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芬蘭這個獨特的教學法“搬回家”,讓孩子學什麼都充滿熱情!

我把芬蘭這個獨特的教學法“搬回家”,讓孩子學什麼都充滿熱情!

東西物語:

不同模式帶來的學習苦樂程度、學習效果,只有實際經歷者才能體會!——陳之華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給大家介紹一個和我們傳統教育方法完全不同的教學法。

這個方法,是千尋四歲左右,我在《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書裡看過的。

至今還記得當時讀完那種激動的感覺,作者在芬蘭體驗到的“先見林,後見樹”的教學方式,引起了我內心強烈地共鳴,腦袋裡毫不猶豫就冒出一個想法:我要把它“搬回家”,用在我的孩子身上!

兩年後,我終於可以欣喜地告訴大家,這個獨特的教學法沒有讓我失望。

當我把它用在親子閱讀上,孩子愛上了閱讀;用在尋找興趣班上,孩子找到了合適的老師,將原本有難度的項目學得津津有味;用在枯燥的科目學習上,孩子因為“學有所用”而充滿主動性......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貪心”媽媽,既希望孩子學有所成,又不想讓學習過程充斥太多“強迫和痛苦”的味道,相信你也很樂意在家庭教育中嘗試這個方法。

接下來,我就將它細細道來,希望帶給你不一樣的啟發。也希望引起更多家長對教育的思考,你也可以將你的思考成果分享在留言區,我們一起來交流探討!

01

一直以來,教育上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比喻,就像森林中的“樹”和“林”,按教學方式的不同,分為“先見樹,後見林”和“先見林,後見樹”。

我們習慣的傳統教育是“先見樹,後見林”,意思是孩子不論學什麼東西,都從最基礎的細節做起,經歷一個反覆再反覆練習的漫長過程,“把每棵樹都栽好了”,才有機會窺見整片“森林”的全貌。舉個例子,我們小時候學英語,老師不是先讓學生感受英語的妙處、瞭解英語的用途、而是要求從記音標、背單詞開始。

在芬蘭,或者說很多西方國家,教學方式恰恰相反,是“先見林,後見樹”。先讓孩子感受學習的樂趣,看到事物的大致面貌,從而點燃他們持續學下去的興趣,當他們具備持續學習的動力時,再將需要專研的“樹”,循序引入教學。

我把芬蘭這個獨特的教學法“搬回家”,讓孩子學什麼都充滿熱情!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的作者陳之華老師用孩子學游泳的例子,呈現了這兩種教學方式的不同。她說:

臺灣小朋友學游泳的過程,一堂課下來可能就是讓大家在池邊雙腿打直踢得要命,或是雙臂滑啊滑的練習,偶爾帶一點水母漂啊漂的,通常一節課就這般的重複演練某段基本動作,幾堂課程就一段接一段地了無生趣,制式化地結束了。

芬蘭的教法是讓大家快樂地先“見林”,基礎游泳班讓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地在開朗、輕鬆的情境下,先“玩水”,而不是馬上學“游泳”。不是一直強調要學什麼自由式、蛙式的”標準“動作,而是先讓大家在水波中浮沉自如、快樂逐浪,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自行換氣、輕鬆游泳的樂趣!(引用)

剛開始,和陳之華一起觀摩的亞洲家長很懷疑芬蘭這種教學方式。

甚至有家長問:“老師會不會太偷懶了?這樣的教法能有用嗎?”

但後來,家長親眼看見,孩子們在一段好似沒有標準“練習”的游泳課程後,真正地愛上了游泳。他們不僅學會了遊,還學會了跳水、潛水等更難地技能,孩子們在水中隨心所欲地變換姿勢,是享受游泳的樣子!

這兩者差異在哪裡呢?

先見林,更符合人性,先啟動孩子們學習上的興趣,以及對整個學習科目的瞭解,待孩子有了動力,再循序漸進地增加學習難度和深度;

而先見樹,是用“適者生存”的方式鍛鍊孩子,通過考驗的孩子,確實能具備更強的抗壓和自律能力,但還有很多孩子,熬不過反覆演練的枯燥過程,覺得自己沒天分,中途放棄,讓一片原本可以先看到的美麗森林變得遙不可及。

02

看到這兒,你或許會問:綜合上面例子,是不是說“先見林”優於“先見樹”?

我覺得,咱們真正運用前,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

國外普遍採用“先見林”的方式是有國情背景的,我們不能忽略這個現實。

比如芬蘭,它是一個人口數目不多的“小國”,就像陳之華在書中所說:對芬蘭這樣的“小國”來說,教育的根本理念在於國家和社會沒有本錢讓任何一個孩子被制度早早“篩選”。通俗點講,就是每個孩子都很寶貝,個體價值很高。這種背景下,每個孩子能享有的資源相對充足,這個資源就包括了,允許孩子慢慢來的時間和精力成本。

我把芬蘭這個獨特的教學法“搬回家”,讓孩子學什麼都充滿熱情!

而人口眾多的“大國”,會因為資源有限,不得不使用“篩選”機制,強大的篩選機制必然導致人們對效率的追求,過度追求效率,就會導致沒有充裕的時間和良好的心態去等待孩子先從興趣開始,慢慢學習。

所以我會覺得,國外的有些教育方法好是好,卻也不能照搬。

結合我們身處的現實環境,用“先見林”的方法,得注意這兩點:

  • 1、低齡孩子(3-6歲)更適用。因為這個年齡段孩子遭遇的效率壓力還算小,家長也有發揮空間。
  • 2、學習初期更適用。後期,“栽樹”的基本功打造也很重要。
我把芬蘭這個獨特的教學法“搬回家”,讓孩子學什麼都充滿熱情!

03

關於怎麼用,我用兩個真實案例,為大家做個引子。

先說說親子閱讀。說到孩子的閱讀,我還是蠻有底氣的,無論是閱讀習慣還是強大的自主閱讀能力,都基於千尋對閱讀的真愛。

這份“真愛”,正是得益於“先見林,後見樹”的方式。

我們的親子閱讀始於五顏六色的繪本圖畫、始於我不惜自毀形象地“表演式”講故事、始於繪本館裡小朋友們自編自演地《美女與野獸》......一切都以孩子的興趣出發,愛上閱讀、願意讀是最重要的事。直到千尋已經養成閱讀習慣,我才開始上“指讀”、“精讀”。

哪怕在深入的“精讀”階段,我也會提前做好功課,儘量多準備一些能激發她興趣和好奇心的點。

我把芬蘭這個獨特的教學法“搬回家”,讓孩子學什麼都充滿熱情!

講《要是你給小老鼠吃餅乾》之前,先做一次餅乾

再說說選興趣班的事。給千尋選課外機構,我也用到了這個方法,我會觀察機構老師的教學方式是“先見林”還是“先見樹”,把握好了這點,基本可以確定孩子學習的主動性、熱情度乃至堅持時間。

千尋的網球學很長一段時間了,學得不錯。當初給她挑運動類項目時,看了不少機構,不知道是不是運動類項目比較難發揮創意的緣故,大多數老師都是從標準動作練習開始。

後來,在朋友引薦下,我們找到一位非機構的網球老師做私教,這位老師用“先見林”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千尋對網球的熱情。

第一次上課,老師壓根沒教她打球動作,甚至連怎麼拿球拍都沒教。而是拿出IPAD放了段短視頻給千尋看,視頻上打球的美女穿著好看的網球裙,英姿颯爽、自帶酷感,一下就吸引了這位愛美的小女孩。看完短視頻,又開始玩遊戲,擲球入框、讓球從自己兩腿間滾過去之類,千尋玩得不亦樂乎,在玩的過程熟悉了網球的大小和重量。

我把芬蘭這個獨特的教學法“搬回家”,讓孩子學什麼都充滿熱情!

每堂課都玩得很嗨很投入

“玩樂式“課程進行一段時間後,我驚訝地發現,她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準確發球、接球。當然,也會遇到困難,且不說老師不斷“偷偷”加的難度,光是起床時間就需要意志力,因為場地比較遠,千尋早晨7點半就得起床,這就意味著她每個週末都不能睡懶覺。

但也許是因為興趣在前,她堅持的動力很強,還會自己給自己鼓勁,“媽媽,我要堅持,因為我要穿網球裙去大賽場打。”我深深感受到了“先見林”對孩子內驅力的巨大影響!

我把芬蘭這個獨特的教學法“搬回家”,讓孩子學什麼都充滿熱情!

除了我舉的這兩個例子,“先見林,後見樹”的方法還可以用在很多地方。

比如,帶孩子出國旅行時,可以給他一些自主使用語言的機會,去餐館點菜、商店買特色小禮品等,孩子有了親身感受,再告訴他英語的美妙之處在於你可以自由行走在更多城市,與不同的人交流,感受不一樣的文化。(話說當年我要是有資源“先見林”,英語水平應該會好很多)

又比如,與其先教孩子加減法,還不如和孩子一起逛街時,讓他自己去買心儀的玩具。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認識錢幣、自己用加減法計算該找回多少錢,不會或者算錯都沒關係,家長可以引導,關鍵不是要孩子掌握技能,而是給他們一個看見“數學用處”的機會!

其實只要我們多留心,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類似機會。千萬別小看這些機會,教育是個水滴石穿的過程,潛移默化中,孩子就在發生著變化!

我一直認為,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方式是完美和絕對的。

但不同模式帶來的學習效果,還是有區別的。

若你願意暫時放下“效率”,用“先見林,後見樹”的方式陪孩子慢慢走一段,或許會在效果上收穫一份驚喜!


今日推薦: 《忍住,別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家長】

我把芬蘭這個獨特的教學法“搬回家”,讓孩子學什麼都充滿熱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