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

本文作者:靖之

《肖申克的救贖》,對於這部電影,我想,不必用IMDb和豆瓣的評分來為它拔高身份。我們也不必因為它一次次錯失“小金人”,只在第67屆奧斯卡上得了一個“最佳改編劇本獎”而心有不甘。

"

本文作者:靖之

《肖申克的救贖》,對於這部電影,我想,不必用IMDb和豆瓣的評分來為它拔高身份。我們也不必因為它一次次錯失“小金人”,只在第67屆奧斯卡上得了一個“最佳改編劇本獎”而心有不甘。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安迪·杜弗瑞的故事,就像一瓶陳年的佳釀,不需要華麗的包裝,而自然醇香悠遠。

盛夏之時,焦躁煩悶。院線榜單上總是一些花裡胡哨的東西,為社會徒增戾氣。還不如,重溫一下這部塵封已久的佳作,在彼此的事業牢籠和生活圍城中覓得片刻解脫,尋求自己的救贖之路。

"

本文作者:靖之

《肖申克的救贖》,對於這部電影,我想,不必用IMDb和豆瓣的評分來為它拔高身份。我們也不必因為它一次次錯失“小金人”,只在第67屆奧斯卡上得了一個“最佳改編劇本獎”而心有不甘。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安迪·杜弗瑞的故事,就像一瓶陳年的佳釀,不需要華麗的包裝,而自然醇香悠遠。

盛夏之時,焦躁煩悶。院線榜單上總是一些花裡胡哨的東西,為社會徒增戾氣。還不如,重溫一下這部塵封已久的佳作,在彼此的事業牢籠和生活圍城中覓得片刻解脫,尋求自己的救贖之路。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一、“把信仰交給神,把賤命交給我”

安迪——被誤判殺妻的銀行家,來到了肖申克監獄。從此,正式成為了這個由小偷、凶手、雞姦犯組成的歡樂大家庭的一員。“老鳥”們捉弄著“菜鳥”,獄警長官哈德利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流氓頭子,“姐妹花”的強暴對安迪如影隨形……

“有些鳥兒是不應該關在籠子裡的,它的每一片羽翼都閃爍著自由的光芒。”

在侵犯與反抗中,安迪並沒有滑向墮落的深淵。面對屈辱,他傷痕累累,但從不妥協。為了豐富生活,他還從著名的“中間商”——瑞德手中買來了鶴嘴鋤,醉心於石刻藝術。當然,那時沒人猜到他在挖隧道。在小說中,安迪長期關注著稅法的變化,這也解釋了他為什麼能一直對業務保持著敏感。安迪為獄警們解決稅務和理財問題,還得到了典獄長的青睞。

"

本文作者:靖之

《肖申克的救贖》,對於這部電影,我想,不必用IMDb和豆瓣的評分來為它拔高身份。我們也不必因為它一次次錯失“小金人”,只在第67屆奧斯卡上得了一個“最佳改編劇本獎”而心有不甘。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安迪·杜弗瑞的故事,就像一瓶陳年的佳釀,不需要華麗的包裝,而自然醇香悠遠。

盛夏之時,焦躁煩悶。院線榜單上總是一些花裡胡哨的東西,為社會徒增戾氣。還不如,重溫一下這部塵封已久的佳作,在彼此的事業牢籠和生活圍城中覓得片刻解脫,尋求自己的救贖之路。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一、“把信仰交給神,把賤命交給我”

安迪——被誤判殺妻的銀行家,來到了肖申克監獄。從此,正式成為了這個由小偷、凶手、雞姦犯組成的歡樂大家庭的一員。“老鳥”們捉弄著“菜鳥”,獄警長官哈德利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流氓頭子,“姐妹花”的強暴對安迪如影隨形……

“有些鳥兒是不應該關在籠子裡的,它的每一片羽翼都閃爍著自由的光芒。”

在侵犯與反抗中,安迪並沒有滑向墮落的深淵。面對屈辱,他傷痕累累,但從不妥協。為了豐富生活,他還從著名的“中間商”——瑞德手中買來了鶴嘴鋤,醉心於石刻藝術。當然,那時沒人猜到他在挖隧道。在小說中,安迪長期關注著稅法的變化,這也解釋了他為什麼能一直對業務保持著敏感。安迪為獄警們解決稅務和理財問題,還得到了典獄長的青睞。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他的談吐和步伐簡直是異類。他像是在公園散步,無憂無慮,彷彿身披隱形衣。”

而有些人,是不能容忍自由的。比如典獄長——塞繆爾·諾頓。原著裡交代過,他在教堂工作了30年。諾頓成為典獄長後,推出來的創舉就是保證每一個囚徒手中有一本《聖經新約》。

作者在書中,借瑞德之口這樣評價諾頓:“他對每件事都引用聖經。無論何時你如果遇到了他那樣的人,我的建議就是對他裂開嘴笑,同時用雙手保護你的要害。”

這是個偽善的清教徒,十足的惡棍。他對安迪的“友善”從利益開始,也因利益破碎。衝突雖然發生在故事的後期,但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一個自由的靈魂,是不甘為魔鬼所驅使的。

二、流人血者,血必為他人所流

“若有人問,如何能知曉神在他身上的旨意。我的答案很明確,只要查看神賜予他的產業便可。”——普勒斯頓

我猜,諾頓一定是這位清教徒著名領袖的知音。諾頓把斂財視為信仰的最好踐行方式,他做一切都是為了錢。諾頓派囚徒去參加公共事業建設,大搞競標黑幕,拿了重重的回扣。作為典獄長,貪汙讓“黑錢在他腳下像河一樣流淌”。

"

本文作者:靖之

《肖申克的救贖》,對於這部電影,我想,不必用IMDb和豆瓣的評分來為它拔高身份。我們也不必因為它一次次錯失“小金人”,只在第67屆奧斯卡上得了一個“最佳改編劇本獎”而心有不甘。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安迪·杜弗瑞的故事,就像一瓶陳年的佳釀,不需要華麗的包裝,而自然醇香悠遠。

盛夏之時,焦躁煩悶。院線榜單上總是一些花裡胡哨的東西,為社會徒增戾氣。還不如,重溫一下這部塵封已久的佳作,在彼此的事業牢籠和生活圍城中覓得片刻解脫,尋求自己的救贖之路。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一、“把信仰交給神,把賤命交給我”

安迪——被誤判殺妻的銀行家,來到了肖申克監獄。從此,正式成為了這個由小偷、凶手、雞姦犯組成的歡樂大家庭的一員。“老鳥”們捉弄著“菜鳥”,獄警長官哈德利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流氓頭子,“姐妹花”的強暴對安迪如影隨形……

“有些鳥兒是不應該關在籠子裡的,它的每一片羽翼都閃爍著自由的光芒。”

在侵犯與反抗中,安迪並沒有滑向墮落的深淵。面對屈辱,他傷痕累累,但從不妥協。為了豐富生活,他還從著名的“中間商”——瑞德手中買來了鶴嘴鋤,醉心於石刻藝術。當然,那時沒人猜到他在挖隧道。在小說中,安迪長期關注著稅法的變化,這也解釋了他為什麼能一直對業務保持著敏感。安迪為獄警們解決稅務和理財問題,還得到了典獄長的青睞。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他的談吐和步伐簡直是異類。他像是在公園散步,無憂無慮,彷彿身披隱形衣。”

而有些人,是不能容忍自由的。比如典獄長——塞繆爾·諾頓。原著裡交代過,他在教堂工作了30年。諾頓成為典獄長後,推出來的創舉就是保證每一個囚徒手中有一本《聖經新約》。

作者在書中,借瑞德之口這樣評價諾頓:“他對每件事都引用聖經。無論何時你如果遇到了他那樣的人,我的建議就是對他裂開嘴笑,同時用雙手保護你的要害。”

這是個偽善的清教徒,十足的惡棍。他對安迪的“友善”從利益開始,也因利益破碎。衝突雖然發生在故事的後期,但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一個自由的靈魂,是不甘為魔鬼所驅使的。

二、流人血者,血必為他人所流

“若有人問,如何能知曉神在他身上的旨意。我的答案很明確,只要查看神賜予他的產業便可。”——普勒斯頓

我猜,諾頓一定是這位清教徒著名領袖的知音。諾頓把斂財視為信仰的最好踐行方式,他做一切都是為了錢。諾頓派囚徒去參加公共事業建設,大搞競標黑幕,拿了重重的回扣。作為典獄長,貪汙讓“黑錢在他腳下像河一樣流淌”。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而安迪,就是他的漂白劑。

“我是世界的光。跟著我,就不在黑夜裡走,必須得跟生命的光走。”多麼巧妙的暗示!連找個黑手洗錢,都能搬出約翰福音中的句子。諾頓最愛錢,可也最討厭別人在他面前提錢。所以他堅決為不肯為安迪洗清冤屈。當安迪說出錢的事,這個虛偽的教士終於露出真面目,他暴跳如雷,不僅對安迪進行獨囚懲罰,還殺死了願意出庭作證的托米。

這一點,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比原著作者斯蒂芬·金更為殘酷,也更鬼才。因為在小說中,托米只是被轉移到了別的監獄,並且和諾頓達成了交易。而弗蘭克導演決定讓托米被殺害,這一情節給電影增加了極大的復仇意味和基督式的審判色彩。因為同樣被改動的,還有諾頓的結局:原著中,諾頓只是下崗。而安迪的財產,也只是在監獄外朋友的幫助下,利用假身份投資所得;可在電影裡,安迪的假身份則是為了幫諾頓洗錢所造。最後他撬走了諾頓37萬美金作為補償。並且揭發其罪行,讓他自食其果。電影作為第七藝術,除了文字以外,還集合了圖像和聲音的表現形式,理當比小說更多些戲劇性。

"

本文作者:靖之

《肖申克的救贖》,對於這部電影,我想,不必用IMDb和豆瓣的評分來為它拔高身份。我們也不必因為它一次次錯失“小金人”,只在第67屆奧斯卡上得了一個“最佳改編劇本獎”而心有不甘。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安迪·杜弗瑞的故事,就像一瓶陳年的佳釀,不需要華麗的包裝,而自然醇香悠遠。

盛夏之時,焦躁煩悶。院線榜單上總是一些花裡胡哨的東西,為社會徒增戾氣。還不如,重溫一下這部塵封已久的佳作,在彼此的事業牢籠和生活圍城中覓得片刻解脫,尋求自己的救贖之路。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一、“把信仰交給神,把賤命交給我”

安迪——被誤判殺妻的銀行家,來到了肖申克監獄。從此,正式成為了這個由小偷、凶手、雞姦犯組成的歡樂大家庭的一員。“老鳥”們捉弄著“菜鳥”,獄警長官哈德利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流氓頭子,“姐妹花”的強暴對安迪如影隨形……

“有些鳥兒是不應該關在籠子裡的,它的每一片羽翼都閃爍著自由的光芒。”

在侵犯與反抗中,安迪並沒有滑向墮落的深淵。面對屈辱,他傷痕累累,但從不妥協。為了豐富生活,他還從著名的“中間商”——瑞德手中買來了鶴嘴鋤,醉心於石刻藝術。當然,那時沒人猜到他在挖隧道。在小說中,安迪長期關注著稅法的變化,這也解釋了他為什麼能一直對業務保持著敏感。安迪為獄警們解決稅務和理財問題,還得到了典獄長的青睞。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他的談吐和步伐簡直是異類。他像是在公園散步,無憂無慮,彷彿身披隱形衣。”

而有些人,是不能容忍自由的。比如典獄長——塞繆爾·諾頓。原著裡交代過,他在教堂工作了30年。諾頓成為典獄長後,推出來的創舉就是保證每一個囚徒手中有一本《聖經新約》。

作者在書中,借瑞德之口這樣評價諾頓:“他對每件事都引用聖經。無論何時你如果遇到了他那樣的人,我的建議就是對他裂開嘴笑,同時用雙手保護你的要害。”

這是個偽善的清教徒,十足的惡棍。他對安迪的“友善”從利益開始,也因利益破碎。衝突雖然發生在故事的後期,但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一個自由的靈魂,是不甘為魔鬼所驅使的。

二、流人血者,血必為他人所流

“若有人問,如何能知曉神在他身上的旨意。我的答案很明確,只要查看神賜予他的產業便可。”——普勒斯頓

我猜,諾頓一定是這位清教徒著名領袖的知音。諾頓把斂財視為信仰的最好踐行方式,他做一切都是為了錢。諾頓派囚徒去參加公共事業建設,大搞競標黑幕,拿了重重的回扣。作為典獄長,貪汙讓“黑錢在他腳下像河一樣流淌”。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而安迪,就是他的漂白劑。

“我是世界的光。跟著我,就不在黑夜裡走,必須得跟生命的光走。”多麼巧妙的暗示!連找個黑手洗錢,都能搬出約翰福音中的句子。諾頓最愛錢,可也最討厭別人在他面前提錢。所以他堅決為不肯為安迪洗清冤屈。當安迪說出錢的事,這個虛偽的教士終於露出真面目,他暴跳如雷,不僅對安迪進行獨囚懲罰,還殺死了願意出庭作證的托米。

這一點,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比原著作者斯蒂芬·金更為殘酷,也更鬼才。因為在小說中,托米只是被轉移到了別的監獄,並且和諾頓達成了交易。而弗蘭克導演決定讓托米被殺害,這一情節給電影增加了極大的復仇意味和基督式的審判色彩。因為同樣被改動的,還有諾頓的結局:原著中,諾頓只是下崗。而安迪的財產,也只是在監獄外朋友的幫助下,利用假身份投資所得;可在電影裡,安迪的假身份則是為了幫諾頓洗錢所造。最後他撬走了諾頓37萬美金作為補償。並且揭發其罪行,讓他自食其果。電影作為第七藝術,除了文字以外,還集合了圖像和聲音的表現形式,理當比小說更多些戲劇性。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諾頓自殺之前,還看到牆上掛的刺繡——“主的審判將迅速降臨。”這何其諷刺!當初,諾頓拿著安迪的聖經,還大言不慚地說:“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安迪深表認同,因為經書裡藏著越獄用的錘子。“我信你個錘子”,這句話原來是這麼來的。

三、宗教世俗化,人要做自己的主人

對於這部電影的名字,大陸的《肖申克的救贖》是採用直譯,是最準確也最明智的。相比之下,港版翻譯成《月黑高飛》,就太過膚淺了。而臺版居然譯為《刺激1995》,則幼稚的可笑。救贖一詞,才是核心內涵。

如果說,《肖申克的救贖》是一個成人版的宗教寓言,那麼安迪則是耶穌在電影中的現實化身。只不過,耶穌的救贖更多的來源於經書傳說中的“神蹟”,而安迪則是依靠自己的知識、智慧和毅力。愛因斯坦說:“宗教如果褪去神祕主義的面紗,剩下的是高尚的道德。”的確,宗教在人類歷史上可能會長期存在,但是宗教世俗化已經成為大勢。即使在西方國家,越來越多的信徒也開始認為:神本身的存在與否已經並不重要了。宗教的教化意義應該為人類的現世幸福服務。

"

本文作者:靖之

《肖申克的救贖》,對於這部電影,我想,不必用IMDb和豆瓣的評分來為它拔高身份。我們也不必因為它一次次錯失“小金人”,只在第67屆奧斯卡上得了一個“最佳改編劇本獎”而心有不甘。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安迪·杜弗瑞的故事,就像一瓶陳年的佳釀,不需要華麗的包裝,而自然醇香悠遠。

盛夏之時,焦躁煩悶。院線榜單上總是一些花裡胡哨的東西,為社會徒增戾氣。還不如,重溫一下這部塵封已久的佳作,在彼此的事業牢籠和生活圍城中覓得片刻解脫,尋求自己的救贖之路。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一、“把信仰交給神,把賤命交給我”

安迪——被誤判殺妻的銀行家,來到了肖申克監獄。從此,正式成為了這個由小偷、凶手、雞姦犯組成的歡樂大家庭的一員。“老鳥”們捉弄著“菜鳥”,獄警長官哈德利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流氓頭子,“姐妹花”的強暴對安迪如影隨形……

“有些鳥兒是不應該關在籠子裡的,它的每一片羽翼都閃爍著自由的光芒。”

在侵犯與反抗中,安迪並沒有滑向墮落的深淵。面對屈辱,他傷痕累累,但從不妥協。為了豐富生活,他還從著名的“中間商”——瑞德手中買來了鶴嘴鋤,醉心於石刻藝術。當然,那時沒人猜到他在挖隧道。在小說中,安迪長期關注著稅法的變化,這也解釋了他為什麼能一直對業務保持著敏感。安迪為獄警們解決稅務和理財問題,還得到了典獄長的青睞。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他的談吐和步伐簡直是異類。他像是在公園散步,無憂無慮,彷彿身披隱形衣。”

而有些人,是不能容忍自由的。比如典獄長——塞繆爾·諾頓。原著裡交代過,他在教堂工作了30年。諾頓成為典獄長後,推出來的創舉就是保證每一個囚徒手中有一本《聖經新約》。

作者在書中,借瑞德之口這樣評價諾頓:“他對每件事都引用聖經。無論何時你如果遇到了他那樣的人,我的建議就是對他裂開嘴笑,同時用雙手保護你的要害。”

這是個偽善的清教徒,十足的惡棍。他對安迪的“友善”從利益開始,也因利益破碎。衝突雖然發生在故事的後期,但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一個自由的靈魂,是不甘為魔鬼所驅使的。

二、流人血者,血必為他人所流

“若有人問,如何能知曉神在他身上的旨意。我的答案很明確,只要查看神賜予他的產業便可。”——普勒斯頓

我猜,諾頓一定是這位清教徒著名領袖的知音。諾頓把斂財視為信仰的最好踐行方式,他做一切都是為了錢。諾頓派囚徒去參加公共事業建設,大搞競標黑幕,拿了重重的回扣。作為典獄長,貪汙讓“黑錢在他腳下像河一樣流淌”。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而安迪,就是他的漂白劑。

“我是世界的光。跟著我,就不在黑夜裡走,必須得跟生命的光走。”多麼巧妙的暗示!連找個黑手洗錢,都能搬出約翰福音中的句子。諾頓最愛錢,可也最討厭別人在他面前提錢。所以他堅決為不肯為安迪洗清冤屈。當安迪說出錢的事,這個虛偽的教士終於露出真面目,他暴跳如雷,不僅對安迪進行獨囚懲罰,還殺死了願意出庭作證的托米。

這一點,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比原著作者斯蒂芬·金更為殘酷,也更鬼才。因為在小說中,托米只是被轉移到了別的監獄,並且和諾頓達成了交易。而弗蘭克導演決定讓托米被殺害,這一情節給電影增加了極大的復仇意味和基督式的審判色彩。因為同樣被改動的,還有諾頓的結局:原著中,諾頓只是下崗。而安迪的財產,也只是在監獄外朋友的幫助下,利用假身份投資所得;可在電影裡,安迪的假身份則是為了幫諾頓洗錢所造。最後他撬走了諾頓37萬美金作為補償。並且揭發其罪行,讓他自食其果。電影作為第七藝術,除了文字以外,還集合了圖像和聲音的表現形式,理當比小說更多些戲劇性。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諾頓自殺之前,還看到牆上掛的刺繡——“主的審判將迅速降臨。”這何其諷刺!當初,諾頓拿著安迪的聖經,還大言不慚地說:“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安迪深表認同,因為經書裡藏著越獄用的錘子。“我信你個錘子”,這句話原來是這麼來的。

三、宗教世俗化,人要做自己的主人

對於這部電影的名字,大陸的《肖申克的救贖》是採用直譯,是最準確也最明智的。相比之下,港版翻譯成《月黑高飛》,就太過膚淺了。而臺版居然譯為《刺激1995》,則幼稚的可笑。救贖一詞,才是核心內涵。

如果說,《肖申克的救贖》是一個成人版的宗教寓言,那麼安迪則是耶穌在電影中的現實化身。只不過,耶穌的救贖更多的來源於經書傳說中的“神蹟”,而安迪則是依靠自己的知識、智慧和毅力。愛因斯坦說:“宗教如果褪去神祕主義的面紗,剩下的是高尚的道德。”的確,宗教在人類歷史上可能會長期存在,但是宗教世俗化已經成為大勢。即使在西方國家,越來越多的信徒也開始認為:神本身的存在與否已經並不重要了。宗教的教化意義應該為人類的現世幸福服務。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基督教關於耶穌的救贖大致有四種解釋,幾乎在安迪身上都有體現:

1、 贖金說:安迪委曲求全,為諾頓這個“魔鬼”洗錢,以此為贖金,換來獄友們更好的生活。

2、 勝魔說:安迪最終戰勝了諾頓這個“魔鬼”,讓他自作自受,失去了對罪人的統治。

3、 滿足說:安迪以無罪之身代人受罰,滿足了基督教對公義的要求。

4、 道德感化說:安迪捨己奉獻,作為榜樣,感動了以瑞德為代表的一些獄友,獲得了赦罪的效果,最終瑞德也重新做人。

當然了,有所影射,也不意味著這部電影是一部純粹的宗教電影。安迪也不像是那種認同“原罪說”的人。他承認自己有錯,錯在沒有好好表達對妻子的愛,以至於她出軌,最終身死人手。但是他沒有罪。安迪對自己更多的是“救”,對他人才是“贖”。

四、理想與現實的妥協

其實,關於末尾瑞德與安迪相見,這個情節在劇組內部有很大爭議。導演弗蘭克力主保持小說原有的結尾——瑞德找到安迪的那封信後啟程,說:我希望安迪在那裡,我希望我能穿越邊境,我希望和我的老朋友握手,我希望太平洋能和夢中一樣藍……到此戛然而止。至於是否真能實現,弗蘭克認為應當予以“留白”。他認為加上圓滿的情節,是刻意迎合觀眾的商業片套路。

事實證明,他的擔心是多餘的。《肖申克的救贖》沒有淪為商業片,當然了,它也不是藝術片。它屬於恰到好處的文藝片。

"

本文作者:靖之

《肖申克的救贖》,對於這部電影,我想,不必用IMDb和豆瓣的評分來為它拔高身份。我們也不必因為它一次次錯失“小金人”,只在第67屆奧斯卡上得了一個“最佳改編劇本獎”而心有不甘。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安迪·杜弗瑞的故事,就像一瓶陳年的佳釀,不需要華麗的包裝,而自然醇香悠遠。

盛夏之時,焦躁煩悶。院線榜單上總是一些花裡胡哨的東西,為社會徒增戾氣。還不如,重溫一下這部塵封已久的佳作,在彼此的事業牢籠和生活圍城中覓得片刻解脫,尋求自己的救贖之路。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一、“把信仰交給神,把賤命交給我”

安迪——被誤判殺妻的銀行家,來到了肖申克監獄。從此,正式成為了這個由小偷、凶手、雞姦犯組成的歡樂大家庭的一員。“老鳥”們捉弄著“菜鳥”,獄警長官哈德利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流氓頭子,“姐妹花”的強暴對安迪如影隨形……

“有些鳥兒是不應該關在籠子裡的,它的每一片羽翼都閃爍著自由的光芒。”

在侵犯與反抗中,安迪並沒有滑向墮落的深淵。面對屈辱,他傷痕累累,但從不妥協。為了豐富生活,他還從著名的“中間商”——瑞德手中買來了鶴嘴鋤,醉心於石刻藝術。當然,那時沒人猜到他在挖隧道。在小說中,安迪長期關注著稅法的變化,這也解釋了他為什麼能一直對業務保持著敏感。安迪為獄警們解決稅務和理財問題,還得到了典獄長的青睞。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他的談吐和步伐簡直是異類。他像是在公園散步,無憂無慮,彷彿身披隱形衣。”

而有些人,是不能容忍自由的。比如典獄長——塞繆爾·諾頓。原著裡交代過,他在教堂工作了30年。諾頓成為典獄長後,推出來的創舉就是保證每一個囚徒手中有一本《聖經新約》。

作者在書中,借瑞德之口這樣評價諾頓:“他對每件事都引用聖經。無論何時你如果遇到了他那樣的人,我的建議就是對他裂開嘴笑,同時用雙手保護你的要害。”

這是個偽善的清教徒,十足的惡棍。他對安迪的“友善”從利益開始,也因利益破碎。衝突雖然發生在故事的後期,但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一個自由的靈魂,是不甘為魔鬼所驅使的。

二、流人血者,血必為他人所流

“若有人問,如何能知曉神在他身上的旨意。我的答案很明確,只要查看神賜予他的產業便可。”——普勒斯頓

我猜,諾頓一定是這位清教徒著名領袖的知音。諾頓把斂財視為信仰的最好踐行方式,他做一切都是為了錢。諾頓派囚徒去參加公共事業建設,大搞競標黑幕,拿了重重的回扣。作為典獄長,貪汙讓“黑錢在他腳下像河一樣流淌”。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而安迪,就是他的漂白劑。

“我是世界的光。跟著我,就不在黑夜裡走,必須得跟生命的光走。”多麼巧妙的暗示!連找個黑手洗錢,都能搬出約翰福音中的句子。諾頓最愛錢,可也最討厭別人在他面前提錢。所以他堅決為不肯為安迪洗清冤屈。當安迪說出錢的事,這個虛偽的教士終於露出真面目,他暴跳如雷,不僅對安迪進行獨囚懲罰,還殺死了願意出庭作證的托米。

這一點,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比原著作者斯蒂芬·金更為殘酷,也更鬼才。因為在小說中,托米只是被轉移到了別的監獄,並且和諾頓達成了交易。而弗蘭克導演決定讓托米被殺害,這一情節給電影增加了極大的復仇意味和基督式的審判色彩。因為同樣被改動的,還有諾頓的結局:原著中,諾頓只是下崗。而安迪的財產,也只是在監獄外朋友的幫助下,利用假身份投資所得;可在電影裡,安迪的假身份則是為了幫諾頓洗錢所造。最後他撬走了諾頓37萬美金作為補償。並且揭發其罪行,讓他自食其果。電影作為第七藝術,除了文字以外,還集合了圖像和聲音的表現形式,理當比小說更多些戲劇性。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諾頓自殺之前,還看到牆上掛的刺繡——“主的審判將迅速降臨。”這何其諷刺!當初,諾頓拿著安迪的聖經,還大言不慚地說:“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安迪深表認同,因為經書裡藏著越獄用的錘子。“我信你個錘子”,這句話原來是這麼來的。

三、宗教世俗化,人要做自己的主人

對於這部電影的名字,大陸的《肖申克的救贖》是採用直譯,是最準確也最明智的。相比之下,港版翻譯成《月黑高飛》,就太過膚淺了。而臺版居然譯為《刺激1995》,則幼稚的可笑。救贖一詞,才是核心內涵。

如果說,《肖申克的救贖》是一個成人版的宗教寓言,那麼安迪則是耶穌在電影中的現實化身。只不過,耶穌的救贖更多的來源於經書傳說中的“神蹟”,而安迪則是依靠自己的知識、智慧和毅力。愛因斯坦說:“宗教如果褪去神祕主義的面紗,剩下的是高尚的道德。”的確,宗教在人類歷史上可能會長期存在,但是宗教世俗化已經成為大勢。即使在西方國家,越來越多的信徒也開始認為:神本身的存在與否已經並不重要了。宗教的教化意義應該為人類的現世幸福服務。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基督教關於耶穌的救贖大致有四種解釋,幾乎在安迪身上都有體現:

1、 贖金說:安迪委曲求全,為諾頓這個“魔鬼”洗錢,以此為贖金,換來獄友們更好的生活。

2、 勝魔說:安迪最終戰勝了諾頓這個“魔鬼”,讓他自作自受,失去了對罪人的統治。

3、 滿足說:安迪以無罪之身代人受罰,滿足了基督教對公義的要求。

4、 道德感化說:安迪捨己奉獻,作為榜樣,感動了以瑞德為代表的一些獄友,獲得了赦罪的效果,最終瑞德也重新做人。

當然了,有所影射,也不意味著這部電影是一部純粹的宗教電影。安迪也不像是那種認同“原罪說”的人。他承認自己有錯,錯在沒有好好表達對妻子的愛,以至於她出軌,最終身死人手。但是他沒有罪。安迪對自己更多的是“救”,對他人才是“贖”。

四、理想與現實的妥協

其實,關於末尾瑞德與安迪相見,這個情節在劇組內部有很大爭議。導演弗蘭克力主保持小說原有的結尾——瑞德找到安迪的那封信後啟程,說:我希望安迪在那裡,我希望我能穿越邊境,我希望和我的老朋友握手,我希望太平洋能和夢中一樣藍……到此戛然而止。至於是否真能實現,弗蘭克認為應當予以“留白”。他認為加上圓滿的情節,是刻意迎合觀眾的商業片套路。

事實證明,他的擔心是多餘的。《肖申克的救贖》沒有淪為商業片,當然了,它也不是藝術片。它屬於恰到好處的文藝片。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文藝片是一個介於商業類型電影和藝術電影之間的影片類聚,它泛指製片態度嚴肅,主體表現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敘事表現遵從大眾化形式,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個人特色和風格特徵的一類影片。”

文藝片不是曲高和寡的藝術片。它仍然需要觀眾和市場,只不過它不像商業片那樣一味迎合荷爾蒙,而是更多地依靠情感共鳴來打動人心。文藝片是在俗與雅,金錢與藝術之間的一種調和。

瑞德最終來到了芝華塔尼奧,在太平洋的邊緣與安迪重逢。很多像弗蘭克導演一樣追求電影藝術的人,大概會覺得這太老套了,太過理想化了。但是,觀眾有時候也是脆弱的:他們在安迪的痛苦中沉浸了太久,也在自己的無奈與辛酸中沉浸了太久。有時候,用一個完美的寓言來收場,也是一種仁慈。

"

本文作者:靖之

《肖申克的救贖》,對於這部電影,我想,不必用IMDb和豆瓣的評分來為它拔高身份。我們也不必因為它一次次錯失“小金人”,只在第67屆奧斯卡上得了一個“最佳改編劇本獎”而心有不甘。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安迪·杜弗瑞的故事,就像一瓶陳年的佳釀,不需要華麗的包裝,而自然醇香悠遠。

盛夏之時,焦躁煩悶。院線榜單上總是一些花裡胡哨的東西,為社會徒增戾氣。還不如,重溫一下這部塵封已久的佳作,在彼此的事業牢籠和生活圍城中覓得片刻解脫,尋求自己的救贖之路。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一、“把信仰交給神,把賤命交給我”

安迪——被誤判殺妻的銀行家,來到了肖申克監獄。從此,正式成為了這個由小偷、凶手、雞姦犯組成的歡樂大家庭的一員。“老鳥”們捉弄著“菜鳥”,獄警長官哈德利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流氓頭子,“姐妹花”的強暴對安迪如影隨形……

“有些鳥兒是不應該關在籠子裡的,它的每一片羽翼都閃爍著自由的光芒。”

在侵犯與反抗中,安迪並沒有滑向墮落的深淵。面對屈辱,他傷痕累累,但從不妥協。為了豐富生活,他還從著名的“中間商”——瑞德手中買來了鶴嘴鋤,醉心於石刻藝術。當然,那時沒人猜到他在挖隧道。在小說中,安迪長期關注著稅法的變化,這也解釋了他為什麼能一直對業務保持著敏感。安迪為獄警們解決稅務和理財問題,還得到了典獄長的青睞。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他的談吐和步伐簡直是異類。他像是在公園散步,無憂無慮,彷彿身披隱形衣。”

而有些人,是不能容忍自由的。比如典獄長——塞繆爾·諾頓。原著裡交代過,他在教堂工作了30年。諾頓成為典獄長後,推出來的創舉就是保證每一個囚徒手中有一本《聖經新約》。

作者在書中,借瑞德之口這樣評價諾頓:“他對每件事都引用聖經。無論何時你如果遇到了他那樣的人,我的建議就是對他裂開嘴笑,同時用雙手保護你的要害。”

這是個偽善的清教徒,十足的惡棍。他對安迪的“友善”從利益開始,也因利益破碎。衝突雖然發生在故事的後期,但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一個自由的靈魂,是不甘為魔鬼所驅使的。

二、流人血者,血必為他人所流

“若有人問,如何能知曉神在他身上的旨意。我的答案很明確,只要查看神賜予他的產業便可。”——普勒斯頓

我猜,諾頓一定是這位清教徒著名領袖的知音。諾頓把斂財視為信仰的最好踐行方式,他做一切都是為了錢。諾頓派囚徒去參加公共事業建設,大搞競標黑幕,拿了重重的回扣。作為典獄長,貪汙讓“黑錢在他腳下像河一樣流淌”。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而安迪,就是他的漂白劑。

“我是世界的光。跟著我,就不在黑夜裡走,必須得跟生命的光走。”多麼巧妙的暗示!連找個黑手洗錢,都能搬出約翰福音中的句子。諾頓最愛錢,可也最討厭別人在他面前提錢。所以他堅決為不肯為安迪洗清冤屈。當安迪說出錢的事,這個虛偽的教士終於露出真面目,他暴跳如雷,不僅對安迪進行獨囚懲罰,還殺死了願意出庭作證的托米。

這一點,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比原著作者斯蒂芬·金更為殘酷,也更鬼才。因為在小說中,托米只是被轉移到了別的監獄,並且和諾頓達成了交易。而弗蘭克導演決定讓托米被殺害,這一情節給電影增加了極大的復仇意味和基督式的審判色彩。因為同樣被改動的,還有諾頓的結局:原著中,諾頓只是下崗。而安迪的財產,也只是在監獄外朋友的幫助下,利用假身份投資所得;可在電影裡,安迪的假身份則是為了幫諾頓洗錢所造。最後他撬走了諾頓37萬美金作為補償。並且揭發其罪行,讓他自食其果。電影作為第七藝術,除了文字以外,還集合了圖像和聲音的表現形式,理當比小說更多些戲劇性。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諾頓自殺之前,還看到牆上掛的刺繡——“主的審判將迅速降臨。”這何其諷刺!當初,諾頓拿著安迪的聖經,還大言不慚地說:“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安迪深表認同,因為經書裡藏著越獄用的錘子。“我信你個錘子”,這句話原來是這麼來的。

三、宗教世俗化,人要做自己的主人

對於這部電影的名字,大陸的《肖申克的救贖》是採用直譯,是最準確也最明智的。相比之下,港版翻譯成《月黑高飛》,就太過膚淺了。而臺版居然譯為《刺激1995》,則幼稚的可笑。救贖一詞,才是核心內涵。

如果說,《肖申克的救贖》是一個成人版的宗教寓言,那麼安迪則是耶穌在電影中的現實化身。只不過,耶穌的救贖更多的來源於經書傳說中的“神蹟”,而安迪則是依靠自己的知識、智慧和毅力。愛因斯坦說:“宗教如果褪去神祕主義的面紗,剩下的是高尚的道德。”的確,宗教在人類歷史上可能會長期存在,但是宗教世俗化已經成為大勢。即使在西方國家,越來越多的信徒也開始認為:神本身的存在與否已經並不重要了。宗教的教化意義應該為人類的現世幸福服務。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基督教關於耶穌的救贖大致有四種解釋,幾乎在安迪身上都有體現:

1、 贖金說:安迪委曲求全,為諾頓這個“魔鬼”洗錢,以此為贖金,換來獄友們更好的生活。

2、 勝魔說:安迪最終戰勝了諾頓這個“魔鬼”,讓他自作自受,失去了對罪人的統治。

3、 滿足說:安迪以無罪之身代人受罰,滿足了基督教對公義的要求。

4、 道德感化說:安迪捨己奉獻,作為榜樣,感動了以瑞德為代表的一些獄友,獲得了赦罪的效果,最終瑞德也重新做人。

當然了,有所影射,也不意味著這部電影是一部純粹的宗教電影。安迪也不像是那種認同“原罪說”的人。他承認自己有錯,錯在沒有好好表達對妻子的愛,以至於她出軌,最終身死人手。但是他沒有罪。安迪對自己更多的是“救”,對他人才是“贖”。

四、理想與現實的妥協

其實,關於末尾瑞德與安迪相見,這個情節在劇組內部有很大爭議。導演弗蘭克力主保持小說原有的結尾——瑞德找到安迪的那封信後啟程,說:我希望安迪在那裡,我希望我能穿越邊境,我希望和我的老朋友握手,我希望太平洋能和夢中一樣藍……到此戛然而止。至於是否真能實現,弗蘭克認為應當予以“留白”。他認為加上圓滿的情節,是刻意迎合觀眾的商業片套路。

事實證明,他的擔心是多餘的。《肖申克的救贖》沒有淪為商業片,當然了,它也不是藝術片。它屬於恰到好處的文藝片。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文藝片是一個介於商業類型電影和藝術電影之間的影片類聚,它泛指製片態度嚴肅,主體表現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敘事表現遵從大眾化形式,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個人特色和風格特徵的一類影片。”

文藝片不是曲高和寡的藝術片。它仍然需要觀眾和市場,只不過它不像商業片那樣一味迎合荷爾蒙,而是更多地依靠情感共鳴來打動人心。文藝片是在俗與雅,金錢與藝術之間的一種調和。

瑞德最終來到了芝華塔尼奧,在太平洋的邊緣與安迪重逢。很多像弗蘭克導演一樣追求電影藝術的人,大概會覺得這太老套了,太過理想化了。但是,觀眾有時候也是脆弱的:他們在安迪的痛苦中沉浸了太久,也在自己的無奈與辛酸中沉浸了太久。有時候,用一個完美的寓言來收場,也是一種仁慈。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依舊感動的淚流滿面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在低谷時刻,在生活、事業和情感的圍城中,我們都會有自己的“肖申克監獄”。人生就像一次越獄,對於那些還在堅持不懈,努力突破自我的人們,我想,應該把安迪留給瑞德的那封信分享一下:

“如果你讀到這封信,說明你已經出來了。既然你已經走了這麼遠,為什麼不嘗試再遠一點呢。你一定還記得我說過的小鎮的名字吧。我需要有一個人來幫我實現計劃,我期待著你的到來,我已備好棋盤。記住,希望是一個好東西,也許是最好的東西,而美好的事物從不消逝。我希望這封信能讓我見到你,見到一個安好的你。”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