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民工到產業工人:廣東開發第二次“人口紅利”'

"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丨陳潔 朱家嬿 廣州報道

編輯丨李博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廣東人口不斷流入、人口素質不斷提升、人口城鎮化率不斷上漲。同時,隨著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躍升,呈現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過渡的趨勢。

16年前,從河南老家前往廣東打工的黃斌,大概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工資收入從第一份工作的400元,一躍升至目前的8000元,而且還是包吃包住後的稅後工資。

如今,他在東莞中集專用車有限公司正幹得熱火朝天,並試圖通過培訓,從焊接技術工人轉型為懂得機器人編程的更全面的技能型人才。

在此之前,黃斌已經成功從普通工人轉型為技術熟練的焊接工人,工資出現了連續“上跳”。

以黃斌為代表的這類普通工人轉型,已經成為廣東產業轉型背後的關鍵“拼圖”之一。

“現在企業招聘普通人才少多了,以前很多都靠人力,現在能靠機器就靠機器,畢竟機器可以24小時不停。企業更多招聘的是高技術工人,他們的工資可以達到6000元、8000元甚至更高。”智通人才連鎖集團相關負責人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以開放、務實、包容的態度,吸引全國各地的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湧入,為廣東經濟發展帶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和人口紅利。

廣東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82年廣東省流動人口只有28.09萬人,1990年上升到331.47萬人。到了2018年,廣東省跨省淨流入總量為1843.88萬人。

隨著經濟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廣東將為在此工作的人員提供收入更高、領域更寬的就業機會,同時市場也對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需求。

“我們每年有一到兩次技術培訓的機會,公司出錢,每次參加培訓合格之後,工資都能上漲500元左右。”談到未來,黃斌充滿幹勁。


"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丨陳潔 朱家嬿 廣州報道

編輯丨李博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廣東人口不斷流入、人口素質不斷提升、人口城鎮化率不斷上漲。同時,隨著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躍升,呈現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過渡的趨勢。

16年前,從河南老家前往廣東打工的黃斌,大概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工資收入從第一份工作的400元,一躍升至目前的8000元,而且還是包吃包住後的稅後工資。

如今,他在東莞中集專用車有限公司正幹得熱火朝天,並試圖通過培訓,從焊接技術工人轉型為懂得機器人編程的更全面的技能型人才。

在此之前,黃斌已經成功從普通工人轉型為技術熟練的焊接工人,工資出現了連續“上跳”。

以黃斌為代表的這類普通工人轉型,已經成為廣東產業轉型背後的關鍵“拼圖”之一。

“現在企業招聘普通人才少多了,以前很多都靠人力,現在能靠機器就靠機器,畢竟機器可以24小時不停。企業更多招聘的是高技術工人,他們的工資可以達到6000元、8000元甚至更高。”智通人才連鎖集團相關負責人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以開放、務實、包容的態度,吸引全國各地的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湧入,為廣東經濟發展帶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和人口紅利。

廣東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82年廣東省流動人口只有28.09萬人,1990年上升到331.47萬人。到了2018年,廣東省跨省淨流入總量為1843.88萬人。

隨著經濟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廣東將為在此工作的人員提供收入更高、領域更寬的就業機會,同時市場也對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需求。

“我們每年有一到兩次技術培訓的機會,公司出錢,每次參加培訓合格之後,工資都能上漲500元左右。”談到未來,黃斌充滿幹勁。


從農民工到產業工人:廣東開發第二次“人口紅利”

截至2018年底,廣東省常住人口11346萬人,比上年增加177萬人,增長1.58%。-甘俊 攝

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廣東呈現出人口不斷流入、人口素質不斷提升、人口城鎮化率不斷上漲的三大態勢。同時,隨著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躍升,呈現出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過渡的趨勢。

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前,人口的遷移和流動較小,且以戶籍遷移為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蓬勃發展,隨後又迎來了製造業向“智造”業的轉型升級,廣東的人口遷移和勞動力流動狀況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顯著變化。

首先是流動人口總量迅猛增長。1982年廣東省流動人口只有28.09萬人,2010年流動人口達到3139.04萬人,比1990年增加2807.57萬人,成為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第一大省。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東部地區吸收了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的52.9%,其中,廣東一省就吸收了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的14.1%。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廣東的跨省流動人口(指離開戶籍登記地半年以上的外省人口,不包括離開戶籍地不滿半年的外省人口)佔全國總量的24.79%;跨省流動人口占廣東常住人口的比例達到22.22%。

這使廣東的人口紅利週期更長。截至2018年底,廣東省常住人口11346萬人,比上年增加177萬人,增長1.58%。2018年全省跨省淨流入總量為1843.88萬人。

其次是流動人口高度聚集在珠三角地區。1990年珠三角流動人口占全省流動人口總量的84.98%,2000年流動人口占比上升到92.52%,2010年珠三角地區流動人口總量高達2871.25萬人,占人口比重的91.47%。這一數據還在上升,2018年末,廣東珠三角核心區的常住人口已經達到6300.99萬人。

在改革開放以前,廣東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1964年小學以上教育程度有1265.12萬人,佔總人口的34.21%,其中79.84%為小學教育程度。改革開放初期,1982年,廣東小學以上教育程度有3570.61萬人,佔總人口的66.58%,其中62.19%為小學教育程度。

根據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推算,廣東省總人口中,大專及以上、高中和初中、小學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分別佔6歲及以上人口的11.87%、21.36%、39.32%和23.81%。與1964年相比,每十萬人中擁有的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大專及以上學歷由383人上升為11014人,高中學歷由1460人上升為19846人,初中學歷由5055人上升為36458人,小學學歷由27315人下降為22065人。

此外,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廣東城鎮人口較少。1953年城鎮人口只有368.16萬人,佔總人口的12.03%,1982年增加到1034.13萬人,佔19.28%。而到了2018年,廣東城鎮人口為8021.62萬人,佔總人口的70.70%,人口城鎮化率僅次於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個直轄市,位居全國第四位。

人才流入、學歷提高與城鎮化,共同催生了廣東經濟的增長。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1949年到2018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由20.27億元增加到97277.7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是1949年的600倍,年均增長9.7%,佔全國的比重由1952年的4.3%上升到2018年的10.8%。

此外,廣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也在不斷邁上新臺階。1949年到2018年,廣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78元上升到86412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7.5%。

根據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的數據,從1949年到2018年,廣東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55.6元增至17167.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52年的125.88元增至44341.0元。

在這背後,許多像四川人老李這樣從外省來廣東打工的人,成為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添磚加瓦的“建設者”。

25年前,老家在四川達州的老李,因為姑姑的堂姐在廣州工作,加上更高的收入機會,毅然決定拋棄老家的安穩生活,前往廣州打工。

“我一開始就在環衛局工作,當時政府有政策,環衛工的子女都可以在廣州讀書,所以就在這裡留下來了。當時沒有想到能在這待這麼久,一待就待了二十多年。”老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他一直在廣州環衛局的天河二所工作,還有幾個老鄉也和他在同一個單位,大家都已經在廣州落戶了。談到在廣州的工作和生活,老李連續用了“挺滿意”來表達。

“雖然工作是辛苦一點,但是工資有保障,五險一金都齊全,工資也不會拖欠,加班也有加班的工資。我們環衛所的工作時間就是8個小時,每個星期有一天的休息時間。另外,我們一般都會多做幾份兼職,比如我的兼職就是送水和送報紙,工資都是兩千多,這已經能養活自己和家人,我還挺滿意的。”

隨著環衛裝備的升級,老李的工作更加便利。“和以前相比,現在更好了,有了掃地車,也有高溫補貼,我們就主要負責街道的衛生,馬路交給掃地車就好了。單位給我們也換了很多不同材質的衣服,以適應夏天炎熱的天氣,所以不覺得怎麼辛苦。”

一名普通工人的轉型之路

"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丨陳潔 朱家嬿 廣州報道

編輯丨李博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廣東人口不斷流入、人口素質不斷提升、人口城鎮化率不斷上漲。同時,隨著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躍升,呈現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過渡的趨勢。

16年前,從河南老家前往廣東打工的黃斌,大概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工資收入從第一份工作的400元,一躍升至目前的8000元,而且還是包吃包住後的稅後工資。

如今,他在東莞中集專用車有限公司正幹得熱火朝天,並試圖通過培訓,從焊接技術工人轉型為懂得機器人編程的更全面的技能型人才。

在此之前,黃斌已經成功從普通工人轉型為技術熟練的焊接工人,工資出現了連續“上跳”。

以黃斌為代表的這類普通工人轉型,已經成為廣東產業轉型背後的關鍵“拼圖”之一。

“現在企業招聘普通人才少多了,以前很多都靠人力,現在能靠機器就靠機器,畢竟機器可以24小時不停。企業更多招聘的是高技術工人,他們的工資可以達到6000元、8000元甚至更高。”智通人才連鎖集團相關負責人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以開放、務實、包容的態度,吸引全國各地的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湧入,為廣東經濟發展帶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和人口紅利。

廣東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82年廣東省流動人口只有28.09萬人,1990年上升到331.47萬人。到了2018年,廣東省跨省淨流入總量為1843.88萬人。

隨著經濟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廣東將為在此工作的人員提供收入更高、領域更寬的就業機會,同時市場也對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需求。

“我們每年有一到兩次技術培訓的機會,公司出錢,每次參加培訓合格之後,工資都能上漲500元左右。”談到未來,黃斌充滿幹勁。


從農民工到產業工人:廣東開發第二次“人口紅利”

截至2018年底,廣東省常住人口11346萬人,比上年增加177萬人,增長1.58%。-甘俊 攝

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廣東呈現出人口不斷流入、人口素質不斷提升、人口城鎮化率不斷上漲的三大態勢。同時,隨著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躍升,呈現出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過渡的趨勢。

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前,人口的遷移和流動較小,且以戶籍遷移為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蓬勃發展,隨後又迎來了製造業向“智造”業的轉型升級,廣東的人口遷移和勞動力流動狀況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顯著變化。

首先是流動人口總量迅猛增長。1982年廣東省流動人口只有28.09萬人,2010年流動人口達到3139.04萬人,比1990年增加2807.57萬人,成為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第一大省。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東部地區吸收了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的52.9%,其中,廣東一省就吸收了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的14.1%。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廣東的跨省流動人口(指離開戶籍登記地半年以上的外省人口,不包括離開戶籍地不滿半年的外省人口)佔全國總量的24.79%;跨省流動人口占廣東常住人口的比例達到22.22%。

這使廣東的人口紅利週期更長。截至2018年底,廣東省常住人口11346萬人,比上年增加177萬人,增長1.58%。2018年全省跨省淨流入總量為1843.88萬人。

其次是流動人口高度聚集在珠三角地區。1990年珠三角流動人口占全省流動人口總量的84.98%,2000年流動人口占比上升到92.52%,2010年珠三角地區流動人口總量高達2871.25萬人,占人口比重的91.47%。這一數據還在上升,2018年末,廣東珠三角核心區的常住人口已經達到6300.99萬人。

在改革開放以前,廣東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1964年小學以上教育程度有1265.12萬人,佔總人口的34.21%,其中79.84%為小學教育程度。改革開放初期,1982年,廣東小學以上教育程度有3570.61萬人,佔總人口的66.58%,其中62.19%為小學教育程度。

根據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推算,廣東省總人口中,大專及以上、高中和初中、小學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分別佔6歲及以上人口的11.87%、21.36%、39.32%和23.81%。與1964年相比,每十萬人中擁有的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大專及以上學歷由383人上升為11014人,高中學歷由1460人上升為19846人,初中學歷由5055人上升為36458人,小學學歷由27315人下降為22065人。

此外,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廣東城鎮人口較少。1953年城鎮人口只有368.16萬人,佔總人口的12.03%,1982年增加到1034.13萬人,佔19.28%。而到了2018年,廣東城鎮人口為8021.62萬人,佔總人口的70.70%,人口城鎮化率僅次於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個直轄市,位居全國第四位。

人才流入、學歷提高與城鎮化,共同催生了廣東經濟的增長。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1949年到2018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由20.27億元增加到97277.7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是1949年的600倍,年均增長9.7%,佔全國的比重由1952年的4.3%上升到2018年的10.8%。

此外,廣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也在不斷邁上新臺階。1949年到2018年,廣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78元上升到86412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7.5%。

根據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的數據,從1949年到2018年,廣東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55.6元增至17167.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52年的125.88元增至44341.0元。

在這背後,許多像四川人老李這樣從外省來廣東打工的人,成為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添磚加瓦的“建設者”。

25年前,老家在四川達州的老李,因為姑姑的堂姐在廣州工作,加上更高的收入機會,毅然決定拋棄老家的安穩生活,前往廣州打工。

“我一開始就在環衛局工作,當時政府有政策,環衛工的子女都可以在廣州讀書,所以就在這裡留下來了。當時沒有想到能在這待這麼久,一待就待了二十多年。”老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他一直在廣州環衛局的天河二所工作,還有幾個老鄉也和他在同一個單位,大家都已經在廣州落戶了。談到在廣州的工作和生活,老李連續用了“挺滿意”來表達。

“雖然工作是辛苦一點,但是工資有保障,五險一金都齊全,工資也不會拖欠,加班也有加班的工資。我們環衛所的工作時間就是8個小時,每個星期有一天的休息時間。另外,我們一般都會多做幾份兼職,比如我的兼職就是送水和送報紙,工資都是兩千多,這已經能養活自己和家人,我還挺滿意的。”

隨著環衛裝備的升級,老李的工作更加便利。“和以前相比,現在更好了,有了掃地車,也有高溫補貼,我們就主要負責街道的衛生,馬路交給掃地車就好了。單位給我們也換了很多不同材質的衣服,以適應夏天炎熱的天氣,所以不覺得怎麼辛苦。”

一名普通工人的轉型之路

從農民工到產業工人:廣東開發第二次“人口紅利”

老李擁有的,是廣東所帶給他的安穩而富足的生活。對於黃斌來說,他在廣東的向上奮鬥之路仍然在持續。

黃斌原本在老家鄉鎮的政府部門工作,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時每個月的工資只有200到300元,而且還經常發不出來。已經有了家庭和孩子的黃斌在生活壓力之下,選擇離開老家,前往廣東。

“我2003年出來的,當時已經二十七八歲了。我到廣東,一開始是進入電池廠做普通工人,工資400到500元。後來在電池廠一干就是七八年,職位從普通工人升到生產管理崗位,工資待遇也慢慢提升,到2011年已經達到了4000到5000元。”黃斌表示。

在2001年,黃斌在深圳中集專用車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工作的表弟告訴他,深圳中集正在招人。他認為深圳中集是國有企業,同時工資待遇較高,因此毅然決定從原來公司的生產管理崗位離職,前往深圳中集重新做回一線工人。

“到這邊,工資待遇一開始就有5000到6000元。”黃斌說。開始仍是普通工人,但黃斌非常勤奮,積極學習新的技術。隨著不斷的培訓與崗位的晉升,黃斌的工資也在上漲,目前已經成為一位熟練的焊接工人。

“我想不斷地提升自己。”黃斌說,“我在深圳經常參加一些技術培訓,後來深圳中集搬遷到了東莞,我也來到了東莞,堅持不斷地參加培訓。現在我們和東莞技師學院有合作,東莞技師學院會根據我們公司的生產需要,定下課程安排,公司會讓我們來參加。”

培訓一般在下班之後,一天兩個小時,有理論培訓和技能培訓。理論培訓一般都在15天到20天左右,一年會有1-2次培訓機會。每參加一次培訓並考試合格之後,黃斌的收入都會上漲500元左右,所以工人也都有積極性。

持續的培訓,使黃斌在公司的級別也在不斷上漲。東莞中集專用車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人才招聘與培訓發展經理高流雲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說,公司針對普通工人、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分成C、B、A三個級別。同時,這三個級別也各自有劃分。

“普通工人是C級,一共分成三個級別。其中C1是最基本的,就是類似做一些生產輔助工作的工人,C3則有一定的技術含量,算是半技術工人。到了B級就是技術工人,要求必須有技術證書,一共四個級別,比如黃斌就是B2級別的工人。到了A級就是工程師序列,也有四個級別,從工程師到總工程師。”

目前,黃斌的B2級別已經能夠讓他每個月稅後收入達到8000元,能夠很好地支撐家庭,並支付上大學的兒子學費與生活費。但是,黃斌對未來還有更多設想。

“我現在是一個產線熟練的焊接技術工人,同時做一部分機器人維護工作。未來我還想學習焊接機器人方向,學習做編程。因為我們公司不斷用機器來代替人工操作,這是發展方向。我想,一個人的技能又好,又會操作焊接機器人,又會編程,這樣的人才少之又少。”黃斌說。

產業工人的新機遇新未來

"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丨陳潔 朱家嬿 廣州報道

編輯丨李博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廣東人口不斷流入、人口素質不斷提升、人口城鎮化率不斷上漲。同時,隨著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躍升,呈現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過渡的趨勢。

16年前,從河南老家前往廣東打工的黃斌,大概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工資收入從第一份工作的400元,一躍升至目前的8000元,而且還是包吃包住後的稅後工資。

如今,他在東莞中集專用車有限公司正幹得熱火朝天,並試圖通過培訓,從焊接技術工人轉型為懂得機器人編程的更全面的技能型人才。

在此之前,黃斌已經成功從普通工人轉型為技術熟練的焊接工人,工資出現了連續“上跳”。

以黃斌為代表的這類普通工人轉型,已經成為廣東產業轉型背後的關鍵“拼圖”之一。

“現在企業招聘普通人才少多了,以前很多都靠人力,現在能靠機器就靠機器,畢竟機器可以24小時不停。企業更多招聘的是高技術工人,他們的工資可以達到6000元、8000元甚至更高。”智通人才連鎖集團相關負責人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以開放、務實、包容的態度,吸引全國各地的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湧入,為廣東經濟發展帶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和人口紅利。

廣東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82年廣東省流動人口只有28.09萬人,1990年上升到331.47萬人。到了2018年,廣東省跨省淨流入總量為1843.88萬人。

隨著經濟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廣東將為在此工作的人員提供收入更高、領域更寬的就業機會,同時市場也對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需求。

“我們每年有一到兩次技術培訓的機會,公司出錢,每次參加培訓合格之後,工資都能上漲500元左右。”談到未來,黃斌充滿幹勁。


從農民工到產業工人:廣東開發第二次“人口紅利”

截至2018年底,廣東省常住人口11346萬人,比上年增加177萬人,增長1.58%。-甘俊 攝

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廣東呈現出人口不斷流入、人口素質不斷提升、人口城鎮化率不斷上漲的三大態勢。同時,隨著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躍升,呈現出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過渡的趨勢。

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前,人口的遷移和流動較小,且以戶籍遷移為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蓬勃發展,隨後又迎來了製造業向“智造”業的轉型升級,廣東的人口遷移和勞動力流動狀況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顯著變化。

首先是流動人口總量迅猛增長。1982年廣東省流動人口只有28.09萬人,2010年流動人口達到3139.04萬人,比1990年增加2807.57萬人,成為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第一大省。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東部地區吸收了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的52.9%,其中,廣東一省就吸收了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的14.1%。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廣東的跨省流動人口(指離開戶籍登記地半年以上的外省人口,不包括離開戶籍地不滿半年的外省人口)佔全國總量的24.79%;跨省流動人口占廣東常住人口的比例達到22.22%。

這使廣東的人口紅利週期更長。截至2018年底,廣東省常住人口11346萬人,比上年增加177萬人,增長1.58%。2018年全省跨省淨流入總量為1843.88萬人。

其次是流動人口高度聚集在珠三角地區。1990年珠三角流動人口占全省流動人口總量的84.98%,2000年流動人口占比上升到92.52%,2010年珠三角地區流動人口總量高達2871.25萬人,占人口比重的91.47%。這一數據還在上升,2018年末,廣東珠三角核心區的常住人口已經達到6300.99萬人。

在改革開放以前,廣東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1964年小學以上教育程度有1265.12萬人,佔總人口的34.21%,其中79.84%為小學教育程度。改革開放初期,1982年,廣東小學以上教育程度有3570.61萬人,佔總人口的66.58%,其中62.19%為小學教育程度。

根據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推算,廣東省總人口中,大專及以上、高中和初中、小學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分別佔6歲及以上人口的11.87%、21.36%、39.32%和23.81%。與1964年相比,每十萬人中擁有的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大專及以上學歷由383人上升為11014人,高中學歷由1460人上升為19846人,初中學歷由5055人上升為36458人,小學學歷由27315人下降為22065人。

此外,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廣東城鎮人口較少。1953年城鎮人口只有368.16萬人,佔總人口的12.03%,1982年增加到1034.13萬人,佔19.28%。而到了2018年,廣東城鎮人口為8021.62萬人,佔總人口的70.70%,人口城鎮化率僅次於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個直轄市,位居全國第四位。

人才流入、學歷提高與城鎮化,共同催生了廣東經濟的增長。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1949年到2018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由20.27億元增加到97277.7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是1949年的600倍,年均增長9.7%,佔全國的比重由1952年的4.3%上升到2018年的10.8%。

此外,廣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也在不斷邁上新臺階。1949年到2018年,廣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78元上升到86412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7.5%。

根據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的數據,從1949年到2018年,廣東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55.6元增至17167.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52年的125.88元增至44341.0元。

在這背後,許多像四川人老李這樣從外省來廣東打工的人,成為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添磚加瓦的“建設者”。

25年前,老家在四川達州的老李,因為姑姑的堂姐在廣州工作,加上更高的收入機會,毅然決定拋棄老家的安穩生活,前往廣州打工。

“我一開始就在環衛局工作,當時政府有政策,環衛工的子女都可以在廣州讀書,所以就在這裡留下來了。當時沒有想到能在這待這麼久,一待就待了二十多年。”老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他一直在廣州環衛局的天河二所工作,還有幾個老鄉也和他在同一個單位,大家都已經在廣州落戶了。談到在廣州的工作和生活,老李連續用了“挺滿意”來表達。

“雖然工作是辛苦一點,但是工資有保障,五險一金都齊全,工資也不會拖欠,加班也有加班的工資。我們環衛所的工作時間就是8個小時,每個星期有一天的休息時間。另外,我們一般都會多做幾份兼職,比如我的兼職就是送水和送報紙,工資都是兩千多,這已經能養活自己和家人,我還挺滿意的。”

隨著環衛裝備的升級,老李的工作更加便利。“和以前相比,現在更好了,有了掃地車,也有高溫補貼,我們就主要負責街道的衛生,馬路交給掃地車就好了。單位給我們也換了很多不同材質的衣服,以適應夏天炎熱的天氣,所以不覺得怎麼辛苦。”

一名普通工人的轉型之路

從農民工到產業工人:廣東開發第二次“人口紅利”

老李擁有的,是廣東所帶給他的安穩而富足的生活。對於黃斌來說,他在廣東的向上奮鬥之路仍然在持續。

黃斌原本在老家鄉鎮的政府部門工作,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時每個月的工資只有200到300元,而且還經常發不出來。已經有了家庭和孩子的黃斌在生活壓力之下,選擇離開老家,前往廣東。

“我2003年出來的,當時已經二十七八歲了。我到廣東,一開始是進入電池廠做普通工人,工資400到500元。後來在電池廠一干就是七八年,職位從普通工人升到生產管理崗位,工資待遇也慢慢提升,到2011年已經達到了4000到5000元。”黃斌表示。

在2001年,黃斌在深圳中集專用車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工作的表弟告訴他,深圳中集正在招人。他認為深圳中集是國有企業,同時工資待遇較高,因此毅然決定從原來公司的生產管理崗位離職,前往深圳中集重新做回一線工人。

“到這邊,工資待遇一開始就有5000到6000元。”黃斌說。開始仍是普通工人,但黃斌非常勤奮,積極學習新的技術。隨著不斷的培訓與崗位的晉升,黃斌的工資也在上漲,目前已經成為一位熟練的焊接工人。

“我想不斷地提升自己。”黃斌說,“我在深圳經常參加一些技術培訓,後來深圳中集搬遷到了東莞,我也來到了東莞,堅持不斷地參加培訓。現在我們和東莞技師學院有合作,東莞技師學院會根據我們公司的生產需要,定下課程安排,公司會讓我們來參加。”

培訓一般在下班之後,一天兩個小時,有理論培訓和技能培訓。理論培訓一般都在15天到20天左右,一年會有1-2次培訓機會。每參加一次培訓並考試合格之後,黃斌的收入都會上漲500元左右,所以工人也都有積極性。

持續的培訓,使黃斌在公司的級別也在不斷上漲。東莞中集專用車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人才招聘與培訓發展經理高流雲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說,公司針對普通工人、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分成C、B、A三個級別。同時,這三個級別也各自有劃分。

“普通工人是C級,一共分成三個級別。其中C1是最基本的,就是類似做一些生產輔助工作的工人,C3則有一定的技術含量,算是半技術工人。到了B級就是技術工人,要求必須有技術證書,一共四個級別,比如黃斌就是B2級別的工人。到了A級就是工程師序列,也有四個級別,從工程師到總工程師。”

目前,黃斌的B2級別已經能夠讓他每個月稅後收入達到8000元,能夠很好地支撐家庭,並支付上大學的兒子學費與生活費。但是,黃斌對未來還有更多設想。

“我現在是一個產線熟練的焊接技術工人,同時做一部分機器人維護工作。未來我還想學習焊接機器人方向,學習做編程。因為我們公司不斷用機器來代替人工操作,這是發展方向。我想,一個人的技能又好,又會操作焊接機器人,又會編程,這樣的人才少之又少。”黃斌說。

產業工人的新機遇新未來

從農民工到產業工人:廣東開發第二次“人口紅利”

像黃斌一樣,追求技術升級和轉型的廣東工人已經越來越多。

“我做培訓20年了,對職業培訓的變遷感受很深刻。之前,大家來進行培訓,主要是為了拿證,只要能拿到證,給錢不培訓都行。現在不是這樣了,來培訓的人更看重技術學習的過程,學不到技術,覺得不划算。”東莞技師學院繼續教育學院主任助理張欣榮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張欣榮說,企業也一樣,不光看培訓證書,還要看個人能不能幹,能不能解決技術難題,能就給相應的薪水。

東莞技師學院繼續教育學院主任葉貴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東莞是一個製造業城市,產業工人特別多,想要進行產業轉型,就需要高技能人才。現在東莞的初級中級人才不少,但是高級人才還很缺乏,工人技術水平參差不齊,企業緊缺高技能人才。

“我們發現,有些工人甚至願意自己掏1萬多元進行培訓。因為這些人進行培訓之後,在企業的地位升高了,工資待遇提升了。”葉貴強說。

個人轉型升級的背後,是整個廣東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

“我2008年來到公司,當時農民工的工資平均大約在770元,然後上漲到1100元,現在上漲到4000-5000元。”智通人才連鎖集團相關負責人說,隨著廣東產業升級,普通工人的招聘越來越少,工程師、工程師助理這類的需要越來越多,涉及的方向包括機器人維護保養、編程等等多個方面。

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也確實是廣東企業的呼聲。

“我們企業此前就遇到過產業裝備升級,製造工藝也在升級,但是我們工人的技能水平一直跟不上的情況。”高流雲表示。

作為人力資源經理的高流雲,也遭遇到了招聘難題。

“去年5到7月份,我們的機器人崗位招聘不到合適的人。去年企業產能創下歷史新高,機器人相關的技術工人編制是40個人,但在崗只有25人。面向社會招聘技術工人,往往出現底子不好、適應性比較差的情況,經常招了十個可能會走九個。”

最終,東莞中集通過和多個理工高校合作,到學校選拔優秀的畢業生,加上自身下大力氣培養人才,最終解決了人才空缺的問題。

“現在,像機器人團隊80%都是本科生,未來其他團隊也是這個趨勢。”高流雲說。

擁有更高學歷的新一代技術工人,正逐步開始成為廣東新工人群體的主流。黃斌的兒子正在河南的一所高校從事軌道交通和高鐵輕軌技術的學習,黃斌說,兒子大學畢業後非常想來廣東發展。“未來,如果他來這邊發展,就會在這裡安家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