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快報:上週,你明確提出“創新科技旗手在行動”,這一段時間裡,科技龍頭果然表現良好。但科創板的高估值,大家都有點擔心。怎麼看估值?

張德良:好的。大家都認為,首批科創板的估值定位是比較高的,我也認為比較高。無論是PE、PS,還是其他估值指標,當前科創板的估值,已偏離A股的常態範圍。但問題是,A股對科技創新企業的估值,一直缺乏核心中樞。估值是複雜的,是長期博弈的結果。

事實上,A股的估值體系一直混亂。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股市制度設計存在缺陷。十年前完成股權分置改革,隨後,有很多制度新變革,但並沒有取得突破。2016年的熔斷交易制度試行失敗之後,A股的估值體系進入新的探索進程。

第一階段:由消費服務寡頭來引領,標誌性的,就是2016年3月、貴州茅臺創歷史新高。三年間,消費服務寡頭(以貴州茅臺、海天味業、上海機場、中國國旅、長江電力為代表)。當前,已確立A股的第一個核心中樞。統稱“漂亮50”。當前,ROE均值與年股價漲幅相匹配。

現在,科創板,有望開啟A股估值的第二階段,也就是科技創新龍頭公司的估值。當下,就是以科創板為核心,引領科技龍頭估值變化。

這三天,科創板高市銷率(40倍以上)的,睿創微納、虹軟科技、心脈醫療、瀾起科技、安集科技,保持震盪拉鋸,相比之下,主板的卓勝微,雖然此前市銷率已高達40倍,但也變得穩定了。此時,市銷率10-20倍的,南微醫學、福光股份、航天宏圖、沃爾德、鉑力特、光峰科技,就非常活躍。比如,當福光股份大幅上臺階時,主板的光學材料品種,如鳳凰光學、福晶科技等跟隨。

當然,科技創新股的估值定位是非常複雜的,最近,將會這一估值定位最不穩定時期,短期投機博弈機會也最多。總體上講,目前各領域的龍頭股,整體估值是有吸引力。估值定位,將由龍頭股開始。這批龍頭股,可概括為“科技100”。

投資快報:有道理,註冊制、國際化為背景,A股估值定位肯定會重構,特別是科技創新龍頭股。你認為當前龍頭股,估值有潛力麼?

張德良:有潛力。首先,我國經濟轉型的根本方向,就是科技引領產業升級,核心是科技創新。其次,我國新產業成長空間巨大。這兩者,奠定著A股一定會有偉大企業誕生。

成長型企業,可以以市銷率(PS)這一最簡單的估值指標來衡量。一般來說,毛利率高於30%,市銷率低於10倍為低估,10-20倍為常態區域。從成長空間看,雲計算(雲服務)、金融科技、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清潔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我國擁有巨大市場空間,也是當前產業政策、資本導向的重點領域。

這裡選取部分品種,進行簡單的估值分析,可以發現,總體處於低估值狀態。像雲服務(用友網絡、廣聯達、石基信息)、集成電路(兆易創新、韋爾股份、匯頂科技、紫光國微、中微公司、北方華創)、金融科技與人工智能(恆生電子、海康威視)、5G設備及專用通訊(中興通訊、卓勝微、紫光股份、海格通信、七一二)、創新藥支持(泰格醫藥、藥明康德)、基礎製造(立訊精密、中航光電、生益科技、滬電股份、鵬鼎控股、深南電路、景旺電子、京東方、歌爾股份)、清潔能源(濰柴動力、寧德時代)。當然,上述品種中,有部分品種,特別是新上市的卓勝微、中微公司等,其市銷率已處於40倍以上,看似比較高,但細究其基本面,有其合理之處。

投資快報:啟動估值提升,需要一些催化劑。未來有哪些可能的催化劑?

張德良:一般來說,龍頭品種的局部啟動,並不需要明確的催化劑。歷史上看,行情演繹總是從局部牛股開始的,隨後進入主題聯動,最後才是系統性上漲。進入第二階段的時候,就需要一些催化劑。

當前,比較重要的,就是金融、產業政策,或投資安排。像 “上海方案”,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上週也發佈《上海市智能製造行動計劃2019-2021》,進一步清晰,就是要突破一批關鍵技術裝備和核心零部件。其中,集成電路領域包括芯片製造、大硅片製備、封裝測試,以及推動光刻機、刻蝕機等關鍵技術裝備研製和產業化。週三,上海市再次明確,下半年將投資2000億,加大上述領域投入,全年投資將達3900億。上海,是我國經濟轉型的火車頭,是發動機。

當然,一條新產業鏈的形成,需要有爆款的產品。過去五、六年,美國的AWS、Azure,已清楚的向我們展示,雲服務的未來想象力。講起爆款產品,最典型的,就是2007年的蘋果手機。2012年的特斯拉Model 3。近期,Beyond Meat的植物人造肉、Facebook的Libra(天秤幣),也是引人注目。國內,就看創新旗手華為,8月上旬要發佈的華為智慧屏產品。

投資快報:最後,講講當前的交易策略吧。經濟轉型期,難免會有“黑天鵝”、“灰犀牛”,此時,要做資產配置的話,你會有什麼建議?

張德良:繼續是結構性行情,依然不是系統性上漲行情,因此,交易策略上,一定要要重視選股。

選股,首選科技創新龍頭。行情主線,也從以消費服務為核心的“漂亮50”,正在向“科技100”轉移。這一轉移是漸進的,不是突變的。

具體投資策略,可以自己構建組合,也可以精選相關基金。對於普通個人投資者而言,可以根據各自的目標,進行靈活安排配置。總體上,可適度降低消費服務寡頭股或基金的比重,建議可從50%下調至30-40%,增加科技創新龍頭股或基金比重,建議可從20%提升至30-40%。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