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在開國之初不到三十年,就能直接征服漠北各部,設置安北都護府,也是中原王朝有史以來第一次將漠北草原直接納入版圖。

這是強如西漢王朝數百年裡都沒有做到的武功,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漢朝畢竟還是華夏民族的草創時期,對抗遊牧民族的經驗仍在不斷探索和積累。而唐朝的成功則建立在千年之後無數前人積累的智慧結晶之上。

漢初剛從秦末戰亂中結束分裂,國力百廢待興,難以與新崛起的匈奴帝國直接抗衡,自不必說。漢武帝承文景之治數十年治世,人口從漢初的1500萬增長到3400多萬,各郡縣府庫積累錢帛不計其數。

漢武帝:劉徹

"

唐朝在開國之初不到三十年,就能直接征服漠北各部,設置安北都護府,也是中原王朝有史以來第一次將漠北草原直接納入版圖。

這是強如西漢王朝數百年裡都沒有做到的武功,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漢朝畢竟還是華夏民族的草創時期,對抗遊牧民族的經驗仍在不斷探索和積累。而唐朝的成功則建立在千年之後無數前人積累的智慧結晶之上。

漢初剛從秦末戰亂中結束分裂,國力百廢待興,難以與新崛起的匈奴帝國直接抗衡,自不必說。漢武帝承文景之治數十年治世,人口從漢初的1500萬增長到3400多萬,各郡縣府庫積累錢帛不計其數。

漢武帝:劉徹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以漢朝如此鼎盛國力,去攻擊百餘萬人口的匈奴,卻是【寇雖頗折而漢之疲耗略相當矣】,特別是在衛青漠北大戰、霍去病封狼居胥後,學精了的匈奴人根本不再和漢軍主力直接決戰,而是遊走機動,避實擊虛,分路合殲,令此後的漢軍歷次北伐,負多勝少,折損慘重,更是得不償失。

【承孝武奢侈餘敝,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書·昭帝紀》)【師出三十餘年,天下戶口減半】(《漢書·五行志》)

連年戰爭中,漢軍和匈奴各損失兵力20多萬精兵,漢武帝已不得不下罪己詔,輪臺悔過,休養生息,而匈奴雖經重創,依舊橫據北疆,與漢朝頑強為敵。 這也足以證明,此時漢朝在對付匈奴上的戰略,確實是有欠缺的。

世人對遊牧民族最偏見的認識,莫過於以為他們只是一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蠻子,殊不知在草原嚴苛的自然環境下,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從來只有最狡猾最精明的人才能生存下來。當漢軍兵鋒已經抄掠匈奴老巢,直接關乎到他們的生死存亡了,他們同樣也將如打不死的小強一般,使盡百般手段,竭力掙扎求生。

因此,如果中原王朝僅僅憑藉強大國力去碾壓草原遊牧民族,不施加其他手段,想要一力降十會,不免如漢武帝一般代價巨大,而事倍功半。

西漢最終解決匈奴問題,還是漢昭帝(霍光)和漢宣帝時期,靠著對草原部族和匈奴各臣屬國的分化利誘,同時政治外交手段多管齊下,收復西域諸國,截斷匈奴側翼,兩個戰略方向夾攻,歷時數十上百年幾代人心血,這才能一舉成功。而漢朝積累的對付遊牧民族的寶貴經驗,同樣也被此後的華夏曆代王朝所繼承。

隋朝偉大外交家、戰略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落雕都督”長孫晟,不但創造了“一箭雙鵰”這個成語,更總結前人經驗教訓,創建性提出了“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方略,他在草原各部連橫縱合,離間各部酋帥,令偌大一個突厥汗國一分為二。

長孫晟

"

唐朝在開國之初不到三十年,就能直接征服漠北各部,設置安北都護府,也是中原王朝有史以來第一次將漠北草原直接納入版圖。

這是強如西漢王朝數百年裡都沒有做到的武功,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漢朝畢竟還是華夏民族的草創時期,對抗遊牧民族的經驗仍在不斷探索和積累。而唐朝的成功則建立在千年之後無數前人積累的智慧結晶之上。

漢初剛從秦末戰亂中結束分裂,國力百廢待興,難以與新崛起的匈奴帝國直接抗衡,自不必說。漢武帝承文景之治數十年治世,人口從漢初的1500萬增長到3400多萬,各郡縣府庫積累錢帛不計其數。

漢武帝:劉徹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以漢朝如此鼎盛國力,去攻擊百餘萬人口的匈奴,卻是【寇雖頗折而漢之疲耗略相當矣】,特別是在衛青漠北大戰、霍去病封狼居胥後,學精了的匈奴人根本不再和漢軍主力直接決戰,而是遊走機動,避實擊虛,分路合殲,令此後的漢軍歷次北伐,負多勝少,折損慘重,更是得不償失。

【承孝武奢侈餘敝,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書·昭帝紀》)【師出三十餘年,天下戶口減半】(《漢書·五行志》)

連年戰爭中,漢軍和匈奴各損失兵力20多萬精兵,漢武帝已不得不下罪己詔,輪臺悔過,休養生息,而匈奴雖經重創,依舊橫據北疆,與漢朝頑強為敵。 這也足以證明,此時漢朝在對付匈奴上的戰略,確實是有欠缺的。

世人對遊牧民族最偏見的認識,莫過於以為他們只是一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蠻子,殊不知在草原嚴苛的自然環境下,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從來只有最狡猾最精明的人才能生存下來。當漢軍兵鋒已經抄掠匈奴老巢,直接關乎到他們的生死存亡了,他們同樣也將如打不死的小強一般,使盡百般手段,竭力掙扎求生。

因此,如果中原王朝僅僅憑藉強大國力去碾壓草原遊牧民族,不施加其他手段,想要一力降十會,不免如漢武帝一般代價巨大,而事倍功半。

西漢最終解決匈奴問題,還是漢昭帝(霍光)和漢宣帝時期,靠著對草原部族和匈奴各臣屬國的分化利誘,同時政治外交手段多管齊下,收復西域諸國,截斷匈奴側翼,兩個戰略方向夾攻,歷時數十上百年幾代人心血,這才能一舉成功。而漢朝積累的對付遊牧民族的寶貴經驗,同樣也被此後的華夏曆代王朝所繼承。

隋朝偉大外交家、戰略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落雕都督”長孫晟,不但創造了“一箭雙鵰”這個成語,更總結前人經驗教訓,創建性提出了“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方略,他在草原各部連橫縱合,離間各部酋帥,令偌大一個突厥汗國一分為二。

長孫晟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同時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調派麾下諸多名將英傑,如楊素、高熲、史萬歲等,連年出塞北伐,令突厥人稱臣請降。只可惜隋煬帝楊廣剛愎自用,敗壞一個輝煌盛世,也令東突厥汗國得以復興,因此這場原本或許該屬於他的曠代武功,楞是拱手讓他的表兄李淵和好外甥李世民摘了桃子。(當然,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也可以表示,幹掉突厥的方略,明明是我岳父/親爹留下的遺產,身為人子人婿,繼承天經地義。)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麾下眾多的凌煙閣賢臣名將,謀臣如雲,良將如虎,確實是凝聚了中原南北大分裂數百年來,鐵血與戰火淬就而成的最精英群體,從戰略意圖、戰役規劃到戰術運用,以及相關的政治、經濟、外交手段,皆代表了華夏民族冷兵器時代的最高水準,因此他們方能舉重若輕,在國力遠未達到隆盛之時,便用最小代價收取最大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

"

唐朝在開國之初不到三十年,就能直接征服漠北各部,設置安北都護府,也是中原王朝有史以來第一次將漠北草原直接納入版圖。

這是強如西漢王朝數百年裡都沒有做到的武功,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漢朝畢竟還是華夏民族的草創時期,對抗遊牧民族的經驗仍在不斷探索和積累。而唐朝的成功則建立在千年之後無數前人積累的智慧結晶之上。

漢初剛從秦末戰亂中結束分裂,國力百廢待興,難以與新崛起的匈奴帝國直接抗衡,自不必說。漢武帝承文景之治數十年治世,人口從漢初的1500萬增長到3400多萬,各郡縣府庫積累錢帛不計其數。

漢武帝:劉徹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以漢朝如此鼎盛國力,去攻擊百餘萬人口的匈奴,卻是【寇雖頗折而漢之疲耗略相當矣】,特別是在衛青漠北大戰、霍去病封狼居胥後,學精了的匈奴人根本不再和漢軍主力直接決戰,而是遊走機動,避實擊虛,分路合殲,令此後的漢軍歷次北伐,負多勝少,折損慘重,更是得不償失。

【承孝武奢侈餘敝,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書·昭帝紀》)【師出三十餘年,天下戶口減半】(《漢書·五行志》)

連年戰爭中,漢軍和匈奴各損失兵力20多萬精兵,漢武帝已不得不下罪己詔,輪臺悔過,休養生息,而匈奴雖經重創,依舊橫據北疆,與漢朝頑強為敵。 這也足以證明,此時漢朝在對付匈奴上的戰略,確實是有欠缺的。

世人對遊牧民族最偏見的認識,莫過於以為他們只是一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蠻子,殊不知在草原嚴苛的自然環境下,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從來只有最狡猾最精明的人才能生存下來。當漢軍兵鋒已經抄掠匈奴老巢,直接關乎到他們的生死存亡了,他們同樣也將如打不死的小強一般,使盡百般手段,竭力掙扎求生。

因此,如果中原王朝僅僅憑藉強大國力去碾壓草原遊牧民族,不施加其他手段,想要一力降十會,不免如漢武帝一般代價巨大,而事倍功半。

西漢最終解決匈奴問題,還是漢昭帝(霍光)和漢宣帝時期,靠著對草原部族和匈奴各臣屬國的分化利誘,同時政治外交手段多管齊下,收復西域諸國,截斷匈奴側翼,兩個戰略方向夾攻,歷時數十上百年幾代人心血,這才能一舉成功。而漢朝積累的對付遊牧民族的寶貴經驗,同樣也被此後的華夏曆代王朝所繼承。

隋朝偉大外交家、戰略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落雕都督”長孫晟,不但創造了“一箭雙鵰”這個成語,更總結前人經驗教訓,創建性提出了“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方略,他在草原各部連橫縱合,離間各部酋帥,令偌大一個突厥汗國一分為二。

長孫晟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同時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調派麾下諸多名將英傑,如楊素、高熲、史萬歲等,連年出塞北伐,令突厥人稱臣請降。只可惜隋煬帝楊廣剛愎自用,敗壞一個輝煌盛世,也令東突厥汗國得以復興,因此這場原本或許該屬於他的曠代武功,楞是拱手讓他的表兄李淵和好外甥李世民摘了桃子。(當然,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也可以表示,幹掉突厥的方略,明明是我岳父/親爹留下的遺產,身為人子人婿,繼承天經地義。)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麾下眾多的凌煙閣賢臣名將,謀臣如雲,良將如虎,確實是凝聚了中原南北大分裂數百年來,鐵血與戰火淬就而成的最精英群體,從戰略意圖、戰役規劃到戰術運用,以及相關的政治、經濟、外交手段,皆代表了華夏民族冷兵器時代的最高水準,因此他們方能舉重若輕,在國力遠未達到隆盛之時,便用最小代價收取最大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唐朝從開國伊始,就喜歡對其他政權以不斷分化利誘,收買挑撥,平定東突厥汗國同樣是一個無數人協力的系統工程。李靖三千騎兵突襲定襄,決戰陰山,俘虜突厥可汗,亦非他一人之功,而是從貞觀元年起,唐軍一系列眼花繚亂的組合拳攻勢下,一系列軍事、外交動作後水到渠成的結果。

大唐衛國公:李靖

"

唐朝在開國之初不到三十年,就能直接征服漠北各部,設置安北都護府,也是中原王朝有史以來第一次將漠北草原直接納入版圖。

這是強如西漢王朝數百年裡都沒有做到的武功,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漢朝畢竟還是華夏民族的草創時期,對抗遊牧民族的經驗仍在不斷探索和積累。而唐朝的成功則建立在千年之後無數前人積累的智慧結晶之上。

漢初剛從秦末戰亂中結束分裂,國力百廢待興,難以與新崛起的匈奴帝國直接抗衡,自不必說。漢武帝承文景之治數十年治世,人口從漢初的1500萬增長到3400多萬,各郡縣府庫積累錢帛不計其數。

漢武帝:劉徹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以漢朝如此鼎盛國力,去攻擊百餘萬人口的匈奴,卻是【寇雖頗折而漢之疲耗略相當矣】,特別是在衛青漠北大戰、霍去病封狼居胥後,學精了的匈奴人根本不再和漢軍主力直接決戰,而是遊走機動,避實擊虛,分路合殲,令此後的漢軍歷次北伐,負多勝少,折損慘重,更是得不償失。

【承孝武奢侈餘敝,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書·昭帝紀》)【師出三十餘年,天下戶口減半】(《漢書·五行志》)

連年戰爭中,漢軍和匈奴各損失兵力20多萬精兵,漢武帝已不得不下罪己詔,輪臺悔過,休養生息,而匈奴雖經重創,依舊橫據北疆,與漢朝頑強為敵。 這也足以證明,此時漢朝在對付匈奴上的戰略,確實是有欠缺的。

世人對遊牧民族最偏見的認識,莫過於以為他們只是一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蠻子,殊不知在草原嚴苛的自然環境下,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從來只有最狡猾最精明的人才能生存下來。當漢軍兵鋒已經抄掠匈奴老巢,直接關乎到他們的生死存亡了,他們同樣也將如打不死的小強一般,使盡百般手段,竭力掙扎求生。

因此,如果中原王朝僅僅憑藉強大國力去碾壓草原遊牧民族,不施加其他手段,想要一力降十會,不免如漢武帝一般代價巨大,而事倍功半。

西漢最終解決匈奴問題,還是漢昭帝(霍光)和漢宣帝時期,靠著對草原部族和匈奴各臣屬國的分化利誘,同時政治外交手段多管齊下,收復西域諸國,截斷匈奴側翼,兩個戰略方向夾攻,歷時數十上百年幾代人心血,這才能一舉成功。而漢朝積累的對付遊牧民族的寶貴經驗,同樣也被此後的華夏曆代王朝所繼承。

隋朝偉大外交家、戰略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落雕都督”長孫晟,不但創造了“一箭雙鵰”這個成語,更總結前人經驗教訓,創建性提出了“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方略,他在草原各部連橫縱合,離間各部酋帥,令偌大一個突厥汗國一分為二。

長孫晟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同時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調派麾下諸多名將英傑,如楊素、高熲、史萬歲等,連年出塞北伐,令突厥人稱臣請降。只可惜隋煬帝楊廣剛愎自用,敗壞一個輝煌盛世,也令東突厥汗國得以復興,因此這場原本或許該屬於他的曠代武功,楞是拱手讓他的表兄李淵和好外甥李世民摘了桃子。(當然,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也可以表示,幹掉突厥的方略,明明是我岳父/親爹留下的遺產,身為人子人婿,繼承天經地義。)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麾下眾多的凌煙閣賢臣名將,謀臣如雲,良將如虎,確實是凝聚了中原南北大分裂數百年來,鐵血與戰火淬就而成的最精英群體,從戰略意圖、戰役規劃到戰術運用,以及相關的政治、經濟、外交手段,皆代表了華夏民族冷兵器時代的最高水準,因此他們方能舉重若輕,在國力遠未達到隆盛之時,便用最小代價收取最大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唐朝從開國伊始,就喜歡對其他政權以不斷分化利誘,收買挑撥,平定東突厥汗國同樣是一個無數人協力的系統工程。李靖三千騎兵突襲定襄,決戰陰山,俘虜突厥可汗,亦非他一人之功,而是從貞觀元年起,唐軍一系列眼花繚亂的組合拳攻勢下,一系列軍事、外交動作後水到渠成的結果。

大唐衛國公:李靖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東漢竇憲滅亡北匈奴汗國,燕然勒石,宣告了三百年漢匈戰爭的最終勝利,然而後世功名卻不顯?就是因為新興起的鮮卑成為新的草原霸主,拒絕接受朝廷冊封,而漢軍對其無可奈何。後來漢靈帝命漢軍兵分三路,出塞討伐鮮卑,卻三路大軍都被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死者十之七八。這一戰也宣告了四百年大漢王朝,國勢如夕陽直下了。

相反,唐朝攻滅東突厥,絕不僅僅是一場如東漢滅北匈奴那樣的收拾落水狗性質的戰爭。單看戰後處置, 後方起兵打殘了突厥人的回紇軍也好、薛延陀軍也好,突利等突厥親唐勢力也好,他們都紛紛都接受唐朝冊封,從此對唐朝稱臣。為什麼?就因為形勢比人強。

薛延陀汗國真珠可汗,在漠北草原建立了名義上臣屬唐朝的新政權,妄圖不斷積蓄實力,填補東突厥滅亡後的勢力真空,成為新的北方霸主,再向唐朝挑戰。而雄才霸略的李世民卻絕不肯給他這個機會。在以後十餘年內,薛延陀連遭唐軍摧毀性打擊,草原霸主的位子還沒坐熱,就被唐朝給一舉端了。

——諾真水之戰,大唐英國公李勣,僅僅用六千騎兵下馬步戰,以長槊迎敵,就大破薛延陀十萬騎兵,斬俘五萬餘人,如此懸殊戰力比,一向遵奉強者的草原各部族會選擇服從誰,自是不言而喻。

大唐英國公:李世績

"

唐朝在開國之初不到三十年,就能直接征服漠北各部,設置安北都護府,也是中原王朝有史以來第一次將漠北草原直接納入版圖。

這是強如西漢王朝數百年裡都沒有做到的武功,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漢朝畢竟還是華夏民族的草創時期,對抗遊牧民族的經驗仍在不斷探索和積累。而唐朝的成功則建立在千年之後無數前人積累的智慧結晶之上。

漢初剛從秦末戰亂中結束分裂,國力百廢待興,難以與新崛起的匈奴帝國直接抗衡,自不必說。漢武帝承文景之治數十年治世,人口從漢初的1500萬增長到3400多萬,各郡縣府庫積累錢帛不計其數。

漢武帝:劉徹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以漢朝如此鼎盛國力,去攻擊百餘萬人口的匈奴,卻是【寇雖頗折而漢之疲耗略相當矣】,特別是在衛青漠北大戰、霍去病封狼居胥後,學精了的匈奴人根本不再和漢軍主力直接決戰,而是遊走機動,避實擊虛,分路合殲,令此後的漢軍歷次北伐,負多勝少,折損慘重,更是得不償失。

【承孝武奢侈餘敝,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書·昭帝紀》)【師出三十餘年,天下戶口減半】(《漢書·五行志》)

連年戰爭中,漢軍和匈奴各損失兵力20多萬精兵,漢武帝已不得不下罪己詔,輪臺悔過,休養生息,而匈奴雖經重創,依舊橫據北疆,與漢朝頑強為敵。 這也足以證明,此時漢朝在對付匈奴上的戰略,確實是有欠缺的。

世人對遊牧民族最偏見的認識,莫過於以為他們只是一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蠻子,殊不知在草原嚴苛的自然環境下,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從來只有最狡猾最精明的人才能生存下來。當漢軍兵鋒已經抄掠匈奴老巢,直接關乎到他們的生死存亡了,他們同樣也將如打不死的小強一般,使盡百般手段,竭力掙扎求生。

因此,如果中原王朝僅僅憑藉強大國力去碾壓草原遊牧民族,不施加其他手段,想要一力降十會,不免如漢武帝一般代價巨大,而事倍功半。

西漢最終解決匈奴問題,還是漢昭帝(霍光)和漢宣帝時期,靠著對草原部族和匈奴各臣屬國的分化利誘,同時政治外交手段多管齊下,收復西域諸國,截斷匈奴側翼,兩個戰略方向夾攻,歷時數十上百年幾代人心血,這才能一舉成功。而漢朝積累的對付遊牧民族的寶貴經驗,同樣也被此後的華夏曆代王朝所繼承。

隋朝偉大外交家、戰略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落雕都督”長孫晟,不但創造了“一箭雙鵰”這個成語,更總結前人經驗教訓,創建性提出了“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方略,他在草原各部連橫縱合,離間各部酋帥,令偌大一個突厥汗國一分為二。

長孫晟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同時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調派麾下諸多名將英傑,如楊素、高熲、史萬歲等,連年出塞北伐,令突厥人稱臣請降。只可惜隋煬帝楊廣剛愎自用,敗壞一個輝煌盛世,也令東突厥汗國得以復興,因此這場原本或許該屬於他的曠代武功,楞是拱手讓他的表兄李淵和好外甥李世民摘了桃子。(當然,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也可以表示,幹掉突厥的方略,明明是我岳父/親爹留下的遺產,身為人子人婿,繼承天經地義。)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麾下眾多的凌煙閣賢臣名將,謀臣如雲,良將如虎,確實是凝聚了中原南北大分裂數百年來,鐵血與戰火淬就而成的最精英群體,從戰略意圖、戰役規劃到戰術運用,以及相關的政治、經濟、外交手段,皆代表了華夏民族冷兵器時代的最高水準,因此他們方能舉重若輕,在國力遠未達到隆盛之時,便用最小代價收取最大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唐朝從開國伊始,就喜歡對其他政權以不斷分化利誘,收買挑撥,平定東突厥汗國同樣是一個無數人協力的系統工程。李靖三千騎兵突襲定襄,決戰陰山,俘虜突厥可汗,亦非他一人之功,而是從貞觀元年起,唐軍一系列眼花繚亂的組合拳攻勢下,一系列軍事、外交動作後水到渠成的結果。

大唐衛國公:李靖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東漢竇憲滅亡北匈奴汗國,燕然勒石,宣告了三百年漢匈戰爭的最終勝利,然而後世功名卻不顯?就是因為新興起的鮮卑成為新的草原霸主,拒絕接受朝廷冊封,而漢軍對其無可奈何。後來漢靈帝命漢軍兵分三路,出塞討伐鮮卑,卻三路大軍都被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死者十之七八。這一戰也宣告了四百年大漢王朝,國勢如夕陽直下了。

相反,唐朝攻滅東突厥,絕不僅僅是一場如東漢滅北匈奴那樣的收拾落水狗性質的戰爭。單看戰後處置, 後方起兵打殘了突厥人的回紇軍也好、薛延陀軍也好,突利等突厥親唐勢力也好,他們都紛紛都接受唐朝冊封,從此對唐朝稱臣。為什麼?就因為形勢比人強。

薛延陀汗國真珠可汗,在漠北草原建立了名義上臣屬唐朝的新政權,妄圖不斷積蓄實力,填補東突厥滅亡後的勢力真空,成為新的北方霸主,再向唐朝挑戰。而雄才霸略的李世民卻絕不肯給他這個機會。在以後十餘年內,薛延陀連遭唐軍摧毀性打擊,草原霸主的位子還沒坐熱,就被唐朝給一舉端了。

——諾真水之戰,大唐英國公李勣,僅僅用六千騎兵下馬步戰,以長槊迎敵,就大破薛延陀十萬騎兵,斬俘五萬餘人,如此懸殊戰力比,一向遵奉強者的草原各部族會選擇服從誰,自是不言而喻。

大唐英國公:李世績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唐朝初年,唐軍征戰四方胡夷,取得無數這般的以少勝多神話戰績,一戰破國直若等閒。

李靖三千騎兵破東突厥十萬人,蘇定方一萬騎破西突厥軍十萬人,一千騎破吐蕃軍八萬人,以至於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十萬唐軍大破二十五萬敵軍,俘斬十四萬,只因為沒有達到滅國目的,都成了所謂“敗仗”。

李世民即位之初,中原剛剛從戰火瘡痍中走出,戶口不過一千餘萬,只相當於漢武帝時期的1/3,漢宣帝時期的1/5,然而他就用這點本錢,在二十年內完成了完成了對漠北、青海和西域的征服,令國家版圖擴張一倍有餘,被各族公推為“天可汗”,也正因為唐軍戰力太強,每次出兵損害甚微而收穫甚大。

李世民即位時,唐朝版圖

"

唐朝在開國之初不到三十年,就能直接征服漠北各部,設置安北都護府,也是中原王朝有史以來第一次將漠北草原直接納入版圖。

這是強如西漢王朝數百年裡都沒有做到的武功,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漢朝畢竟還是華夏民族的草創時期,對抗遊牧民族的經驗仍在不斷探索和積累。而唐朝的成功則建立在千年之後無數前人積累的智慧結晶之上。

漢初剛從秦末戰亂中結束分裂,國力百廢待興,難以與新崛起的匈奴帝國直接抗衡,自不必說。漢武帝承文景之治數十年治世,人口從漢初的1500萬增長到3400多萬,各郡縣府庫積累錢帛不計其數。

漢武帝:劉徹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以漢朝如此鼎盛國力,去攻擊百餘萬人口的匈奴,卻是【寇雖頗折而漢之疲耗略相當矣】,特別是在衛青漠北大戰、霍去病封狼居胥後,學精了的匈奴人根本不再和漢軍主力直接決戰,而是遊走機動,避實擊虛,分路合殲,令此後的漢軍歷次北伐,負多勝少,折損慘重,更是得不償失。

【承孝武奢侈餘敝,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書·昭帝紀》)【師出三十餘年,天下戶口減半】(《漢書·五行志》)

連年戰爭中,漢軍和匈奴各損失兵力20多萬精兵,漢武帝已不得不下罪己詔,輪臺悔過,休養生息,而匈奴雖經重創,依舊橫據北疆,與漢朝頑強為敵。 這也足以證明,此時漢朝在對付匈奴上的戰略,確實是有欠缺的。

世人對遊牧民族最偏見的認識,莫過於以為他們只是一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蠻子,殊不知在草原嚴苛的自然環境下,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從來只有最狡猾最精明的人才能生存下來。當漢軍兵鋒已經抄掠匈奴老巢,直接關乎到他們的生死存亡了,他們同樣也將如打不死的小強一般,使盡百般手段,竭力掙扎求生。

因此,如果中原王朝僅僅憑藉強大國力去碾壓草原遊牧民族,不施加其他手段,想要一力降十會,不免如漢武帝一般代價巨大,而事倍功半。

西漢最終解決匈奴問題,還是漢昭帝(霍光)和漢宣帝時期,靠著對草原部族和匈奴各臣屬國的分化利誘,同時政治外交手段多管齊下,收復西域諸國,截斷匈奴側翼,兩個戰略方向夾攻,歷時數十上百年幾代人心血,這才能一舉成功。而漢朝積累的對付遊牧民族的寶貴經驗,同樣也被此後的華夏曆代王朝所繼承。

隋朝偉大外交家、戰略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落雕都督”長孫晟,不但創造了“一箭雙鵰”這個成語,更總結前人經驗教訓,創建性提出了“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方略,他在草原各部連橫縱合,離間各部酋帥,令偌大一個突厥汗國一分為二。

長孫晟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同時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調派麾下諸多名將英傑,如楊素、高熲、史萬歲等,連年出塞北伐,令突厥人稱臣請降。只可惜隋煬帝楊廣剛愎自用,敗壞一個輝煌盛世,也令東突厥汗國得以復興,因此這場原本或許該屬於他的曠代武功,楞是拱手讓他的表兄李淵和好外甥李世民摘了桃子。(當然,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也可以表示,幹掉突厥的方略,明明是我岳父/親爹留下的遺產,身為人子人婿,繼承天經地義。)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麾下眾多的凌煙閣賢臣名將,謀臣如雲,良將如虎,確實是凝聚了中原南北大分裂數百年來,鐵血與戰火淬就而成的最精英群體,從戰略意圖、戰役規劃到戰術運用,以及相關的政治、經濟、外交手段,皆代表了華夏民族冷兵器時代的最高水準,因此他們方能舉重若輕,在國力遠未達到隆盛之時,便用最小代價收取最大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唐朝從開國伊始,就喜歡對其他政權以不斷分化利誘,收買挑撥,平定東突厥汗國同樣是一個無數人協力的系統工程。李靖三千騎兵突襲定襄,決戰陰山,俘虜突厥可汗,亦非他一人之功,而是從貞觀元年起,唐軍一系列眼花繚亂的組合拳攻勢下,一系列軍事、外交動作後水到渠成的結果。

大唐衛國公:李靖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東漢竇憲滅亡北匈奴汗國,燕然勒石,宣告了三百年漢匈戰爭的最終勝利,然而後世功名卻不顯?就是因為新興起的鮮卑成為新的草原霸主,拒絕接受朝廷冊封,而漢軍對其無可奈何。後來漢靈帝命漢軍兵分三路,出塞討伐鮮卑,卻三路大軍都被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死者十之七八。這一戰也宣告了四百年大漢王朝,國勢如夕陽直下了。

相反,唐朝攻滅東突厥,絕不僅僅是一場如東漢滅北匈奴那樣的收拾落水狗性質的戰爭。單看戰後處置, 後方起兵打殘了突厥人的回紇軍也好、薛延陀軍也好,突利等突厥親唐勢力也好,他們都紛紛都接受唐朝冊封,從此對唐朝稱臣。為什麼?就因為形勢比人強。

薛延陀汗國真珠可汗,在漠北草原建立了名義上臣屬唐朝的新政權,妄圖不斷積蓄實力,填補東突厥滅亡後的勢力真空,成為新的北方霸主,再向唐朝挑戰。而雄才霸略的李世民卻絕不肯給他這個機會。在以後十餘年內,薛延陀連遭唐軍摧毀性打擊,草原霸主的位子還沒坐熱,就被唐朝給一舉端了。

——諾真水之戰,大唐英國公李勣,僅僅用六千騎兵下馬步戰,以長槊迎敵,就大破薛延陀十萬騎兵,斬俘五萬餘人,如此懸殊戰力比,一向遵奉強者的草原各部族會選擇服從誰,自是不言而喻。

大唐英國公:李世績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唐朝初年,唐軍征戰四方胡夷,取得無數這般的以少勝多神話戰績,一戰破國直若等閒。

李靖三千騎兵破東突厥十萬人,蘇定方一萬騎破西突厥軍十萬人,一千騎破吐蕃軍八萬人,以至於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十萬唐軍大破二十五萬敵軍,俘斬十四萬,只因為沒有達到滅國目的,都成了所謂“敗仗”。

李世民即位之初,中原剛剛從戰火瘡痍中走出,戶口不過一千餘萬,只相當於漢武帝時期的1/3,漢宣帝時期的1/5,然而他就用這點本錢,在二十年內完成了完成了對漠北、青海和西域的征服,令國家版圖擴張一倍有餘,被各族公推為“天可汗”,也正因為唐軍戰力太強,每次出兵損害甚微而收穫甚大。

李世民即位時,唐朝版圖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李世民去世時,唐朝版圖

"

唐朝在開國之初不到三十年,就能直接征服漠北各部,設置安北都護府,也是中原王朝有史以來第一次將漠北草原直接納入版圖。

這是強如西漢王朝數百年裡都沒有做到的武功,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漢朝畢竟還是華夏民族的草創時期,對抗遊牧民族的經驗仍在不斷探索和積累。而唐朝的成功則建立在千年之後無數前人積累的智慧結晶之上。

漢初剛從秦末戰亂中結束分裂,國力百廢待興,難以與新崛起的匈奴帝國直接抗衡,自不必說。漢武帝承文景之治數十年治世,人口從漢初的1500萬增長到3400多萬,各郡縣府庫積累錢帛不計其數。

漢武帝:劉徹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以漢朝如此鼎盛國力,去攻擊百餘萬人口的匈奴,卻是【寇雖頗折而漢之疲耗略相當矣】,特別是在衛青漠北大戰、霍去病封狼居胥後,學精了的匈奴人根本不再和漢軍主力直接決戰,而是遊走機動,避實擊虛,分路合殲,令此後的漢軍歷次北伐,負多勝少,折損慘重,更是得不償失。

【承孝武奢侈餘敝,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書·昭帝紀》)【師出三十餘年,天下戶口減半】(《漢書·五行志》)

連年戰爭中,漢軍和匈奴各損失兵力20多萬精兵,漢武帝已不得不下罪己詔,輪臺悔過,休養生息,而匈奴雖經重創,依舊橫據北疆,與漢朝頑強為敵。 這也足以證明,此時漢朝在對付匈奴上的戰略,確實是有欠缺的。

世人對遊牧民族最偏見的認識,莫過於以為他們只是一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蠻子,殊不知在草原嚴苛的自然環境下,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從來只有最狡猾最精明的人才能生存下來。當漢軍兵鋒已經抄掠匈奴老巢,直接關乎到他們的生死存亡了,他們同樣也將如打不死的小強一般,使盡百般手段,竭力掙扎求生。

因此,如果中原王朝僅僅憑藉強大國力去碾壓草原遊牧民族,不施加其他手段,想要一力降十會,不免如漢武帝一般代價巨大,而事倍功半。

西漢最終解決匈奴問題,還是漢昭帝(霍光)和漢宣帝時期,靠著對草原部族和匈奴各臣屬國的分化利誘,同時政治外交手段多管齊下,收復西域諸國,截斷匈奴側翼,兩個戰略方向夾攻,歷時數十上百年幾代人心血,這才能一舉成功。而漢朝積累的對付遊牧民族的寶貴經驗,同樣也被此後的華夏曆代王朝所繼承。

隋朝偉大外交家、戰略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落雕都督”長孫晟,不但創造了“一箭雙鵰”這個成語,更總結前人經驗教訓,創建性提出了“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方略,他在草原各部連橫縱合,離間各部酋帥,令偌大一個突厥汗國一分為二。

長孫晟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同時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調派麾下諸多名將英傑,如楊素、高熲、史萬歲等,連年出塞北伐,令突厥人稱臣請降。只可惜隋煬帝楊廣剛愎自用,敗壞一個輝煌盛世,也令東突厥汗國得以復興,因此這場原本或許該屬於他的曠代武功,楞是拱手讓他的表兄李淵和好外甥李世民摘了桃子。(當然,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也可以表示,幹掉突厥的方略,明明是我岳父/親爹留下的遺產,身為人子人婿,繼承天經地義。)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麾下眾多的凌煙閣賢臣名將,謀臣如雲,良將如虎,確實是凝聚了中原南北大分裂數百年來,鐵血與戰火淬就而成的最精英群體,從戰略意圖、戰役規劃到戰術運用,以及相關的政治、經濟、外交手段,皆代表了華夏民族冷兵器時代的最高水準,因此他們方能舉重若輕,在國力遠未達到隆盛之時,便用最小代價收取最大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唐朝從開國伊始,就喜歡對其他政權以不斷分化利誘,收買挑撥,平定東突厥汗國同樣是一個無數人協力的系統工程。李靖三千騎兵突襲定襄,決戰陰山,俘虜突厥可汗,亦非他一人之功,而是從貞觀元年起,唐軍一系列眼花繚亂的組合拳攻勢下,一系列軍事、外交動作後水到渠成的結果。

大唐衛國公:李靖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東漢竇憲滅亡北匈奴汗國,燕然勒石,宣告了三百年漢匈戰爭的最終勝利,然而後世功名卻不顯?就是因為新興起的鮮卑成為新的草原霸主,拒絕接受朝廷冊封,而漢軍對其無可奈何。後來漢靈帝命漢軍兵分三路,出塞討伐鮮卑,卻三路大軍都被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死者十之七八。這一戰也宣告了四百年大漢王朝,國勢如夕陽直下了。

相反,唐朝攻滅東突厥,絕不僅僅是一場如東漢滅北匈奴那樣的收拾落水狗性質的戰爭。單看戰後處置, 後方起兵打殘了突厥人的回紇軍也好、薛延陀軍也好,突利等突厥親唐勢力也好,他們都紛紛都接受唐朝冊封,從此對唐朝稱臣。為什麼?就因為形勢比人強。

薛延陀汗國真珠可汗,在漠北草原建立了名義上臣屬唐朝的新政權,妄圖不斷積蓄實力,填補東突厥滅亡後的勢力真空,成為新的北方霸主,再向唐朝挑戰。而雄才霸略的李世民卻絕不肯給他這個機會。在以後十餘年內,薛延陀連遭唐軍摧毀性打擊,草原霸主的位子還沒坐熱,就被唐朝給一舉端了。

——諾真水之戰,大唐英國公李勣,僅僅用六千騎兵下馬步戰,以長槊迎敵,就大破薛延陀十萬騎兵,斬俘五萬餘人,如此懸殊戰力比,一向遵奉強者的草原各部族會選擇服從誰,自是不言而喻。

大唐英國公:李世績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唐朝初年,唐軍征戰四方胡夷,取得無數這般的以少勝多神話戰績,一戰破國直若等閒。

李靖三千騎兵破東突厥十萬人,蘇定方一萬騎破西突厥軍十萬人,一千騎破吐蕃軍八萬人,以至於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十萬唐軍大破二十五萬敵軍,俘斬十四萬,只因為沒有達到滅國目的,都成了所謂“敗仗”。

李世民即位之初,中原剛剛從戰火瘡痍中走出,戶口不過一千餘萬,只相當於漢武帝時期的1/3,漢宣帝時期的1/5,然而他就用這點本錢,在二十年內完成了完成了對漠北、青海和西域的征服,令國家版圖擴張一倍有餘,被各族公推為“天可汗”,也正因為唐軍戰力太強,每次出兵損害甚微而收穫甚大。

李世民即位時,唐朝版圖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李世民去世時,唐朝版圖

漢朝400年都做不到的事,李世民只用20年就完成了,這是什麼原因

在大唐軍隊的恐怖戰力威懾下,回紇、拔野古、同羅、僕孤、契苾等草原各部酋長,紛紛主動請求唐朝在漠北直接設置州郡,派遣地方官員,讓他們成為唐朝的編戶齊民。

從此以後,漠南為郡縣,漠北無王庭,一直到武則天執政,後突厥汗國復國為止,整整半個世紀,大漠南北大小部落的酋長們,都只能在大唐旗幟下俯首聽命,為大唐出兵作戰開疆拓土。終於打出了自鹹海一直到日本海,華夏王朝歷史上最大的版圖。因此,盛唐才可以和強漢並稱為華夏曆史上至強的兩極。

——這就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光耀萬邦,流芳千載的煌煌大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