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胡煥庸線”到“八大區理論”'

"

■70年光輝歷程70年難忘記憶·檔案故事

2009年,中國地理學會成立百年、中國近現代地理學創立和發展百年之際,中國地理學會等發起了“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的評選活動。經過國內多家知名地理研究機構提案,知名院士和專家的嚴格篩選,最終“胡煥庸線”被評為30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之一。

1935年,胡煥庸在論文《中國人口之分佈》中提出了黑龍江璦琿(現黑河)—雲南騰衝的人口地理分界線。這條線首次揭示了中國人口分佈規律,即該線兩側人口疏密懸殊,東南側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36%,而人口卻佔全國總人口的96%;西北側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64%,人口僅佔全國的4%。這就是著名的“胡煥庸線”。

從1953年至2010年,我國共進行了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普查結果顯示,人口分佈密度情況變化較小,仍呈現為“胡煥庸線”的分佈特徵。“胡煥庸線”反映的不僅僅是人口分佈和密度,還反映了我國東南和西北兩部分地理環境、水資源分佈、年降水量的巨大差異。

作為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學家,胡煥庸畢生致力於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於胡煥庸在地理學方面的重要貢獻,1950年,胡煥庸擔任治淮委員會技術委員會委員兼資料室主任,參與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項重點工程——治理淮河工程,參加了蘇北灌溉總渠的定線工作。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他還收集了有關淮河的各項基本資料,並編寫《淮河志》的初稿、《淮河》、《兩淮水利鹽墾實錄》等書籍,為國家治理淮河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最新研究成果。

1953年9月起,胡煥庸先後出任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主任、人口地理研究室主任、人口研究所所長等。此後幾十年間,胡先生完成了一系列人口地理學方面的論文和著作,畢其一生致力於地理學研究和地理學教育。

上世紀80年代,胡煥庸在“胡煥庸線”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他提出的人口“八大區理論”,用數據證明了人口分佈與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的密切關係,以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他發表了關於“八大區理論與經濟圈規劃”的研究成果。胡煥庸還從大系統的人口區域劃分理論,拓展出“從跨學科角度來建立若干中觀人口經濟學理論”。

晚年的胡煥庸視力衰退,右手因止不住地抖動不能書寫,於是採用左手執筆。他說:“別人的時間是一年一年計算的,而我的時間是一天一天計算的。只要我的呼吸不停止,我的工作也就一天不能停止。”已是耄耋之年的胡煥庸還撰寫了《近三十年來地學大革命中新興的一門生態地理學》,提出生態地理學的目的在於改善環境、整治國土、保護人類。

(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檔案館)

《中國教育報》2019年07月27日第2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