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曉非:佛教典籍的分類

於曉非:佛教典籍的分類

於曉非,1985-2015年任教於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現任淨名文化教育公益促進會(籌)名譽會長,喜馬拉雅FM2017年度歷史人文類十大節目“於曉非《金剛經》導讀”主播。

佛陀的教理,佛教的每一段理論,一定都對應著修行,一定要落實到修行上,這一點非常重要。大乘佛法告訴我們,凡夫入手修行,就是悲智雙運、福慧雙修。

這樣修行的目的是什麼呢?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淡化、消融我們心中對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我的執著。無我,是佛陀給我們凡夫講的法的第一個要點,我們修行佛法的第一要務就是要證無我。證無我需要的工具是什麼?工具就是般若,即我們凡夫雖然無明所障但內心又普遍具有著可以打破無明見真實的能力。在般若的統攝下去佈施,就是出世間法的佈施,就是無漏的佈施,就是大乘佛法所倡導的佈施。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講,般若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講到這裡,我們對《金剛經》名字裡非常重要的兩個關鍵詞即“般若”和“波羅蜜”,做了一個基本的表達。鳩摩羅什把《金剛經》的名字翻譯成“金剛般若波羅蜜”,講過“般若”和“波羅蜜”後還要講一下另外兩個詞,一個是“金剛”,一個是“經”。

“金剛”,梵文是“vajra”,比喻堅硬無比。從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名字來看,我們可以把“金剛”認為是修飾“般若”的,就是般若堅硬無比,能夠斷除眾生的無明和煩惱,能夠引領眾生走向解脫,所以這部經的名字,是以金剛喻般若。

經律論

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是“經”。一部佛教典籍能夠稱為是“經”,意味著什麼?這個宗教的文獻數量是巨大的,典籍是浩瀚的,因此一個學習佛法、修行佛法的人,面對著浩瀚的佛教典籍,會感到很困惑:從何下手?因此在佛教的歷史上,對浩瀚的佛教典籍的分類,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把佛典分分類,哪些重要?哪些次重要?先讀什麼?後讀什麼?佛教史上,對佛教典籍的分類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最簡潔的分類方法就是把所有的佛教典籍分成三類,分別起名叫“經”、“律”、“論”。怎麼劃分的呢?

首先,經跟律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部佛教典籍能夠被稱為是佛經或者佛律,佛教徒認為,那一定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先生親口所講的,叫“佛說”,經跟律是佛說。《金剛經》是一部經,這就意味著《金剛經》是佛說。經就是佛陀所講的道理,律就是佛陀為後世的弟子們所建立的行為規範,戒律。經跟律既然是佛說,佛是證道者,佛是現證了真實的人,所以佛陀從他老人家最清淨的法界中流淌出來的經跟律,應該是我們學習佛陀教法要依止的根本。現在我們中國佛教有個誤區,就是我們總是說某某人說什麼,張三怎麼說,李四怎麼說,可是我們總是不用心去體會佛陀怎麼說;我們在很多的時候,忘卻了佛陀。其實我們最根本要依止的是佛說。而在經律論在三部分典籍當中,經跟律是佛說,因此讀經、讀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部分叫論,論不是佛陀他老人家親口所說。佛陀老人家涅槃之後,在印度,各歷史時期都會出現一些論,雖然不會很多,但總會出現一些對佛陀的經跟律有著精深研究的佛教的學者、修行者,稱為“論師”,他們通過學習經和律,進而寫出一部部他們對佛陀教法的理解的著作,稱為“論”。論不是佛說,因此在這三部分典籍當中,經跟律的地位高於論,這個沒有問題。但是這不能意味著論就不重要。論對於我們末法眾生學習佛陀教法又是相當重要的,因為這些著論的大論師有很多都是見道以上的菩薩,他們對佛陀的聖教量做了非常系統化的闡釋,這些系統化的闡釋很對機我們末法眾生。因此論是末法時期眾生學習佛陀的經跟律的橋樑和工具。

隨信行與隨法行

於曉非:佛教典籍的分類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在佛弟子中,有兩類人,一類聽了佛經後,對佛陀的教言深信不疑,沒有絲毫的懷疑。比如說,佛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即佛陀說你們凡夫境界上、你現在自以為的所謂的真實的存在都是不真實的,如夢境一般——就有一類眾生聽了佛陀這樣的教言後,會深信不疑,他摸摸這張桌子:“哎,在我的感覺上怎麼如此堅實?如此真實?哇!我真是一個顛倒夢想的凡夫呀!”——堅定不移地認為佛陀是對的,自己是錯的,要以佛陀的教言如法地修行,去證得我們凡夫境界的如夢如幻。這種眾生就叫作隨信行的眾生。這樣的眾生有沒有?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是有的。

還有一類眾生,被稱為隨法行的眾生,這類眾生聽了佛陀經中的教言,不能馬上生起信心,有懷疑。比如佛陀說我們凡夫是顛倒夢想,我們的見解顛倒,很多凡夫會想:“不會吧?我怎麼會是顛倒呢?你說這張桌子不存在,可是在我的感覺上,我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這張桌子是真實的存在嘛!”——對佛陀的教言會有懷疑。佛陀說我們是虛妄分別,我們凡夫沒有見到世界的真實,可是我們並不覺得我們凡夫的這種見解是虛妄的,很多眾生都是執著於我們這些凡夫的這些見解為真實。論師們所寫的這些論典,對這一類凡夫是極其重要的,因為論師所著的論,往往是首先站在凡夫的立場上,利用凡夫的顛倒見,進而一步步地推理,證明凡夫此時此刻是在顛倒著的。他站在凡夫的立場上,首先利用凡夫的虛妄分別而一步步地推理證明,凡夫確實此時此刻是虛妄分別。論典當中這樣的推理,對於我們末法的很多眾生,不能對佛陀的教言立即生起信心的眾生,是很有益處的。因為很多眾生是需要通過對佛陀教理的分析學習,才能建立信心,這類眾生叫作隨法行的眾生。

佛陀是證道的智者,經中所記載的都是佛陀作為智者現證了真實、從他最清淨的法界當中流淌出來的教言,這樣的教言叫“聖言量”。所以佛陀教言當中,主要都是聖言量,適度地運用了比量。比量立足於凡夫,利用凡夫所能接受的推理模式表達佛陀的教法。經中主要是聖言量,適度地運用比量。而菩薩們、論師們所寫的論典是充分地運用比量,運用我們凡夫可接受的種種推理模式,進而一步步地證明我們凡夫是虛妄分別,是顛倒夢想。所以在末法時期,論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出來了。

這是對經律論做的最通俗最簡單的解釋。

經律論這三部分典籍合到一起稱為“三藏”。我們經常聽說某位法師是三藏法師——能夠被稱為“三藏法師”的人,一定是對佛教典籍的經律論這三部分典籍都有著精深的學習跟研究的法師,因此能做到三藏法師是相當不容易。鳩摩羅什當之無愧是三藏法師,玄奘、義淨是三藏法師。

講到這裡就可以理解,這次課程所學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一部經,是一部佛陀親口所說的教典,是聖言量。《金剛經》就是佛陀與他的重要弟子須菩提兩人之間的對話。

對於什麼是經,還有兩點補充。第一,前面說經都是佛說,有人會問:《道德經》是佛說嗎?《易經》是佛說嗎?《聖經》是佛說嗎?《黃帝內經》是佛說嗎?真的有人來抬槓。注意剛才的語言表達是非常嚴謹的,說的是在佛教典籍裡佛說的叫經,現在所討論的範圍是佛教典籍,《道德經》、《易經》、《聖經》、《黃帝內經》壓根兒不屬於佛教典籍,因此不在我們討論之列。第二,在佛教典籍裡我們說稱為“經”的都是佛說,但是在漢傳佛教裡有唯一的一個例外,這個例外是記述著七世紀中國著名僧人惠能禪師他老人家一生行跡的那本書,即《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這部書屬於佛教典籍而且又稱為“經”,但它是個例外,這部書不是直接記載著佛陀老人家的親口教誨,記載的是中國的惠能大師老人家一生對佛陀教法的理解,這是唯一的例外。

本文由淨名精舍根據喜馬拉雅FM“於曉非《金剛經》導讀”第017講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