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印象

哈克溼地遠眺

哈克印象

哈克鎮遠眺

哈克印象

哈克牛

哈克印象

哈克溼地近眺

許衛國

海拉爾區哈克鎮位於海拉爾東郊,距市區三十公里。無論是駕車出行,還是乘坐火車遠行,人們常會經過這個看似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子。如果不是特意停車觀看,它在人們視線裡總是一掠而過,甚至忽略了它的存在。然而,哈克鎮淳樸的民風和一草一木隨著歲月流逝,都深深印在了我的心裡,歷久彌新。激情促使我要用作家浸潤泥土芳香的筆端,將哈克這片神奇的草原熱土,有著七千年曆史的哈克文化和淳樸善良的當地農民那亦愛亦痛的夢想與追求,包括他們現實的精神居所和塵世生活,藉助時代變革和歷史前行的巨大動力,滿懷虔誠地給予勾勒刻畫。

哈克鎮很特殊,很難一句話說清。

首先,哈克鎮的地勢和小氣候環境都很有特點。

在東北,一般村莊的地勢在選擇上都是依山傍水,背靠高山,面南而居,以抵擋來自西伯利亞寒流的侵襲。而哈克卻是依水傍山,就是背依河流,面依南山。“哈克”為蒙古語,即為低窪草甸子上的“塔頭墩”之意。北、東、西三面開闊,南面是長著優質牧草的山嶺。其東南側為大興安嶺山脈向呼倫貝爾草原過渡的低窪丘陵地貌。這樣的地勢,造就了哈克獨特的小氣候環境。春夏季節,溫和溼潤的海拉爾河溼地,升騰起溫潤的夏季風籠罩哈克鎮,浸潤著南山廣袤的草原,富有豐碩營養的牧草養育著膘肥體健的哈克牛、三河馬、草原綿羊;秋冬季節,肆虐的東北風時常光顧這裡。深冬,凜冽的寒流疾風,經常裹挾著風雪席捲而來,橫跨過毫無遮擋的海拉爾河川,在鎮前山坡上受到抬升,跨過哈克鎮這座“橋頭堡”,在鎮南面經常形成“白毛風”,與相隔不遠的海拉爾相比,簡直是兩個世界。隆冬時節,由於這裡獨特的地形地貌,就像一位老農迎風高高托起的“簸箕”,使哈克鎮南山一帶形成了強烈的“風口”,而山的東西兩側幾公里卻風平浪靜,讓人覺得非常奇特。

記得2013年1月3日那天早晨,301國道哈克路段突遇大風天氣,風吹積雪形成了強烈的“白毛風”,溯雪橫飛,道路能見度不足五十米,嚴重時不足二十米。大風捲起的積雪阻斷了301國道數公里長的路段,許多車輛被滯留在301國道哈克收費站以東路段。交警第一時間展開救援行動。記得我當時肩挎相機跟隨交警大隊長乘車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與隨後趕到的扎羅木得中隊交警一道頂風冒雪,不畏嚴寒,展開救援,逐一清理疏導滯留在路面的大型車輛。大家奮力拼搏,頂著狂風暴雪,奮力指揮疏導。我一下車就覺得耳畔嗷嗷作響,面頰被風雪抽打得生疼。大家克服重重困難,一直忙到中午,被滯留車輛才恢復正常通行。據前來幫助救援的一位哈克鎮村民說,這麼大的風吹雪現象每年都有幾次光顧這裡。當時的救援場面我用手中的相機一一拍下,由於冒著狂風暴雪專心拍攝,結果把手凍傷了。那年哈克路段的艱難救援行動,還有讓人睜不開眼邁不開腿的“白毛風”,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後來參加攝影大賽,我拍攝的這組《交警奮戰“白毛風”》組照還獲了獎。

說起哈克鎮,繞不開哈克文化。

哈克文化的誕生,是由於1985年在距離哈克鎮西北三公里處發現了屬於新石器時期以細石器為代表的古遺蹟、古墓葬。後來經過多次調查、挖掘,2002年經過專家論證,以哈克遺址為代表的呼倫貝爾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被正式命名為哈克文化。2016年哈克遺址正式掛牌為內蒙古考古遺址公園。在這一地區挖掘出土的室韋古墓群,進一步證明了呼倫貝爾地區是蒙古族的發祥地。哈克遺址的深入研究及開發,為探尋遠古時期中國北方狩獵遊牧民族的形成與發展,證實呼倫貝爾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歷史搖籃,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遺址公園通過玉器、細石器、骨器、陶器和原始人的墓葬等實物的展出及場景還原,反映出呼倫貝爾地區最早的人類原始文化生產生活情景。

我看著那些從地層深處挖掘出土的來自七千多年前的製作精美、工藝高超的玉器、細石器、骨器、陶器等遠古文物,目睹靜靜地安放在博物館櫥窗裡的大小陶片,眼前彷彿浮現出新石器時代,遠古人們生活的場景。那時的哈克氣候溫暖溼潤,海拉爾河水在山下蜿蜒流淌。獸騰魚躍,百鳥啁啾。溫潤的氣候條件,使雪線北移,哈克區域廣袤的草原成為優良的牧場。這塊河湖邊緣臺地逐漸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繁衍之地。各種適宜生存的動物、植物生息繁衍,生存在這裡的早期人類,以高於各類動物的智慧、能力和群體力量,在河水普遍回落,寬淺便於獵食的優越條件下,成為生態系統食物鏈中具有多種能力的頂級消費者和生產者,在自身發展道路上完成著從自然王國到必然王國的飛躍。那時在哈克臺地還沒有農耕文明,“射獵為務,食肉衣皮,鑿冰沒水而網取魚鱉”,人們以傳統的狩獵、簡單的畜牧為生,善於使用威力較大的弓箭,“其箭尤長”,“多貂皮”,逐水草而居。穿著用獸皮做材料以純手工縫製的衣物,以魚蝦和動物肉為食。男人女人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男人們逐漸掌握了用動物骨骼製造打磨箭簇的技術,將原來的石頭打磨的箭簇換下,圍獵效率大大提高。女人則學會了織魚網。他們成群結隊出去圍獵,或者夫妻共同搖著小船到海拉爾河裡捕魚。那時候河裡的魚特別多,有鯉魚、鯽魚、狗魚、鯰魚等,遇見大魚他們就用骨叉叉魚,依靠粗壯有力的臂膀總是能叉到大魚。每次打魚,每次狩獵都有收穫,並且有了剩餘,他們逐步學會了晾晒肉乾、魚乾技術,使食物儲存時間延長,甚至儲存了一些越冬食品,遇到惡劣天氣可以不用外出漁獵。然而,到十二世紀初期,即南宋、金時期,中國大陸氣候突然加劇轉寒,成為當時一千年來最冷的時期,甚至導致南方福州地區生長的荔枝全部凍死。那次的寒潮影響範圍廣,波及地域大,為歷史罕見。然而,哈克人早已經學會了建築土木結構房屋,房頂採用人字架形式,用茅草蓋頂,也不存雨水,保暖性好。漫長寒冷的夜晚,他們依靠室內生火取暖,順利度過了嚴寒期。七千多年前的哈克,還沒有農耕文明的跡象。而今天細石器遺存的發現,正是當時漁獵經濟和畜牧業生產、生活的器具。這裡的大森林、大草原、大湖泊,多河流,多溼地的自然環境,則造就養育出了一代代森林狩獵民族和草原遊牧民族。

一段段過去我們從不知曉的歷史,就這樣一步步向我們展現。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和深入,隨著文化工作者的研究和挖掘,這些遠古時期多民族波瀾壯闊的文明碎片,終將會一點點地被拼接起來,展現給人們一幅描繪哈克文化的壯美畫卷。

上蒼是最富想象力創造力的造物主和繪畫大師,它大筆一揮,哈克溼地躍然映入人們眼簾。千百年來,蜿蜒曲折、廊腰縵回的海拉爾河在哈克鎮以北愜意舒朗地長袖善舞,脈脈含情地揮灑自如,日夜不息地蜿蜒流淌。她千年流淌、歷史悠久;她蜿蜒曲折、婀娜多姿;她綿延千里、奔騰不息。她從大興安嶺款款走來,一路過草原,涉險灘,攢行到哈克附近,才終於舒展一下筋骨,那美麗的身姿,幾度迎著春風,踏著歡快的節奏穿過寬廣碧綠的大草原,象一條潔白的哈達忘情地撲進了哈克人的懷抱。更像一位滿懷豪情的漢子,突然遇見一位純情少女,熱情奔放的海拉爾河流淌到這裡,突然變得溫情脈脈,用那寬闊的臂彎將哈克鎮一把摟進懷中。經過悠長歲月砥礪,逐漸雕刻成了一件驚世之作——哈克溼地。正是由於海拉爾河水的溉澤,哈克溼地的滋潤,才有了哈克田園菜蔬的水嫩、良種土豆的碩大、哈克牛奶的噴湧,三河駿馬的肥壯。這溼地河流早已經演變成呼倫貝爾一個醒目的文化符號,流動在哈克人歷史與文明的血脈中,凝結在華夏傳統的脈動裡,成為呼倫貝爾人慰藉心靈的棲息寶地。夏秋時節,綠色天書般的溼地景觀堆青疊翠,生機盎然。我行車經過哈克南山坡,舉目北望,哈克溼地盡收眼底。忽有薄霧縹緲於河川溝谷,層層疊疊,像姑娘素柔的紗巾,溫柔地披在白亮的河水之上,顯得格外嫵媚。河畔是一叢叢、一簇簇茂密的灌木叢,有圓圓樹冠的柳樹、榆樹,恰到好處地點綴著河岸溼地。偶爾有幾個蒙古包掩映在樹叢中,讓人產生些許好奇和嚮往。遼闊的溼地景觀和北山、南山綠油油的草原遙相輝映,使人們心醉神迷,流連忘返。這片溼地,一直以來都是眾多植物、動物特別是水禽生長的搖籃,每年在這裡棲息的常見鳥類有近二十種。人們可以目睹千百隻水鳥展翅翱翔的壯美景觀,拍攝人鳥相依的和諧畫面,體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妙感受。據老人講,過去,與哈克比鄰的海拉爾河裡魚多得驚人,河邊經常有大魚游上來晒太陽,有的魚眼睛像茶杯口大,像小胖娃娃一樣逗人喜愛。河裡大小魚黑壓壓擁擠不堪,套馬竿插下去都不倒。由於有很多搖頭擺尾的魚的干擾,使牛羊不敢近前飲水。牧民們就想出了一個土辦法,用做蒙古包的“哈沙”(一種網格狀的東西)圈成一個圓筒形立在河裡,這樣就避免了魚的干擾,牛羊才能放心地飲水。我們暫且不去考證這個故事的真偽,一些哈克人都知道,六十年代末,在海拉爾河上打魚的人都不敢掄開膀子撒網,否則,網裡的魚太多,會重得讓兩個人都拉不起來。

正是海拉爾河和哈克溼地這驚人的美麗、富饒,成了我心常所繫、情常所牽、夢迴縈繞的地方。

從哈克溼地沿301國道向東三十公里,就是哈克鎮下轄的扎羅木得村。扎羅木得,蒙語意為有小魚的地方。可見這裡與河水也有著不解之緣。扎羅木得村以發展畜牧業為主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這裡的群眾有著豐富的飼養奶牛經驗。一次,在鎮、村書記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村裡的現代化暖牛舍,看到了一些新型設備,包括擠奶器等。據兩位書記說,這些牛已經基本被人們馴化。它們有自己的鋪位,擠奶時也會自動排隊,找準位置,從不擁擠。果然,我們看到,一隊吃飽喝足的奶牛正排著隊,慢慢從門外踱著方步,回到牛舍。它們找到自己的位置,頭都朝一個方向,慢慢趴下,悠閒地反芻著,動作很有次序,我們看著都笑了。

許多人還不知道,哈克鎮扎羅木得村和三河馬是有淵源的。三河馬是優良馬種,原產於呼倫貝爾北部的額爾古納三河鎮。1960年的大開荒和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一些養馬技術人員被實施專政或者勞動改造,使當時的三河馬育種工作遭受重創。一些人不懂三河馬的重要性,將馬場僅有的一些馬匹賣掉。就這樣,三河馬的主要繁殖、育種基地消失了。後來得知,扎羅木得村一王姓村民一直飼養培育三河馬,並逐漸形成了200匹的規模。扎羅木得人自古以來就有愛馬、育馬的傳統,三河馬這個著名品牌歷盡坎坷,最終得以延續,這是三河馬之幸,也是扎羅木得之幸。相信三河馬大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

我舉目遠望,突然看到村北山下的草原上,一群駿馬正翻蹄亮掌地奔騰而來。夕陽輝映下,駿馬長鬃飛揚,海潮般勢不可擋地從蒼茫的草地上席捲而來,幾百匹駿馬聚集在一起,呼嘯奔騰。長長的馬鬃馬尾在抑揚頓挫地飄動,大地在搖動,那是奔騰的美,一幅力量與美交織的壯美畫面。

扎羅木得,不只是傳說……

寫到這裡,我感覺還是沒有把哈克鎮說清說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您還是來一趟,自己體驗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