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人: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多。半道出家,突然對國學有些興趣,應該怎麼學?”

經常有人問,開始對傳統文化、國學有點興趣,應該怎麼學?現代人,特別是半道出家學國學,有沒有一個學習的路徑和地圖?一般來講類似這樣的問題,你會得到一個國學界的“標準答案”叫:經、史、子、集;《三字經》裡也說:“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也就是說按照這個順序來就行了。

這個順序之所以能夠成為“標準答案”,那肯定是有道理的。因為在中國文化中,“經”代表的是宇宙大道的規律,後面的“史、子和集”,代表的是“經”的具體應用。規律還沒有搞清楚就去玩應用,就好比一個人學寫字,橫豎撇捺都手抖得厲害就跑去寫草書,那一定是胡亂塗鴉,章法全無的。

"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人: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多。半道出家,突然對國學有些興趣,應該怎麼學?”

經常有人問,開始對傳統文化、國學有點興趣,應該怎麼學?現代人,特別是半道出家學國學,有沒有一個學習的路徑和地圖?一般來講類似這樣的問題,你會得到一個國學界的“標準答案”叫:經、史、子、集;《三字經》裡也說:“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也就是說按照這個順序來就行了。

這個順序之所以能夠成為“標準答案”,那肯定是有道理的。因為在中國文化中,“經”代表的是宇宙大道的規律,後面的“史、子和集”,代表的是“經”的具體應用。規律還沒有搞清楚就去玩應用,就好比一個人學寫字,橫豎撇捺都手抖得厲害就跑去寫草書,那一定是胡亂塗鴉,章法全無的。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在當代社會,以上理念都是對的,而一旦執行起來你會發現這基本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人: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太多。如果每個人學習國學都需要按照《三字經》裡的這個順序來搞一遍(這裡面還沒有包括道家和佛家的經典),那可以說,95%的人都堅持不到第二步。

因為太多、太漫長了……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現代人學國學,應該怎麼學?

現代社會與古代文化環境的差異

要聊清楚這個話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下古代的文化環境是怎樣的。

可以說,如果你生活在中國古代,要根據經、史、子、集的學習順序,參照《三字經》裡的學習內容,那幾乎就是個“順道”的事兒。因為自打你懂事起,沒有《格林童話》,沒有《喜羊羊和灰太狼》,也沒有《天線寶寶》;只有《千字文》、《三字經》,清朝之後還有《弟子規》。等你年紀大點上學了,學校的課程大綱裡也必修《孝經》、“四書”和《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原因很簡單,因為“科舉”要考啊!妥妥“剛需”。而剩下的啥《道德經》、《莊子》、《金剛經》、《史記》……那都屬於古代“素質教育”的標配,多少都要了解點。所以經、史、子、集這個“標準答案”在古人看來,那都不是事兒……

"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人: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多。半道出家,突然對國學有些興趣,應該怎麼學?”

經常有人問,開始對傳統文化、國學有點興趣,應該怎麼學?現代人,特別是半道出家學國學,有沒有一個學習的路徑和地圖?一般來講類似這樣的問題,你會得到一個國學界的“標準答案”叫:經、史、子、集;《三字經》裡也說:“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也就是說按照這個順序來就行了。

這個順序之所以能夠成為“標準答案”,那肯定是有道理的。因為在中國文化中,“經”代表的是宇宙大道的規律,後面的“史、子和集”,代表的是“經”的具體應用。規律還沒有搞清楚就去玩應用,就好比一個人學寫字,橫豎撇捺都手抖得厲害就跑去寫草書,那一定是胡亂塗鴉,章法全無的。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在當代社會,以上理念都是對的,而一旦執行起來你會發現這基本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人: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太多。如果每個人學習國學都需要按照《三字經》裡的這個順序來搞一遍(這裡面還沒有包括道家和佛家的經典),那可以說,95%的人都堅持不到第二步。

因為太多、太漫長了……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現代人學國學,應該怎麼學?

現代社會與古代文化環境的差異

要聊清楚這個話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下古代的文化環境是怎樣的。

可以說,如果你生活在中國古代,要根據經、史、子、集的學習順序,參照《三字經》裡的學習內容,那幾乎就是個“順道”的事兒。因為自打你懂事起,沒有《格林童話》,沒有《喜羊羊和灰太狼》,也沒有《天線寶寶》;只有《千字文》、《三字經》,清朝之後還有《弟子規》。等你年紀大點上學了,學校的課程大綱裡也必修《孝經》、“四書”和《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原因很簡單,因為“科舉”要考啊!妥妥“剛需”。而剩下的啥《道德經》、《莊子》、《金剛經》、《史記》……那都屬於古代“素質教育”的標配,多少都要了解點。所以經、史、子、集這個“標準答案”在古人看來,那都不是事兒……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可這事兒要放到今天,一個人這輩子要能在“業餘”時間讀這麼多“古書”,先不說他學得咋樣,光說這砸下去的時間和興趣,就絕非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那既然如此,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在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多的情況下,怎樣接觸“國學”才最合理呢?

從術入手:從“用得上”入手

一直以來中國的文化界都有一個觀點叫“以道馭術”。所謂道,就是我們常說的儒釋道各家經典,屬於“經”的範疇。而所謂術,就是各種具體的技巧和應用,包括歷史案牘、諸子百家和各種琴棋書畫。

一般認為,道是要“統”術的,術是要在道的駕馭之下使用,才能造福社會,利己利人;否則很多人都會變成沒有道德底線,只會使用“陰謀詭計”的奸險小人。首先,這話是絕對沒有錯的。所以才會產生開篇“經史子集”標準的學習次序。

"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人: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多。半道出家,突然對國學有些興趣,應該怎麼學?”

經常有人問,開始對傳統文化、國學有點興趣,應該怎麼學?現代人,特別是半道出家學國學,有沒有一個學習的路徑和地圖?一般來講類似這樣的問題,你會得到一個國學界的“標準答案”叫:經、史、子、集;《三字經》裡也說:“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也就是說按照這個順序來就行了。

這個順序之所以能夠成為“標準答案”,那肯定是有道理的。因為在中國文化中,“經”代表的是宇宙大道的規律,後面的“史、子和集”,代表的是“經”的具體應用。規律還沒有搞清楚就去玩應用,就好比一個人學寫字,橫豎撇捺都手抖得厲害就跑去寫草書,那一定是胡亂塗鴉,章法全無的。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在當代社會,以上理念都是對的,而一旦執行起來你會發現這基本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人: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太多。如果每個人學習國學都需要按照《三字經》裡的這個順序來搞一遍(這裡面還沒有包括道家和佛家的經典),那可以說,95%的人都堅持不到第二步。

因為太多、太漫長了……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現代人學國學,應該怎麼學?

現代社會與古代文化環境的差異

要聊清楚這個話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下古代的文化環境是怎樣的。

可以說,如果你生活在中國古代,要根據經、史、子、集的學習順序,參照《三字經》裡的學習內容,那幾乎就是個“順道”的事兒。因為自打你懂事起,沒有《格林童話》,沒有《喜羊羊和灰太狼》,也沒有《天線寶寶》;只有《千字文》、《三字經》,清朝之後還有《弟子規》。等你年紀大點上學了,學校的課程大綱裡也必修《孝經》、“四書”和《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原因很簡單,因為“科舉”要考啊!妥妥“剛需”。而剩下的啥《道德經》、《莊子》、《金剛經》、《史記》……那都屬於古代“素質教育”的標配,多少都要了解點。所以經、史、子、集這個“標準答案”在古人看來,那都不是事兒……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可這事兒要放到今天,一個人這輩子要能在“業餘”時間讀這麼多“古書”,先不說他學得咋樣,光說這砸下去的時間和興趣,就絕非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那既然如此,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在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多的情況下,怎樣接觸“國學”才最合理呢?

從術入手:從“用得上”入手

一直以來中國的文化界都有一個觀點叫“以道馭術”。所謂道,就是我們常說的儒釋道各家經典,屬於“經”的範疇。而所謂術,就是各種具體的技巧和應用,包括歷史案牘、諸子百家和各種琴棋書畫。

一般認為,道是要“統”術的,術是要在道的駕馭之下使用,才能造福社會,利己利人;否則很多人都會變成沒有道德底線,只會使用“陰謀詭計”的奸險小人。首先,這話是絕對沒有錯的。所以才會產生開篇“經史子集”標準的學習次序。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但前文也說了,現代人時間緊,非剛需。特別是很多人都是“半道出家”,如果還要按照上述“經史子集”的順序來一遍,那剛剛激發起的那點“小興趣”基本上就被一盆冷水澆滅了。所以,筆者還是覺得,時代不同了,傳統文化中的很多理念都無比正確,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一定要做靈活的調整。類似這個話題,與其按照“以道馭術 · 經史子集”的套路,還不如改成“從術入手,由術入道”比較合理點。原因很簡單,“術”很實用,不玩虛的,現代人學起來比較有收穫感。

譬如我們“可及小班”裡推出的大部分課程都是屬於“術”的範疇。《說難》是講溝通銷售的,《戰國策》是說人際套路的,《史記》是說人生建議的,就連最高大上的《周易》也是從“算卦”講起的。不是我們Low,是因為這些話題比較接地氣,比較吸引人。


"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人: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多。半道出家,突然對國學有些興趣,應該怎麼學?”

經常有人問,開始對傳統文化、國學有點興趣,應該怎麼學?現代人,特別是半道出家學國學,有沒有一個學習的路徑和地圖?一般來講類似這樣的問題,你會得到一個國學界的“標準答案”叫:經、史、子、集;《三字經》裡也說:“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也就是說按照這個順序來就行了。

這個順序之所以能夠成為“標準答案”,那肯定是有道理的。因為在中國文化中,“經”代表的是宇宙大道的規律,後面的“史、子和集”,代表的是“經”的具體應用。規律還沒有搞清楚就去玩應用,就好比一個人學寫字,橫豎撇捺都手抖得厲害就跑去寫草書,那一定是胡亂塗鴉,章法全無的。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在當代社會,以上理念都是對的,而一旦執行起來你會發現這基本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人: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太多。如果每個人學習國學都需要按照《三字經》裡的這個順序來搞一遍(這裡面還沒有包括道家和佛家的經典),那可以說,95%的人都堅持不到第二步。

因為太多、太漫長了……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現代人學國學,應該怎麼學?

現代社會與古代文化環境的差異

要聊清楚這個話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下古代的文化環境是怎樣的。

可以說,如果你生活在中國古代,要根據經、史、子、集的學習順序,參照《三字經》裡的學習內容,那幾乎就是個“順道”的事兒。因為自打你懂事起,沒有《格林童話》,沒有《喜羊羊和灰太狼》,也沒有《天線寶寶》;只有《千字文》、《三字經》,清朝之後還有《弟子規》。等你年紀大點上學了,學校的課程大綱裡也必修《孝經》、“四書”和《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原因很簡單,因為“科舉”要考啊!妥妥“剛需”。而剩下的啥《道德經》、《莊子》、《金剛經》、《史記》……那都屬於古代“素質教育”的標配,多少都要了解點。所以經、史、子、集這個“標準答案”在古人看來,那都不是事兒……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可這事兒要放到今天,一個人這輩子要能在“業餘”時間讀這麼多“古書”,先不說他學得咋樣,光說這砸下去的時間和興趣,就絕非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那既然如此,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在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多的情況下,怎樣接觸“國學”才最合理呢?

從術入手:從“用得上”入手

一直以來中國的文化界都有一個觀點叫“以道馭術”。所謂道,就是我們常說的儒釋道各家經典,屬於“經”的範疇。而所謂術,就是各種具體的技巧和應用,包括歷史案牘、諸子百家和各種琴棋書畫。

一般認為,道是要“統”術的,術是要在道的駕馭之下使用,才能造福社會,利己利人;否則很多人都會變成沒有道德底線,只會使用“陰謀詭計”的奸險小人。首先,這話是絕對沒有錯的。所以才會產生開篇“經史子集”標準的學習次序。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但前文也說了,現代人時間緊,非剛需。特別是很多人都是“半道出家”,如果還要按照上述“經史子集”的順序來一遍,那剛剛激發起的那點“小興趣”基本上就被一盆冷水澆滅了。所以,筆者還是覺得,時代不同了,傳統文化中的很多理念都無比正確,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一定要做靈活的調整。類似這個話題,與其按照“以道馭術 · 經史子集”的套路,還不如改成“從術入手,由術入道”比較合理點。原因很簡單,“術”很實用,不玩虛的,現代人學起來比較有收穫感。

譬如我們“可及小班”裡推出的大部分課程都是屬於“術”的範疇。《說難》是講溝通銷售的,《戰國策》是說人際套路的,《史記》是說人生建議的,就連最高大上的《周易》也是從“算卦”講起的。不是我們Low,是因為這些話題比較接地氣,比較吸引人。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的,可以說現代社會絕大多數人對傳統文化開始產生興趣,都不是從什麼四書五經、《道德經》、《金剛經》正兒八經開始的。有的人從茶玩文物、漢服著裝,開始對一些古籍產生興趣;有的人從唐詩宋詞入手,開始讀《論語》、閱《春秋》;甚至很多人讀佛經,都是從“盤珠子”開始的。現代社會的知識結構與教育體系,註定了那些從書香門第、耳濡目染走出來的“國學粉”一定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都是從“旁門左道”過來的。

而當一個人剛剛開始對“國學”產生一點興趣的時候,我們最好首先能夠用一些實用的、易上手的“小術”,先保護好他的這份“興趣點”,然後再談深入。而不是一下子把調子定得太高,把人嚇跑了。

旁門左道靠不靠譜,關鍵看老師

這時候可能很多人會擔心,“由術入手”行不行?這旁門左道聽上去就“離經叛道”不太靠譜,這些“術”學多了,會不會都成為神神叨叨的“江湖術士”或者只會挖坑使絆子的“陰險小人”呢?

這個時候,老師的引導很重要!

/ 中國文化的特點 /

其實,真正瞭解中國文化的朋友應該能夠發現,中國文化有一個特點,就是無論你是從哪一扇門進來,只要你想把這個事情做得好、玩得溜,都繞不過同一個問題:“人心”。可以說,中國的文化,從“儒釋道”三家到歷史子集,從根本上來講,都是一個研究“人心”的學問。

- 外在的人心 -

銷售遊說、人際交往、管理團隊,甚至挖坑下套,成功的關鍵是什麼?你要知道對方都在“想”什麼。譬如你這麼說,對方會怎麼想;你那麼做,對方會如何迴應?這裡麵人心的規律是怎樣的?

"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人: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多。半道出家,突然對國學有些興趣,應該怎麼學?”

經常有人問,開始對傳統文化、國學有點興趣,應該怎麼學?現代人,特別是半道出家學國學,有沒有一個學習的路徑和地圖?一般來講類似這樣的問題,你會得到一個國學界的“標準答案”叫:經、史、子、集;《三字經》裡也說:“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也就是說按照這個順序來就行了。

這個順序之所以能夠成為“標準答案”,那肯定是有道理的。因為在中國文化中,“經”代表的是宇宙大道的規律,後面的“史、子和集”,代表的是“經”的具體應用。規律還沒有搞清楚就去玩應用,就好比一個人學寫字,橫豎撇捺都手抖得厲害就跑去寫草書,那一定是胡亂塗鴉,章法全無的。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在當代社會,以上理念都是對的,而一旦執行起來你會發現這基本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人: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太多。如果每個人學習國學都需要按照《三字經》裡的這個順序來搞一遍(這裡面還沒有包括道家和佛家的經典),那可以說,95%的人都堅持不到第二步。

因為太多、太漫長了……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現代人學國學,應該怎麼學?

現代社會與古代文化環境的差異

要聊清楚這個話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下古代的文化環境是怎樣的。

可以說,如果你生活在中國古代,要根據經、史、子、集的學習順序,參照《三字經》裡的學習內容,那幾乎就是個“順道”的事兒。因為自打你懂事起,沒有《格林童話》,沒有《喜羊羊和灰太狼》,也沒有《天線寶寶》;只有《千字文》、《三字經》,清朝之後還有《弟子規》。等你年紀大點上學了,學校的課程大綱裡也必修《孝經》、“四書”和《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原因很簡單,因為“科舉”要考啊!妥妥“剛需”。而剩下的啥《道德經》、《莊子》、《金剛經》、《史記》……那都屬於古代“素質教育”的標配,多少都要了解點。所以經、史、子、集這個“標準答案”在古人看來,那都不是事兒……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可這事兒要放到今天,一個人這輩子要能在“業餘”時間讀這麼多“古書”,先不說他學得咋樣,光說這砸下去的時間和興趣,就絕非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那既然如此,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在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多的情況下,怎樣接觸“國學”才最合理呢?

從術入手:從“用得上”入手

一直以來中國的文化界都有一個觀點叫“以道馭術”。所謂道,就是我們常說的儒釋道各家經典,屬於“經”的範疇。而所謂術,就是各種具體的技巧和應用,包括歷史案牘、諸子百家和各種琴棋書畫。

一般認為,道是要“統”術的,術是要在道的駕馭之下使用,才能造福社會,利己利人;否則很多人都會變成沒有道德底線,只會使用“陰謀詭計”的奸險小人。首先,這話是絕對沒有錯的。所以才會產生開篇“經史子集”標準的學習次序。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但前文也說了,現代人時間緊,非剛需。特別是很多人都是“半道出家”,如果還要按照上述“經史子集”的順序來一遍,那剛剛激發起的那點“小興趣”基本上就被一盆冷水澆滅了。所以,筆者還是覺得,時代不同了,傳統文化中的很多理念都無比正確,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一定要做靈活的調整。類似這個話題,與其按照“以道馭術 · 經史子集”的套路,還不如改成“從術入手,由術入道”比較合理點。原因很簡單,“術”很實用,不玩虛的,現代人學起來比較有收穫感。

譬如我們“可及小班”裡推出的大部分課程都是屬於“術”的範疇。《說難》是講溝通銷售的,《戰國策》是說人際套路的,《史記》是說人生建議的,就連最高大上的《周易》也是從“算卦”講起的。不是我們Low,是因為這些話題比較接地氣,比較吸引人。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的,可以說現代社會絕大多數人對傳統文化開始產生興趣,都不是從什麼四書五經、《道德經》、《金剛經》正兒八經開始的。有的人從茶玩文物、漢服著裝,開始對一些古籍產生興趣;有的人從唐詩宋詞入手,開始讀《論語》、閱《春秋》;甚至很多人讀佛經,都是從“盤珠子”開始的。現代社會的知識結構與教育體系,註定了那些從書香門第、耳濡目染走出來的“國學粉”一定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都是從“旁門左道”過來的。

而當一個人剛剛開始對“國學”產生一點興趣的時候,我們最好首先能夠用一些實用的、易上手的“小術”,先保護好他的這份“興趣點”,然後再談深入。而不是一下子把調子定得太高,把人嚇跑了。

旁門左道靠不靠譜,關鍵看老師

這時候可能很多人會擔心,“由術入手”行不行?這旁門左道聽上去就“離經叛道”不太靠譜,這些“術”學多了,會不會都成為神神叨叨的“江湖術士”或者只會挖坑使絆子的“陰險小人”呢?

這個時候,老師的引導很重要!

/ 中國文化的特點 /

其實,真正瞭解中國文化的朋友應該能夠發現,中國文化有一個特點,就是無論你是從哪一扇門進來,只要你想把這個事情做得好、玩得溜,都繞不過同一個問題:“人心”。可以說,中國的文化,從“儒釋道”三家到歷史子集,從根本上來講,都是一個研究“人心”的學問。

- 外在的人心 -

銷售遊說、人際交往、管理團隊,甚至挖坑下套,成功的關鍵是什麼?你要知道對方都在“想”什麼。譬如你這麼說,對方會怎麼想;你那麼做,對方會如何迴應?這裡麵人心的規律是怎樣的?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 內在的人心 -

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成熟做人、從容處世的“高情商”物種,甚至有一天能超凡入聖,核心的關鍵是什麼?一句話:“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你要了解和掌控你自己的心。

即便是那些看似“玩物喪志”的項目,茶道、花道、香道、書道,如果你想要玩得好,那首先也會被要求“把心靜下來”……

"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人: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多。半道出家,突然對國學有些興趣,應該怎麼學?”

經常有人問,開始對傳統文化、國學有點興趣,應該怎麼學?現代人,特別是半道出家學國學,有沒有一個學習的路徑和地圖?一般來講類似這樣的問題,你會得到一個國學界的“標準答案”叫:經、史、子、集;《三字經》裡也說:“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也就是說按照這個順序來就行了。

這個順序之所以能夠成為“標準答案”,那肯定是有道理的。因為在中國文化中,“經”代表的是宇宙大道的規律,後面的“史、子和集”,代表的是“經”的具體應用。規律還沒有搞清楚就去玩應用,就好比一個人學寫字,橫豎撇捺都手抖得厲害就跑去寫草書,那一定是胡亂塗鴉,章法全無的。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在當代社會,以上理念都是對的,而一旦執行起來你會發現這基本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人: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太多。如果每個人學習國學都需要按照《三字經》裡的這個順序來搞一遍(這裡面還沒有包括道家和佛家的經典),那可以說,95%的人都堅持不到第二步。

因為太多、太漫長了……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現代人學國學,應該怎麼學?

現代社會與古代文化環境的差異

要聊清楚這個話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下古代的文化環境是怎樣的。

可以說,如果你生活在中國古代,要根據經、史、子、集的學習順序,參照《三字經》裡的學習內容,那幾乎就是個“順道”的事兒。因為自打你懂事起,沒有《格林童話》,沒有《喜羊羊和灰太狼》,也沒有《天線寶寶》;只有《千字文》、《三字經》,清朝之後還有《弟子規》。等你年紀大點上學了,學校的課程大綱裡也必修《孝經》、“四書”和《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原因很簡單,因為“科舉”要考啊!妥妥“剛需”。而剩下的啥《道德經》、《莊子》、《金剛經》、《史記》……那都屬於古代“素質教育”的標配,多少都要了解點。所以經、史、子、集這個“標準答案”在古人看來,那都不是事兒……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可這事兒要放到今天,一個人這輩子要能在“業餘”時間讀這麼多“古書”,先不說他學得咋樣,光說這砸下去的時間和興趣,就絕非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那既然如此,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在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多的情況下,怎樣接觸“國學”才最合理呢?

從術入手:從“用得上”入手

一直以來中國的文化界都有一個觀點叫“以道馭術”。所謂道,就是我們常說的儒釋道各家經典,屬於“經”的範疇。而所謂術,就是各種具體的技巧和應用,包括歷史案牘、諸子百家和各種琴棋書畫。

一般認為,道是要“統”術的,術是要在道的駕馭之下使用,才能造福社會,利己利人;否則很多人都會變成沒有道德底線,只會使用“陰謀詭計”的奸險小人。首先,這話是絕對沒有錯的。所以才會產生開篇“經史子集”標準的學習次序。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但前文也說了,現代人時間緊,非剛需。特別是很多人都是“半道出家”,如果還要按照上述“經史子集”的順序來一遍,那剛剛激發起的那點“小興趣”基本上就被一盆冷水澆滅了。所以,筆者還是覺得,時代不同了,傳統文化中的很多理念都無比正確,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一定要做靈活的調整。類似這個話題,與其按照“以道馭術 · 經史子集”的套路,還不如改成“從術入手,由術入道”比較合理點。原因很簡單,“術”很實用,不玩虛的,現代人學起來比較有收穫感。

譬如我們“可及小班”裡推出的大部分課程都是屬於“術”的範疇。《說難》是講溝通銷售的,《戰國策》是說人際套路的,《史記》是說人生建議的,就連最高大上的《周易》也是從“算卦”講起的。不是我們Low,是因為這些話題比較接地氣,比較吸引人。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的,可以說現代社會絕大多數人對傳統文化開始產生興趣,都不是從什麼四書五經、《道德經》、《金剛經》正兒八經開始的。有的人從茶玩文物、漢服著裝,開始對一些古籍產生興趣;有的人從唐詩宋詞入手,開始讀《論語》、閱《春秋》;甚至很多人讀佛經,都是從“盤珠子”開始的。現代社會的知識結構與教育體系,註定了那些從書香門第、耳濡目染走出來的“國學粉”一定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都是從“旁門左道”過來的。

而當一個人剛剛開始對“國學”產生一點興趣的時候,我們最好首先能夠用一些實用的、易上手的“小術”,先保護好他的這份“興趣點”,然後再談深入。而不是一下子把調子定得太高,把人嚇跑了。

旁門左道靠不靠譜,關鍵看老師

這時候可能很多人會擔心,“由術入手”行不行?這旁門左道聽上去就“離經叛道”不太靠譜,這些“術”學多了,會不會都成為神神叨叨的“江湖術士”或者只會挖坑使絆子的“陰險小人”呢?

這個時候,老師的引導很重要!

/ 中國文化的特點 /

其實,真正瞭解中國文化的朋友應該能夠發現,中國文化有一個特點,就是無論你是從哪一扇門進來,只要你想把這個事情做得好、玩得溜,都繞不過同一個問題:“人心”。可以說,中國的文化,從“儒釋道”三家到歷史子集,從根本上來講,都是一個研究“人心”的學問。

- 外在的人心 -

銷售遊說、人際交往、管理團隊,甚至挖坑下套,成功的關鍵是什麼?你要知道對方都在“想”什麼。譬如你這麼說,對方會怎麼想;你那麼做,對方會如何迴應?這裡麵人心的規律是怎樣的?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 內在的人心 -

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成熟做人、從容處世的“高情商”物種,甚至有一天能超凡入聖,核心的關鍵是什麼?一句話:“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你要了解和掌控你自己的心。

即便是那些看似“玩物喪志”的項目,茶道、花道、香道、書道,如果你想要玩得好,那首先也會被要求“把心靜下來”……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所以既然“條條道路通羅馬”,那麼當一個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並且已經慢慢跨入了國學的大門,一個合格的“好老師”就一定能夠有辦法,把他從一個個具體的項目,引導到對“心”的關注上去。

這樣的話,他也就“入道”了……

由術入道:豁然開朗

中國的文化核心是“人心”,最深刻的地方也是對“人心”的理解。瞭解了這一點,再回頭去看儒、釋、道及諸子百家的很多經典,“由術入道”,那就很輕鬆了。

從世俗的層面,為什麼儒家提倡“孝治天下”;為什麼道家主張“小國寡民”;為什麼歷史上幾乎所有賢明的領導人都會選擇“外用儒術,內用黃老”?其實都是基於各家對“人心”的認識和運用。

而你也不會很簡單地認為,中國的文化就是“道德說教”。或者說只有“存好心、做好人”這麼膚淺。因為道家的人會告訴你“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人: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多。半道出家,突然對國學有些興趣,應該怎麼學?”

經常有人問,開始對傳統文化、國學有點興趣,應該怎麼學?現代人,特別是半道出家學國學,有沒有一個學習的路徑和地圖?一般來講類似這樣的問題,你會得到一個國學界的“標準答案”叫:經、史、子、集;《三字經》裡也說:“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也就是說按照這個順序來就行了。

這個順序之所以能夠成為“標準答案”,那肯定是有道理的。因為在中國文化中,“經”代表的是宇宙大道的規律,後面的“史、子和集”,代表的是“經”的具體應用。規律還沒有搞清楚就去玩應用,就好比一個人學寫字,橫豎撇捺都手抖得厲害就跑去寫草書,那一定是胡亂塗鴉,章法全無的。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在當代社會,以上理念都是對的,而一旦執行起來你會發現這基本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人: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太多。如果每個人學習國學都需要按照《三字經》裡的這個順序來搞一遍(這裡面還沒有包括道家和佛家的經典),那可以說,95%的人都堅持不到第二步。

因為太多、太漫長了……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現代人學國學,應該怎麼學?

現代社會與古代文化環境的差異

要聊清楚這個話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下古代的文化環境是怎樣的。

可以說,如果你生活在中國古代,要根據經、史、子、集的學習順序,參照《三字經》裡的學習內容,那幾乎就是個“順道”的事兒。因為自打你懂事起,沒有《格林童話》,沒有《喜羊羊和灰太狼》,也沒有《天線寶寶》;只有《千字文》、《三字經》,清朝之後還有《弟子規》。等你年紀大點上學了,學校的課程大綱裡也必修《孝經》、“四書”和《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原因很簡單,因為“科舉”要考啊!妥妥“剛需”。而剩下的啥《道德經》、《莊子》、《金剛經》、《史記》……那都屬於古代“素質教育”的標配,多少都要了解點。所以經、史、子、集這個“標準答案”在古人看來,那都不是事兒……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可這事兒要放到今天,一個人這輩子要能在“業餘”時間讀這麼多“古書”,先不說他學得咋樣,光說這砸下去的時間和興趣,就絕非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那既然如此,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在非剛需、時間緊、“競品”多的情況下,怎樣接觸“國學”才最合理呢?

從術入手:從“用得上”入手

一直以來中國的文化界都有一個觀點叫“以道馭術”。所謂道,就是我們常說的儒釋道各家經典,屬於“經”的範疇。而所謂術,就是各種具體的技巧和應用,包括歷史案牘、諸子百家和各種琴棋書畫。

一般認為,道是要“統”術的,術是要在道的駕馭之下使用,才能造福社會,利己利人;否則很多人都會變成沒有道德底線,只會使用“陰謀詭計”的奸險小人。首先,這話是絕對沒有錯的。所以才會產生開篇“經史子集”標準的學習次序。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但前文也說了,現代人時間緊,非剛需。特別是很多人都是“半道出家”,如果還要按照上述“經史子集”的順序來一遍,那剛剛激發起的那點“小興趣”基本上就被一盆冷水澆滅了。所以,筆者還是覺得,時代不同了,傳統文化中的很多理念都無比正確,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一定要做靈活的調整。類似這個話題,與其按照“以道馭術 · 經史子集”的套路,還不如改成“從術入手,由術入道”比較合理點。原因很簡單,“術”很實用,不玩虛的,現代人學起來比較有收穫感。

譬如我們“可及小班”裡推出的大部分課程都是屬於“術”的範疇。《說難》是講溝通銷售的,《戰國策》是說人際套路的,《史記》是說人生建議的,就連最高大上的《周易》也是從“算卦”講起的。不是我們Low,是因為這些話題比較接地氣,比較吸引人。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的,可以說現代社會絕大多數人對傳統文化開始產生興趣,都不是從什麼四書五經、《道德經》、《金剛經》正兒八經開始的。有的人從茶玩文物、漢服著裝,開始對一些古籍產生興趣;有的人從唐詩宋詞入手,開始讀《論語》、閱《春秋》;甚至很多人讀佛經,都是從“盤珠子”開始的。現代社會的知識結構與教育體系,註定了那些從書香門第、耳濡目染走出來的“國學粉”一定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都是從“旁門左道”過來的。

而當一個人剛剛開始對“國學”產生一點興趣的時候,我們最好首先能夠用一些實用的、易上手的“小術”,先保護好他的這份“興趣點”,然後再談深入。而不是一下子把調子定得太高,把人嚇跑了。

旁門左道靠不靠譜,關鍵看老師

這時候可能很多人會擔心,“由術入手”行不行?這旁門左道聽上去就“離經叛道”不太靠譜,這些“術”學多了,會不會都成為神神叨叨的“江湖術士”或者只會挖坑使絆子的“陰險小人”呢?

這個時候,老師的引導很重要!

/ 中國文化的特點 /

其實,真正瞭解中國文化的朋友應該能夠發現,中國文化有一個特點,就是無論你是從哪一扇門進來,只要你想把這個事情做得好、玩得溜,都繞不過同一個問題:“人心”。可以說,中國的文化,從“儒釋道”三家到歷史子集,從根本上來講,都是一個研究“人心”的學問。

- 外在的人心 -

銷售遊說、人際交往、管理團隊,甚至挖坑下套,成功的關鍵是什麼?你要知道對方都在“想”什麼。譬如你這麼說,對方會怎麼想;你那麼做,對方會如何迴應?這裡麵人心的規律是怎樣的?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 內在的人心 -

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成熟做人、從容處世的“高情商”物種,甚至有一天能超凡入聖,核心的關鍵是什麼?一句話:“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你要了解和掌控你自己的心。

即便是那些看似“玩物喪志”的項目,茶道、花道、香道、書道,如果你想要玩得好,那首先也會被要求“把心靜下來”……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所以既然“條條道路通羅馬”,那麼當一個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並且已經慢慢跨入了國學的大門,一個合格的“好老師”就一定能夠有辦法,把他從一個個具體的項目,引導到對“心”的關注上去。

這樣的話,他也就“入道”了……

由術入道:豁然開朗

中國的文化核心是“人心”,最深刻的地方也是對“人心”的理解。瞭解了這一點,再回頭去看儒、釋、道及諸子百家的很多經典,“由術入道”,那就很輕鬆了。

從世俗的層面,為什麼儒家提倡“孝治天下”;為什麼道家主張“小國寡民”;為什麼歷史上幾乎所有賢明的領導人都會選擇“外用儒術,內用黃老”?其實都是基於各家對“人心”的認識和運用。

而你也不會很簡單地認為,中國的文化就是“道德說教”。或者說只有“存好心、做好人”這麼膚淺。因為道家的人會告訴你“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時間少、非剛需,現代人學國學,怎麼學得下去?

甚至,在中國文化對“人心”最深邃的理解裡,儒釋道三家都是“超越道德”的。

譬如《陽明四句教》裡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周易·繫辭傳》裡說:“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中庸》裡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道德經》裡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你不妨對這一部分“超道德”的領域,保持一份“好奇心”。

總 結

總而言之,現代人特別是成年人如何學習傳統文化?我們的建議是,現代社會與古代文化環境有很大的差異,很多正確的理念在具體執行中,需要調整。不妨“從術入手,由術入道”。步驟如下:

  1. 從術入手,從用得上的國學開始,培養興趣,瞭解功用;
  2. 找一個對傳統文化有“整體認知”的好老師,回溯源頭,引導你從“心”出發;
  3. 由術入道,修身治企,從整體高度,看各家觀點;
  4. 對各家“超道德”部分,保持一份好奇心。

最後還是建議大家,琴、棋、書、畫、茶、花、香,不妨培養自己有一個“玩物喪志”的興趣愛好,在中國文化的意境裡,時間都不會浪費的。

/ 用得上的國學 /

推薦一個用得上的國學


主撰稿人:北川先生

華南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文化部特聘傳統文化講師

青島恆星國學院特聘教授

歐洲東方商學院學術總監

廣州菊坡國學書院副院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