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歷史

基本簡介

漢朝的歷史

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因國都的不同而分為西漢和東漢,西漢開國皇帝為劉邦,(今江蘇沛縣人)因國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在東漢國都洛陽的西面,故稱西漢。西漢共有14個帝王,包括呂后和昌邑王劉賀。所附的淮陽王劉玄,敗降後被勒殺。 亦有以西漢與東漢的首都代指,合稱兩京。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漢代被稱為“炎漢”。又因皇帝姓劉而稱“劉漢”。前202年高祖劉邦建漢,定都長安。文景之治後,漢武帝進一步推動大一統事業。[1]

公元九年,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萬國來朝。漢朝時期,許多人將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其疆域鼎盛時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東至臨屯郡,西至蔥嶺。西漢平帝時期#(公元元年),全國人口達6000萬左右。[6]且文化的統一,為中華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華夏族因此逐漸被稱為“漢族”。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摺疊編輯本段國號

漢朝分為西漢(前202年十二月-公元8年十一月)、東漢(25年六月-220年十一月)。漢高帝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又稱前漢; 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自稱中漢,又稱後漢; 漢昭烈帝劉備建立蜀漢,定都成都,自稱季漢,又稱西蜀;西漢與東漢合稱兩漢。漢朝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得名。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摺疊編輯本段西漢歷史

摺疊炎漢開國

前209年,秦末,由於政令愈發嚴苛,而最終爆發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的事件,先秦六國諸侯舊貴族也藉此時機紛紛復國。公元前207年四月,楚國貴族後代項羽在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而劉邦則入關推翻秦朝廷。其後,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並自行分封天下,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之後兩股勢力開始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在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佐下,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擊敗項羽,於前202年正式稱帝,立國號“漢”,西漢建國。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黃老治術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臧荼、彭越、英布等為王,以及一些功臣為列侯。

稱帝之後,異姓諸侯王勢力坐大,因此漢初時劉邦對異姓王分別翦除,改封劉氏宗親為王,僅有長沙王吳臣因勢小不構成威脅,且忠心於中央而得以保留。劉邦在擊敗他最後一個對手英布後,與功臣刑白馬立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史稱“白馬之誓”。漢初政府官員基本上由大大小的功臣充任,從而形成漢初“布衣卿相”的政治格局。

此時,由於秦末以來動亂多年,國力虛弱,導致漢高祖劉邦在率領32萬大軍,企圖收復秦末被匈奴佔據的河套地區時,遭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七天七夜,劉邦被迫收買冒頓單于的妻子說服冒頓單于,才成功突圍。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和平。據史料記載,前後一共送去10位宗室之女,即冒頓單于於前200年、前192年、前176年所收到的3位公主,老上單于於前174年、前162年所收到的2位公主,軍臣單于於前160年、前156年、前155年、前152年、前140年所收到的5位公主。

摺疊休養生息

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九卿,任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為了防止反叛和鞏固皇權穩定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或貶或殺,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的誓言。

此時,由於歷經多年動亂,國力孱弱。劉邦為了讓百姓修養生息,謝絕戰事。於是,漢朝初期並沒有什麼戰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摺疊呂后專政

早在漢高祖十二年,呂雉利用計謀於長樂宮鍾室將功臣韓信殺死,還滅其三族。漢高祖劉邦去世,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漢惠帝時年16歲,大權盡為太后呂雉(呂后)掌握。因漢高祖劉邦在世時,劉邦之寵姬戚夫人曾想謀立己子趙王如意為太子,結果遭到呂后和功臣們的強烈抵制而未能成功。劉邦去世後,呂后即毒死趙王劉如意。劉如意死後,呂后使人挖去戚夫人的雙眼、薰聾其耳、灌藥致啞、斷其手足,然後丟進茅房裡,命名為“人彘”,意即“如豬之人”。對其他劉氏諸王也多加殘害。又逼漢惠帝立自己年僅十歲的外甥女張嫣為後,史稱“孝惠張皇后”。但張氏實在年紀太小,一直無法懷孕。呂后於便設計她假裝懷孕,然後在強取宮人之子,即劉恭,並偽稱為張皇后所生,又祕密處死那個宮人,於是劉恭被立為皇太子。漢惠帝因呂后的殘暴而驚恐,數年後抑鬱病逝。之後兩少帝劉恭、劉弘先後繼位。少帝逐漸成長,獲悉他的生母已為呂后所殺,公然表示長大後將會報復呂后。呂太后盛怒之下,便將他監禁於永巷中,並對外宣稱皇上生病,大臣均不得見。後來更廢了少帝,並暗中誅殺。五月,立恆山王劉山為皇帝改名劉弘。呂后臨朝稱制,開漢代皇太后臨朝稱制之先河,且數為後世所效仿。

漢朝的歷史

呂后稱制,大封諸呂,並欲王諸呂,遭到時為右丞相的安國侯王陵堅決抵制。呂后曲升王陵為太傅,奪取實權。然後大封呂氏外戚為諸侯王和列侯。並且呂氏外戚亦掌控禁軍,劉氏皇權遭到嚴重威脅。而朝中大臣多為隨漢高祖的開國功臣,他們明裡不敢反對呂后,但卻已經開始為此準備。呂后臨終時任命呂產為相國,先封呂祿為趙王,再任命他為上將軍,獨掌軍權。而以陳平、周勃為首之功臣派亦做好準備,並與劉氏皇族聯合。呂后一死,功臣派與皇族立即先發制人,發動政變,一舉誅平呂氏外戚,廢掉少帝劉弘,迎立漢高祖劉邦與薄氏之子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呂后為了增加呂氏的籌碼,將呂氏之女與漢宗室聯姻,不僅擁有權力,也可以藉此監視劉氏子孫的一舉一動。

呂后掌權,惠帝七年,臨朝稱制八年,前後共15年。高層之權的奪權並沒有影響到國家的大政方針。呂后仍能忠實執劉邦生所定的休養生息、恢復民力的政策。相國(或丞相)之人選一如劉邦生前安排。蕭何去世後,曹參繼任,舉事無所更改,一遵蕭何約,力行清靜無為之政,史稱蕭規曹隨。除此之外,呂后秉政,繼續寬刑薄罰,如廢除“三族罪”、“挾書律”等秦朝惡法。對外政策上亦能理性冷靜處理,繼續“和親”政策,避免戰爭。這樣,呂后時期,國家經濟呈上升之勢,國力亦有很大增強。史稱:“孝惠皇帝、高祖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拱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稀。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摺疊文景之治

漢文帝之皇后竇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漢景帝與竇氏宗族都必須學習道家學說。漢文帝和兒子漢景帝在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為的手段,奉行“無為無不為”的方針,實行輕徭薄賦、力行節儉的與民休息政策,恩威並施,以彌補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的多年動亂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大大得到減輕。通常認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漢文帝與漢景帝。實際上,竇太后在文景之治時代所起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史記》卷三十《平準書》對文景之治作出了仔細的描述,當中提到兩帝在位其間,並無重大事故,百姓人給家足。國庫累積了上億的銅錢,因為久而不用,串錢的繩子都爛了。糧倉裡堆滿穀子,由於太多放不下,而只能放在倉外,以致腐爛而不能食用。

漢朝的歷史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國大陸等問題。漢文帝對待這些問題採取的是異常謹慎而且又有效的手法。對待諸侯王,文帝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小錯不糾,在中央弱勢的時候成功的安撫住了各地蠢蠢欲動的諸侯,為後來景帝處理七國之亂造就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諸侯王和大臣。最重要的兩個大動作是:安撫吳王,使得吳王在最年富力強的時候沒有假借喪子之仇反叛;在齊王死後將齊國一分為七,既滿足了齊王的兒子們稱王的需求,為自己贏得了賢德之名,又消除了最大的一個諸侯國齊國。假如文帝的謹慎穩重的做法被一直持續下去,漢朝也就不會發生後來的七國之亂,諸侯王問題亦有希望能夠和平解決。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是租率最終減為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節儉,宮室內車騎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文帝時,緹縈上文帝,沉痛肉刑的弊端,並願意代父贖罪,亦即後人熟悉的故事“緹縈救父”。文帝納言廢除肉刑,下詔廢除了黥刑、劓刑、刖刑等刑罰,改用苔刑代替,並饒恕其父,可見漢文帝是寬容的一代賢君。

景帝即位不久,就採納晁錯的建議,削奪諸藩王的封地[15],引發各封國的擔憂,而在漢景帝三年正月(公元前154年)爆發以“清君側”為名義的“七國之亂”,漢景帝因此殺了晁錯,以寄達到平息叛亂的目的[15]。但是七國之亂並未因此緩和,景帝任用周亞夫出兵平叛,在三月即告弭平,各諸侯國的勢力因此極大削弱[15]。七國之亂以後,景帝開始專心打理朝政,據說景帝十分樸素,仁厚愛民。除了平定七國之亂以外,從來沒有大規模用過兵,和匈奴的戰爭始終控制在一定的規模內,依然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在與匈奴和南越國(南粵)保持和平的同時,也在積蓄國力,透過馬復令等措施來積極備戰;此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帝國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讚譽的時期。

摺疊極盛時期

景帝駕崩後,其子劉徹即位,史稱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在位前141年—前87年),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西漢的政治、經濟及軍事整合起來。

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建立年號“建元”,始開中國以皇帝年號紀年的濫觴,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諸侯藩王的勢力,從此,諸侯藩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朝廷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孝武皇帝在位之前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積極治國;並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17],使儒家思想從此逐步成為中國曆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對外關係上,積極對付西漢的最大外患—匈奴。在此期間,先後出現衛青、霍去病等傑出名將,經過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數十年用兵後,終於打敗匈奴單于,使其“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18],征討朝鮮,使漢朝成為當時的東亞霸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公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烏孫,而達到離間西域和匈奴關係,進而聯絡西域的目的。

漢武帝晚年篤信巫術,聽信江充讒言,導致發生著名的“巫蠱之禍”,戾太子劉據被迫殺江充而謀反,結果兵敗而死,皇后衛子夫因此自殺。事後武帝也極為後悔,修建望思臺以悼念太子。

西漢經過多年對外戰爭,文景之治的積蓄耗費殆盡,經濟遭受巨大沖擊,國力也出現衰退的局面。為此,在巫蠱之禍後,漢武帝利用遠征軍失利的時機發表著名的“輪臺之詔”,不再奉行窮兵黷武的政策。為提振經濟,武帝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統購統銷,干預物價,與民爭利,加強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此一系列政策使漢朝得以避免步入衰敗。

摺疊昭宣中興

武帝去世後,鉤弋夫人之子,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漢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輔政。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爆發元鳳政變,上官桀被殺,霍光從此大權獨攬。霍光延續武帝在位晚年的政策,對內休養生息,放寬鹽鐵專賣制度,提高儒生地位。昭帝死後,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他行為放縱,密謀排除霍光,但反被霍光所廢。之後霍光又迎立劉病已即位,是為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還政於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此後宣帝將霍氏集團一網打盡。但是,宣帝繼續奉行霍光的治國路線,大力整頓吏治,勸民農桑,抑制兼併,降低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這段時期,漢朝不僅內政清明,而且對於匈奴繼續保持強勢,在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以加強對西域三十六國所處地區的聯絡與控制。經過昭宣二帝的休養生息,國家經濟得以從武帝中期以來面臨衰退的困境下的明顯恢復,史稱“昭宣中興”。

摺疊王莽奪位

宣帝死後,漢元帝劉奭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落。元帝“柔仁好儒”,對於社會秩序採取放縱態度,經常下令大赦免,導致盜賊遍地,土地兼併日益嚴重,也致使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成帝劉驁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后、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趙氏姐妹曾是妓女,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嬪與他們的子女,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之中。由於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條件,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權力急遽膨脹。成帝死後,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劉欣即位,哀帝有“斷袖之癖”,終日與他寵信的董賢廝混相好,外戚王氏的權力一度受壓抑。此時國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元壽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並迎接中山王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劉衎已淪為王莽的傀儡。五年後,王莽毒死僅14歲的平帝,並迎立太子劉嬰即位,號“孺子”,自己擔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嬰退位,廢為定安公,建立新朝,西漢結束。

摺疊編輯本段東漢歷史

摺疊光武中興

新莽天鳳五年(17年)綠林起義爆發,23年,王莽政權在赤眉、綠林民變下終於滅亡。同年2月,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更始。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隨後擊敗綠林軍,更始帝劉玄向赤眉軍投降。通常劉玄被認為是西漢最後一位皇帝。

漢朝的歷史

漢更始三年(25年)六月,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朝宗室劉秀在鄗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即皇帝位,是為光武帝,滅劉盆子,仍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定都雒陽,史稱東漢。即位後,於37年終於消滅赤眉、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漢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同時清查土地、新定稅制、振興農業,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另外提倡儒術,建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與尊儒並行的便是表彰氣節,因此士大夫爭相以名節為目標,為淳美的政教,奠下基礎;對匈奴等外部勢力實行防禦的策略,縱容姑息放棄西域,對外戚嚴加限制,史稱光武中興。但由於分封土地,也造成土地兼併情況日益嚴重,地方豪強勢力興起,為東漢的最終滅亡埋下隱患。

摺疊明章之治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期間,竇固以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長駐三十多年,不僅善於使用武力威懾各國,更善於運用外交手段去聯絡距離較遠的國家。但匈奴人亦同樣在開展類似的行動,推翻各國親漢的政權,再與新政權結盟。雙方不斷地反覆攻防,一直到20年後,班超之子班勇才完全掌控西域。章和二年(88年)十月,車騎將軍竇憲領軍出塞,擊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命,史稱燕然勒石。二年後,永元三年(91年)竇憲派兵再次出擊,出塞五千裡進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單于主力,斬名王以下五千餘人,俘虜北單于皇太后,北單于倉皇逃竄不知所終,從此掃除數百年來匈奴對漢朝北方邊境的威脅,漢朝國勢也再一次到達漢武帝時期的鼎盛;佛教也在此時傳入中國。但是在章帝后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揭開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兩股勢力爭鬥的序曲。

摺疊外戚與宦官

88年,年僅卅一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時僅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他即位伊始,實際上朝政都由竇皇后操縱,國家政治日益腐敗。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年僅14歲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竇憲,外戚勢力開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從此東漢的政治淪為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的爭鬥。不過,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奮,不失為英明之主。元興元年冬十二月,年僅廿七歲的和帝病逝。出生僅百日的少子劉隆即位,是為殤帝。殤帝僅在位8個月就駕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劉慶之子安帝劉祜[30]。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鄧綏臨朝理政。鄧太后勤儉節約,任用賢良,同時對自己家族的勢力有所限制,卻也對宦官勢力縱容[30]。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后逝世,安帝親政,將鄧氏家族誅殺殆盡。安帝依賴外戚宋氏和閻氏以及宦官的力量。聽信奸臣,肆意無忌,朝政昏庸不堪,東漢快速衰敗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漢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葉城。外戚閻氏祕不發喪,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之子劉懿,史稱漢少帝,其在位僅200餘日就病死。少帝死後,閻氏家族密謀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孫程擊破,閻氏家族被誅殺。孫程迎立濟陰王劉保,是為漢順帝[30]。在順帝執政早期,宦官勢力膨脹,卻引發社會各界的反彈。陽嘉元年(132年),貴人樑妠立為皇后,從此梁氏外戚勢力開始崛起,樑妠的兄弟樑冀被任命為大將軍。漢安二年(143年)八月,順帝病死,太子劉炳即位,是為衝帝,即位是年僅2歲,由樑太后臨朝執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劉炳駕崩,年僅三歲。正月廿五日,樑冀擁立劉纘即位,是為質帝。質帝非常聰穎,稱樑冀為“跋扈將軍”,結果不久質帝就被毒殺。

本初元年閏六月初七日,大將軍樑冀擁立漢章帝之孫劉志即位,是為漢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繼續由樑太后臨朝執政。桓帝即位之初,樑冀勢力幾無邊界,他殘害忠良,中飽私囊,無惡不作。桓帝對他暗中也頗為不滿,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圍樑宅,樑冀與妻子雙雙自殺,梁氏外戚勢力土崩瓦解。宦官成為新的權力中心。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為縣侯;單超食邑兩萬戶,後又封為車騎將軍,其他四人各一萬戶,世稱五侯。五侯貪婪放縱,終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引發第一次黨錮之禍[30]。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168年),漢桓帝駕崩。桓帝沒有留下子嗣,由河間王劉開的曾孫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31]。靈帝即位之初,就引發以竇太后、竇武為首的外戚勢力和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的激烈權力鬥爭。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發動政變,外戚勢力被削弱。宦官則在永康二年(164年)製造第二次黨錮之禍[31]。而靈帝本人驕奢淫逸,為填補財政公開賣官,朝政腐敗。

摺疊黃巾之亂與滅亡

數十年的政爭以及天災動搖了漢朝的民生,終於在184年爆發由太平道教主張角引發的黃巾之亂,黃巾軍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號召數十萬民眾參與,雖然叛亂不久即告平定,但是東漢朝廷經此一役已實力大減。關鍵是中央朝廷為了儘快平叛,又將軍政權力下放給各州的州牧。各地豪強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已具有強大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眾豪強軍閥割據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

漢靈帝死後,外戚大將軍何進和宦官雙雙火併而亡,終於結束戚宦之爭[32]。但董卓掌權後,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陳留王劉協[32],並且焚燬首都洛陽[32]。董卓被呂布誅殺後,經過幾年混戰,出現把持朝廷的曹操、位於河北的袁紹、位於淮南的袁術、位於江東的孫策、位於荊州的劉表、位於益州的劉焉等勢力。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架空漢室權力,消滅各路割據勢力,並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最強大的敵人袁紹軍隊的主力,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罷三公官,復置丞相,曹操任丞相,獨攬大權。曹操揮軍南征,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曹操退回北主。不久劉備以荊州為根本,進佔益州,曹劉孫三分天下之勢開始形成[34]。而在這段期間,漢獻帝只是一個傀儡皇帝,真正實權掌握在曹操手中[35]。曹操先是晉位為魏公,不久又晉位魏王。劉備亦晉位漢中王、益州牧,漢至此已名存實亡。

建安25年(220年)春正月庚子,曹操去世,其世子曹丕繼任漢丞相,襲封魏王。同年十一月,曹丕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東漢結束,漢朝國祚也正式告終,三國時代正式開始[35]。而曹丕篡漢建立魏後,劉備隨即在蜀地宣佈繼承漢朝法統,建立了沿用漢國號的政權,史稱蜀漢[35]。江東孫權雖向魏稱臣,內政外交皆自主,幾年後孫權亦稱帝,國號吳。

漢朝歷代皇帝

漢高祖(劉邦前202年-前195年)漢惠帝(劉盈前195 年-前188年)西漢前少帝(劉恭前188年-前184年)西漢後少帝(劉弘前184年-前180年)漢文帝(劉恆前180年-前157年)
漢景帝(劉啟前156年-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前140年-前86年)漢昭帝(劉弗陵前86年-前74年)漢廢帝(劉賀前74年)漢宣帝(劉詢前74年-前48年)
漢元帝(劉奭前48年-前33年)漢成帝(劉驁前33年-前7年)漢哀帝(劉欣前7年-前1年)漢平帝(劉衎前1年-5年)孺子嬰(劉嬰6年-9年)
王莽(王莽9年-23年)漢更始帝(劉玄23年-25年)劉盆子(劉盆子25年-27年)漢光武帝(劉秀25年-57年)漢明帝(劉莊57年-75年)
漢章帝(劉炟75年-88年)漢和帝(劉肇88年-105年)漢殤帝(劉隆105年-106年)漢安帝(劉祜106年125年)北鄉侯(劉懿125年)
漢順帝(劉保125年144年)漢衝帝(劉炳144年-145年)漢質帝(劉纘145年-146年)漢桓帝(劉志146-167年)漢靈帝(劉宏168年-189年)
弘農懷王(劉辯189.5-189.9)漢獻帝(劉協189年-220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