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薩堡兒 原創)


西湖以西的最佳景色在哪裡?上溯到南宋時期命名的西湖十景,是洪春橋一帶的【雙峰插雲】。不過,在大多數老杭州人的觀念裡,西湖西邊的風景線應當在獅峰龍井村一線,所以新西湖十景裡多了一景【龍井問茶】。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梅家塢的農家樂成了杭州人郊外踏青品茗的好去處,尤其是梅靈隧道開通後,梅家塢是杭州人最愛去的地方,每逢假日,邀親朋好友三五,到梅家塢選個農家民舍喝茶抄麻將吃農家飯是件挺時髦的事情。於是,杭州市民三評“西湖十景”時,最西邊的景點更新為【梅塢春早】。

"

(文/薩堡兒 原創)


西湖以西的最佳景色在哪裡?上溯到南宋時期命名的西湖十景,是洪春橋一帶的【雙峰插雲】。不過,在大多數老杭州人的觀念裡,西湖西邊的風景線應當在獅峰龍井村一線,所以新西湖十景裡多了一景【龍井問茶】。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梅家塢的農家樂成了杭州人郊外踏青品茗的好去處,尤其是梅靈隧道開通後,梅家塢是杭州人最愛去的地方,每逢假日,邀親朋好友三五,到梅家塢選個農家民舍喝茶抄麻將吃農家飯是件挺時髦的事情。於是,杭州市民三評“西湖十景”時,最西邊的景點更新為【梅塢春早】。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茶園

那段時光,富裕起來的杭州人開始熱衷自駕遊,往西湖西邊那一片青山環繞的腹地裡駛去,龍塢的白龍潭就成了必選之地。記得那次我們從葛衙莊的龍塢鄉政府門口,沿著白龍路直奔白龍潭,狹窄的道路蜿蜒曲折,我們不時穿過雜亂不堪的村莊,如果遇到對面有交匯的汽車,考驗車技的時刻到來了。一路上戰戰兢兢開到白龍潭時,還是會被壯觀的瀑布所吸引。在龍潭飛瀑,傳音四坪的山色中,背誦起明代文人田藝蘅遊覽白龍潭的詩句: “瀑布自天飛怪雨,石門如峽鎖驚波”,路途的艱辛疲憊就會一掃而光。

龍塢地處杭州西大門,古時屬於錢塘上泗地區,是古時人們前往徽州睦州處州的必經之路,也是從蕭紹平原橫渡錢塘江的渡口驛站。所以龍塢多青山,且山名很好聽:午潮山,鳳凰山,望江山,青龍山。上泗地方還有些依江帶水的地方,例如東江嘴,袁家浦,自然就是緊靠錢塘江了。“群山奔赴走龍蛇,浮嶼凌空似海槎”,清代詩人許承祖的詩句是對泗鄉龍塢最恰當的描述。

傳說永初三年(422年),南朝大文學家謝靈運從故鄉會稽前往永嘉擔任永嘉太守,擺舟搖楫,渡過錢塘江。當他從錢塘泗鄉登陸,踏遍龍塢青山,一定對這裡的風光銘刻在心,念念不忘,以至於當他從永嘉返回時,刻意把天台山茶種帶到龍塢,請龍塢百姓種植茶葉。謝靈運晚期厭倦官場,只鍾情于山水。他懂茶,也懂滋養茶樹的山水,一千多年前的舉動無意間讓龍塢一帶成為萬擔茶鄉,讓西湖龍井滿譽天下,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十幾年過去了,龍塢的變化如何呢? 日前,跟隨杭州西湖區作家協會組織的龍塢採風團,去了龍塢的上城埭村,慈母橋村,光明寺水庫,外桐塢村幾處參觀,驚訝那裡變化之巨大,頗有“山水碧迢迢,夢入芳洲路”的感覺。

那天上午到達上城棣村村口時,綿綿的春雨剛剛停止。霽色初開,青雲出岫,我忍不住多吸幾口清新的空氣,真想大呼一聲“真養肺”。眼前大片的山坡上,綿延起伏的綠茶樹,恰如翠綠的大海,在微風吹拂下,掀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滾滾而來。

一座被稱為“西湖龍井國飲”的碩大茶壺造型的雕塑矗立在茶樹叢中。五個快樂孩子簇擁著壺嘴玩耍,彷彿是熱情邀請來訪的客人品上一杯清茶,享受一下龍塢的山水。優美的圓弧壺身不僅鏤刻著村姑們上山採茶,屋內炒茶的動人畫面,還刻有元代大詩人虞集的詩句《游龍井》。

"

(文/薩堡兒 原創)


西湖以西的最佳景色在哪裡?上溯到南宋時期命名的西湖十景,是洪春橋一帶的【雙峰插雲】。不過,在大多數老杭州人的觀念裡,西湖西邊的風景線應當在獅峰龍井村一線,所以新西湖十景裡多了一景【龍井問茶】。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梅家塢的農家樂成了杭州人郊外踏青品茗的好去處,尤其是梅靈隧道開通後,梅家塢是杭州人最愛去的地方,每逢假日,邀親朋好友三五,到梅家塢選個農家民舍喝茶抄麻將吃農家飯是件挺時髦的事情。於是,杭州市民三評“西湖十景”時,最西邊的景點更新為【梅塢春早】。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茶園

那段時光,富裕起來的杭州人開始熱衷自駕遊,往西湖西邊那一片青山環繞的腹地裡駛去,龍塢的白龍潭就成了必選之地。記得那次我們從葛衙莊的龍塢鄉政府門口,沿著白龍路直奔白龍潭,狹窄的道路蜿蜒曲折,我們不時穿過雜亂不堪的村莊,如果遇到對面有交匯的汽車,考驗車技的時刻到來了。一路上戰戰兢兢開到白龍潭時,還是會被壯觀的瀑布所吸引。在龍潭飛瀑,傳音四坪的山色中,背誦起明代文人田藝蘅遊覽白龍潭的詩句: “瀑布自天飛怪雨,石門如峽鎖驚波”,路途的艱辛疲憊就會一掃而光。

龍塢地處杭州西大門,古時屬於錢塘上泗地區,是古時人們前往徽州睦州處州的必經之路,也是從蕭紹平原橫渡錢塘江的渡口驛站。所以龍塢多青山,且山名很好聽:午潮山,鳳凰山,望江山,青龍山。上泗地方還有些依江帶水的地方,例如東江嘴,袁家浦,自然就是緊靠錢塘江了。“群山奔赴走龍蛇,浮嶼凌空似海槎”,清代詩人許承祖的詩句是對泗鄉龍塢最恰當的描述。

傳說永初三年(422年),南朝大文學家謝靈運從故鄉會稽前往永嘉擔任永嘉太守,擺舟搖楫,渡過錢塘江。當他從錢塘泗鄉登陸,踏遍龍塢青山,一定對這裡的風光銘刻在心,念念不忘,以至於當他從永嘉返回時,刻意把天台山茶種帶到龍塢,請龍塢百姓種植茶葉。謝靈運晚期厭倦官場,只鍾情于山水。他懂茶,也懂滋養茶樹的山水,一千多年前的舉動無意間讓龍塢一帶成為萬擔茶鄉,讓西湖龍井滿譽天下,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十幾年過去了,龍塢的變化如何呢? 日前,跟隨杭州西湖區作家協會組織的龍塢採風團,去了龍塢的上城埭村,慈母橋村,光明寺水庫,外桐塢村幾處參觀,驚訝那裡變化之巨大,頗有“山水碧迢迢,夢入芳洲路”的感覺。

那天上午到達上城棣村村口時,綿綿的春雨剛剛停止。霽色初開,青雲出岫,我忍不住多吸幾口清新的空氣,真想大呼一聲“真養肺”。眼前大片的山坡上,綿延起伏的綠茶樹,恰如翠綠的大海,在微風吹拂下,掀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滾滾而來。

一座被稱為“西湖龍井國飲”的碩大茶壺造型的雕塑矗立在茶樹叢中。五個快樂孩子簇擁著壺嘴玩耍,彷彿是熱情邀請來訪的客人品上一杯清茶,享受一下龍塢的山水。優美的圓弧壺身不僅鏤刻著村姑們上山採茶,屋內炒茶的動人畫面,還刻有元代大詩人虞集的詩句《游龍井》。

杭州龍塢行記

雕塑“西湖龍井國飲”

美院的藝術家做完茶壺雕塑後欲猶未盡,還做了幾個城裡人來茶鄉遊玩的雕塑,古銅色的手機自拍造型,在綠色茶園的襯托下,相得益彰,自然風趣,成了遊人拍照合影的熱點。這些群雕拉近了村落與訪客的距離,濃厚的藝術氣息挾帶著濃濃的春意撲面而來。

"

(文/薩堡兒 原創)


西湖以西的最佳景色在哪裡?上溯到南宋時期命名的西湖十景,是洪春橋一帶的【雙峰插雲】。不過,在大多數老杭州人的觀念裡,西湖西邊的風景線應當在獅峰龍井村一線,所以新西湖十景裡多了一景【龍井問茶】。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梅家塢的農家樂成了杭州人郊外踏青品茗的好去處,尤其是梅靈隧道開通後,梅家塢是杭州人最愛去的地方,每逢假日,邀親朋好友三五,到梅家塢選個農家民舍喝茶抄麻將吃農家飯是件挺時髦的事情。於是,杭州市民三評“西湖十景”時,最西邊的景點更新為【梅塢春早】。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茶園

那段時光,富裕起來的杭州人開始熱衷自駕遊,往西湖西邊那一片青山環繞的腹地裡駛去,龍塢的白龍潭就成了必選之地。記得那次我們從葛衙莊的龍塢鄉政府門口,沿著白龍路直奔白龍潭,狹窄的道路蜿蜒曲折,我們不時穿過雜亂不堪的村莊,如果遇到對面有交匯的汽車,考驗車技的時刻到來了。一路上戰戰兢兢開到白龍潭時,還是會被壯觀的瀑布所吸引。在龍潭飛瀑,傳音四坪的山色中,背誦起明代文人田藝蘅遊覽白龍潭的詩句: “瀑布自天飛怪雨,石門如峽鎖驚波”,路途的艱辛疲憊就會一掃而光。

龍塢地處杭州西大門,古時屬於錢塘上泗地區,是古時人們前往徽州睦州處州的必經之路,也是從蕭紹平原橫渡錢塘江的渡口驛站。所以龍塢多青山,且山名很好聽:午潮山,鳳凰山,望江山,青龍山。上泗地方還有些依江帶水的地方,例如東江嘴,袁家浦,自然就是緊靠錢塘江了。“群山奔赴走龍蛇,浮嶼凌空似海槎”,清代詩人許承祖的詩句是對泗鄉龍塢最恰當的描述。

傳說永初三年(422年),南朝大文學家謝靈運從故鄉會稽前往永嘉擔任永嘉太守,擺舟搖楫,渡過錢塘江。當他從錢塘泗鄉登陸,踏遍龍塢青山,一定對這裡的風光銘刻在心,念念不忘,以至於當他從永嘉返回時,刻意把天台山茶種帶到龍塢,請龍塢百姓種植茶葉。謝靈運晚期厭倦官場,只鍾情于山水。他懂茶,也懂滋養茶樹的山水,一千多年前的舉動無意間讓龍塢一帶成為萬擔茶鄉,讓西湖龍井滿譽天下,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十幾年過去了,龍塢的變化如何呢? 日前,跟隨杭州西湖區作家協會組織的龍塢採風團,去了龍塢的上城埭村,慈母橋村,光明寺水庫,外桐塢村幾處參觀,驚訝那裡變化之巨大,頗有“山水碧迢迢,夢入芳洲路”的感覺。

那天上午到達上城棣村村口時,綿綿的春雨剛剛停止。霽色初開,青雲出岫,我忍不住多吸幾口清新的空氣,真想大呼一聲“真養肺”。眼前大片的山坡上,綿延起伏的綠茶樹,恰如翠綠的大海,在微風吹拂下,掀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滾滾而來。

一座被稱為“西湖龍井國飲”的碩大茶壺造型的雕塑矗立在茶樹叢中。五個快樂孩子簇擁著壺嘴玩耍,彷彿是熱情邀請來訪的客人品上一杯清茶,享受一下龍塢的山水。優美的圓弧壺身不僅鏤刻著村姑們上山採茶,屋內炒茶的動人畫面,還刻有元代大詩人虞集的詩句《游龍井》。

杭州龍塢行記

雕塑“西湖龍井國飲”

美院的藝術家做完茶壺雕塑後欲猶未盡,還做了幾個城裡人來茶鄉遊玩的雕塑,古銅色的手機自拍造型,在綠色茶園的襯托下,相得益彰,自然風趣,成了遊人拍照合影的熱點。這些群雕拉近了村落與訪客的距離,濃厚的藝術氣息挾帶著濃濃的春意撲面而來。

杭州龍塢行記

玩自拍

同行的袁老師今天成為採風團的“大牌導遊”。他告訴我們,茶壺雕塑的原身是一個廢棄的水塔,經過中國美院的藝術家們的精心設計改造,變成了龍井茶村的新標。於是,上城埭村又有了“龍塢茶村”的美稱。

袁老師曾經是上泗中學(轉塘中學)的化學老師,後又擔任校長。他生與斯,長於斯,熟悉這塊土地,也熱愛這塊土地。即使後來擔任他轉塘街道黨工委書記和西湖區發改局局長,公務繁忙,業餘時間收集鄉土民情,趣聞逸事,用筆記錄下來。著有【錢塘往事】與【錢塘山水】二書,並開設微信公眾號。 袁老師說他雖已轉為靈隱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屬於退居二線,反倒更有時間去山鄉各個角落走走,並且樂於為到訪的朋友兼當成業餘導遊。他告訴我們,在龍塢轉塘一帶,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許多他都上門拜訪過,大部分至今叫的出名字。由於長期在這裡任職,對他的稱呼有這麼幾種:袁老師,袁校長,袁主任,袁局長,袁書記,也有直呼其名袁長渭,等等,從公號留言框裡看網友對他的稱呼,就可以猜出對方是多大年紀,或可能是哪位相識的朋友。交談中方知他還是我高中好友的同事呢,世界真小。袁老師告訴我,他還是最喜歡“老師”這個稱呼。教書育人是最神聖的職業。在從上城棣村到慈母橋村行進的路上,袁老師不時地與過路的群眾打招呼。

"

(文/薩堡兒 原創)


西湖以西的最佳景色在哪裡?上溯到南宋時期命名的西湖十景,是洪春橋一帶的【雙峰插雲】。不過,在大多數老杭州人的觀念裡,西湖西邊的風景線應當在獅峰龍井村一線,所以新西湖十景裡多了一景【龍井問茶】。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梅家塢的農家樂成了杭州人郊外踏青品茗的好去處,尤其是梅靈隧道開通後,梅家塢是杭州人最愛去的地方,每逢假日,邀親朋好友三五,到梅家塢選個農家民舍喝茶抄麻將吃農家飯是件挺時髦的事情。於是,杭州市民三評“西湖十景”時,最西邊的景點更新為【梅塢春早】。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茶園

那段時光,富裕起來的杭州人開始熱衷自駕遊,往西湖西邊那一片青山環繞的腹地裡駛去,龍塢的白龍潭就成了必選之地。記得那次我們從葛衙莊的龍塢鄉政府門口,沿著白龍路直奔白龍潭,狹窄的道路蜿蜒曲折,我們不時穿過雜亂不堪的村莊,如果遇到對面有交匯的汽車,考驗車技的時刻到來了。一路上戰戰兢兢開到白龍潭時,還是會被壯觀的瀑布所吸引。在龍潭飛瀑,傳音四坪的山色中,背誦起明代文人田藝蘅遊覽白龍潭的詩句: “瀑布自天飛怪雨,石門如峽鎖驚波”,路途的艱辛疲憊就會一掃而光。

龍塢地處杭州西大門,古時屬於錢塘上泗地區,是古時人們前往徽州睦州處州的必經之路,也是從蕭紹平原橫渡錢塘江的渡口驛站。所以龍塢多青山,且山名很好聽:午潮山,鳳凰山,望江山,青龍山。上泗地方還有些依江帶水的地方,例如東江嘴,袁家浦,自然就是緊靠錢塘江了。“群山奔赴走龍蛇,浮嶼凌空似海槎”,清代詩人許承祖的詩句是對泗鄉龍塢最恰當的描述。

傳說永初三年(422年),南朝大文學家謝靈運從故鄉會稽前往永嘉擔任永嘉太守,擺舟搖楫,渡過錢塘江。當他從錢塘泗鄉登陸,踏遍龍塢青山,一定對這裡的風光銘刻在心,念念不忘,以至於當他從永嘉返回時,刻意把天台山茶種帶到龍塢,請龍塢百姓種植茶葉。謝靈運晚期厭倦官場,只鍾情于山水。他懂茶,也懂滋養茶樹的山水,一千多年前的舉動無意間讓龍塢一帶成為萬擔茶鄉,讓西湖龍井滿譽天下,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十幾年過去了,龍塢的變化如何呢? 日前,跟隨杭州西湖區作家協會組織的龍塢採風團,去了龍塢的上城埭村,慈母橋村,光明寺水庫,外桐塢村幾處參觀,驚訝那裡變化之巨大,頗有“山水碧迢迢,夢入芳洲路”的感覺。

那天上午到達上城棣村村口時,綿綿的春雨剛剛停止。霽色初開,青雲出岫,我忍不住多吸幾口清新的空氣,真想大呼一聲“真養肺”。眼前大片的山坡上,綿延起伏的綠茶樹,恰如翠綠的大海,在微風吹拂下,掀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滾滾而來。

一座被稱為“西湖龍井國飲”的碩大茶壺造型的雕塑矗立在茶樹叢中。五個快樂孩子簇擁著壺嘴玩耍,彷彿是熱情邀請來訪的客人品上一杯清茶,享受一下龍塢的山水。優美的圓弧壺身不僅鏤刻著村姑們上山採茶,屋內炒茶的動人畫面,還刻有元代大詩人虞集的詩句《游龍井》。

杭州龍塢行記

雕塑“西湖龍井國飲”

美院的藝術家做完茶壺雕塑後欲猶未盡,還做了幾個城裡人來茶鄉遊玩的雕塑,古銅色的手機自拍造型,在綠色茶園的襯托下,相得益彰,自然風趣,成了遊人拍照合影的熱點。這些群雕拉近了村落與訪客的距離,濃厚的藝術氣息挾帶著濃濃的春意撲面而來。

杭州龍塢行記

玩自拍

同行的袁老師今天成為採風團的“大牌導遊”。他告訴我們,茶壺雕塑的原身是一個廢棄的水塔,經過中國美院的藝術家們的精心設計改造,變成了龍井茶村的新標。於是,上城埭村又有了“龍塢茶村”的美稱。

袁老師曾經是上泗中學(轉塘中學)的化學老師,後又擔任校長。他生與斯,長於斯,熟悉這塊土地,也熱愛這塊土地。即使後來擔任他轉塘街道黨工委書記和西湖區發改局局長,公務繁忙,業餘時間收集鄉土民情,趣聞逸事,用筆記錄下來。著有【錢塘往事】與【錢塘山水】二書,並開設微信公眾號。 袁老師說他雖已轉為靈隱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屬於退居二線,反倒更有時間去山鄉各個角落走走,並且樂於為到訪的朋友兼當成業餘導遊。他告訴我們,在龍塢轉塘一帶,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許多他都上門拜訪過,大部分至今叫的出名字。由於長期在這裡任職,對他的稱呼有這麼幾種:袁老師,袁校長,袁主任,袁局長,袁書記,也有直呼其名袁長渭,等等,從公號留言框裡看網友對他的稱呼,就可以猜出對方是多大年紀,或可能是哪位相識的朋友。交談中方知他還是我高中好友的同事呢,世界真小。袁老師告訴我,他還是最喜歡“老師”這個稱呼。教書育人是最神聖的職業。在從上城棣村到慈母橋村行進的路上,袁老師不時地與過路的群眾打招呼。

杭州龍塢行記

大牌導遊袁老師

青石板路兩旁聳立著各式風格的樓房,白牆黑瓦,陽臺攀藤,花樹遮掩,頗有雅緻。這些房屋不少已被做成精品民宿,而屋前的空閒之地往往闢為露天茶室。這些房屋未必稱的上哪類建築風格,但宜居實用,樓頂屋簷的招牌或是龍香閣,茶經坊,或是阿根茶樓,阿香飯莊,多少透顯出屋主人的品味情趣或銷售路線。

"

(文/薩堡兒 原創)


西湖以西的最佳景色在哪裡?上溯到南宋時期命名的西湖十景,是洪春橋一帶的【雙峰插雲】。不過,在大多數老杭州人的觀念裡,西湖西邊的風景線應當在獅峰龍井村一線,所以新西湖十景裡多了一景【龍井問茶】。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梅家塢的農家樂成了杭州人郊外踏青品茗的好去處,尤其是梅靈隧道開通後,梅家塢是杭州人最愛去的地方,每逢假日,邀親朋好友三五,到梅家塢選個農家民舍喝茶抄麻將吃農家飯是件挺時髦的事情。於是,杭州市民三評“西湖十景”時,最西邊的景點更新為【梅塢春早】。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茶園

那段時光,富裕起來的杭州人開始熱衷自駕遊,往西湖西邊那一片青山環繞的腹地裡駛去,龍塢的白龍潭就成了必選之地。記得那次我們從葛衙莊的龍塢鄉政府門口,沿著白龍路直奔白龍潭,狹窄的道路蜿蜒曲折,我們不時穿過雜亂不堪的村莊,如果遇到對面有交匯的汽車,考驗車技的時刻到來了。一路上戰戰兢兢開到白龍潭時,還是會被壯觀的瀑布所吸引。在龍潭飛瀑,傳音四坪的山色中,背誦起明代文人田藝蘅遊覽白龍潭的詩句: “瀑布自天飛怪雨,石門如峽鎖驚波”,路途的艱辛疲憊就會一掃而光。

龍塢地處杭州西大門,古時屬於錢塘上泗地區,是古時人們前往徽州睦州處州的必經之路,也是從蕭紹平原橫渡錢塘江的渡口驛站。所以龍塢多青山,且山名很好聽:午潮山,鳳凰山,望江山,青龍山。上泗地方還有些依江帶水的地方,例如東江嘴,袁家浦,自然就是緊靠錢塘江了。“群山奔赴走龍蛇,浮嶼凌空似海槎”,清代詩人許承祖的詩句是對泗鄉龍塢最恰當的描述。

傳說永初三年(422年),南朝大文學家謝靈運從故鄉會稽前往永嘉擔任永嘉太守,擺舟搖楫,渡過錢塘江。當他從錢塘泗鄉登陸,踏遍龍塢青山,一定對這裡的風光銘刻在心,念念不忘,以至於當他從永嘉返回時,刻意把天台山茶種帶到龍塢,請龍塢百姓種植茶葉。謝靈運晚期厭倦官場,只鍾情于山水。他懂茶,也懂滋養茶樹的山水,一千多年前的舉動無意間讓龍塢一帶成為萬擔茶鄉,讓西湖龍井滿譽天下,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十幾年過去了,龍塢的變化如何呢? 日前,跟隨杭州西湖區作家協會組織的龍塢採風團,去了龍塢的上城埭村,慈母橋村,光明寺水庫,外桐塢村幾處參觀,驚訝那裡變化之巨大,頗有“山水碧迢迢,夢入芳洲路”的感覺。

那天上午到達上城棣村村口時,綿綿的春雨剛剛停止。霽色初開,青雲出岫,我忍不住多吸幾口清新的空氣,真想大呼一聲“真養肺”。眼前大片的山坡上,綿延起伏的綠茶樹,恰如翠綠的大海,在微風吹拂下,掀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滾滾而來。

一座被稱為“西湖龍井國飲”的碩大茶壺造型的雕塑矗立在茶樹叢中。五個快樂孩子簇擁著壺嘴玩耍,彷彿是熱情邀請來訪的客人品上一杯清茶,享受一下龍塢的山水。優美的圓弧壺身不僅鏤刻著村姑們上山採茶,屋內炒茶的動人畫面,還刻有元代大詩人虞集的詩句《游龍井》。

杭州龍塢行記

雕塑“西湖龍井國飲”

美院的藝術家做完茶壺雕塑後欲猶未盡,還做了幾個城裡人來茶鄉遊玩的雕塑,古銅色的手機自拍造型,在綠色茶園的襯托下,相得益彰,自然風趣,成了遊人拍照合影的熱點。這些群雕拉近了村落與訪客的距離,濃厚的藝術氣息挾帶著濃濃的春意撲面而來。

杭州龍塢行記

玩自拍

同行的袁老師今天成為採風團的“大牌導遊”。他告訴我們,茶壺雕塑的原身是一個廢棄的水塔,經過中國美院的藝術家們的精心設計改造,變成了龍井茶村的新標。於是,上城埭村又有了“龍塢茶村”的美稱。

袁老師曾經是上泗中學(轉塘中學)的化學老師,後又擔任校長。他生與斯,長於斯,熟悉這塊土地,也熱愛這塊土地。即使後來擔任他轉塘街道黨工委書記和西湖區發改局局長,公務繁忙,業餘時間收集鄉土民情,趣聞逸事,用筆記錄下來。著有【錢塘往事】與【錢塘山水】二書,並開設微信公眾號。 袁老師說他雖已轉為靈隱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屬於退居二線,反倒更有時間去山鄉各個角落走走,並且樂於為到訪的朋友兼當成業餘導遊。他告訴我們,在龍塢轉塘一帶,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許多他都上門拜訪過,大部分至今叫的出名字。由於長期在這裡任職,對他的稱呼有這麼幾種:袁老師,袁校長,袁主任,袁局長,袁書記,也有直呼其名袁長渭,等等,從公號留言框裡看網友對他的稱呼,就可以猜出對方是多大年紀,或可能是哪位相識的朋友。交談中方知他還是我高中好友的同事呢,世界真小。袁老師告訴我,他還是最喜歡“老師”這個稱呼。教書育人是最神聖的職業。在從上城棣村到慈母橋村行進的路上,袁老師不時地與過路的群眾打招呼。

杭州龍塢行記

大牌導遊袁老師

青石板路兩旁聳立著各式風格的樓房,白牆黑瓦,陽臺攀藤,花樹遮掩,頗有雅緻。這些房屋不少已被做成精品民宿,而屋前的空閒之地往往闢為露天茶室。這些房屋未必稱的上哪類建築風格,但宜居實用,樓頂屋簷的招牌或是龍香閣,茶經坊,或是阿根茶樓,阿香飯莊,多少透顯出屋主人的品味情趣或銷售路線。

杭州龍塢行記

露臺茶莊

沿著村道漫步,看到的是恬靜的村野風光。村婦們休閒地交談,孩童在嘻耍,幾條大狗兒懶洋洋地躺在地上打量著我們,沒有犬吠,已經把我們當作村民的一員了。正在路邊編制竹籃的老奶奶無意間成了同行攝影師的藝術模特,是本次採風的最大明星。老奶奶編制的“橫山竹籃”,曾經是來杭燒香的蘇南浙北的香客們的最愛,曾經享譽上海灘。我們兒時都很熟悉這個杭州特產竹籃兒,龍塢才是它的發祥地。單憑這個傳統工藝的尋根溯源,今天的採風就不虛此行了。

"

(文/薩堡兒 原創)


西湖以西的最佳景色在哪裡?上溯到南宋時期命名的西湖十景,是洪春橋一帶的【雙峰插雲】。不過,在大多數老杭州人的觀念裡,西湖西邊的風景線應當在獅峰龍井村一線,所以新西湖十景裡多了一景【龍井問茶】。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梅家塢的農家樂成了杭州人郊外踏青品茗的好去處,尤其是梅靈隧道開通後,梅家塢是杭州人最愛去的地方,每逢假日,邀親朋好友三五,到梅家塢選個農家民舍喝茶抄麻將吃農家飯是件挺時髦的事情。於是,杭州市民三評“西湖十景”時,最西邊的景點更新為【梅塢春早】。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茶園

那段時光,富裕起來的杭州人開始熱衷自駕遊,往西湖西邊那一片青山環繞的腹地裡駛去,龍塢的白龍潭就成了必選之地。記得那次我們從葛衙莊的龍塢鄉政府門口,沿著白龍路直奔白龍潭,狹窄的道路蜿蜒曲折,我們不時穿過雜亂不堪的村莊,如果遇到對面有交匯的汽車,考驗車技的時刻到來了。一路上戰戰兢兢開到白龍潭時,還是會被壯觀的瀑布所吸引。在龍潭飛瀑,傳音四坪的山色中,背誦起明代文人田藝蘅遊覽白龍潭的詩句: “瀑布自天飛怪雨,石門如峽鎖驚波”,路途的艱辛疲憊就會一掃而光。

龍塢地處杭州西大門,古時屬於錢塘上泗地區,是古時人們前往徽州睦州處州的必經之路,也是從蕭紹平原橫渡錢塘江的渡口驛站。所以龍塢多青山,且山名很好聽:午潮山,鳳凰山,望江山,青龍山。上泗地方還有些依江帶水的地方,例如東江嘴,袁家浦,自然就是緊靠錢塘江了。“群山奔赴走龍蛇,浮嶼凌空似海槎”,清代詩人許承祖的詩句是對泗鄉龍塢最恰當的描述。

傳說永初三年(422年),南朝大文學家謝靈運從故鄉會稽前往永嘉擔任永嘉太守,擺舟搖楫,渡過錢塘江。當他從錢塘泗鄉登陸,踏遍龍塢青山,一定對這裡的風光銘刻在心,念念不忘,以至於當他從永嘉返回時,刻意把天台山茶種帶到龍塢,請龍塢百姓種植茶葉。謝靈運晚期厭倦官場,只鍾情于山水。他懂茶,也懂滋養茶樹的山水,一千多年前的舉動無意間讓龍塢一帶成為萬擔茶鄉,讓西湖龍井滿譽天下,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十幾年過去了,龍塢的變化如何呢? 日前,跟隨杭州西湖區作家協會組織的龍塢採風團,去了龍塢的上城埭村,慈母橋村,光明寺水庫,外桐塢村幾處參觀,驚訝那裡變化之巨大,頗有“山水碧迢迢,夢入芳洲路”的感覺。

那天上午到達上城棣村村口時,綿綿的春雨剛剛停止。霽色初開,青雲出岫,我忍不住多吸幾口清新的空氣,真想大呼一聲“真養肺”。眼前大片的山坡上,綿延起伏的綠茶樹,恰如翠綠的大海,在微風吹拂下,掀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滾滾而來。

一座被稱為“西湖龍井國飲”的碩大茶壺造型的雕塑矗立在茶樹叢中。五個快樂孩子簇擁著壺嘴玩耍,彷彿是熱情邀請來訪的客人品上一杯清茶,享受一下龍塢的山水。優美的圓弧壺身不僅鏤刻著村姑們上山採茶,屋內炒茶的動人畫面,還刻有元代大詩人虞集的詩句《游龍井》。

杭州龍塢行記

雕塑“西湖龍井國飲”

美院的藝術家做完茶壺雕塑後欲猶未盡,還做了幾個城裡人來茶鄉遊玩的雕塑,古銅色的手機自拍造型,在綠色茶園的襯托下,相得益彰,自然風趣,成了遊人拍照合影的熱點。這些群雕拉近了村落與訪客的距離,濃厚的藝術氣息挾帶著濃濃的春意撲面而來。

杭州龍塢行記

玩自拍

同行的袁老師今天成為採風團的“大牌導遊”。他告訴我們,茶壺雕塑的原身是一個廢棄的水塔,經過中國美院的藝術家們的精心設計改造,變成了龍井茶村的新標。於是,上城埭村又有了“龍塢茶村”的美稱。

袁老師曾經是上泗中學(轉塘中學)的化學老師,後又擔任校長。他生與斯,長於斯,熟悉這塊土地,也熱愛這塊土地。即使後來擔任他轉塘街道黨工委書記和西湖區發改局局長,公務繁忙,業餘時間收集鄉土民情,趣聞逸事,用筆記錄下來。著有【錢塘往事】與【錢塘山水】二書,並開設微信公眾號。 袁老師說他雖已轉為靈隱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屬於退居二線,反倒更有時間去山鄉各個角落走走,並且樂於為到訪的朋友兼當成業餘導遊。他告訴我們,在龍塢轉塘一帶,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許多他都上門拜訪過,大部分至今叫的出名字。由於長期在這裡任職,對他的稱呼有這麼幾種:袁老師,袁校長,袁主任,袁局長,袁書記,也有直呼其名袁長渭,等等,從公號留言框裡看網友對他的稱呼,就可以猜出對方是多大年紀,或可能是哪位相識的朋友。交談中方知他還是我高中好友的同事呢,世界真小。袁老師告訴我,他還是最喜歡“老師”這個稱呼。教書育人是最神聖的職業。在從上城棣村到慈母橋村行進的路上,袁老師不時地與過路的群眾打招呼。

杭州龍塢行記

大牌導遊袁老師

青石板路兩旁聳立著各式風格的樓房,白牆黑瓦,陽臺攀藤,花樹遮掩,頗有雅緻。這些房屋不少已被做成精品民宿,而屋前的空閒之地往往闢為露天茶室。這些房屋未必稱的上哪類建築風格,但宜居實用,樓頂屋簷的招牌或是龍香閣,茶經坊,或是阿根茶樓,阿香飯莊,多少透顯出屋主人的品味情趣或銷售路線。

杭州龍塢行記

露臺茶莊

沿著村道漫步,看到的是恬靜的村野風光。村婦們休閒地交談,孩童在嘻耍,幾條大狗兒懶洋洋地躺在地上打量著我們,沒有犬吠,已經把我們當作村民的一員了。正在路邊編制竹籃的老奶奶無意間成了同行攝影師的藝術模特,是本次採風的最大明星。老奶奶編制的“橫山竹籃”,曾經是來杭燒香的蘇南浙北的香客們的最愛,曾經享譽上海灘。我們兒時都很熟悉這個杭州特產竹籃兒,龍塢才是它的發祥地。單憑這個傳統工藝的尋根溯源,今天的採風就不虛此行了。

杭州龍塢行記

編竹籃的老奶奶

在慈母橋村的百頃茶園山坡的涼亭邊,袁老師一口氣講了好幾個軼事趣聞,比如明代從龍塢走出的葛寅亮,官拜司農少卿(相當於分管農業的副部長),有感於少時其母經常揹他淌河過溪,頗為艱辛,遂在溪河上建橋,取名“慈母橋”,村名由此而來。袁老師又介紹明末時這裡有個“橫山草堂”的藏書閣,名噪江南,引得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其中有後稱為“秦淮八豔之首”的才女柳如是(陪同夫眷錢謙益一同前來)並留下詩文;還有江南印刻名家馬元調。馬元調遊覽龍塢迷戀此地的山水勝景,特意寫下《橫山遊記》。袁老師妙趣橫生地講完這些故事後說,他很遺憾沒有在轉塘街道任上,完成重修 “橫山草堂”的夙願,讓那些來過龍塢的名人們足跡得以銘刻,人文精神凝固長存。

彎曲的小河,古樸的小橋與清澈的水塘使得慈母橋村在茶鄉里呈現出另一幅婉約的江南景色。水塘邊的褐磚上鋪滿了青苔,看得出這些池塘都有許久的年份,水道分出若干分別用於淘米洗菜等生活飲水,然後是洗衣澆地取水,井然有序。池塘中建有觀景噴泉,應是現代產物。村民早已使用自來水,但很重視池塘生態的保護。

在池邊,我們還看到舊衣物回收站及環境保護宣傳欄。在慈母橋村乃至整個龍塢,俗稱鄉村三大革命的垃圾革命,汙水革命與廁所革命,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具體步驟。從宣傳欄裡可以窺測到舊農村脫胎換骨需要許多紮紮實實的基礎工作。

"

(文/薩堡兒 原創)


西湖以西的最佳景色在哪裡?上溯到南宋時期命名的西湖十景,是洪春橋一帶的【雙峰插雲】。不過,在大多數老杭州人的觀念裡,西湖西邊的風景線應當在獅峰龍井村一線,所以新西湖十景裡多了一景【龍井問茶】。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梅家塢的農家樂成了杭州人郊外踏青品茗的好去處,尤其是梅靈隧道開通後,梅家塢是杭州人最愛去的地方,每逢假日,邀親朋好友三五,到梅家塢選個農家民舍喝茶抄麻將吃農家飯是件挺時髦的事情。於是,杭州市民三評“西湖十景”時,最西邊的景點更新為【梅塢春早】。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茶園

那段時光,富裕起來的杭州人開始熱衷自駕遊,往西湖西邊那一片青山環繞的腹地裡駛去,龍塢的白龍潭就成了必選之地。記得那次我們從葛衙莊的龍塢鄉政府門口,沿著白龍路直奔白龍潭,狹窄的道路蜿蜒曲折,我們不時穿過雜亂不堪的村莊,如果遇到對面有交匯的汽車,考驗車技的時刻到來了。一路上戰戰兢兢開到白龍潭時,還是會被壯觀的瀑布所吸引。在龍潭飛瀑,傳音四坪的山色中,背誦起明代文人田藝蘅遊覽白龍潭的詩句: “瀑布自天飛怪雨,石門如峽鎖驚波”,路途的艱辛疲憊就會一掃而光。

龍塢地處杭州西大門,古時屬於錢塘上泗地區,是古時人們前往徽州睦州處州的必經之路,也是從蕭紹平原橫渡錢塘江的渡口驛站。所以龍塢多青山,且山名很好聽:午潮山,鳳凰山,望江山,青龍山。上泗地方還有些依江帶水的地方,例如東江嘴,袁家浦,自然就是緊靠錢塘江了。“群山奔赴走龍蛇,浮嶼凌空似海槎”,清代詩人許承祖的詩句是對泗鄉龍塢最恰當的描述。

傳說永初三年(422年),南朝大文學家謝靈運從故鄉會稽前往永嘉擔任永嘉太守,擺舟搖楫,渡過錢塘江。當他從錢塘泗鄉登陸,踏遍龍塢青山,一定對這裡的風光銘刻在心,念念不忘,以至於當他從永嘉返回時,刻意把天台山茶種帶到龍塢,請龍塢百姓種植茶葉。謝靈運晚期厭倦官場,只鍾情于山水。他懂茶,也懂滋養茶樹的山水,一千多年前的舉動無意間讓龍塢一帶成為萬擔茶鄉,讓西湖龍井滿譽天下,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十幾年過去了,龍塢的變化如何呢? 日前,跟隨杭州西湖區作家協會組織的龍塢採風團,去了龍塢的上城埭村,慈母橋村,光明寺水庫,外桐塢村幾處參觀,驚訝那裡變化之巨大,頗有“山水碧迢迢,夢入芳洲路”的感覺。

那天上午到達上城棣村村口時,綿綿的春雨剛剛停止。霽色初開,青雲出岫,我忍不住多吸幾口清新的空氣,真想大呼一聲“真養肺”。眼前大片的山坡上,綿延起伏的綠茶樹,恰如翠綠的大海,在微風吹拂下,掀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滾滾而來。

一座被稱為“西湖龍井國飲”的碩大茶壺造型的雕塑矗立在茶樹叢中。五個快樂孩子簇擁著壺嘴玩耍,彷彿是熱情邀請來訪的客人品上一杯清茶,享受一下龍塢的山水。優美的圓弧壺身不僅鏤刻著村姑們上山採茶,屋內炒茶的動人畫面,還刻有元代大詩人虞集的詩句《游龍井》。

杭州龍塢行記

雕塑“西湖龍井國飲”

美院的藝術家做完茶壺雕塑後欲猶未盡,還做了幾個城裡人來茶鄉遊玩的雕塑,古銅色的手機自拍造型,在綠色茶園的襯托下,相得益彰,自然風趣,成了遊人拍照合影的熱點。這些群雕拉近了村落與訪客的距離,濃厚的藝術氣息挾帶著濃濃的春意撲面而來。

杭州龍塢行記

玩自拍

同行的袁老師今天成為採風團的“大牌導遊”。他告訴我們,茶壺雕塑的原身是一個廢棄的水塔,經過中國美院的藝術家們的精心設計改造,變成了龍井茶村的新標。於是,上城埭村又有了“龍塢茶村”的美稱。

袁老師曾經是上泗中學(轉塘中學)的化學老師,後又擔任校長。他生與斯,長於斯,熟悉這塊土地,也熱愛這塊土地。即使後來擔任他轉塘街道黨工委書記和西湖區發改局局長,公務繁忙,業餘時間收集鄉土民情,趣聞逸事,用筆記錄下來。著有【錢塘往事】與【錢塘山水】二書,並開設微信公眾號。 袁老師說他雖已轉為靈隱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屬於退居二線,反倒更有時間去山鄉各個角落走走,並且樂於為到訪的朋友兼當成業餘導遊。他告訴我們,在龍塢轉塘一帶,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許多他都上門拜訪過,大部分至今叫的出名字。由於長期在這裡任職,對他的稱呼有這麼幾種:袁老師,袁校長,袁主任,袁局長,袁書記,也有直呼其名袁長渭,等等,從公號留言框裡看網友對他的稱呼,就可以猜出對方是多大年紀,或可能是哪位相識的朋友。交談中方知他還是我高中好友的同事呢,世界真小。袁老師告訴我,他還是最喜歡“老師”這個稱呼。教書育人是最神聖的職業。在從上城棣村到慈母橋村行進的路上,袁老師不時地與過路的群眾打招呼。

杭州龍塢行記

大牌導遊袁老師

青石板路兩旁聳立著各式風格的樓房,白牆黑瓦,陽臺攀藤,花樹遮掩,頗有雅緻。這些房屋不少已被做成精品民宿,而屋前的空閒之地往往闢為露天茶室。這些房屋未必稱的上哪類建築風格,但宜居實用,樓頂屋簷的招牌或是龍香閣,茶經坊,或是阿根茶樓,阿香飯莊,多少透顯出屋主人的品味情趣或銷售路線。

杭州龍塢行記

露臺茶莊

沿著村道漫步,看到的是恬靜的村野風光。村婦們休閒地交談,孩童在嘻耍,幾條大狗兒懶洋洋地躺在地上打量著我們,沒有犬吠,已經把我們當作村民的一員了。正在路邊編制竹籃的老奶奶無意間成了同行攝影師的藝術模特,是本次採風的最大明星。老奶奶編制的“橫山竹籃”,曾經是來杭燒香的蘇南浙北的香客們的最愛,曾經享譽上海灘。我們兒時都很熟悉這個杭州特產竹籃兒,龍塢才是它的發祥地。單憑這個傳統工藝的尋根溯源,今天的採風就不虛此行了。

杭州龍塢行記

編竹籃的老奶奶

在慈母橋村的百頃茶園山坡的涼亭邊,袁老師一口氣講了好幾個軼事趣聞,比如明代從龍塢走出的葛寅亮,官拜司農少卿(相當於分管農業的副部長),有感於少時其母經常揹他淌河過溪,頗為艱辛,遂在溪河上建橋,取名“慈母橋”,村名由此而來。袁老師又介紹明末時這裡有個“橫山草堂”的藏書閣,名噪江南,引得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其中有後稱為“秦淮八豔之首”的才女柳如是(陪同夫眷錢謙益一同前來)並留下詩文;還有江南印刻名家馬元調。馬元調遊覽龍塢迷戀此地的山水勝景,特意寫下《橫山遊記》。袁老師妙趣橫生地講完這些故事後說,他很遺憾沒有在轉塘街道任上,完成重修 “橫山草堂”的夙願,讓那些來過龍塢的名人們足跡得以銘刻,人文精神凝固長存。

彎曲的小河,古樸的小橋與清澈的水塘使得慈母橋村在茶鄉里呈現出另一幅婉約的江南景色。水塘邊的褐磚上鋪滿了青苔,看得出這些池塘都有許久的年份,水道分出若干分別用於淘米洗菜等生活飲水,然後是洗衣澆地取水,井然有序。池塘中建有觀景噴泉,應是現代產物。村民早已使用自來水,但很重視池塘生態的保護。

在池邊,我們還看到舊衣物回收站及環境保護宣傳欄。在慈母橋村乃至整個龍塢,俗稱鄉村三大革命的垃圾革命,汙水革命與廁所革命,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具體步驟。從宣傳欄裡可以窺測到舊農村脫胎換骨需要許多紮紮實實的基礎工作。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慈母橋村附近茶園

沿著慈母橋村邊的龍門溪小河行走,微風吹起,景色宜人。在村落中行走,無論是土道還是柏油道,兩旁還有各種多彩多姿,杏花,桃花或不知名的花草,在微風的吹動下,抖動身段。我用手機“形色”軟件,識別出這些不知名的花草,比如:綠葉白瓣的一年蓬,嬌豔欲滴的朱頂紅,,,幾雙豔麗的彩蝶在花叢上翩躚而來,引得同行們一片驚歎。

光明頂水庫是龍塢行令人意外且頗有驚喜的景色。湖水如藍,平靜宜人。這個水庫,起初是用於龍塢的萬畝茶園澆灌,不經意間成了龍塢地區絕佳的湖光山色。我特意走到壩底,從壩底仰視壩頂,整個大壩的形象豁然高大巍峨起來,壩上的團友身影都變的渺小。無論如何變化取景角度,“光明寺水庫”幾個大字無法取入鏡頭。當年那些村民手挑肩扛,是用了何等的奮鬥精神,做成這個惠澤後代的好事。

"

(文/薩堡兒 原創)


西湖以西的最佳景色在哪裡?上溯到南宋時期命名的西湖十景,是洪春橋一帶的【雙峰插雲】。不過,在大多數老杭州人的觀念裡,西湖西邊的風景線應當在獅峰龍井村一線,所以新西湖十景裡多了一景【龍井問茶】。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梅家塢的農家樂成了杭州人郊外踏青品茗的好去處,尤其是梅靈隧道開通後,梅家塢是杭州人最愛去的地方,每逢假日,邀親朋好友三五,到梅家塢選個農家民舍喝茶抄麻將吃農家飯是件挺時髦的事情。於是,杭州市民三評“西湖十景”時,最西邊的景點更新為【梅塢春早】。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茶園

那段時光,富裕起來的杭州人開始熱衷自駕遊,往西湖西邊那一片青山環繞的腹地裡駛去,龍塢的白龍潭就成了必選之地。記得那次我們從葛衙莊的龍塢鄉政府門口,沿著白龍路直奔白龍潭,狹窄的道路蜿蜒曲折,我們不時穿過雜亂不堪的村莊,如果遇到對面有交匯的汽車,考驗車技的時刻到來了。一路上戰戰兢兢開到白龍潭時,還是會被壯觀的瀑布所吸引。在龍潭飛瀑,傳音四坪的山色中,背誦起明代文人田藝蘅遊覽白龍潭的詩句: “瀑布自天飛怪雨,石門如峽鎖驚波”,路途的艱辛疲憊就會一掃而光。

龍塢地處杭州西大門,古時屬於錢塘上泗地區,是古時人們前往徽州睦州處州的必經之路,也是從蕭紹平原橫渡錢塘江的渡口驛站。所以龍塢多青山,且山名很好聽:午潮山,鳳凰山,望江山,青龍山。上泗地方還有些依江帶水的地方,例如東江嘴,袁家浦,自然就是緊靠錢塘江了。“群山奔赴走龍蛇,浮嶼凌空似海槎”,清代詩人許承祖的詩句是對泗鄉龍塢最恰當的描述。

傳說永初三年(422年),南朝大文學家謝靈運從故鄉會稽前往永嘉擔任永嘉太守,擺舟搖楫,渡過錢塘江。當他從錢塘泗鄉登陸,踏遍龍塢青山,一定對這裡的風光銘刻在心,念念不忘,以至於當他從永嘉返回時,刻意把天台山茶種帶到龍塢,請龍塢百姓種植茶葉。謝靈運晚期厭倦官場,只鍾情于山水。他懂茶,也懂滋養茶樹的山水,一千多年前的舉動無意間讓龍塢一帶成為萬擔茶鄉,讓西湖龍井滿譽天下,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十幾年過去了,龍塢的變化如何呢? 日前,跟隨杭州西湖區作家協會組織的龍塢採風團,去了龍塢的上城埭村,慈母橋村,光明寺水庫,外桐塢村幾處參觀,驚訝那裡變化之巨大,頗有“山水碧迢迢,夢入芳洲路”的感覺。

那天上午到達上城棣村村口時,綿綿的春雨剛剛停止。霽色初開,青雲出岫,我忍不住多吸幾口清新的空氣,真想大呼一聲“真養肺”。眼前大片的山坡上,綿延起伏的綠茶樹,恰如翠綠的大海,在微風吹拂下,掀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滾滾而來。

一座被稱為“西湖龍井國飲”的碩大茶壺造型的雕塑矗立在茶樹叢中。五個快樂孩子簇擁著壺嘴玩耍,彷彿是熱情邀請來訪的客人品上一杯清茶,享受一下龍塢的山水。優美的圓弧壺身不僅鏤刻著村姑們上山採茶,屋內炒茶的動人畫面,還刻有元代大詩人虞集的詩句《游龍井》。

杭州龍塢行記

雕塑“西湖龍井國飲”

美院的藝術家做完茶壺雕塑後欲猶未盡,還做了幾個城裡人來茶鄉遊玩的雕塑,古銅色的手機自拍造型,在綠色茶園的襯托下,相得益彰,自然風趣,成了遊人拍照合影的熱點。這些群雕拉近了村落與訪客的距離,濃厚的藝術氣息挾帶著濃濃的春意撲面而來。

杭州龍塢行記

玩自拍

同行的袁老師今天成為採風團的“大牌導遊”。他告訴我們,茶壺雕塑的原身是一個廢棄的水塔,經過中國美院的藝術家們的精心設計改造,變成了龍井茶村的新標。於是,上城埭村又有了“龍塢茶村”的美稱。

袁老師曾經是上泗中學(轉塘中學)的化學老師,後又擔任校長。他生與斯,長於斯,熟悉這塊土地,也熱愛這塊土地。即使後來擔任他轉塘街道黨工委書記和西湖區發改局局長,公務繁忙,業餘時間收集鄉土民情,趣聞逸事,用筆記錄下來。著有【錢塘往事】與【錢塘山水】二書,並開設微信公眾號。 袁老師說他雖已轉為靈隱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屬於退居二線,反倒更有時間去山鄉各個角落走走,並且樂於為到訪的朋友兼當成業餘導遊。他告訴我們,在龍塢轉塘一帶,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許多他都上門拜訪過,大部分至今叫的出名字。由於長期在這裡任職,對他的稱呼有這麼幾種:袁老師,袁校長,袁主任,袁局長,袁書記,也有直呼其名袁長渭,等等,從公號留言框裡看網友對他的稱呼,就可以猜出對方是多大年紀,或可能是哪位相識的朋友。交談中方知他還是我高中好友的同事呢,世界真小。袁老師告訴我,他還是最喜歡“老師”這個稱呼。教書育人是最神聖的職業。在從上城棣村到慈母橋村行進的路上,袁老師不時地與過路的群眾打招呼。

杭州龍塢行記

大牌導遊袁老師

青石板路兩旁聳立著各式風格的樓房,白牆黑瓦,陽臺攀藤,花樹遮掩,頗有雅緻。這些房屋不少已被做成精品民宿,而屋前的空閒之地往往闢為露天茶室。這些房屋未必稱的上哪類建築風格,但宜居實用,樓頂屋簷的招牌或是龍香閣,茶經坊,或是阿根茶樓,阿香飯莊,多少透顯出屋主人的品味情趣或銷售路線。

杭州龍塢行記

露臺茶莊

沿著村道漫步,看到的是恬靜的村野風光。村婦們休閒地交談,孩童在嘻耍,幾條大狗兒懶洋洋地躺在地上打量著我們,沒有犬吠,已經把我們當作村民的一員了。正在路邊編制竹籃的老奶奶無意間成了同行攝影師的藝術模特,是本次採風的最大明星。老奶奶編制的“橫山竹籃”,曾經是來杭燒香的蘇南浙北的香客們的最愛,曾經享譽上海灘。我們兒時都很熟悉這個杭州特產竹籃兒,龍塢才是它的發祥地。單憑這個傳統工藝的尋根溯源,今天的採風就不虛此行了。

杭州龍塢行記

編竹籃的老奶奶

在慈母橋村的百頃茶園山坡的涼亭邊,袁老師一口氣講了好幾個軼事趣聞,比如明代從龍塢走出的葛寅亮,官拜司農少卿(相當於分管農業的副部長),有感於少時其母經常揹他淌河過溪,頗為艱辛,遂在溪河上建橋,取名“慈母橋”,村名由此而來。袁老師又介紹明末時這裡有個“橫山草堂”的藏書閣,名噪江南,引得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其中有後稱為“秦淮八豔之首”的才女柳如是(陪同夫眷錢謙益一同前來)並留下詩文;還有江南印刻名家馬元調。馬元調遊覽龍塢迷戀此地的山水勝景,特意寫下《橫山遊記》。袁老師妙趣橫生地講完這些故事後說,他很遺憾沒有在轉塘街道任上,完成重修 “橫山草堂”的夙願,讓那些來過龍塢的名人們足跡得以銘刻,人文精神凝固長存。

彎曲的小河,古樸的小橋與清澈的水塘使得慈母橋村在茶鄉里呈現出另一幅婉約的江南景色。水塘邊的褐磚上鋪滿了青苔,看得出這些池塘都有許久的年份,水道分出若干分別用於淘米洗菜等生活飲水,然後是洗衣澆地取水,井然有序。池塘中建有觀景噴泉,應是現代產物。村民早已使用自來水,但很重視池塘生態的保護。

在池邊,我們還看到舊衣物回收站及環境保護宣傳欄。在慈母橋村乃至整個龍塢,俗稱鄉村三大革命的垃圾革命,汙水革命與廁所革命,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具體步驟。從宣傳欄裡可以窺測到舊農村脫胎換骨需要許多紮紮實實的基礎工作。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慈母橋村附近茶園

沿著慈母橋村邊的龍門溪小河行走,微風吹起,景色宜人。在村落中行走,無論是土道還是柏油道,兩旁還有各種多彩多姿,杏花,桃花或不知名的花草,在微風的吹動下,抖動身段。我用手機“形色”軟件,識別出這些不知名的花草,比如:綠葉白瓣的一年蓬,嬌豔欲滴的朱頂紅,,,幾雙豔麗的彩蝶在花叢上翩躚而來,引得同行們一片驚歎。

光明頂水庫是龍塢行令人意外且頗有驚喜的景色。湖水如藍,平靜宜人。這個水庫,起初是用於龍塢的萬畝茶園澆灌,不經意間成了龍塢地區絕佳的湖光山色。我特意走到壩底,從壩底仰視壩頂,整個大壩的形象豁然高大巍峨起來,壩上的團友身影都變的渺小。無論如何變化取景角度,“光明寺水庫”幾個大字無法取入鏡頭。當年那些村民手挑肩扛,是用了何等的奮鬥精神,做成這個惠澤後代的好事。

杭州龍塢行記

光明寺水庫

龍塢鄉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茶鄉,正在打造集旅遊觀光,鄉村度假,藝術文創,養身休閒為一體的龍井茶文化特色小鎮,可以稱的上是日新月異,山鄉鉅變。同行的戚作家對我說,他是土生土長的龍塢人,還曾經在鄉里擔任通訊員,跑遍這裡的山水水水。後來調去杭州工作後,現在再回到這裡,驚歎家鄉變化之大,幾乎讓他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龍塢之行的壓軸戲是參觀外桐塢村,這個村還有一個更富有詩意的名字“畫外桐塢”。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詩仙李白曾經到訪並留下了“朝涉外桐塢,暫與俗人疏。村莊佳景色,畫茶閒情抒”的詩句。朱德元帥留下了足跡,並鼓勵村民恢復打造傳統年糕,“元帥年糕”新名稱,給外桐塢村添上傳神一筆。厚重人文積澱與茶鄉美景,成就了一個嶄新的藝術村落。

"

(文/薩堡兒 原創)


西湖以西的最佳景色在哪裡?上溯到南宋時期命名的西湖十景,是洪春橋一帶的【雙峰插雲】。不過,在大多數老杭州人的觀念裡,西湖西邊的風景線應當在獅峰龍井村一線,所以新西湖十景裡多了一景【龍井問茶】。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梅家塢的農家樂成了杭州人郊外踏青品茗的好去處,尤其是梅靈隧道開通後,梅家塢是杭州人最愛去的地方,每逢假日,邀親朋好友三五,到梅家塢選個農家民舍喝茶抄麻將吃農家飯是件挺時髦的事情。於是,杭州市民三評“西湖十景”時,最西邊的景點更新為【梅塢春早】。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茶園

那段時光,富裕起來的杭州人開始熱衷自駕遊,往西湖西邊那一片青山環繞的腹地裡駛去,龍塢的白龍潭就成了必選之地。記得那次我們從葛衙莊的龍塢鄉政府門口,沿著白龍路直奔白龍潭,狹窄的道路蜿蜒曲折,我們不時穿過雜亂不堪的村莊,如果遇到對面有交匯的汽車,考驗車技的時刻到來了。一路上戰戰兢兢開到白龍潭時,還是會被壯觀的瀑布所吸引。在龍潭飛瀑,傳音四坪的山色中,背誦起明代文人田藝蘅遊覽白龍潭的詩句: “瀑布自天飛怪雨,石門如峽鎖驚波”,路途的艱辛疲憊就會一掃而光。

龍塢地處杭州西大門,古時屬於錢塘上泗地區,是古時人們前往徽州睦州處州的必經之路,也是從蕭紹平原橫渡錢塘江的渡口驛站。所以龍塢多青山,且山名很好聽:午潮山,鳳凰山,望江山,青龍山。上泗地方還有些依江帶水的地方,例如東江嘴,袁家浦,自然就是緊靠錢塘江了。“群山奔赴走龍蛇,浮嶼凌空似海槎”,清代詩人許承祖的詩句是對泗鄉龍塢最恰當的描述。

傳說永初三年(422年),南朝大文學家謝靈運從故鄉會稽前往永嘉擔任永嘉太守,擺舟搖楫,渡過錢塘江。當他從錢塘泗鄉登陸,踏遍龍塢青山,一定對這裡的風光銘刻在心,念念不忘,以至於當他從永嘉返回時,刻意把天台山茶種帶到龍塢,請龍塢百姓種植茶葉。謝靈運晚期厭倦官場,只鍾情于山水。他懂茶,也懂滋養茶樹的山水,一千多年前的舉動無意間讓龍塢一帶成為萬擔茶鄉,讓西湖龍井滿譽天下,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十幾年過去了,龍塢的變化如何呢? 日前,跟隨杭州西湖區作家協會組織的龍塢採風團,去了龍塢的上城埭村,慈母橋村,光明寺水庫,外桐塢村幾處參觀,驚訝那裡變化之巨大,頗有“山水碧迢迢,夢入芳洲路”的感覺。

那天上午到達上城棣村村口時,綿綿的春雨剛剛停止。霽色初開,青雲出岫,我忍不住多吸幾口清新的空氣,真想大呼一聲“真養肺”。眼前大片的山坡上,綿延起伏的綠茶樹,恰如翠綠的大海,在微風吹拂下,掀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滾滾而來。

一座被稱為“西湖龍井國飲”的碩大茶壺造型的雕塑矗立在茶樹叢中。五個快樂孩子簇擁著壺嘴玩耍,彷彿是熱情邀請來訪的客人品上一杯清茶,享受一下龍塢的山水。優美的圓弧壺身不僅鏤刻著村姑們上山採茶,屋內炒茶的動人畫面,還刻有元代大詩人虞集的詩句《游龍井》。

杭州龍塢行記

雕塑“西湖龍井國飲”

美院的藝術家做完茶壺雕塑後欲猶未盡,還做了幾個城裡人來茶鄉遊玩的雕塑,古銅色的手機自拍造型,在綠色茶園的襯托下,相得益彰,自然風趣,成了遊人拍照合影的熱點。這些群雕拉近了村落與訪客的距離,濃厚的藝術氣息挾帶著濃濃的春意撲面而來。

杭州龍塢行記

玩自拍

同行的袁老師今天成為採風團的“大牌導遊”。他告訴我們,茶壺雕塑的原身是一個廢棄的水塔,經過中國美院的藝術家們的精心設計改造,變成了龍井茶村的新標。於是,上城埭村又有了“龍塢茶村”的美稱。

袁老師曾經是上泗中學(轉塘中學)的化學老師,後又擔任校長。他生與斯,長於斯,熟悉這塊土地,也熱愛這塊土地。即使後來擔任他轉塘街道黨工委書記和西湖區發改局局長,公務繁忙,業餘時間收集鄉土民情,趣聞逸事,用筆記錄下來。著有【錢塘往事】與【錢塘山水】二書,並開設微信公眾號。 袁老師說他雖已轉為靈隱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屬於退居二線,反倒更有時間去山鄉各個角落走走,並且樂於為到訪的朋友兼當成業餘導遊。他告訴我們,在龍塢轉塘一帶,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許多他都上門拜訪過,大部分至今叫的出名字。由於長期在這裡任職,對他的稱呼有這麼幾種:袁老師,袁校長,袁主任,袁局長,袁書記,也有直呼其名袁長渭,等等,從公號留言框裡看網友對他的稱呼,就可以猜出對方是多大年紀,或可能是哪位相識的朋友。交談中方知他還是我高中好友的同事呢,世界真小。袁老師告訴我,他還是最喜歡“老師”這個稱呼。教書育人是最神聖的職業。在從上城棣村到慈母橋村行進的路上,袁老師不時地與過路的群眾打招呼。

杭州龍塢行記

大牌導遊袁老師

青石板路兩旁聳立著各式風格的樓房,白牆黑瓦,陽臺攀藤,花樹遮掩,頗有雅緻。這些房屋不少已被做成精品民宿,而屋前的空閒之地往往闢為露天茶室。這些房屋未必稱的上哪類建築風格,但宜居實用,樓頂屋簷的招牌或是龍香閣,茶經坊,或是阿根茶樓,阿香飯莊,多少透顯出屋主人的品味情趣或銷售路線。

杭州龍塢行記

露臺茶莊

沿著村道漫步,看到的是恬靜的村野風光。村婦們休閒地交談,孩童在嘻耍,幾條大狗兒懶洋洋地躺在地上打量著我們,沒有犬吠,已經把我們當作村民的一員了。正在路邊編制竹籃的老奶奶無意間成了同行攝影師的藝術模特,是本次採風的最大明星。老奶奶編制的“橫山竹籃”,曾經是來杭燒香的蘇南浙北的香客們的最愛,曾經享譽上海灘。我們兒時都很熟悉這個杭州特產竹籃兒,龍塢才是它的發祥地。單憑這個傳統工藝的尋根溯源,今天的採風就不虛此行了。

杭州龍塢行記

編竹籃的老奶奶

在慈母橋村的百頃茶園山坡的涼亭邊,袁老師一口氣講了好幾個軼事趣聞,比如明代從龍塢走出的葛寅亮,官拜司農少卿(相當於分管農業的副部長),有感於少時其母經常揹他淌河過溪,頗為艱辛,遂在溪河上建橋,取名“慈母橋”,村名由此而來。袁老師又介紹明末時這裡有個“橫山草堂”的藏書閣,名噪江南,引得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其中有後稱為“秦淮八豔之首”的才女柳如是(陪同夫眷錢謙益一同前來)並留下詩文;還有江南印刻名家馬元調。馬元調遊覽龍塢迷戀此地的山水勝景,特意寫下《橫山遊記》。袁老師妙趣橫生地講完這些故事後說,他很遺憾沒有在轉塘街道任上,完成重修 “橫山草堂”的夙願,讓那些來過龍塢的名人們足跡得以銘刻,人文精神凝固長存。

彎曲的小河,古樸的小橋與清澈的水塘使得慈母橋村在茶鄉里呈現出另一幅婉約的江南景色。水塘邊的褐磚上鋪滿了青苔,看得出這些池塘都有許久的年份,水道分出若干分別用於淘米洗菜等生活飲水,然後是洗衣澆地取水,井然有序。池塘中建有觀景噴泉,應是現代產物。村民早已使用自來水,但很重視池塘生態的保護。

在池邊,我們還看到舊衣物回收站及環境保護宣傳欄。在慈母橋村乃至整個龍塢,俗稱鄉村三大革命的垃圾革命,汙水革命與廁所革命,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具體步驟。從宣傳欄裡可以窺測到舊農村脫胎換骨需要許多紮紮實實的基礎工作。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慈母橋村附近茶園

沿著慈母橋村邊的龍門溪小河行走,微風吹起,景色宜人。在村落中行走,無論是土道還是柏油道,兩旁還有各種多彩多姿,杏花,桃花或不知名的花草,在微風的吹動下,抖動身段。我用手機“形色”軟件,識別出這些不知名的花草,比如:綠葉白瓣的一年蓬,嬌豔欲滴的朱頂紅,,,幾雙豔麗的彩蝶在花叢上翩躚而來,引得同行們一片驚歎。

光明頂水庫是龍塢行令人意外且頗有驚喜的景色。湖水如藍,平靜宜人。這個水庫,起初是用於龍塢的萬畝茶園澆灌,不經意間成了龍塢地區絕佳的湖光山色。我特意走到壩底,從壩底仰視壩頂,整個大壩的形象豁然高大巍峨起來,壩上的團友身影都變的渺小。無論如何變化取景角度,“光明寺水庫”幾個大字無法取入鏡頭。當年那些村民手挑肩扛,是用了何等的奮鬥精神,做成這個惠澤後代的好事。

杭州龍塢行記

光明寺水庫

龍塢鄉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茶鄉,正在打造集旅遊觀光,鄉村度假,藝術文創,養身休閒為一體的龍井茶文化特色小鎮,可以稱的上是日新月異,山鄉鉅變。同行的戚作家對我說,他是土生土長的龍塢人,還曾經在鄉里擔任通訊員,跑遍這裡的山水水水。後來調去杭州工作後,現在再回到這裡,驚歎家鄉變化之大,幾乎讓他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龍塢之行的壓軸戲是參觀外桐塢村,這個村還有一個更富有詩意的名字“畫外桐塢”。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詩仙李白曾經到訪並留下了“朝涉外桐塢,暫與俗人疏。村莊佳景色,畫茶閒情抒”的詩句。朱德元帥留下了足跡,並鼓勵村民恢復打造傳統年糕,“元帥年糕”新名稱,給外桐塢村添上傳神一筆。厚重人文積澱與茶鄉美景,成就了一個嶄新的藝術村落。

杭州龍塢行記

李白題詩牆

龍塢之行,吸引我的除了茶鄉風光,還有坐落在鄉村中心的極富特色的文化禮堂。

上城棣村的文化禮堂不僅僅有棋牌房,大會堂等娛樂設施,還是極好的鄉村博物館。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村情村史及本地民俗介紹,十星文明戶及茶村壽星評比,鄉村太極隊及文宣隊的演出照片。村民們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讓我們這些城裡人都羨慕不已。文化禮堂陳列室裡展示的農舍用品,比如啦蛤蟆壺,銅火茐,煤油燈,印糕板,都可以牽連出一段段舊時的故事,讓參觀者會心一笑。 在外桐塢村的文化禮堂裡,開闢有“聚賢堂”,桐塢書院,農民書畫苑,還有“小芽兒”活動室。聚賢堂的前廳的大牆上,由本村鄉賢書寫的荀子《勸學》正楷小蠅,是文化禮堂的“亮點”。堂內立有孔子,蘇軾,屈原等先賢的塑像及格言碑,在鄉村禮堂裡讀著先賢的格言同樣感到莊重肅穆。農民畫苑裡的山水國畫,技藝之高几乎令我難以置信。事後想來也不奇怪,那麼多畫家入住本村,耳濡目染,有意學畫的村民們,提筆有神就不足為奇了。西湖區政協文史委的林張帆對文化禮堂建設比較熟悉,她告訴我,如何把文化禮堂建好用好,不僅僅是要做好硬件設施,還要搞好日常管理,豐富文化活動提高文化內涵,把文化禮堂,真正變成村民們積極參與的活動場所與精神家園。可喜的是,龍塢文化禮堂的村民參與度非常高,基本達到了建設文化禮堂以“守住鄉土,傳承鄉風,留住鄉愁”的初衷。

"

(文/薩堡兒 原創)


西湖以西的最佳景色在哪裡?上溯到南宋時期命名的西湖十景,是洪春橋一帶的【雙峰插雲】。不過,在大多數老杭州人的觀念裡,西湖西邊的風景線應當在獅峰龍井村一線,所以新西湖十景裡多了一景【龍井問茶】。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梅家塢的農家樂成了杭州人郊外踏青品茗的好去處,尤其是梅靈隧道開通後,梅家塢是杭州人最愛去的地方,每逢假日,邀親朋好友三五,到梅家塢選個農家民舍喝茶抄麻將吃農家飯是件挺時髦的事情。於是,杭州市民三評“西湖十景”時,最西邊的景點更新為【梅塢春早】。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茶園

那段時光,富裕起來的杭州人開始熱衷自駕遊,往西湖西邊那一片青山環繞的腹地裡駛去,龍塢的白龍潭就成了必選之地。記得那次我們從葛衙莊的龍塢鄉政府門口,沿著白龍路直奔白龍潭,狹窄的道路蜿蜒曲折,我們不時穿過雜亂不堪的村莊,如果遇到對面有交匯的汽車,考驗車技的時刻到來了。一路上戰戰兢兢開到白龍潭時,還是會被壯觀的瀑布所吸引。在龍潭飛瀑,傳音四坪的山色中,背誦起明代文人田藝蘅遊覽白龍潭的詩句: “瀑布自天飛怪雨,石門如峽鎖驚波”,路途的艱辛疲憊就會一掃而光。

龍塢地處杭州西大門,古時屬於錢塘上泗地區,是古時人們前往徽州睦州處州的必經之路,也是從蕭紹平原橫渡錢塘江的渡口驛站。所以龍塢多青山,且山名很好聽:午潮山,鳳凰山,望江山,青龍山。上泗地方還有些依江帶水的地方,例如東江嘴,袁家浦,自然就是緊靠錢塘江了。“群山奔赴走龍蛇,浮嶼凌空似海槎”,清代詩人許承祖的詩句是對泗鄉龍塢最恰當的描述。

傳說永初三年(422年),南朝大文學家謝靈運從故鄉會稽前往永嘉擔任永嘉太守,擺舟搖楫,渡過錢塘江。當他從錢塘泗鄉登陸,踏遍龍塢青山,一定對這裡的風光銘刻在心,念念不忘,以至於當他從永嘉返回時,刻意把天台山茶種帶到龍塢,請龍塢百姓種植茶葉。謝靈運晚期厭倦官場,只鍾情于山水。他懂茶,也懂滋養茶樹的山水,一千多年前的舉動無意間讓龍塢一帶成為萬擔茶鄉,讓西湖龍井滿譽天下,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十幾年過去了,龍塢的變化如何呢? 日前,跟隨杭州西湖區作家協會組織的龍塢採風團,去了龍塢的上城埭村,慈母橋村,光明寺水庫,外桐塢村幾處參觀,驚訝那裡變化之巨大,頗有“山水碧迢迢,夢入芳洲路”的感覺。

那天上午到達上城棣村村口時,綿綿的春雨剛剛停止。霽色初開,青雲出岫,我忍不住多吸幾口清新的空氣,真想大呼一聲“真養肺”。眼前大片的山坡上,綿延起伏的綠茶樹,恰如翠綠的大海,在微風吹拂下,掀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滾滾而來。

一座被稱為“西湖龍井國飲”的碩大茶壺造型的雕塑矗立在茶樹叢中。五個快樂孩子簇擁著壺嘴玩耍,彷彿是熱情邀請來訪的客人品上一杯清茶,享受一下龍塢的山水。優美的圓弧壺身不僅鏤刻著村姑們上山採茶,屋內炒茶的動人畫面,還刻有元代大詩人虞集的詩句《游龍井》。

杭州龍塢行記

雕塑“西湖龍井國飲”

美院的藝術家做完茶壺雕塑後欲猶未盡,還做了幾個城裡人來茶鄉遊玩的雕塑,古銅色的手機自拍造型,在綠色茶園的襯托下,相得益彰,自然風趣,成了遊人拍照合影的熱點。這些群雕拉近了村落與訪客的距離,濃厚的藝術氣息挾帶著濃濃的春意撲面而來。

杭州龍塢行記

玩自拍

同行的袁老師今天成為採風團的“大牌導遊”。他告訴我們,茶壺雕塑的原身是一個廢棄的水塔,經過中國美院的藝術家們的精心設計改造,變成了龍井茶村的新標。於是,上城埭村又有了“龍塢茶村”的美稱。

袁老師曾經是上泗中學(轉塘中學)的化學老師,後又擔任校長。他生與斯,長於斯,熟悉這塊土地,也熱愛這塊土地。即使後來擔任他轉塘街道黨工委書記和西湖區發改局局長,公務繁忙,業餘時間收集鄉土民情,趣聞逸事,用筆記錄下來。著有【錢塘往事】與【錢塘山水】二書,並開設微信公眾號。 袁老師說他雖已轉為靈隱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屬於退居二線,反倒更有時間去山鄉各個角落走走,並且樂於為到訪的朋友兼當成業餘導遊。他告訴我們,在龍塢轉塘一帶,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許多他都上門拜訪過,大部分至今叫的出名字。由於長期在這裡任職,對他的稱呼有這麼幾種:袁老師,袁校長,袁主任,袁局長,袁書記,也有直呼其名袁長渭,等等,從公號留言框裡看網友對他的稱呼,就可以猜出對方是多大年紀,或可能是哪位相識的朋友。交談中方知他還是我高中好友的同事呢,世界真小。袁老師告訴我,他還是最喜歡“老師”這個稱呼。教書育人是最神聖的職業。在從上城棣村到慈母橋村行進的路上,袁老師不時地與過路的群眾打招呼。

杭州龍塢行記

大牌導遊袁老師

青石板路兩旁聳立著各式風格的樓房,白牆黑瓦,陽臺攀藤,花樹遮掩,頗有雅緻。這些房屋不少已被做成精品民宿,而屋前的空閒之地往往闢為露天茶室。這些房屋未必稱的上哪類建築風格,但宜居實用,樓頂屋簷的招牌或是龍香閣,茶經坊,或是阿根茶樓,阿香飯莊,多少透顯出屋主人的品味情趣或銷售路線。

杭州龍塢行記

露臺茶莊

沿著村道漫步,看到的是恬靜的村野風光。村婦們休閒地交談,孩童在嘻耍,幾條大狗兒懶洋洋地躺在地上打量著我們,沒有犬吠,已經把我們當作村民的一員了。正在路邊編制竹籃的老奶奶無意間成了同行攝影師的藝術模特,是本次採風的最大明星。老奶奶編制的“橫山竹籃”,曾經是來杭燒香的蘇南浙北的香客們的最愛,曾經享譽上海灘。我們兒時都很熟悉這個杭州特產竹籃兒,龍塢才是它的發祥地。單憑這個傳統工藝的尋根溯源,今天的採風就不虛此行了。

杭州龍塢行記

編竹籃的老奶奶

在慈母橋村的百頃茶園山坡的涼亭邊,袁老師一口氣講了好幾個軼事趣聞,比如明代從龍塢走出的葛寅亮,官拜司農少卿(相當於分管農業的副部長),有感於少時其母經常揹他淌河過溪,頗為艱辛,遂在溪河上建橋,取名“慈母橋”,村名由此而來。袁老師又介紹明末時這裡有個“橫山草堂”的藏書閣,名噪江南,引得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其中有後稱為“秦淮八豔之首”的才女柳如是(陪同夫眷錢謙益一同前來)並留下詩文;還有江南印刻名家馬元調。馬元調遊覽龍塢迷戀此地的山水勝景,特意寫下《橫山遊記》。袁老師妙趣橫生地講完這些故事後說,他很遺憾沒有在轉塘街道任上,完成重修 “橫山草堂”的夙願,讓那些來過龍塢的名人們足跡得以銘刻,人文精神凝固長存。

彎曲的小河,古樸的小橋與清澈的水塘使得慈母橋村在茶鄉里呈現出另一幅婉約的江南景色。水塘邊的褐磚上鋪滿了青苔,看得出這些池塘都有許久的年份,水道分出若干分別用於淘米洗菜等生活飲水,然後是洗衣澆地取水,井然有序。池塘中建有觀景噴泉,應是現代產物。村民早已使用自來水,但很重視池塘生態的保護。

在池邊,我們還看到舊衣物回收站及環境保護宣傳欄。在慈母橋村乃至整個龍塢,俗稱鄉村三大革命的垃圾革命,汙水革命與廁所革命,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具體步驟。從宣傳欄裡可以窺測到舊農村脫胎換骨需要許多紮紮實實的基礎工作。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慈母橋村附近茶園

沿著慈母橋村邊的龍門溪小河行走,微風吹起,景色宜人。在村落中行走,無論是土道還是柏油道,兩旁還有各種多彩多姿,杏花,桃花或不知名的花草,在微風的吹動下,抖動身段。我用手機“形色”軟件,識別出這些不知名的花草,比如:綠葉白瓣的一年蓬,嬌豔欲滴的朱頂紅,,,幾雙豔麗的彩蝶在花叢上翩躚而來,引得同行們一片驚歎。

光明頂水庫是龍塢行令人意外且頗有驚喜的景色。湖水如藍,平靜宜人。這個水庫,起初是用於龍塢的萬畝茶園澆灌,不經意間成了龍塢地區絕佳的湖光山色。我特意走到壩底,從壩底仰視壩頂,整個大壩的形象豁然高大巍峨起來,壩上的團友身影都變的渺小。無論如何變化取景角度,“光明寺水庫”幾個大字無法取入鏡頭。當年那些村民手挑肩扛,是用了何等的奮鬥精神,做成這個惠澤後代的好事。

杭州龍塢行記

光明寺水庫

龍塢鄉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茶鄉,正在打造集旅遊觀光,鄉村度假,藝術文創,養身休閒為一體的龍井茶文化特色小鎮,可以稱的上是日新月異,山鄉鉅變。同行的戚作家對我說,他是土生土長的龍塢人,還曾經在鄉里擔任通訊員,跑遍這裡的山水水水。後來調去杭州工作後,現在再回到這裡,驚歎家鄉變化之大,幾乎讓他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龍塢之行的壓軸戲是參觀外桐塢村,這個村還有一個更富有詩意的名字“畫外桐塢”。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詩仙李白曾經到訪並留下了“朝涉外桐塢,暫與俗人疏。村莊佳景色,畫茶閒情抒”的詩句。朱德元帥留下了足跡,並鼓勵村民恢復打造傳統年糕,“元帥年糕”新名稱,給外桐塢村添上傳神一筆。厚重人文積澱與茶鄉美景,成就了一個嶄新的藝術村落。

杭州龍塢行記

李白題詩牆

龍塢之行,吸引我的除了茶鄉風光,還有坐落在鄉村中心的極富特色的文化禮堂。

上城棣村的文化禮堂不僅僅有棋牌房,大會堂等娛樂設施,還是極好的鄉村博物館。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村情村史及本地民俗介紹,十星文明戶及茶村壽星評比,鄉村太極隊及文宣隊的演出照片。村民們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讓我們這些城裡人都羨慕不已。文化禮堂陳列室裡展示的農舍用品,比如啦蛤蟆壺,銅火茐,煤油燈,印糕板,都可以牽連出一段段舊時的故事,讓參觀者會心一笑。 在外桐塢村的文化禮堂裡,開闢有“聚賢堂”,桐塢書院,農民書畫苑,還有“小芽兒”活動室。聚賢堂的前廳的大牆上,由本村鄉賢書寫的荀子《勸學》正楷小蠅,是文化禮堂的“亮點”。堂內立有孔子,蘇軾,屈原等先賢的塑像及格言碑,在鄉村禮堂裡讀著先賢的格言同樣感到莊重肅穆。農民畫苑裡的山水國畫,技藝之高几乎令我難以置信。事後想來也不奇怪,那麼多畫家入住本村,耳濡目染,有意學畫的村民們,提筆有神就不足為奇了。西湖區政協文史委的林張帆對文化禮堂建設比較熟悉,她告訴我,如何把文化禮堂建好用好,不僅僅是要做好硬件設施,還要搞好日常管理,豐富文化活動提高文化內涵,把文化禮堂,真正變成村民們積極參與的活動場所與精神家園。可喜的是,龍塢文化禮堂的村民參與度非常高,基本達到了建設文化禮堂以“守住鄉土,傳承鄉風,留住鄉愁”的初衷。

杭州龍塢行記

上城棣村文化禮堂

"

(文/薩堡兒 原創)


西湖以西的最佳景色在哪裡?上溯到南宋時期命名的西湖十景,是洪春橋一帶的【雙峰插雲】。不過,在大多數老杭州人的觀念裡,西湖西邊的風景線應當在獅峰龍井村一線,所以新西湖十景裡多了一景【龍井問茶】。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梅家塢的農家樂成了杭州人郊外踏青品茗的好去處,尤其是梅靈隧道開通後,梅家塢是杭州人最愛去的地方,每逢假日,邀親朋好友三五,到梅家塢選個農家民舍喝茶抄麻將吃農家飯是件挺時髦的事情。於是,杭州市民三評“西湖十景”時,最西邊的景點更新為【梅塢春早】。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茶園

那段時光,富裕起來的杭州人開始熱衷自駕遊,往西湖西邊那一片青山環繞的腹地裡駛去,龍塢的白龍潭就成了必選之地。記得那次我們從葛衙莊的龍塢鄉政府門口,沿著白龍路直奔白龍潭,狹窄的道路蜿蜒曲折,我們不時穿過雜亂不堪的村莊,如果遇到對面有交匯的汽車,考驗車技的時刻到來了。一路上戰戰兢兢開到白龍潭時,還是會被壯觀的瀑布所吸引。在龍潭飛瀑,傳音四坪的山色中,背誦起明代文人田藝蘅遊覽白龍潭的詩句: “瀑布自天飛怪雨,石門如峽鎖驚波”,路途的艱辛疲憊就會一掃而光。

龍塢地處杭州西大門,古時屬於錢塘上泗地區,是古時人們前往徽州睦州處州的必經之路,也是從蕭紹平原橫渡錢塘江的渡口驛站。所以龍塢多青山,且山名很好聽:午潮山,鳳凰山,望江山,青龍山。上泗地方還有些依江帶水的地方,例如東江嘴,袁家浦,自然就是緊靠錢塘江了。“群山奔赴走龍蛇,浮嶼凌空似海槎”,清代詩人許承祖的詩句是對泗鄉龍塢最恰當的描述。

傳說永初三年(422年),南朝大文學家謝靈運從故鄉會稽前往永嘉擔任永嘉太守,擺舟搖楫,渡過錢塘江。當他從錢塘泗鄉登陸,踏遍龍塢青山,一定對這裡的風光銘刻在心,念念不忘,以至於當他從永嘉返回時,刻意把天台山茶種帶到龍塢,請龍塢百姓種植茶葉。謝靈運晚期厭倦官場,只鍾情于山水。他懂茶,也懂滋養茶樹的山水,一千多年前的舉動無意間讓龍塢一帶成為萬擔茶鄉,讓西湖龍井滿譽天下,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十幾年過去了,龍塢的變化如何呢? 日前,跟隨杭州西湖區作家協會組織的龍塢採風團,去了龍塢的上城埭村,慈母橋村,光明寺水庫,外桐塢村幾處參觀,驚訝那裡變化之巨大,頗有“山水碧迢迢,夢入芳洲路”的感覺。

那天上午到達上城棣村村口時,綿綿的春雨剛剛停止。霽色初開,青雲出岫,我忍不住多吸幾口清新的空氣,真想大呼一聲“真養肺”。眼前大片的山坡上,綿延起伏的綠茶樹,恰如翠綠的大海,在微風吹拂下,掀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滾滾而來。

一座被稱為“西湖龍井國飲”的碩大茶壺造型的雕塑矗立在茶樹叢中。五個快樂孩子簇擁著壺嘴玩耍,彷彿是熱情邀請來訪的客人品上一杯清茶,享受一下龍塢的山水。優美的圓弧壺身不僅鏤刻著村姑們上山採茶,屋內炒茶的動人畫面,還刻有元代大詩人虞集的詩句《游龍井》。

杭州龍塢行記

雕塑“西湖龍井國飲”

美院的藝術家做完茶壺雕塑後欲猶未盡,還做了幾個城裡人來茶鄉遊玩的雕塑,古銅色的手機自拍造型,在綠色茶園的襯托下,相得益彰,自然風趣,成了遊人拍照合影的熱點。這些群雕拉近了村落與訪客的距離,濃厚的藝術氣息挾帶著濃濃的春意撲面而來。

杭州龍塢行記

玩自拍

同行的袁老師今天成為採風團的“大牌導遊”。他告訴我們,茶壺雕塑的原身是一個廢棄的水塔,經過中國美院的藝術家們的精心設計改造,變成了龍井茶村的新標。於是,上城埭村又有了“龍塢茶村”的美稱。

袁老師曾經是上泗中學(轉塘中學)的化學老師,後又擔任校長。他生與斯,長於斯,熟悉這塊土地,也熱愛這塊土地。即使後來擔任他轉塘街道黨工委書記和西湖區發改局局長,公務繁忙,業餘時間收集鄉土民情,趣聞逸事,用筆記錄下來。著有【錢塘往事】與【錢塘山水】二書,並開設微信公眾號。 袁老師說他雖已轉為靈隱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屬於退居二線,反倒更有時間去山鄉各個角落走走,並且樂於為到訪的朋友兼當成業餘導遊。他告訴我們,在龍塢轉塘一帶,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許多他都上門拜訪過,大部分至今叫的出名字。由於長期在這裡任職,對他的稱呼有這麼幾種:袁老師,袁校長,袁主任,袁局長,袁書記,也有直呼其名袁長渭,等等,從公號留言框裡看網友對他的稱呼,就可以猜出對方是多大年紀,或可能是哪位相識的朋友。交談中方知他還是我高中好友的同事呢,世界真小。袁老師告訴我,他還是最喜歡“老師”這個稱呼。教書育人是最神聖的職業。在從上城棣村到慈母橋村行進的路上,袁老師不時地與過路的群眾打招呼。

杭州龍塢行記

大牌導遊袁老師

青石板路兩旁聳立著各式風格的樓房,白牆黑瓦,陽臺攀藤,花樹遮掩,頗有雅緻。這些房屋不少已被做成精品民宿,而屋前的空閒之地往往闢為露天茶室。這些房屋未必稱的上哪類建築風格,但宜居實用,樓頂屋簷的招牌或是龍香閣,茶經坊,或是阿根茶樓,阿香飯莊,多少透顯出屋主人的品味情趣或銷售路線。

杭州龍塢行記

露臺茶莊

沿著村道漫步,看到的是恬靜的村野風光。村婦們休閒地交談,孩童在嘻耍,幾條大狗兒懶洋洋地躺在地上打量著我們,沒有犬吠,已經把我們當作村民的一員了。正在路邊編制竹籃的老奶奶無意間成了同行攝影師的藝術模特,是本次採風的最大明星。老奶奶編制的“橫山竹籃”,曾經是來杭燒香的蘇南浙北的香客們的最愛,曾經享譽上海灘。我們兒時都很熟悉這個杭州特產竹籃兒,龍塢才是它的發祥地。單憑這個傳統工藝的尋根溯源,今天的採風就不虛此行了。

杭州龍塢行記

編竹籃的老奶奶

在慈母橋村的百頃茶園山坡的涼亭邊,袁老師一口氣講了好幾個軼事趣聞,比如明代從龍塢走出的葛寅亮,官拜司農少卿(相當於分管農業的副部長),有感於少時其母經常揹他淌河過溪,頗為艱辛,遂在溪河上建橋,取名“慈母橋”,村名由此而來。袁老師又介紹明末時這裡有個“橫山草堂”的藏書閣,名噪江南,引得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其中有後稱為“秦淮八豔之首”的才女柳如是(陪同夫眷錢謙益一同前來)並留下詩文;還有江南印刻名家馬元調。馬元調遊覽龍塢迷戀此地的山水勝景,特意寫下《橫山遊記》。袁老師妙趣橫生地講完這些故事後說,他很遺憾沒有在轉塘街道任上,完成重修 “橫山草堂”的夙願,讓那些來過龍塢的名人們足跡得以銘刻,人文精神凝固長存。

彎曲的小河,古樸的小橋與清澈的水塘使得慈母橋村在茶鄉里呈現出另一幅婉約的江南景色。水塘邊的褐磚上鋪滿了青苔,看得出這些池塘都有許久的年份,水道分出若干分別用於淘米洗菜等生活飲水,然後是洗衣澆地取水,井然有序。池塘中建有觀景噴泉,應是現代產物。村民早已使用自來水,但很重視池塘生態的保護。

在池邊,我們還看到舊衣物回收站及環境保護宣傳欄。在慈母橋村乃至整個龍塢,俗稱鄉村三大革命的垃圾革命,汙水革命與廁所革命,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具體步驟。從宣傳欄裡可以窺測到舊農村脫胎換骨需要許多紮紮實實的基礎工作。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慈母橋村附近茶園

沿著慈母橋村邊的龍門溪小河行走,微風吹起,景色宜人。在村落中行走,無論是土道還是柏油道,兩旁還有各種多彩多姿,杏花,桃花或不知名的花草,在微風的吹動下,抖動身段。我用手機“形色”軟件,識別出這些不知名的花草,比如:綠葉白瓣的一年蓬,嬌豔欲滴的朱頂紅,,,幾雙豔麗的彩蝶在花叢上翩躚而來,引得同行們一片驚歎。

光明頂水庫是龍塢行令人意外且頗有驚喜的景色。湖水如藍,平靜宜人。這個水庫,起初是用於龍塢的萬畝茶園澆灌,不經意間成了龍塢地區絕佳的湖光山色。我特意走到壩底,從壩底仰視壩頂,整個大壩的形象豁然高大巍峨起來,壩上的團友身影都變的渺小。無論如何變化取景角度,“光明寺水庫”幾個大字無法取入鏡頭。當年那些村民手挑肩扛,是用了何等的奮鬥精神,做成這個惠澤後代的好事。

杭州龍塢行記

光明寺水庫

龍塢鄉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茶鄉,正在打造集旅遊觀光,鄉村度假,藝術文創,養身休閒為一體的龍井茶文化特色小鎮,可以稱的上是日新月異,山鄉鉅變。同行的戚作家對我說,他是土生土長的龍塢人,還曾經在鄉里擔任通訊員,跑遍這裡的山水水水。後來調去杭州工作後,現在再回到這裡,驚歎家鄉變化之大,幾乎讓他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龍塢之行的壓軸戲是參觀外桐塢村,這個村還有一個更富有詩意的名字“畫外桐塢”。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詩仙李白曾經到訪並留下了“朝涉外桐塢,暫與俗人疏。村莊佳景色,畫茶閒情抒”的詩句。朱德元帥留下了足跡,並鼓勵村民恢復打造傳統年糕,“元帥年糕”新名稱,給外桐塢村添上傳神一筆。厚重人文積澱與茶鄉美景,成就了一個嶄新的藝術村落。

杭州龍塢行記

李白題詩牆

龍塢之行,吸引我的除了茶鄉風光,還有坐落在鄉村中心的極富特色的文化禮堂。

上城棣村的文化禮堂不僅僅有棋牌房,大會堂等娛樂設施,還是極好的鄉村博物館。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村情村史及本地民俗介紹,十星文明戶及茶村壽星評比,鄉村太極隊及文宣隊的演出照片。村民們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讓我們這些城裡人都羨慕不已。文化禮堂陳列室裡展示的農舍用品,比如啦蛤蟆壺,銅火茐,煤油燈,印糕板,都可以牽連出一段段舊時的故事,讓參觀者會心一笑。 在外桐塢村的文化禮堂裡,開闢有“聚賢堂”,桐塢書院,農民書畫苑,還有“小芽兒”活動室。聚賢堂的前廳的大牆上,由本村鄉賢書寫的荀子《勸學》正楷小蠅,是文化禮堂的“亮點”。堂內立有孔子,蘇軾,屈原等先賢的塑像及格言碑,在鄉村禮堂裡讀著先賢的格言同樣感到莊重肅穆。農民畫苑裡的山水國畫,技藝之高几乎令我難以置信。事後想來也不奇怪,那麼多畫家入住本村,耳濡目染,有意學畫的村民們,提筆有神就不足為奇了。西湖區政協文史委的林張帆對文化禮堂建設比較熟悉,她告訴我,如何把文化禮堂建好用好,不僅僅是要做好硬件設施,還要搞好日常管理,豐富文化活動提高文化內涵,把文化禮堂,真正變成村民們積極參與的活動場所與精神家園。可喜的是,龍塢文化禮堂的村民參與度非常高,基本達到了建設文化禮堂以“守住鄉土,傳承鄉風,留住鄉愁”的初衷。

杭州龍塢行記

上城棣村文化禮堂

杭州龍塢行記

文化禮堂內景

在外桐塢村文化禮堂外的小廣場,遇到不少來此參觀的遊客。我頗為好奇地問其中一位女士,你們是旅行社組織來龍塢旅遊的嗎? 她回答說不是,他們是來杭州開會的,會議期間到這裡學習調研。這位女同志來自內地,她補充說,他們的會議主題就是新農村建設,在杭州確實學到了許多東西。他們對新龍塢的打造與建設由衷地欽佩。

"

(文/薩堡兒 原創)


西湖以西的最佳景色在哪裡?上溯到南宋時期命名的西湖十景,是洪春橋一帶的【雙峰插雲】。不過,在大多數老杭州人的觀念裡,西湖西邊的風景線應當在獅峰龍井村一線,所以新西湖十景裡多了一景【龍井問茶】。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梅家塢的農家樂成了杭州人郊外踏青品茗的好去處,尤其是梅靈隧道開通後,梅家塢是杭州人最愛去的地方,每逢假日,邀親朋好友三五,到梅家塢選個農家民舍喝茶抄麻將吃農家飯是件挺時髦的事情。於是,杭州市民三評“西湖十景”時,最西邊的景點更新為【梅塢春早】。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茶園

那段時光,富裕起來的杭州人開始熱衷自駕遊,往西湖西邊那一片青山環繞的腹地裡駛去,龍塢的白龍潭就成了必選之地。記得那次我們從葛衙莊的龍塢鄉政府門口,沿著白龍路直奔白龍潭,狹窄的道路蜿蜒曲折,我們不時穿過雜亂不堪的村莊,如果遇到對面有交匯的汽車,考驗車技的時刻到來了。一路上戰戰兢兢開到白龍潭時,還是會被壯觀的瀑布所吸引。在龍潭飛瀑,傳音四坪的山色中,背誦起明代文人田藝蘅遊覽白龍潭的詩句: “瀑布自天飛怪雨,石門如峽鎖驚波”,路途的艱辛疲憊就會一掃而光。

龍塢地處杭州西大門,古時屬於錢塘上泗地區,是古時人們前往徽州睦州處州的必經之路,也是從蕭紹平原橫渡錢塘江的渡口驛站。所以龍塢多青山,且山名很好聽:午潮山,鳳凰山,望江山,青龍山。上泗地方還有些依江帶水的地方,例如東江嘴,袁家浦,自然就是緊靠錢塘江了。“群山奔赴走龍蛇,浮嶼凌空似海槎”,清代詩人許承祖的詩句是對泗鄉龍塢最恰當的描述。

傳說永初三年(422年),南朝大文學家謝靈運從故鄉會稽前往永嘉擔任永嘉太守,擺舟搖楫,渡過錢塘江。當他從錢塘泗鄉登陸,踏遍龍塢青山,一定對這裡的風光銘刻在心,念念不忘,以至於當他從永嘉返回時,刻意把天台山茶種帶到龍塢,請龍塢百姓種植茶葉。謝靈運晚期厭倦官場,只鍾情于山水。他懂茶,也懂滋養茶樹的山水,一千多年前的舉動無意間讓龍塢一帶成為萬擔茶鄉,讓西湖龍井滿譽天下,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十幾年過去了,龍塢的變化如何呢? 日前,跟隨杭州西湖區作家協會組織的龍塢採風團,去了龍塢的上城埭村,慈母橋村,光明寺水庫,外桐塢村幾處參觀,驚訝那裡變化之巨大,頗有“山水碧迢迢,夢入芳洲路”的感覺。

那天上午到達上城棣村村口時,綿綿的春雨剛剛停止。霽色初開,青雲出岫,我忍不住多吸幾口清新的空氣,真想大呼一聲“真養肺”。眼前大片的山坡上,綿延起伏的綠茶樹,恰如翠綠的大海,在微風吹拂下,掀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滾滾而來。

一座被稱為“西湖龍井國飲”的碩大茶壺造型的雕塑矗立在茶樹叢中。五個快樂孩子簇擁著壺嘴玩耍,彷彿是熱情邀請來訪的客人品上一杯清茶,享受一下龍塢的山水。優美的圓弧壺身不僅鏤刻著村姑們上山採茶,屋內炒茶的動人畫面,還刻有元代大詩人虞集的詩句《游龍井》。

杭州龍塢行記

雕塑“西湖龍井國飲”

美院的藝術家做完茶壺雕塑後欲猶未盡,還做了幾個城裡人來茶鄉遊玩的雕塑,古銅色的手機自拍造型,在綠色茶園的襯托下,相得益彰,自然風趣,成了遊人拍照合影的熱點。這些群雕拉近了村落與訪客的距離,濃厚的藝術氣息挾帶著濃濃的春意撲面而來。

杭州龍塢行記

玩自拍

同行的袁老師今天成為採風團的“大牌導遊”。他告訴我們,茶壺雕塑的原身是一個廢棄的水塔,經過中國美院的藝術家們的精心設計改造,變成了龍井茶村的新標。於是,上城埭村又有了“龍塢茶村”的美稱。

袁老師曾經是上泗中學(轉塘中學)的化學老師,後又擔任校長。他生與斯,長於斯,熟悉這塊土地,也熱愛這塊土地。即使後來擔任他轉塘街道黨工委書記和西湖區發改局局長,公務繁忙,業餘時間收集鄉土民情,趣聞逸事,用筆記錄下來。著有【錢塘往事】與【錢塘山水】二書,並開設微信公眾號。 袁老師說他雖已轉為靈隱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屬於退居二線,反倒更有時間去山鄉各個角落走走,並且樂於為到訪的朋友兼當成業餘導遊。他告訴我們,在龍塢轉塘一帶,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許多他都上門拜訪過,大部分至今叫的出名字。由於長期在這裡任職,對他的稱呼有這麼幾種:袁老師,袁校長,袁主任,袁局長,袁書記,也有直呼其名袁長渭,等等,從公號留言框裡看網友對他的稱呼,就可以猜出對方是多大年紀,或可能是哪位相識的朋友。交談中方知他還是我高中好友的同事呢,世界真小。袁老師告訴我,他還是最喜歡“老師”這個稱呼。教書育人是最神聖的職業。在從上城棣村到慈母橋村行進的路上,袁老師不時地與過路的群眾打招呼。

杭州龍塢行記

大牌導遊袁老師

青石板路兩旁聳立著各式風格的樓房,白牆黑瓦,陽臺攀藤,花樹遮掩,頗有雅緻。這些房屋不少已被做成精品民宿,而屋前的空閒之地往往闢為露天茶室。這些房屋未必稱的上哪類建築風格,但宜居實用,樓頂屋簷的招牌或是龍香閣,茶經坊,或是阿根茶樓,阿香飯莊,多少透顯出屋主人的品味情趣或銷售路線。

杭州龍塢行記

露臺茶莊

沿著村道漫步,看到的是恬靜的村野風光。村婦們休閒地交談,孩童在嘻耍,幾條大狗兒懶洋洋地躺在地上打量著我們,沒有犬吠,已經把我們當作村民的一員了。正在路邊編制竹籃的老奶奶無意間成了同行攝影師的藝術模特,是本次採風的最大明星。老奶奶編制的“橫山竹籃”,曾經是來杭燒香的蘇南浙北的香客們的最愛,曾經享譽上海灘。我們兒時都很熟悉這個杭州特產竹籃兒,龍塢才是它的發祥地。單憑這個傳統工藝的尋根溯源,今天的採風就不虛此行了。

杭州龍塢行記

編竹籃的老奶奶

在慈母橋村的百頃茶園山坡的涼亭邊,袁老師一口氣講了好幾個軼事趣聞,比如明代從龍塢走出的葛寅亮,官拜司農少卿(相當於分管農業的副部長),有感於少時其母經常揹他淌河過溪,頗為艱辛,遂在溪河上建橋,取名“慈母橋”,村名由此而來。袁老師又介紹明末時這裡有個“橫山草堂”的藏書閣,名噪江南,引得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其中有後稱為“秦淮八豔之首”的才女柳如是(陪同夫眷錢謙益一同前來)並留下詩文;還有江南印刻名家馬元調。馬元調遊覽龍塢迷戀此地的山水勝景,特意寫下《橫山遊記》。袁老師妙趣橫生地講完這些故事後說,他很遺憾沒有在轉塘街道任上,完成重修 “橫山草堂”的夙願,讓那些來過龍塢的名人們足跡得以銘刻,人文精神凝固長存。

彎曲的小河,古樸的小橋與清澈的水塘使得慈母橋村在茶鄉里呈現出另一幅婉約的江南景色。水塘邊的褐磚上鋪滿了青苔,看得出這些池塘都有許久的年份,水道分出若干分別用於淘米洗菜等生活飲水,然後是洗衣澆地取水,井然有序。池塘中建有觀景噴泉,應是現代產物。村民早已使用自來水,但很重視池塘生態的保護。

在池邊,我們還看到舊衣物回收站及環境保護宣傳欄。在慈母橋村乃至整個龍塢,俗稱鄉村三大革命的垃圾革命,汙水革命與廁所革命,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具體步驟。從宣傳欄裡可以窺測到舊農村脫胎換骨需要許多紮紮實實的基礎工作。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慈母橋村附近茶園

沿著慈母橋村邊的龍門溪小河行走,微風吹起,景色宜人。在村落中行走,無論是土道還是柏油道,兩旁還有各種多彩多姿,杏花,桃花或不知名的花草,在微風的吹動下,抖動身段。我用手機“形色”軟件,識別出這些不知名的花草,比如:綠葉白瓣的一年蓬,嬌豔欲滴的朱頂紅,,,幾雙豔麗的彩蝶在花叢上翩躚而來,引得同行們一片驚歎。

光明頂水庫是龍塢行令人意外且頗有驚喜的景色。湖水如藍,平靜宜人。這個水庫,起初是用於龍塢的萬畝茶園澆灌,不經意間成了龍塢地區絕佳的湖光山色。我特意走到壩底,從壩底仰視壩頂,整個大壩的形象豁然高大巍峨起來,壩上的團友身影都變的渺小。無論如何變化取景角度,“光明寺水庫”幾個大字無法取入鏡頭。當年那些村民手挑肩扛,是用了何等的奮鬥精神,做成這個惠澤後代的好事。

杭州龍塢行記

光明寺水庫

龍塢鄉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茶鄉,正在打造集旅遊觀光,鄉村度假,藝術文創,養身休閒為一體的龍井茶文化特色小鎮,可以稱的上是日新月異,山鄉鉅變。同行的戚作家對我說,他是土生土長的龍塢人,還曾經在鄉里擔任通訊員,跑遍這裡的山水水水。後來調去杭州工作後,現在再回到這裡,驚歎家鄉變化之大,幾乎讓他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龍塢之行的壓軸戲是參觀外桐塢村,這個村還有一個更富有詩意的名字“畫外桐塢”。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詩仙李白曾經到訪並留下了“朝涉外桐塢,暫與俗人疏。村莊佳景色,畫茶閒情抒”的詩句。朱德元帥留下了足跡,並鼓勵村民恢復打造傳統年糕,“元帥年糕”新名稱,給外桐塢村添上傳神一筆。厚重人文積澱與茶鄉美景,成就了一個嶄新的藝術村落。

杭州龍塢行記

李白題詩牆

龍塢之行,吸引我的除了茶鄉風光,還有坐落在鄉村中心的極富特色的文化禮堂。

上城棣村的文化禮堂不僅僅有棋牌房,大會堂等娛樂設施,還是極好的鄉村博物館。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村情村史及本地民俗介紹,十星文明戶及茶村壽星評比,鄉村太極隊及文宣隊的演出照片。村民們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讓我們這些城裡人都羨慕不已。文化禮堂陳列室裡展示的農舍用品,比如啦蛤蟆壺,銅火茐,煤油燈,印糕板,都可以牽連出一段段舊時的故事,讓參觀者會心一笑。 在外桐塢村的文化禮堂裡,開闢有“聚賢堂”,桐塢書院,農民書畫苑,還有“小芽兒”活動室。聚賢堂的前廳的大牆上,由本村鄉賢書寫的荀子《勸學》正楷小蠅,是文化禮堂的“亮點”。堂內立有孔子,蘇軾,屈原等先賢的塑像及格言碑,在鄉村禮堂裡讀著先賢的格言同樣感到莊重肅穆。農民畫苑裡的山水國畫,技藝之高几乎令我難以置信。事後想來也不奇怪,那麼多畫家入住本村,耳濡目染,有意學畫的村民們,提筆有神就不足為奇了。西湖區政協文史委的林張帆對文化禮堂建設比較熟悉,她告訴我,如何把文化禮堂建好用好,不僅僅是要做好硬件設施,還要搞好日常管理,豐富文化活動提高文化內涵,把文化禮堂,真正變成村民們積極參與的活動場所與精神家園。可喜的是,龍塢文化禮堂的村民參與度非常高,基本達到了建設文化禮堂以“守住鄉土,傳承鄉風,留住鄉愁”的初衷。

杭州龍塢行記

上城棣村文化禮堂

杭州龍塢行記

文化禮堂內景

在外桐塢村文化禮堂外的小廣場,遇到不少來此參觀的遊客。我頗為好奇地問其中一位女士,你們是旅行社組織來龍塢旅遊的嗎? 她回答說不是,他們是來杭州開會的,會議期間到這裡學習調研。這位女同志來自內地,她補充說,他們的會議主題就是新農村建設,在杭州確實學到了許多東西。他們對新龍塢的打造與建設由衷地欽佩。

杭州龍塢行記

外桐塢村文化禮堂一景

建設美好鄉村,首先是美好生態與美好人居,以及紮根於土地的鄉村文化。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是聚集人心的粘合劑。在龍塢,綠色茶園,農家院舍,文化禮堂,人與大自然的對話,鄉村生活與文化的融合,,,這不正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再現嗎?

"

(文/薩堡兒 原創)


西湖以西的最佳景色在哪裡?上溯到南宋時期命名的西湖十景,是洪春橋一帶的【雙峰插雲】。不過,在大多數老杭州人的觀念裡,西湖西邊的風景線應當在獅峰龍井村一線,所以新西湖十景裡多了一景【龍井問茶】。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梅家塢的農家樂成了杭州人郊外踏青品茗的好去處,尤其是梅靈隧道開通後,梅家塢是杭州人最愛去的地方,每逢假日,邀親朋好友三五,到梅家塢選個農家民舍喝茶抄麻將吃農家飯是件挺時髦的事情。於是,杭州市民三評“西湖十景”時,最西邊的景點更新為【梅塢春早】。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茶園

那段時光,富裕起來的杭州人開始熱衷自駕遊,往西湖西邊那一片青山環繞的腹地裡駛去,龍塢的白龍潭就成了必選之地。記得那次我們從葛衙莊的龍塢鄉政府門口,沿著白龍路直奔白龍潭,狹窄的道路蜿蜒曲折,我們不時穿過雜亂不堪的村莊,如果遇到對面有交匯的汽車,考驗車技的時刻到來了。一路上戰戰兢兢開到白龍潭時,還是會被壯觀的瀑布所吸引。在龍潭飛瀑,傳音四坪的山色中,背誦起明代文人田藝蘅遊覽白龍潭的詩句: “瀑布自天飛怪雨,石門如峽鎖驚波”,路途的艱辛疲憊就會一掃而光。

龍塢地處杭州西大門,古時屬於錢塘上泗地區,是古時人們前往徽州睦州處州的必經之路,也是從蕭紹平原橫渡錢塘江的渡口驛站。所以龍塢多青山,且山名很好聽:午潮山,鳳凰山,望江山,青龍山。上泗地方還有些依江帶水的地方,例如東江嘴,袁家浦,自然就是緊靠錢塘江了。“群山奔赴走龍蛇,浮嶼凌空似海槎”,清代詩人許承祖的詩句是對泗鄉龍塢最恰當的描述。

傳說永初三年(422年),南朝大文學家謝靈運從故鄉會稽前往永嘉擔任永嘉太守,擺舟搖楫,渡過錢塘江。當他從錢塘泗鄉登陸,踏遍龍塢青山,一定對這裡的風光銘刻在心,念念不忘,以至於當他從永嘉返回時,刻意把天台山茶種帶到龍塢,請龍塢百姓種植茶葉。謝靈運晚期厭倦官場,只鍾情于山水。他懂茶,也懂滋養茶樹的山水,一千多年前的舉動無意間讓龍塢一帶成為萬擔茶鄉,讓西湖龍井滿譽天下,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十幾年過去了,龍塢的變化如何呢? 日前,跟隨杭州西湖區作家協會組織的龍塢採風團,去了龍塢的上城埭村,慈母橋村,光明寺水庫,外桐塢村幾處參觀,驚訝那裡變化之巨大,頗有“山水碧迢迢,夢入芳洲路”的感覺。

那天上午到達上城棣村村口時,綿綿的春雨剛剛停止。霽色初開,青雲出岫,我忍不住多吸幾口清新的空氣,真想大呼一聲“真養肺”。眼前大片的山坡上,綿延起伏的綠茶樹,恰如翠綠的大海,在微風吹拂下,掀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滾滾而來。

一座被稱為“西湖龍井國飲”的碩大茶壺造型的雕塑矗立在茶樹叢中。五個快樂孩子簇擁著壺嘴玩耍,彷彿是熱情邀請來訪的客人品上一杯清茶,享受一下龍塢的山水。優美的圓弧壺身不僅鏤刻著村姑們上山採茶,屋內炒茶的動人畫面,還刻有元代大詩人虞集的詩句《游龍井》。

杭州龍塢行記

雕塑“西湖龍井國飲”

美院的藝術家做完茶壺雕塑後欲猶未盡,還做了幾個城裡人來茶鄉遊玩的雕塑,古銅色的手機自拍造型,在綠色茶園的襯托下,相得益彰,自然風趣,成了遊人拍照合影的熱點。這些群雕拉近了村落與訪客的距離,濃厚的藝術氣息挾帶著濃濃的春意撲面而來。

杭州龍塢行記

玩自拍

同行的袁老師今天成為採風團的“大牌導遊”。他告訴我們,茶壺雕塑的原身是一個廢棄的水塔,經過中國美院的藝術家們的精心設計改造,變成了龍井茶村的新標。於是,上城埭村又有了“龍塢茶村”的美稱。

袁老師曾經是上泗中學(轉塘中學)的化學老師,後又擔任校長。他生與斯,長於斯,熟悉這塊土地,也熱愛這塊土地。即使後來擔任他轉塘街道黨工委書記和西湖區發改局局長,公務繁忙,業餘時間收集鄉土民情,趣聞逸事,用筆記錄下來。著有【錢塘往事】與【錢塘山水】二書,並開設微信公眾號。 袁老師說他雖已轉為靈隱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屬於退居二線,反倒更有時間去山鄉各個角落走走,並且樂於為到訪的朋友兼當成業餘導遊。他告訴我們,在龍塢轉塘一帶,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許多他都上門拜訪過,大部分至今叫的出名字。由於長期在這裡任職,對他的稱呼有這麼幾種:袁老師,袁校長,袁主任,袁局長,袁書記,也有直呼其名袁長渭,等等,從公號留言框裡看網友對他的稱呼,就可以猜出對方是多大年紀,或可能是哪位相識的朋友。交談中方知他還是我高中好友的同事呢,世界真小。袁老師告訴我,他還是最喜歡“老師”這個稱呼。教書育人是最神聖的職業。在從上城棣村到慈母橋村行進的路上,袁老師不時地與過路的群眾打招呼。

杭州龍塢行記

大牌導遊袁老師

青石板路兩旁聳立著各式風格的樓房,白牆黑瓦,陽臺攀藤,花樹遮掩,頗有雅緻。這些房屋不少已被做成精品民宿,而屋前的空閒之地往往闢為露天茶室。這些房屋未必稱的上哪類建築風格,但宜居實用,樓頂屋簷的招牌或是龍香閣,茶經坊,或是阿根茶樓,阿香飯莊,多少透顯出屋主人的品味情趣或銷售路線。

杭州龍塢行記

露臺茶莊

沿著村道漫步,看到的是恬靜的村野風光。村婦們休閒地交談,孩童在嘻耍,幾條大狗兒懶洋洋地躺在地上打量著我們,沒有犬吠,已經把我們當作村民的一員了。正在路邊編制竹籃的老奶奶無意間成了同行攝影師的藝術模特,是本次採風的最大明星。老奶奶編制的“橫山竹籃”,曾經是來杭燒香的蘇南浙北的香客們的最愛,曾經享譽上海灘。我們兒時都很熟悉這個杭州特產竹籃兒,龍塢才是它的發祥地。單憑這個傳統工藝的尋根溯源,今天的採風就不虛此行了。

杭州龍塢行記

編竹籃的老奶奶

在慈母橋村的百頃茶園山坡的涼亭邊,袁老師一口氣講了好幾個軼事趣聞,比如明代從龍塢走出的葛寅亮,官拜司農少卿(相當於分管農業的副部長),有感於少時其母經常揹他淌河過溪,頗為艱辛,遂在溪河上建橋,取名“慈母橋”,村名由此而來。袁老師又介紹明末時這裡有個“橫山草堂”的藏書閣,名噪江南,引得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其中有後稱為“秦淮八豔之首”的才女柳如是(陪同夫眷錢謙益一同前來)並留下詩文;還有江南印刻名家馬元調。馬元調遊覽龍塢迷戀此地的山水勝景,特意寫下《橫山遊記》。袁老師妙趣橫生地講完這些故事後說,他很遺憾沒有在轉塘街道任上,完成重修 “橫山草堂”的夙願,讓那些來過龍塢的名人們足跡得以銘刻,人文精神凝固長存。

彎曲的小河,古樸的小橋與清澈的水塘使得慈母橋村在茶鄉里呈現出另一幅婉約的江南景色。水塘邊的褐磚上鋪滿了青苔,看得出這些池塘都有許久的年份,水道分出若干分別用於淘米洗菜等生活飲水,然後是洗衣澆地取水,井然有序。池塘中建有觀景噴泉,應是現代產物。村民早已使用自來水,但很重視池塘生態的保護。

在池邊,我們還看到舊衣物回收站及環境保護宣傳欄。在慈母橋村乃至整個龍塢,俗稱鄉村三大革命的垃圾革命,汙水革命與廁所革命,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具體步驟。從宣傳欄裡可以窺測到舊農村脫胎換骨需要許多紮紮實實的基礎工作。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慈母橋村附近茶園

沿著慈母橋村邊的龍門溪小河行走,微風吹起,景色宜人。在村落中行走,無論是土道還是柏油道,兩旁還有各種多彩多姿,杏花,桃花或不知名的花草,在微風的吹動下,抖動身段。我用手機“形色”軟件,識別出這些不知名的花草,比如:綠葉白瓣的一年蓬,嬌豔欲滴的朱頂紅,,,幾雙豔麗的彩蝶在花叢上翩躚而來,引得同行們一片驚歎。

光明頂水庫是龍塢行令人意外且頗有驚喜的景色。湖水如藍,平靜宜人。這個水庫,起初是用於龍塢的萬畝茶園澆灌,不經意間成了龍塢地區絕佳的湖光山色。我特意走到壩底,從壩底仰視壩頂,整個大壩的形象豁然高大巍峨起來,壩上的團友身影都變的渺小。無論如何變化取景角度,“光明寺水庫”幾個大字無法取入鏡頭。當年那些村民手挑肩扛,是用了何等的奮鬥精神,做成這個惠澤後代的好事。

杭州龍塢行記

光明寺水庫

龍塢鄉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茶鄉,正在打造集旅遊觀光,鄉村度假,藝術文創,養身休閒為一體的龍井茶文化特色小鎮,可以稱的上是日新月異,山鄉鉅變。同行的戚作家對我說,他是土生土長的龍塢人,還曾經在鄉里擔任通訊員,跑遍這裡的山水水水。後來調去杭州工作後,現在再回到這裡,驚歎家鄉變化之大,幾乎讓他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龍塢之行的壓軸戲是參觀外桐塢村,這個村還有一個更富有詩意的名字“畫外桐塢”。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詩仙李白曾經到訪並留下了“朝涉外桐塢,暫與俗人疏。村莊佳景色,畫茶閒情抒”的詩句。朱德元帥留下了足跡,並鼓勵村民恢復打造傳統年糕,“元帥年糕”新名稱,給外桐塢村添上傳神一筆。厚重人文積澱與茶鄉美景,成就了一個嶄新的藝術村落。

杭州龍塢行記

李白題詩牆

龍塢之行,吸引我的除了茶鄉風光,還有坐落在鄉村中心的極富特色的文化禮堂。

上城棣村的文化禮堂不僅僅有棋牌房,大會堂等娛樂設施,還是極好的鄉村博物館。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村情村史及本地民俗介紹,十星文明戶及茶村壽星評比,鄉村太極隊及文宣隊的演出照片。村民們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讓我們這些城裡人都羨慕不已。文化禮堂陳列室裡展示的農舍用品,比如啦蛤蟆壺,銅火茐,煤油燈,印糕板,都可以牽連出一段段舊時的故事,讓參觀者會心一笑。 在外桐塢村的文化禮堂裡,開闢有“聚賢堂”,桐塢書院,農民書畫苑,還有“小芽兒”活動室。聚賢堂的前廳的大牆上,由本村鄉賢書寫的荀子《勸學》正楷小蠅,是文化禮堂的“亮點”。堂內立有孔子,蘇軾,屈原等先賢的塑像及格言碑,在鄉村禮堂裡讀著先賢的格言同樣感到莊重肅穆。農民畫苑裡的山水國畫,技藝之高几乎令我難以置信。事後想來也不奇怪,那麼多畫家入住本村,耳濡目染,有意學畫的村民們,提筆有神就不足為奇了。西湖區政協文史委的林張帆對文化禮堂建設比較熟悉,她告訴我,如何把文化禮堂建好用好,不僅僅是要做好硬件設施,還要搞好日常管理,豐富文化活動提高文化內涵,把文化禮堂,真正變成村民們積極參與的活動場所與精神家園。可喜的是,龍塢文化禮堂的村民參與度非常高,基本達到了建設文化禮堂以“守住鄉土,傳承鄉風,留住鄉愁”的初衷。

杭州龍塢行記

上城棣村文化禮堂

杭州龍塢行記

文化禮堂內景

在外桐塢村文化禮堂外的小廣場,遇到不少來此參觀的遊客。我頗為好奇地問其中一位女士,你們是旅行社組織來龍塢旅遊的嗎? 她回答說不是,他們是來杭州開會的,會議期間到這裡學習調研。這位女同志來自內地,她補充說,他們的會議主題就是新農村建設,在杭州確實學到了許多東西。他們對新龍塢的打造與建設由衷地欽佩。

杭州龍塢行記

外桐塢村文化禮堂一景

建設美好鄉村,首先是美好生態與美好人居,以及紮根於土地的鄉村文化。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是聚集人心的粘合劑。在龍塢,綠色茶園,農家院舍,文化禮堂,人與大自然的對話,鄉村生活與文化的融合,,,這不正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再現嗎?

杭州龍塢行記

九街廣場上群眾演員在排練中

離開龍塢前,路過龍塢茶鎮中心的九街廣場,這裡張燈結綵,彩旗飄飄,人們正在佈置會場,迎接即將開幕的“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一群衣著豔麗的群眾演員排練節目,“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看過來 看過來,這裡的表演很精采”悠揚的歌聲飄入耳際。我想不妨把這個歌詞改動一下,“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看過來 看過來,這裡的景色很精采”。不是嗎?今天的龍塢已經華麗嬗變,從一個鎖在深山中的小村姑,變成了魅力四射的絕色美人。今天,我會非常驕傲地告訴外地的朋友們,下次來杭州,請去龍塢轉轉,那裡有杭州最新最美的景色。

"

(文/薩堡兒 原創)


西湖以西的最佳景色在哪裡?上溯到南宋時期命名的西湖十景,是洪春橋一帶的【雙峰插雲】。不過,在大多數老杭州人的觀念裡,西湖西邊的風景線應當在獅峰龍井村一線,所以新西湖十景裡多了一景【龍井問茶】。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梅家塢的農家樂成了杭州人郊外踏青品茗的好去處,尤其是梅靈隧道開通後,梅家塢是杭州人最愛去的地方,每逢假日,邀親朋好友三五,到梅家塢選個農家民舍喝茶抄麻將吃農家飯是件挺時髦的事情。於是,杭州市民三評“西湖十景”時,最西邊的景點更新為【梅塢春早】。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茶園

那段時光,富裕起來的杭州人開始熱衷自駕遊,往西湖西邊那一片青山環繞的腹地裡駛去,龍塢的白龍潭就成了必選之地。記得那次我們從葛衙莊的龍塢鄉政府門口,沿著白龍路直奔白龍潭,狹窄的道路蜿蜒曲折,我們不時穿過雜亂不堪的村莊,如果遇到對面有交匯的汽車,考驗車技的時刻到來了。一路上戰戰兢兢開到白龍潭時,還是會被壯觀的瀑布所吸引。在龍潭飛瀑,傳音四坪的山色中,背誦起明代文人田藝蘅遊覽白龍潭的詩句: “瀑布自天飛怪雨,石門如峽鎖驚波”,路途的艱辛疲憊就會一掃而光。

龍塢地處杭州西大門,古時屬於錢塘上泗地區,是古時人們前往徽州睦州處州的必經之路,也是從蕭紹平原橫渡錢塘江的渡口驛站。所以龍塢多青山,且山名很好聽:午潮山,鳳凰山,望江山,青龍山。上泗地方還有些依江帶水的地方,例如東江嘴,袁家浦,自然就是緊靠錢塘江了。“群山奔赴走龍蛇,浮嶼凌空似海槎”,清代詩人許承祖的詩句是對泗鄉龍塢最恰當的描述。

傳說永初三年(422年),南朝大文學家謝靈運從故鄉會稽前往永嘉擔任永嘉太守,擺舟搖楫,渡過錢塘江。當他從錢塘泗鄉登陸,踏遍龍塢青山,一定對這裡的風光銘刻在心,念念不忘,以至於當他從永嘉返回時,刻意把天台山茶種帶到龍塢,請龍塢百姓種植茶葉。謝靈運晚期厭倦官場,只鍾情于山水。他懂茶,也懂滋養茶樹的山水,一千多年前的舉動無意間讓龍塢一帶成為萬擔茶鄉,讓西湖龍井滿譽天下,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十幾年過去了,龍塢的變化如何呢? 日前,跟隨杭州西湖區作家協會組織的龍塢採風團,去了龍塢的上城埭村,慈母橋村,光明寺水庫,外桐塢村幾處參觀,驚訝那裡變化之巨大,頗有“山水碧迢迢,夢入芳洲路”的感覺。

那天上午到達上城棣村村口時,綿綿的春雨剛剛停止。霽色初開,青雲出岫,我忍不住多吸幾口清新的空氣,真想大呼一聲“真養肺”。眼前大片的山坡上,綿延起伏的綠茶樹,恰如翠綠的大海,在微風吹拂下,掀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滾滾而來。

一座被稱為“西湖龍井國飲”的碩大茶壺造型的雕塑矗立在茶樹叢中。五個快樂孩子簇擁著壺嘴玩耍,彷彿是熱情邀請來訪的客人品上一杯清茶,享受一下龍塢的山水。優美的圓弧壺身不僅鏤刻著村姑們上山採茶,屋內炒茶的動人畫面,還刻有元代大詩人虞集的詩句《游龍井》。

杭州龍塢行記

雕塑“西湖龍井國飲”

美院的藝術家做完茶壺雕塑後欲猶未盡,還做了幾個城裡人來茶鄉遊玩的雕塑,古銅色的手機自拍造型,在綠色茶園的襯托下,相得益彰,自然風趣,成了遊人拍照合影的熱點。這些群雕拉近了村落與訪客的距離,濃厚的藝術氣息挾帶著濃濃的春意撲面而來。

杭州龍塢行記

玩自拍

同行的袁老師今天成為採風團的“大牌導遊”。他告訴我們,茶壺雕塑的原身是一個廢棄的水塔,經過中國美院的藝術家們的精心設計改造,變成了龍井茶村的新標。於是,上城埭村又有了“龍塢茶村”的美稱。

袁老師曾經是上泗中學(轉塘中學)的化學老師,後又擔任校長。他生與斯,長於斯,熟悉這塊土地,也熱愛這塊土地。即使後來擔任他轉塘街道黨工委書記和西湖區發改局局長,公務繁忙,業餘時間收集鄉土民情,趣聞逸事,用筆記錄下來。著有【錢塘往事】與【錢塘山水】二書,並開設微信公眾號。 袁老師說他雖已轉為靈隱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屬於退居二線,反倒更有時間去山鄉各個角落走走,並且樂於為到訪的朋友兼當成業餘導遊。他告訴我們,在龍塢轉塘一帶,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許多他都上門拜訪過,大部分至今叫的出名字。由於長期在這裡任職,對他的稱呼有這麼幾種:袁老師,袁校長,袁主任,袁局長,袁書記,也有直呼其名袁長渭,等等,從公號留言框裡看網友對他的稱呼,就可以猜出對方是多大年紀,或可能是哪位相識的朋友。交談中方知他還是我高中好友的同事呢,世界真小。袁老師告訴我,他還是最喜歡“老師”這個稱呼。教書育人是最神聖的職業。在從上城棣村到慈母橋村行進的路上,袁老師不時地與過路的群眾打招呼。

杭州龍塢行記

大牌導遊袁老師

青石板路兩旁聳立著各式風格的樓房,白牆黑瓦,陽臺攀藤,花樹遮掩,頗有雅緻。這些房屋不少已被做成精品民宿,而屋前的空閒之地往往闢為露天茶室。這些房屋未必稱的上哪類建築風格,但宜居實用,樓頂屋簷的招牌或是龍香閣,茶經坊,或是阿根茶樓,阿香飯莊,多少透顯出屋主人的品味情趣或銷售路線。

杭州龍塢行記

露臺茶莊

沿著村道漫步,看到的是恬靜的村野風光。村婦們休閒地交談,孩童在嘻耍,幾條大狗兒懶洋洋地躺在地上打量著我們,沒有犬吠,已經把我們當作村民的一員了。正在路邊編制竹籃的老奶奶無意間成了同行攝影師的藝術模特,是本次採風的最大明星。老奶奶編制的“橫山竹籃”,曾經是來杭燒香的蘇南浙北的香客們的最愛,曾經享譽上海灘。我們兒時都很熟悉這個杭州特產竹籃兒,龍塢才是它的發祥地。單憑這個傳統工藝的尋根溯源,今天的採風就不虛此行了。

杭州龍塢行記

編竹籃的老奶奶

在慈母橋村的百頃茶園山坡的涼亭邊,袁老師一口氣講了好幾個軼事趣聞,比如明代從龍塢走出的葛寅亮,官拜司農少卿(相當於分管農業的副部長),有感於少時其母經常揹他淌河過溪,頗為艱辛,遂在溪河上建橋,取名“慈母橋”,村名由此而來。袁老師又介紹明末時這裡有個“橫山草堂”的藏書閣,名噪江南,引得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其中有後稱為“秦淮八豔之首”的才女柳如是(陪同夫眷錢謙益一同前來)並留下詩文;還有江南印刻名家馬元調。馬元調遊覽龍塢迷戀此地的山水勝景,特意寫下《橫山遊記》。袁老師妙趣橫生地講完這些故事後說,他很遺憾沒有在轉塘街道任上,完成重修 “橫山草堂”的夙願,讓那些來過龍塢的名人們足跡得以銘刻,人文精神凝固長存。

彎曲的小河,古樸的小橋與清澈的水塘使得慈母橋村在茶鄉里呈現出另一幅婉約的江南景色。水塘邊的褐磚上鋪滿了青苔,看得出這些池塘都有許久的年份,水道分出若干分別用於淘米洗菜等生活飲水,然後是洗衣澆地取水,井然有序。池塘中建有觀景噴泉,應是現代產物。村民早已使用自來水,但很重視池塘生態的保護。

在池邊,我們還看到舊衣物回收站及環境保護宣傳欄。在慈母橋村乃至整個龍塢,俗稱鄉村三大革命的垃圾革命,汙水革命與廁所革命,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具體步驟。從宣傳欄裡可以窺測到舊農村脫胎換骨需要許多紮紮實實的基礎工作。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慈母橋村附近茶園

沿著慈母橋村邊的龍門溪小河行走,微風吹起,景色宜人。在村落中行走,無論是土道還是柏油道,兩旁還有各種多彩多姿,杏花,桃花或不知名的花草,在微風的吹動下,抖動身段。我用手機“形色”軟件,識別出這些不知名的花草,比如:綠葉白瓣的一年蓬,嬌豔欲滴的朱頂紅,,,幾雙豔麗的彩蝶在花叢上翩躚而來,引得同行們一片驚歎。

光明頂水庫是龍塢行令人意外且頗有驚喜的景色。湖水如藍,平靜宜人。這個水庫,起初是用於龍塢的萬畝茶園澆灌,不經意間成了龍塢地區絕佳的湖光山色。我特意走到壩底,從壩底仰視壩頂,整個大壩的形象豁然高大巍峨起來,壩上的團友身影都變的渺小。無論如何變化取景角度,“光明寺水庫”幾個大字無法取入鏡頭。當年那些村民手挑肩扛,是用了何等的奮鬥精神,做成這個惠澤後代的好事。

杭州龍塢行記

光明寺水庫

龍塢鄉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茶鄉,正在打造集旅遊觀光,鄉村度假,藝術文創,養身休閒為一體的龍井茶文化特色小鎮,可以稱的上是日新月異,山鄉鉅變。同行的戚作家對我說,他是土生土長的龍塢人,還曾經在鄉里擔任通訊員,跑遍這裡的山水水水。後來調去杭州工作後,現在再回到這裡,驚歎家鄉變化之大,幾乎讓他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龍塢之行的壓軸戲是參觀外桐塢村,這個村還有一個更富有詩意的名字“畫外桐塢”。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詩仙李白曾經到訪並留下了“朝涉外桐塢,暫與俗人疏。村莊佳景色,畫茶閒情抒”的詩句。朱德元帥留下了足跡,並鼓勵村民恢復打造傳統年糕,“元帥年糕”新名稱,給外桐塢村添上傳神一筆。厚重人文積澱與茶鄉美景,成就了一個嶄新的藝術村落。

杭州龍塢行記

李白題詩牆

龍塢之行,吸引我的除了茶鄉風光,還有坐落在鄉村中心的極富特色的文化禮堂。

上城棣村的文化禮堂不僅僅有棋牌房,大會堂等娛樂設施,還是極好的鄉村博物館。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村情村史及本地民俗介紹,十星文明戶及茶村壽星評比,鄉村太極隊及文宣隊的演出照片。村民們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讓我們這些城裡人都羨慕不已。文化禮堂陳列室裡展示的農舍用品,比如啦蛤蟆壺,銅火茐,煤油燈,印糕板,都可以牽連出一段段舊時的故事,讓參觀者會心一笑。 在外桐塢村的文化禮堂裡,開闢有“聚賢堂”,桐塢書院,農民書畫苑,還有“小芽兒”活動室。聚賢堂的前廳的大牆上,由本村鄉賢書寫的荀子《勸學》正楷小蠅,是文化禮堂的“亮點”。堂內立有孔子,蘇軾,屈原等先賢的塑像及格言碑,在鄉村禮堂裡讀著先賢的格言同樣感到莊重肅穆。農民畫苑裡的山水國畫,技藝之高几乎令我難以置信。事後想來也不奇怪,那麼多畫家入住本村,耳濡目染,有意學畫的村民們,提筆有神就不足為奇了。西湖區政協文史委的林張帆對文化禮堂建設比較熟悉,她告訴我,如何把文化禮堂建好用好,不僅僅是要做好硬件設施,還要搞好日常管理,豐富文化活動提高文化內涵,把文化禮堂,真正變成村民們積極參與的活動場所與精神家園。可喜的是,龍塢文化禮堂的村民參與度非常高,基本達到了建設文化禮堂以“守住鄉土,傳承鄉風,留住鄉愁”的初衷。

杭州龍塢行記

上城棣村文化禮堂

杭州龍塢行記

文化禮堂內景

在外桐塢村文化禮堂外的小廣場,遇到不少來此參觀的遊客。我頗為好奇地問其中一位女士,你們是旅行社組織來龍塢旅遊的嗎? 她回答說不是,他們是來杭州開會的,會議期間到這裡學習調研。這位女同志來自內地,她補充說,他們的會議主題就是新農村建設,在杭州確實學到了許多東西。他們對新龍塢的打造與建設由衷地欽佩。

杭州龍塢行記

外桐塢村文化禮堂一景

建設美好鄉村,首先是美好生態與美好人居,以及紮根於土地的鄉村文化。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是聚集人心的粘合劑。在龍塢,綠色茶園,農家院舍,文化禮堂,人與大自然的對話,鄉村生活與文化的融合,,,這不正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再現嗎?

杭州龍塢行記

九街廣場上群眾演員在排練中

離開龍塢前,路過龍塢茶鎮中心的九街廣場,這裡張燈結綵,彩旗飄飄,人們正在佈置會場,迎接即將開幕的“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一群衣著豔麗的群眾演員排練節目,“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看過來 看過來,這裡的表演很精采”悠揚的歌聲飄入耳際。我想不妨把這個歌詞改動一下,“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看過來 看過來,這裡的景色很精采”。不是嗎?今天的龍塢已經華麗嬗變,從一個鎖在深山中的小村姑,變成了魅力四射的絕色美人。今天,我會非常驕傲地告訴外地的朋友們,下次來杭州,請去龍塢轉轉,那裡有杭州最新最美的景色。

杭州龍塢行記

龍舞茶鎮一瞥

(完)

"

(文/薩堡兒 原創)


西湖以西的最佳景色在哪裡?上溯到南宋時期命名的西湖十景,是洪春橋一帶的【雙峰插雲】。不過,在大多數老杭州人的觀念裡,西湖西邊的風景線應當在獅峰龍井村一線,所以新西湖十景裡多了一景【龍井問茶】。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梅家塢的農家樂成了杭州人郊外踏青品茗的好去處,尤其是梅靈隧道開通後,梅家塢是杭州人最愛去的地方,每逢假日,邀親朋好友三五,到梅家塢選個農家民舍喝茶抄麻將吃農家飯是件挺時髦的事情。於是,杭州市民三評“西湖十景”時,最西邊的景點更新為【梅塢春早】。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茶園

那段時光,富裕起來的杭州人開始熱衷自駕遊,往西湖西邊那一片青山環繞的腹地裡駛去,龍塢的白龍潭就成了必選之地。記得那次我們從葛衙莊的龍塢鄉政府門口,沿著白龍路直奔白龍潭,狹窄的道路蜿蜒曲折,我們不時穿過雜亂不堪的村莊,如果遇到對面有交匯的汽車,考驗車技的時刻到來了。一路上戰戰兢兢開到白龍潭時,還是會被壯觀的瀑布所吸引。在龍潭飛瀑,傳音四坪的山色中,背誦起明代文人田藝蘅遊覽白龍潭的詩句: “瀑布自天飛怪雨,石門如峽鎖驚波”,路途的艱辛疲憊就會一掃而光。

龍塢地處杭州西大門,古時屬於錢塘上泗地區,是古時人們前往徽州睦州處州的必經之路,也是從蕭紹平原橫渡錢塘江的渡口驛站。所以龍塢多青山,且山名很好聽:午潮山,鳳凰山,望江山,青龍山。上泗地方還有些依江帶水的地方,例如東江嘴,袁家浦,自然就是緊靠錢塘江了。“群山奔赴走龍蛇,浮嶼凌空似海槎”,清代詩人許承祖的詩句是對泗鄉龍塢最恰當的描述。

傳說永初三年(422年),南朝大文學家謝靈運從故鄉會稽前往永嘉擔任永嘉太守,擺舟搖楫,渡過錢塘江。當他從錢塘泗鄉登陸,踏遍龍塢青山,一定對這裡的風光銘刻在心,念念不忘,以至於當他從永嘉返回時,刻意把天台山茶種帶到龍塢,請龍塢百姓種植茶葉。謝靈運晚期厭倦官場,只鍾情于山水。他懂茶,也懂滋養茶樹的山水,一千多年前的舉動無意間讓龍塢一帶成為萬擔茶鄉,讓西湖龍井滿譽天下,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十幾年過去了,龍塢的變化如何呢? 日前,跟隨杭州西湖區作家協會組織的龍塢採風團,去了龍塢的上城埭村,慈母橋村,光明寺水庫,外桐塢村幾處參觀,驚訝那裡變化之巨大,頗有“山水碧迢迢,夢入芳洲路”的感覺。

那天上午到達上城棣村村口時,綿綿的春雨剛剛停止。霽色初開,青雲出岫,我忍不住多吸幾口清新的空氣,真想大呼一聲“真養肺”。眼前大片的山坡上,綿延起伏的綠茶樹,恰如翠綠的大海,在微風吹拂下,掀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滾滾而來。

一座被稱為“西湖龍井國飲”的碩大茶壺造型的雕塑矗立在茶樹叢中。五個快樂孩子簇擁著壺嘴玩耍,彷彿是熱情邀請來訪的客人品上一杯清茶,享受一下龍塢的山水。優美的圓弧壺身不僅鏤刻著村姑們上山採茶,屋內炒茶的動人畫面,還刻有元代大詩人虞集的詩句《游龍井》。

杭州龍塢行記

雕塑“西湖龍井國飲”

美院的藝術家做完茶壺雕塑後欲猶未盡,還做了幾個城裡人來茶鄉遊玩的雕塑,古銅色的手機自拍造型,在綠色茶園的襯托下,相得益彰,自然風趣,成了遊人拍照合影的熱點。這些群雕拉近了村落與訪客的距離,濃厚的藝術氣息挾帶著濃濃的春意撲面而來。

杭州龍塢行記

玩自拍

同行的袁老師今天成為採風團的“大牌導遊”。他告訴我們,茶壺雕塑的原身是一個廢棄的水塔,經過中國美院的藝術家們的精心設計改造,變成了龍井茶村的新標。於是,上城埭村又有了“龍塢茶村”的美稱。

袁老師曾經是上泗中學(轉塘中學)的化學老師,後又擔任校長。他生與斯,長於斯,熟悉這塊土地,也熱愛這塊土地。即使後來擔任他轉塘街道黨工委書記和西湖區發改局局長,公務繁忙,業餘時間收集鄉土民情,趣聞逸事,用筆記錄下來。著有【錢塘往事】與【錢塘山水】二書,並開設微信公眾號。 袁老師說他雖已轉為靈隱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屬於退居二線,反倒更有時間去山鄉各個角落走走,並且樂於為到訪的朋友兼當成業餘導遊。他告訴我們,在龍塢轉塘一帶,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許多他都上門拜訪過,大部分至今叫的出名字。由於長期在這裡任職,對他的稱呼有這麼幾種:袁老師,袁校長,袁主任,袁局長,袁書記,也有直呼其名袁長渭,等等,從公號留言框裡看網友對他的稱呼,就可以猜出對方是多大年紀,或可能是哪位相識的朋友。交談中方知他還是我高中好友的同事呢,世界真小。袁老師告訴我,他還是最喜歡“老師”這個稱呼。教書育人是最神聖的職業。在從上城棣村到慈母橋村行進的路上,袁老師不時地與過路的群眾打招呼。

杭州龍塢行記

大牌導遊袁老師

青石板路兩旁聳立著各式風格的樓房,白牆黑瓦,陽臺攀藤,花樹遮掩,頗有雅緻。這些房屋不少已被做成精品民宿,而屋前的空閒之地往往闢為露天茶室。這些房屋未必稱的上哪類建築風格,但宜居實用,樓頂屋簷的招牌或是龍香閣,茶經坊,或是阿根茶樓,阿香飯莊,多少透顯出屋主人的品味情趣或銷售路線。

杭州龍塢行記

露臺茶莊

沿著村道漫步,看到的是恬靜的村野風光。村婦們休閒地交談,孩童在嘻耍,幾條大狗兒懶洋洋地躺在地上打量著我們,沒有犬吠,已經把我們當作村民的一員了。正在路邊編制竹籃的老奶奶無意間成了同行攝影師的藝術模特,是本次採風的最大明星。老奶奶編制的“橫山竹籃”,曾經是來杭燒香的蘇南浙北的香客們的最愛,曾經享譽上海灘。我們兒時都很熟悉這個杭州特產竹籃兒,龍塢才是它的發祥地。單憑這個傳統工藝的尋根溯源,今天的採風就不虛此行了。

杭州龍塢行記

編竹籃的老奶奶

在慈母橋村的百頃茶園山坡的涼亭邊,袁老師一口氣講了好幾個軼事趣聞,比如明代從龍塢走出的葛寅亮,官拜司農少卿(相當於分管農業的副部長),有感於少時其母經常揹他淌河過溪,頗為艱辛,遂在溪河上建橋,取名“慈母橋”,村名由此而來。袁老師又介紹明末時這裡有個“橫山草堂”的藏書閣,名噪江南,引得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其中有後稱為“秦淮八豔之首”的才女柳如是(陪同夫眷錢謙益一同前來)並留下詩文;還有江南印刻名家馬元調。馬元調遊覽龍塢迷戀此地的山水勝景,特意寫下《橫山遊記》。袁老師妙趣橫生地講完這些故事後說,他很遺憾沒有在轉塘街道任上,完成重修 “橫山草堂”的夙願,讓那些來過龍塢的名人們足跡得以銘刻,人文精神凝固長存。

彎曲的小河,古樸的小橋與清澈的水塘使得慈母橋村在茶鄉里呈現出另一幅婉約的江南景色。水塘邊的褐磚上鋪滿了青苔,看得出這些池塘都有許久的年份,水道分出若干分別用於淘米洗菜等生活飲水,然後是洗衣澆地取水,井然有序。池塘中建有觀景噴泉,應是現代產物。村民早已使用自來水,但很重視池塘生態的保護。

在池邊,我們還看到舊衣物回收站及環境保護宣傳欄。在慈母橋村乃至整個龍塢,俗稱鄉村三大革命的垃圾革命,汙水革命與廁所革命,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具體步驟。從宣傳欄裡可以窺測到舊農村脫胎換骨需要許多紮紮實實的基礎工作。

杭州龍塢行記

龍塢慈母橋村附近茶園

沿著慈母橋村邊的龍門溪小河行走,微風吹起,景色宜人。在村落中行走,無論是土道還是柏油道,兩旁還有各種多彩多姿,杏花,桃花或不知名的花草,在微風的吹動下,抖動身段。我用手機“形色”軟件,識別出這些不知名的花草,比如:綠葉白瓣的一年蓬,嬌豔欲滴的朱頂紅,,,幾雙豔麗的彩蝶在花叢上翩躚而來,引得同行們一片驚歎。

光明頂水庫是龍塢行令人意外且頗有驚喜的景色。湖水如藍,平靜宜人。這個水庫,起初是用於龍塢的萬畝茶園澆灌,不經意間成了龍塢地區絕佳的湖光山色。我特意走到壩底,從壩底仰視壩頂,整個大壩的形象豁然高大巍峨起來,壩上的團友身影都變的渺小。無論如何變化取景角度,“光明寺水庫”幾個大字無法取入鏡頭。當年那些村民手挑肩扛,是用了何等的奮鬥精神,做成這個惠澤後代的好事。

杭州龍塢行記

光明寺水庫

龍塢鄉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茶鄉,正在打造集旅遊觀光,鄉村度假,藝術文創,養身休閒為一體的龍井茶文化特色小鎮,可以稱的上是日新月異,山鄉鉅變。同行的戚作家對我說,他是土生土長的龍塢人,還曾經在鄉里擔任通訊員,跑遍這裡的山水水水。後來調去杭州工作後,現在再回到這裡,驚歎家鄉變化之大,幾乎讓他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龍塢之行的壓軸戲是參觀外桐塢村,這個村還有一個更富有詩意的名字“畫外桐塢”。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詩仙李白曾經到訪並留下了“朝涉外桐塢,暫與俗人疏。村莊佳景色,畫茶閒情抒”的詩句。朱德元帥留下了足跡,並鼓勵村民恢復打造傳統年糕,“元帥年糕”新名稱,給外桐塢村添上傳神一筆。厚重人文積澱與茶鄉美景,成就了一個嶄新的藝術村落。

杭州龍塢行記

李白題詩牆

龍塢之行,吸引我的除了茶鄉風光,還有坐落在鄉村中心的極富特色的文化禮堂。

上城棣村的文化禮堂不僅僅有棋牌房,大會堂等娛樂設施,還是極好的鄉村博物館。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村情村史及本地民俗介紹,十星文明戶及茶村壽星評比,鄉村太極隊及文宣隊的演出照片。村民們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讓我們這些城裡人都羨慕不已。文化禮堂陳列室裡展示的農舍用品,比如啦蛤蟆壺,銅火茐,煤油燈,印糕板,都可以牽連出一段段舊時的故事,讓參觀者會心一笑。 在外桐塢村的文化禮堂裡,開闢有“聚賢堂”,桐塢書院,農民書畫苑,還有“小芽兒”活動室。聚賢堂的前廳的大牆上,由本村鄉賢書寫的荀子《勸學》正楷小蠅,是文化禮堂的“亮點”。堂內立有孔子,蘇軾,屈原等先賢的塑像及格言碑,在鄉村禮堂裡讀著先賢的格言同樣感到莊重肅穆。農民畫苑裡的山水國畫,技藝之高几乎令我難以置信。事後想來也不奇怪,那麼多畫家入住本村,耳濡目染,有意學畫的村民們,提筆有神就不足為奇了。西湖區政協文史委的林張帆對文化禮堂建設比較熟悉,她告訴我,如何把文化禮堂建好用好,不僅僅是要做好硬件設施,還要搞好日常管理,豐富文化活動提高文化內涵,把文化禮堂,真正變成村民們積極參與的活動場所與精神家園。可喜的是,龍塢文化禮堂的村民參與度非常高,基本達到了建設文化禮堂以“守住鄉土,傳承鄉風,留住鄉愁”的初衷。

杭州龍塢行記

上城棣村文化禮堂

杭州龍塢行記

文化禮堂內景

在外桐塢村文化禮堂外的小廣場,遇到不少來此參觀的遊客。我頗為好奇地問其中一位女士,你們是旅行社組織來龍塢旅遊的嗎? 她回答說不是,他們是來杭州開會的,會議期間到這裡學習調研。這位女同志來自內地,她補充說,他們的會議主題就是新農村建設,在杭州確實學到了許多東西。他們對新龍塢的打造與建設由衷地欽佩。

杭州龍塢行記

外桐塢村文化禮堂一景

建設美好鄉村,首先是美好生態與美好人居,以及紮根於土地的鄉村文化。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是聚集人心的粘合劑。在龍塢,綠色茶園,農家院舍,文化禮堂,人與大自然的對話,鄉村生活與文化的融合,,,這不正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再現嗎?

杭州龍塢行記

九街廣場上群眾演員在排練中

離開龍塢前,路過龍塢茶鎮中心的九街廣場,這裡張燈結綵,彩旗飄飄,人們正在佈置會場,迎接即將開幕的“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一群衣著豔麗的群眾演員排練節目,“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看過來 看過來,這裡的表演很精采”悠揚的歌聲飄入耳際。我想不妨把這個歌詞改動一下,“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看過來 看過來,這裡的景色很精采”。不是嗎?今天的龍塢已經華麗嬗變,從一個鎖在深山中的小村姑,變成了魅力四射的絕色美人。今天,我會非常驕傲地告訴外地的朋友們,下次來杭州,請去龍塢轉轉,那裡有杭州最新最美的景色。

杭州龍塢行記

龍舞茶鎮一瞥

(完)

杭州龍塢行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