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公司:大山向大海的跨越

東風公司:大山向大海的跨越

上圖 工作人員正在使用東風—移動—華為基於LTE/5G遠程駕駛系統聯合實驗平臺。經濟日報 記者 楊忠陽 攝

右圖 1975年6月份,二汽人自主開發的第一個基本車型——兩噸半越野車投產。 (資料圖片)

東風公司:大山向大海的跨越

2003年9月28日,東風汽車總部遷往武漢。圖為公司新總部大樓。經濟日報 記者 楊忠陽 攝

在秦巴山深處,有一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湖北十堰。40多年後的今天,這裡駛出了一艘“汽車航母”——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公司”)。

“2017年,我們共計銷售汽車412.1萬輛,比1978年的5000輛增長了800倍;營業收入達到6305.3億元,比1978年的1.6億元增長了3900倍,躍居最新《財富》世界500強第65位。”談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經營管理部部長魏文清首先列舉了這樣一組數字。

時間孕育奇蹟,數字標刻實力,今天的東風公司已經走出大山,奔向大海,成為我國首家跨國國有汽車集團。

在改革中敢為人先

東風公司的前身是成立於1969年的第二汽車製造廠。“幼年”的二汽經歷過不少磨難,也沒少在生死關前徘徊。直至1978年,東風5噸民用車EQ140下線,成功實現“軍轉民”,二汽也由此扭虧為盈,第一次向國家上繳利潤279萬元。

然而,就在二汽人滿懷信心準備繼續前行時,“二汽將要停緩建”的消息傳來。如何挽回危局?時任第二汽車製造廠廠長的黃正夏提出了“自籌資金,量入為出,續建二汽”的大膽設想。二汽就這樣頑強地“活下來”了。

“活下來”的二汽沒有止步不前,它繼續大膽探索,不僅與全國8家汽車製造廠組建跨省區、跨部門的東風汽車工業聯營公司,實現生產協作,而且在全國創造了“三個率先”。一是率先推行“以全面質量管理為基礎全面技術經濟效益承包”的“雙全”責任制;二是率先實施“以全面質量管理為基礎、以全面技術進步為核心、以全面經濟效益為目標”的“三全面”分層經營承包責任制;三是率先推行廠長負責制。這“三個率先”有力提高了產品質量,壯大了企業實力。

1985年,敢為人先的二汽人提前兩年達成了年產10萬輛汽車的產能目標,迎來了企業大發展的春天。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二汽在汽車產銷量、上繳國家利潤和稅收等方面連續數年佔全國汽車企業60%以上,成為行業翹楚。

面對成績,東風人並未滿足。根據當時中國汽車“缺重少輕無轎”的格局,他們果敢決定,走出十堰,“上馬”轎車,遷址武漢,企業發展實現“三級跳”。即使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公司流動資金幾近枯竭,東風人也沒有倒下。他們攻堅克難,通過改革構建起“決策主體層、生產經營主體層、經營基礎單位層”三個層次的公司體制,實現了由工廠到公司的重要轉型,使東風公司真正邁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軌道。此後數年間,東風公司的經營收入均以30%的速度增長,並於2005年在香港上市,極大提升了中國汽車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地位和影響力。

“梳理東風公司40多年的發展歷程,每當我們面臨關係生死存亡的關鍵難題,總是能順應大勢、主動改革,不斷調整優化戰略佈局,突破瓶頸。”在東風公司總部形如巨輪的辦公大樓前,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新聞發言人秦捷感慨道:“沒有改革,就沒有東風的成功。”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深化改革辦公室主任譚偉告訴記者,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東風公司加快了以“主輔分離”為主線、“主業國際化、輔業市場化”為目標的體制改革。2017年,東風公司十堰基地納入全國“獨立工礦區剝離辦社會職能綜合改革試點”。前不久,東風電力處、水務公司、物業管理企業等4家單位分別移交國網湖北公司、北京首創集團、華潤集團等國有企業,公司“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取得關鍵性突破。根據計劃,下一步東風公司將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聚焦解決重點難點實際問題,推進改革攻堅突破,向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加快邁進。

在開放中合作雙贏

北京時間2018年6月24日23時25分,經過長達9個月、45000海里的航行,懸掛著“雙飛燕”LOGO的東風隊率先衝過位於荷蘭海牙的終點線,成為沃爾沃環球帆船賽歷史上首支獲得總冠軍的中國船隊。

“沃爾沃環球帆船賽有45年的歷史,代表著世界頂級遠洋航海競技實力。”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說:“儘管東風公司誕生在大山裡,但我們不想‘蹲在山溝裡’想問題,要站在山巔、面向大海思考未來。我們希望通過參加這一全球頂級賽事,進一步推動東風對外開放,為東風國際化戰略開闢一條新航線。”

從大山奔向大海,東風蹄疾步穩。早在1975年前後,東風公司就從德國奧芙柯公司引進了設備熱模鍛壓機。1987年8月7日,中美合資的東風湯姆森有限公司成立,這是東風公司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1992年東風與法國雪鐵龍公司共同打造的“神龍”,則成為當時中國乘用車行業最大的合資項目。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面對全球跨國汽車巨頭魚貫而入,有人驚呼“狼來了”。但在東風人眼中,這些跨國汽車巨頭不僅是“狼”,更是“浪”,全球化浪潮襲來了。

進入新世紀,剛剛從虧損中爬起來的東風公司制定了“開放合作,自主發展,做強做大,優先做強”的發展戰略,多種合資合作模式被開創性地探索出來。

“堅持開放發展,堅持主動主導,推動世界範圍內核心資源流動,是東風公司合資合作的一大特色。”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戰略規劃部部長黃剛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2013年,東風公司與沃爾沃集團簽署戰略聯盟協議,中外雙方以55∶45的股比組建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共同致力於發展東風品牌商用車,真正實現“以我為主”的合資合作。

推進央企間戰略協同、資源共享是東風公司開放合作的又一創舉。秦捷告訴記者,繼去年12月份與一汽、長安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後,今年7月份,東風公司又與各相關企業簽訂了T3物流戰略合作協議、移動出行意向協議書等,眾多合作項目正在加速落地。

如果說改革解決的是束縛自身發展的問題,那麼開放合作不僅迅速壯大了東風公司的實力,而且為其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2014年3月26日,在中法兩國最高領導人的見證下,東風公司與標緻雪鐵龍(PSA)集團在巴黎共同簽署協議。根據協議,東風公司向PSA定向增發股份投資8億歐元,佔股14.1%,正式成為與法國政府、標緻家族並列的第一大股東。東風公司也由此成為中國汽車行業首家跨國國有汽車集團,開創出中國汽車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全新模式,為其進一步深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全價值鏈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鋪平了道路。

在創新中邁向一流

對著視頻畫面,在操作器上鬆手剎、踩油門、打方向……在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記者坐在室內遠程駕駛艙裡,通過5G網絡操控遠在3公里外的東風無人駕駛汽車。屏幕畫面顯示,無人駕駛汽車可同步完成加速、轉向等操作,完全感覺不到延遲。

“這是我們正在加速推動的東風—移動—華為基於LTE/5G遠程駕駛系統聯合試驗平臺。”技術中心自動駕駛團隊工程師鄔小魯告訴記者,東風5G自動駕駛樣車以東風風神AX7為基礎車型,採用6路高清攝像頭,可利用大帶寬、低時延的5G技術實時回傳現場畫面,實現穩定精準的遠程控制。“目前我們的自動駕駛技術全國領先。”鄔小魯說。

領先的自動駕駛技術是東風公司著力推動自主創新的一個縮影。“東風公司的40年是一部改革史,更是一部創新史。”秦捷說,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就是東風人的“傳家寶”。

作為東風公司自主創新的主陣地,東風公司技術中心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而生。技術中心副主任周劍光告訴記者,早在1983年4月份,東風公司就在二汽產品設計處、工藝研究所等基礎上成立公司技術中心。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以集團技術中心為主體,各子公司研發機構協同運行的複合式研發體系。

更讓東風人自豪的是,由集團技術中心研製的1.5噸級高機動性越野汽車東風“猛士”是我國首次開發成功的系列化、多用途,完全自主創新的高科技機動作戰平臺,200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此外,“東風混合動力電動城市客車的開發”獲得中國汽車工業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2017年度“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獎”共計55項獲獎項目中,東風公司獨佔12項,獲獎數量連續6年位居行業第一。

“目前,東風公司的產品和技術實力均位居國內前列,部分處於領先水平。在乘用車領域,已形成東風風神、東風風行、東風風光、東風啟辰等品牌及轎車、SUV、MPV全系列,具備完全自主開發能力和健全的產業鏈體系;商用車領域實現了‘重、中、輕’全面發展;新能源汽車‘三電’技術優勢明顯。”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工程部處長徐新平說。

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汽車正從傳統機電產品和交通工具轉變為大型移動智能終端、儲能單元和數字空間。對此,東風公司前瞻性地提出了“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五化”發展方向,並加快了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的探索。

“科技創造卓越,創新成就一流。”竺延風表示:“在這個技術奇點來臨的時代,東風公司將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強化創新,奮力實現‘三個領先、一個率先’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唯有創新最美麗

到東風公司採訪過很多次,每一次都能發現新變化。

比如,在新建的東風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面對東風時代電池系統有限公司先進的生產線和產品,車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今年4月份才成立的公司,其發展速度之快,完全出乎人們的想象。

又如,在東風公司技術中心,記者見到了很多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公司級創新工作室。東風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周劍光透露,目前公司共有30多個公司級創新工作室。在這裡,研發團隊可以自由組隊、選擇課題,可以得到充分授權,同時還可以享受到彈性管理和多元激勵的機制“紅利”。

再如,在東風公司深化改革辦公室,譚偉告訴記者,目前東風乘用車公司等9家單位已啟動高管人員崗位契約化管理,高管人員“上有憑、下有據”,任期結束自動免職。此舉打破了以前幹部“能上不能下”的問題,實現了公司高管人員從身份管理到崗位管理的轉變。

4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企業來說卻是不短的征程。東風公司是我國第一家自主設計、自主建設的汽車製造廠,它的每一步都備受同行和社會關注。

作為一家數次瀕臨倒閉的老牌國企,東風公司為何總是能夠“觸底反彈”,強勢崛起?為何能夠實現“以我為主”的合資合作?為何能夠率先成為中國跨國國有汽車集團?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追問這些“為什麼”無疑更具時代意義。

按照東風人自己的說法,東風公司的成長壯大離不開5種力量。一是面向市場塑造持續生命力;二是深化改革激發蓬勃創造力;三是精益專注構建強大競爭力;四是開放合作形成廣闊發展力;五是自主創新打造主動主導力。

僅從記者個人角度來看,覆盤東風公司40年的變遷,更離不開內、外兩個維度。

從內部因素來看,如果自我創新動力不足,就不可能有東風今天的成功。汽車是競爭性很強的產業,一家企業和品牌要做大做強,既需要強大的創新研發能力和製造能力,也需要強大的渠道和產品營銷能力。40年來,東風公司通過一系列脫胎換骨的體制機制改革,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企業制度,通過創新驅動、自主發展,使企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從外部環境來看,如果沒有國家層面的改革開放,同樣不可能有東風今天的成功。汽車是一個全球化程度很高的產業,發達國家在汽車製造領域已經有近百年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積累,其在發展理念、管理制度、人才培養等方面有很多先進經驗。後來者如果“從零開始”、閉門造車,很難在短時間內追趕上來。40年來,東風公司藉由一系列開放合作,積極向日產、本田等跨國巨頭學習,並與華為、寧德時代等聯手,實現了快步前行,不斷超越。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全球汽車產業發展日新月異、行業版圖和生態開始重構,企業發展面臨機遇大、挑戰多、實踐難的複雜局面。東風公司要進一步贏得未來,必須堅持“以我為主,開放合作”的創新發展戰略,基於自身定位,明確需要掌控的核心技術,努力做專做精。同時,要與擁有其他技術的各類企業緊密合作,融合發展,共同構建基於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移動出行新生態。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邁進。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忠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