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登總經理姚前:數字貨幣不僅僅只是法幣數字化,需要修補現有貨幣體系弊端'

"

實習記者|單雨菲

“數字資產和數字貨幣是數字經濟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我們應重新審視加密貨幣和虛擬貨幣。”

9月17日,中證登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原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在萬象區塊鏈實驗室舉辦的“2019上海區塊鏈國際周”上就數字資產和數字金融發表講話。

姚前表示,數字資產是數字金融的核心命題。只有數字資產活了,數字金融才能滿盤皆活,因此說資產數字化是數字金融的基礎。以資產數字化為特徵的數字金融創新,是一個全新的體系,或將重構傳統金融運行方式、服務模式乃至整個生態。

談及加密貨幣和虛擬貨幣這樣的貨幣新形態,姚前表示,虛擬貨幣正在矯正缺乏價值支撐這一根本性缺陷。

在他看來,從比特幣的缺乏基礎資產支撐,到各類穩定代幣的探索,或基於法幣抵押,或基於算法,再到監管部門的介入,基於法幣抵押的穩定代幣因對法幣的價值錨定得到增信,再到近期 JPM Coin、Facebook Libra的出現,虛擬貨幣價值不穩定和不合規的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姚前表示,表面上,虛擬貨幣的價值在錨定央行貨幣,其實是在“去虛擬化”。因此,加密貨幣與虛擬貨幣的概念需要重新審視,加密貨幣不再一定就是虛擬貨幣,要把髒水潑掉,把孩子抱起。某種意義上,區分加密貨幣與虛擬貨幣,意義重大。

他同時認為,加密貨幣已經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只是在貨幣層次上,它不一定是數字M0,也有可能是比銀行存款貨幣更高層次的貨幣:Mn。與數字M0相比,M1、M2...Mn等高層次貨幣的數字化或更具有想象空間。

姚前坦言,中央銀行一向被認為不適合承擔數字貨幣供給這一角色。除了狹義銀行化的顧慮,主要擔憂是當數字貨幣向C端(零售客戶端,即社會公眾)發行流通時,中央銀行可能會面臨極大的服務壓力和成本。這是各國在研發法定數字貨幣過程中所面臨的難題之一。

目前各國開展的央行數字貨幣試驗,比如加拿大央行Jasper項目、新加坡金管局Ubin項目、歐洲中央銀行和日本中央銀行Stella項目等,正在試驗加密貨幣技術,但還停留在B端(機構端)應用場景。

姚前表示,按照IMF經濟學家Tobias Adrian和Tommaso Mancini-Griffoli等人的觀點, 100%備付準備金存繳央行後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相當於以中央銀行負債進行交易,本質上就是央行數字貨幣。若此,則中國早就是全球首個實現法幣數字化的泱泱大國,當然這還只是1.0版本。

不過他指出,Facebook的Libra白皮書提出的100%資產儲備和大家說的100%備付準備金,並非一個概念,前者將資金交由第三方託管,後者則是將所有資金存繳中央銀行。

他認為,央行加密貨幣相較於類似Libra的數字貨幣更具優勢。

技術上,100%準備金存繳意味著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收回、銷燬等全生命週期均要依附於傳統賬戶體系,尤其是跨機構央行數字貨幣的流通,除了央行數字貨幣賬本更新外,還要處理相應準備金賬戶間的清結算,這不僅增大中央銀行中心繫統的壓力和複雜性,而且難以實現“賬戶鬆耦合”的要求,自金融創新不容易展開,跨境支付的想象空間亦大打折扣。

相比較,央行加密貨幣(Central Bank Crypto-Currencie,CBCC)可以讓客戶真正自主管理自己的貨幣,而不是託付給第三方,賦予客戶自主掌控的能力,也可以越過Swift,開闢跨境支付的全新戰場,目前看,應是最熱的前沿焦點。

“英格蘭銀行行長卡尼(Carney)認為類似Libra的數字貨幣將是全球儲備貨幣的更好選擇。我的理解是數字貨幣不僅僅只是法幣的數字化,就像數字資產不僅僅是資產數字化那麼簡單,未來的數字貨幣需要修補現有貨幣體系的弊端,超越美元,升級換代。”姚前說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