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

以前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最後總是一句司馬氏統一天下,三家歸晉,天下重歸太平。但是事實是,所謂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極為短命,其給中華大地帶來的和平時光更是屈指可數。司馬炎死後不過數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中原大地再次陷入戰火之中。其後不久,邊塞和中原的胡人便趁朝廷因內戰導致的衰微紛紛造反,攻佔領地,屠戮百姓,整個北方苦不堪言,最後胡人竟攻破洛陽,逼得晉朝王族和士族紛紛南遷逃命。

"

以前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最後總是一句司馬氏統一天下,三家歸晉,天下重歸太平。但是事實是,所謂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極為短命,其給中華大地帶來的和平時光更是屈指可數。司馬炎死後不過數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中原大地再次陷入戰火之中。其後不久,邊塞和中原的胡人便趁朝廷因內戰導致的衰微紛紛造反,攻佔領地,屠戮百姓,整個北方苦不堪言,最後胡人竟攻破洛陽,逼得晉朝王族和士族紛紛南遷逃命。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在司馬氏的治理下,北方的百姓們陷入了比三國時期還要糟糕的境地,即使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時北方也沒到村莊各個修築堡壘的時候,而到了五胡亂華時期,幾乎每個漢族村莊都修築堡壘,武裝自保,足見那時的混亂,比東漢末年還要糟糕百倍。

之所以會造成如此悲慘的結果,跟晉朝的開國君主司馬炎是分不開的,司馬炎身為開國之君,荒淫無度,奢侈淫亂,他的後宮女子據說多達一萬人,每天司馬炎由山羊牽頭,山羊停在哪司馬炎就去哪,搞得妃嬪們為了吸引山羊而大費腦筋。

"

以前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最後總是一句司馬氏統一天下,三家歸晉,天下重歸太平。但是事實是,所謂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極為短命,其給中華大地帶來的和平時光更是屈指可數。司馬炎死後不過數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中原大地再次陷入戰火之中。其後不久,邊塞和中原的胡人便趁朝廷因內戰導致的衰微紛紛造反,攻佔領地,屠戮百姓,整個北方苦不堪言,最後胡人竟攻破洛陽,逼得晉朝王族和士族紛紛南遷逃命。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在司馬氏的治理下,北方的百姓們陷入了比三國時期還要糟糕的境地,即使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時北方也沒到村莊各個修築堡壘的時候,而到了五胡亂華時期,幾乎每個漢族村莊都修築堡壘,武裝自保,足見那時的混亂,比東漢末年還要糟糕百倍。

之所以會造成如此悲慘的結果,跟晉朝的開國君主司馬炎是分不開的,司馬炎身為開國之君,荒淫無度,奢侈淫亂,他的後宮女子據說多達一萬人,每天司馬炎由山羊牽頭,山羊停在哪司馬炎就去哪,搞得妃嬪們為了吸引山羊而大費腦筋。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荒淫也就罷了,司馬炎最要命的一點是在很多關鍵決策上,他也犯了大錯,而這些大錯全是導致西晉後來覆亡的關鍵原因。正是他的一系列昏庸舉措,使得五胡亂華和八王之亂的禍根埋下,並造成了中華歷史上最大的劫難之一。

一、拒絕遷走住在中原內部的胡人,為後來五胡亂華埋下禍根

司馬炎第一大昏庸的舉措,就是不聽侍御史郭欽的建議,將定居在中原內部的胡人遷出。漢朝,魏國以來,由於常年征戰,中原戶口空虛,人口緊缺,因此,那時的統治者,都把邊塞投降的胡人吸納進中原各郡,填充了戶口,增加勞動力。但是到了西晉,大臣們發現這種政策完全是引狼入室,增加隱患。

當時,胡人和漢人經常發生糾紛,甚至爆發衝突,朝廷的官員去管理,胡人往往也不服,對朝廷是更加忌恨,郭欽擔心這種怨恨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大規模的民變。因此,他上疏道:“

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 魏郡、弘農,往往有之。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 胡騎自平陽、 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 北地、 西河、 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漸徒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之長策也。

"

以前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最後總是一句司馬氏統一天下,三家歸晉,天下重歸太平。但是事實是,所謂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極為短命,其給中華大地帶來的和平時光更是屈指可數。司馬炎死後不過數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中原大地再次陷入戰火之中。其後不久,邊塞和中原的胡人便趁朝廷因內戰導致的衰微紛紛造反,攻佔領地,屠戮百姓,整個北方苦不堪言,最後胡人竟攻破洛陽,逼得晉朝王族和士族紛紛南遷逃命。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在司馬氏的治理下,北方的百姓們陷入了比三國時期還要糟糕的境地,即使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時北方也沒到村莊各個修築堡壘的時候,而到了五胡亂華時期,幾乎每個漢族村莊都修築堡壘,武裝自保,足見那時的混亂,比東漢末年還要糟糕百倍。

之所以會造成如此悲慘的結果,跟晉朝的開國君主司馬炎是分不開的,司馬炎身為開國之君,荒淫無度,奢侈淫亂,他的後宮女子據說多達一萬人,每天司馬炎由山羊牽頭,山羊停在哪司馬炎就去哪,搞得妃嬪們為了吸引山羊而大費腦筋。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荒淫也就罷了,司馬炎最要命的一點是在很多關鍵決策上,他也犯了大錯,而這些大錯全是導致西晉後來覆亡的關鍵原因。正是他的一系列昏庸舉措,使得五胡亂華和八王之亂的禍根埋下,並造成了中華歷史上最大的劫難之一。

一、拒絕遷走住在中原內部的胡人,為後來五胡亂華埋下禍根

司馬炎第一大昏庸的舉措,就是不聽侍御史郭欽的建議,將定居在中原內部的胡人遷出。漢朝,魏國以來,由於常年征戰,中原戶口空虛,人口緊缺,因此,那時的統治者,都把邊塞投降的胡人吸納進中原各郡,填充了戶口,增加勞動力。但是到了西晉,大臣們發現這種政策完全是引狼入室,增加隱患。

當時,胡人和漢人經常發生糾紛,甚至爆發衝突,朝廷的官員去管理,胡人往往也不服,對朝廷是更加忌恨,郭欽擔心這種怨恨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大規模的民變。因此,他上疏道:“

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 魏郡、弘農,往往有之。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 胡騎自平陽、 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 北地、 西河、 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漸徒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之長策也。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最終果然如郭欽所言,居住在中原腹地的胡人迅速得勢

郭欽這段話的意思是由於魏國初年北方人口稀少,西北諸郡,都被胡人佔據,如今他們雖然杜聰朝廷,但百年之後如果朝廷衰微,胡人的騎兵從平陽、上黨出發,不足三天就可到達西河、太原等地,到時這些地區將全被胡人侵佔。為了應對這個危機,陛下應該藉著消滅吳國的聲勢,強迫胡人遷徙到邊境,並對他們嚴加看管,這樣他們遠離國家的心臟地帶,也就長期沒有威脅了。

郭欽這段話可以說是抓住了要點,胡人待在中原心臟地帶至少有兩大害處,一是胡人與漢人文化不同,勢必平日會起衝突,漢官管胡人,由於習俗不同,肯定會加深誤會,雙方交流的多必然會增加摩擦,激化民族矛盾。二是胡人本就戰鬥力強悍,他們以騎兵為主,行動極快,待在邊境一旦他們造反還可以抵擋,如果在京師附近,他們一旦反叛,如何應對?

"

以前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最後總是一句司馬氏統一天下,三家歸晉,天下重歸太平。但是事實是,所謂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極為短命,其給中華大地帶來的和平時光更是屈指可數。司馬炎死後不過數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中原大地再次陷入戰火之中。其後不久,邊塞和中原的胡人便趁朝廷因內戰導致的衰微紛紛造反,攻佔領地,屠戮百姓,整個北方苦不堪言,最後胡人竟攻破洛陽,逼得晉朝王族和士族紛紛南遷逃命。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在司馬氏的治理下,北方的百姓們陷入了比三國時期還要糟糕的境地,即使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時北方也沒到村莊各個修築堡壘的時候,而到了五胡亂華時期,幾乎每個漢族村莊都修築堡壘,武裝自保,足見那時的混亂,比東漢末年還要糟糕百倍。

之所以會造成如此悲慘的結果,跟晉朝的開國君主司馬炎是分不開的,司馬炎身為開國之君,荒淫無度,奢侈淫亂,他的後宮女子據說多達一萬人,每天司馬炎由山羊牽頭,山羊停在哪司馬炎就去哪,搞得妃嬪們為了吸引山羊而大費腦筋。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荒淫也就罷了,司馬炎最要命的一點是在很多關鍵決策上,他也犯了大錯,而這些大錯全是導致西晉後來覆亡的關鍵原因。正是他的一系列昏庸舉措,使得五胡亂華和八王之亂的禍根埋下,並造成了中華歷史上最大的劫難之一。

一、拒絕遷走住在中原內部的胡人,為後來五胡亂華埋下禍根

司馬炎第一大昏庸的舉措,就是不聽侍御史郭欽的建議,將定居在中原內部的胡人遷出。漢朝,魏國以來,由於常年征戰,中原戶口空虛,人口緊缺,因此,那時的統治者,都把邊塞投降的胡人吸納進中原各郡,填充了戶口,增加勞動力。但是到了西晉,大臣們發現這種政策完全是引狼入室,增加隱患。

當時,胡人和漢人經常發生糾紛,甚至爆發衝突,朝廷的官員去管理,胡人往往也不服,對朝廷是更加忌恨,郭欽擔心這種怨恨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大規模的民變。因此,他上疏道:“

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 魏郡、弘農,往往有之。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 胡騎自平陽、 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 北地、 西河、 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漸徒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之長策也。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最終果然如郭欽所言,居住在中原腹地的胡人迅速得勢

郭欽這段話的意思是由於魏國初年北方人口稀少,西北諸郡,都被胡人佔據,如今他們雖然杜聰朝廷,但百年之後如果朝廷衰微,胡人的騎兵從平陽、上黨出發,不足三天就可到達西河、太原等地,到時這些地區將全被胡人侵佔。為了應對這個危機,陛下應該藉著消滅吳國的聲勢,強迫胡人遷徙到邊境,並對他們嚴加看管,這樣他們遠離國家的心臟地帶,也就長期沒有威脅了。

郭欽這段話可以說是抓住了要點,胡人待在中原心臟地帶至少有兩大害處,一是胡人與漢人文化不同,勢必平日會起衝突,漢官管胡人,由於習俗不同,肯定會加深誤會,雙方交流的多必然會增加摩擦,激化民族矛盾。二是胡人本就戰鬥力強悍,他們以騎兵為主,行動極快,待在邊境一旦他們造反還可以抵擋,如果在京師附近,他們一旦反叛,如何應對?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五胡亂華時期搶掠婦女的胡人

可以說,胡人大量聚集在中原腹地是極為危險的事,郭欽說明了道理,而且那時晉朝武力強大,剛剛消滅吳國更是聲威正盛,斷不是還不成氣候的胡人能相抗,可以說是遷徙胡人的最好時機,面對這樣好的時機和建議,司馬炎居然斷然拒絕,把郭欽的忠言當做了耳旁風。西晉進而徹底喪失了避免五胡亂華的最好時機。

司馬炎死後,江統又寫下《徙戎論》再次論述遷徙胡人的必要性,但那時八王之亂已經開始,賈南風擾亂超綱,實行更不可能,西晉就這樣將自己推向了深淵。

"

以前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最後總是一句司馬氏統一天下,三家歸晉,天下重歸太平。但是事實是,所謂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極為短命,其給中華大地帶來的和平時光更是屈指可數。司馬炎死後不過數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中原大地再次陷入戰火之中。其後不久,邊塞和中原的胡人便趁朝廷因內戰導致的衰微紛紛造反,攻佔領地,屠戮百姓,整個北方苦不堪言,最後胡人竟攻破洛陽,逼得晉朝王族和士族紛紛南遷逃命。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在司馬氏的治理下,北方的百姓們陷入了比三國時期還要糟糕的境地,即使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時北方也沒到村莊各個修築堡壘的時候,而到了五胡亂華時期,幾乎每個漢族村莊都修築堡壘,武裝自保,足見那時的混亂,比東漢末年還要糟糕百倍。

之所以會造成如此悲慘的結果,跟晉朝的開國君主司馬炎是分不開的,司馬炎身為開國之君,荒淫無度,奢侈淫亂,他的後宮女子據說多達一萬人,每天司馬炎由山羊牽頭,山羊停在哪司馬炎就去哪,搞得妃嬪們為了吸引山羊而大費腦筋。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荒淫也就罷了,司馬炎最要命的一點是在很多關鍵決策上,他也犯了大錯,而這些大錯全是導致西晉後來覆亡的關鍵原因。正是他的一系列昏庸舉措,使得五胡亂華和八王之亂的禍根埋下,並造成了中華歷史上最大的劫難之一。

一、拒絕遷走住在中原內部的胡人,為後來五胡亂華埋下禍根

司馬炎第一大昏庸的舉措,就是不聽侍御史郭欽的建議,將定居在中原內部的胡人遷出。漢朝,魏國以來,由於常年征戰,中原戶口空虛,人口緊缺,因此,那時的統治者,都把邊塞投降的胡人吸納進中原各郡,填充了戶口,增加勞動力。但是到了西晉,大臣們發現這種政策完全是引狼入室,增加隱患。

當時,胡人和漢人經常發生糾紛,甚至爆發衝突,朝廷的官員去管理,胡人往往也不服,對朝廷是更加忌恨,郭欽擔心這種怨恨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大規模的民變。因此,他上疏道:“

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 魏郡、弘農,往往有之。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 胡騎自平陽、 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 北地、 西河、 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漸徒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之長策也。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最終果然如郭欽所言,居住在中原腹地的胡人迅速得勢

郭欽這段話的意思是由於魏國初年北方人口稀少,西北諸郡,都被胡人佔據,如今他們雖然杜聰朝廷,但百年之後如果朝廷衰微,胡人的騎兵從平陽、上黨出發,不足三天就可到達西河、太原等地,到時這些地區將全被胡人侵佔。為了應對這個危機,陛下應該藉著消滅吳國的聲勢,強迫胡人遷徙到邊境,並對他們嚴加看管,這樣他們遠離國家的心臟地帶,也就長期沒有威脅了。

郭欽這段話可以說是抓住了要點,胡人待在中原心臟地帶至少有兩大害處,一是胡人與漢人文化不同,勢必平日會起衝突,漢官管胡人,由於習俗不同,肯定會加深誤會,雙方交流的多必然會增加摩擦,激化民族矛盾。二是胡人本就戰鬥力強悍,他們以騎兵為主,行動極快,待在邊境一旦他們造反還可以抵擋,如果在京師附近,他們一旦反叛,如何應對?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五胡亂華時期搶掠婦女的胡人

可以說,胡人大量聚集在中原腹地是極為危險的事,郭欽說明了道理,而且那時晉朝武力強大,剛剛消滅吳國更是聲威正盛,斷不是還不成氣候的胡人能相抗,可以說是遷徙胡人的最好時機,面對這樣好的時機和建議,司馬炎居然斷然拒絕,把郭欽的忠言當做了耳旁風。西晉進而徹底喪失了避免五胡亂華的最好時機。

司馬炎死後,江統又寫下《徙戎論》再次論述遷徙胡人的必要性,但那時八王之亂已經開始,賈南風擾亂超綱,實行更不可能,西晉就這樣將自己推向了深淵。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五胡亂中華使西晉滅亡

二、開歷史倒車,進行分封,為八王之亂埋下禍患

如果司馬炎僅僅拒絕了遷徙胡人,那麼西晉還不至於落得最後的下場,但司馬炎居然聽從劉頌的建議,開歷史倒車,恢復已經被證明無效的分封制,為之後八王之亂的內部紛爭埋下了禍患。當時劉頌稱:“臣聞為社稷計,莫若封建親賢。然宜審量事勢,使諸侯率義而動者,其力足以維帶京邑;若包藏禍心,其勢不足獨以有為。其齊此甚難,陛下宜與達古之士,深共籌之。周之諸侯,有罪誅放其身,而國祚不泯;漢之諸侯,有罪或無子者,國隨以亡。今宜反漢之敝,循周之舊,則下固而上安矣。”

"

以前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最後總是一句司馬氏統一天下,三家歸晉,天下重歸太平。但是事實是,所謂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極為短命,其給中華大地帶來的和平時光更是屈指可數。司馬炎死後不過數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中原大地再次陷入戰火之中。其後不久,邊塞和中原的胡人便趁朝廷因內戰導致的衰微紛紛造反,攻佔領地,屠戮百姓,整個北方苦不堪言,最後胡人竟攻破洛陽,逼得晉朝王族和士族紛紛南遷逃命。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在司馬氏的治理下,北方的百姓們陷入了比三國時期還要糟糕的境地,即使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時北方也沒到村莊各個修築堡壘的時候,而到了五胡亂華時期,幾乎每個漢族村莊都修築堡壘,武裝自保,足見那時的混亂,比東漢末年還要糟糕百倍。

之所以會造成如此悲慘的結果,跟晉朝的開國君主司馬炎是分不開的,司馬炎身為開國之君,荒淫無度,奢侈淫亂,他的後宮女子據說多達一萬人,每天司馬炎由山羊牽頭,山羊停在哪司馬炎就去哪,搞得妃嬪們為了吸引山羊而大費腦筋。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荒淫也就罷了,司馬炎最要命的一點是在很多關鍵決策上,他也犯了大錯,而這些大錯全是導致西晉後來覆亡的關鍵原因。正是他的一系列昏庸舉措,使得五胡亂華和八王之亂的禍根埋下,並造成了中華歷史上最大的劫難之一。

一、拒絕遷走住在中原內部的胡人,為後來五胡亂華埋下禍根

司馬炎第一大昏庸的舉措,就是不聽侍御史郭欽的建議,將定居在中原內部的胡人遷出。漢朝,魏國以來,由於常年征戰,中原戶口空虛,人口緊缺,因此,那時的統治者,都把邊塞投降的胡人吸納進中原各郡,填充了戶口,增加勞動力。但是到了西晉,大臣們發現這種政策完全是引狼入室,增加隱患。

當時,胡人和漢人經常發生糾紛,甚至爆發衝突,朝廷的官員去管理,胡人往往也不服,對朝廷是更加忌恨,郭欽擔心這種怨恨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大規模的民變。因此,他上疏道:“

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 魏郡、弘農,往往有之。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 胡騎自平陽、 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 北地、 西河、 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漸徒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之長策也。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最終果然如郭欽所言,居住在中原腹地的胡人迅速得勢

郭欽這段話的意思是由於魏國初年北方人口稀少,西北諸郡,都被胡人佔據,如今他們雖然杜聰朝廷,但百年之後如果朝廷衰微,胡人的騎兵從平陽、上黨出發,不足三天就可到達西河、太原等地,到時這些地區將全被胡人侵佔。為了應對這個危機,陛下應該藉著消滅吳國的聲勢,強迫胡人遷徙到邊境,並對他們嚴加看管,這樣他們遠離國家的心臟地帶,也就長期沒有威脅了。

郭欽這段話可以說是抓住了要點,胡人待在中原心臟地帶至少有兩大害處,一是胡人與漢人文化不同,勢必平日會起衝突,漢官管胡人,由於習俗不同,肯定會加深誤會,雙方交流的多必然會增加摩擦,激化民族矛盾。二是胡人本就戰鬥力強悍,他們以騎兵為主,行動極快,待在邊境一旦他們造反還可以抵擋,如果在京師附近,他們一旦反叛,如何應對?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五胡亂華時期搶掠婦女的胡人

可以說,胡人大量聚集在中原腹地是極為危險的事,郭欽說明了道理,而且那時晉朝武力強大,剛剛消滅吳國更是聲威正盛,斷不是還不成氣候的胡人能相抗,可以說是遷徙胡人的最好時機,面對這樣好的時機和建議,司馬炎居然斷然拒絕,把郭欽的忠言當做了耳旁風。西晉進而徹底喪失了避免五胡亂華的最好時機。

司馬炎死後,江統又寫下《徙戎論》再次論述遷徙胡人的必要性,但那時八王之亂已經開始,賈南風擾亂超綱,實行更不可能,西晉就這樣將自己推向了深淵。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五胡亂中華使西晉滅亡

二、開歷史倒車,進行分封,為八王之亂埋下禍患

如果司馬炎僅僅拒絕了遷徙胡人,那麼西晉還不至於落得最後的下場,但司馬炎居然聽從劉頌的建議,開歷史倒車,恢復已經被證明無效的分封制,為之後八王之亂的內部紛爭埋下了禍患。當時劉頌稱:“臣聞為社稷計,莫若封建親賢。然宜審量事勢,使諸侯率義而動者,其力足以維帶京邑;若包藏禍心,其勢不足獨以有為。其齊此甚難,陛下宜與達古之士,深共籌之。周之諸侯,有罪誅放其身,而國祚不泯;漢之諸侯,有罪或無子者,國隨以亡。今宜反漢之敝,循周之舊,則下固而上安矣。”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八王之亂形勢圖

劉頌可笑的認為要想使天下安定,一定要實行分封制,漢朝實行分封之所以失敗都是由於沒有完全模仿周朝,封君死後封國就撤銷,因此加重了封國其他人的反叛之心,而周朝封君死了也不撤銷封國,進而安定天下。司馬炎聽後居然予以採納,大肆分封子嗣,使得豪強並起,郡縣制受到極大破壞。

劉頌說的毫無道理,司馬炎不吸取漢朝郡國並行的教訓,反而模仿起更古老的周朝,實在是匪夷所思。如果說統一的晉朝尚能抵擋胡人,那麼分裂的晉朝就斷無取勝的可能。沒有八王之亂,就不會有五胡亂華。

三、重用劉淵,使匈奴做大

司馬炎最後的一個錯誤舉措就是重用了劉淵,劉淵是匈奴左賢王劉豹之子,史書記載劉淵“幼而雋異,師事上黨崔遊,博習經史,兼學武事。及長,猿臂善射,膂力過人,姿貌魁偉。

"

以前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最後總是一句司馬氏統一天下,三家歸晉,天下重歸太平。但是事實是,所謂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極為短命,其給中華大地帶來的和平時光更是屈指可數。司馬炎死後不過數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中原大地再次陷入戰火之中。其後不久,邊塞和中原的胡人便趁朝廷因內戰導致的衰微紛紛造反,攻佔領地,屠戮百姓,整個北方苦不堪言,最後胡人竟攻破洛陽,逼得晉朝王族和士族紛紛南遷逃命。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在司馬氏的治理下,北方的百姓們陷入了比三國時期還要糟糕的境地,即使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時北方也沒到村莊各個修築堡壘的時候,而到了五胡亂華時期,幾乎每個漢族村莊都修築堡壘,武裝自保,足見那時的混亂,比東漢末年還要糟糕百倍。

之所以會造成如此悲慘的結果,跟晉朝的開國君主司馬炎是分不開的,司馬炎身為開國之君,荒淫無度,奢侈淫亂,他的後宮女子據說多達一萬人,每天司馬炎由山羊牽頭,山羊停在哪司馬炎就去哪,搞得妃嬪們為了吸引山羊而大費腦筋。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荒淫也就罷了,司馬炎最要命的一點是在很多關鍵決策上,他也犯了大錯,而這些大錯全是導致西晉後來覆亡的關鍵原因。正是他的一系列昏庸舉措,使得五胡亂華和八王之亂的禍根埋下,並造成了中華歷史上最大的劫難之一。

一、拒絕遷走住在中原內部的胡人,為後來五胡亂華埋下禍根

司馬炎第一大昏庸的舉措,就是不聽侍御史郭欽的建議,將定居在中原內部的胡人遷出。漢朝,魏國以來,由於常年征戰,中原戶口空虛,人口緊缺,因此,那時的統治者,都把邊塞投降的胡人吸納進中原各郡,填充了戶口,增加勞動力。但是到了西晉,大臣們發現這種政策完全是引狼入室,增加隱患。

當時,胡人和漢人經常發生糾紛,甚至爆發衝突,朝廷的官員去管理,胡人往往也不服,對朝廷是更加忌恨,郭欽擔心這種怨恨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大規模的民變。因此,他上疏道:“

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 魏郡、弘農,往往有之。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 胡騎自平陽、 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 北地、 西河、 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漸徒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之長策也。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最終果然如郭欽所言,居住在中原腹地的胡人迅速得勢

郭欽這段話的意思是由於魏國初年北方人口稀少,西北諸郡,都被胡人佔據,如今他們雖然杜聰朝廷,但百年之後如果朝廷衰微,胡人的騎兵從平陽、上黨出發,不足三天就可到達西河、太原等地,到時這些地區將全被胡人侵佔。為了應對這個危機,陛下應該藉著消滅吳國的聲勢,強迫胡人遷徙到邊境,並對他們嚴加看管,這樣他們遠離國家的心臟地帶,也就長期沒有威脅了。

郭欽這段話可以說是抓住了要點,胡人待在中原心臟地帶至少有兩大害處,一是胡人與漢人文化不同,勢必平日會起衝突,漢官管胡人,由於習俗不同,肯定會加深誤會,雙方交流的多必然會增加摩擦,激化民族矛盾。二是胡人本就戰鬥力強悍,他們以騎兵為主,行動極快,待在邊境一旦他們造反還可以抵擋,如果在京師附近,他們一旦反叛,如何應對?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五胡亂華時期搶掠婦女的胡人

可以說,胡人大量聚集在中原腹地是極為危險的事,郭欽說明了道理,而且那時晉朝武力強大,剛剛消滅吳國更是聲威正盛,斷不是還不成氣候的胡人能相抗,可以說是遷徙胡人的最好時機,面對這樣好的時機和建議,司馬炎居然斷然拒絕,把郭欽的忠言當做了耳旁風。西晉進而徹底喪失了避免五胡亂華的最好時機。

司馬炎死後,江統又寫下《徙戎論》再次論述遷徙胡人的必要性,但那時八王之亂已經開始,賈南風擾亂超綱,實行更不可能,西晉就這樣將自己推向了深淵。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五胡亂中華使西晉滅亡

二、開歷史倒車,進行分封,為八王之亂埋下禍患

如果司馬炎僅僅拒絕了遷徙胡人,那麼西晉還不至於落得最後的下場,但司馬炎居然聽從劉頌的建議,開歷史倒車,恢復已經被證明無效的分封制,為之後八王之亂的內部紛爭埋下了禍患。當時劉頌稱:“臣聞為社稷計,莫若封建親賢。然宜審量事勢,使諸侯率義而動者,其力足以維帶京邑;若包藏禍心,其勢不足獨以有為。其齊此甚難,陛下宜與達古之士,深共籌之。周之諸侯,有罪誅放其身,而國祚不泯;漢之諸侯,有罪或無子者,國隨以亡。今宜反漢之敝,循周之舊,則下固而上安矣。”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八王之亂形勢圖

劉頌可笑的認為要想使天下安定,一定要實行分封制,漢朝實行分封之所以失敗都是由於沒有完全模仿周朝,封君死後封國就撤銷,因此加重了封國其他人的反叛之心,而周朝封君死了也不撤銷封國,進而安定天下。司馬炎聽後居然予以採納,大肆分封子嗣,使得豪強並起,郡縣制受到極大破壞。

劉頌說的毫無道理,司馬炎不吸取漢朝郡國並行的教訓,反而模仿起更古老的周朝,實在是匪夷所思。如果說統一的晉朝尚能抵擋胡人,那麼分裂的晉朝就斷無取勝的可能。沒有八王之亂,就不會有五胡亂華。

三、重用劉淵,使匈奴做大

司馬炎最後的一個錯誤舉措就是重用了劉淵,劉淵是匈奴左賢王劉豹之子,史書記載劉淵“幼而雋異,師事上黨崔遊,博習經史,兼學武事。及長,猿臂善射,膂力過人,姿貌魁偉。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司馬炎對於劉淵的才幹十分欣賞,評價其“ 劉元海容儀機鑑,雖由余、日磾無以加也。”由於劉淵才華出眾,王濟便建議司馬炎讓其參加平定吳國的戰役,他說:“淵有文武長才,陛下任以東南之事,吳不足平也。 ” 孔恂、楊珧卻激烈反對,認為“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淵才器誠少比,然不可重任也。 ” 之後鮮卑人襲擊涼州,又有人建議司馬炎,“ 陛下誠能發匈奴五部之眾,假劉淵一將軍之號,使將之而西,樹機能之首可指日而梟也。 ”之前反對司馬炎任用劉淵的孔恂再次勸阻說: “ 淵果梟樹機能,則涼州之患方更深耳。 意思是如果派劉淵1收復涼州,雖然可以驅逐鮮卑首領樹機能,但是卻會造成更大的禍患。

"

以前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最後總是一句司馬氏統一天下,三家歸晉,天下重歸太平。但是事實是,所謂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極為短命,其給中華大地帶來的和平時光更是屈指可數。司馬炎死後不過數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中原大地再次陷入戰火之中。其後不久,邊塞和中原的胡人便趁朝廷因內戰導致的衰微紛紛造反,攻佔領地,屠戮百姓,整個北方苦不堪言,最後胡人竟攻破洛陽,逼得晉朝王族和士族紛紛南遷逃命。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在司馬氏的治理下,北方的百姓們陷入了比三國時期還要糟糕的境地,即使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時北方也沒到村莊各個修築堡壘的時候,而到了五胡亂華時期,幾乎每個漢族村莊都修築堡壘,武裝自保,足見那時的混亂,比東漢末年還要糟糕百倍。

之所以會造成如此悲慘的結果,跟晉朝的開國君主司馬炎是分不開的,司馬炎身為開國之君,荒淫無度,奢侈淫亂,他的後宮女子據說多達一萬人,每天司馬炎由山羊牽頭,山羊停在哪司馬炎就去哪,搞得妃嬪們為了吸引山羊而大費腦筋。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荒淫也就罷了,司馬炎最要命的一點是在很多關鍵決策上,他也犯了大錯,而這些大錯全是導致西晉後來覆亡的關鍵原因。正是他的一系列昏庸舉措,使得五胡亂華和八王之亂的禍根埋下,並造成了中華歷史上最大的劫難之一。

一、拒絕遷走住在中原內部的胡人,為後來五胡亂華埋下禍根

司馬炎第一大昏庸的舉措,就是不聽侍御史郭欽的建議,將定居在中原內部的胡人遷出。漢朝,魏國以來,由於常年征戰,中原戶口空虛,人口緊缺,因此,那時的統治者,都把邊塞投降的胡人吸納進中原各郡,填充了戶口,增加勞動力。但是到了西晉,大臣們發現這種政策完全是引狼入室,增加隱患。

當時,胡人和漢人經常發生糾紛,甚至爆發衝突,朝廷的官員去管理,胡人往往也不服,對朝廷是更加忌恨,郭欽擔心這種怨恨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大規模的民變。因此,他上疏道:“

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 魏郡、弘農,往往有之。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 胡騎自平陽、 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 北地、 西河、 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漸徒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之長策也。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最終果然如郭欽所言,居住在中原腹地的胡人迅速得勢

郭欽這段話的意思是由於魏國初年北方人口稀少,西北諸郡,都被胡人佔據,如今他們雖然杜聰朝廷,但百年之後如果朝廷衰微,胡人的騎兵從平陽、上黨出發,不足三天就可到達西河、太原等地,到時這些地區將全被胡人侵佔。為了應對這個危機,陛下應該藉著消滅吳國的聲勢,強迫胡人遷徙到邊境,並對他們嚴加看管,這樣他們遠離國家的心臟地帶,也就長期沒有威脅了。

郭欽這段話可以說是抓住了要點,胡人待在中原心臟地帶至少有兩大害處,一是胡人與漢人文化不同,勢必平日會起衝突,漢官管胡人,由於習俗不同,肯定會加深誤會,雙方交流的多必然會增加摩擦,激化民族矛盾。二是胡人本就戰鬥力強悍,他們以騎兵為主,行動極快,待在邊境一旦他們造反還可以抵擋,如果在京師附近,他們一旦反叛,如何應對?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五胡亂華時期搶掠婦女的胡人

可以說,胡人大量聚集在中原腹地是極為危險的事,郭欽說明了道理,而且那時晉朝武力強大,剛剛消滅吳國更是聲威正盛,斷不是還不成氣候的胡人能相抗,可以說是遷徙胡人的最好時機,面對這樣好的時機和建議,司馬炎居然斷然拒絕,把郭欽的忠言當做了耳旁風。西晉進而徹底喪失了避免五胡亂華的最好時機。

司馬炎死後,江統又寫下《徙戎論》再次論述遷徙胡人的必要性,但那時八王之亂已經開始,賈南風擾亂超綱,實行更不可能,西晉就這樣將自己推向了深淵。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五胡亂中華使西晉滅亡

二、開歷史倒車,進行分封,為八王之亂埋下禍患

如果司馬炎僅僅拒絕了遷徙胡人,那麼西晉還不至於落得最後的下場,但司馬炎居然聽從劉頌的建議,開歷史倒車,恢復已經被證明無效的分封制,為之後八王之亂的內部紛爭埋下了禍患。當時劉頌稱:“臣聞為社稷計,莫若封建親賢。然宜審量事勢,使諸侯率義而動者,其力足以維帶京邑;若包藏禍心,其勢不足獨以有為。其齊此甚難,陛下宜與達古之士,深共籌之。周之諸侯,有罪誅放其身,而國祚不泯;漢之諸侯,有罪或無子者,國隨以亡。今宜反漢之敝,循周之舊,則下固而上安矣。”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八王之亂形勢圖

劉頌可笑的認為要想使天下安定,一定要實行分封制,漢朝實行分封之所以失敗都是由於沒有完全模仿周朝,封君死後封國就撤銷,因此加重了封國其他人的反叛之心,而周朝封君死了也不撤銷封國,進而安定天下。司馬炎聽後居然予以採納,大肆分封子嗣,使得豪強並起,郡縣制受到極大破壞。

劉頌說的毫無道理,司馬炎不吸取漢朝郡國並行的教訓,反而模仿起更古老的周朝,實在是匪夷所思。如果說統一的晉朝尚能抵擋胡人,那麼分裂的晉朝就斷無取勝的可能。沒有八王之亂,就不會有五胡亂華。

三、重用劉淵,使匈奴做大

司馬炎最後的一個錯誤舉措就是重用了劉淵,劉淵是匈奴左賢王劉豹之子,史書記載劉淵“幼而雋異,師事上黨崔遊,博習經史,兼學武事。及長,猿臂善射,膂力過人,姿貌魁偉。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司馬炎對於劉淵的才幹十分欣賞,評價其“ 劉元海容儀機鑑,雖由余、日磾無以加也。”由於劉淵才華出眾,王濟便建議司馬炎讓其參加平定吳國的戰役,他說:“淵有文武長才,陛下任以東南之事,吳不足平也。 ” 孔恂、楊珧卻激烈反對,認為“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淵才器誠少比,然不可重任也。 ” 之後鮮卑人襲擊涼州,又有人建議司馬炎,“ 陛下誠能發匈奴五部之眾,假劉淵一將軍之號,使將之而西,樹機能之首可指日而梟也。 ”之前反對司馬炎任用劉淵的孔恂再次勸阻說: “ 淵果梟樹機能,則涼州之患方更深耳。 意思是如果派劉淵1收復涼州,雖然可以驅逐鮮卑首領樹機能,但是卻會造成更大的禍患。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可見,司馬炎兩次想要任用劉淵,而都被孔恂阻止,孔恂認為劉淵胸懷大志,如果給他重任,必會讓匈奴做大,到時以後不可收拾。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一直是孔恂的核心觀點,他認為司馬炎對於劉淵的厚待並不能增進他對朝廷的忠誠,劉淵是個匈奴人,他終究只會為匈奴的利益考慮。

最終,司馬炎還是沒能按捺住對劉淵的喜愛,而這一次沒有孔恂予以阻止,司馬炎封劉淵為匈奴北部都尉。劉淵利用這個官職大肆封賞部下和各地豪傑,從不吝嗇,結果各地的匈奴人、漢族豪傑、甚至儒生都前來投奔,劉淵的勢力,迅速增長,這為他之後的爭霸天下奠定了基礎。

司馬炎的這三項舉措,都為後來的天下大亂埋下了伏筆,恢復分封導致豪強並起,導致了八王之亂,拒絕遷徙胡人讓五胡亂華成為可能,八王之亂讓西晉國力銳減,五胡亂華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迅速發生。可憐多少漢族百姓,因為司馬炎的愚蠢而陷入戰亂和死亡。但司馬炎並未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依然在美色中走向了自己人生的終點。

"

以前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最後總是一句司馬氏統一天下,三家歸晉,天下重歸太平。但是事實是,所謂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極為短命,其給中華大地帶來的和平時光更是屈指可數。司馬炎死後不過數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中原大地再次陷入戰火之中。其後不久,邊塞和中原的胡人便趁朝廷因內戰導致的衰微紛紛造反,攻佔領地,屠戮百姓,整個北方苦不堪言,最後胡人竟攻破洛陽,逼得晉朝王族和士族紛紛南遷逃命。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在司馬氏的治理下,北方的百姓們陷入了比三國時期還要糟糕的境地,即使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時北方也沒到村莊各個修築堡壘的時候,而到了五胡亂華時期,幾乎每個漢族村莊都修築堡壘,武裝自保,足見那時的混亂,比東漢末年還要糟糕百倍。

之所以會造成如此悲慘的結果,跟晉朝的開國君主司馬炎是分不開的,司馬炎身為開國之君,荒淫無度,奢侈淫亂,他的後宮女子據說多達一萬人,每天司馬炎由山羊牽頭,山羊停在哪司馬炎就去哪,搞得妃嬪們為了吸引山羊而大費腦筋。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荒淫也就罷了,司馬炎最要命的一點是在很多關鍵決策上,他也犯了大錯,而這些大錯全是導致西晉後來覆亡的關鍵原因。正是他的一系列昏庸舉措,使得五胡亂華和八王之亂的禍根埋下,並造成了中華歷史上最大的劫難之一。

一、拒絕遷走住在中原內部的胡人,為後來五胡亂華埋下禍根

司馬炎第一大昏庸的舉措,就是不聽侍御史郭欽的建議,將定居在中原內部的胡人遷出。漢朝,魏國以來,由於常年征戰,中原戶口空虛,人口緊缺,因此,那時的統治者,都把邊塞投降的胡人吸納進中原各郡,填充了戶口,增加勞動力。但是到了西晉,大臣們發現這種政策完全是引狼入室,增加隱患。

當時,胡人和漢人經常發生糾紛,甚至爆發衝突,朝廷的官員去管理,胡人往往也不服,對朝廷是更加忌恨,郭欽擔心這種怨恨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大規模的民變。因此,他上疏道:“

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 魏郡、弘農,往往有之。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 胡騎自平陽、 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 北地、 西河、 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漸徒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之長策也。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最終果然如郭欽所言,居住在中原腹地的胡人迅速得勢

郭欽這段話的意思是由於魏國初年北方人口稀少,西北諸郡,都被胡人佔據,如今他們雖然杜聰朝廷,但百年之後如果朝廷衰微,胡人的騎兵從平陽、上黨出發,不足三天就可到達西河、太原等地,到時這些地區將全被胡人侵佔。為了應對這個危機,陛下應該藉著消滅吳國的聲勢,強迫胡人遷徙到邊境,並對他們嚴加看管,這樣他們遠離國家的心臟地帶,也就長期沒有威脅了。

郭欽這段話可以說是抓住了要點,胡人待在中原心臟地帶至少有兩大害處,一是胡人與漢人文化不同,勢必平日會起衝突,漢官管胡人,由於習俗不同,肯定會加深誤會,雙方交流的多必然會增加摩擦,激化民族矛盾。二是胡人本就戰鬥力強悍,他們以騎兵為主,行動極快,待在邊境一旦他們造反還可以抵擋,如果在京師附近,他們一旦反叛,如何應對?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五胡亂華時期搶掠婦女的胡人

可以說,胡人大量聚集在中原腹地是極為危險的事,郭欽說明了道理,而且那時晉朝武力強大,剛剛消滅吳國更是聲威正盛,斷不是還不成氣候的胡人能相抗,可以說是遷徙胡人的最好時機,面對這樣好的時機和建議,司馬炎居然斷然拒絕,把郭欽的忠言當做了耳旁風。西晉進而徹底喪失了避免五胡亂華的最好時機。

司馬炎死後,江統又寫下《徙戎論》再次論述遷徙胡人的必要性,但那時八王之亂已經開始,賈南風擾亂超綱,實行更不可能,西晉就這樣將自己推向了深淵。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五胡亂中華使西晉滅亡

二、開歷史倒車,進行分封,為八王之亂埋下禍患

如果司馬炎僅僅拒絕了遷徙胡人,那麼西晉還不至於落得最後的下場,但司馬炎居然聽從劉頌的建議,開歷史倒車,恢復已經被證明無效的分封制,為之後八王之亂的內部紛爭埋下了禍患。當時劉頌稱:“臣聞為社稷計,莫若封建親賢。然宜審量事勢,使諸侯率義而動者,其力足以維帶京邑;若包藏禍心,其勢不足獨以有為。其齊此甚難,陛下宜與達古之士,深共籌之。周之諸侯,有罪誅放其身,而國祚不泯;漢之諸侯,有罪或無子者,國隨以亡。今宜反漢之敝,循周之舊,則下固而上安矣。”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八王之亂形勢圖

劉頌可笑的認為要想使天下安定,一定要實行分封制,漢朝實行分封之所以失敗都是由於沒有完全模仿周朝,封君死後封國就撤銷,因此加重了封國其他人的反叛之心,而周朝封君死了也不撤銷封國,進而安定天下。司馬炎聽後居然予以採納,大肆分封子嗣,使得豪強並起,郡縣制受到極大破壞。

劉頌說的毫無道理,司馬炎不吸取漢朝郡國並行的教訓,反而模仿起更古老的周朝,實在是匪夷所思。如果說統一的晉朝尚能抵擋胡人,那麼分裂的晉朝就斷無取勝的可能。沒有八王之亂,就不會有五胡亂華。

三、重用劉淵,使匈奴做大

司馬炎最後的一個錯誤舉措就是重用了劉淵,劉淵是匈奴左賢王劉豹之子,史書記載劉淵“幼而雋異,師事上黨崔遊,博習經史,兼學武事。及長,猿臂善射,膂力過人,姿貌魁偉。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司馬炎對於劉淵的才幹十分欣賞,評價其“ 劉元海容儀機鑑,雖由余、日磾無以加也。”由於劉淵才華出眾,王濟便建議司馬炎讓其參加平定吳國的戰役,他說:“淵有文武長才,陛下任以東南之事,吳不足平也。 ” 孔恂、楊珧卻激烈反對,認為“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淵才器誠少比,然不可重任也。 ” 之後鮮卑人襲擊涼州,又有人建議司馬炎,“ 陛下誠能發匈奴五部之眾,假劉淵一將軍之號,使將之而西,樹機能之首可指日而梟也。 ”之前反對司馬炎任用劉淵的孔恂再次勸阻說: “ 淵果梟樹機能,則涼州之患方更深耳。 意思是如果派劉淵1收復涼州,雖然可以驅逐鮮卑首領樹機能,但是卻會造成更大的禍患。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可見,司馬炎兩次想要任用劉淵,而都被孔恂阻止,孔恂認為劉淵胸懷大志,如果給他重任,必會讓匈奴做大,到時以後不可收拾。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一直是孔恂的核心觀點,他認為司馬炎對於劉淵的厚待並不能增進他對朝廷的忠誠,劉淵是個匈奴人,他終究只會為匈奴的利益考慮。

最終,司馬炎還是沒能按捺住對劉淵的喜愛,而這一次沒有孔恂予以阻止,司馬炎封劉淵為匈奴北部都尉。劉淵利用這個官職大肆封賞部下和各地豪傑,從不吝嗇,結果各地的匈奴人、漢族豪傑、甚至儒生都前來投奔,劉淵的勢力,迅速增長,這為他之後的爭霸天下奠定了基礎。

司馬炎的這三項舉措,都為後來的天下大亂埋下了伏筆,恢復分封導致豪強並起,導致了八王之亂,拒絕遷徙胡人讓五胡亂華成為可能,八王之亂讓西晉國力銳減,五胡亂華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迅速發生。可憐多少漢族百姓,因為司馬炎的愚蠢而陷入戰亂和死亡。但司馬炎並未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依然在美色中走向了自己人生的終點。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本人頭條號/微信訂閱號:沉思的托克維爾

"

以前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最後總是一句司馬氏統一天下,三家歸晉,天下重歸太平。但是事實是,所謂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極為短命,其給中華大地帶來的和平時光更是屈指可數。司馬炎死後不過數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中原大地再次陷入戰火之中。其後不久,邊塞和中原的胡人便趁朝廷因內戰導致的衰微紛紛造反,攻佔領地,屠戮百姓,整個北方苦不堪言,最後胡人竟攻破洛陽,逼得晉朝王族和士族紛紛南遷逃命。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在司馬氏的治理下,北方的百姓們陷入了比三國時期還要糟糕的境地,即使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時北方也沒到村莊各個修築堡壘的時候,而到了五胡亂華時期,幾乎每個漢族村莊都修築堡壘,武裝自保,足見那時的混亂,比東漢末年還要糟糕百倍。

之所以會造成如此悲慘的結果,跟晉朝的開國君主司馬炎是分不開的,司馬炎身為開國之君,荒淫無度,奢侈淫亂,他的後宮女子據說多達一萬人,每天司馬炎由山羊牽頭,山羊停在哪司馬炎就去哪,搞得妃嬪們為了吸引山羊而大費腦筋。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荒淫也就罷了,司馬炎最要命的一點是在很多關鍵決策上,他也犯了大錯,而這些大錯全是導致西晉後來覆亡的關鍵原因。正是他的一系列昏庸舉措,使得五胡亂華和八王之亂的禍根埋下,並造成了中華歷史上最大的劫難之一。

一、拒絕遷走住在中原內部的胡人,為後來五胡亂華埋下禍根

司馬炎第一大昏庸的舉措,就是不聽侍御史郭欽的建議,將定居在中原內部的胡人遷出。漢朝,魏國以來,由於常年征戰,中原戶口空虛,人口緊缺,因此,那時的統治者,都把邊塞投降的胡人吸納進中原各郡,填充了戶口,增加勞動力。但是到了西晉,大臣們發現這種政策完全是引狼入室,增加隱患。

當時,胡人和漢人經常發生糾紛,甚至爆發衝突,朝廷的官員去管理,胡人往往也不服,對朝廷是更加忌恨,郭欽擔心這種怨恨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大規模的民變。因此,他上疏道:“

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 魏郡、弘農,往往有之。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 胡騎自平陽、 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 北地、 西河、 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漸徒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之長策也。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最終果然如郭欽所言,居住在中原腹地的胡人迅速得勢

郭欽這段話的意思是由於魏國初年北方人口稀少,西北諸郡,都被胡人佔據,如今他們雖然杜聰朝廷,但百年之後如果朝廷衰微,胡人的騎兵從平陽、上黨出發,不足三天就可到達西河、太原等地,到時這些地區將全被胡人侵佔。為了應對這個危機,陛下應該藉著消滅吳國的聲勢,強迫胡人遷徙到邊境,並對他們嚴加看管,這樣他們遠離國家的心臟地帶,也就長期沒有威脅了。

郭欽這段話可以說是抓住了要點,胡人待在中原心臟地帶至少有兩大害處,一是胡人與漢人文化不同,勢必平日會起衝突,漢官管胡人,由於習俗不同,肯定會加深誤會,雙方交流的多必然會增加摩擦,激化民族矛盾。二是胡人本就戰鬥力強悍,他們以騎兵為主,行動極快,待在邊境一旦他們造反還可以抵擋,如果在京師附近,他們一旦反叛,如何應對?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五胡亂華時期搶掠婦女的胡人

可以說,胡人大量聚集在中原腹地是極為危險的事,郭欽說明了道理,而且那時晉朝武力強大,剛剛消滅吳國更是聲威正盛,斷不是還不成氣候的胡人能相抗,可以說是遷徙胡人的最好時機,面對這樣好的時機和建議,司馬炎居然斷然拒絕,把郭欽的忠言當做了耳旁風。西晉進而徹底喪失了避免五胡亂華的最好時機。

司馬炎死後,江統又寫下《徙戎論》再次論述遷徙胡人的必要性,但那時八王之亂已經開始,賈南風擾亂超綱,實行更不可能,西晉就這樣將自己推向了深淵。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五胡亂中華使西晉滅亡

二、開歷史倒車,進行分封,為八王之亂埋下禍患

如果司馬炎僅僅拒絕了遷徙胡人,那麼西晉還不至於落得最後的下場,但司馬炎居然聽從劉頌的建議,開歷史倒車,恢復已經被證明無效的分封制,為之後八王之亂的內部紛爭埋下了禍患。當時劉頌稱:“臣聞為社稷計,莫若封建親賢。然宜審量事勢,使諸侯率義而動者,其力足以維帶京邑;若包藏禍心,其勢不足獨以有為。其齊此甚難,陛下宜與達古之士,深共籌之。周之諸侯,有罪誅放其身,而國祚不泯;漢之諸侯,有罪或無子者,國隨以亡。今宜反漢之敝,循周之舊,則下固而上安矣。”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八王之亂形勢圖

劉頌可笑的認為要想使天下安定,一定要實行分封制,漢朝實行分封之所以失敗都是由於沒有完全模仿周朝,封君死後封國就撤銷,因此加重了封國其他人的反叛之心,而周朝封君死了也不撤銷封國,進而安定天下。司馬炎聽後居然予以採納,大肆分封子嗣,使得豪強並起,郡縣制受到極大破壞。

劉頌說的毫無道理,司馬炎不吸取漢朝郡國並行的教訓,反而模仿起更古老的周朝,實在是匪夷所思。如果說統一的晉朝尚能抵擋胡人,那麼分裂的晉朝就斷無取勝的可能。沒有八王之亂,就不會有五胡亂華。

三、重用劉淵,使匈奴做大

司馬炎最後的一個錯誤舉措就是重用了劉淵,劉淵是匈奴左賢王劉豹之子,史書記載劉淵“幼而雋異,師事上黨崔遊,博習經史,兼學武事。及長,猿臂善射,膂力過人,姿貌魁偉。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司馬炎對於劉淵的才幹十分欣賞,評價其“ 劉元海容儀機鑑,雖由余、日磾無以加也。”由於劉淵才華出眾,王濟便建議司馬炎讓其參加平定吳國的戰役,他說:“淵有文武長才,陛下任以東南之事,吳不足平也。 ” 孔恂、楊珧卻激烈反對,認為“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淵才器誠少比,然不可重任也。 ” 之後鮮卑人襲擊涼州,又有人建議司馬炎,“ 陛下誠能發匈奴五部之眾,假劉淵一將軍之號,使將之而西,樹機能之首可指日而梟也。 ”之前反對司馬炎任用劉淵的孔恂再次勸阻說: “ 淵果梟樹機能,則涼州之患方更深耳。 意思是如果派劉淵1收復涼州,雖然可以驅逐鮮卑首領樹機能,但是卻會造成更大的禍患。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可見,司馬炎兩次想要任用劉淵,而都被孔恂阻止,孔恂認為劉淵胸懷大志,如果給他重任,必會讓匈奴做大,到時以後不可收拾。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一直是孔恂的核心觀點,他認為司馬炎對於劉淵的厚待並不能增進他對朝廷的忠誠,劉淵是個匈奴人,他終究只會為匈奴的利益考慮。

最終,司馬炎還是沒能按捺住對劉淵的喜愛,而這一次沒有孔恂予以阻止,司馬炎封劉淵為匈奴北部都尉。劉淵利用這個官職大肆封賞部下和各地豪傑,從不吝嗇,結果各地的匈奴人、漢族豪傑、甚至儒生都前來投奔,劉淵的勢力,迅速增長,這為他之後的爭霸天下奠定了基礎。

司馬炎的這三項舉措,都為後來的天下大亂埋下了伏筆,恢復分封導致豪強並起,導致了八王之亂,拒絕遷徙胡人讓五胡亂華成為可能,八王之亂讓西晉國力銳減,五胡亂華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迅速發生。可憐多少漢族百姓,因為司馬炎的愚蠢而陷入戰亂和死亡。但司馬炎並未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依然在美色中走向了自己人生的終點。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本人頭條號/微信訂閱號:沉思的托克維爾

司馬炎的這幾項錯誤,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