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陰陽家學說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或自然界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階層,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齊人鄒衍(約前324年~前250年,其還創立了一種地理學說,認為華夏地區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是其代表人物。《史記》稱其:“深觀陰陽消息,而作迂怪之變。”《呂氏春秋》則直接受到鄒衍學說的影響。大體而言,鄒衍的陰陽家思想表現在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並試圖進一步的發展,用來建構宇宙圖式,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古代漢族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陰陽”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是我國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中華文化的總源頭),“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長,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即《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其基本思路:陰陽交感而生宇宙萬物,宇宙萬物是陰陽的對立統一。

陰陽學說是在氣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並在氣說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天地、日月、晝夜、晴明、水火、溫涼等運動變化中一分二的結果,這樣就抽象出來“陰”和“陽”兩個相對的概念。陰陽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體事物,所以“陰陽者,有名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陰代表消極、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象,陽代表積極、進取、剛強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象。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可用“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八字括之。

《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認為,宇宙萬物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它也是關於宇宙的屬性及其變化規律的範疇系統。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便是變動運轉的觀念,也就是"相生"與"相剋"。

"

陰陽家學說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或自然界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階層,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齊人鄒衍(約前324年~前250年,其還創立了一種地理學說,認為華夏地區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是其代表人物。《史記》稱其:“深觀陰陽消息,而作迂怪之變。”《呂氏春秋》則直接受到鄒衍學說的影響。大體而言,鄒衍的陰陽家思想表現在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並試圖進一步的發展,用來建構宇宙圖式,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古代漢族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陰陽”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是我國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中華文化的總源頭),“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長,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即《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其基本思路:陰陽交感而生宇宙萬物,宇宙萬物是陰陽的對立統一。

陰陽學說是在氣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並在氣說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天地、日月、晝夜、晴明、水火、溫涼等運動變化中一分二的結果,這樣就抽象出來“陰”和“陽”兩個相對的概念。陰陽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體事物,所以“陰陽者,有名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陰代表消極、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象,陽代表積極、進取、剛強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象。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可用“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八字括之。

《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認為,宇宙萬物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它也是關於宇宙的屬性及其變化規律的範疇系統。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便是變動運轉的觀念,也就是"相生"與"相剋"。

陰陽家學說

五行學說並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本身,而是指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間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按其屬性進行歸納,是古人對人類社會或自然界的歸納總結的哲學認識。凡即具有生髮,柔和特性者統屬於木;具有陽熱,上炎特性者統屬於火;具有長養,發育特性者統屬於土;具有清靜,收殺特性者統屬於金;具有寒冷,滋潤,就下,閉藏特性者統屬於水。將人體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事物現象聯繫起來,形成了聯繫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用以說明人體及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五行相生含義:木生火,是因為木性溫暖,火隱伏其中,鑽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火生土,是因為火灼熱,所以能夠焚燒木,木被焚燒後就變成灰燼,灰即土,所以火生土。土生金,因為金需要隱藏在石裡,依附著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金生水,因為少陰之氣(金氣)溫潤流澤,金靠水生,銷鍛金(加熱熔化金屬,使其變為液態)也可變為水(此時的水可以理解成液態物資的範疇),所以金生水。水生木,因為水溫潤而使樹木生長出來,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剋含義:是因為天地之性眾勝寡,故水勝火。精勝堅,故火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

五行生剋制化宜忌: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強金得水,方挫其鋒。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為砍折。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變。

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濟。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強火得土,方止其焰。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見銷熔。火賴木生,木多火熾;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水能生木,木多水縮;強水得木,方洩其勢。水能克火,火多水乾;火弱遇水,必不熄滅。水賴金生,金多水濁;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土:土旺得木,方能疏通。土能生金,金多土變;強土得金,方制其壅。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為淤塞。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木:木旺得金,方成棟樑。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強木得火,方化其頑。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為傾陷。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縮。

鄒衍運用陰陽五行理論來闡釋宇宙演變和歷史興衰,創“五德終始”之說。“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在為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陷入了歷史循環論,不過這也大致符合秦朝以後的歷史循環模式。

《漢書·藝文志》雲:“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作為一個學派,陰陽家魏晉以後已不復存在。《漢書·藝文志》著錄陰陽家著作“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從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還可以看到一些關於陰陽家的學說內容。而陰陽家在中國思想發展的重要性,則是具體化了自然世界對於人事的影響。這種想法,還可以在現在的黃曆或是農書、農曆裡看到。

早期代表有姜子牙(姜尚)和周文王,姜子牙不但是一位精通道術的奇人,而且對陰陽五行的推演頗有建樹。傳說善於運用奇門遁甲。輔佐周武王,推翻殷商,建立了周朝。周文王是後天八卦的發明者,周易的創始人,善於占斷。

董仲舒創立了著名的“天人感應”學說,其學說主要有兩個要點:祥瑞、災異說。天下有祥瑞的現象出現時,是因為君主有德,人心向善,而感動了天地;天有不詳之兆時,例如大的自然災害發生,必是人們做了對不起上天的行為,上天會以災害的形式,來警告人們,要人們趕快自醒。這種理論主要是為了威懾掌握著極大權利的君主們,讓其行為收斂,這是董仲舒對陰陽五行學說的最佳利用。

陰陽五行說不僅對自然界(包括人體自身生理運行)做出了基本能自圓其說的系統解釋,而且也嘗試對人類社會進行自圓其說的系統解釋,以及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關係的系統解釋,可以說這是漢族祖先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認識的大一統理論。陰陽五行說這個龐大的基本能自圓其說的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界認識的理論體系在戰國時期非常流行,陰陽學家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類似於現在的科學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漢初陰陽家還存在,漢武帝罷百家後,部分內容融入儒家思想體系、部分內容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基本不存在了。

陰陽五行說清楚的顯示了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基本認識,不論是幼稚還是錯誤,都是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如果是幼稚的話,有待深化認識,如果是錯誤的話,有待改正。遺憾的是,此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的祖先既沒有對其深化認識,也沒有改正其錯誤內容。這也並不是東方特有的現象,西方社會依然如此,比如,亞里士多德的部分認識也是在一千八百年後,才被後人認識到需要重新認識。如果近現代人類科技不是發源於歐洲,而是發源於中國,一定會從陰陽五行學說中吸取許多營養。

陰陽家的消失確實是一大遺憾,這也許是其系統理論難以深化認識或改正錯誤的主要原因,這顯示了戰國以後,大一統社會的重要缺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