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吉利收購寶騰:鮮花與荊棘

國產車 寶騰 吉利汽車 沃爾沃 蓋世汽車 2017-05-28

經過漫長的談判、試探、中止、重啟等複雜套路,吉利終於在5月24日簽約收購馬來西亞唯一的整車企業寶騰49.9%的股權,以及寶騰旗下路特斯(蓮花)51%的股權。

這個結果,吉利是否滿意呢?

深度|吉利收購寶騰:鮮花與荊棘

未達初衷

在今年兩會期間,李書福對探尋的媒體記者稱,“寶騰總在變,定不下來,不談了。”現在回頭看,這番表態只是談判策略。離開談判桌本身構成施壓手段。因為李書福很清楚,其他競購對手,諸如PSA、斯柯達、鈴木、大眾等,儘管有些在2月份之前提出了競購方案(比如PSA),但事實上收購方案沒有獲得自家董事會批准(東風也是有發言權的)。一句話,都不靠譜,到頭來,寶騰還得找吉利。

想明白這一點,很多問題就解決了。但是,大馬政府的底線是,不放棄對寶騰的實際控制權。說的很複雜,要求戰略互補、運營互補、文化互補,即共同開拓市場、共享架構和技術,聽上去好像做互換股權交易,即實現雷諾-日產模式整合,而非單方出資收購。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就是一場拯救換控制權的交易。

吉利不打算充當單純的財務投資者,索要51%股權,雙方一時的確談不攏。

從結果看,吉利做出了更大的讓步。49.9%的股權,第一大股東,仍然沒有絕對控股。鑑於去年排名第8的馬來西亞富豪賽莫達•布哈瑞(SyedMokhtarAl-Bukhary)擁有的DRB—HICOM(多元資源工業集團,簡稱DRB)並不擁有寶騰完整所有權,馬來西亞政府間接持有寶騰25%股權。因此,吉利達到了事實上控制寶騰的目的,這也是吉利願意做出讓步的原因。何況,還有“添頭”——路特斯51%的股權作為補償。

寶騰燙手

眾所周知,寶騰是馬來西亞政治強人、92歲的前總理馬哈蒂爾•穆罕默德創建的。

寶騰是高度政治化的企業,在馬來語中是“國家汽車公司”的意思,長期受馬來西亞高關稅和軟貸款呵護的獨苗。馬哈蒂爾將寶騰視作國家工業化的圖騰,他把自己的前政治接班人安瓦爾送進監獄以後,沒有人對他另一個政治遺產感興趣。繼任的巴達維和現任的納吉布都不願意接鍋。

馬哈蒂爾下臺後仍然保有政治影響力,每當寶騰發展不順利,馬哈蒂爾就要抨擊這個,謾罵那個。

馬政府通過大馬國庫控股國民投資有限公司(KhazanahNasionalBhd),再由後者控制寶騰。不過,連續多年的虧損,令馬政府內部如何“處置”寶騰產生了爭議。

行事高調的富豪賽莫達,旗下的DRB集團是大馬最大的汽車經銷商,在2012年收購寶騰大部分股權,鞏固了與納吉布政府的關係,仍未能解決寶騰虧損和市場份額不斷下滑的老問題,馬哈蒂爾為此曾嗆聲納吉布。而後者則面臨從反對派蔓延至巫統內部的反對勢力,寶騰成了燙手山芋。應該說,馬來西亞人設計車標的鑑賞力,遠強於運營車企的能力。雙方的確是優勢互補。

半年前上臺的寶騰CEO扎因•阿比丁稱“我首先是個馬來西亞人,其次才是個商人。履行社會和國家責任卻是我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番話清楚地表明,寶騰不是單純的一家車企,而是附著了很多政治意義、馬來人民族工業期待的複雜混合體。

吉利就是看到了這一點,實際上馬方不可能放棄談判。

吉利拿到“路書”

根據今年2月份提交的未經證實的競購方案,吉利將幫助寶騰將年銷量提升至20萬輛以上;並向後者提供車型開發技術和原型車,並以寶騰名義在東南亞市場銷售(就是複製跨國車企在中國所做的);同時向路特斯注資,以拯救後者岌岌可危的財務狀況。

吉利在當前交易中花了多少錢,這是個祕密。寶騰本身不是上市公司,無披露義務。考慮到寶騰的母公司DBR當前市值約為52億元人民幣,吉利付出的代價遠小於當年收購沃爾沃,而吉利汽車(不含沃爾沃)去年的淨利潤就達51.7億元,經濟實力今非昔比,因此不會對吉利的財務構成沉重負擔。和當初收購沃爾沃時多方騰挪籌措相比,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而李書福當年花18億美元,從福特手裡全資收購沃爾沃,被認為撿了大便宜。沃爾沃業務持續回暖,並重建全球生產佈局,證實了吉利具備盤活“不良資產”的能力。

寶騰不是一個小號的沃爾沃,它不會在技術和運營上給吉利帶來好處(血淚教訓倒有不少),相反,它還指望著吉利的技術和資金輸入,就像中國合資企業的中方指望外方夥伴所做的事情一樣。

寶騰對於吉利,更像一個出海口。在東南亞,吉利第一次擁有了一個“協同基地”。儘管在東盟國家內銷售要貼牌寶騰,吉利車仍然能快速地、無關稅進入6億人口的市場。否則,靠逐步滲透實現本地化,將經歷長得多的時間。

對新手車企來說,歐美市場不是“好目標”,東盟市場的重要性則一直被低估。吉利花錢買“路”,是這次收購案的根本考量。寶騰作為經營資產本身,價值不大。

至於路特斯,市場地位更是邊緣化,年銷量不足2000輛,連續17年虧損。經歷了“青年蓮花”的授權烏龍,品牌價值已經所剩無幾。就算激活了路特斯,跑車業務也幾乎不可能給吉利帶來直接收入,但可以提升車企對整車設計的理解,提升整個車企的形象。

自主車企長期以來苦惱價格天花板,原因之一就在於,消費者對其技術實力和品牌內涵“缺乏預期”。如果路特斯能夠將“輕量道路跑車”標籤重新戴好,對吉利品牌本身的提升不無助益。

風險何在?

寶騰和路特斯都亟須資金注入,吉利必須要準備好為新品牌、新工廠、新的車型研製計劃提供資金。

同時,寶騰還等著吉利將暢銷車型拿過來生產。如果博越、帝豪等車型也能在東南亞受到市場歡迎,自然皆大歡喜,大馬政府將愉快地卸脫了實際兜底責任,雙方還能愉快相處。據觀察,東南亞市場和印度市場更相似,與中國SUV是王道的口味大相徑庭。

如果這些車型在新市場推廣遇阻,寶騰的閒置產能無法有效利用,馬來政府勢必唧唧歪歪。扎因現在就在不斷抱怨公司正在為“空氣付費”。

同時,吉利未能絕對控股,留下一個小尾巴。

吉利雖然是第一大股東,而國民投資和DRB等股東都與政府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有消息稱DRB董事長賽莫達依靠政府訂單發家,後兩者很容易聯合起來。因為寶騰未上市,因此不存在分散的個人持股。50.1%的股權方聯合起來,不像想象的那麼難。吉利在董事會裡的地位,並不穩固。

這也是大馬一再要求保有控制權的理由。如果願意,隨時可以掣肘吉利的任何決定。在中國投資的跨國車企,根本不受等股比的制約,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技術核心資產擁有絕對自信。吉利這幾年技術積累不錯,算是實現了正向設計。但是否擁有同樣自信,很難講。因此,在合資企業中,就必須謀求更多的控制力。

不樂觀的是,吉利可以對沃爾沃施加強大影響(雖然也要考慮政府和工會訴求),但在寶騰的運營上,吉利並未掌握絕對話語權。這是否構成阿克琉斯之踵?還不得而知。在無關稅的有利條件下,吉利的產品能否在東盟國家立足,是這起收購案成功的首要因素。(來源:騰訊汽車)

MORE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