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陰陽學說:中國最古老的自然哲學觀(陰陽不是迷信)

國學 易經 物理 戰國時期 天文 心念自在 2018-12-10

陰陽學說是中國最古老的哲學觀念之一,它起源於原始社會人類對自身和自然界物象的觀察。

道家陰陽學說:中國最古老的自然哲學觀(陰陽不是迷信)

最初的陰陽觀念是原始社會的人們通過觀天象而產生的。太陽出沒和月亮圓缺變化形成晝夜交替的天象,烏雲蔽日和雲開日出的天象給了先民們直觀的感受,由此產生了最初的陰陽觀念,所謂“陰者見雲不見日,陽者雲開而見日”(《說文通訓定聲》),是陰陽觀念的原始意義。《漢書•藝文志》曰:“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上古時代就有了羲氏、和氏這樣觀察天象的專職人員,說明陰陽學說與原始時期人們樸素的天文知識、自然現象有關。

陰陽是中國上古文化,對於自然物理理論科學的先驅,用處最多而最普通的學術名詞,上古的天文學家與星象學家,他們用陰陽互變的原理,藉以說明理論物理的觀點,並且用它作為使科學進入哲學理念的橋樑。戰國時期的陰陽家們,也便是當年原始科學形態的理論科學家,秦、漢前後的占卜家,所謂使用龜策的術者,以及後來的卜筮術數,與選擇時間的“日者”,乃至魏、晉以後的堪與家(俗名看風水,或看地理的),唐、宋以後的星命家(俗稱算命的),統統都是從戰國時期陰陽家的系統分化而來,最終,陰陽形成一個抽象的概念。

道家陰陽學說:中國最古老的自然哲學觀(陰陽不是迷信)

儘管陰陽觀念形成於原始氏族社會時,但由於受文字、宗教觀念等因素的制約,直到西周末年,陰陽觀念才由伯陽父提出。他把陰陽看作是存在於天地之間的兩種氣,用陰陽二氣的交感變化來解釋自然現象。老子通過對萬物長期細緻入微的觀察總結,在此基礎上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道德經》)的命題,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具有陰陽矛盾對立的屬性,是早期陰陽二元化學說的萌芽。陰陽學說由最初的天文、自然現象向樸素的哲學觀點昇華。


陰陽學說在五經文化的系統裡,是組成《易經》學術系統的中心思想,《書經》也有提到,但並不像在《易經》學系那樣重要。陰陽是上古以來,對於天地萬物,與人事物理的觀察,發現萬有互相對立,互相消長的法則,因此,便在現象中,和人事物理上,定立陰陽互變的定律,用以說明同類事物變化的原則。

在《易經》的《系傳》上,提到“一陰一陽之謂道”,便是用它來說明道體流行演變而成為萬有規律的,都不外一陰一陽的互變作用,陰陽是個抽象的觀念,用它來說明對待流行的代表符號的名稱。決不可以完全把它當作實體來用:它在物理的作用上,是代表動靜, 在物質的作用上,是代表剛柔,在宇宙的現象上,是代表天地,在天體的運行上,是代表日月,在人類的觀念上,是代表男女,在動物的世界裡,是代表雌雄,在理念的領域中,是代表反正。

總之,它是抽象的代表了對待的一切,可以用到任何事物與理念上去,它是天地開闢以來,萬有對待流行的總代表,所以後來的儒、道兩家,根據《易經》學系的思想,便把天地未開時的混沌狀態,特別抽出《易經·系傳》上所提出“太極”的名詞,換作混沌的代號。於是“太極”動則生兩儀(陰、陽),兩儀再動又生四象(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四象生八卦的觀念,便從此建立。同時老子也提到“萬物負陰而抱陽”的說法,後來儒道思想與他交相演變,便形成萬物各有一“太極”,“太極”各有一負陰而抱陽的陰陽理念了。

道家陰陽學說:中國最古老的自然哲學觀(陰陽不是迷信)

時至今日,由於我們對道家思想,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缺乏認知、認同,大多數人認為陰陽是迷信觀念,實在可悲可嘆!本文查閱相關資料、網絡觀點,難免有偏頗之處,歡迎朋友們指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