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信用體系是“網”不是“牆”'

"

近日,一部講述福耀集團到美國投資建廠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熱播。作為一家在美投資的中國企業,福耀僅兩三年就實現盈利,觀者在感嘆企業管理有方之外,更看到了企業對當地法律、法規的嚴格遵守以及擁有了良好社會信用給企業發展帶來的助力。

作為全球信用體系最為完善的國家之一,美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起步早且發展成熟,主要包括個人和商業信用體系兩部分。在美國,個人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個環節都與信用息息相關,一個有信用汙點的個人或企業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國,一張社會信用體系的“大網”也在逐漸拉開:社會信用立法已經納入十三屆全國人大立法規劃,“一法兩條例”立法進程也正在推進,其中《社會信用法》已形成專家建議稿,《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條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管理辦法》已形成初稿並按程序徵求意見。

截至目前,國家標準委累計發佈41項社會信用國家標準,涉及企業信用評價指標、企業誠信管理體系等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編制發佈了6項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工程項目標準。一些地方也結合實際編制印發了地方性信用標準。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指導意見》和《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商務部印發了《關於深入推進商務信用建設的指導意見》《關於建立家政服務業信用體系的指導意見》《商務信用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文件,進一步規範了商務領域懲戒對象名單的管理,為聯合懲戒工作跨部門協作提供了依據和支撐。

在中國“誠信之網”越織越密的同時,一些西方媒體開始擔憂中國通過企業社會信用體系築起防範跨國企業的“牆”。近日,中國歐盟商會和德國諮詢公司Sinolytics共同發佈的《分數決定命運—企業社會信用體系如何規制市場主體》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儘管報告認為,“從某些方面來看,這是個好消息”。但其同時指出,“該體系的確也可能為不公平對待外國企業提供了空間”。比如,社會信用體系要求將“嚴重違法失信主體”列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黑名單”,這可能淪為貿易爭端的工具。

在8月29日舉行的商務部新聞發佈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指出,中國政府加強企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為了打造更加規範、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中國會切實保護企業的商業祕密和知識產權,依法依規開展工作,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不會對外資企業採取歧視性做法,更不會採取所謂的打壓措施。對於合法合規經營的企業,完全不必擔心。

在商務部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長韓家平看來,對於中國社會信用體系產生誤解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在社會信用體系內涵和外延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在中國,社會信用體系是經濟社會治理的手段和工具,而歐美國家的信用體系主要圍繞金融和經濟交易,通過徵信機構的公開信息,市場主體自主判斷是否與該企業或者個人進行交易,政府也會參考市場主體的信用記錄進行行政管理。”

據他介紹,提升違法失信成本是現階段實施公共信用聯合懲戒的根本目的。目前違法失信成本低的主要原因:一是現有法規條款操作性不強、懲戒力度太輕、執行難等;二是信用信息不透明,交換、共享、公開不足等;三是市場主體合規履約意識弱、信用文化不發達。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推動誠信建設旨在建立一種約束機制。

“正因為對中國社會信用體系的不瞭解才會產生恐懼,中國有嚴格的認定標準,只要企業遵守各方面法律、法規就不會被納入‘黑名單’。” 韓家平說道,“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際上加大了企業違法失信的成本,能起到規範秩序的作用,絕對不是為了加強對企業的控制。這只是有效管理的手段,對於合規的企業來說,肯定是利好的。”

基於此,《分數決定命運—企業社會信用體系如何規制市場主體》也指出,企業社會信用體系能夠創造一個更公平的競爭環境。“無論哪種所有制形式,企業社會信用體系的評級要求和評級結果將適用於在中國境內註冊的所有企業。鑑於許多外資企業的內部合規機制都更為完善,在現實中,這可以理解為跨國企業的優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