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常識一:《周易》概述

國學 易經 伏羲 周文王 沈迪 沈迪 2017-11-05

人生之事,因緣際會。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的時間,閱讀本文。就讓我們隨緣、結緣、惜緣,善緣廣結。得到我們想要的,活用我們學到的。

《周易》是中華文化之根被讚譽為“讀懂中國文化第一書”對於初學者,《周易》就好比一棟高樓,這棟樓有64層,外觀奇特,魅力無限,吸引你不由自主地想上去一探究竟。當你進入這棟樓的大堂,才發現猶如一座迷宮,你根本找不到電梯口,也找不到樓梯口,更見不到服務員。很多人在裡面轉了幾圈就出來了,儘管嚮往這棟樓裡的風光,也只能從外面霧裡看花,望樓興嘆!於是就有那麼一些好事之人,謠傳這棟樓裡神神祕祕、玄而又玄,什麼魑魅魍魎都出來了,搞得烏煙瘴氣,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我們這一個系列,就是為大家撥開迷霧,幫助大家找到電梯口(樓梯口),讓你自己上樓,去你想去的樓層。假如你注重養生,你就去27樓(頤卦),那裡為你服務的養生專家均是世界級的;假如你準備打官司,去6樓(訟卦);如何教育子女?去4樓(蒙卦);如何為團隊吸引優秀的人才?去26樓(大畜卦);如何齊家?去37樓(家人卦)……

易學常識一:《周易》概述

易學入門《周易》概述的著重點在三個方面:一、何為易?二、為何學?三、如何學?

一、何為易?

《易》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與智慧的結晶從七千年前的伏羲(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到戰國時期的亞聖孟子,《易》的成書時間,跨度大約五千年。這一期間的聖賢偉人幾乎都參與了《易》的創作,其中“中華三聖”的貢獻最為突出。

易學常識一:《周易》概述

我國古代的聖賢比較多,大家也許會問,“中華三聖”為什麼是伏羲、周文王和孔子呢?

眾所周知,國學包括經、史、子、集,以群經之始《易》為代表的經學,是國學之“魂”;以《史記》和《漢書》為代表的史學,是國學之“肉”。《漢書·藝文志》說:“人更三聖,世歷三古。”這句話明確了三聖就是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並將古代劃分為三古,即上古、中古和下古。伏羲是上古時期聖人的傑出代表,周文王是中古時期的傑出代表,而孔子則是下古時期的傑出代表。

蒙學之冠《三字經》說:“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羲,伏羲;農,神農氏(炎帝);上世,即上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三皇(伏羲、炎帝和黃帝)生活的時期就是“上古”。伏羲一畫開天,開創了中華文明,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三皇之首”而“炎黃”則是在伏羲思想的基礎上,承前啟後。因此,“伏羲”當選上古時期的代表,實至名歸。黃帝之後,到春秋以前,這一時期為“中古”,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生活在中古。周文王為什麼是中古聖人的代表呢?周文王之前,《易》只有符號和圖形,沒有文字,故稱“無字天書”。周文王對中華文化的最大貢獻是:用文字為《易》註解,把“無字天書”拉回到民間。從春秋時期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下古,以孔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聯袂將中華文化推向了巔峰!孔子對中華文化最大的貢獻,並非《論語》,而是解讀《周易》的《易傳》(又稱《十翼》)。孔子的理想是:為《周易》裝上十隻翅膀,讓《周易》飛起來,《周易》飛起來是個什麼樣子呢?世界大同,即共產主義社會。中華三聖,伏羲畫卦,文王演卦,孔子作傳,一以貫之。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摘自《三字經》)易有三種:一是《連山易》,二是《歸藏易》,三是《周易》。《連山易》相傳出自炎帝,盛行於夏朝,已失傳;《歸藏易》據傳出自黃帝,盛行於商朝,已失傳;《周易》出自周文王,本名《易》,為區別於《連山易》和《歸藏易》,故稱《周易》,戰國以後俗稱《易經》,一直流傳至今。因此,我們今天所說的《周易》就是《易經》,《易經》就是《周易》。《周易》的“周”,周全,廣大悉備,包羅萬象;“易”,不易、變易、簡易。不易,自然規律不會變,如太陽東起西落不會變、孝敬父母不能變。變易,有所變有所不變,天地萬物隨時在變,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簡易,大道至簡,複雜的事簡單化,不論事物有多複雜,人們都有辦法簡單化,萬變不離其宗。《周易》源於自然與生活,通過陰陽的相互轉化,既對立又統一,以此解釋天地萬物的變化。讀懂《周易》,可以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

有人曾經這樣問我:“請問學習《周易》從哪裡開始入手比較好?”我的回答是:從講故事入手,因為誰都喜歡聽故事。接下來跟各位講河圖、洛書的故事,這兩個故事講的是否熟練?是否生動?直接關乎我們學習《周易》的效率,我們這一個系列就是建立在這兩個故事的基礎上。

第一個故事:龍馬負圖。

七千多年前,伏羲智慧超群,在他之前人們不知道父親是誰,大家只知道母親是誰。所以,婚喪嫁娶是從伏羲開始的,結繩記事、結網捕魚也是從伏羲開始的。但是,伏羲也有困惑,比如太陽為什麼會東起西落?為什麼月亮只有在晚上才出來?有一天在黃河邊,伏羲又在苦思冥想的時候,他突然看到水裡出來一個奇怪的動物,因為是龍首馬身,故稱“龍馬”,龍馬身上還有一幅黑白點的圖形,即“河圖”。

易學常識一:《周易》概述

這幅黑白點的神祕圖形,啟發了伏羲,長久以來的迷惑,終於得以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在“河圖”的基礎上,伏羲一畫開天,開創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綿延至今的文明。正是這次帶有浪漫色彩的偶遇,奠定了《周易》這部曠世經典的理論基礎。這就是“龍馬負圖”的民間傳說。後人有詩讚龍馬:“酉時紫霞鋪滿天,天水一色起波瀾,蕩起千尺層層浪,龍馬呈瑞天地間。”

第二個故事:神龜載書。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可是大禹對中華文化的特殊貢獻,大家也許知之甚少。關於大禹,民間流傳許多感人的細節,比如“三過家門而不入”,甚至兒子出生都沒有看上一眼。大禹為什麼這麼絕情?因為洪水氾濫,還沒找到根治的辦法,許過官員由於治水不力,而被殺頭。我們今天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成功結局,與發生在大禹身上的一次奇遇有關——“神龜載書”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的一條大河——洛水。為了尋求治水良方,大禹苦思不得其解,在洛水河邊,來自上天的啟示降臨了。大禹看到水中出現一隻神龜,龜背上還有一幅黑白點的圖形,即“洛書”。

易學常識一:《周易》概述

“神龜載書”與“龍馬負圖”的故事如出一轍,伏羲當年無法破解自然現象,黃河現“河圖”;當大禹治水無計可施,洛水現“洛書”。大禹從洛書中的黑白點,悟出了天地萬物之道,從而根治了氾濫的洪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根據“洛書”的原理,推演出後天八卦,為《周易》64卦添加了卦辭和爻辭。因此,洛書的出現,是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代表了中國原始文化的偉大成就。

二、為何學?

這個問題,在我們開始學習《周易》的時候,必須經常問自己的,不能有模糊的。《周易》是一部大百科全書,由於我們每個人切入的視角不一樣,所以,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周易》也是多姿多彩的。假如你喜歡文學,它就是一部文學的書,往往四字一句,朗朗上口,語言優美,意境悠遠;假如你喜好軍事,它就是一部兵書;你是個生意人,它就是一部經商的書;你是醫生,它就是一部醫書,因為《黃帝內經》的思想就出自《周易》,易醫同源……總之,你是什麼樣的人,《周易》就是什麼樣的書。讀懂《周易》三到五成,別人若想騙你,已經很難了,但是你有可能去騙人。因此,心術不正的人不宜讀《周易》,極有可能害人害己。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

諸位讀者,你想清楚沒?你為什麼學《周易》?你想從中獲得什麼?從今天開始,你要花時間好好想一想。

在此,大家也許很想問:你為什麼學《周易》?這個問題經常有人問我的。我的回答也很簡單的。64卦代表人一生中可能遇到的64種情境,象徵64種人生智慧。當我遇到困惑的時候,《周易》至少給我提供三種以上的參考答案,然後我挑一個適合我的化解問題的辦法。也就是說我是把《周易》當成一部字典,當我對某個字有疑問,我就會到這部字典裡去查詢。

三、如何學?

學習《周易》的方法挺多的,不同的老師,就會有不同的教法。我的方法總結為八個字:與時偕行,聽讀講寫。乍看起來沒什麼,但要做到也不是容易的事。

與時偕行

“與時偕行”出自孔子之口,這是我們學習《周易》的立足點。無論是學習國學經典、傳統文化,還是其它的知識或技能,一旦無法與時偕行,那就是空談。

“與時偕行”字面背後的意境極其深遠。“與”,連詞,跟隨的意思,這個字比較好理解,無須贅述。“時”,時位,即時間和空間。整部《周易》講的就是時間和空間的關係,比如“世界”,世,時間;界,空間。大自然的運行有它的時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要順應天時,就必須按照時勢經常調整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言行與時勢保持一致,即“順時應變”。“偕”,左邊是“人”,意思是說與什麼樣的人一起同行至關重要。右邊的上半部是“比”,指的是《周易》第8卦——比卦。“比”是“親比”的意思,“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與什麼樣的人親比呢?“偕”的右下部是“白”,指的是正道,走正道的人,一身正氣。“偕”字,強調的是“人”的重要性,只有跟對人,方能做對事。當我們與走正道的人攜手同行,才不會有後遺症。人處在複雜多變的社會時勢中,要識時務,隨時間、場合的變化而變化,不能墨守陳規,也只有這樣,人的行為才符合自然之道,才能趨吉避凶,近悅遠來。因此,“與時偕行”的“行”,跟時間、空間、人物有關,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歸納一下,“與時偕行”的大意是說,時間、場合、人物都對了,才可以放心行動,否則就要酌情處理。舉個例子,40年前的文化大革命期間,誰敢在公眾場合講《周易》?沒有人敢的,因為“時”不對。今天,“時”到了,就可以隨便講嗎?也不是的,還得看看場合對不對?面對的人群對不對?言外之意,我們說話、做事要懂得察言觀色,入鄉隨俗是必須的。

我們今天相聚在一起學習《周易》,時間對了,空間對了,人群也對了,所以,大家就可以放心地“與時偕行”了,不會有後遺症的。

聽讀講寫

大家可能會覺得,只要不是殘疾人,誰不會“聽讀講寫”呢?有必要專門強調嗎?完全有必要。比如“聽”,耳朵沒毛病就會“聽”嗎?未必。我要強調的是:聽得懂弦外之音。《周易》是周文王坐牢期間寫的,商紂王是要過目檢查的,周文王敢直來直去的嗎?所以,《周易》的文字十有八九是隱晦的。再比如“讀”,我們真會“讀”嗎?我們讀書的時候,僅僅是為了讀書嗎?我們讀什麼書?為什麼讀?該如何讀?還是很有講究的。

易學常識一:《周易》概述

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朗讀似乎僅僅是嘴巴、眼睛和耳朵的事,實則不然。“讀書口訣”是本人讀書體悟的總結,儘管僅有36字,沒有一個生僻字,但是傳遞出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

身坐正,書擺正,頭頂天,腳踏地。

我們讀書的時候,要坐有坐相,“坐如鐘”,是為了防止“脊柱”側彎,尤其是未成年人,真正的目的是養我們的“脊柱”。身正、書正,“心”自然正。建議書和眼睛的距離保持在30-50釐米,養“眼”。現代人近視眼特別多,古人沒有電燈,晚上只有微弱的油燈或蠟燭照明,近視眼反而幾乎沒有。大家知道為什麼嗎?這就是我們向西方盲目學習的惡果。古人讀的線裝書都是“豎排版”的,不需要特別強調,讀書人的身體就會坐正,眼睛和書的距離自然保持30-50釐米的距離,否則你讀書就會難受。大家如果懷疑,可以找一本線裝書親身體驗一下。“頭頂天,腳踏地。”需要一定的想象力,想象我們正坐在曠野上,藍天白雲,風和日麗。我們人體最高的一個穴位是頭頂的“百會穴”,最低的一個穴位是腳底的“湧泉穴”。百會穴通天,湧泉穴通地,“天人合一”,養我們的“浩然之氣”,頂天立地。

左手壓,右手指,眼睛看,嘴巴讀。

“左手壓,右手指”,左手壓,是為了方便“右手指”,左右手之間的協同配合,對於初學者至關重要,好處是全神貫注,不容易漏字、跳行等。“眼睛看,嘴巴讀”,看的清、讀的準,是讀書的基本功。有了紮實的基本功,方能提高學習效率,以致事半功倍。

心跳平,呼吸勻,語速緩,身心健。

必須強調的是,呼吸的快慢取決於心跳的頻率,讀書的語速應該儘量與心跳的頻率相協調。呼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呼吸分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氣“短”,到了胸部就下不去了,容易使人心浮氣躁;腹式呼吸,氣“長”,氣沉“丹田”(肚臍下方大約二寸的區域),經常練習,會使人中氣充沛,聲音洪亮。所以,我們讀書的時候,適宜採取“腹式呼吸”(養身),不宜“胸式呼吸”(傷身)。

肝開竅於目,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腎開竅於耳。也就是說五官(眼、耳、口、鼻、舌)和五臟(肝、心、脾、肺、腎)是相通的。結合“讀書口訣”,悅耳可養“腎”, 潤口可養“脾”,舌動可養“心”,通鼻可養“肺”,眨眼可養“肝”。因此,我們讀書的時候,心跳平穩,呼吸均勻、語速舒緩,身心才能康健。總之,讀書的過程,就是五官、五臟、四肢、脊柱協同配合的過程;讀書的過程,就是養生練氣練功的過程。

聽和讀之外,就是講和寫。“講”注重口語表達能力,“寫”則注重書面表達能力。聽、讀、講、寫是一個整體,不可偏廢。當我們具備了“聽讀講寫”的能力,也就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

祝願大家與時偕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作業】

1、中華三聖是哪三位聖人?

2、《周易》和《易經》是什麼關係?

3、講故事:龍馬負圖、神龜載書。

4、背誦“河圖歌”、“洛書歌”。

5、用腹式呼吸(配合五官、五臟、四肢)朗讀《讀書口訣》七遍。

6、我為什麼學《周易》?(200字以上)

注:以上1、2、3、6以文字的形式完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