用繩子一捆,塞進花轎裡,抬到男家,摁上花冠,拜堂,關上房門,就完事了。”了了二十餘個字,卻揭露了封建社會女人地位之低下。

被迫嫁給賀老六後,祥林嫂的悲慘運命也就此拉開了帷幕。男人年紀輕輕染上了傷寒,一命嗚呼。孩子被狼叼去了,自己又變成了孤家寡人,日子過得窮困潦倒。所以才有了前文魯迅在見到她時,說:“這是我在魯鎮見到的人中變化最大的一個。”——頭髮全白,臉上消瘦不堪,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一手支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

祥林嫂見到魯迅簡單兩句寒暄過後,便湊近問道:“一個人死了以後,究竟有沒有靈魂的?”在魯迅支支吾吾回答說:“也許有吧,我想。”後。她又接著問道:“那麼,也就有地獄了?”、“那麼,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見面的?”在祥林嫂看來,一死了之便是自己最好的出路和歸宿。她不屈服於命運,卻又無力改變命運,這不就是生活中的我們嗎?

祥林嫂逢人便講兒子被狼叼去吃掉的故事,起初還能換得人們的些許同情。久而久之,人們一聽到她講這個故事便煩的頭疼,即便是最慈悲的唸佛的老太太,眼裡也沒有了悲憫的淚光。以至於,此事後來淪為了人們的談資和笑柄。

也許同情從來都是一場誤會。這句話很殘忍,但也頗為現實。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王源在演唱《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時,在舞臺上忍不住淚崩的一幕。世態炎涼,讓人唏噓不已。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其實,在我們身上也都經歷過被人不理解的過往。我們也會時常抱怨為什麼別人不能多體諒一下自己?為什麼他們都那麼自以為是?

誠然,推己及人,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上看待問題是一個可貴的品質。但是,此事說起來輕巧,做起來卻十分困難。或者說,當你是個旁觀者時,才會有推己及人的想法。而一旦自己變成了當事人,推己及人便會被拋卻腦後,扔得遠遠的。

很多時候,我們想的和說的不一樣,這叫言不由衷;說的和做的不一樣,這叫表裡不一。

“言不由衷”、“表裡不一”或許就是人的兩面性,也是人類的劣根性。

當然,《祝福》這篇小說給我印象深刻還有一句話。

當魯迅問四爺:“祥林嫂是怎麼死的?”

魯四爺頭也不抬的淡然地說:“怎麼死的?還不是窮死的。

魯四爺絕無半點同情之心的話語,把世態的炎涼刻畫的入木三分。

不知道,這句話有沒有讓你想起徐崢主演的《我不是藥神》裡那句經典的臺詞:世界上只有一直一種病,窮病!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歷史和現實總會不謀而合,總會在某個時間點交匯。

或許,歷史本來就沒有走遠,那些糟粕的思想也一直沒有遠離我們。

我時常在想,為什麼我越來越容易感動了?原來是來自他人的溫暖越來越少了,所以,只要別人稍微給你一點溫暖,你便感動的不得了,甚至熱淚盈眶。

這,難道不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嗎?

03/阿Q精神勝利法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於1921年底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精神勝利法貫穿著阿Q的一生,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畸形變態的心理是如此的可怕。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阿Q是一個自尊自大的人物。他自身就是一個出身卑微,生活貧賤的人物,但是他卻從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即使是有錢有勢的趙太爺,他也認為,“我的兒子將來比較闊的多”。因為去過城裡,所以自詡見過世面,然後引以為榮。就算是城裡人他也看不起,肆意地拿別人的缺陷開玩笑。

同時,他又是一個自輕自賤的人。阿Q能夠自我貶低,比如在被人揪住辮子往牆上撞頭的時候,他就說自己是“蟲豸”,將自己貶低為“蟲豸”只是希望別人放自己一馬。然而,在輕賤自己為“蟲豸”後,他又認為自己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只要是“第一個”那便是無上的榮耀。

其次,自欺欺人是阿Q身上的另一個屬性。阿Q常常用精神勝利法來進行自我安慰,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比如,被別人打了,他便對自己說:“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甚至,有一次好不容易賭錢贏了一回,卻被搶走了。他便自己打自己,就像打了對方一樣,於是便心滿意足了。

最後,阿Q身上還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欺軟怕硬。在與人發生衝突的時,他專門撿軟柿子捏,如果對方木訥他便罵,力氣小的他便打。遇到打不過也罵不了的,就說“君子動口不動手”。有一次,為了撒氣,他便逮著迎面走過來的小尼姑又是罵髒話又是掐臉蛋,這才把憋在肚子裡的怨氣都散了。而小尼姑臉蛋的滑膩感,又讓他充滿了自豪感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即便在今天,妄自尊大、自欺欺人、欺軟怕硬這些缺點在很多人身上也或多或少的能夠看見。

當下,有些年輕人頗為妄自尊大,明明是自己能力不足,還這山望著那山高。不是嫌這個工作太累,就是嫌那個工作離家太遠,或者埋怨自己的付出和工資不匹配。所以,不斷的換工作。有的人一年下來換了三四份工作,最終是高不成低不就,一點兒工作經驗沒學到,白白浪費了幾年的光陰。

近日,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領英)基於國內千禧一代(80、90後)和X一代(60、70後)的職場人做了一次大數據研究。發佈了《中國千禧一代商業決策者洞察》,《洞察》指出:

千禧一代跳槽頻率更高。相較此前代際,千禧一代平均跳槽週期約2.5年,而X一代的平均跳槽週期為3.3年。

實在讓人費解,短短兩年半的時間能學到什麼?頂多比門外漢強那麼一丁點兒吧。任何一個人進入一個行業都有從認識到熟悉,再到精通的過程,時間大概是這樣子的:

1—2年(熟悉期):此時,你只能說比門外漢強一點,知道了這個行業的來龍去脈,大概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瞭解的也僅僅是這個行業的皮毛。

3—5年(探索期):此時,這個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鏈你已經摸索的差不多了,也大體上能夠確認這個行業到底適不適合你。

6—9年(熟悉期):這時,在此行業薰陶8年的你,理應對這個行業講的頭頭是道了,也算是小半個專家了。否則,你就是一個職場混日子的老油條。但是,對行業的洞察力還有待提高。

10年以上(精通期):如果一個人沉下心來,在一個行業呆了10年,甚至更久,那麼他絕對算得上是這個行業的行家裡手。此時,有了足夠的經驗,對這個行業的判斷也更加精準,無論是跳槽還是創業,這些經驗都將是他一筆巨大的財富。即便是跳槽,也會成為很多公司競相掙要的香餑餑。甚至,有不少獵頭公司來挖你。

妄自尊大不僅僅體現在找工作上,它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本文篇幅有限,不再贅述。說完了自尊自大,再來說說自欺欺人和欺軟怕硬。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個感覺:好像越長大越善於自欺欺人。年少的時候,我們揣著糊塗裝明白;長大了,我們揣著明白裝糊塗。很多時候,很多事,明明是沒有盡力去做,卻自我安慰說“一切順其自然吧!”其實,真正的順其自然是拼盡全力後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有句話說:“長大後,才發現很多事不是解決了,而是算了吧!”還有那句“人,要學會和平凡的而自己和解。”

與我看來,“算了吧!”、“與己和解”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表現。只不過,說的更冠冕堂皇一點罷了。

至於,欺軟怕硬的劣根性,自不必多言,相信大家多有體會。

“讀書使人明志”,好的書就像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裡,我們能夠看到自己上的不足和缺點,能夠不斷的自我反省並加以改正。從而,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

魯迅筆下的三大人物,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

真心的希望,缺乏同情心、好吃懶做、妄自尊大、自欺欺人、欺軟怕硬、自以為是的“你、我、他”會越來越少。當我們每個人都遇到了更好的自己時,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也一定會更加美好。

這,或許就是讀書的力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