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橋”見漢中變化'

"

公元1936年,曾在漢中生活的澳大利亞人弗蘭克·穆爾父子拍攝的彌足珍貴的漢江古渡照片,記錄下了行人通過大河坎下水渡木板橋的場景:每年3月到10月,行人過江全靠木船擺渡。10月至第二年3月,木船停止擺渡,架起臨時通行的木板橋。如遇七八月下大雨,江水暴漲,船橋皆無。

大河坎古稱“下水渡”,是南鄭通往漢中的九大渡口之一,也是歷史上漢中通往牟家壩、湘水寺、法慈院及四川通江的主要渡口。據地方誌記載,夏秋兩季木船擺渡,一遇洪水交通中斷,千百年來行人望江興嘆,飽受阻隔之苦。

解放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夜宿大河坎老街古渡房簷下,天亮強渡漢江,於1949年12月6日解放漢中,放勝利炮。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漢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天漢大橋、龍崗大橋、漢江橋閘……這一座座連通漢江兩岸的橋樑,是漢中經濟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見證,也成為天漢大地上引人注目的地標性建築。

一座座大橋的興建,首先改變的是居民的出行條件。

大河坎老街新居的郭先生,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從小生活在漢江邊的他清楚記得,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下水渡晝夜擺渡,運送行人、車輛、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直到1966年5月漢中境內第一座漢江大橋竣工通行,才結束了在漢中境內的漢江河段上沒有過江橋的歷史。通車典禮時,百姓興高采烈,觀者過萬人。

70後的陳女士至今念念不忘,小時候,父親用自行車載著自己和弟弟,通過漢江大橋上漢中逛街,這對她來說像過節一樣開心。

服務了漢中人民40多年的“一號橋”,經2008年汶川地震後成為危橋。2011年4月29日天漢大橋通車後,完成通行使命的漢江大橋,由市政府發出拆除通報。今天,在天漢大橋南橋頭向東200米處,矗立著一個橋墩,默默訴說著往昔的榮光。

白天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夜晚流光溢彩、槳聲燈影,城市的活躍與繁榮,通過河流之上的橋樑得到生動體現。

位於市中心主軸天漢大道上的天漢大橋,總投資1.65億元、全長645米,歷時3年建設,於2011年4月29日正式建成通車。主橋為預應力混凝土變截面多跨連續樑橋,主車道為雙向六車道,兩側設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被人們稱為“二號橋”的天漢大橋,橋型如拱、簡潔明快,橋頭漢闕、橋上欄杆與華燈體現出漢中鮮明的漢文化特色,也是中心城區與漢江南岸連接的重要交通樞紐工程。

漢中還有兩座榮獲國家優質工程獎(魯班獎)的橋樑。

一是位於城區漢江段下游4.5公里處的漢中城市橋閘工程。大橋由攔河閘和交通橋兩部分組成,總投資2.288億元,2007年10月底建成投用,交通橋長1160米。

橋閘工程在當年創下了很多“漢中之最”:是我國市政建設工程中技術最複雜、涉及專業最多的工程,因而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最多;是漢中建築橋樑史上單體投資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施工難度最大、涉及面最廣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人文景觀;其工程整體規模居世界同類橋閘第二……

大橋建成後,通過調節水位,在城區漢江河段形成面積3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泊,交通與水利功能完美結合,長空與青山相連,綠水與橋閘相嵌,鐵閘風姿雄偉,充分展現了西北江南、水韻漢中的城市特色,是謂“三號橋”。

一是位於濱江新區漢江上游段的龍崗大橋,2012年元月竣工,全長1022米,是亞洲首座三塔斜拉一字錨式懸索組合體系橋,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漢江橋樑中的“老四”。

橋體集斜拉橋、懸索橋、鋼混疊合樑橋、混凝土連續樑橋四種橋型於一身,由主橋、引橋和引線三部分組成,呈現“魚躍龍門”的生動造型。龍崗大橋是漢中市中心城區西進的主要標誌,它不僅有效連接了漢江南北兩岸的行政區域和經濟帶,而且將西漢、寶巴、十天高速公路和108國道連為一體,加快了周邊資源共享、產業互補,促進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漢江“一號橋”已在歷史中沉睡,二號橋、三號橋、四號橋依然承載著我們的現在和未來。隨著城市發展擴能,可能還有更多、更先進的橋樑出現在漢中人的母親河上。當市民漫步在漢江岸邊,一道道飛虹跨越南北,與滔滔東流的江水相映成輝,城市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時代故事還在繼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