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刀劍:為何經常比後世的產品更加優越?


漢朝的刀劍:為何經常比後世的產品更加優越?



人們在研究古代兵器時,經常會發現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兩千多年前的漢代藏品數量,遠比後來的中古時期要多。

那些刀身苗條的漢朝藏品,在做工方面甚至能勝過日後的很多所謂精品。凡是有基本化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金屬打造的武器,埋藏得越久便越是容易腐蝕。能發現那麼多的漢朝刀劍,也說明當時就存在數量龐大的精品武器。倒是後來的朝代,反而在數量和質量大都趕不上當時。


漢朝的刀劍:為何經常比後世的產品更加優越?

出土的漢朝青銅箭頭



一些普通的王朝粉們,很容易將這個功勞算到漢武帝的鹽鐵專營政策,以及那些分佈在全國各地的超級武庫。但這根本無法解釋,漢朝刀劍往往來自於私人珍藏或者陵墓挖掘。倒是號稱可以滿足全國兵馬需求的武庫,大都只有一份蒼白的名單。海量的庫存,早已不見蹤影。

所以,能夠得出的理解釋,就是編戶齊民政策在漢朝的執行力度尚不算大。在已知的漢朝律法中,並沒有規定民間人士不許持有刀劍,甚至是甲冑都可以由私人收藏。只要不是周亞夫那種規模達到五百套的盔甲數量,公權力便不會沒事找事的來製造麻煩。


漢朝的刀劍:為何經常比後世的產品更加優越?

鹽鐵專賣 其實是一種透支未來的財政模式



在鹽鐵專賣與外戰不斷的情況下,各種鉅額花銷造成了了財政危機。為了節約成本,漢朝朝廷不得不放開部分管制措施。例如,開始允許鹽鐵私營,並裁撤部分行政單位,已達到財政節流的目的。大量原本吃公家飯的鐵匠,開始流入民間市場。中央索性放松管制,允許民間可以持有私人武器,並默認了很多特殊情況下的私人部隊存在。

作為交換條件,漢朝的士兵開始需要自備武器盔甲。地方郡縣的個體,需要輪流去邊關服役。地方私人武裝也需要響應國家號召,在戰時出兵勤王。


漢朝的刀劍:為何經常比後世的產品更加優越?

一座塢堡與他的守衛者



這個短暫的放鬆期,對後來的歷史造成了很大影響。當漢朝中央撐過財政危機,就再次試圖將行業控制權收回自己獨享。但他們很快發現,潑出去的水已經收不回了。

尤其是進入東漢時期,那些幫助劉秀奪取皇位的人紛紛被封為侯爵。他們在各自的領地築造塢堡,藏匿壯丁作為自己的私人力量。由於有大量編戶齊民人口,在之前的蕭條和戰亂中直接破產。逼的他們必須自己抱團,或是索性依附地方性的秩序維護者。


漢朝的刀劍:為何經常比後世的產品更加優越?

在地方民兵武裝保護下的耕作農民


在他們當中,又不乏有技藝嫻熟的鐵匠。這些人為各自領主的私人部隊打造盔甲和武器,往往不敢偷工減料。完全有別於過去,在官營作坊內完成指定任務目標時的趕工情況。所以,一個地方小城寨裡的武器質量,往往會優於朝廷武庫裡的鉅額藏品。地方武裝的士兵裝備,也完全可以好過朝廷徵召部隊中的下級軍官。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南北朝結束,地方豪強開始逐漸失勢。尤其是在唐朝後,北方地區再也沒有那種能夠容納數萬人口的大型堡壘。就是在南方各地,扣除少數民族和山區外,也逐步完成了編戶齊民改造。流官們全面取代地方領主,負責管理民生事務。


漢朝的刀劍:為何經常比後世的產品更加優越?

流官沒有地方根基 只需要完成額定任務



距離王朝的都城越近,編戶齊民的覆蓋面積就越大。因為離皇帝更近,就更容易受到監察系統與平級同僚們的監督。流官們自然不敢懈怠,將直屬區域內的民風都壓制的服服帖帖。於是,每次遭遇戰時,窮鄉僻壤的邊民就被認為更加善戰可靠。因為他們平日就民風更盛,對於使用武器也更加熟悉。

相應的,王朝控制力較強的區域,其民間冶煉水平也就受到歧視性的限制。漢朝曾經多次出現的大規模官營作坊,在後來的時代又屢次出現。每一次衰退,都無法恢復了前一次管制建立以前的水準。這種死循環式的退化之路,偶爾會因為新技術傳入而發生一些改善。但最終都無法改變結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