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是兩漢和曹魏埋下的隱患,為何後世只罵司馬家?

從公元316年西晉滅亡,到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的123年裡,中國長期處於動亂和分治的狀態,歷史學家將這個混亂的時期稱為“五胡亂華”,也稱“永嘉之亂”或“中原陸沉”。所謂“五胡”是指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個胡人部落,對傳統的單一漢民族政權和人民來說,這自然是一場空前的災難。事實上“五胡亂華”是從長城以內開始的,本該在關外的胡人們是怎麼進來的呢?

“五胡亂華”是兩漢和曹魏埋下的隱患,為何後世只罵司馬家?

大秦帝國統一後,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一道萬里長城,將匈奴人隔絕在了北方,保護了華夏蒼生的安定。漢朝建立後,統治者也利用長城來抵禦匈奴的威脅。再加上用公主和匈奴和親,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漢朝和匈奴都相安無事。但到了漢武帝時,情況就不一樣了。國力的壯大和名將衛青、霍去病的橫空出世,漢武帝將匈奴打的哀嚎遍野。

“五胡亂華”是兩漢和曹魏埋下的隱患,為何後世只罵司馬家?

因為長期被漢朝吊打,匈奴內部的政治局勢發生了變化。發展到後來,直接分裂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在實力上打不贏北匈奴,便轉而向南投降了漢朝。如果能用匈奴人對抗匈奴人,自然是再好不過的。於是漢宣帝下令將他們遷居到了長城以內,讓這群匈奴人為漢朝保衛邊塞,是為“保塞內附”。到東漢光武帝時,匈奴人已經定居在了西河,依舊為大漢朝廷所節制和調遣。

“五胡亂華”是兩漢和曹魏埋下的隱患,為何後世只罵司馬家?

​雖是匈奴人,但漢朝皇帝指哪,他們就打哪。“黃巾起義”爆發後,漢靈帝也曾用這支匈奴人征討過黃巾軍。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董卓作亂,隨著皇帝被大臣廢立,大漢天子在匈奴人心中失去了神聖的地位。已經定居在內地幾百年的匈奴人自然不可能再回到塞外,所以他們在內地沒少燒殺搶掠。直到曹操統一北方,將這股匈奴人一分為五進行管理,他們也都沒鬧出過大動靜。

鮮卑的前身是東胡,和被郭嘉用遺計平定的烏桓是一家人,他們的共同祖先是東胡。東胡被匈奴大敗後分裂成兩支,分別遷居到烏桓山和大鮮卑山,之後便以此為族名。因為烏桓山離得近,所以漢朝便將烏桓人也遷到了關內,讓他們和南匈奴一樣替大漢保衛邊疆。只不過他們駐紮的地方是在右北平和遼西、遼東一帶。烏桓因為支持袁紹,被曹操消滅。而他們的兄弟鮮卑,因為在草原沒了競爭者,迅速壯大。

“五胡亂華”是兩漢和曹魏埋下的隱患,為何後世只罵司馬家?

羯族是南匈奴的一個部落,即所謂的“匈奴別落”。他們和南匈奴一起內遷後,定居在了上黨武鄉的羯室,便以此為名。所謂“別落”說白了就是奴隸,羯族部隊也就是南匈奴的奴隸軍隊。後來建立後趙政權的趙明帝石勒,便是出身羯族的奴隸首領之子。當南匈奴作亂時,他們也跟著開始作亂了。與羯族不同,氐族世居西北涼州一帶。早在西漢時,氐族就被納入了管轄之內。曾不可一世的前秦皇帝符堅,便是氐族人。

“五胡亂華”是兩漢和曹魏埋下的隱患,為何後世只罵司馬家?

五胡中最後的羌族能夠內遷,也和漢宣帝有關。因為羌人動不動就叛亂,漢宣帝在平叛後便將他們也遷到了涼州以方便管理。在漢末中原的不斷混戰後,關中地區變得人口稀少。為了防禦蜀漢,曹操便將羌人進一步內遷到關中,用他們來防禦蜀漢。看過《三國演義》朋友都知道,馬超和羌人的關係好,諸葛亮北伐時也曾有羌人的出現。十六國中的後秦政權,便是羌人所建。

“五胡亂華”是兩漢和曹魏埋下的隱患,為何後世只罵司馬家?

以上就是五胡內遷的大致經過了,內遷的時間也都是在兩漢和曹操時代。按理說“五胡亂華”這顆炸彈是兩漢帝王和曹操埋下的,西晉年間爆炸後為何後人只罵司馬家呢?難道漢魏的帝王沒有責任嗎?當然沒有!漢宣帝和曹操將胡人內遷,本意是拿他們當自己的槍使,指哪打哪。結果司馬家不會玩這把槍,頂著自己的腦袋把自己槍斃了,不怪自己傻反而怪槍嗎?更何況,老曹家沒想把槍給他,是他司馬家自己搶過去的!

“五胡亂華”是兩漢和曹魏埋下的隱患,為何後世只罵司馬家?

司馬家也曾有機會扔掉這把槍,但卻被無視。元康九年(299年)太子洗馬江統獻《徙戎論》曰:“此等皆可申諭發遣,還其本域,慰彼羇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江統的意思很明確,讓這些胡人們打哪來回哪去,他好我也好。江統已經看出來了司馬家玩不轉這把槍,但奈何此時的皇帝不是司馬炎,而是他那個傻兒子,把持朝政的則是皇后賈南風。司馬家的人正忙著互掐,誰管得上胡人在哪呆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