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宋朝 沈括 北宋 烘焙 南宋 白鷳 武器 徐鬆 淳化 觀史凌煙閣 2019-09-18
"

​提高弓與箭的製造技術水平,改善弓與箭的製造工藝,是提高弓與箭在作戰中殺傷力的關鍵,也是當時的統兵將領、兵器研製者和科學家們極為關注的問題。

他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了深入的探討,其主要論點反映在華嶽的《翠微北征錄》、沈括的《夢溪筆談》、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徐鬆的《宋會要輯稿》等著作與史籍中。他們論述的內容甚多,主要有材料選擇,製造技術與工藝,烘焙方法,以及性能鑑定等。這些內容,不儀吸收了《考工記・弓人》的精粹,而且又增加了時代發展的新鮮內容,使之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

​提高弓與箭的製造技術水平,改善弓與箭的製造工藝,是提高弓與箭在作戰中殺傷力的關鍵,也是當時的統兵將領、兵器研製者和科學家們極為關注的問題。

他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了深入的探討,其主要論點反映在華嶽的《翠微北征錄》、沈括的《夢溪筆談》、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徐鬆的《宋會要輯稿》等著作與史籍中。他們論述的內容甚多,主要有材料選擇,製造技術與工藝,烘焙方法,以及性能鑑定等。這些內容,不儀吸收了《考工記・弓人》的精粹,而且又增加了時代發展的新鮮內容,使之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一、材料的選擇

華嶽針對宋軍所用弓箭經常出現斷裂等問題,要求弓箭製造者必須注意角、筋、膠、漆、鏃、翎、杆等材料的選擇。

角是決定箭身飛行速度快慢的材料。大牛角能解剖栽截成面的角材,配在弓身上,受力均勻,受弦端正,不變形,不走樣,不曲折,不伸縮,射出的箭便能穿堅破甲。如果使用小牛角,解剖裁截成窄面的角材,配在弓身上,受力不均勻,容易曲折、變形、走樣,射出的箭鏃就軟弱無力。為此就要設法貯備大牛角,保證制弓的需要。同時要防止監造官貪圖便宜,採用小牛角充數,製成劣質的弓。

筋是保證箭鏃扎得深的關鍵材料,應當選用經過整治的牛筋為佳。

"

​提高弓與箭的製造技術水平,改善弓與箭的製造工藝,是提高弓與箭在作戰中殺傷力的關鍵,也是當時的統兵將領、兵器研製者和科學家們極為關注的問題。

他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了深入的探討,其主要論點反映在華嶽的《翠微北征錄》、沈括的《夢溪筆談》、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徐鬆的《宋會要輯稿》等著作與史籍中。他們論述的內容甚多,主要有材料選擇,製造技術與工藝,烘焙方法,以及性能鑑定等。這些內容,不儀吸收了《考工記・弓人》的精粹,而且又增加了時代發展的新鮮內容,使之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一、材料的選擇

華嶽針對宋軍所用弓箭經常出現斷裂等問題,要求弓箭製造者必須注意角、筋、膠、漆、鏃、翎、杆等材料的選擇。

角是決定箭身飛行速度快慢的材料。大牛角能解剖栽截成面的角材,配在弓身上,受力均勻,受弦端正,不變形,不走樣,不曲折,不伸縮,射出的箭便能穿堅破甲。如果使用小牛角,解剖裁截成窄面的角材,配在弓身上,受力不均勻,容易曲折、變形、走樣,射出的箭鏃就軟弱無力。為此就要設法貯備大牛角,保證制弓的需要。同時要防止監造官貪圖便宜,採用小牛角充數,製成劣質的弓。

筋是保證箭鏃扎得深的關鍵材料,應當選用經過整治的牛筋為佳。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角和筋雖是制弓的關鍵材料,但必須選用優質的膠與漆,才能將它們牢固地黏結在弓身上。膠有用魚類的鱗、皮、骨鰾為原料製成的魚膠,用木質堅硬的白樺與黃樺木提煉的烤膠,用桃樹幹分泌出來的不溶於水的透明桃膠,用木質堅重的麻櫟木之殼汁與樹皮提煉的烤膠。漆宜選用漆樹表皮於當年或產出不久的漆質,經濾去雜質的生漆為好。這種漆塗刷於弓的表面後,在一定程度的溫溼空氣環境中,能自行乾燥,結成黑色的硬膜,堅固耐久,經得起許多化學品的腐蝕。人們稱這種漆為黑漆。

從華嶽的論述中可知,宋軍所用黃樺弓、弩,白樺弓、弩,麻背弓、黑漆弓、弩的名稱,大抵都由它們所用膠漆之名而來。

"

​提高弓與箭的製造技術水平,改善弓與箭的製造工藝,是提高弓與箭在作戰中殺傷力的關鍵,也是當時的統兵將領、兵器研製者和科學家們極為關注的問題。

他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了深入的探討,其主要論點反映在華嶽的《翠微北征錄》、沈括的《夢溪筆談》、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徐鬆的《宋會要輯稿》等著作與史籍中。他們論述的內容甚多,主要有材料選擇,製造技術與工藝,烘焙方法,以及性能鑑定等。這些內容,不儀吸收了《考工記・弓人》的精粹,而且又增加了時代發展的新鮮內容,使之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一、材料的選擇

華嶽針對宋軍所用弓箭經常出現斷裂等問題,要求弓箭製造者必須注意角、筋、膠、漆、鏃、翎、杆等材料的選擇。

角是決定箭身飛行速度快慢的材料。大牛角能解剖栽截成面的角材,配在弓身上,受力均勻,受弦端正,不變形,不走樣,不曲折,不伸縮,射出的箭便能穿堅破甲。如果使用小牛角,解剖裁截成窄面的角材,配在弓身上,受力不均勻,容易曲折、變形、走樣,射出的箭鏃就軟弱無力。為此就要設法貯備大牛角,保證制弓的需要。同時要防止監造官貪圖便宜,採用小牛角充數,製成劣質的弓。

筋是保證箭鏃扎得深的關鍵材料,應當選用經過整治的牛筋為佳。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角和筋雖是制弓的關鍵材料,但必須選用優質的膠與漆,才能將它們牢固地黏結在弓身上。膠有用魚類的鱗、皮、骨鰾為原料製成的魚膠,用木質堅硬的白樺與黃樺木提煉的烤膠,用桃樹幹分泌出來的不溶於水的透明桃膠,用木質堅重的麻櫟木之殼汁與樹皮提煉的烤膠。漆宜選用漆樹表皮於當年或產出不久的漆質,經濾去雜質的生漆為好。這種漆塗刷於弓的表面後,在一定程度的溫溼空氣環境中,能自行乾燥,結成黑色的硬膜,堅固耐久,經得起許多化學品的腐蝕。人們稱這種漆為黑漆。

從華嶽的論述中可知,宋軍所用黃樺弓、弩,白樺弓、弩,麻背弓、黑漆弓、弩的名稱,大抵都由它們所用膠漆之名而來。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華嶽對制箭材料的選擇也有所論述。他指出:箭鏃有石蓮頭、鑿子頭、蕎麥稜、寸金鑿子、破甲錐等5種,只有後2種能扎穿堅甲。箭翎有皁雕、白鷳、野雉、鴻鵠、鵝鸛、雁騖等6種,前2種雖好而難得,通常多用雉翎,後3種使用較少。箭桿有腦節、巴翎、腰鷳、通杆、天注5種,以通杆、天注為佳。箭尾端有山繭、採漆、桐油等3種,以採漆為最好。全箭裝配時,若箭鏃過重則弓軟,射程不遠,若箭身過重則弓硬,即使射中鎧甲也不能將其穿透。以往曾經規定箭頭重過3錢,所以射程不能超過百步。箭身重量如果超過10錢,那麼就要用一石弓力的弓進行發射,才能有效。

華嶽對於製造弓箭材料的選擇,雖然能保證質量,但由於北宋至南宋時戰爭連年不斷,材料消耗量過大,因而難以滿足。以牛筋為例,由於牛的數量過少,所以只能在弓的主要部位使用牛筋,次要部位便以羊筋、馬筋代替。北宋朝廷為此曾在淳化五年(994年)五月專門下詔:

造弓弩,其縱理用牛筋,它悉以羊、馬筋代之……恐史督責急,而民或屠耕牛以供官,故於此下詔。自是,歲省牛筋千萬。

"

​提高弓與箭的製造技術水平,改善弓與箭的製造工藝,是提高弓與箭在作戰中殺傷力的關鍵,也是當時的統兵將領、兵器研製者和科學家們極為關注的問題。

他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了深入的探討,其主要論點反映在華嶽的《翠微北征錄》、沈括的《夢溪筆談》、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徐鬆的《宋會要輯稿》等著作與史籍中。他們論述的內容甚多,主要有材料選擇,製造技術與工藝,烘焙方法,以及性能鑑定等。這些內容,不儀吸收了《考工記・弓人》的精粹,而且又增加了時代發展的新鮮內容,使之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一、材料的選擇

華嶽針對宋軍所用弓箭經常出現斷裂等問題,要求弓箭製造者必須注意角、筋、膠、漆、鏃、翎、杆等材料的選擇。

角是決定箭身飛行速度快慢的材料。大牛角能解剖栽截成面的角材,配在弓身上,受力均勻,受弦端正,不變形,不走樣,不曲折,不伸縮,射出的箭便能穿堅破甲。如果使用小牛角,解剖裁截成窄面的角材,配在弓身上,受力不均勻,容易曲折、變形、走樣,射出的箭鏃就軟弱無力。為此就要設法貯備大牛角,保證制弓的需要。同時要防止監造官貪圖便宜,採用小牛角充數,製成劣質的弓。

筋是保證箭鏃扎得深的關鍵材料,應當選用經過整治的牛筋為佳。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角和筋雖是制弓的關鍵材料,但必須選用優質的膠與漆,才能將它們牢固地黏結在弓身上。膠有用魚類的鱗、皮、骨鰾為原料製成的魚膠,用木質堅硬的白樺與黃樺木提煉的烤膠,用桃樹幹分泌出來的不溶於水的透明桃膠,用木質堅重的麻櫟木之殼汁與樹皮提煉的烤膠。漆宜選用漆樹表皮於當年或產出不久的漆質,經濾去雜質的生漆為好。這種漆塗刷於弓的表面後,在一定程度的溫溼空氣環境中,能自行乾燥,結成黑色的硬膜,堅固耐久,經得起許多化學品的腐蝕。人們稱這種漆為黑漆。

從華嶽的論述中可知,宋軍所用黃樺弓、弩,白樺弓、弩,麻背弓、黑漆弓、弩的名稱,大抵都由它們所用膠漆之名而來。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華嶽對制箭材料的選擇也有所論述。他指出:箭鏃有石蓮頭、鑿子頭、蕎麥稜、寸金鑿子、破甲錐等5種,只有後2種能扎穿堅甲。箭翎有皁雕、白鷳、野雉、鴻鵠、鵝鸛、雁騖等6種,前2種雖好而難得,通常多用雉翎,後3種使用較少。箭桿有腦節、巴翎、腰鷳、通杆、天注5種,以通杆、天注為佳。箭尾端有山繭、採漆、桐油等3種,以採漆為最好。全箭裝配時,若箭鏃過重則弓軟,射程不遠,若箭身過重則弓硬,即使射中鎧甲也不能將其穿透。以往曾經規定箭頭重過3錢,所以射程不能超過百步。箭身重量如果超過10錢,那麼就要用一石弓力的弓進行發射,才能有效。

華嶽對於製造弓箭材料的選擇,雖然能保證質量,但由於北宋至南宋時戰爭連年不斷,材料消耗量過大,因而難以滿足。以牛筋為例,由於牛的數量過少,所以只能在弓的主要部位使用牛筋,次要部位便以羊筋、馬筋代替。北宋朝廷為此曾在淳化五年(994年)五月專門下詔:

造弓弩,其縱理用牛筋,它悉以羊、馬筋代之……恐史督責急,而民或屠耕牛以供官,故於此下詔。自是,歲省牛筋千萬。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二、製作規程與工藝

華嶽指出,對牛筋的披解與整治要認真仔細,一版牛筋披好後,在春暖時節的晴天,要等待10天;如遇陰雨天氣,要等待20多天,才能使用。如果連披數版,沒有乾透就用,那麼牛筋就會內溼外幹,用其制弓,不到10天半個月,牛筋就會脫落,不能再用。對弓背塗漆時,每塗一層,晴天要晾乾10天,陰雨天要晾乾20多天,再塗上一層。切不可一天塗幾層漆,看上去外層已幹,但內層仍溼。

用這種弓,不到3個月進行發射就會發脆而折斷。用膠粘固角與筋,也要等待一年半載,候其自幹,然後再用,這就是“年弓月箭”的道理,“否則,功雖易成,膠亦易脫”。

"

​提高弓與箭的製造技術水平,改善弓與箭的製造工藝,是提高弓與箭在作戰中殺傷力的關鍵,也是當時的統兵將領、兵器研製者和科學家們極為關注的問題。

他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了深入的探討,其主要論點反映在華嶽的《翠微北征錄》、沈括的《夢溪筆談》、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徐鬆的《宋會要輯稿》等著作與史籍中。他們論述的內容甚多,主要有材料選擇,製造技術與工藝,烘焙方法,以及性能鑑定等。這些內容,不儀吸收了《考工記・弓人》的精粹,而且又增加了時代發展的新鮮內容,使之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一、材料的選擇

華嶽針對宋軍所用弓箭經常出現斷裂等問題,要求弓箭製造者必須注意角、筋、膠、漆、鏃、翎、杆等材料的選擇。

角是決定箭身飛行速度快慢的材料。大牛角能解剖栽截成面的角材,配在弓身上,受力均勻,受弦端正,不變形,不走樣,不曲折,不伸縮,射出的箭便能穿堅破甲。如果使用小牛角,解剖裁截成窄面的角材,配在弓身上,受力不均勻,容易曲折、變形、走樣,射出的箭鏃就軟弱無力。為此就要設法貯備大牛角,保證制弓的需要。同時要防止監造官貪圖便宜,採用小牛角充數,製成劣質的弓。

筋是保證箭鏃扎得深的關鍵材料,應當選用經過整治的牛筋為佳。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角和筋雖是制弓的關鍵材料,但必須選用優質的膠與漆,才能將它們牢固地黏結在弓身上。膠有用魚類的鱗、皮、骨鰾為原料製成的魚膠,用木質堅硬的白樺與黃樺木提煉的烤膠,用桃樹幹分泌出來的不溶於水的透明桃膠,用木質堅重的麻櫟木之殼汁與樹皮提煉的烤膠。漆宜選用漆樹表皮於當年或產出不久的漆質,經濾去雜質的生漆為好。這種漆塗刷於弓的表面後,在一定程度的溫溼空氣環境中,能自行乾燥,結成黑色的硬膜,堅固耐久,經得起許多化學品的腐蝕。人們稱這種漆為黑漆。

從華嶽的論述中可知,宋軍所用黃樺弓、弩,白樺弓、弩,麻背弓、黑漆弓、弩的名稱,大抵都由它們所用膠漆之名而來。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華嶽對制箭材料的選擇也有所論述。他指出:箭鏃有石蓮頭、鑿子頭、蕎麥稜、寸金鑿子、破甲錐等5種,只有後2種能扎穿堅甲。箭翎有皁雕、白鷳、野雉、鴻鵠、鵝鸛、雁騖等6種,前2種雖好而難得,通常多用雉翎,後3種使用較少。箭桿有腦節、巴翎、腰鷳、通杆、天注5種,以通杆、天注為佳。箭尾端有山繭、採漆、桐油等3種,以採漆為最好。全箭裝配時,若箭鏃過重則弓軟,射程不遠,若箭身過重則弓硬,即使射中鎧甲也不能將其穿透。以往曾經規定箭頭重過3錢,所以射程不能超過百步。箭身重量如果超過10錢,那麼就要用一石弓力的弓進行發射,才能有效。

華嶽對於製造弓箭材料的選擇,雖然能保證質量,但由於北宋至南宋時戰爭連年不斷,材料消耗量過大,因而難以滿足。以牛筋為例,由於牛的數量過少,所以只能在弓的主要部位使用牛筋,次要部位便以羊筋、馬筋代替。北宋朝廷為此曾在淳化五年(994年)五月專門下詔:

造弓弩,其縱理用牛筋,它悉以羊、馬筋代之……恐史督責急,而民或屠耕牛以供官,故於此下詔。自是,歲省牛筋千萬。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二、製作規程與工藝

華嶽指出,對牛筋的披解與整治要認真仔細,一版牛筋披好後,在春暖時節的晴天,要等待10天;如遇陰雨天氣,要等待20多天,才能使用。如果連披數版,沒有乾透就用,那麼牛筋就會內溼外幹,用其制弓,不到10天半個月,牛筋就會脫落,不能再用。對弓背塗漆時,每塗一層,晴天要晾乾10天,陰雨天要晾乾20多天,再塗上一層。切不可一天塗幾層漆,看上去外層已幹,但內層仍溼。

用這種弓,不到3個月進行發射就會發脆而折斷。用膠粘固角與筋,也要等待一年半載,候其自幹,然後再用,這就是“年弓月箭”的道理,“否則,功雖易成,膠亦易脫”。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三、烘焙的方法

為了保證所制弓箭能在一定程度的溫溼環境中自行乾燥,除利用天然日光照晒外,當時還建造了烘焙弓箭的專用房屋,屋內建有地爐、木架與箭床,四周安窗,牆壁抹以石灰泥,以火氣去溼氣、使弓箭儘快乾燥面又不變形、不走樣。

"

​提高弓與箭的製造技術水平,改善弓與箭的製造工藝,是提高弓與箭在作戰中殺傷力的關鍵,也是當時的統兵將領、兵器研製者和科學家們極為關注的問題。

他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了深入的探討,其主要論點反映在華嶽的《翠微北征錄》、沈括的《夢溪筆談》、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徐鬆的《宋會要輯稿》等著作與史籍中。他們論述的內容甚多,主要有材料選擇,製造技術與工藝,烘焙方法,以及性能鑑定等。這些內容,不儀吸收了《考工記・弓人》的精粹,而且又增加了時代發展的新鮮內容,使之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一、材料的選擇

華嶽針對宋軍所用弓箭經常出現斷裂等問題,要求弓箭製造者必須注意角、筋、膠、漆、鏃、翎、杆等材料的選擇。

角是決定箭身飛行速度快慢的材料。大牛角能解剖栽截成面的角材,配在弓身上,受力均勻,受弦端正,不變形,不走樣,不曲折,不伸縮,射出的箭便能穿堅破甲。如果使用小牛角,解剖裁截成窄面的角材,配在弓身上,受力不均勻,容易曲折、變形、走樣,射出的箭鏃就軟弱無力。為此就要設法貯備大牛角,保證制弓的需要。同時要防止監造官貪圖便宜,採用小牛角充數,製成劣質的弓。

筋是保證箭鏃扎得深的關鍵材料,應當選用經過整治的牛筋為佳。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角和筋雖是制弓的關鍵材料,但必須選用優質的膠與漆,才能將它們牢固地黏結在弓身上。膠有用魚類的鱗、皮、骨鰾為原料製成的魚膠,用木質堅硬的白樺與黃樺木提煉的烤膠,用桃樹幹分泌出來的不溶於水的透明桃膠,用木質堅重的麻櫟木之殼汁與樹皮提煉的烤膠。漆宜選用漆樹表皮於當年或產出不久的漆質,經濾去雜質的生漆為好。這種漆塗刷於弓的表面後,在一定程度的溫溼空氣環境中,能自行乾燥,結成黑色的硬膜,堅固耐久,經得起許多化學品的腐蝕。人們稱這種漆為黑漆。

從華嶽的論述中可知,宋軍所用黃樺弓、弩,白樺弓、弩,麻背弓、黑漆弓、弩的名稱,大抵都由它們所用膠漆之名而來。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華嶽對制箭材料的選擇也有所論述。他指出:箭鏃有石蓮頭、鑿子頭、蕎麥稜、寸金鑿子、破甲錐等5種,只有後2種能扎穿堅甲。箭翎有皁雕、白鷳、野雉、鴻鵠、鵝鸛、雁騖等6種,前2種雖好而難得,通常多用雉翎,後3種使用較少。箭桿有腦節、巴翎、腰鷳、通杆、天注5種,以通杆、天注為佳。箭尾端有山繭、採漆、桐油等3種,以採漆為最好。全箭裝配時,若箭鏃過重則弓軟,射程不遠,若箭身過重則弓硬,即使射中鎧甲也不能將其穿透。以往曾經規定箭頭重過3錢,所以射程不能超過百步。箭身重量如果超過10錢,那麼就要用一石弓力的弓進行發射,才能有效。

華嶽對於製造弓箭材料的選擇,雖然能保證質量,但由於北宋至南宋時戰爭連年不斷,材料消耗量過大,因而難以滿足。以牛筋為例,由於牛的數量過少,所以只能在弓的主要部位使用牛筋,次要部位便以羊筋、馬筋代替。北宋朝廷為此曾在淳化五年(994年)五月專門下詔:

造弓弩,其縱理用牛筋,它悉以羊、馬筋代之……恐史督責急,而民或屠耕牛以供官,故於此下詔。自是,歲省牛筋千萬。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二、製作規程與工藝

華嶽指出,對牛筋的披解與整治要認真仔細,一版牛筋披好後,在春暖時節的晴天,要等待10天;如遇陰雨天氣,要等待20多天,才能使用。如果連披數版,沒有乾透就用,那麼牛筋就會內溼外幹,用其制弓,不到10天半個月,牛筋就會脫落,不能再用。對弓背塗漆時,每塗一層,晴天要晾乾10天,陰雨天要晾乾20多天,再塗上一層。切不可一天塗幾層漆,看上去外層已幹,但內層仍溼。

用這種弓,不到3個月進行發射就會發脆而折斷。用膠粘固角與筋,也要等待一年半載,候其自幹,然後再用,這就是“年弓月箭”的道理,“否則,功雖易成,膠亦易脫”。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三、烘焙的方法

為了保證所制弓箭能在一定程度的溫溼環境中自行乾燥,除利用天然日光照晒外,當時還建造了烘焙弓箭的專用房屋,屋內建有地爐、木架與箭床,四周安窗,牆壁抹以石灰泥,以火氣去溼氣、使弓箭儘快乾燥面又不變形、不走樣。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四、性能的鑑定

宋代對所造弓箭性能的鑑定,集中反映在沈括《夢溪筆談》的“弓有六善”之論中:

一者往往少而勁,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絃聲清實,六者一張正。

“弓有六善”源於《考工記》,其意思是說,凡是弓體外撓的少、內向的多,角與筋整治與縛之得當,那麼射出的箭便強勁有力。如果弓的“節”長短適中,則射出的箭必然得力。若按照嚴格工藝過程整治弓材、製造弓箭的每個部件,那麼,弓體在寒暑潮溼的環境中,不會變形走樣,弓力始終如一,這樣的弓就會射久而力不屈,寒著雖易而弓力如常。只要弓體制作得法,安放與收藏精細,使用時就能“一張便正”,隨時可用。沈括的“弓有六善”之論,在元明時期廣為流傳,被普遍使用,在近年出版的《(夢溪筆談)譯註》中,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

​提高弓與箭的製造技術水平,改善弓與箭的製造工藝,是提高弓與箭在作戰中殺傷力的關鍵,也是當時的統兵將領、兵器研製者和科學家們極為關注的問題。

他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了深入的探討,其主要論點反映在華嶽的《翠微北征錄》、沈括的《夢溪筆談》、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徐鬆的《宋會要輯稿》等著作與史籍中。他們論述的內容甚多,主要有材料選擇,製造技術與工藝,烘焙方法,以及性能鑑定等。這些內容,不儀吸收了《考工記・弓人》的精粹,而且又增加了時代發展的新鮮內容,使之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一、材料的選擇

華嶽針對宋軍所用弓箭經常出現斷裂等問題,要求弓箭製造者必須注意角、筋、膠、漆、鏃、翎、杆等材料的選擇。

角是決定箭身飛行速度快慢的材料。大牛角能解剖栽截成面的角材,配在弓身上,受力均勻,受弦端正,不變形,不走樣,不曲折,不伸縮,射出的箭便能穿堅破甲。如果使用小牛角,解剖裁截成窄面的角材,配在弓身上,受力不均勻,容易曲折、變形、走樣,射出的箭鏃就軟弱無力。為此就要設法貯備大牛角,保證制弓的需要。同時要防止監造官貪圖便宜,採用小牛角充數,製成劣質的弓。

筋是保證箭鏃扎得深的關鍵材料,應當選用經過整治的牛筋為佳。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角和筋雖是制弓的關鍵材料,但必須選用優質的膠與漆,才能將它們牢固地黏結在弓身上。膠有用魚類的鱗、皮、骨鰾為原料製成的魚膠,用木質堅硬的白樺與黃樺木提煉的烤膠,用桃樹幹分泌出來的不溶於水的透明桃膠,用木質堅重的麻櫟木之殼汁與樹皮提煉的烤膠。漆宜選用漆樹表皮於當年或產出不久的漆質,經濾去雜質的生漆為好。這種漆塗刷於弓的表面後,在一定程度的溫溼空氣環境中,能自行乾燥,結成黑色的硬膜,堅固耐久,經得起許多化學品的腐蝕。人們稱這種漆為黑漆。

從華嶽的論述中可知,宋軍所用黃樺弓、弩,白樺弓、弩,麻背弓、黑漆弓、弩的名稱,大抵都由它們所用膠漆之名而來。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華嶽對制箭材料的選擇也有所論述。他指出:箭鏃有石蓮頭、鑿子頭、蕎麥稜、寸金鑿子、破甲錐等5種,只有後2種能扎穿堅甲。箭翎有皁雕、白鷳、野雉、鴻鵠、鵝鸛、雁騖等6種,前2種雖好而難得,通常多用雉翎,後3種使用較少。箭桿有腦節、巴翎、腰鷳、通杆、天注5種,以通杆、天注為佳。箭尾端有山繭、採漆、桐油等3種,以採漆為最好。全箭裝配時,若箭鏃過重則弓軟,射程不遠,若箭身過重則弓硬,即使射中鎧甲也不能將其穿透。以往曾經規定箭頭重過3錢,所以射程不能超過百步。箭身重量如果超過10錢,那麼就要用一石弓力的弓進行發射,才能有效。

華嶽對於製造弓箭材料的選擇,雖然能保證質量,但由於北宋至南宋時戰爭連年不斷,材料消耗量過大,因而難以滿足。以牛筋為例,由於牛的數量過少,所以只能在弓的主要部位使用牛筋,次要部位便以羊筋、馬筋代替。北宋朝廷為此曾在淳化五年(994年)五月專門下詔:

造弓弩,其縱理用牛筋,它悉以羊、馬筋代之……恐史督責急,而民或屠耕牛以供官,故於此下詔。自是,歲省牛筋千萬。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二、製作規程與工藝

華嶽指出,對牛筋的披解與整治要認真仔細,一版牛筋披好後,在春暖時節的晴天,要等待10天;如遇陰雨天氣,要等待20多天,才能使用。如果連披數版,沒有乾透就用,那麼牛筋就會內溼外幹,用其制弓,不到10天半個月,牛筋就會脫落,不能再用。對弓背塗漆時,每塗一層,晴天要晾乾10天,陰雨天要晾乾20多天,再塗上一層。切不可一天塗幾層漆,看上去外層已幹,但內層仍溼。

用這種弓,不到3個月進行發射就會發脆而折斷。用膠粘固角與筋,也要等待一年半載,候其自幹,然後再用,這就是“年弓月箭”的道理,“否則,功雖易成,膠亦易脫”。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三、烘焙的方法

為了保證所制弓箭能在一定程度的溫溼環境中自行乾燥,除利用天然日光照晒外,當時還建造了烘焙弓箭的專用房屋,屋內建有地爐、木架與箭床,四周安窗,牆壁抹以石灰泥,以火氣去溼氣、使弓箭儘快乾燥面又不變形、不走樣。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四、性能的鑑定

宋代對所造弓箭性能的鑑定,集中反映在沈括《夢溪筆談》的“弓有六善”之論中:

一者往往少而勁,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絃聲清實,六者一張正。

“弓有六善”源於《考工記》,其意思是說,凡是弓體外撓的少、內向的多,角與筋整治與縛之得當,那麼射出的箭便強勁有力。如果弓的“節”長短適中,則射出的箭必然得力。若按照嚴格工藝過程整治弓材、製造弓箭的每個部件,那麼,弓體在寒暑潮溼的環境中,不會變形走樣,弓力始終如一,這樣的弓就會射久而力不屈,寒著雖易而弓力如常。只要弓體制作得法,安放與收藏精細,使用時就能“一張便正”,隨時可用。沈括的“弓有六善”之論,在元明時期廣為流傳,被普遍使用,在近年出版的《(夢溪筆談)譯註》中,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出於宋朝弓弩製造機構有嚴格的規章制度與工藝規程,成品保存有比較適當的方法,所以能長久地保持良好的待發狀態。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時,趙匡胤曾在揚州郡所東廡鎖閉房屋數間,藏有弓弩各1000張,到宣和元年(119年)童貫率兵往浙西經過該郡所時,下令部隊打開這些房屋的門,並啟用這些弓弩。這些弓弩的外表儼然如新,經試射,其弓力雖經160年而不減,可見其質量之高。

"

​提高弓與箭的製造技術水平,改善弓與箭的製造工藝,是提高弓與箭在作戰中殺傷力的關鍵,也是當時的統兵將領、兵器研製者和科學家們極為關注的問題。

他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了深入的探討,其主要論點反映在華嶽的《翠微北征錄》、沈括的《夢溪筆談》、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徐鬆的《宋會要輯稿》等著作與史籍中。他們論述的內容甚多,主要有材料選擇,製造技術與工藝,烘焙方法,以及性能鑑定等。這些內容,不儀吸收了《考工記・弓人》的精粹,而且又增加了時代發展的新鮮內容,使之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一、材料的選擇

華嶽針對宋軍所用弓箭經常出現斷裂等問題,要求弓箭製造者必須注意角、筋、膠、漆、鏃、翎、杆等材料的選擇。

角是決定箭身飛行速度快慢的材料。大牛角能解剖栽截成面的角材,配在弓身上,受力均勻,受弦端正,不變形,不走樣,不曲折,不伸縮,射出的箭便能穿堅破甲。如果使用小牛角,解剖裁截成窄面的角材,配在弓身上,受力不均勻,容易曲折、變形、走樣,射出的箭鏃就軟弱無力。為此就要設法貯備大牛角,保證制弓的需要。同時要防止監造官貪圖便宜,採用小牛角充數,製成劣質的弓。

筋是保證箭鏃扎得深的關鍵材料,應當選用經過整治的牛筋為佳。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角和筋雖是制弓的關鍵材料,但必須選用優質的膠與漆,才能將它們牢固地黏結在弓身上。膠有用魚類的鱗、皮、骨鰾為原料製成的魚膠,用木質堅硬的白樺與黃樺木提煉的烤膠,用桃樹幹分泌出來的不溶於水的透明桃膠,用木質堅重的麻櫟木之殼汁與樹皮提煉的烤膠。漆宜選用漆樹表皮於當年或產出不久的漆質,經濾去雜質的生漆為好。這種漆塗刷於弓的表面後,在一定程度的溫溼空氣環境中,能自行乾燥,結成黑色的硬膜,堅固耐久,經得起許多化學品的腐蝕。人們稱這種漆為黑漆。

從華嶽的論述中可知,宋軍所用黃樺弓、弩,白樺弓、弩,麻背弓、黑漆弓、弩的名稱,大抵都由它們所用膠漆之名而來。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華嶽對制箭材料的選擇也有所論述。他指出:箭鏃有石蓮頭、鑿子頭、蕎麥稜、寸金鑿子、破甲錐等5種,只有後2種能扎穿堅甲。箭翎有皁雕、白鷳、野雉、鴻鵠、鵝鸛、雁騖等6種,前2種雖好而難得,通常多用雉翎,後3種使用較少。箭桿有腦節、巴翎、腰鷳、通杆、天注5種,以通杆、天注為佳。箭尾端有山繭、採漆、桐油等3種,以採漆為最好。全箭裝配時,若箭鏃過重則弓軟,射程不遠,若箭身過重則弓硬,即使射中鎧甲也不能將其穿透。以往曾經規定箭頭重過3錢,所以射程不能超過百步。箭身重量如果超過10錢,那麼就要用一石弓力的弓進行發射,才能有效。

華嶽對於製造弓箭材料的選擇,雖然能保證質量,但由於北宋至南宋時戰爭連年不斷,材料消耗量過大,因而難以滿足。以牛筋為例,由於牛的數量過少,所以只能在弓的主要部位使用牛筋,次要部位便以羊筋、馬筋代替。北宋朝廷為此曾在淳化五年(994年)五月專門下詔:

造弓弩,其縱理用牛筋,它悉以羊、馬筋代之……恐史督責急,而民或屠耕牛以供官,故於此下詔。自是,歲省牛筋千萬。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二、製作規程與工藝

華嶽指出,對牛筋的披解與整治要認真仔細,一版牛筋披好後,在春暖時節的晴天,要等待10天;如遇陰雨天氣,要等待20多天,才能使用。如果連披數版,沒有乾透就用,那麼牛筋就會內溼外幹,用其制弓,不到10天半個月,牛筋就會脫落,不能再用。對弓背塗漆時,每塗一層,晴天要晾乾10天,陰雨天要晾乾20多天,再塗上一層。切不可一天塗幾層漆,看上去外層已幹,但內層仍溼。

用這種弓,不到3個月進行發射就會發脆而折斷。用膠粘固角與筋,也要等待一年半載,候其自幹,然後再用,這就是“年弓月箭”的道理,“否則,功雖易成,膠亦易脫”。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三、烘焙的方法

為了保證所制弓箭能在一定程度的溫溼環境中自行乾燥,除利用天然日光照晒外,當時還建造了烘焙弓箭的專用房屋,屋內建有地爐、木架與箭床,四周安窗,牆壁抹以石灰泥,以火氣去溼氣、使弓箭儘快乾燥面又不變形、不走樣。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四、性能的鑑定

宋代對所造弓箭性能的鑑定,集中反映在沈括《夢溪筆談》的“弓有六善”之論中:

一者往往少而勁,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絃聲清實,六者一張正。

“弓有六善”源於《考工記》,其意思是說,凡是弓體外撓的少、內向的多,角與筋整治與縛之得當,那麼射出的箭便強勁有力。如果弓的“節”長短適中,則射出的箭必然得力。若按照嚴格工藝過程整治弓材、製造弓箭的每個部件,那麼,弓體在寒暑潮溼的環境中,不會變形走樣,弓力始終如一,這樣的弓就會射久而力不屈,寒著雖易而弓力如常。只要弓體制作得法,安放與收藏精細,使用時就能“一張便正”,隨時可用。沈括的“弓有六善”之論,在元明時期廣為流傳,被普遍使用,在近年出版的《(夢溪筆談)譯註》中,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出於宋朝弓弩製造機構有嚴格的規章制度與工藝規程,成品保存有比較適當的方法,所以能長久地保持良好的待發狀態。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時,趙匡胤曾在揚州郡所東廡鎖閉房屋數間,藏有弓弩各1000張,到宣和元年(119年)童貫率兵往浙西經過該郡所時,下令部隊打開這些房屋的門,並啟用這些弓弩。這些弓弩的外表儼然如新,經試射,其弓力雖經160年而不減,可見其質量之高。

經160年而弓力不減,宋代製造的弓箭為何質量如此之高

參考文獻:

宋・李燾著:《續資治通鑑長編》

《翠微北征錄》

《宋會要輯稿》

《夢溪筆談》

《文獻通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