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之合夥人精神 收藏之作

國學 論語 創業 孔子 小麥人才坊 小麥人才坊 2017-08-28

《論語》之合夥人精神

作為創業者,我們需要不斷的面臨著挑戰和不確定性,我們曾不斷地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掙扎與奮鬥,在堅持與放棄之間抗爭與思考,在得到和失去之間徘徊與取捨,創業初期,很少有創業者憑一個人的力量和智慧可以開創一番事業,我們需要依靠團隊的力量和智慧。到底什麼樣的合夥人精神更值得學習和推崇呢?

談到合夥人精神,我們必須從三個方面去探討和思考:“為什麼合夥”、“ 如何分工 ”、“ 合夥中的矛盾如何解決”。孔子在《論語·堯曰篇》中的一些評述,對回答這些問題或許有許多啟發。

孔子在論語中以“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高度概括。創業動機無非三類:“興滅國”,以新的方式方法振興產業,“繼絕世”,在企業或人生面臨困境時,尋求突圍,“舉逸民”,提供平臺、招攬人才開創夢想。

首先,為什麼合夥?創業,很多時候源於個人的夢想,但做大做強,需要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那麼,什麼原因,讓創業者合夥而謀呢?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事實上,或許並非所有的合夥都是源於夢想,許多或是迫於無奈。而共同的夢想,或者共同的無奈,都會促成夢想者的結合。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俞敏洪是否會願意拎著漿糊去貼小廣告?如果不是英雄落魄,徐小平是否會願意回國加入新東方?

其次,合夥人之間如何分工?無論創業出於哪一種動機,也不論合夥的誘因是出於夢想的驅動還是對於無奈際遇的抗爭,合夥人的關係一旦形成,必須有明確的分工。如孔子所言,“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公司管理,猶如治理國家,而合夥人的共同使命,就好比一個國家統帥,必須抓住“權”“法”“官”這三點,謹慎權衡公司的戰略決策,周密系統地確定規章制度,並選用賢能,這樣才能確保公司的運營效率。在國內合夥創業的成功典型中,新東方的“三駕馬車”,復星集團的“四劍客”,阿里巴巴的“十八羅漢”,每個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清晰的分工,每個人都必須服從大局並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最終在各自的領域成為佼佼者,不但完成作為合夥人的使命,也成就個人事業的發展。

最後,合夥人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合夥之初,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出發點,但在企業做大做強以後,企業面臨兩方面的挑戰,一是對利益分配的不同看法,另一個是對公司發展方向無法達成一致。因此,合夥人同患難卻不能共富貴的結局普遍存在,最後分崩離析的居多。

《論語》中孔子指出“尊五美,屏四惡”,可作為合夥人化解矛盾的原則參考。無論是什麼樣的矛盾,要分清“美”和“惡”,並相應地約定好退出機制。“萬通六君子” 的真實案例,或許可為許多企業所借鑑。1991年第一次界定合夥人利益關係時,馮侖等人模仿水泊梁山模式“座有序,利無別”的模式,即職務不同,但利益均分,可這無法很好的解決合夥人之間的矛盾,也是合夥人利益分配時較為忌諱的方面。1995年第一次分手開始,潘石屹向馮侖發出律師函,指出不同意就起訴,這使大家感到意外和尷尬。最終,六君子以江湖方式開始,以商業方式退出的故事,成就了一段佳話。

UC的創始團隊的的合夥人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與參考,合夥人精神從來都不會輕易形成,也從來都無法事先約定。穩固而常青的合夥人精神,一定會經歷許多次爭論後的理解、許多次衝突後的妥協以及許多次矛盾後的包容,以不變的法則,應對千變萬化的可能,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形成同舟共濟、肝膽相照的事業夥伴關係。

作者:Jenny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